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超越新加坡。」
可是柯P,你真的了解新加坡嗎?
台灣如何超越?
或者⋯⋯幹嘛超越?
————第1本台灣人寫給台灣人的新加坡10年現場直擊————
住房、教育、移民、政治、媒體五大面向╳第一手觀察
Google不到、維基沒寫的㊣新加坡!
作者梁展嘉,台灣出生,台北長大。
二十多歲以前的成長經歷和你我相仿——直到2004年移居新加坡。
他在台灣人羨慕不已的「組屋」生活了10年
也曾在最能培育菁英的新加坡教育體系工作
連新加坡的政治犯,他都去拜訪了⋯⋯
2014年底台北市長選舉,無黨籍候選人柯文哲以85萬票勝出。柯文哲在當選隔天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目標是「八年超越新加坡」。
新加坡,作為首都市長公開宣示的超越目標,象徵的是台灣對新加坡的嚮往。如今有許多台灣人在新加坡工作,也有許多父母把孩子送往新加坡求學,甚至移民。長久以來,新加坡就是進步的象徵、是台灣必須努力超越的國度。2014年世界經濟論壇(WEF)的全球競爭力排名,新加坡第二,僅次於瑞士;台灣排名十四。在這類「進步指標」中,新加坡幾乎無一例外的名列前茅——他們有享譽全球的雙語教育、開放的移民政策、居住正義世界第一的組屋、乾淨明亮的城市風貌、安定和諧的社會、廉明高效能的政府;當然,還有了不起的大領導者李光耀。
這是我們透過媒體或網路、指標或數據,多方拼湊而得的新加坡。那麼,「真正的」新加坡呢?
作者梁展嘉自幼於台北成長,大學畢業後赴美求學,2004年起移居新加坡。他在台灣人羨慕不已的「組屋」生活了十年,也曾在最能培育菁英的新加坡教育體系工作。在本書中,他以一個台灣人的觀點,以台灣人能理解、也肯定會感興趣的方式,觀察新加坡的住房、移民、政治、教育、媒體五大面向。
本書是凝聚作者二十多年台灣經驗、三年美國經驗、十年新加坡經驗的第一手現場直擊,更是一部具高度娛樂性質的紀錄片。讀完這本書,你或許還是有點羨慕新加坡;但肯定能跳脫無數指標與媒體報導,重新定義新加坡這個進步、繁榮的國度。
作者簡介:
梁展嘉
1976年生,台北人。
台大土木系學士、美國密西根大學土木所碩士、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學士後華語文教育文憑班結業。
曾在美國、日本、新加坡及台灣工作,自2004年起旅居新加坡。現職為全職交易人。
著有《一個全職交易人的投資告白》(大寫出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周偉航(人渣文本)|作家
紀大偉|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詹益鑑|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暨合夥人
劉正山|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不太羨慕新加坡・好評推薦
真正有意義的「世界觀」,需要一種更貼近個人生命的切入角度。
梁展嘉以一般台灣人的觀察角度,看到一般台灣人想看、會看與能看到的新加坡。
相對於其他文本,我認為本書的鋪排,會更貼近你對新加坡的想像方式。
——周偉航(人渣文本) ▍作家
憑良心說,新加坡對各國專業人士(含台灣和歐美的學術界人士)頗具吸引力。但是,專業人士不能只考量工作待遇,也要評估自己的家庭福祉,更要思索自己跟當地社群的互動關係。本書作者梁展嘉針對新加坡這個烏托邦,提出既巨觀又微觀的敏銳考察,對於想離開台灣另謀高就(不一定是新加坡, 歐美國家也通用)的專業人士頗具參考價值。而對於並不想離開台灣的讀者來說,本書也開啟了讀者改善台灣公共空間的想像力。
——紀大偉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這本書要告訴你的東西,我判斷你在大學修課應該是聽不到的,甚至你拜Google大神也求不來。你不必因為展嘉的敢言而擔心他的安危;你也不必因為展嘉描述的新加坡與你的認知不同而跳腳。這是一部有高度娛樂性質的紀錄片,縫進書裡的幽默感,會讓你忘了它事實上是本嚴肅的書(政治人物應該好好閱讀的那一種);而書中的故事,肯定會讓你像我一樣,決心下回去新加坡時得好好仔細瞧瞧了。
——劉正山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旅居美國、新加坡多年的展嘉,在第一本書裡已經展現了對產業與資本市場的觀察力,還有融合生活故事與人生經歷的寫作能力;因此這本新作讓我非常期待。拿到書稿之後,在出差旅程的班機跟回程路上讀完,同學果然沒讓我失望!
