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懷感大師
定價:NT$ 680
優惠價: 9 折, NT$ 612
已售完,補貨中
懷感大師所著的《釋淨土群疑論》不僅是一部周詳精闢的淨土法門問答總集,也是懷感大師自身弘化和實證所凝練的心得。
《釋淨土群疑論》代表著淨土法門思想自阿彌陀信仰傳入漢地,直到善導大師之後,自家立場與教內「持空經者」、「攝論宗」、「彌勒淨土信仰」、「三階教」等其他不同立場,彼此相互激盪而得出的總結。論中解答了淨土法門待釐清的議題,調解淨土諸經之間相異的說法,並回應各種質難。
《釋淨土群疑論》的體例為問答體,共計有一百四十一個問答;為方便讀者有系統地進行閱讀,本書根據議題主旨與屬性予以分門別類,安立專題篇名、問答次序,共編列四十三篇,並逐篇撰寫提要、註釋,以裨讀者深入理解。
★ 懷感大師的學思歷程
《瑞應傳》說懷感博通教內經典;〈釋序〉說他善於闡講經典,名聲廣布;《宋高僧傳》更說他在學習上極為勇猛精進,刻苦耐勞地跟隨他的老師,常常自我要求並檢視所學,如果發現沒有掌握到義理的要領,就不罷休,因此也吸引一批學佛的同好,群聚一處—然而,這三個文獻,乃至於其後相關的文獻,都沒有提到他在歸心淨土之前,在佛學的解行上主攻哪個領域,也沒提到除了向善導求教、學習以外,他是否依止過其他的老師。
若根據〈釋序〉對懷感的介紹以及他在《群疑論》所做的論述,我們可以知道,至少懷感在淨土、唯識跟律學這三個領域都是下過工夫的,尤其在《群疑論》的答辯內容中,更可以發現他在唯識方面特別具有精湛獨到的見地,而且在同本異譯的經典裡,懷感慣於引用的文獻,多是以玄奘的譯本為主,而玄奘正是漢地當時唯識學的集大成者。
雖然懷感在解門上博學多聞且善於講述,但他並不因此感到滿足,後來改變了自己的修學方向,放下對義理與文獻的鑽研,轉而致力於行門的實踐工夫,如〈釋序〉說:
雖善說而不窮,恐有言之為累,思練神以息際,佇依定而保光,捨義學共遺蹤,遂誠求而取證。
「練神」是漢傳佛教早期譯經的舊詞,字面上帶有濃厚的神祕色彩,然實際上就是指稱「調心的方法」,也就是所謂的「禪定」或「禪修」。由此可知,懷感早期所運用的方法就是禪法,佐以《瑞應傳》、《宋高僧傳》的記載來看,很可能就是念佛或觀佛的禪修,他期望能夠親身驗證過去自己所學的經論義理。即使如此,他在心中仍一直對念佛感到懷疑,所以向善導大師求教。
如《瑞應傳》說:
博通經典,不信念佛,問善導和尚曰:「念佛之事如何門?」答曰:「君能專念佛,當自有證。」又問:「頗見佛否?」師曰:「佛語何可疑哉!」遂三七日入道場,未有其應,自恨罪深,故絕食畢命,師止而不許。三年專志,遂得見佛金色玉毫,證得三昧,乃自造《往生決疑論》七卷。
懷感此時在佛法的修學上,早就已經從對義理的探求轉而為實修了,在經過善導的鼓勵與釋疑之後,他馬上進入道場專念阿彌陀佛。剛開始時,經過二十一天,懷感卻沒有獲得任何的感應,自責可能是自己罪業深重所致,想要就此絕食畢命,被善導所制止;後來繼續用三年的時間專心致志地念佛,最後終於見到佛的金色玉毫相,並且證得念佛三昧。在自己確實地體證了念佛法門的真實性與修持經驗後,懷感就撰寫了七卷的《往生決疑論》,此即《釋淨土群疑論》的異名。以上,即懷感從「不信念佛」到「為淨土造論」的轉折歷程。在《宋高僧傳》中,則補充了他撰寫《釋淨土群疑論》的動機:
悲恨宿垢業重,妄搆眾愆,懺悔發露,乃述《決疑論》七卷。
懷感反省自己過去,因為「不信念佛」的無知而造作許多罪業,基於悔罪並想要彌補的心理,於是撰寫了《釋淨土群疑論》,大概是希望透過這本論著,幫助那些對念佛法門存疑的人祛除疑慮,讓他們免於犯下疑法或謗法的過失,進而也能夠對念佛生起信心吧!
