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二次大戰與希特勒納粹崛起的、偉大卻毀滅的力量後,
歐洲人民如何走「回」進步與繁榮之路?
歐洲最受推崇的歷史評論家約翰.赫斯特給了終極答案(增修第九、第十章)。
出版至今,連續10年,年年再版
景美女中、西松高中、臺北商業大學……最多高中和大學指定參考書,
彌補條列式資料陳述的不足,把過往強記死背的歷史來龍去脈,一次補齊!
你知道嗎?
.理性思想源自法國,浪漫主義卻是德國首創。
.科學,其實是希臘人憑直覺想出來的。
.最早實施民主的一群人,是軍隊。
.日耳曼蠻族不講法治、搞酷刑,一件文物出土之後才改變。
.英國人的一本書,促成美國鬧獨立、法國大革命……
課本「斷簡殘篇」的編寫方式,讓你讀過還是摸不著頭緒?
厚厚幾本歐洲史,讓你望而生畏?
從希臘羅馬、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宗教紛爭到光榮革命,乃至於歐洲各國語言的淵源……赫斯特教授講的歐洲史超精彩,前因後果妙趣橫生,讓你知道:
為什麼歐洲老是搶第一?
歐洲文明的起源,是由三大匪夷所思的元素組合而成:
1. 古希臘和羅馬文化;
2. 基督教教義(猶太教的一個奇特分支);
3. 侵略羅馬帝國的日耳曼蠻族之戰士文化。
諸多世紀以來,這個不穩定的組合造就出許多性格截然分明的人物──基督宗教的始祖耶穌、殘暴的維京人、好鬥的教宗、開啟共和體制怪物的布魯圖斯、希臘雅典哲人蘇格拉底、發現地心引力的牛頓、在法國大革命中崛起的拿破崙,為近代時期的歐洲歷史提供了十足動力,建構出一個工業化的都市社會,成為世上第一批享受到繁榮的人類。
不過工業革命展開之後,不只帶來進步,也帶來獨裁──希特勒的納粹思想擴及歐洲,靠的就是無線電廣播的力量……。
如果去找哲學、藝術、數學、文學、醫學與政治思想的源頭,所有這些智識都會把我們帶回歐洲。
談到數學,我們在學校做幾何,把它當作數學題目來做,但在希臘,幾何是引導人類認知宇宙本質的一個途徑。
說到醫學,每個進入醫學院的學生都要宣示遵守希波克拉提斯誓詞,就是以生於西元前五世紀的雅典市民希波克拉提斯(Hippocrates)為名。
提到法律,為各式各樣的人為交易,訂下公平公正的原則,源頭是來自西元第六世紀東羅馬帝國查士丁尼大帝下令彙編的《查士丁尼法典》。
藝術方面,文藝復興時代的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更是徹底展現人類的完美裸體比例與線條的典範。
世上第一波穩健的經濟發展就發生在歐洲,工業革命接踵而至。而其他代表現代的標記,如代議政體和人權觀念,也是發軔於歐洲。「歐洲,為什麼可以搶第一?」 澳洲最知名的歷史學家約翰.赫斯特一場引人入勝的探索,為我們梳理出歐洲這個改變了全世界文明的各種特質。
本書共分為十個章節,前面兩章勾勒出歐洲的完整歷史;接下來的六章,各取一個特定主題,包括政府的形態、語言、百姓生活等,不同主題各自敘述成一個完整而精采的故事;而新收錄的兩章,加入了更近代的歷史,包括工業革命和兩次世界大戰的過程。本書以清晰、幽默、發人深省的筆調,敘述了一個不同凡響的文明。
作者簡介:
約翰.赫斯特(John Hirst)
澳洲與大英國協最知名的社會暨政治歷史學家,和歐洲史專家。他從1968年開始,任教於墨爾本拉籌伯大學(La Trobe University)歷史系,並於2006年退休,成為該大學的榮譽退休學者,直到2016年去世,享年73歲。赫斯特教授曾是澳洲首相諮詢委員會成員,並擔任澳大利亞聯邦公民教育委員會主席,更在澳洲各大報章雜誌為文,對公民教育的提升著力甚深。
譯者簡介:
席玉蘋(第一章到第八章)
筆名平郁,政治大學國貿系畢業,美國德州理工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四度獲得文建會梁實秋文學獎譯文、譯詩獎。現居高雄,專事譯作、寫作。譯著有《贏家通吃》、《解碼莫內》、《黑天鵝語錄》等三十餘本。
廖桓偉(第九章到第十章)
淡江大學經營決策系、東吳大學企管研究所畢業。
曾任網路電玩編譯。現任出版社編輯,希望引進更多有趣(且暢銷)的書,透過翻譯來感動讀者,譯有《改變未來的祕密交易》、《讓人無法拒絕的神奇字眼》、《明茲伯格給主管的床邊故事》(皆為大是文化出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歷史評論家/公孫策
中山女高歷史老師/李彥龍
