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老後,如果只能依靠你,
身為「兒子」的你,準備好了嗎?
台灣社會終將迎來漫漫長照路,
身為兒子,該怎麼因應這項切身的課題?
身為男人,又該如何面對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
而我們的社會,是不是也已經做好準備?
當父母失能或失智,當女兒與媳婦照顧者消失,
當職場與社會的網絡被切斷,當官方政策鞭長莫及,
誰來傾聽閉鎖在家庭裡的兒子照顧者心聲?
男人不一定會成為丈夫或父親,卻一定都是某個人的兒子,
面對老後的父母,那些深陷照顧漩渦的「兒子」們,
或許正在暗夜裡無聲地求助。
知名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
專文解說
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TED╳Taipei講者╱朱為民
專文推薦
兒子照顧者‧全方位藝人╱唐從聖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郭慈安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陳正芬
真情推薦
「現實中,兒子照顧的情形明明就在增加,可是實際狀況卻最不明朗。不只是因為人數少,主要是因為兒子照顧者不會主動談自己的事情、不會向外人求助、也拒絕其他人的介入。這使得兒子照顧就像是黑洞一般。要靠近這個黑洞相當困難,而且我們已經知道,在這個黑洞裡,似乎發生了一些不尋常的事。」
──上野千鶴子
「作者從日本『兒子照顧』的現況談起,談到照顧者與自己、妻子和其他手足的關係,談到照顧者如何在照顧的脈絡下兼顧工作,更談到男性身為照顧者面臨的難題。不同面向的深刻梳理,讓每個讀者可以了解男性身為一個照顧者,會遇到哪些問題、哪些挫折,而其他的家人、朋友甚至社會更可以知道,如何來幫忙那些陷在照顧漩渦裡的『兒子』們。」──朱為民
「兒子照顧者當街掌摑中風父親」、「不忍父親長年臥病,兒子照顧者殺害父親後自縊」──社會學研究中,兒子照顧者經常被視為潛在的施虐者。因為在家庭照顧者當中,他們往往最容易失去內部支持,並與外界隔離而孤立。但在這些聳動的社會新聞背後,透露的正是人數日漸增加的兒子照顧者不願吐露、難以求援的困境。
退一步來說,身為主要照顧者的兒子,若有妻子或其他手足,是不是就可以高枕無憂?在兒子照顧的封閉結界中,假如丈夫一手包辦照顧父母的大小事,做太太的就只要顧好自己的小家庭即可?假如哥哥一肩扛起照顧父母的責任,做弟弟的就可以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事情當然沒有這麼簡單。這當中有著物理與心理層面的差異與糾葛,無法用二分法來劃分,而這正是本書所要探討的主題。
當兒子成為主要照顧者,他們與妻子或手足之間的關係會變得如何?他們該怎麼面對做不慣的家事?該如何照顧父母?如何兼顧工作?人際關係又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本書罕見地以男性角度切入,深入訪談28位兒子照顧者的經驗,剖析他們所面臨的長照困境,更是台灣社會終將面對的切身課題。
兒子照顧是否真是沒有出口的迷宮?想要擺脫泥淖,我們應該先試著了解兒子照顧的真實情況,也因此更需要聆聽兒子照顧者內心的想法。畢竟照顧者也需要被照顧,適當的理解與適時的關懷,讓兒子照顧者知道自己並非孤立無援,將能為看似黑暗的漫漫長照路帶來一絲曙光。
作者簡介:
平山亮
1979年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東京大學文學部、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碩士課程畢業,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研究所博士課程畢業。Ph.D. in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專長為生涯與家庭社會學、性別研究。現任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福利與生活照顧研究團隊研究員。
上野千鶴子
1948年出生於日本富山縣。為知名社會學家、東京大學名譽教授、NPO法人WAN理事長。活躍於女性學、社會性別研究和照顧研究等領域。
譯者簡介:
薛寧心
1961年生於臺南,現居臺北。自幼喜歡閱讀,只要是文字都愛看。1983年畢業於東吳日文系,自大學時代起兼職翻譯,至今數十載,透過翻譯閱讀也成為自己的閱讀方式之一。曾與多家出版社和翻譯社合作,也曾為日本台翻譯連續劇、卡通,並擔任婚禮雜誌的文字編輯和校對。
hnshns1122@gmail.com
章節試閱
你是否聽過「兒子照顧」這個詞呢?
