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過度的食療,不再盲目依循各種食物公式
發現「怎麼吃」比「吃什麼」更重要的祕密★相同的食物,用不同態度或方法吃進去,最後產生的影響都不一樣!《向癒》作者李宇銘的第一本飲食之書
不論是為了營養所需或養生療疾,
選擇食物前,還原根本的飲食方法,吃出強健身體和清爽心靈
★改變飲食的態度,就可改善身體或情緒的問題!「思傷脾」,頭腦想得多,影響消化吸收,降低免疫功能
本書將藉由一日三餐飲食來幫助專注、使思慮歸零,達到身體健康、情緒平衡,覺知自我
吃的方式比食物自身更為重要。飲食健康不只在於營養,飲食方法不正確,亦會導致消化吸收不好。過去我們太著重食物這身外之物,而忽略了自身內在的能力,在內與外兩者之中,內因才是決定健康的主宰。本書提倡回歸根本飲食方式──意食──用心帶著覺知去飲食,重新建立個人、食物與全身心健康的連結。
★飲食的方法,18種簡易技巧提升消化功能,更能取消頭腦雜訊
飯前技巧之一【呼吸】深深呼吸,當氣進入腹中,可以幫助脾胃氣血升降,提升消化吸收能力;呼吸進入下腹部,還可以補益肝腎。因此要補肝腎,並非要吃什麼補肝補腎的食物藥物,深呼吸是更直接的方法!
飯前技巧之二【按腹】飯前透按摩腹部,有助腸胃甦醒,啟動消化功能。按腹前雙手搓揉至溫熱。雙手掌交疊放在腹部。男女有別,男生左手握住右手,女生則右手握住左手。
圍繞肚臍打圈按摩,先逆時針畫九圈(從左方腹部上來),再順時針畫九圈(右方腹部上來)。或者隨心而做,甚至可打圈一百次,自己感覺舒服即可。最後雙手放在肚臍上,專注呼吸,放鬆全身,身體感覺流暢,就可以放開手完成。
(以上技巧詳細方法請見書內)
★各界誠心推薦!
「氣味能觸動情緒,菜根香令人心平氣和,食而知味,則到達養心安神的境界;
透過筆者溫暖的分享,帶領大家餐桌的靜心。」──謝無愁/養生講師孔慶玲小姐/綠色生活教育基金前主席
周兆祥博士/香港知名綠色人士
許瑞云醫師/哈佛醫師、作家
董家霖/心覺醒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謝無愁/養生講師
(依首字筆劃排序)
★根本飲食法(意食)的特色和好處1.每個人天生條件不同,食物養生不該以一應百,但飲食的根本方法卻是人人都需要掌握的。導正吃對食物的迷思,吃對方式更是健康的關鍵。
2.食不言原則不只是修養和衛生,更重要的是減少心理思慮,強化消化吸收,進而改善身體功能。
3.擺脫飲食成癮症,不再吃下過多、不需要的食物,為身體和心靈減輕負擔。
4.3種飲食方式、40個覺知練習,一日三餐定心正念,克服焦慮、念頭繁雜和過度思慮的問題。
5.意食是透過實踐而使覺知感提升,身體的反應會告訴你「這口食物是不是適合我」。從生理到心理、從飲食到生活,我們將能隨機應變,不再對自我感受冷漠麻木以對。
(本書版稅收益全部撥捐綠色生活教育基金與香港素食會,做為意食與素食公益推廣用途。)
作者簡介:
李宇銘
香港人,中醫學博士、博士後,香港註冊中醫師。素食十多年,是一名靈性修行者,主張全人身心靈合一醫治。
李大夫是中醫經典研究專家、臨床家,崇尚傳統理念,專研醫聖張仲景醫學理論,著有多部學術著作;臨床處方用藥精煉,主張「兩味藥能治好病,則不用三味藥」的精神,甚至「不用藥能治好病,則一味藥也不用」;李大夫研究望診多年,善於透過望診斷證「望而知之」、讀人心神。
學經歷: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理學士(雙學位)
香港浸會大學哲學碩士(中醫學)
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中醫內科學)
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後(中醫基礎理論)
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兼任講師
公職:
綠色生活教育基金主席
香港素食會主席
身心靈平台副主席
全仁中醫創辦人
香港特首選委會委員(中醫藥界)
著作:
《向癒》(時報文化出版)
《中醫學神》、《中醫不切西瓜》、《一讀就懂的18堂中醫入門課》、《傷寒六經原意》、《傷寒解外方證原意》、《傷寒治內方證原意》、《原劑量經方治驗錄》。
個人網站:http://leeyuming.com
李博士中醫教室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Dr.leeyuming/
章節試閱
序章 我為什麼推廣根本飲食法?