福和國中歷史老師/吳瑞元
「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江仲淵
名人推薦:歷史評論家/公孫策
中山女高歷史老師/李彥龍
福和國中歷史老師/吳瑞元
「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江仲淵
章節試閱
工業化與革命──輝格黨、馬克思、俾斯麥、列寧沒想到的
英國工業革命並非事先規畫的,城市也沒有計畫要在新工廠周圍成長。為了容納工人,舊房子的房間(包括閣樓與地窖)被租出去,一個房間就是一整家子的生活空間。此外人們還蓋了新的排屋,背靠背擠在一起,所以家裡有前門,卻沒有後門與後窗。道路沒有鋪石子,也沒有下水道或排水溝;街道與荒地上累積了各式各樣的穢物。
1840年代,一位來自德國的年輕人目睹這些現象,就寫了一本帶有譴責與預言意味的書,字裡行間充滿了熱情。這本書叫做《英國工人階級狀況》(The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England),作者的名字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他來到英國,在父親的縫線製造廠工作。根據後人推測,他算是共產主義者。他認為自己在英國發現了幾股力量,可以將他的理想化為現實。他寫說:「英國人現今的生活是其他人沒體驗過的。」廠商用機器製造商品,使得社會變得兩極化;新城市裡只有兩個階級:中產階級的工廠老闆,以及工人。工人們的工作既單調又卑微,但他們一無所有,也只能靠工作養活自己,所以當工廠生意不好的時候,無論好工人或壞工人,全都飽受貧困所苦。「他們的居住狀況,簡直就像在測試一個人可以住進多麼小的空間、吸進多麼稀薄的空氣、分享多麼少的文明,卻還是能苟活。」恩格斯斷言,這種情況不能再持續下去。以科學推論,這樣的社會必定會爆發危機,工人的造反會讓法國大革命看起來像兒戲。
恩格斯在德國出版了他的書,其最重要的讀者是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後者本來是德國哲學家,後來轉變為革命派記者。馬克思與恩格斯攜手合作,於1848年出版了《共產黨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宣稱所有歷史發展都會走向恩格斯描述的英國現況。正如中產階級對抗貴族一般,工人也會推翻中產階級,建立一個共產主裡頭擠滿了工人與其家人。義工人的國度。《共產黨宣言》開頭第一句話就是:「時至今日,所有現存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他最後建議工人顛覆社會,這樣不但沒損失,還能掙脫枷鎖;現存社會的法律與宗教只是在壓迫他們。個人權利──我們現在稱為人權──也只是騙局,這些權利只讓老闆受益,對工人而言完全沒幫助。
《共產黨宣言》這本小冊子,可說是19至20世紀期間最具影響力的政治文宣──但不是因為其中預測正確。根據它的理論,工人革命會先發生在資本主義最進步的地方,也就是英國。然而英國雖有政治變化,卻沒發生工人革命。
英國於17世紀發生的革命,已經催生出一套憲法,其中君主是受議會控制的。議會選舉並沒有統一的系統,各選區對於投票權都有不同的規定。整體來說,只有1/6的男性有投票權,而且不包括工人;人口縮水、甚至消失的城市,還是占了一、兩席的議員席次。那麼當城市不再存在,誰來投票呢?答案是城市那塊地的地主。與此同時,許多因工業革命而建立的新城市,卻完全沒有議員席次。
議會的改革運動始於18世紀末,後來法國大革命使大家目睹了改革失控的慘狀,所以這些運動也停止了。改革家並不想煽動民心,而英國國內所有借用法國人權概念的勞動階級運動,都被平息了。到了1820年代,改革聲浪捲土重來。中產階級的改革,主要是終結貴族與地主對於議會的控制權。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多分一點席次給「真正」的城市,或許還要採取祕密投票,這樣大地主就無法命令佃農投給某個候選人。而對於工人來說,改革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讓所有男性都有投票權。
