給每個獨一無二的你,
不論你在世界的哪個角落,都能自在翱翔。感到寂寞的人們,先跟著「52赫茲」的旅程游一段吧,與孤獨同在,將給我們機會,專注將那麼遼闊的大海看個仔細,那片大海,也許就是我們自己深邃如海的內心。---海狗房東/繪本工作者
這本繪本以優美的文字和圖畫,帶我們進入一個科學故事,並在闔上書時,記得「鯨魚是用歌聲來溝通的。」看完一本書,只要能夠記得一個科學知識,對我來說就已經很棒了。---張東君/青蛙巫婆
「如果你和別人不一樣,不要害怕」我想撫摸她們小小的背,傳遞一絲絲都沒有減損的愛。推薦給同樣在追尋,始終願意相信的大人和孩子們。---張卉君/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人們總認為52赫茲鯨魚很孤單,但會不會牠其實享受著獨自歌唱的悠游時光呢?無論如何,獻給每個獨一無二的你,不論你在世界的哪裡角落,都能自在翱翔。---顏寧/海洋說書人
海狗房東/繪本工作者
張卉君/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張東君/青蛙巫婆
顏寧/海洋說書人
魏德聖/導演
陪伴著你 推薦(以上排名依照姓氏筆畫)
每一個關於動物的故事,說的其實是人自己的故事。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1989年科學家在美國西海岸收集的鯨魚歌聲中,發現一隻鯨魚的聲音頻率與其他鯨魚不太一樣,這隻鯨魚的頻率太高,科學家認為,其他的鯨魚都聽不到牠的聲音,牠也聽不到別的鯨魚的聲音,牠被稱作「52 赫茲鯨魚」,也有「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的封號。
作者馬丁.巴茲塞特重新詮釋這個真實的報導,他將本書分成兩部曲,第一部曲以科學家的角度敘說這條鯨魚的故事,想像牠的出生歷程,描繪牠的成長故事,以及科學家出發尋找這條鯨魚的時空背景;第二部曲則以鯨魚的角度來看這位「找到」牠的科學家,牠將科學家看成是一條會吐泡泡的「泡泡魚」,鯨魚嘗試和「泡泡魚」溝通,發現他們彼此之間竟然無法溝通,到底「泡泡魚」和「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會有什麼樣的故事發展呢?一個令人莞爾的結局,也讓這個故事脫離了哀傷的軌道。
本書的繪畫風格寫實且充滿藝術感,一幅幅藍色深海畫面,以及最後一頁超過100公分的巨大海底全景圖,繽紛熱鬧,令人驚豔與讚嘆。
52 赫茲鯨魚有自己專屬的維基百科頁面,許多組織與名人(包括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皆支持科學家對52 赫茲鯨魚的追蹤研究與紀錄片拍攝。2018年,德國杜賽道夫的音樂廳還舉辦了「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音樂會,深深受到聽眾的熱烈迴響。在台灣,2017年由魏德聖所導演的電影「52 赫茲我愛你」,即是以此故事為概念所製作的音樂電影。
本書特色
一隻最孤獨的鯨魚VS. 一本有聲音的繪本「52赫茲」是一隻鯨魚的名字,他有個很響亮的別名: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這也是這本書的書名。關於52赫茲的文章有非常多,一直到2018年都還有很多相關報導或文章,其中最著名的是,有人發現另外一群鯨魚也發出52赫茲,甚或有其他的海洋生物也發出52赫茲的頻率,所以,我們一直以為是最孤獨寂寞的52赫茲,似乎不再孤單寂寞了。
這本書的第一句話就寫著:「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然後,開始簡述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用非常簡潔的文字,一如德國人給人的簡潔自律一樣(扯遠了),還有一句深深打動我的話:「我們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感覺很孤單;我們也一樣不知道鯨魚對自己的生活有什麼想法。因此,我們講述的每一個動物故事,其實說的都是我們自己的故事。」這就是心理學說的自我投射,也許這個孤獨寂寞的感覺,正是人類這種群居動物對落單的生物所投射出的孤獨感吧。