飲食之道何其多,該相信、選擇的是?
我是一位中醫師,在學醫的過程中,經常被問到許多飲食問題:高血壓要吃什麼食物?失眠吃什麼好?怎樣吃可以去水腫?怎樣吃可以補身?怎樣飲食才能身體健康?不同季節吃什麼食物?怎樣補充鐵質鈣質B12?身體寒涼吃什麼好?咳嗽可不可吃水果?虛不受補怎麼吃?……
這一大堆吃的問題,迫使我要努力學習怎麼回答。可是,在我們中醫的課程之中,沒有西醫的營養學課程,中醫食療養生的部分也很少,實際上,大部分這些問題,書本上也沒有,老師也沒有教。
為了求知,那就自己努力補課自修吧!首先我找了不少飲食養生、營養學的書來學習,一開始學習的時候,覺得頭頭是道,好像每一個問題都能夠有答案。
可是當我深入探究,發覺同一個問題,在不同的書之中竟有不同看法!比如你可以上網搜尋一下,「橘子」、「椰子汁」究竟是寒性還是熱性的?光是這一個問題,就有許多不同的解釋,有認為是溫熱的,有認為是寒涼的,也有認為是平和的。
即使是「西瓜」這種公認是寒性的水果,原來也有人認為它是熱性的,因為有一些人吃了西瓜之後,身體會上火!像這般飲食養生的問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每個人的說法都不同,我們應該相信誰?
抱著求真研究的態度,我總覺得不可以模稜兩可。這也是我對中醫的研究精神,我花了十多年研究中醫經典,也發現面對同樣的古籍原文,後世的醫家也會有許多不同解釋。例如有一種常用中藥叫半夏,不同古籍記載它是溫性、寒性、平性,究竟哪本書說的對?
這讓我明白到,過去我以為自己已經明白的問題,或許也只是「迷信」而已,這些養生營養的知識,是怎麼來的?怎樣判斷是否可信?這些知識是真理嗎?就算是經過現代科學研究,是否就等於可信?科學是不斷進步、不斷推翻自己的,現在許多營養學知識,經過一段時間就被推翻,究竟有沒有方法可以得到終極的智慧、不變的真理?
這就好比一個人嘗試煮一種新的麵條,一般會問店老闆要煮多久,或者看著食譜的指引、看看包裝袋後面寫著要煮多少分鐘,可是麵條究竟熟了沒?這樣的問題,對一個熟練的廚師來說,看一看就知道了!養生營養知識也是一樣,如果我們不懂自己判斷,就只能依賴別人了。
古時沒有現代的科學、營養學,可是古人也懂得飲食健康之道,甚至說動物無需學習,也知道自己需要吃什麼。人類既然是萬物之靈,也一定有方法,可以直接知道如何飲食吧!
重回神農氏精神──靠自己發現食物的特質
古人的飲食知識,例如中醫對於食物、藥物寒熱屬性的認識,是怎麼來的?漢代的《淮南子》說:
「神農乃始教民……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務訓》
這就是「神農氏嘗百草」的出處,這一段話很多人以為,神農氏亂吃東西,於是一天中毒七十次!當然不是這樣了。古時候所說的「毒」,是厚、多的意思,亦即是偏頗之意,由於每一種天然之物,都有偏向的特性(偏性),有些偏寒,有些偏熱,這裡說的七十毒,就是說一天嘗試了七十種不同的物質,而不是指會「中毒」。
據說神農氏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氏族」,就是一個部落社區的概念。他們做的就是不斷用自己身體去「嘗試」做實驗。當時不像現在這樣,每一種食物、藥物,都有書籍記載它的作用,很多自然界的植物、動物、礦物,人們未必認識,因此他們就去嘗試、去體驗。這裡說「嘗百草之滋味」就是嘗試各種植物的味道;「水泉之甘苦」就是嘗試不同水源的味道,就連水也可以品嚐出不同的味道,可見他們是十分用心,仔細的去觀察辨別;最後「令民知所避就」,目的就是將這些食物和藥物的知識傳播開來,讓人們可以防避一些不好的東西,懂得如何選擇。
這就像現在推廣營養學、飲食養生的知識一樣!幫助人正確選擇。可是當我們面對氾濫的資訊──當中混合了許多虛假意見、憑空想像,未必經過驗證;在這紛繁複雜的世界,尤其是現代世界交通方便,面對非常多新的食物,有沒有簡單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選擇判辨?