議會的反對黨扛下改革重任。這個黨名叫「輝格黨」(The Whigs),成員本身並非中產階級──簡直差遠了,他們比執政的「托利黨」(Tory Party)更像貴族。輝格黨於17世紀期間,發起革命對抗天主教徒國王詹姆斯二世(James II),視自己為英國人權與君主立憲的守護者。經歷一段長期抗爭後,他們在1830年取得政權。1832年,他們經過一番努力,首度推動議會改革,遭到托利黨與上議院(托利黨員占多數)強烈反對。輝格黨之所以改革成功,是因為工人集結起來示威遊行支持他們,假如改革沒通過,恐怕會發生暴力事件或革命。
1832年的《改革法案》(The Reform Act),給予中產階級投票權,並取消所有小城市或不存在之城市的席次。這次改革雖然沒有給予工人投票權,但還是得到工人支持;這種打擊舊秩序的舉動令他們欣喜若狂,覺得不久之後又會發生更多改變。
可惜事與願違,於是勞動階級的領袖開始發展自己的計畫,希望能打造完全民主的國家。《人民憲章》(Charter)的六點主張就是在宣揚這個理念,而支持《人民憲章》的人被稱為「憲章派」(Chartists)。六點主張分別為:所有男性皆享有投票權;選區平等;祕密投票;取消議員參選的財產限制;給予議員薪水;議會每年選舉一次。
憲章派的方法是投票選出全國大會的代表,由他們起草請願書並得到數百萬人連署之後,交給議會請求它採納《人民憲章》。但萬一議會駁回請願呢?憲章派就這樣分成兩派:多數人都想繼續採取「道德力量」,但有些人轉而訴諸「武力」。十年下來,議會三度駁回請願,也讓這兩派爭論不休。就某種程度來說,恩格斯的看法是對的:最具決心的憲章派人士,皆位於北部的新工業城。第二次請願被駁回後,他們試圖發起全面罷工卻失敗──本來的計畫是要持續罷工到《人民憲章》通過為止。
憲章派好幾次都說要動用暴力,但全是虛張聲勢,他們只是想恐嚇政府同意請願。但政府並沒有退縮;中產階級(現已可以參與國政)與貴族、紳士站在同一陣線,拒絕對憲章派做出任何讓步。統治階級必須分裂,革命分子才有機會。憲章派知道靠武力獲勝的機率渺茫,所以成員多半採取道德途徑,而每次被拒絕後,他們也只能繼續請願而已。
政府並沒有禁止憲章派的運動,所採取的方法為控制而非鎮壓。政府與法院宣稱公共集會,以及要求全男性投票權,都是完全合法的,而請願不只是合法,還是自古以來的權利。但假如集會演變成暴動,或是集會中、報紙上的煽動性言論,使得政府慘遭藐視與暴力威脅,那就不合法了。憲章派只要採取上述這些攻擊方式,就會被逮捕,並受到公開審判(採用平常的證據標準)。雖然他們多數都有罪,但刑罰很輕──坐牢6至12個月。
政府決定不消滅憲章派,以避免激怒其支持者與輿論,從這點就能看出英國社會自由到什麼程度──其他地方的貴族與中產階級,都恨不得把勞動階級的政敵消滅掉。政府派出軍隊控制憲章派,不過指揮官出於同情,所以動用軍隊時格外謹慎。
請願歸請願,憲章派的領袖們可不只是想爭取參政權;有些人致力於工人的教育,有些人幫助工人戒酒,有些人將工人安頓在小塊土地上,有些人成立工會,有些人則與社會主義者合作。透過這些手段,工人開始受到公民社會的尊重。1850年後,憲章派運動逐漸式微,但前述這些活動依舊持續進行。
1830年代至1840年代,憲章派三次大型抗議都發生於經濟衰退的時候;1850年後有一段好日子,工人的生活水準也改善了。接著到了1866年,自由黨(Liberal Party,前身為輝格黨)政府提議擴大選舉權,而且他們並非受到外界壓力所逼。但托利黨大膽「加碼」──他們在1867年,提案給予城市內工人投票權。1884年,自由黨政府給予鄉下工人投票權。第二次與第三次《改革法案》仍舊沒有建立男性投票權;只有屋主或房客可以投票。許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英國效命的軍人都沒有投票資格,不過到了一戰末期,他們就能投票了,因為1918年的第四次《改革法案》,使得幾乎所有男性和30歲以上的女性,都享有投票權。
所以英國的統治者,成功控制住工業革命對社會造成的破壞,而且沒有使政局崩盤。舊時的憲法一步步放寬以納入工人,英國也因此被譽為最安定的國家。
工業化與革命──輝格黨、馬克思、俾斯麥、列寧沒想到的
英國工業革命並非事先規畫的,城市也沒有計畫要在新工廠周圍成長。為了容納工人,舊房子的房間(包括閣樓與地窖)被租出去,一個房間就是一整家子的生活空間。此外人們還蓋了新的排屋,背靠背擠在一起,所以家裡有前門,卻沒有後門與後窗。道路沒有鋪石子,也沒有下水道或排水溝;街道與荒地上累積了各式各樣的穢物。
1840年代,一位來自德國的年輕人目睹這些現象,就寫了一本帶有譴責與預言意味的書,字裡行間充滿了熱情。這本書叫做《英國工人階級狀況》(The Condition of t...