——詹益鑑 ▍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暨合夥人
我的新加坡
「人渣文本」周偉航 ▌作家
作為學院裡的研究者與專欄作家,我對於新加坡的理解,主要來自政治、經濟、歷史等專業領域的學術資訊。但那是「外顯」的一面,新加坡對我產生的「內在」意義,和三件小事有關。
第一件事,是大一時我的「中憲」必修課,正好選到剛從新加坡回台專任的洪鐮德老師。因為性喜翹課,因此很快就被洪大教授指定為班代。這班代有個額外責任,就是要擔任他著作的小代理商。他當時賣的新書就是《新加坡學》。
我還記得自己沒銷出去幾本,手邊一直有些囤貨,因此有機會反覆閱讀這本書。這讓我對新加坡一直有種興趣,總覺得將來應該去看看。
第二件事,是某天在泰國曼谷自助旅行重地考桑路閒晃,突然發現去新加坡的機票很便宜,於是就買了來回票,展開三天兩夜之行。這是我第一次去新加坡。因為手邊的資料只有網路上臨時印出的幾張紙,所以當然是場失敗的亂走之旅。為了省錢,我還從連結聖淘沙的纜車站走回市區——那可是赤道正下方。還記得有位華人計程車司機對我不斷強調新加坡比可倫坡(斯里蘭卡的大城)要好,但我很明顯不是來自斯里蘭卡的呀。好吧,當時可能有點像。
第三件事,是在我當專欄作家之後,開始有機會透過網路和一些新加坡的異議份子交換意見。我發現他們都蠻單純的,對政治的理解相對簡樸。和台灣已老油條化的民主政治相比,有種小清新感。透過他們,我得以把書本知識和個人體驗串接起來,一個城邦的價值形象因之鮮明。用倫理學專業術語來說,新加坡於「外在善」(錢買得到的東西)上有卓越成就,但於「內在善」(錢買不到的東西)上,仍有待加強。
什麼意思?
新加坡有高度的經濟成長與都市發展,在人民行動黨的威權體制下,一切都相當有效率,但你找不到什麼明確的新加坡「文明」。他們缺乏一種共同的善,一種透過公民溝通之後所形塑的政治目標。他們只有少數高學歷執政者所設定的目標,而寡頭們總是將之強加於所有國民之上。
有次和內人漫步在新國街頭,她質疑某種道路設計非常不合理。我笑著回應:「妳這是台灣人的想法。在新加坡的政府眼中,妳有什麼資格提意見?上面那些會讀書的人都已經決定好了。」
因為是「被強加」的價值觀,所以和無數基層市民的人生規劃無關,或者說,所有人的人生,都被少數人強制規劃了。這種國家總體目標也就無法感動人心,無法塑造真正的「愛國心」。這是缺乏向心力的社群,雖然高度的經濟發展可以吸引許多外人移入;但空乏的道德內在,只會讓裡頭的新加坡人想要逃出。
正如錢鍾書的《圍城》,外面的人想衝進來,裡頭的人想逃出去。這是一種價值錯覺,來自於雙方在資訊上的不對稱。站在我們的海島,總是覺得那個海島美不勝收。但站在他們的那個海島上呢?我們會不會開始懷念起自己的海島?
不過,上述意見只是我的看法,是「我的新加坡」。如果你對新加坡有興趣,你也應該找到「你的新加坡」。該怎麼做?
本書是作者梁展嘉個人新加坡經驗的整理轉述。除了細瑣的資訊之外,我認為這本書真正能告訴你的,是一種以個人角度理解新加坡的方式。
我們已經有太多「去主體化」的新加坡資訊。政治的、經濟的、歷史的,你很容易便可取得一大堆書目,就算懶,也可以透過維基百科獲得精簡版。這些資訊多數看來很「正確」,充滿了客觀數據,描繪出一個發展健全的海島國家;少數資訊則隱隱傳達出這個城邦的內在不安。
這些客觀資訊可以供你當正事討論,也可當閒喀牙的主題。但這種切入方法通常很難看出「你」的存在。就像中學時期的地理課本知識,因為對「你」不能產生意義,在畢業後很快就會流失。即便是我這類需要許多知識的時事評論者,也會捨棄諸如「吉爾吉斯的首都為何」這樣的知識。對一般人來說,真正有意義的「世界觀」,就需要一種更貼近個人生命的切入角度。
梁展嘉的漫談正好就是這角度。台灣人,不是大教授,不是旅遊達人,就是個一般台灣人,以一般台灣人的觀察角度,看到一般台灣人想看、會看與能看到的新加坡。
這無可避免會非常主觀。大教授可能不認同,旅遊達人也許不接受,其他的在星台灣人或許也不會買帳。但實實在在,就是他的觀點,是「他的新加坡」。相對於其他專業的文本,我認為本書的鋪排會更貼近你對新加坡的想像方式。
「我的新加坡」就談到這,「他的新加坡」就接在後頭,而「你的新加坡」,就要你動手開始了。
看見新加坡的「能」與「不能」
劉正山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我相信,你是因為對「幹嘛羨慕新加坡?」這個問題好奇,而打開這本書的。其實這書名有兩個意涵,一是讓你以為作者要來說說「新加坡能,為什麼台灣不能?」——有,但篇幅不及全書的五分之一。另一個你可能沒想到的,是作者要問:「新加坡不能的,為什麼台灣看不到?」要回答前一個問題,說實在的,坊間真的不缺書,你不必挑這一本看。但要回答後一個問題,就不是一般人做得到、寫得出來了。
若要談談新加坡這個東南亞幾乎有排名的項目都能拿第一、一向令台灣人眼紅的國家,國內有許多社會科學的前輩遠比我適合為本書寫序。我相信,以他們的見解、素養乃至文采,都能讓本書更有份量。我也相信我政治學門的同仁在看了書稿之後,一定也都會異口同聲地推薦。我更願意相信,作者在這麼多可以推薦此書的人選中,敢讓一個從未踏上新加坡土地的小咖學者率先品嘗如此重要的人生見證,有他超乎友誼與市場銷售成績的考量。我並沒有追問原因,並且第一時間就答應了。這並不是自己膽敢以只去過東南亞一、兩次的皮毛印象,下筆來推薦這本書;而是我打從心裡明白,這位成為全職交易人兼奶爸的大學羅浮群(童軍團)玩伴,一定會不按牌理出牌。能被這樣的怪才選中,甚至邀請寫推薦序,對我來說已經不是「榮幸」二字就能形容。
