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休士頓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整合醫學計畫」(Integrative Medicine Program)主任,我的職業生涯大部分時候都在努力將以證據為基礎的非傳統治療方法及改變生活型態,融入醫學界的思維與傳統作法中。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我們的身心狀態,和生活型態因素、我們避免癌症與其他疾病,以及從這些疾病中存活的能力都有明顯的關係,即使是醫學界內部持懷疑態度的人,也開始注意到這一點。這些年來,各個癌症專科醫師屢屢向我透露,他們早就懷疑病人的心理狀態和生活型態,與他們從癌症確診中存活並恢復健康的能力有關。以紮實的科學為基礎,以及我們用以衡量與記錄生活型態改變的生物學效應的技能越來越進步,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全面改變生活型態,結合癌症傳統治療,是有助於控制與預防癌症的強效醫療。
因罹患癌症而死亡的病例中,至少有五成可以靠改善生活型態來預防,這個比例甚至還可以再提高。提倡改變生活型態的權威領導人士,也是健康宣導組織「真實健康行動計畫」(True Health Initiative)的創辦人大衛.卡茨醫生(Dr. David Katz)認為,健康的生活可以預防八成的慢性疾病和提早死亡率。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在二○一六年公布一項研究,他們回顧四十多年來對十三萬五千多名受試者所做的追蹤資料,發現不吸菸、適量飲酒、維持健康的體重、規律的運動,在女性方面可以預防百分之四十一癌症發病率和百分之五十九癌症死亡率,男性則可以預防三分之二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正確的百分比也許隨著不同的研究而有差異,但不變的訊息是,我們可以預防至少一半的癌症發病率和癌症死亡率。流行病學教授,也是此一哈佛研究報告的撰稿人之一的葛拉罕.柯迪茲(Graham Colditz),總結這項研究結果時指出:「以社會的角度,我們必須避免癌症風險是偶然造成的,或者必須發明新的醫藥才能有效對抗癌症等錯誤觀念誤導而造成拖延,相反地,我們必須擁抱機會,採行有效的預防措施,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降低整體的癌症死亡率。」 雖然我們仍在持續努力提高民眾的意識,讓他們知道西方文化中有些根深蒂固的行為與習慣會危害健康,但重要的是要知道,抗癌生活與標準的醫療保健並不相違。大衛.賽文—薛瑞柏明白,積極的治療是有效的癌症治療的「靶心」,他從未考慮過放棄手術、化療或放射治療。事實上,在第一次確診後,他排斥任何人向他建議的「另類」療法,他認為最重要的是,他選擇合作的醫療專業人員能把他視為一個人,而不只是癌症宿主來關注他。他必須相信他的醫生們真正以他的最佳利益為考量,而這種直覺正中靶心。下決心過一種人性的生活,不讓自己受診斷的侷限,是他採用的抗癌方法的基礎。
當一種危及生命的疾病被確診時,統計和概率挑戰的不僅是理解,同時要知道它們是否可以應用以及何時應用。大衛的工作引導他去挑戰癌症存活的統計模式,大部分腫瘤學家都依此來預測患者的結果。但這些數據如何能解釋個人生活中獨特而複雜的細部的一切人為變數?在處理癌症診斷時,我們認為的「生活型態」的所有力量、選擇,我們的生活態度,怎麼可能沒有影響?且不提那無形的生存意志力(如恆毅力),或對更偉大的力量的信心,飲食與運動的影響又如何?健康的心理方面,例如希望與感恩呢?暴露在那些已知的致癌物中,如煤塵、石棉、菸草,甚至太陽的輻射線呢?大衛想更進一步了解所有這些因素,他渴望對生活型態如何影響癌症的形成與進展有一個全面性的和具體的了解。 這種方法過去是、現在也依舊是革命性的。大衛接受事實,他沒有選擇餘地,只能學習與他體內的癌症共存。他為我們立下的榜樣是完全接受,他知道癌症已成為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接受使他得以有力地、有目的地與疾病共處。 我不知道大衛是否以違抗機率、戰勝癌症的目標生活,但我確實知道他幫助我們了解,當我們決心積極改變我們與癌症共處的方式時,這些統計數字是可以改變的。 《自然就會抗癌》中有一章〈擺脫統計數據〉,大衛在文中提到著名的科學家及作家史蒂芬.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在四十歲那年被診斷出腹膜間皮瘤(abdominal mesothelioma),一種因接觸石棉而造成的罕見癌症。古爾德立刻接受手術,但術後他無法從腫瘤醫師那裡得到有關預後的直接答覆,於是他做了偉大的科學家通常會 做的事:研究。