如果是「媳婦照顧」,或許很多人一聽就能理解,不需要解釋也明白是由媳婦照顧公公和婆婆。
而「老老照顧」這個詞最近常常出現,意思是照顧者是高齡人士、被照顧者也是高齡人士。高齡者照顧高齡者,通常出現在膝下無子或孩子離家後只有夫妻兩人生活的家庭。
那麼,「兒子照顧」又是什麼情形呢?
就像「媳婦照顧」是由媳婦照顧公婆、「老老照顧」是由高齡者互相照顧,「兒子照顧」的主詞是兒子,換句話說,就是由兒子照顧父母親。
大多數人平常應該很少聽到這個詞吧?頂多是在閒聊時會談到「好像有那樣的男人」。
不過,這個詞彙也許很快就不再這麼陌生了。因為「兒子照顧」的情形的確正在增加,可以確定的是,未來也會越來越多。
有人會問,為什麼這樣的情形會逐漸增加呢?其實這是可以預期的,在不久的將來,只是「曾經聽說過」的「兒子照顧」,肯定會成為每個人切身的問題。對男性而言,別說是切身的問題了,或許自己就會變成那名當事人;環顧身邊親戚、公司同事或附近鄰居,其中某個男人變成「兒子照顧者」的日子,或許為期不遠。
手握本書的各位當中,有些人或許已經有那種預感了吧?
也許身為男性的你會說:「我可還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去照顧父母。」儘管現在還無法想像自己照顧老爸或老媽的情形,但可以確定的是,有一天你將無法再說出這種話──我指的就是像這樣,心中已經隱約有所感的人。
不過,要是身為女性,和兒子照顧這件事就沒有關係嗎?當然不,因為妳的丈夫或兄弟也可能會成為兒子照顧者。如果真是那樣的話,妳和丈夫之間的關係會變得如何呢?或者妳的兄弟成為父母的照顧者之後,妳又如何參與其中?
對於有兒子的父母來說,兒子照顧理應也是切身的問題。儘管不想給兒子添麻煩,但是不可能完全不必靠兒子照料。可是,如果讓兒子來照顧自己,那孩子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呢……?懷抱這種慈愛的父母應該也不在少數吧?
這本書也是為那樣的父母而寫的──也許你已經忍不住開始在意這件事,但是對於兒子照顧這個問題,也僅止於「在意」而已。希望為人父母的你藉這個機會,把它當做「自己的問題」來思考。
這本書記錄的,是我與二十八位目前正在照顧父母的「現役」兒子照顧者面對面訪談的內容。
自己成為照顧者後,與妻子或手足之間的關係變得如何?
怎麼面對做不慣的家事,以及如何照顧父母?
工作如何處理?
與同事或朋友的交際,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
我圍繞著這方面的主題,請教他們的經驗,再根據訪談的內容,試著從各種角度思考「所謂的兒子照顧究竟是什麼」,最終完成了這本書。
當然,每個兒子都不一樣,這二十八位兒子照顧者也截然不同。家庭成員、工作型態、是否與父母同住等情況各不相同,就算有一些共通之處,每個人的經歷也會略有差異。
看到各式各樣的兒子照顧者後,你的內心對他們的各種投入方式、想法和感覺,可能會感到認同或反對,諸如「嗯,我知道了,我家也一定要這樣做」、「不,就連我這樣的人也不會那麼做」等等。
然後,你會開始在不知不覺中思考,自己或是家人一旦成為兒子照顧者,是否也會變成這樣?到時候,你也會像原本只是聽說過的「某人」那樣,面對成為兒子照顧者的問題。
那麼,「換成是你,該怎麼做?」
讀到這裡,或許有人會認為:「我還是覺得這本書好像跟我沒關係。」
如果你是已經在當兒子照顧者,或是身邊有這種「兒子」的人,此刻心中想的可能是「這看起來像是寫給對於兒子照顧完全沒概念的人」,接著或許就打算把剛拿起來的書放回架上吧。
但是希望你再等一下。的確,這本書講述的是「所謂的兒子照顧的經驗」,可是,這真的只是給完全沒概念的人看的、毫無意義的資訊嗎?