二○一四年末,我和國內大多數學者一樣參加完耗時數週的「作文比賽」(提科技部研究計畫)。氣力放盡後的隔天,我揮別所有跨年倒數邀約,準備花個兩天把書稿啃完。開始閱讀後才發現,如果眾多政治學期刊論文是要花力氣才能食用的榴槤,那本書可說是吃來令人愉悅的龍眼。展嘉以小說回合的手法來寫政治觀察,並以說書人的角色,半認真、半開玩笑地描述對事件的觀察,讓我在跨年之夜不捨掩卷,索性一飲而盡。
這種說書人的風格,恐怕也只有這位我認識多年的冷面笑匠才寫得出來。這般說故事的本事,尤其把政治現象和問題意識相結合,說到人人聽得懂、甚至讓人無法掩卷的能耐,已成功地讓身為政治學者的我開始嚴肅思考:未來的政治學新生是不是應該先讀這本書,再來討論研究課題?這種寫法到底是天生的才華,還是展嘉已成功地從他夫人那裡得到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方法的真傳,不得而知;但我很確定的是,本書所展現的,是許多像我一樣的政治學者和學子都想擁有的說故事功力——也就是把生硬的研究發現或事實、政治現象、政策問題,說得活靈活現的能耐。
本書跟一般政治評論或社會觀察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本書根植於作者超過二十年的台灣經驗、三年的美國經驗,以及十年的新加坡經驗;這是三相對比之下,凝聚而成的精華。本書除了能幫助讀者開啟對政治現象的好奇,也能學到如何跳脫目前的思考格局,重新審視自身的生活環境。
身在台灣的我們,大多已習慣追求個人小確幸,而漸漸喪失了對世界的好奇心。展嘉一家人和我們同樣追求小確幸,但他不同於我們之處,在於他從未減少對身旁大小事的記錄、存疑和觀察,因此才能看穿現象之間的邏輯。例如,當你看到街坊當鋪增加的時候,會不會想到這是博奕特區的副作用?(第5章)當你羨慕新加坡高薪養廉政策的同時,會不會想到這反而是人民不滿政府的理由之一?(第8章)如果新加坡人想當針砭時事的烏鴉,但礙於威權的媒體環境,只能用部落格抒發異見(第6章),或勉力從地方選舉中一點一滴的改革(第8章)——那麼,你幹嘛羨慕新加坡?
本書更有許多觀察,在在展現了作者是如何將生活中的資訊,轉化為思辨的素材。例如,新加坡政府如何解決人們不婚或晚婚的問題?請看看他們的住房政策,是如何有助於提升年輕男女早早成家的意願(第2章);家家都能申請外籍幫傭的新加坡真像天堂一樣嗎?請看客工系統如何養成缺乏公德心的公民(第4章);把英語當成國語會讓國家更有競爭力嗎?請看新加坡如何讓英語結合菁英主義,創造就業門檻和歧視(第3章);你覺得新加坡是融合專制與民主的典範嗎?那就看看選票編號及強制投票政策,創造的是怎樣的「新」式民主吧。(第7章)
綜觀全書,展嘉於字裡行間展現的觀察力、判斷力與決策能力,與他征服股海多年依然健在的能力相當一致——你將能透過本書窺見一位全職交易人,是如何觀看股市以外的世界。同時,他以十年觀察與思辯累積而成的獨立判斷,做出了影響人生的重大決定。(第9章)雖從書名看不出端倪,但對我們這樣想愛台灣、但還不確定該怎麼做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訊號。我認為展嘉寫作本書的出發點,與齊柏林導演《看見台灣》的用心暗合道妙。
那麼看完本書的讀者,是不是就會對台灣的一切更有信心呢?其實本書無意導向非黑即白的判斷,你也許無法從中找到所有「新加坡能,為什麼台灣不能」的理由,但本書能為你開啟「新加坡不能的,為什麼台灣看不到」這個全新的視野。就我這個教方法論的政治學者看來,這本匯整過去十年獅城蹲點觀察的「紀錄片」,給你我的影響應該是重啟我們對這世界(不只是新加坡或台灣)種種現象的好奇心。
學術界愈鑽愈細,科技發展已普遍壓倒社會學門的價值,連「哲學家」和「科學家」頭銜的含金量都已大幅縮水。大學殿堂在過度分工及知識生產誘因的摧逼之下,已經很難教出當年直指國王新衣的男孩或女孩了。我們身處大學之中,除了繼續努力克服這個盲點,也只能滿心期待未來招收的學生,是像作者這樣敢於問出關鍵問題的新哲學家或新科學家。對我來說,不必滿腹經論才是哲學家,不必滿口術語才稱科學家;哲學家本是科學家、科學家心中也住著哲學家,無需以一紙博士學位來證明。在本書問世前,我就一直如此相信,而展嘉用他的文字證明了這一點。
這本書要告訴你的東西,我判斷你在大學修課應該是聽不到的,甚至你拜google大神也求不來。你不必因為展嘉的敢言而擔心他的安危;你也不必因為展嘉描述的新加坡與你的認知不同而跳腳。這是一部有高度娛樂性質的紀錄片,縫進書裡的幽默感,會讓你忘了它事實上是本嚴肅的書(政治人物應該好好閱讀的那一種);而書中的故事,肯定會讓你像我一樣,決心下回去新加坡時得好好仔細瞧瞧了。
台灣人,我們可以更有自信。
詹益鑑 ▍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暨合夥人
歲末年終,年紀即將奔四,在三、四年級的長輩眼裡似乎仍顯年輕;但跟七、八年級之間,似乎開始出現代溝。我常在想,我們這個世代能為台灣做什麼?又能留下什麼給下一代?