提倡根本飲食法,就是回歸神農氏的智慧,直接發現食物的特質,從而掌握飲食健康的法則,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
你試過內心樸素地吃一頓飯嗎
我對於「根本飲食法」的認識,來自香港素食會的一個活動,這是自一九九六年開始,每星期舉辦的一個免費聚餐活動,目的為了推廣素食,讓會員可以一起吃得健康。起初只是每週舉辦一次週六的「免費午餐」,吸引人來嘗試素食,期間也安排茶座分享。
後來這活動逐漸形成了一種模式,就是參加者一起安靜地吃飯,於是大家在想,應該要給予什麼活動名字?初時的名字叫作「禪食」,活動一直舉辦至今,後來改名為「心食」、「意食」,已經有二十多年歷史了!逐步形成了整套特色飲食理念,在各種飲食活動中推廣。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No free Lunch”(沒有免費的午餐),我們卻創造了奇蹟,數萬人參加過意食活動,生命得到轉化。
「意食」不只是一個素食聚餐。我們在推廣素食的過程,發現只是飲飲食食是不夠的,如果不能夠安靜下來吃飯,就難以體會食物的滋味。因此我們將活動制定一個基本規則:寧靜地享用一頓素食。這種方式,得到許多正面迴響,參加者覺得一試難忘,原來很多人從沒試過安靜地吃一頓飯!只要專心地吃,就算是一份簡單的食物,也能吃出滋味與幸福。
雖然意食一開始是基於推廣素食開始的,實際上意食並非一定要吃素。意食是一種飲食態度、飲食方式,吃什麼食物都可以。可是透過意食的過程,會幫助我們更用心的去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逐步變得更健康。
我們提倡的意食,本身並無宗教背景,起初目的只是在香港推廣素食,但在活動發展過程中,發現素食不只是不吃肉那麼簡單,素食即謂樸素的飲食,這種樸素不單是食物種類,更需要有「素心」,當內心變得樸素的時候,整套飲食的方式也會有所變化。
本書所提倡的「根本飲食法」,是指最基本的飲食方式,而這種飲食法我們又簡稱為「意食」,是指有意識地飲食,而意食倒過來就是「食意」,亦即是飲食的意義。透過意食,不單帶來飲食的改變、明白飲食的意義,甚至可以帶來整個人生的變化。
思慮導致氣血不通
在《黃帝內經》裡面,除了說「思傷脾」之外,思還會導致其他問題:
「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素問・舉痛論篇》
其中提到了「思則氣結」,意思就是思導致「氣」好像「打繩結」一樣,糾纏在一起而不通暢。這可以理解為對「思傷脾」的進一步解釋,為什麼思慮會傷脾?這是由於當一個人在思考的時候,人的氣血就會不通。
我們都有過這種體會,當專心想一件事情的時候,呼吸會變得淺短,甚至會覺得心胸中有堵悶的感覺;如果一下子有非常多事情要想,要急著立刻解決問題,甚至會心跳加快、手震、發冷,這都是氣血不通的徵象。
由於思慮的時候,氣血就不那麼通暢了,這時候脾的散佈氣血的功能就會受到阻礙,導致人的氣血不能流通周身,脾就因此受傷了。
思所導致的氣結,並非只是傷脾而已,實際上是一身的氣血都會被影響。由於人的氣血主要從脾胃的飲食所轉化產生,如果思慮傷脾,導致脾的氣血不通,整個人的氣血亦會因此虛弱,其他臟腑也會被波及而跟著虛弱。故此思慮首先傷脾,久而久之則傷害一身五臟六腑之氣血。
不僅如此,如果在思慮的基礎上加上其他情緒,例如《黃帝內經》裡面提到「恐則氣下」、「怒則氣上」,那麼各種情緒也會影響人的氣血運行,當一個人因思慮導致氣結不通,思慮的基礎上同時又兼有怒氣,那麼這個人的氣就又上又結,使氣結更為嚴重。如果在此基礎上還有恐懼,那就是氣又上又下又結,那麼身體的氣血就混亂了。