推薦序
推薦序一
歷史,是最好的避險祕笈!
歷史評論家/公孫策
這是一本歷史課本。
從來,我喜歡的是歷史故事,不喜歡歷史課本。可是,我還真喜歡這一本歷史課本,更因此羨慕作者的學生,能有這麼一本歐洲史教材。
作者在引言中說:「他們(澳洲的學生)懂得太多澳洲歷史,對歐洲文明卻所知太少,而他們,也是歐洲的一分子。」這番話充分顯示了作者的用心良苦,同時更映照出臺灣這些年來對「本國史」定義的爭論,是何等的目光如豆。
處在新一波全球化正方興未艾的今日,回頭看歐洲歷史,似乎比回顧中國歷史更有啟發性,且正因本書之「極簡」,感想越發強烈。
歐洲文明源於希臘,經過羅馬帝國、中世紀到近代歐洲。第一個感想是為自己慶幸,因為中國文明始終沒有中斷,沒有如作者在書中所言「繞一圈回來」(回到希臘)的問題;第二個感想卻是悲哀,由於中國文明沒有中斷,因而沒有反思的機會,也就沒有文藝復興、宗教革命、科學革命那種再生的動力;第三個感想是自豪,原來歐洲的幾次文明改革,動力都來自中國: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第四個感想又是悲哀,中國人的發明「繞一圈回來」,卻是歐洲列強的船堅砲利!
寫到這裡,我鄭重提出兩個建議:其一、閱讀本書時,手邊或牆上若能有一幅世界地圖,肯定大有裨益,一來可以對照書中的歷史地圖,二來可以對照亞洲。其二,手邊放一本諸如「實用歷史手冊」之類的工具書,可以對照同時期中國與亞洲的歷史。
這兩個建議的理由很簡單,讀歷史一定要兼讀地理,否則就成了死背,對照地圖,尤其若能針對古今地圖,歷史就是活的;同時,全球化其實一直在進行中,只不過從前很慢,現在很快。講到這裡,深切期待作者另一門課──1,800年以後的歐洲史──教材也能翻譯出版。因為那正是前一波全球化的重點舞臺,對今日肯定有更多的啟發。
中國文明燦爛發光於春秋戰國時代,那是一個科技突破(鐵工具)加上知識大量釋出(士階級瓦解)的時代,本質上就是周朝城邦諸國的一次「全球化」,其結果是秦始皇建立了統一帝國。歐洲的興盛也是始於科技突破(本書中所述的科學革命)與知識大量釋出(印刷術傳入,助長宗教革命),於是賦予帝國主義進行「全球化」的力量。
今天的世界又面臨相似的情形:網路科技再次將「距離」重新定義,同時造成知識的大量釋出,面對這種百年一遇、甚至千載難逢的大時代,我們何其幸運。
然而,機會的另一面就是「風險」。面對瞬息萬變的時代,沒有可資借鏡的前例,每個人都在摸著石頭過河,而歷史,在這個時候就派上用場了。在過去的相似情境中,前人犯過那些錯誤,我們可以從歷史上學到,從而迴避。
有這麼一本「極簡」的避險祕笈,我們真是幸運,不是嗎?
推薦序二
如果歷史課本這樣編……
中山女高歷史老師/李彥龍
長年來擔任高三的歷史老師,學生最常問的問題就是:「老師,歷史怎麼樣才可以考高分?」
「除了掌握基本史實的人、事、時、地、物以外,你還要了解歷史發展,熟悉其中的變化,進而將學到的史實放入你腦海中的歷史發展架構裡,這樣你對歷史的認識就會是有血有肉的整體。不管考題是要考你基本知識的辨別,或是資料分析、歷史解釋等,應該都可以應付裕如。」
「老師,你說那麼多,到底要怎麼做?我一看到課本或參考書,就開始打呵欠耶!」
「都已經高三了,只好試著想像課本的內容還算是有趣的故事吧!雖然處處不連貫(課本彷彿就是「斷簡殘篇」了),就想看看怎麼讓它可以合理的連貫發展吧。如果是高二的話啊……。」
孩子小時候總是纏著父母「要聽故事」。歷史,不就是故事的集合嗎?為什麼到了高中,歷史反而成了學生的障礙?