去年夏天的高中畢業二十年同學會前夕,我才知道高中同學裡,除了教授、工程師、創業者、投資人跟專業經理人等各種職業,又多了一位全職交易人兼知名作家;而且旅居海外多年,卻能靠著投資台灣股市過日子,顯然有異於常人之處。並且,這位作家在半年後又要出版第二本大作了。
雖然我個人不擅長股票投資,但因為投入新創事業的輔導與投資領域多年,對資本市場的操作與獲利方式也略知一二。能在股票市場上長期獲利,除了專注與紀律,也要有很好的觀察力與學習力,而這就是我同學梁展嘉的專長。
撇開投資專長不談,我這位同學的人生經歷也夠特別了。在美國念了土木碩士、進入營建業職場,卻在娶了新加坡同學後,成為星國女婿,在當地成了華文老師。在遠距操作台股多年之後,更毅然走上全職交易人與作家之路,這樣的決心與勇氣,其實也是一種創業的態度與能力。
但這本新作,談的不是投資理論與實務,而是親身觀察新加坡的一手心得,也是我近幾年不斷在尋找的答案。到底,身為台灣人的我們,在焦慮什麼?為什麼總要羨慕鄰近的日本、韓國、新加坡,甚至連中國的「北上廣深」(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似乎都開始超越台灣了?
有過旅行經驗的讀者就知道,探索過越多國家地區的風土人文,離開自己熟悉的土地越遠,就越有機會用理解和比較的觀點,觀察自己成長與生活的家鄉。而旅居美國、新加坡多年的展嘉,在第一本書裡已經展現了對產業與資本市場的觀察力,還有融合生活故事與人生經歷的寫作能力;因此這本新作讓我非常期待。拿到書稿之後,在出差旅程的班機跟回程路上讀完,同學果然沒讓我失望。
因為工作型態與家庭成員增加的關係,這幾年我很頻繁地出差與旅遊,走訪了紐西蘭、新加坡、香港、東京、矽谷與中國許多城市,並在去年第二次造訪新加坡時,跟展嘉有過深入的探討:為什麼新加坡能在短短十年之內,展現出亞洲瑞士的氣勢?
同樣是華人國家、同樣是移民社會,為什麼新加坡能,台灣不能?這個問題經常出現在我的腦海中。
在本書中,展嘉以親身經歷具體描繪了新加坡的住宅、教育、婚配、媒體、選舉等社會現象,也探討了人口政策與產業規劃。簡單地說,新加坡很幸運地擁有具競爭企圖心與執行力的兩代執政強人,但也犧牲了公民自主與開放社會的可能性。其中的取捨沒有對錯,但我認識越來越多的新加坡朋友,或者旅居新加坡的台灣人、中國人、外國人,其實更喜歡台灣。
國土規劃與賭場設置對新加坡的影響,我因為去年剛好住在聖陶沙與金沙灣兩個重大項目的旅館中,也走訪了幾個著名景點和園區,格外有感。此外,因工作之故我接受了新加坡當地電台的專訪,相較於在台灣參與幾次電視與廣播節目接觸到的媒體從業人士與工作環境,新加坡的媒體集團跟製播內容,確實可感受到是控制在政府手中。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同樣是人口密集的島國,新加坡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與反思的地方。
以教育制度來說相對務實,但也因為分流過早,導致翻身不易與極大的學習壓力。因為把資源集中在部分菁英上,又採取獎助留學跟高薪吸引進入政府的方式,一方面讓政府得以持續保持效能,另一方面也造成長期壟斷。在看到新加坡的整齊清潔或所謂高效能政府的背後,其實我們也要思考:新加坡的人民與社會,是否也失去了選擇的機會?
在書裡,也看到近年來新加坡一黨獨大的現象已經開始被挑戰;而在台灣,我們經歷了多次學運跟政黨輪替,是否該更珍惜已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民主?
另一個很值得探討的現象,是新加坡的住宅政策。高度由國家主導,以「使用權」取代「擁有權」的概念,一方面挑戰了華人「有土斯有財」的農業社會思維;一方面也穩定房價,讓經濟成長與政府建設不會成為土地與房屋市場高度炒作的催化劑。
展嘉的親身經歷也描述了新加坡不是沒有經歷過房價上漲,但政府是如何穩定房市、並以長期的政策工具平抑上漲趨勢,或透過國土規劃與建設平衡區域發展;格外值得觀摩學習。
放眼未來,面對網路產業崛起,物聯網與大數據的時代即將展開,在生產、消費即將合一的「產消者(Prosumer)時代」,當能源、物質、資訊的生產消費開始翻轉,發生「去全球化、去中心化、去中間化」等現象,主要經濟大國(美、中、日、德)以及新興市場,還有如台灣與新加坡這些中小規模的經濟體,如何因應與發揮自身優勢,是非常值得關注的議題。
新加坡向來由政府「投資長期」,但卻缺乏民主空間;相較於台灣因選舉制度與政黨政治衍生的「立即見效」和追求短期指標,兩者之間是否可以平衡、如何在既有民主開放的制度下,建立政府、媒體、產業與公民的溝通方式,我想關鍵仍然是「資訊」的公開與透明。台灣一直是華人國家與社會中,在媒體與網路等資訊相關內容及平台上最為開放與自由的。但願我們能持續保有這個優勢。
不可否認,台灣有許多問題需要改善,我們也因為這些問題而缺乏自信。但我們永遠有兩個選擇——因為台灣不夠好,用腳投票、離開台灣;或者因為台灣不夠好,所以繼續努力、改變台灣。
我選擇後者。
那你呢?