不,沒有那回事。
出現在本書中的兒子照顧者以及他們周遭的人們,都有和你一樣的經驗。了解有類似境遇的他們所經歷的一切,一定會讓你有所領悟,明白「不是只有自己在面對」,知道「原來別人家有那樣的情況」。
事實上,「我很想聽聽別人的故事」,應該也是許多有照顧經驗的兒子的心聲吧?
舉例來說,我所訪談的兒子照顧者之中,也有好幾個人表示:「我很想知道其他人是怎樣照顧的」、「我不是想要你教我怎麼做,我只想知道其他兒子是怎麼樣照顧父母」。
既然這樣,辦個聚會讓兒子照顧者出來聚聚也是一個方法;但是想必有些人單單照顧都忙不過來了,根本無法出門。
這時候,就算沒打到照面,但透過本書,在家就能「聽聞」跟自己有相同處境的夥伴們的經歷,不是也很好嗎?
我相信,在這本講述「兒子照顧經驗」的書中,一定會有讓已經知道兒子照顧的你收穫良多的內容。
對了,其實這本書背後還有一個主題,那就是男人心的心理學。特別是針對人際關係進行分析,探究男性不為人知的一面。
閱讀這本有關兒子照顧的書時,你應該會發現內容也適用於照顧以外的事。沒錯,本書一定有很多身為男性的你跟其他人互動時,或是一群男人聚在一起聊天時,不由得產生共鳴的地方。
像是丈夫和妻子對彼此的期待和分歧。
長期以來對手足複雜的心思與競爭。
職場上「正確」的應對及個中的苦悶。
在一起很開心,卻什麼也不能透露的朋友關係。
而男人們所謂的共鳴,與其說是在面臨兒子照顧時產生的體會,不如說是在面對兒子照顧之後才有的領悟。
為什麼這麼說呢?說穿了,就是因為照顧父母是「女人的工作」。實質上照顧父母的,目前還是以女性居多。畢竟,「兒子照顧」這個詞彙的誕生,就一語道破由身為男性的兒子來做這件事有多麼「特殊」。
要不是因為出現了兒子不得不去做「女人的工作」的「異常情況」,男人們人際關係的裂縫及危險還真難被察覺(又或是雖然察覺卻視若無睹)。
換句話說,這本有關兒子照顧的書,不僅談照顧,針對兒子╱男性也多有著墨。
你是否聽過「兒子照顧」這個詞呢?
如果是「媳婦照顧」,或許很多人一聽就能理解,不需要解釋也明白是由媳婦照顧公公和婆婆。
而「老老照顧」這個詞最近常常出現,意思是照顧者是高齡人士、被照顧者也是高齡人士。高齡者照顧高齡者,通常出現在膝下無子或孩子離家後只有夫妻兩人生活的家庭。
那麼,「兒子照顧」又是什麼情形呢?
就像「媳婦照顧」是由媳婦照顧公婆、「老老照顧」是由高齡者互相照顧,「兒子照顧」的主詞是兒子,換句話說,就是由兒子照顧父母親。
大多數人平常應該很少聽到這個詞吧?頂多是在閒聊時會談到「好像有那...
推薦序
面對日漸年邁的父母,身為「兒子」的你,準備好了嗎?
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TED╳Taipei講者╱朱為民
我是一個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也是個兒子。
在照顧老年人和末期病患的經驗之中,我看過非常多照顧者,有媳婦、有女兒、有本國看護、有外籍看護。當然,也有兒子。兒子做為照顧者,印象中比例不高,但是當看到病人的主要照顧者是兒子的時候,總是讓我有一種奇特的感受。是因為比較少見嗎?還是在兒子的身上、表情之中看到一種什麼樣的特質,讓我有這種感覺?