或許是因為要考試,學生降低了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歷史不是只有故事,當歷史成為一門學科、學問的時候,故事背後的起承轉合,轉化為比較學術性的語言,就成了:時序觀念、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史料證據。而學生面對的升學考試,也不再是單刀直入問「人、事、時、地、物」,通常都是轉化後的概念演變等。而教科書要在有限的篇幅介紹夠多的知識時,能夠把事情寫清楚就不容易了,遑論整個歷史發展的脈絡與延伸。
如果歷史課本這麼編,歷史會不會比較有趣?
在今天,各國領袖都會閱兵。他們從三軍將士面前走過,狀似檢查軍容,口中偶爾吐出個一言兩語,這是沿襲遠早中古世紀的習俗;當時那些國王是真的在檢查貴族派來的士兵,一面自言自語:「這回他們又送了什麼東西來?」(摘自本書第一章第48頁)
雅典的民主、羅馬的共和,到底差別在哪裡?
蠻族不是一直都住在附近嗎?那蠻族入侵,究竟是怎麼回事?
中古時期的政教之爭,到底在爭什麼東西?
羅伯斯比爾統治時期的法國,明明是恐怖統治!為什麼叫做「美德共和國?」
今天歐洲各國的語言各不相同,可是為什麼在大學畢業典禮上,司儀說的話卻又是一樣的呢?
今天歐洲人民生活水準幾乎居世界之冠,難道他們從以前就一直過得這麼好嗎?
上面的問題,差不多都是現在高二學生世界史中所學習到的內容,儘管學生都學過了,可是當高三再問同學時,常常看到同學一臉茫然,彷彿是第一次聽到!為什麼?當時學得不用心?應該不會啊!月考成績表現也還可以。那是什麼原因,讓學生學過卻記不住?
或許就是課本內容沒有辦法更生動──不是沒學過,只是記不得;不是不想記,只是沒有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軌跡可以讓同學更好記!
本書作者約翰‧赫斯特是澳洲的大學教授,本書內容是由原大一通識課程「1,800年以前的歐洲」的講義集結編輯而成。作者自承儘管他們也是英語系國家,但是,畢竟離歐洲還是遠了點,選修通識課程的學生又是包括各個領域,所以在內容上更是取材活潑,生動有趣。
開頭破題便點明今日歐洲文化的構成要素,進而逐一說明其中的演進、發展與變遷。有大歷史敘述的架構,內容則又利用一則一則的小故事加以填充,讓歷史的故事性與概念相結合。而除了介紹歐洲以外,最後在結語,作者更比較了歐洲與中國的差異,可以讓有興趣的人,進一步思考。
其實不只是高中生,對所有「還」對歷史有興趣,或是想要利用短時間了解今天歐洲文化淵源、發展的人來說,本書絕對是一本可以快速上手的入門書。相信透過這樣一本小書,可以讓已經學習過歐洲史的人,更加生動的重新喚醒自己腦海中的記憶,甚至產生不同的看法;沒有學過歐洲史的人,也可以在故事中產生對歐洲變化的興趣。
推薦序三
用簡單概念全盤掌握歐洲歷史
臺北縣立福和國中歷史科教師(曾任教國中、高中)/吳瑞元
真高興這本《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增錄了近代常民力量崛起以至工業革命的篇章!本書以三個基本概念貫穿史事,並以精選事例表述史觀,是一本讓讀者讀來有趣,也容易理解的歷史書。雖然本書有著「極簡」的名號,但其點明的基本概念卻高明的在各篇章交互呼應,全然不是教科書流水帳似的浮光掠影,把歐洲的歷史以別具魅力的方式串連起來,並將關注的重點放在「讀者能夠理解」,組構出讓人透析的歷史。
手邊擁有本書的讀者真是有福!即使進入「網路Web 2.0」時代,網路資訊看似隨點可得,然而一則則網友信手寫來或輾轉複製轉貼的名詞解釋,總難免淪於人云亦云,以訛傳訛;這些限於螢幕頁面的網路短篇,總是失於片段而讓人無法領略全貌。人們若是為了理解歷史而等候電腦運作,這項操作不光是開機或登入,還要輸入關鍵字、判別資訊效力、彙整訊息……,但當螢幕頁面關閉之後,我們是否還記得曾有的瀏覽?知識的圖譜是否留存於心?網路,是否真能比書更方便?