名人推薦:周偉航(人渣文本)|作家
紀大偉|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詹益鑑|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暨合夥人
劉正山|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不太羨慕新加坡・好評推薦
真正有意義的「世界觀」,需要一種更貼近個人生命的切入角度。
梁展嘉以一般台灣人的觀察角度,看到一般台灣人想看、會看與能看到的新加坡。
相對於其他文本,我認為本書的鋪排,會更貼近你對新加坡的想像方式。
——周偉航(人渣文本) ▍作家
憑良心說,新加坡對各國專業人士(含台灣和歐美的學術界人士)頗具吸引力。但是,專業人士不...
章節試閱
前言 未完的告白
二○一三年尾,我與我的伯樂鄭俊平先生對《一個全職交易人的投資告白》(以下簡稱《投資告白》)有過一次意見交換。我當時有一個疑問:「本書的雙主軸,交易與人生經驗,亦即投資與告白,究竟哪一條線會吸引到大部分的讀者呢?」由於告白明顯與投資脫勾,我想了好一陣子才找出了彼此的相關性。雖然我個人對書裡告白部分的滿意度要高過投資部分,但是考慮到鄭先生常講的一句話——「梁先生,恕我直言,因為你不是名人。」——我不得不對告白章節打個折扣。事實上,這句話激發了我特意強化該章節的內容。幾經修改,全書的最終版本就在隔年三月定稿了。
二○一四年四月二十四號,我的處女作《投資告白》正式上架,隨即颳起一陣小小的旋風,連續攻佔了金石堂書店非文學排行榜前三十名達五週之久,三個月之內即刷到六次。以一個純素人來說,有這般成績確實令人振奮。然而來函的讀者大多數是投資人或散戶,而不是一般大眾,我對於這樣的反應,感到有些悵然若失。
直到書上市兩個多月後,六月二十九日《商業周刊》的一篇書摘在三天之內,瀏覽量超過了十幾萬人。這篇書摘便是許多臉書用戶大量轉載分享的「戳破神話!一個台灣人在新加坡當公務員的告白」,其撰文者就是我本人。於是,《投資告白》才真正走進了一般大眾的眼界。換句話說,我當時下足功夫的告白部分終於獲得了應有的重視,在電腦前總計兩百多個工作小時的寫作時間並沒有白費,而素人也不再是素人。
對於《商業周刊》的書摘引起廣泛的迴響,我雖然感到有些意外,但是也能找到一些解釋的理由。到目前為止,台灣媒體界對新加坡的報導,多半流於印象式或概念式的片面解讀,有如用望遠鏡來觀察。至於我,因為我在當地實實在在生活了十年,有如用顯微鏡來觀察,我的一番見解就顯得十分露骨而真實。或許是這股新鮮感打動了國人,再次激起大家對南洋島國的好奇心。
應讀者熱烈要求,我決定進行一次未完的告白。要戳破神話嗎?不用這麼激動,給新加坡卸妝就可以了。光滑潤澤的地方給它指出來,好好學習;粗糙暗沉的地方也給它指出來,引以為誡。甲午海戰之時,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可是對大清國北洋水師的底細清楚非常,最終才獲得黃海上的全勝戰績。台灣要跟新加坡競爭,總不能一直瞎子摸象。新加坡和你想的不一樣,讓我們睜開眼睛,開始認清真「象」吧。
最後讓我提醒一下讀者,為了增加閱讀的樂趣,本書在適當處會附上一些以二維條碼(QR code)方式呈現的短片,請各位準備好自己的手機囉。
(節錄)
第1章│台灣完全不是新加坡的對手?
一九九八年九月,我和我現在的太太,在美麗的密西根大學校園裡,剛剛升級到了男女朋友的關係。熟悉《投資告白》的讀者都知道,我太太是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由於雙方對歷史有著共同的興趣,我們花費了大量時間討論台灣和新加坡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同樣是到密西根大學唸書,兩個人來的途徑卻是大不相同。我是靠家裡的真金白銀過來的,念個碩士就很勉強了。太太則是由新加坡國立大學提供全額獎學金,直到完成博士學業,一毛錢都不用自己出,另外每個月還有講師級別薪水可領。最不可思議的是,回國之後,她可以直接回任新加坡國立大學,連工作也不用找了。第一次聽到有這麼離譜的獎學金,我簡直是下巴都要掉下來。想到敝國即使是教育部公費留學生,都不能包吃包住到這個地步,何況是直接回任?
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有一個國家的政府力量可以進行長期的人才規劃與投資。所以從小時候就隱隱約約聽說的李光耀「任人唯賢」的傳奇是真的!即使你不是出身顯貴,只要你是人才,國家對你的教育投資沒有上限,人事升遷過程中也沒有天花板。這不是太棒了嗎?