故事中,52赫茲雖然遭遇種種劫難和不被了解,甚至還跟家族離散,獨自在大海中晃蕩。他也遇到許多朋友,但總是因為無法溝通而分開。後來他跟人類(科學家)相遇了,人類變成52赫茲眼中的泡泡魚(揹著水肺、口中吐著泡泡的人),他試著和人說話,但是他們無法溝通,52赫茲甚至替泡泡魚感到難過,「他也許是世界上最孤獨的泡泡魚吧」52赫茲心想。有一天他也能找到另外一隻可以對話的同類,這是52赫茲的祝福。
這本書有著非常淡、非常淡的哀傷,也許跟整本書都是藍色有關;也有一點無厘頭的幽默,因為故事的轉折令人遐想;搭配現實與超現實的插圖,讀來讓人深深著迷,就好像跟著主角潛入深海與52赫茲對話一般,雖然頻率沒有對到,但是彼此見了面的喜悅難以掩飾。作者以自己的角度重新詮釋這個科學發現,沒有過於催淚,也不會太過講理,是一個剛剛好的故事。書裡還附有深海全景圖,可以一覽海底景色。
PS. 女神陳綺貞也寫過一首名為52赫茲的歌。
作者簡介:
馬丁.巴茲塞特
1965 年出生於德國杜塞道夫,在埃森福克旺根學院修習傳媒設計 。馬丁是一位跨領域的創作者,不僅創作繪本也寫散文、廣播劇和劇本,曾於1996 年獲得Max & Moritz 獎最佳漫畫家提名,更多次獲選德國青少年文學獎、德國有聲讀物獎、德國兒童劇院獎……作品獲獎無數。
2014 年獲德國動畫短片獎的《害怕黑夜的大象》,改編為繪本,獲選2017 年德國書藝基金會與《世界報》最美童書。2018 年,作品Der Löwe 獲德國電腦遊戲獎提名(Nominierung Deutscher Computerspielpreis)、Krähe & Bär 獲得兒童電台獎(Kinderhörspielpreis des MDR)、Nur ein Tag 受到德國電影評論協會推選為2018 年最佳兒童電影(Bester Kinderfilm,Verband deutscher Filmkritiker)、Tüdelband 獲得漢堡兒童文學獎(Hamburger Kinderliteraturpreis)。個人網站:http://www.baltscheit.de/vita
譯者簡介:
管中琪
輔仁大學德國語文研究所畢業,目前為自由譯者與版權經紀人。
推薦序
推薦文一
誰不是孤獨的鯨魚
海狗房東/繪本工作者
在大海某處,有一隻發聲頻率特別高的鯨魚,因為牠發出的聲音頻率是52赫茲,比一般鯨魚高出許多,屬廣義鯨魚族群中的異類,自1989年科學家探測到牠的歌聲之後,這隻被稱作「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便逐漸廣為人知。然而,「孤獨」是否是這隻鯨魚的真實感受,人們其實無從斷定,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其中必然投射了許多人自身的孤獨。
人們對「52赫茲」的想像,觸動了不少創作者敏感的心,這隻鯨魚游入他們心中,讓他們獲得靈感,創作出書籍、電影、歌曲。例如台灣導演魏德聖的音樂電影「52赫茲我愛你」,講的是追尋相同頻率的愛情。另外,韓國偶像團體「防彈少年團」的歌曲Whalien 52,講的則是人人都可能在人際關係中,因為格格不入而產生的疏離感。這首歌自創的新字Whalien,結合了鯨魚(whale)與異類(alien)兩字,巧妙的以一個字描繪出這隻鯨魚及其所象徵的巨大的寂寞。
繪本《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是「52赫茲」相關的最新創作,我特別喜歡這個作品,不僅因為它是繪本,而是因為此書的圖文並未刻意以大量的字句煽動讀者的情緒,相反的,文圖節制而沉靜,不使讀者胸臆間的寂寞受外力鼓脹、而致難以呼吸。故事的最後幾頁,作者將發言權交給那隻鯨魚,讓讀者試著以鯨魚的角度來看孤獨,是相當機智的安排。