對於青年學子與有心建構知識體系的讀者來說,本書就是一個便捷的知識導師。這本由專家為歷史教育所寫的歐洲史,不但能讓人感受時代趨勢的前因後果,更有旁徵博引的多個視角,讓人理解歐洲的全貌,使人領會今日世界體制的源流。
在章節的編排中,書的前篇先有全貌的介紹,後續則陸續展現多種詮釋歐洲歷史的觀點,讀者可先讀前兩篇導讀做通盤了解,也可讀後面任一專題來探索與解惑。這樣的章節編排,一點也不賣關子,總能滿足不同需求的讀者。
作為歷史教育的專家,作者在書中傳達了歐洲史學的經典詮釋,除了歷史學的深厚素養之外,更具教育學習的專業。在既有的歷史教學中,前兩篇以淺明的通論,提示今日與過往的淵源,十足引發人們窺探歷史源流的好奇心,激起讀者學習與探索的動機,可謂引人入勝。
而作者提供的「古希臘羅馬學術」、「基督教教義」與「日耳曼蠻族」的三元架構,延展出貫穿時空的史學視角。這個三元架構所附的簡圖,雖在時代推進中不斷演化與變遷,但閱讀時搭配這些附圖,總使人一目瞭然。後面的簡易年表、對照表,如書中呈現的簡圖、地圖等,都像老師在黑板所寫的板書內容一樣,既化繁為簡,又有粗體字用以提綱挈領,篇尾亦有統整與提問,適合讀者補充畫記或註記反思。本書在視覺與文字章節的安排,都考量了知識吸收的方便性,符合現在學習潮流所熱採的自我評量與「心智圖」等學習原理。
只讀前兩篇,就足以理解歷史全貌;再讀後面的單篇,從六個不同的角度切入,讓人充滿邏輯驗證與比較的樂趣。全書讀來,不但累聚更深更廣的史事認識,且拜一次次複習與回顧所賜,知識架構清晰且一貫,使讀者如水到渠成般達成歷史理解,沒有被強灌學習的勉強。
當今中、高等教育逐步將公民與社會、地理與歷史學科整合為社會領域學科,本書的整合性正能符合各界對基礎知識(社會領域通論)的渴求,無論是哲學思維、民主制度的淵源、政治權力的遞嬗,甚至是醫學、生物學使用拉丁文的源始,說是「極簡」的歐洲史,本書卻也可從眾多學門進出,可謂深入淺出,面面俱到。
更好的是,這是本「紙本」小書,可以隨筆寫入註記,也可以隨處翻閱引人入勝的章節。與其迷失在電腦檢索的文字叢林中,我建議大家收藏幾本架構清楚的好書,然後放入書籤,看看圖表、寫點註記──如此掐紙揭頁,是種很真實的知識擁有。
推薦序四
一段如珍珠般閃亮的歐洲史
「歷史說書人 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江仲淵
寫這篇推薦序以前,我曾在書店裡看過這本書,那時我跟著一位朋友在找古羅馬史料,不知怎的,陰錯陽差翻到了這本書籍。朋友一看到這書名,眉頭一皺,張口就道:「你把書拿回去吧,這類書名的書一般都靠不太住。」礙於他人情面,我只好將它放回書架了。
確實,在一般情況下,這類不太嚴肅的書名都會被自認稍微了解歷史的人唾棄,「所謂極簡,肯定只是一本速成教程吧?有什麼好讀的,對吧?」幾天之後,當我閒來無事,再度來到書店翻開它,將它詳細的看過一遍後,才發覺並非如此──這是一本非常特別的歐洲史書籍。
在世界各個地區中,歐洲可說是一個十分特別的存在,雖然歷史上有許多文明曾綻放光芒,但幾乎所有能代表現代文明的標記,比如民主制度、工業革命、市場經濟、人權意識,都源自歐洲這塊地方,而不是印度、中國、阿拉伯等地。