談及政府獎學金的同時,我還第一次知道新加坡有政治犯。太太的初級學院(等同於台灣的高中)同學中,有一個人的爸爸就因為不見容於當局,吃了好幾年的牢飯。從一個獎學金得主嘴裡說出這類話,的確有點不協調。一九九○年代以後,相較於台灣在民主化過程的磕磕絆絆,新加坡的持續穩定繁榮真是讓人不得不遙想到蔣經國時代。在璀璨奪目的政績籠罩之下,李光耀「誤傷」了幾個政治對手,應該算是瑕不掩瑜吧。所以我搞不太懂,為什麼太太對新加坡的萬年執政黨有些不滿的情緒。這便是我當時的想法:「這傢伙怎麼會人在福中不知福呢?」
除了新加坡學生之外,我對新加坡的認識還來自當時到學校就業博覽會擺攤的「聯繫新加坡」(Contact Singapore)。這是一個直屬於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和人力部(Ministry of Manpower)的單位,每年巡迴美國各著名大學校園,目的在於吸引外國人前去新加坡工作和定居。就我所知,當時並沒有任何其他國家設立類似的組織在大規模地從事這種業務。那時來博覽會做介紹的工作人員,穿著及談吐都十分專業,與在隔壁設攤的美國聯邦調查局有得拼,於是新加坡政府重視人才的印象在我腦海中又加深了一層。雖然當時我還沒去過新加坡,也沒想過有一天會住在那裡,但是這個國家已經讓我很想去見識一下了。
一九九九年底,正值千禧年來臨之際,我和太太規劃了一次互見家長之旅,先從美國密西根州一起去一趟新加坡,接著再回台灣。
我一下飛機,即刻被漳宜機場雄偉嶄新的大廳給震住了。各位要曉得,台灣桃園中正機場當時只有破舊的第一航廈,而密西根的底特律機場也不遑多讓。兩者皆是一九七○年代前後的建築,所以從開幕到當時沒換過的裝潢很一致地散發出一股霉味。在漳宜機場裡,場內空氣卻是無比地清新;一眼望去,所有的硬體設施完全不是舊貨。僅僅是手推車一項,不論是操作的手感或是方便的煞車功能,中正機場都不是漳宜機場的對手。更不要說推動時發出的聲響——前者是雷聲大,後者是雨點小,根本不在同一個檔次。
走出機場,我們坐上了「的士」(taxi)。一路上,高速公路兩側盡是排列整齊的路樹與花叢,花園城市果然名不虛傳。在完成行禮如儀的拜會長輩行程之後,太太領著我好好逛了幾天新加坡。當時我住在牛車水(Chinatown)一帶的小旅店,附近多為古色古香的兩層騎樓,這裡的景象與中心商業區數以千計的辦公大樓形成強烈反差。但相同的是,人行道比起當時的台北市來得乾淨,路面交通顯然也比較通暢。才過了幾天,我發現一件奇怪的事情:「新加坡滿常下雨的,為什麼當地人很少帶傘呢?」原來全島到處都有蓋走廊。雨天的時候,除非是特大豪雨,行人從政府組屋(新加坡的國民住宅)通往公車站牌的路程上,根本沾不到一滴雨水。台北人卻沒事就得帶把傘,晴天遮陽,雨天遮雨。新加坡人未免太過好命!
▍新加坡人三大好康
新加坡人的好命豈止是不用帶傘?我第一次去就知道新加坡人有三大「好康」。第一「好康」是政府組屋,其特色如下:
1. 新加坡人擁房率超過九成,而其中85%以上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住在政府組屋。這樣的高比率得歸功於十分親民的組屋價格,以東北部的新市鎮盛港(Sengkang)為例,實坪達110平方公尺(約32坪)的五房式組屋,由建屋發展局(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以下簡稱建屋局)直接售出,售價僅為20萬新元左右(約合當時台幣400萬元)。
2. 新加坡住商分離,組屋區便是純住宅區。組屋一樓一般為空置,不會出現台北市常見的亂象;住宅一樓被當成店鋪或餐廳使用。
3. 組屋棟棟設有電梯,這在充斥老舊公寓的台北市是不可想像的事。請大家注意,早在一九六○年代,建屋局所造的政府組屋就已經將電梯列為標準配備。
4. 組屋內每層或每戶均設有有蓋垃圾槽,新加坡人愛什麼時候丟垃圾、就什麼時候丟垃圾。垃圾也全無分類,大家想丟什麼,就丟什麼。許多台北人每天要恭候垃圾車駕臨,還要大搞資源回收,這會不會太傻了點?
光是以上四點,便讓我這個老台北人感到顏面無光。同樣是華人,為什麼我們的居住環境是那麼的雜亂無序?同樣是老百姓,為什麼台北人要配合政府做那麼多雜事,而不能像新加坡人一樣給政府照顧得無微不至?在這裡要請各位原諒我的台北觀點,由於我從小生長在台北市,而這裡又是台灣公認的首善之區,所以我姑且以首都對首都的角度來比較,希望廣大的台灣鄉親們不要太介意。
第二「好康」是價廉物美的教育系統,其特色有三。
1. 當地人從小就開始接受雙語教育。一個年輕新加坡人的教育程度再低,也總是可以運用英文和母語(華語、馬來語或淡米爾語)兩種語言來交談。
2. 中小學所有科目,除了母語課程以外,完全以英文教授。
3. 新加坡各級學校學費遠低於歐美,但新加坡學生參加各種國際學術競賽的成績卻名列前茅。
在台灣,除了學費低廉之外,其他皆與新加坡相差極遠。在一九八○年代,要不是我小學的時候非常有幸到著名的何嘉仁英語補習班學習過,我得等到中學一年級才會接觸到英文,而且僅僅是英文單科以英文學習而已。那時的英文教育十分注重背誦,不是背文法,就是記片語;這導致一般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尤以聽、說兩項最弱。這種語言環境叫人怎麼對英文提起興趣?