我一直無法真正明白。直到父親生病,我變成照顧者之後,我對於「兒子照顧」才更了解一些,只是這代價太高了。
*****
我的父親在民國三十八年跟著國軍撤退來台,當年他才十七歲。老來得子,在五十一歲的時候生下了我。我是家裡的獨生子,可以說我成長的過程,就是一路看著父親老化的過程。我爸從年輕的時候就熱愛健走,每天早起運動從不間斷,身體一直很硬朗。「你跟你媽老是感冒,身體太差,要多鍛鍊!」他總是這樣念我跟媽。他沒有高血壓,沒有糖尿病,沒有心臟病,我一直覺得他會快樂活到一百歲。
二○一三年,父親八十一歲,我三十歲。一天清晨,他無預警地在家裡跌倒,重摔到地上。到了醫院檢查,是腦出血。「他年紀大了,不適合開刀,只能觀察。」急診室的醫生說。從那一天起,我從一個兒子的身分,新增了一個從來沒有經驗的身分:照顧者。
父親開始住院觀察以及後續的復健治療,當然,旁邊要有一個人陪伴照顧他。因為我白天要工作,所以六十一歲的媽媽成為了爸的主要照顧者。我記得,我白天上班,下班後就去買晚餐帶到醫院一起吃,之後我留在醫院,讓媽媽回家盥洗休息,深夜時分,媽媽再回到醫院來換我。就這樣在醫院輾轉流連的辛苦日子,過了半年。
我很感謝媽媽,她擔負了大部分照顧父親的工作,所以我的角色跟這本「兒子照顧」書中提到的狀況略有不同。但是,即便我只是照顧父親的「二把手」,我卻在那段時間深刻體會到,自己身為兒子在照顧上的困難之處。
雖然沒有開刀,父親腦中的血塊幸運地漸漸吸收了,但卻留下兩個後遺症:失能與失智。他的雙腳無力無法站立、行走,更別說是爬樓梯,或是走到廁所了。他的腦部退化的速度也開始加快,說過的話很快就忘了,有時還會有一些異常的舉動。
二○一三年六月,父親跌倒一個月後,仍住在醫院做復健。有一天晚上,我在醫院陪父親過夜。看著牆上的時鐘指針不停地走,十點、十一點、十二點,但爸都沒有想要睡覺的感覺,眼睛瞪得老大,看著天花板。
「爸,睡覺了,很晚了。」我幫他整理一下被子,希望他趕快睡覺。
「要胡了。」爸突然拉高聲音說。
我有點納悶,怎麼精神這麼好?便問他:「胡什麼?」
「胡牌啊!我聽一四筒。」原來他在打牌。因為失智引發的幻覺又出現了。
正想再勸他,沒想到他突然坐起身,右手舉起來在身體前面約二十公分的地方,開始比劃圈圈,一直劃圈,停不下來。
我真的很想睡覺,明天還要上班。「爸,你在做什麼?」
「摸牌啊!」他神色自若地回答,彷彿摸牌在這個時空是最應該做的事。
「不要打牌了,明天再打,好不好?」他不理我,還是繼續摸牌。
我有點火大了,抓住他的手,想要大聲但卻又怕吵到隔壁的病人,提高音調對爸說:「爸!睡覺了!現在很晚了你知不知道!」我硬把他的手塞到棉被裡,把被子蓋好。
才過了一分鐘,爸又爬起來了,右手又開始在空中比劃圈圈。
我真的很生氣,但卻也不知道對誰生氣。我已經很累了,明天還要上班,但爸卻不睡覺,這樣我明天怎麼上班?我不知道該怎麼做,沒有人教過我如何面對這樣的行為和舉動,我非常無助。
最後,我坐在陪客床上,看著右手不停擺動的父親,眼淚不爭氣地掉下來。「為什麼爸會變成這個樣子?他不是我的榜樣嗎?從小教我如何做人處事的那個人,到哪裡去了?」
不知過了多久,爸才願意躺下入睡。
那段時間,我體會到「兒子照顧」的幾個最難的地方:身體的疲憊、對於照顧技巧的挫折感,還有,心理的煎熬。
首先,是身體的疲憊。
對於一個工作者來說,白天工作,晚上休息,是熟悉不過的循環。照顧這件事一旦加進來,變成白天工作,晚上仍然不能休息,自己的體力不知不覺中變得很差,開會總是無法專心,處理文件也變得沒有效率,甚至影響到隔天的工作。
其次,是對於照顧技巧的不熟稔帶來的挫折。
儘管我是醫師,但是就跟一般人一樣,在家人生病之前幾乎沒有照顧的經驗,一夕之間變成照顧者,所有事情都必須從頭學起:倒水、餵食、擦澡、翻身、倒尿袋、換尿布……都是我不習慣做的事情。不習慣、做不好,在照顧初期帶來很大的挫折感。
而最難熬的,是心理的壓力與煎熬。