當科學家穿上全套潛水裝備,潛入海裡,在鯨魚的眼中,科學家是一隻「在泡泡中唱歌的泡泡魚」,鯨魚聽不懂他唱的歌,也看不見其他的泡泡魚,因此覺得「他大概是世界上最孤獨的泡泡魚」。這樣的安排,算是一次輕盈的戲謔,讓一直以來說這隻鯨魚很孤獨的讀者,看看「孤獨」究竟是誰的。
距離初次探測到「52赫茲」歌聲逾20年後,科學家在2010年終於探測到其他歌聲頻率也異常高的鯨魚,心疼「52赫茲」的人們,可以稍感寬慰了。作者在繪本最後一頁,透過鯨魚說的一句話,也令人感到寬慰。無論鯨魚或人類,無論成人或孩子,都可能在某一段生命歷程,唱著無人能懂的歌,因為太過特異,沒有人相伴同行。感到寂寞的人們,請別急著翻到最後一頁去找那一句話,先跟著「52赫茲」的旅程游一段吧,與孤獨同在,將給我們機會,專注將那麼遼闊的大海看個仔細,那片大海,也許就是我們自己深邃如海的內心。
推薦文二
屬於自己的獨特盛宴
張卉君/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關於那頭52赫茲的鯨,也許你早已經聽過許多關於牠的傳言了——有人說,牠是一頭走失的鯨,因為自己的音頻天生跟同伴不一樣,所以離群索居;也有人說,牠的鳴唱是為了適應環境,或是刻意讓自己容易被異性注意;更有人猜測牠可能是隻具有藍鯨和長鬚鯨血統的混種鯨魚⋯⋯無論牠的真實身份為何,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牠的神秘存在使牠成為人類世界裡最聞名的一頭鯨,並化身為許多創作者的繆思。
許多年來,陸地上的人們為牠著迷,甚至想要動身到海裡去尋找牠。人們為了52赫茲鯨魚的孤獨而心疼,揣摩著牠的失落與深沈;也有人為著牠擁有完整的自由而嫉妒,幻想整座海洋都是牠專屬的獨特盛宴⋯⋯這些反覆琢磨的心境,都無法回應52赫茲鯨魚的聲線,卻如鏡子一般反映出內在自我的缺乏與渴望。
這便是52赫茲鯨魚的迷人之處。
人們需要故事來撫慰靈魂,同理自己、創造對話,這樣的渴望不分年齡,卻會隨著不同的時光而變換頻率。所以翻閱馬丁・巴茲塞特(Martin Baltscheit)細膩的繪本故事,也會隨著不同的生命歷練而觸動各種層次的心領神會。
在看過許多版本的52赫茲鯨魚故事之中,我最喜歡的是這個繪本故事。
吸引我的不僅是簡練的文字、乾淨而深邃的深海、繽紛卻寧靜的水中生物,使我一讀再讀的,是作者在敘述中牽引出的生命哲思:「我是誰?」一連串對於「存在」的思索與辯證,在書頁翻飛之間如同沈入海域三D立體空間的位移,重新以各種角度回視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關係。那麼52赫茲的存在是透過聲音對應出來的嗎?若是沒有同頻的聲線回應牠,52赫茲便不存在了嗎?「我」又是誰?是在船上聽見水域底下52赫茲召喚的同類,還是52赫茲眼中另一隻寂寞的泡泡魚?
故事中另一個吸引著我讀下去的線頭是「追尋」,而驅力是對於「陪伴」的渴望——52赫茲鯨魚也許孤獨,但不一定等同於寂寞:一個生命個體為甚麼不能同時享受自由,又承認有同類相伴的渴望呢?在動物界中,鬚鯨跨越半個地球的長距離遷徙是自然現象,引發這種遷徙行為的因子可能包括食物的特性、密度的分布、尋找適於繁育的場所,或者各種人類智慧無法理解的原因。在大藍海域中,鯨類洄游或棲息,彷彿受到召喚一般在固定的季節和水域現身。順著洋流,牠們長長的旅程究竟是從哪裡開始、在哪裡停留,又將在哪裡結束呢?那義無反顧向前疾行的起身動念是源自於什麼樣的追尋呢?是生命的疑惑、同頻的尋覓,還是遠方的呼喚?而當自認為是同頻的人類,終於循著52赫茲的聲音躍入深藍國度與牠相遇時,52赫茲鯨卻無視「泡泡魚」轉身踏上牠的追尋之路⋯⋯作者創造了一個無止盡的追尋輪迴,也許到最初的尋覓不過是為了找回完整的自己。
這個故事,是作者送給每一個獨特生命的禮物,我不禁想把它分享給身邊珍愛的孩子——如果她們央著我為她們讀繪本,我會選在一個溫暖的午後,或是安靜的晚上翻開這個故事。我想告訴她們,陸地的盡頭是無邊的海洋,在離島嶼很近很近的海域中住著和我們血緣相近的哺乳類動物,牠們是海中善於航行的冒險家;其中有一頭唱著52赫茲音頻的鯨,連結了海洋與陸地,它獨特又平凡,孤獨又自由,勇敢地唱著屬於自己的歌,自己定義自己是誰,並且相信牠並不孤單,總會找到和牠同頻的夥伴。