一個人有思慮,很多時會伴隨各種情緒,除了「喜則氣緩」,可以幫助解決「思則氣結」的問題,其他各種情緒,也會加重氣血不通。這也是人生要長期面對的問題,人本身是理性的動物,已經很容易有思慮,再加上七情六慾,導致人容易氣血不通。
因此人如果總是感覺自己虛弱,「吃得不夠」未必是主要原因,食物都是身外之物,而人體自身的吸收能力,才是比外在的東西更為重要的。人的思想和情緒太過、內心不平,就是身體虛弱背後更重要的原因了。
18種意食技巧
這些技巧並非「必需品」,不是意食一定要這樣做,這些技巧是來自我們多年來,主持意食活動的經驗,發覺這些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更容易體驗意食的法則,令意食變得更多元化,可以在不同場合使用。
因為頭腦很「狡猾」,習慣想很多事情,不容易停下來,因此要讓自己順利進行意食,需要透過一些方法,讓頭腦忙著做一些事情,就可以忘記想其他事情。這可以理解為「轉移視線」的方法,實際上就是所謂「以一念,代萬念」的方法,透過專心做一些新事情,去取代頭腦中的許多雜念。
這些技巧可以在吃飯的整個過程中使用,或者是其中一個階段,例如吃飯前,吃飯中、吃飯後。也沒有一定必須要跟著怎樣做的規矩,所謂「道重於術」,學習道理、法則,比技術、技巧重要,道理讓我們可以舉一反三。因此以下介紹的技巧,實際上是一些例子,幫助我們更深體驗意食的好處,透過一些具體的練習方法,將注意力收攝回來,回到內心平靜、喜悅。
記住,方法是非常多的,千變萬化,下面介紹的十八種技巧,並非每一項都要做!你可以選擇每次做一種或幾種,不拘多少,可以讓你的飲食有更豐富的體驗。如果一次吃飯,就要做到所有技巧,那實在太形式化了,反而忘記了意食的本義。所謂「以指指月,見指忘月」,意思就是:有人問你月亮在哪裡,你用手指指給他看月亮在哪裡,那人看著你的手指,卻忘了看月亮。這些技巧是為了幫助我們體驗意食,記得不要執著於方法,這只是一些「方便法門」,幫助我們體驗得到意食的好處。
技巧之一:呼吸
專注呼吸,是各種靜心法之中最基本的方法。人生存必須要呼吸,在一呼一吸之間,就可以看到生命的存在。前文介紹過,專注在感官,可以減少頭腦念頭,由於呼吸是經過口鼻,尤其是鼻子中有許多感官,可以感受氣味香臭,也有皮膚觸覺,因此透過呼吸,是幫助專注的快捷方法。
--------------------------------------------------------------------------------------------------------
【練習:專注呼吸】
吃飯之前,趁著食物還未來齊時,先休息安坐,專注呼吸幾分鐘。或者食物來齊了,先放在面前,也讓自己安頓專注呼吸。可以閉上眼睛專注,也可以張開眼睛。
放鬆一呼一吸,用鼻子呼吸(鼻塞不通時可以改用口呼吸),專注在鼻子一呼一吸上,感受呼吸是否暢順自然。
能用腹式呼吸更佳,即每一次吸氣的時候,吸氣進入腹部,讓腹部鼓起來。如不能做腹式呼吸,則保持平常呼吸即可。
呼吸順暢之後,然後將注意力,集中在鼻子的小範圍裡面,感受鼻子的感覺。包括鼻孔裡面,每一口呼吸,氣流出入的感覺。感受鼻孔裡面的感受,氣流是否順暢?有沒有冷熱、針刺、麻痺、疼痛等感覺?
在過程中可能還會有念頭出現,這時候不用特別理會它,不要批評自己,只要繼續回來專注呼吸就可以了,念頭好像波浪一樣,會自然流走消失的。
進階練習,可以感受空氣呼吸進入身體時的感覺,感受氣能進入到哪裡?到鼻咽、氣管、肺部?甚至是否感受到氣進入腹部、下腹?抑或身體不同地方有一些氣流動的感覺?