心理的壓力更勝過身體的負荷,因為「不知道這樣的日子要持續到什麼時候」、「父親的病會好嗎」、「我都沒有時間處理公司未完成的工作怎麼辦」……像這樣的念頭,會一直盤旋在心裡頭,不自覺,人就變得悶悶的。
更令人不知所措的,是自己從小跟父親就不太會表達對於對方的感情,男人之間的情感,總是很含蓄。因此在爸生病之後,就更不知要怎麼找機會說出那些很重要的話,像是「爸,謝謝您」、「我愛您」、「對不起,之前忙於工作,沒有找機會多陪陪您」,不知不覺中,也許這樣的黃金時機就錯過了。
*****
照顧本身就很辛苦而困難,而「兒子照顧」更是有它的獨特之處。身為一個有照顧經驗的兒子,很高興在這個時候看到這本書出現。作者從日本「兒子照顧」的現況談起,談到照顧者與自己、妻子和其他手足的關係,談到照顧者如何在照顧的脈絡下兼顧工作,更談到男性身為照顧者面臨的難題。不同面向的深刻梳理,讓每個讀者可以了解男性身為一個照顧者,會遇到哪些問題、哪些挫折,而其他的家人、朋友甚至社會更可以知道,如何來幫忙那些陷在照顧漩渦裡的「兒子」們。
而台灣,因為老化的速度實在太快了,未來「兒子照顧」的狀況將會越來越多。而像我一樣的「兒子」們,有一天都要面對父母老去、甚至是照顧責任的事實。我們準備好了嗎?
二○一七年底,父親過世,而我的兒子出生了。有時候看著兒子可愛的臉龐,會想到「有一天我老了,我兒子也要照顧我嗎?」的問題。我想等他再長大一點,我會帶他一起讀讀這本書。
誠摯向大家推薦。
面對日漸年邁的父母,身為「兒子」的你,準備好了嗎?
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TED╳Taipei講者╱朱為民
我是一個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也是個兒子。
在照顧老年人和末期病患的經驗之中,我看過非常多照顧者,有媳婦、有女兒、有本國看護、有外籍看護。當然,也有兒子。兒子做為照顧者,印象中比例不高,但是當看到病人的主要照顧者是兒子的時候,總是讓我有一種奇特的感受。是因為比較少見嗎?還是在兒子的身上、表情之中看到一種什麼樣的特質,讓我有這種感覺?
我一直無法真正明白。直到父親生病,我變成照顧者之後...
作者序
你是否聽過「兒子照顧」這個詞呢?
如果是「媳婦照顧」,或許很多人一聽就能理解,不需要解釋也明白是由媳婦照顧公公和婆婆。
而「老老照顧」這個詞最近常常出現,意思是照顧者是高齡人士、被照顧者也是高齡人士。高齡者照顧高齡者,通常出現在膝下無子或孩子離家後只有夫妻兩人生活的家庭。
那麼,「兒子照顧」又是什麼情形呢?
就像「媳婦照顧」是由媳婦照顧公婆、「老老照顧」是由高齡者互相照顧,「兒子照顧」的主詞是兒子,換句話說,就是由兒子照顧父母親。
大多數人平常應該很少聽到這個詞吧?頂多是在閒聊時會談到「好像有那樣的男人」。
不過,這個詞彙也許很快就不再這麼陌生了。因為「兒子照顧」的情形的確正在增加,可以確定的是,未來也會越來越多。
有人會問,為什麼這樣的情形會逐漸增加呢?其實這是可以預期的,在不久的將來,只是「曾經聽說過」的「兒子照顧」,肯定會成為每個人切身的問題。對男性而言,別說是切身的問題了,或許自己就會變成那名當事人;環顧身邊親戚、公司同事或附近鄰居,其中某個男人變成「兒子照顧者」的日子,或許為期不遠。
手握本書的各位當中,有些人或許已經有那種預感了吧?
也許身為男性的你會說:「我可還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去照顧父母。」儘管現在還無法想像自己照顧老爸或老媽的情形,但可以確定的是,有一天你將無法再說出這種話──我指的就是像這樣,心中已經隱約有所感的人。
不過,要是身為女性,和兒子照顧這件事就沒有關係嗎?當然不,因為妳的丈夫或兄弟也可能會成為兒子照顧者。如果真是那樣的話,妳和丈夫之間的關係會變得如何呢?或者妳的兄弟成為父母的照顧者之後,妳又如何參與其中?