「如果你和別人不一樣,不要害怕」我想撫摸她們小小的背,傳遞一絲絲都沒有減損的愛。
推薦給同樣在追尋,始終願意相信的大人和孩子們。
推薦文三
科學與文學的聲音
張東君/青蛙巫婆
52赫茲的鯨魚這本繪本,是基於科學家們找到的一頭鯨魚發出的聲音跟一般的鯨魚不一樣、動物學家們推測牠可能會因為這樣而沒辦法跟同類溝通,在發表之後成為許多人的靈感引用、衍伸後的作品。假如你有空用關鍵字「赫茲」、「鯨魚」上網搜尋,你會發現同樣的一則科學報導,在經過多人、多方轉載流傳討論之後,會產生多少不同的版本、編成多少不同的故事,不管那是平面還是電子媒體、不論那是書籍電影或是戲劇。
我雖然叫青蛙巫婆,但是在唸碩士班的時候,我的研究主題是「白頭翁與烏頭翁的叫聲比較」。先不管在我畢業後的許多研究者用遺傳學做出來的結果,或是這兩種鳥的現況,(以下全以我那時候的狀況來說)在我做碩士論文的「上個世紀」,白頭翁和烏頭翁是不同的物種,烏頭翁還是台灣的特有種。牠們的分布很有趣,以台灣的楓港—太魯閣為界畫一條線,白頭翁在這條線的北邊,烏頭翁在這條線的南邊,在這條線上會同時有這兩種鳥,而且在這條線上的白頭翁和烏頭翁會雜交!
這個現象非常的有趣,因為一般來說,不同物種在自然狀況下並不會雜交,即使像獅虎、騾子那樣被人類配種,生下來的後代也不會有繁殖能力。所以在台灣居然會在白色頭的白頭翁、黑色頭的烏頭翁之外,還出現頭上的白色黑色分布不均的雜頭翁,就成為我學姐的碩士論文,我在她畢業去美國的幾年後接著做這個題目,兩年後有現在已經成為保育重責單位長的學弟接著做,我的指導教授之一的劉小如老師研究室也一直有學生和助理接續這個主題,以不同的方式(包括遺傳學)繼續研究。
回歸聲音這個部分。我當時想說牠們是不同物種,但是除了頭上的「帽子」顏色不一樣以外,是不是因為「講話能通」,所以可以「在一起」呢?於是我每個月有一星期在臺大校園(白)、一星期在墾丁國家公園(烏)、一星期在楓港枋寮枋山(白、烏、雜)一星期在天祥太魯閣(白、烏、雜)錄音。我在做調查的時候是每天身上揹著一整天的食物飲水、錄音機、電池,脖子上掛著我的尼康FM2相機加上500的反射鏡頭、手上拿著圓盤集音器,就這樣從天沒亮等鳥起床走到天黑牠們去睡覺為止。只要看到有「我的鳥」在叫,就把叫聲錄起來,用我僅剩的每個月在台北的幾天,回研究室用我的指導教授林曜松老師花大錢幫我買的全台灣第三台聲音分析儀(另兩台分別在台北市的某警察機關,另一台在臺大視聽館)跑聲紋,看牠們的聲音頻率高低、叫聲快慢、「唱歌」曲目、「歌單」組合⋯⋯。
我用國字、注音、英文字拼出193種所有我錄到的叫聲,然後看不同的實驗地的鳥分別會叫其中的哪些。叫聲寫法像是「啾啾唧啾啾」、「啾啾唧」⋯⋯,劉小如老師表示:「我怎麼聽都不覺得是啾啾唧啾啾啊」。我說:「台灣的鳥類圖鑑寫的是『巧克力、巧克力』呢!」這就像同樣是杜鵑、中文裡描述牠們的叫聲是「布穀、布穀」,英文是「cuckoo」、日文是「ka-koo」一樣,每個人在聽聲音時的描述都很主觀,只有用聲音分析儀跑出來的聲紋數據才是客觀的。而我在查資料的時候發現比我還要更早一個世紀的1890年代,研究動物叫聲的研究者們,居然是用五線譜來記錄聲音的!真是強大到甘拜下風也不足以表達我的敬意。
我後來在研究青蛙的時候一樣也有錄音跟分析聲音。但是不論是對於哪種動物,我也只會用數據統計牠們在叫什麼樣的聲音的時候是在做哪種行為,並不會以擬人的方式幫牠們說話。這就是科學跟文學最大的不同之處。
所以,以我個人來看這本繪本時,我覺得她的重點是以優美的文字與圖畫帶我們進入故事中,讓我們沈醉於其中,並在闔上書時,記得「鯨魚會叫、會唱歌,叫聲是用來彼此溝通」。看完一本書,只要能夠記得一件科學知識,對我來說就已經很棒了。此外,就像大部分的蝙蝠是用超音波溝通,只是人類聽不見而已一樣的,我們對於任何事物,都應該要保持開放的心胸,不要以人類自己為中心來判斷。對於生活周遭的動物,也請把牠們當成動物、給牠們適切的對待而不是當成「小孩」摟抱親吻穿衣坐娃娃車,才不會愛之卻反而害之啊。
推薦文四
鯨魚鯨魚,你在想什麼?