只要經過幾分鐘的呼吸,頭腦裡面的雜念就會減少,甚至乎忘記了練習之前在想什麼,這時候再開始吃飯,就很容易進入意食狀態了。
--------------------------------------------------------------------------------------------------------
有人會問,為什麼呼吸的氣可以吸入腹部?空氣不是只是進入到肺裡面而已?傳統中醫認為,呼吸的時候,氣是可以吸入人體的下腹部(丹田),所以腹式呼吸能幫助補脾胃、補肝腎。這是因為在傳統中醫和中國文化之中,十分重視「氣」,這裡所說的氣,現代一般稱為「能量」,是構成世界的本源力量,氣並非物質,卻可以生成物質。呼吸的空氣雖然看不到,但還屬於物質,其背後包含了非物質的「氣」,傳統觀點認為,呼吸並非只是呼吸「空氣」,而是透過呼吸這個過程,幫助我們吸入天氣之精氣,是無形的能量。
因為呼吸可以幫助周身氣血流通,為什麽現代人容易生病,就是因為我們呼吸淺短,只是進入到肺裡去,較少做腹式呼吸。進入腹部有許多好處,腹部起伏可以幫助按摩腹部裡面的內臟,而且當氣進入腹中,可以幫助脾胃氣血升降,有助提升消化吸收能力;呼吸進入下腹部,還可以補益肝腎。因此如果要補肝腎,並非一定要吃什麼補肝補腎的食物藥物,更直接的方法,就是深深的呼吸了!
技巧之七:按腹
按摩腹部,是最直接幫助消化的方法。腹部之中有多個重要內臟器官,有胃腸、肝脾腎臟等,透過直接給予適度按摩,可以促進氣血流暢。在吃飯之前,透過按摩腹部,有助腸胃甦醒,啟動消化功能。
按摩腹部,特別如果碰到痛點,可以嘗試繼續忍痛按摩,輕輕按揉,有時候能夠鬆開鬱結,可是如果按摩部位發現持續疼痛,按之難耐,或許代表身體內有病情,應當求醫診斷。
--------------------------------------------------------------------------------------------------------
【練習:按摩腹部】
按腹前雙手先互相搓揉,讓手掌溫熱起來。如果手腳冰冷,宜先活動一下身體,先讓氣血流通。
雙手掌交叉放在腹部前面,以一手掌疊在另一手的手背。嚴格而言,男女有別,男生左手握住右手,女生則右手握住左手。
圍繞肚臍打圈按摩,可先逆時針畫九圈(即是從左方腹部上來),再順時針畫九圈(即從右方腹部上來)。或者隨心而做,甚至可打圈一百次,看自己舒服感覺即可。
最後將雙手放在肚臍上,專注呼吸,放鬆全身,感受腹部的感覺,等待身體感覺流暢,就可以放開手完成。
--------------------------------------------------------------------------------------------------------
按摩腹部的方法,有許多不同方式,不拘一格。除了以上方式外,亦可針對特別痛點,刻意局部打圈按揉。
亦有視乎大便情況,一般認為如果大便不暢、便祕,宜順時針打圈按摩,亦即順著大腸的方向按摩,相反如果容易腹瀉,則可逆時針按摩。如果正在腹痛腹瀉時候,宜刻意搓揉雙手手心,讓手心發熱,然後按摩在肚臍上,搓揉肚臍,能有舒緩作用。
意食對治「飲食成癮症」
每當說到對食物上癮,總有人會提出質疑說:「我喜歡吃而已,我沒有上癮啊!」當然喜歡跟上癮好像很相近,但嚴格來說是兩件事。比如現在常說的「手機成癮症」,「患者」也會推說自己是有需要使用手機、喜歡用手機,可是如果我們無法脫離這東西而生活,那樣就已經是成癮了。