對於有兒子的父母來說,兒子照顧理應也是切身的問題。儘管不想給兒子添麻煩,但是不可能完全不必靠兒子照料。可是,如果讓兒子來照顧自己,那孩子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呢……?懷抱這種慈愛的父母應該也不在少數吧?
這本書也是為那樣的父母而寫的──也許你已經忍不住開始在意這件事,但是對於兒子照顧這個問題,也僅止於「在意」而已。希望為人父母的你藉這個機會,把它當做「自己的問題」來思考。
這本書記錄的,是我與二十八位目前正在照顧父母的「現役」兒子照顧者面對面訪談的內容。
自己成為照顧者後,與妻子或手足之間的關係變得如何?
怎麼面對做不慣的家事,以及如何照顧父母?
工作如何處理?
與同事或朋友的交際,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
我圍繞著這方面的主題,請教他們的經驗,再根據訪談的內容,試著從各種角度思考「所謂的兒子照顧究竟是什麼」,最終完成了這本書。
當然,每個兒子都不一樣,這二十八位兒子照顧者也截然不同。家庭成員、工作型態、是否與父母同住等情況各不相同,就算有一些共通之處,每個人的經歷也會略有差異。
看到各式各樣的兒子照顧者後,你的內心對他們的各種投入方式、想法和感覺,可能會感到認同或反對,諸如「嗯,我知道了,我家也一定要這樣做」、「不,就連我這樣的人也不會那麼做」等等。
然後,你會開始在不知不覺中思考,自己或是家人一旦成為兒子照顧者,是否也會變成這樣?到時候,你也會像原本只是聽說過的「某人」那樣,面對成為兒子照顧者的問題。
那麼,「換成是你,該怎麼做?」
讀到這裡,或許有人會認為:「我還是覺得這本書好像跟我沒關係。」
如果你是已經在當兒子照顧者,或是身邊有這種「兒子」的人,此刻心中想的可能是「這看起來像是寫給對於兒子照顧完全沒概念的人」,接著或許就打算把剛拿起來的書放回架上吧。
但是希望你再等一下。的確,這本書講述的是「所謂的兒子照顧的經驗」,可是,這真的只是給完全沒概念的人看的、毫無意義的資訊嗎?
不,沒有那回事。
出現在本書中的兒子照顧者以及他們周遭的人們,都有和你一樣的經驗。了解有類似境遇的他們所經歷的一切,一定會讓你有所領悟,明白「不是只有自己在面對」,知道「原來別人家有那樣的情況」。
事實上,「我很想聽聽別人的故事」,應該也是許多有照顧經驗的兒子的心聲吧?
舉例來說,我所訪談的兒子照顧者之中,也有好幾個人表示:「我很想知道其他人是怎樣照顧的」、「我不是想要你教我怎麼做,我只想知道其他兒子是怎麼樣照顧父母」。
既然這樣,辦個聚會讓兒子照顧者出來聚聚也是一個方法;但是想必有些人單單照顧都忙不過來了,根本無法出門。
這時候,就算沒打到照面,但透過本書,在家就能「聽聞」跟自己有相同處境的夥伴們的經歷,不是也很好嗎?
我相信,在這本講述「兒子照顧經驗」的書中,一定會有讓已經知道兒子照顧的你收穫良多的內容。
對了,其實這本書背後還有一個主題,那就是男人心的心理學。特別是針對人際關係進行分析,探究男性不為人知的一面。
閱讀這本有關兒子照顧的書時,你應該會發現內容也適用於照顧以外的事。沒錯,本書一定有很多身為男性的你跟其他人互動時,或是一群男人聚在一起聊天時,不由得產生共鳴的地方。
像是丈夫和妻子對彼此的期待和分歧。
長期以來對手足複雜的心思與競爭。
職場上「正確」的應對及個中的苦悶。
在一起很開心,卻什麼也不能透露的朋友關係。
而男人們所謂的共鳴,與其說是在面臨兒子照顧時產生的體會,不如說是在面對兒子照顧之後才有的領悟。
為什麼這麼說呢?說穿了,就是因為照顧父母是「女人的工作」。實質上照顧父母的,目前還是以女性居多。畢竟,「兒子照顧」這個詞彙的誕生,就一語道破由身為男性的兒子來做這件事有多麼「特殊」。
要不是因為出現了兒子不得不去做「女人的工作」的「異常情況」,男人們人際關係的裂縫及危險還真難被察覺(又或是雖然察覺卻視若無睹)。
換句話說,這本有關兒子照顧的書,不僅談照顧,針對兒子/男性也多有著墨。
你是否聽過「兒子照顧」這個詞呢?