歐洲五彩斑斕的文明,尤其是古希臘、古羅馬和近代擴張,更是對世界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讀到此處,我們肯定好奇了,為什麼這些推動人類進程的事件,偏偏只發生在歐洲?我們的亞洲文明,為什麼只能固守在一定的範圍,無法取得進展?這些問題的解答,都藏在這本書內。
本書作者是澳洲拉籌伯大學的教師,最初撰寫這本書的用意是為了授課,意圖用更簡單直白的方式,讓學生能輕鬆入門歐洲歷史,不過這本書可不是什麼供考試的教科書。
它比教科書有趣太多了。
我們在大學的歷史課本,一般是按照大事年表,透過循序漸進的羅列史實來介紹各個歷史時期的概況;書的每一章都是平行的結構,每一章的結束,幾乎又是另一個「新故事」的開始。而這本書籍大膽跳脫了時間框架,將歐洲歷史攤平拆開,再一塊塊地解讀它的組成部分,透過連結幾樣重要事物的內在邏輯去理解歐洲歷史,試圖還原歷史場景,然後從事件的邁程中找出內在的聯繫,假設、歸納、推論,然後結論,使長久陷於僵固成見的歷史,開放出新的可能。
本書不著眼於具體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而是以宏觀面看待歐洲史,以種族、文化、政治、宗教作為討論大綱,理清了整個歐洲文明發展的脈絡,並首次提出歐洲文明的三大基石: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基督教文明、日耳曼民族。以上三者的連接和互動,是奠定歐洲文明基本格局的核心,乃歐洲從古典時代、中世紀、文藝復興走到近現代社會出現的重要因素。
這種歷史寫作的方式有它的特殊性,類似古希臘哲學家和數學家用邏輯和公式來解釋世界。本書以戰爭擴張、思想啟蒙、政治體制、社會文化等不同史觀,把歐洲歷史分頭述說一次,最後兩章則在前面八章的總結下繼續前行,分別敘述人類邁向現代化的契機──工業革命與兩次世界大戰,再透過縝密的邏輯推理,試圖重現歐洲的文明歷程和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竭力為讀者帶來輕鬆愉悅又有深度的閱讀享受。
看完這本書後,最令我感到訝異的是,歷史在作者的精思巧構之下,既具有時代的活力,同時也保留著相當程度的考據。作者在極短的篇幅內,以創新史觀的角度,講解歐洲千年以來的脈絡進展;他的文章像是把珍珠一粒粒鑲嵌到紙頁上,讓讀者不由得亮起眼睛,仔仔細細撿拾他親手排列出來的所有精巧文字,整體通俗易懂,讀來毫不費力,既沒有生澀難懂的專業名詞,也沒有錯綜複雜的詳細關係,只要稍有常識,即能輕鬆閱讀。
現在,就讓我們暫時忘記先前所學,在作者獨特史觀的帶領下,重新走入我們熟知的這段歷史。
推薦序一
歷史,是最好的避險祕笈!
歷史評論家/公孫策
這是一本歷史課本。
從來,我喜歡的是歷史故事,不喜歡歷史課本。可是,我還真喜歡這一本歷史課本,更因此羨慕作者的學生,能有這麼一本歐洲史教材。
作者在引言中說:「他們(澳洲的學生)懂得太多澳洲歷史,對歐洲文明卻所知太少,而他們,也是歐洲的一分子。」這番話充分顯示了作者的用心良苦,同時更映照出臺灣這些年來對「本國史」定義的爭論,是何等的目光如豆。
處在新一波全球化正方興未艾的今日,回頭看歐洲歷史,似乎比回顧中國歷史更有啟發性,且正因本書...