有些人覺得食物的情況有點不同,認為手機不是必需品,可是食物是必需品,所以喜歡某些食物,並不是成癮。的確,吃東西是必須的,但這是用食物大類而言,人應該吃水果、蔬菜、穀類,但是這食物之下沒有「一種」食物是必須一定要吃的,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具體選擇。縱觀每個國家地區,文化不同,大家的飲食習慣也不同,沒有一種食物是全世界的人都一定要天天吃的,將某些食物說成「必須」,這也是食物成癮的特徵之一。
喜歡吃東西本身不是錯誤,意食提醒我們享受當下每一刻飲食的體驗,可是如果對食物有太多慾望,不能自制,那就是對食物的上癮。食物上癮是一個有趣的概念,很多人聽到這樣說,就會說:「那是不是要戒掉食物?」當然不是,就好像抽煙、喝酒,如果你是偶爾吃喝一下,只要不會依賴、必須經常吃,那就不算上癮,上癮就是成為依賴了,必須要天天靠著它,沒有它就很辛苦,心裡難受,身體也會有不適。
有人喜歡依賴咖啡、奶茶,或者吃蛋糕、糖果、甜湯,抑或吃肉、煎炸食物、吃米飯麵條等,這些東西看似普通,卻也是常見的飲食成癮之一,吃這些食物也有不健康之處,也並非自然的飲食習慣。可是每當叫他們改變飲食習慣,放下這些食物,他們卻會十分困難,「寧死不屈」,比如說:「如果要我不吃肉,那麼生存還有什麼意義?」當然這就好像與吸毒上癮一樣了。
舉例說,在我們過去多年推廣素食的經驗之中,有些人聽了素食的講座,第二天就吃素了!根本沒有困難或後悔。我自己十多年前開始吃素,我第一天決定要吃素開始,對吃肉也沒特別渴望,不覺得不吃肉是一種可惜的事。可是,很多人要他不吃肉,都會覺得十分困難,為什麼有這樣的情況?
如果一個人的心靈不滿足,就容易依賴物質生活去填補自己的空虛,而食物就是物質生活之中最容易的選擇,食物是物質之一,能夠進入身體裡面,是一樣很有「感覺」的東西。相比其他物質,例如去購物買東西,容易有愧疚感,囤積東西在家裡也會帶來具體看得見的問題,而食物最後能夠消化、不見,就沒那麼感覺不良。
如果一個人內心平靜、喜悅,那就容易改變,不容易執取某些事物,人比較隨心放開,願意嘗試各種事情。
上癮有不同程度,可以有身體的成癮,例如不吃某種食物,身體就覺得疲倦乏力,吃了就覺得精神,也可以有心癮,就是不吃其實沒什麼大影響,但就總是心心念念的想吃,吃不到就不安定,不能專注工作生活。事實上,所有「上癮」都有心癮的基礎,成癮就是一種習慣,只是這種習慣並不健康。
因此健康的習慣就不會叫作上癮,例如習慣天天吃一種自己喜歡的水果,如果價錢和食物的供應並非問題,不吃這種水果也不會造成內心困擾,比如過了當造水果的季節,不能經常吃到,也不會覺得心癢,那樣就並非上癮了。
甜苦飲食
不少人喜歡甜食,因為甜食代表幸福、喜悅。例如蛋糕、冰淇淋、牛奶、糖果、巧克力、甜湯、飲料,有些人每天總會吃一些,或者飯後喜歡吃糕點;又例如喝奶茶、咖啡,習慣加了糖才喝。
每逢喜慶,我們都習慣吃甜食,生日吃蛋糕,冬至或元宵吃湯圓,新年吃糖果,情人節吃巧克力,中秋節吃月餅等等,將幸福快樂的感覺,跟飲食聯繫起來。
偶爾吃一下以上甜食,並無不妥,在中醫上甘甜的食物可以補益脾胃、補益氣血,可是甘甜味也是過猶不及的,適當的甜味能補脾胃,過多的甜味亦可傷脾胃。怎樣才是太過?首先看自己的味覺感受,可是這需要經過意食的直覺飲食訓練,一般人吃很濃的甜味也沒感覺,這主要是上癮了!習慣了、適應了,就會追求更濃厚的甜味。
對一般人而言,怎樣測試自己的甜味是否成癮?可以用食物的原味作測試。如果是沒有成癮的味覺,會較為喜歡天然的甘甜,例如一般水果的甘甜味,蜜瓜、西瓜、木瓜、芒果、荔枝、草莓、香蕉、桃子、梨子等等,另如紅棗、椰棗、蜜糖的甜味,就算是十分濃厚了,不是每一個人都喜歡。如果喜歡吃含有人工糖分的甜味食物,那就比較容易成癮,尤其是白砂糖,也包括蔗糖、乳糖、玉米糖漿、紅糖、黃糖等,這些糖廣泛遍佈於加工食品之中,餅乾、麵包、糕點、飲料、果醬、巧克力、糖果……因此盡量避免吃加工「食品」,多吃天然「食物」,對健康更佳。