既然大家要花那麼多時間學英文,為什麼台灣十多年的學校教育讓人說不出又聽不懂?我已經是從建中、台大一路念上來了,結果到了美國,講起英文卻結結巴巴,一開口就矮人一截;而一個成績普通的新加坡留學生在美國卻是如魚得水,跟美國人平起平坐。為什麼台灣第一流的學校,會不如新加坡二、三流的學校呢?
第三「好康」是開放的人口流動政策,其特色如下。
1. 要取得當地的永久居民身份,難度遠低於歐美國家。
2. 許多跨國公司在新加坡設立亞太區總部,於是許多外籍幹部被派駐在這個小島。白天他們成群結隊地在新加坡中央商業區出沒,晚間則悠遊於各個高檔餐廳與酒吧。不信的話,請在週末晚上十點後去新加坡河畔的克拉碼頭(Clarke Quay)瞧一瞧。數不盡的洋人在這裡四處穿梭,喝酒、跳舞、抽水煙樣樣來,空氣中甚至飄散著大麻的味道。這種情況在台北並不多見。
3. 新加坡有大量外籍女傭來來去去,不僅雇用價格不高,而且申請手續簡便,你想請幾個就請幾個。台灣可以這樣嗎?家裡有長者或病人的很清楚,一張巴氏量表就可以卡住你,可沒那麼簡單讓你合法請到外傭!
看看台灣,外國人即使是以依親身份申請移民,想取得身份證是多麼麻煩的事,更不要說是其他狀況了。其實台灣因為少子化和高齡化,即將面臨人口萎縮的困境,然而政府始終對外國移民豎起高牆。即使到了今天,類似新加坡的永久居民政策連個影子都沒有。台灣政府懼怕中國人民移入尚且可以理解,但為什麼其他國家的人想移民進來,也要把他們當賊看?
短短幾天內,我就感覺在住房、教育、人口流動方面,台灣完全不是新加坡的對手,於是我帶著複雜的心情結束了第一次的獅城之旅。或許只有兩件事可以讓我稍稍感到安慰。其一,當時新加坡重要觀光景點聖淘沙(Sentosa)的規劃欠佳、設施老舊,比起咱們的六福村還差得遠。其二,新加坡的電視節目內容枯燥乏味,要不是電視台進口了一些台灣節目,恐怕沒有什麼可看了。
哎呀,新加坡不過是個賺錢的地方而已嘛!
想不到我這小小的民族自豪感,在幾年之後就被馳名中外的李光耀老先生以雷霆萬鈞之勢給打掉一半。不過這全是後話了。我的新加坡初體驗到此為止,接下來便是我的十年現場直擊。
(節錄)第2章│居住正義全球第一——組屋十年現場直擊
在二○一四年尾的台北市長選舉當中,柯文哲與連勝文兩位主要候選人在住宅政策上皆有所著墨,其原因便是企圖解決台北市民所關切的居住正義問題。既然柯先生是當選人,讓我們看看他的競選政策白皮書在這方面是怎麼寫的:
各國的公共住宅占住宅總量的比例很高。荷蘭有34%、英國20%,高地價的日本都還有6.06%,美國也有6%;台灣則只有0.08八%,台北市約為0.63%。從這一點來看,我國政府是完全不負責任的。
說政府不負責任是很中肯的評語,然而這並不需要柯市長多說一遍,全國老百姓早就知道了。問題的關鍵是,要興建公共住宅,究竟應該向誰學習?是荷蘭、英國、日本或美國嗎?顯然不是。要搞好公共住宅,就應該向國際公認的世界第一名取經,向公共住宅占住宅總量達到85%以上的新加坡學習。我已經在新加坡政府的組屋住了超過十年,那麼在此就貢獻自己的一些公共住宅經驗給大家參考吧。
二○○二年九月五日,我和太太在風雨交加的颱風天,來到位於新店的法院公證結婚。當時的法院公證人對我們訓勉了幾分鐘,無非是珍惜感情之類的話。其實她應該向前一對新人講這些,因為那兩位好像是不小心把肚子搞大才結婚的,到了現場仍口角不斷。至於我們,心思已經放在之後的永久居民證申請,以及隨證而啟動的政府組屋購買計畫了。這時候誰會有空去想小孩子的事情?