他得知自己的癌症被視為「無法治癒」的種類,存活期的中間值為確診後八個月,他非常震驚。幸運的是,他熟諳如何解讀鐘形曲線(又稱存活曲線)。古爾德注意到,間皮瘤患者有一半的比例存活期很短(從零到八個月),於是他把焦點集中在曲線圖隆起的另一邊。他發現那些存活期超過中間值(一組數據的中間數字)的人,也就是曲線右側的那些人,在預估的死亡率方面有大量的喘息空間。在曲線圖存活部分的「尾巴」最末端,一個罹患間皮瘤的人可以存活三年至四年,這遠比八個月要好太多了,而且可以多給他一些時間去研究如何進一步改善那些機率,於是他下決心成為異數中的異數。 儘管天生樂觀與好奇,古爾德也知道統計數據可能為一個癌症患者的心態帶來危險,因為非個人的統計數據可能嚴重影響一個病人的心態與觀點。他在論文〈中間值不是信息〉(The Median Isn’t the Message)中指出:「在對抗癌症方面,態度顯然十分重要,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但大多數罹患相同癌症的人,無論是任何年齡、階級、健康狀況、社會經濟狀況,以及(在一般情況下)態度積極、有強烈意志力與目的想活下去、誓言奮戰到底、對協助他們的治療主動反應,而不只是消極接受任何醫生所說的話的人,通常活得更久。」 古爾德比他的預後統計又多活了二十年,證明他的看法是正確的。他和大衛.賽文—薛瑞柏都遠遠超過他們(差異極大)的癌症類型所預估的存活期,我確信這不只是一點運氣或某個偶然的「奇蹟」。他們兩人都研究科學,並得到和我相同的結論: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改變策略,是預防癌症與延長任何一種癌症的存活曲線的關鍵。
第一章 抗癌革命
身為休士頓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整合醫學計畫」(Integrative Medicine Program)主任,我的職業生涯大部分時候都在努力將以證據為基礎的非傳統治療方法及改變生活型態,融入醫學界的思維與傳統作法中。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我們的身心狀態,和生活型態因素、我們避免癌症與其他疾病,以及從這些疾病中存活的能力都有明顯的關係,即使是醫學界內部持懷疑態度的人,也開始注意到這一點。這些年來,各個癌症專科醫師屢屢向我透露,他們早就懷疑病人的心理狀態和生活型態,與他們從癌症確診中存活並恢復健康的能力有關。...
身為休士頓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整合醫學計畫」(Integrative Medicine Program)主任,我的職業生涯大部分時候都在努力將以證據為基礎的非傳統治療方法及改變生活型態,融入醫學界的思維與傳統作法中。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我們的身心狀態,和生活型態因素、我們避免癌症與其他疾病,以及從這些疾病中存活的能力都有明顯的關係,即使是醫學界內部持懷疑態度的人,也開始注意到這一點。這些年來,各個癌症專科醫師屢屢向我透露,他們早就懷疑病人的心理狀態和生活型態,與他們從癌症確診中存活並恢復健康的能力有關。以紮實的科學為基礎,以及我們用以衡量與記錄生活型態改變的生物學效應的技能越來越進步,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全面改變生活型態,結合癌症傳統治療,是有助於控制與預防癌症的強效醫療。
因罹患癌症而死亡的病例中,至少有五成可以靠改善生活型態來預防,這個比例甚至還可以再提高。提倡改變生活型態的權威領導人士,也是健康宣導組織「真實健康行動計畫」(True Health Initiative)的創辦人大衛.卡茨醫生(Dr. David Katz)認為,健康的生活可以預防八成的慢性疾病和提早死亡率。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在二○一六年公布一項研究,他們回顧四十多年來對十三萬五千多名受試者所做的追蹤資料,發現不吸菸、適量飲酒、維持健康的體重、規律的運動,在女性方面可以預防百分之四十一癌症發病率和百分之五十九癌症死亡率,男性則可以預防三分之二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正確的百分比也許隨著不同的研究而有差異,但不變的訊息是,我們可以預防至少一半的癌症發病率和癌症死亡率。流行病學教授,也是此一哈佛研究報告的撰稿人之一的葛拉罕.柯迪茲(Graham Colditz),總結這項研究結果時指出:「以社會的角度,我們必須避免癌症風險是偶然造成的,或者必須發明新的醫藥才能有效對抗癌症等錯誤觀念誤導而造成拖延,相反地,我們必須擁抱機會,採行有效的預防措施,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降低整體的癌症死亡率。」 雖然我們仍在持續努力提高民眾的意識,讓他們知道西方文化中有些根深蒂固的行為與習慣會危害健康,但重要的是要知道,抗癌生活與標準的醫療保健並不相違。大衛.賽文—薛瑞柏明白,積極的治療是有效的癌症治療的「靶心」,他從未考慮過放棄手術、化療或放射治療。事實上,在第一次確診後,他排斥任何人向他建議的「另類」療法,他認為最重要的是,他選擇合作的醫療專業人員能把他視為一個人,而不只是癌症宿主來關注他。他必須相信他的醫生們真正以他的最佳利益為考量,而這種直覺正中靶心。下決心過一種人性的生活,不讓自己受診斷的侷限,是他採用的抗癌方法的基礎。