傳統的觀點認為,普通的白米飯、一般的穀類,其實也屬於「甘味」的。當然現在吃飯一般覺得沒味道,淡淡的,因此才有「下飯菜」的說法,白米用來做主糧配著各種濃味的食物吃,但米飯本身就是甘甜味的,一個嬰兒開始嘗試吃米飯,大都會吃得津津有味。也因此糖尿病患者不宜吃白米飯,因為白米飯就是甘甜的食物,也會升糖較為快速。
說來也是有趣的,作為父母,一般不會給嬰兒吃調味料,大都明白給他們吃食物天然原味更為重要,不要污染孩子的身體,可是當我們長大了,就忘了這種天然智慧。一個人有純淨的味覺,單純吃一碗白米飯,也會吃出滋味,只是我們都習慣了濃味,因此就覺得這甘味太淡,追求更多更濃。
喜歡吃甜食,除了是人工糖分會對身體有直接成癮之外,更重要是背後的心理,我們習慣了將快樂與甜味連結在一起,因此每逢不快樂的時候,就會想找甜的東西來吃,造成依賴。正因如此,特別喜歡吃甜食的人,往往內心有許多隱藏的不開心,才需要經常去填補自己,渴求甜美。
除了甜食以外,有些人卻是倒過來的,喜歡「吃苦」,甚至會抗拒甜食。當然了,例如糖尿病患者就不能吃太多甜了,不少糖尿病患者說吃苦瓜可以降血糖,因此經常吃。也有一些人是沒有糖尿病,也不喜歡吃甜的東西。
的確有一些人特別喜歡「吃苦」,例如喝咖啡喜歡黑咖啡不放奶放糖,吃巧克力喜歡沒有牛奶的黑巧克力,喝茶喜歡喝苦茶,甚至喜歡喝苦藥,這是喜歡吃苦的人。這類人往往人生也是一樣,喜歡「吃苦」!當然有誰會覺得自己喜歡吃苦?從另一個角度看,這類人是太堅強了,多難的挑戰都會熬過去,就習慣了吃苦的心態,反而不允許自己享受人生。
在我的《向癒》一書之中,第九個案例是糖尿病的案例,其中提到糖尿病患者的心態,就是習慣虐待自己!不給自己好生活,一直都在努力工作,不讓自己放鬆下來享受人生。最後的結果,就是真的不讓自己可以吃甜的食物了。一個人的飲食甜苦嗜好,跟內心的狀態有密切相關。
序章 我為什麼推廣根本飲食法?
飲食之道何其多,該相信、選擇的是?
我是一位中醫師,在學醫的過程中,經常被問到許多飲食問題:高血壓要吃什麼食物?失眠吃什麼好?怎樣吃可以去水腫?怎樣吃可以補身?怎樣飲食才能身體健康?不同季節吃什麼食物?怎樣補充鐵質鈣質B12?身體寒涼吃什麼好?咳嗽可不可吃水果?虛不受補怎麼吃?……
這一大堆吃的問題,迫使我要努力學習怎麼回答。可是,在我們中醫的課程之中,沒有西醫的營養學課程,中醫食療養生的部分也很少,實際上,大部分這些問題,書本上也沒有,老師也沒有教。
為了求知,那就...
目錄
推薦序
和食物愛情長跑/周兆祥博士(香港知名綠色人士)
飲食與心耕/孔慶玲(綠色生活教育基金前主席)
以心為「根」,以人為「本」/董家霖(心覺醒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前言 吃的方式比食物本身更重要
序章 我為什麼推廣根本飲食法?
飲食之道何其多,該相信、選擇的是?
重回神農氏精神──靠自己發現食物的特質
你試過內心樸素地吃一頓飯嗎
我是根本飲食法的實踐者、受惠者
第一章 意食是什麼
1.食不用心,食而無味
用心覺知什麼?
透過意食覺知自我關係
2.意食是改變人生的練習
意食即誠意不自欺【練習1環境與味覺】
意食即是活在當下
意食不是宗教信仰
意食是為了學懂做人
意食是飲食的修行
意食吃出終極健康
第二章 思想、飲食與健康的關係
1.脾和胃分別管什麼?
「脾虛」是什麼?
凡藥皆可「健脾」嗎?