在新加坡,為什麼婚姻和住房的關係會如此密切呢?原來是新加坡政府為了促進年輕男女提早結婚、進而生育,所以刻意將兩者掛勾。政府組屋作為一種高度補貼的住房,只有夫妻有資格申購。建屋局直接賣給屋主的一手房,更是限制夫妻中至少要有一位永久居民加一位公民才能購買。政府組屋一手房價格之低廉,如第1章曾經提過的例子,導致新加坡人往往在大學剛畢業時就急著結婚。我在結婚幾個月前便搞清楚政府組屋的遊戲規則,於是一起跟著一般新加坡人按表操課買房子。我到法院公證的時候是二十六歲,在同學中可以說是非常早婚的,現在大家知道這是為什麼了吧。
▍住屋政策背後的治理邏輯
事實上,新加坡政府組屋的重點不在於便宜的價格,它背後隱藏的是一個龐大的社會工程(social engineering)計畫。什麼是社會工程?不如讓李光耀自己來回答這個問題吧。新加坡第一大報《海峽時報》(Straits Times)在一九八七年刊出了他的一段話:
我經常被人指控干預公民的私人生活。沒有錯,如果我沒有那麼做的話,我們不會有今天的成績。我講起這些不會有任何一點悔恨的成分,如果我們沒有介入非常私人的領域,像是你的鄰居是誰,你怎麼生活,你發出什麼噪音,你怎麼吐痰,或是你說什麼語言,我們就不會有經濟發展。我們決定什麼是對的,才不管別人怎麼想。
光是他所說的第一件事便是千真萬確。每座組屋對不同種族皆有一定的配額,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在全國的人口比例各自是多少,在一座組屋裡就會用同樣的比例去分配。如果政府對此沒有規劃,而是讓人們自由選擇,大家通常會找與自己相同的種族當鄰居。相同族人在一起住的時間長了,便很容易發展出內聚力較強的小團體。於是在獨立以前,新加坡就是一個種族間壁壘分明的社會,有些種族暴動或多或少就是因此而引發,這是李光耀不願意看到的。他所要形塑的新加坡,是一個國家利益至上的全新社會。要搞小團體不是完全不可以,但是要由政府來規劃、管理。
所以當我們住進組屋,即相當於接受了李光耀的這套邏輯,同意成為社會工程棋盤上的一顆小棋子。請大家注意,棋子是有分等級的。假如一個新加坡人保持單身,那麼他得等到三十五歲以後才有資格單獨買組屋;相較之下,「正常」的一對夫妻,只要雙方年滿二十一歲就能提出申請。這真是相當明顯的差別待遇啊。
前言 未完的告白
二○一三年尾,我與我的伯樂鄭俊平先生對《一個全職交易人的投資告白》(以下簡稱《投資告白》)有過一次意見交換。我當時有一個疑問:「本書的雙主軸,交易與人生經驗,亦即投資與告白,究竟哪一條線會吸引到大部分的讀者呢?」由於告白明顯與投資脫勾,我想了好一陣子才找出了彼此的相關性。雖然我個人對書裡告白部分的滿意度要高過投資部分,但是考慮到鄭先生常講的一句話——「梁先生,恕我直言,因為你不是名人。」——我不得不對告白章節打個折扣。事實上,這句話激發了我特意強化該章節的內容。幾經修改,全書...
目錄
前言 未完的告白
第1章│台灣完全不是新加坡的對手?
▌哎呀,新加坡不過是個賺錢的地方而已嘛──想不到我這小小的民族自豪感,在幾年之後就被馳名中外的李光耀老先生以雷霆萬鈞之勢給打掉一半。▌
第2章│居住正義全球第一——組屋十年現場直擊
▌我經常被人指控干預公民的私人生活。沒有錯,如果我沒有那麼做的話,我們不會有今天的成績。我講起這些不會有任何一點悔恨的成分,如果我們沒有介入非常私人的領域,像是你的鄰居是誰,你怎麼生活,你發出什麼噪音,你怎麼吐痰,或是你說什麼語言,我們就不會有經濟發展。我們決定什麼是對的,才不管別人怎麼想。——李光耀,1987年 ▌
第3章│高度競爭的新加坡教育制度——菁英就是這樣培養的
▌新加坡政府以有錢聞名於世,教育一向是施政重點。但政府的錢不是用來提供一個公平的環境,而是塑造一個競爭的環境。▌
第4章│「從中國來的啦!笨蛋!」——移民開放政策的利與弊
▌我們是新加坡公民,誓願不分種族、語言、宗教,團結一致,建設公正平等的民主社會,並為實現國家之幸福、繁榮與進步,共同努力。——新加坡國家信約 ▌
第5章│賭場讓當鋪也時尚——博弈事業帶來的紅利與隱憂
▌我們能不能承受對賭場說不的後果?如果我們有賭場,我們會有些麻煩嗎?會的。那麼我們沒有賭場,就沒有麻煩了嗎?我想我們會有更多麻煩。世界會繞道而去,然後我們會看到隔壁鄰居建起新賭場。等到我們想跟著做的時候,只能做出一個二流的模仿貨。——李光耀,2005年 ▌
第6章│才不會有媒體亂象呢!——李光耀精心擘劃的媒體藍圖
▌我需要媒體鞏固、而不是削弱學校所灌輸的文化價值觀和社會態度。
大眾傳媒可以營造一種氣氛,鼓勵人民學習發達國家的知識、技能和紀律。少了這些,我們根本沒有希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李光耀,1971年 ▌
第7章│白色的力量——人民行動黨的萬年執政
▌「集選區」是單一選區內,政黨推出好幾位候選人為一組合來參選,要嘛全上,要嘛全部落選。你想也知道,集選區顯然對大黨有利。執政黨的組合裡除了一般議員,還經常放進一、兩個內閣部長;與反對黨的純素人組合相比,可說是天壤之別。這樣天才的制度,當然只有李光耀發明得出來。▌
第8章│藍白大對決——在野勢力工人黨的崛起
▌輸掉一個集選區不是世界末日。如果阿裕尼的選民決定往那個方向走(投工人黨),那他們將有五年的時間來度過和懺悔。——李光耀,2011年 ▌
第9章│我和新加坡人想的不一樣
後記
前言 未完的告白
第1章│台灣完全不是新加坡的對手?
▌哎呀,新加坡不過是個賺錢的地方而已嘛──想不到我這小小的民族自豪感,在幾年之後就被馳名中外的李光耀老先生以雷霆萬鈞之勢給打掉一半。▌
第2章│居住正義全球第一——組屋十年現場直擊
▌我經常被人指控干預公民的私人生活。沒有錯,如果我沒有那麼做的話,我們不會有今天的成績。我講起這些不會有任何一點悔恨的成分,如果我們沒有介入非常私人的領域,像是你的鄰居是誰,你怎麼生活,你發出什麼噪音,你怎麼吐痰,或是你說什麼語言,我們就不會有經濟發展。我們決...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