關於懷感的辭世,歷代的資料都說他最後是面向西方、合掌而逝,在這之前,還感得佛來迎接的瑞相—《瑞應傳》說:「臨終佛迎。」《宋高僧傳》說:「有化佛來迎。」明代雲棲袾宏《往生集》中,臨終的懷感更自言:「佛來迎我。」〈釋序〉則說:「(懷感)長年先逝,三門徒然,七眾同悲。」假設真如孟銑的序文所述,當時懷感的圓寂,可能震驚了當時的佛教界,令僧、俗弟子們無不對此感到悲傷與惋惜。
作者簡介:
懷感大師
釋懷感(生卒不詳),初唐人,師承善導法師,在教理的研究與弘揚上,都具有相當的成果, 是集合博學、弘化、實修、實證等成就於一身的佛門龍象。他修持念佛三昧的事蹟最突出,在漢傳典籍中,曾多次被提及並引為念佛成就的典範。
由於懷感的著作在漢地沒有被完整地保存下來,以致於他在淨土諸德當中,既無響亮的聲譽,也無特別卓著的地位;直到《釋淨土群疑論》流傳到日本,被大大地發揚之後,懷感才被日人尊奉為淨土傳燈五祖之一。
編註:中華佛學研究所
由聖嚴法師創辦於1985年,主要從事佛教人才的培養、佛教學術研究與出版交流。自2009年起,承繼創辦人的遺願,專心致力於「漢傳佛教」研究之推動。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作者:懷感大師
優惠價: 9 折, NT$ 612 NT$ 680
已售完,補貨中
懷感大師所著的《釋淨土群疑論》不僅是一部周詳精闢的淨土法門問答總集,也是懷感大師自身弘化和實證所凝練的心得。
《釋淨土群疑論》代表著淨土法門思想自阿彌陀信仰傳入漢地,直到善導大師之後,自家立場與教內「持空經者」、「攝論宗」、「彌勒淨土信仰」、「三階教」等其他不同立場,彼此相互激盪而得出的總結。論中解答了淨土法門待釐清的議題,調解淨土諸經之間相異的說法,並回應各種質難。
《釋淨土群疑論》的體例為問答體,共計有一百四十一個問答;為方便讀者有系統地進行閱讀,本書根據議題主旨與屬性予以分門別類,安立專題篇名、問答次序,共編列四十三篇,並逐篇撰寫提要、註釋,以裨讀者深入理解。
★ 懷感大師的學思歷程
《瑞應傳》說懷感博通教內經典;〈釋序〉說他善於闡講經典,名聲廣布;《宋高僧傳》更說他在學習上極為勇猛精進,刻苦耐勞地跟隨他的老師,常常自我要求並檢視所學,如果發現沒有掌握到義理的要領,就不罷休,因此也吸引一批學佛的同好,群聚一處—然而,這三個文獻,乃至於其後相關的文獻,都沒有提到他在歸心淨土之前,在佛學的解行上主攻哪個領域,也沒提到除了向善導求教、學習以外,他是否依止過其他的老師。
若根據〈釋序〉對懷感的介紹以及他在《群疑論》所做的論述,我們可以知道,至少懷感在淨土、唯識跟律學這三個領域都是下過工夫的,尤其在《群疑論》的答辯內容中,更可以發現他在唯識方面特別具有精湛獨到的見地,而且在同本異譯的經典裡,懷感慣於引用的文獻,多是以玄奘的譯本為主,而玄奘正是漢地當時唯識學的集大成者。
雖然懷感在解門上博學多聞且善於講述,但他並不因此感到滿足,後來改變了自己的修學方向,放下對義理與文獻的鑽研,轉而致力於行門的實踐工夫,如〈釋序〉說:
雖善說而不窮,恐有言之為累,思練神以息際,佇依定而保光,捨義學共遺蹤,遂誠求而取證。
「練神」是漢傳佛教早期譯經的舊詞,字面上帶有濃厚的神祕色彩,然實際上就是指稱「調心的方法」,也就是所謂的「禪定」或「禪修」。由此可知,懷感早期所運用的方法就是禪法,佐以《瑞應傳》、《宋高僧傳》的記載來看,很可能就是念佛或觀佛的禪修,他期望能夠親身驗證過去自己所學的經論義理。即使如此,他在心中仍一直對念佛感到懷疑,所以向善導大師求教。
如《瑞應傳》說:
博通經典,不信念佛,問善導和尚曰:「念佛之事如何門?」答曰:「君能專念佛,當自有證。」又問:「頗見佛否?」師曰:「佛語何可疑哉!」遂三七日入道場,未有其應,自恨罪深,故絕食畢命,師止而不許。三年專志,遂得見佛金色玉毫,證得三昧,乃自造《往生決疑論》七卷。
懷感此時在佛法的修學上,早就已經從對義理的探求轉而為實修了,在經過善導的鼓勵與釋疑之後,他馬上進入道場專念阿彌陀佛。剛開始時,經過二十一天,懷感卻沒有獲得任何的感應,自責可能是自己罪業深重所致,想要就此絕食畢命,被善導所制止;後來繼續用三年的時間專心致志地念佛,最後終於見到佛的金色玉毫相,並且證得念佛三昧。在自己確實地體證了念佛法門的真實性與修持經驗後,懷感就撰寫了七卷的《往生決疑論》,此即《釋淨土群疑論》的異名。以上,即懷感從「不信念佛」到「為淨土造論」的轉折歷程。在《宋高僧傳》中,則補充了他撰寫《釋淨土群疑論》的動機:
悲恨宿垢業重,妄搆眾愆,懺悔發露,乃述《決疑論》七卷。
懷感反省自己過去,因為「不信念佛」的無知而造作許多罪業,基於悔罪並想要彌補的心理,於是撰寫了《釋淨土群疑論》,大概是希望透過這本論著,幫助那些對念佛法門存疑的人祛除疑慮,讓他們免於犯下疑法或謗法的過失,進而也能夠對念佛生起信心吧!
關於懷感的辭世,歷代的資料都說他最後是面向西方、合掌而逝,在這之前,還感得佛來迎接的瑞相—《瑞應傳》說:「臨終佛迎。」《宋高僧傳》說:「有化佛來迎。」明代雲棲袾宏《往生集》中,臨終的懷感更自言:「佛來迎我。」〈釋序〉則說:「(懷感)長年先逝,三門徒然,七眾同悲。」假設真如孟銑的序文所述,當時懷感的圓寂,可能震驚了當時的佛教界,令僧、俗弟子們無不對此感到悲傷與惋惜。
作者簡介:
懷感大師
釋懷感(生卒不詳),初唐人,師承善導法師,在教理的研究與弘揚上,都具有相當的成果, 是集合博學、弘化、實修、實證等成就於一身的佛門龍象。他修持念佛三昧的事蹟最突出,在漢傳典籍中,曾多次被提及並引為念佛成就的典範。
由於懷感的著作在漢地沒有被完整地保存下來,以致於他在淨土諸德當中,既無響亮的聲譽,也無特別卓著的地位;直到《釋淨土群疑論》流傳到日本,被大大地發揚之後,懷感才被日人尊奉為淨土傳燈五祖之一。
編註:中華佛學研究所
由聖嚴法師創辦於1985年,主要從事佛教人才的培養、佛教學術研究與出版交流。自2009年起,承繼創辦人的遺願,專心致力於「漢傳佛教」研究之推動。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