吃飯也能健脾!?
脾虛,不是想補就補
2.為什麼思慮傷脾?【練習2我經常在思慮嗎?】
怎樣才叫思慮太過?【練習3我有沒有思慮過度?】
3.各種情緒都能傷脾?
為何「心廣體胖」?
思慮導致氣血不通
4.食物也能影響情緒
減肥便捷有妙方?
意食是高效飲食
5.修心先修口,食不言的智慧
崇敬天地
健康衛生
基本禮貌
寧靜感知
第三章 意食的實踐方法
1.體驗意食的基本
經歷VS.經驗(體驗)
意食的兩條法則【練習4專心吃飯】
以感官減少頭腦【練習5單一感官體驗】
食不言,心不語【練習6感官轉換】
2.意食的三個層次
第一階段(基本層次)飲食的時候,察覺到念頭生起,但未能停止
第二階段(進階層次)飲食的時候,察覺到念頭生起,能夠很快平伏
第三階段(高階層次)飲食的時候,頭腦念頭不被動生起,內心寂靜
3.意食方法
正念飲食【練習7觀察批判心】
覺知飲食【練習8覺知飲食步驟】
直覺飲食【練習9直覺飲食觀察】
正念飲食VS.直覺飲食
4.凡動物都是意食者!
5.18種意食技巧
呼吸 【練習10專注呼吸】
放鬆 【練習11全身放鬆】
冥想 【練習12放下負面能量冥想】【練習13小太陽呼吸法冥想】
叩齒 【練習14叩動牙齒】
嚥津 【練習15吞嚥津液】【練習16感覺舌頭】
細嚼 【練習17仔細咀嚼】
按腹 【練習18按摩腹部】
觀賞 【練習19觀賞食物】
飢餓 【練習20感受飢餓】
祝福 【練習21祝福食物】
溝通 【練習22食物溝通】
音樂 【練習23音樂靜心】
無聲 【練習24無聲進食】
閉眼 【練習25閉眼進食】
獨食 【練習26獨食體驗】
慢食 【練習27慢食技巧】
細味 【練習28舌頭味覺測試】
惜食 【練習29惜食練習】
6.10種意食心態
感恩 【練習30食物來源冥想】
欣賞 【練習31欣賞食物】
恭敬 【練習32感謝天地】
喜悅 【練習33內在喜悅冥想】
常樂 【練習34飲食常樂】
專心 【練習35專注凝視】
隨心 【練習36隨心而吃】
平心 【練習37平心比較】
清心 【練習38食物原味】
正心 【練習39食物情緒】
7.意食對治「飲食成癮症」
飽食嘴饞
提神飲食 【練習40食物記憶】
甜苦飲食
肉類油膩
米麵主食
濃重口味
第四章 意食入門Q&A
意食疑難全攻略
怎樣才算實踐意食?
意食一定不可說話嗎?
何時進行意食最好?
怎樣與親友一起意食?
如何開始意食最好?
可以多人一起進行嗎?
難以實踐意食怎麼辦?
意食等於開心地吃?
意食會否「走火入魔」?
苦口良藥真的嗎?
什麼時候進食最佳?
一天應該要吃多少餐?
怎樣挑選食材?
怎樣準備菜譜?
怎樣洗菜切菜?
怎樣煮飯做菜?
怎樣上菜傳遞?
怎樣使用調料?
怎樣洗碗收拾?
如何推廣意食?
第五章 意食的意義
1.終極健康飲食法則
2.提升選擇食物覺知
3.建立對萬物的尊重
4.安定才能正確思考
5.心平能成就一切事
後記:意食是飲食的革命
綠色生活教育基金介紹
推薦序
和食物愛情長跑/周兆祥博士(香港知名綠色人士)
飲食與心耕/孔慶玲(綠色生活教育基金前主席)
以心為「根」,以人為「本」/董家霖(心覺醒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前言 吃的方式比食物本身更重要
序章 我為什麼推廣根本飲食法?
飲食之道何其多,該相信、選擇的是?
重回神農氏精神──靠自己發現食物的特質
你試過內心樸素地吃一頓飯嗎
我是根本飲食法的實踐者、受惠者
第一章 意食是什麼
1.食不用心,食而無味
用心覺知什麼?
透過意食覺知自我關係
2.意食是改變人生的練習
意食即誠意不自欺【練習1環...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