顏寧/海洋說書人
1989年,美國海軍用來偵測敵軍潛水艇的水下麥克風,收到了不尋常的訊號,它聽起來跟藍鯨的歌聲有點像,但卻有很大的不同。每種動物溝通的頻率都不大一樣,一般來說,藍鯨唱歌的頻率是10到40赫茲,這隻鯨魚的頻率是52赫茲。雖然滿接近長鬚鯨唱歌的50赫茲,但是聽起來卻不像長鬚鯨。52赫茲用人耳聽起來是低頻的聲音,但對其他藍鯨來說,52赫茲太高了,牠們沒辦法好好跟牠溝通。
從海軍錄音裡發現52赫茲鯨魚的,是美國海洋科學家比爾‧瓦金斯(Bill Watkins)。在去世之前,他鍥而不捨調查十餘年,為的就是追尋52赫茲鯨魚。瓦金斯發現,透過無遠弗屆的終年縝密監聽,如此特別的聲音唯有52赫茲鯨魚,而且每一季只錄到唯一一個來源。這表示,湛藍大洋下只有這樣一隻特別的鯨魚,52赫茲不僅「不太尋常」,更可以說是獨一無二。
研究發表後,引起了世人的好奇心。海洋學家追尋謎團,卻發現了更大的謎題:52赫茲鯨魚是哪一種鯨魚?牠是公是母?牠有同伴嗎?牠會寂寞嗎?人們用想像力把52赫茲描述為無法得到愛情、「世界上最孤單的鯨魚」;甚至發起群眾募資,想在茫茫大海中找到牠,拍成紀錄片。台灣導演魏德聖的電影《52赫茲我愛你》,也是以此為發想,描述人在愛情中的各種模樣。
德國繪本畫家馬丁‧巴茲賽特把真實故事,轉化成豐富的水下圖畫。前半段是從發現52赫茲鯨魚的科學家視角出發,想像牠出生後,因為其他鯨魚無法聽到牠說的話,牠跟家人分離、錯過同伴、躲避捕鯨船,孤零零的生活著。「這世界上還有我在聽你說話呀!」科學家決定跳入海中,想找到鯨魚,讓牠不再感到孤單。鯨魚真的會感到孤獨嗎?在一片藍綠波光裡,以及深海的漆黑背景下,插畫家總是用華麗五彩的顏色,來呈現52赫茲鯨魚的歌聲和身影。人們總認為52赫茲鯨魚很孤單,但會不會牠其實享受著獨自歌唱的悠游時光呢?
獻給每個獨一無二的你,不論你在世界的哪個角落,都能自在翱翔。
推薦文一
誰不是孤獨的鯨魚
海狗房東/繪本工作者
在大海某處,有一隻發聲頻率特別高的鯨魚,因為牠發出的聲音頻率是52赫茲,比一般鯨魚高出許多,屬廣義鯨魚族群中的異類,自1989年科學家探測到牠的歌聲之後,這隻被稱作「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便逐漸廣為人知。然而,「孤獨」是否是這隻鯨魚的真實感受,人們其實無從斷定,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其中必然投射了許多人自身的孤獨。
人們對「52赫茲」的想像,觸動了不少創作者敏感的心,這隻鯨魚游入他們心中,讓他們獲得靈感,創作出書籍、電影、歌曲。例如台灣導演魏德聖的音樂電影「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