當一種危及生命的疾病被確診時,統計和概率挑戰的不僅是理解,同時要知道它們是否可以應用以及何時應用。大衛的工作引導他去挑戰癌症存活的統計模式,大部分腫瘤學家都依此來預測患者的結果。但這些數據如何能解釋個人生活中獨特而複雜的細部的一切人為變數?在處理癌症診斷時,我們認為的「生活型態」的所有力量、選擇,我們的生活態度,怎麼可能沒有影響?且不提那無形的生存意志力(如恆毅力),或對更偉大的力量的信心,飲食與運動的影響又如何?健康的心理方面,例如希望與感恩呢?暴露在那些已知的致癌物中,如煤塵、石棉、菸草,甚至太陽的輻射線呢?大衛想更進一步了解所有這些因素,他渴望對生活型態如何影響癌症的形成與進展有一個全面性的和具體的了解。 這種方法過去是、現在也依舊是革命性的。大衛接受事實,他沒有選擇餘地,只能學習與他體內的癌症共存。他為我們立下的榜樣是完全接受,他知道癌症已成為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接受使他得以有力地、有目的地與疾病共處。 我不知道大衛是否以違抗機率、戰勝癌症的目標生活,但我確實知道他幫助我們了解,當我們決心積極改變我們與癌症共處的方式時,這些統計數字是可以改變的。 《自然就會抗癌》中有一章〈擺脫統計數據〉,大衛在文中提到著名的科學家及作家史蒂芬.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在四十歲那年被診斷出腹膜間皮瘤(abdominal mesothelioma),一種因接觸石棉而造成的罕見癌症。古爾德立刻接受手術,但術後他無法從腫瘤醫師那裡得到有關預後的直接答覆,於是他做了偉大的科學家通常會 做的事:研究。他得知自己的癌症被視為「無法治癒」的種類,存活期的中間值為確診後八個月,他非常震驚。幸運的是,他熟諳如何解讀鐘形曲線(又稱存活曲線)。古爾德注意到,間皮瘤患者有一半的比例存活期很短(從零到八個月),於是他把焦點集中在曲線圖隆起的另一邊。他發現那些存活期超過中間值(一組數據的中間數字)的人,也就是曲線右側的那些人,在預估的死亡率方面有大量的喘息空間。在曲線圖存活部分的「尾巴」最末端,一個罹患間皮瘤的人可以存活三年至四年,這遠比八個月要好太多了,而且可以多給他一些時間去研究如何進一步改善那些機率,於是他下決心成為異數中的異數。 儘管天生樂觀與好奇,古爾德也知道統計數據可能為一個癌症患者的心態帶來危險,因為非個人的統計數據可能嚴重影響一個病人的心態與觀點。他在論文〈中間值不是信息〉(The Median Isn’t the Message)中指出:「在對抗癌症方面,態度顯然十分重要,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但大多數罹患相同癌症的人,無論是任何年齡、階級、健康狀況、社會經濟狀況,以及(在一般情況下)態度積極、有強烈意志力與目的想活下去、誓言奮戰到底、對協助他們的治療主動反應,而不只是消極接受任何醫生所說的話的人,通常活得更久。」 古爾德比他的預後統計又多活了二十年,證明他的看法是正確的。他和大衛.賽文—薛瑞柏都遠遠超過他們(差異極大)的癌症類型所預估的存活期,我確信這不只是一點運氣或某個偶然的「奇蹟」。他們兩人都研究科學,並得到和我相同的結論: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改變策略,是預防癌症與延長任何一種癌症的存活曲線的關鍵。
第一章 抗癌革命
身為休士頓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整合醫學計畫」(Integrative Medicine Program)主任,我的職業生涯大部分時候都在努力將以證據為基礎的非傳統治療方法及改變生活型態,融入醫學界的思維與傳統作法中。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我們的身心狀態,和生活型態因素、我們避免癌症與其他疾病,以及從這些疾病中存活的能力都有明顯的關係,即使是醫學界內部持懷疑態度的人,也開始注意到這一點。這些年來,各個癌症專科醫師屢屢向我透露,他們早就懷疑病人的心理狀態和生活型態,與他們從癌症確診中存活並恢復健康的能力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