作者序
前言
如果你看書有直接跳到最後看結局的習慣,你一定會喜歡這本書──因為開頭沒多久,便已講到結局。這本書以不同的角度,總共把歐洲的歷史述說了六遍。
本書的內容原本是授課用的講義,目的是讓澳洲大學生對歐洲歷史有個初步認識。但身為老師的我並不是從最前面開始按部就班講到最後。我的做法是先為學生很快的做個概論,再回頭補充細節。
我用前面兩章的篇幅勾勒出歐洲的完整歷史,這確實是最短的歐洲史。接下來的六章,各取一個特定主題衍申,而我之所以這樣做,是希望藉著回頭做更深入的檢視,學生可以加深了解。
所有故事都有情節:開頭、中間、結局。以這個定義來看,文明並不是一個故事。如果我們認為文明的演變必然有個起伏跌宕,我們就會被其中的故事性吸引,儘管它遲早會走到結局。我的目的是從中找出歐洲文明的基本元素,看它們如何透過時間重新組構,從古舊中形塑出新的形貌;看舊有的東西如何屹立不搖、風雲再現。
歷史書總會觸及眾多的人物與事件。這是歷史的好處之一,帶領我們貼近人生。不過,這一切有什麼意義呢?哪些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諸如此類的問號總是縈繞在我的心頭。因此,很多歷史書所囊括的事件和人物,並沒有出現在本書裡。
本書的第二部分,也就是較為細節的描述,約莫談到1800年就戛然而止,這純粹是因為在我準備這些教材之際,另有一門課專門講述1800年以後的歷史。有多少歷史故事會因為這樣被遺漏了?不過,我偶爾會這樣期盼:如果我的方法行得通,你會看得出來,我們目前所居住的這個世界,輪廓面貌是在許久以前便已奠定。
本書的重點,在古典時期之後多半放在西歐。在形塑歐洲文明方面,歐洲各區的重要性並不均等。義大利的文藝復興、德國的宗教改革、英國的議會政府、法國的民主革命,造成的影響都比波蘭被瓜分來得重大。
我對歷史社會學家的著作仰賴甚多,尤其是麥可.曼恩(Michael Mann)和派翠西亞.克隆(Patricia Crone)。克隆並不是歐洲歷史的專家,她的專精領域是伊斯蘭文化。不過,她在一本名為《前工業社會》(Pre-Industrial Society)的小書中闢有一章:「畸怪歐洲」,這是一篇非常精采的傑作,只用了30頁就講完整個歷史,幾乎跟我這本最簡史一樣短。它提供了我將歐洲各種混雜元素整理並加以重組的構想,成果即是本書前兩章所呈現的樣貌。
多年來我任教於墨爾本拉籌伯大學(La Trobe University),有幸與艾瑞克.瓊斯(Eric Jones)教授結為同事。他對我以大格局看歷史的做法多所鼓勵,而我對他的著作《歐洲奇蹟》(The European Miracle)也仰仗甚多。
我編寫這些教材,最初的對象是澳洲的學生,原因在於他們懂得太多澳洲歷史,對歐洲文明所知卻太少,而他們,也是歐洲的一分子。
至於本書新版多收錄的內容,將詳細介紹19世紀和20世紀。
前言
如果你看書有直接跳到最後看結局的習慣,你一定會喜歡這本書──因為開頭沒多久,便已講到結局。這本書以不同的角度,總共把歐洲的歷史述說了六遍。
本書的內容原本是授課用的講義,目的是讓澳洲大學生對歐洲歷史有個初步認識。但身為老師的我並不是從最前面開始按部就班講到最後。我的做法是先為學生很快的做個概論,再回頭補充細節。
我用前面兩章的篇幅勾勒出歐洲的完整歷史,這確實是最短的歐洲史。接下來的六章,各取一個特定主題衍申,而我之所以這樣做,是希望藉著回頭做更深入的檢視,學生可以加深了解。
所有故...
目錄
推薦序一歷史,是最好的避險祕笈!/公孫策
推薦序二如果歷史課本這樣編……/李彥龍
推薦序三用簡單概念全盤掌握歐洲歷史/吳瑞元
推薦序四一段如珍珠般閃亮的歐洲史/江仲淵
引言歷史,帶領我們更貼近人生
第一部歐洲,是個混合體
第一章從希臘說起,講到日耳曼──古典時期到中世紀
第二章神性到理性,科學到浪漫──近代歐洲
間奏篇古典情懷今猶在
第二部邁入文明
第三章爭戰一千年
第四章民主意識,這樣開始的
第五章有國王的民主、沒國王的極權
第六章皇帝和教皇到底誰大?
第七章語言:從兩種變幾十種
第八章常民百姓的生活面貌
間奏篇歐洲,為什麼可以搶第一?
第三部偉大、卻毀滅性的力量
第九章工業化與革命──輝格黨、馬克思、俾斯麥、列寧沒想到的
第十章兩次世界大戰,步向一個歐盟
推薦序一歷史,是最好的避險祕笈!/公孫策
推薦序二如果歷史課本這樣編……/李彥龍
推薦序三用簡單概念全盤掌握歐洲歷史/吳瑞元
推薦序四一段如珍珠般閃亮的歐洲史/江仲淵
引言歷史,帶領我們更貼近人生
第一部歐洲,是個混合體
第一章從希臘說起,講到日耳曼──古典時期到中世紀
第二章神性到理性,科學到浪漫──近代歐洲
間奏篇古典情懷今猶在
第二部邁入文明
第三章爭戰一千年
第四章民主意識,這樣開始的
第五章有國王的民主、沒國王的極權
第六章皇帝和教皇到底誰大?
第七章語言:從兩種變幾十種
第八...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