如果是「媳婦照顧」,或許很多人一聽就能理解,不需要解釋也明白是由媳婦照顧公公和婆婆。
而「老老照顧」這個詞最近常常出現,意思是照顧者是高齡人士、被照顧者也是高齡人士。高齡者照顧高齡者,通常出現在膝下無子或孩子離家後只有夫妻兩人生活的家庭。
那麼,「兒子照顧」又是什麼情形呢?
就像「媳婦照顧」是由媳婦照顧公婆、「老老照顧」是由高齡者互相照顧,「兒子照顧」的主詞是兒子,換句話說,就是由兒子照顧父母親。
大多數人平常應該很少聽到這個詞吧?頂多是在閒聊時會談到「好像...
目錄
推薦序
面對日漸年邁的父母,身為「兒子」的你,準備好了嗎?╱朱為民
序言
【提醒您!寫給身居照顧和社福第一線的人員與學者】
第1章
兒子照顧的「現況」
──從統計資料可以看出的趨勢,和只看統計資料無法理解的經驗
「照顧父母」這件事正在變遷──媳婦照顧減少,親生孩子照顧增加
為什麼兒子的「中選必然率」提高了?
有妻子、有手足、跟父母分開住的話,照顧這件事便「與我無關」?
應該問誰才對?──本書的訪談對象
第2章
照顧父母這件事與「妻子」的關係──當已婚的兒子成為照顧者
(一)「有丈夫看顧,妻子樂得輕鬆」──那可不一定
妻子很難做到「袖手旁觀」
「看顧」父母的確實是丈夫,但是……
妻子「就算不照顧父母也要照顧家庭」
「已婚的兒子照顧者」是特殊角色
「兒子等同主要照顧者」──沒有妻子的付出,這一點就無法成立
仰賴妻子承擔「照顧基礎」的案例非常多
(二)兒子照顧者及其「夫妻情況」
第一組:與父母同住、「失去」妻子的兒子們
第二組:在一個屋簷下,「跟妻子一體同心」
第三組:「多虧妻子幫忙,才能看顧父母」
別忘了關懷支持自己的妻子
妻子對於照顧方針有巨大的影響力
妻子的資訊網能夠支援丈夫
妻子的影響力也要丈夫「肯聽」才能發揮
第四組:決定獨力看顧的丈夫們──隔開妻子跟父母的考量
「一個屋簷下」才會產生的摩擦
「夫妻感情因為照顧而更緊密」只是丈夫一廂情願的想法嗎?
「不是主要照顧者」造成妻子的心理負擔
為了不讓妻子有「罪惡感」
兒子照顧會「減輕媳婦的負擔」嗎?──讓男人感覺刺耳的話
第3章
「為什麼不是手足,而是自己……」──關於照顧責任的理論和回應
(一)兄弟:非兒子照顧者的其他兒子
「長子」並不是成為兒子照顧者的主因
「偶然」劃分了弟弟和我
不受制於長幼順序
不讓你一個人當「一般男人」
找不到「適當」的分擔方法
非長子的兒子為什麼認為「只得自己做」
「繼承家業的兒子」這個地位的分量
「『禮尚往來』是人之常情」的優缺點
(二)姊妹:跟出嫁姊妹之間的互動
是「幫了我很大的忙」還是「煩死了」呢?
顧慮「媳婦角色」這個枷鎖
推翻「兄弟姊妹平等」的父母
「不請自來,真是煩死了」
難應付的姊妹,好處理的兄弟
不肯乖乖接受幫助的男人心──自立和自律的感受
會期待姻親手足協助嗎?
假如沒結婚的話就託給她了?
(三)「準備周全」的兒子很少見
不論有或沒有手足,照顧都說來就來
心知父母老邁、心知遲早要照顧他們……但還是來得太突然了
第4章
兒子照顧者的「照顧方法」及觀點──身為男性的難處與希望
(一)男人對男人做家事的看法
技能不足「到我們這一代為止」
「我是男人」的藉口
「若是女性應該可以做得更好」!?──自我評價低落的原因
想要更上手的男人們「可以依賴的訓練師」
「外部評分」家事技能的必要性
(二)照顧母親的男人心
沒有「難為情」的餘地
可以緩解「難為情」的漸進性過程
集中精神在「照顧本身」而非「照顧對象」
照顧保險服務的支援
考慮一下老媽的感受……
母親倚賴我這個兒子──自信提升的瞬間
所謂抗拒感放大的情形
母子關係不可能像母女那般
無法成為「感情好的母女」也有優點
就算是姊妹之間,跟母親的心理距離也不同
男人會為「切割情感的照顧方式」找很多藉口
(三)對父親的期待與對母親的期待
父母性別不同,獲取照顧經驗的方法也不同
開始照顧之後才認識到父親的另一面
父子「肩並肩」的關係──共同行動
老媽倒不如別跟著我這樣的兒子……
比起朋友般的互動,更希望母親說聲「謝謝」
無法感受到母親的謝意而增加的徒勞感和焦躁感
照顧女性近親──要把一般的印象擺在一邊
「明明是母親卻不會做家事」的衝撃
(四)「最低照顧」的優點與缺點
不必花太多工夫的「最低照顧」方針
對他的「好照顧」,對她的「好照顧」
隔離「干涉太多」的家人
不容易被理解,還會起衝突
有時候男人會過度保護
兒子可以貫徹「最低照顧」的理由
持續「最低照顧」很困難
(五)以兒子照顧者的身分「繼續工作」的意義
為何要理解工作對照顧者的意義
「畢竟沒有工作就無法照顧」
既是「兒子」,也是「父親」的我
成為照顧者反而受罰的不合理
真正想要的是「可以一如往常工作的制度」
「投入照顧的自由」是什麼?
第5章
家庭以外的網絡──兒子在家庭外「當照顧者」
(一)兒子照顧者和「職場上的人」
邊工作邊照顧的男性在職場上是怎麼表現的?
職場上的相遇──有照顧長者經驗的人成為知心朋友
忐忑不安地找上司商量,卻有意外的發展
在工作崗位不是「礒野先生的兒子」,而是「○○部門的礒野先生」
工作支撐著照顧者「物質和精神兩方面」
被多數人包圍──只能假扮「一般的上班族男性」
無法扮演「非照顧者」時
「不存在」的兒子照顧者
(二)照顧父母和朋友關係
對兒子照顧者來說朋友是什麼?
已婚者是「重妻輕友」
對朋友關係的期待──解悶重於「提供有用資訊」
開心地交往,為的就只是開心地交往
「你聽、我說」的不協調感
五十多歲、六十多歲正好相反──「大家有同樣的煩惱,所以說不出口」
一路扶持,走到「相處開心且能互相吐露的階段」
比起同性友人,更容易向異性友人開口
與同性友人來往的痛苦──突顯自己所失去的
「男性牽絆」的歷史和真正價值──在照顧之前就已經清楚顯示
(三)在地的網絡
容易陷入孤立的兒子照顧──與在地連結的可能性
守護父母親的鄰居們
不想讓別人知道「我爸媽是失智症病人」?
母親帶來的在地緣分
跟「母親」有交情的女性在兒子照顧中的角色
感受到的視線、不一樣的照顧──意識到「有人正在看我」的重要性
女性所幫助的是母親──所謂的「女性緣」
也有想遠離的「緣」──被稱為親戚的外人
未來是全憑個人社交技巧的時代?
結語
所謂的「兒子照顧者」是誰?
兒子如何接受「女人的工作」?
為了我們的未來──人數一直攀升的兒子照顧者
解說
另一種「男性學」╱上野千鶴子
後記
推薦序
面對日漸年邁的父母,身為「兒子」的你,準備好了嗎?╱朱為民
序言
【提醒您!寫給身居照顧和社福第一線的人員與學者】
第1章
兒子照顧的「現況」
──從統計資料可以看出的趨勢,和只看統計資料無法理解的經驗
「照顧父母」這件事正在變遷──媳婦照顧減少,親生孩子照顧增加
為什麼兒子的「中選必然率」提高了?
有妻子、有手足、跟父母分開住的話,照顧這件事便「與我無關」?
應該問誰才對?──本書的訪談對象
第2章
照顧父母這件事與「妻子」的關係──當已婚的兒子成為照顧者
(一)「有丈夫看顧,妻子樂...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