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資深薩提爾婚姻伴侶治療師逾三十年專業經驗分享,家族治療大師瑪莉亞‧葛莫利撰序真誠推薦
‧從理論與技巧入門,再深入介紹影響婚姻的其中三大系統(個人內在系統、伴侶互動系統與原生家庭系統),包含常見難題與解決步驟,並附精彩案例解說、示範插圖
‧薩提爾模式兼容並蓄的風格,適合各類治療學派延伸應用
親密關係不僅僅是柴米油鹽,而是人生中最好的機會,
去遇見自己和對方真實的自我,滿足彼此內在深處最核心的渴望。
它會激發一個人內心最脆弱的部分,因此也是最容易受傷和最可以療傷的地方。──成蒂曾有人說,我們處在一個「愛無能」的世代,但或許我們只是把愛想得太簡單了,沒有意識到它是需要學習的。
親密關係是許多人一生都渴望的經驗,但它卻常常令人充滿挫敗感,好像無論怎麼努力,都達不到心目中那種剛剛好的狀態。這是因為當兩個獨立的人要經營「我們」這種共同關係時,背後其實牽涉四重系統的交互磨合──文化社會系統、個人內在系統、伴侶互動系統、原生家庭系統。它們環環相扣、彼此糾纏,不時讓關係陷入錯頻與失望。但只要願意透過薩提爾模式的歷程學習一致性的真誠了解、共同面對與承擔,就會看見全新的可能。
本書作者成蒂老師逾三十年來深耕薩提爾模式婚姻伴侶治療,師從維琴尼亞‧薩提爾、瑪莉亞‧葛莫利與約翰‧貝曼,更曾擔任瑪莉亞‧葛莫利的助教。她結合實務經驗與所學,搭配精彩案例及示意圖,介紹婚姻伴侶治療的理論內涵與歷程工具,解說深入探索和轉化親密關係中個人內在系統、伴侶互動系統、原生家庭系統的具體方法。
薩提爾模式與華人重視家庭關係和凝聚力的價值觀相近,貼近人們內在心路歷程、重視治療師在人性層面與來訪者的連結,並能涵容當代多種治療如人本心理治療、精神動力、正念減壓、後現代主義治療等的理念與技術。相信任何心理學背景的讀者均可從本書中找到資源,使自己的專業實踐更加豐富和深入。
「治療師的成長是個永不停歇的過程,轉化性的治療則是內在深處靈性的歷程。本書作者成蒂已與我深入地學習了二十七個年頭,她從未停止學習、成長和體現出如上所述的治療師的最佳典範。」──瑪莉亞‧葛莫利(Maria Gomori)/家族治療大師
作者簡介:
成蒂
是薩提爾模式專業認證的婚姻家庭治療師、家庭重塑導引者、團體治療導師,並為當今少數被認可的國際薩提爾模式專業訓練導師之一。師承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瑪莉亞‧葛莫利(Maria Gomori)、約翰‧貝曼(John Banmen),將近三十年緊密跟隨葛莫利學習薩提爾模式婚姻家庭治療,並成為她的得力助手至今。
她出生於南台灣,父母為大陸人,成長於水生火熱但充滿愛的家庭。大學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學位獲自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諮商與輔導學系,並在德國遊學五年鑽研教育心理學與經驗取向心理治療。
曾任職於中原大學心理系講師暨輔導中心主任、清華大學輔導老師、新竹工研院諮商顧問多年。現職為諮商心理師,於台北「旭立文教基金會──臺灣薩提爾人文發展中心」等機構推行薩提爾模式,並成為此學派最負盛名的婚姻家庭治療師和專業訓練導師之一。2009年始在北京、上海、西安、深圳、瀋陽、廣州、廈門和新加坡等地陸續進行薩提爾模式專業工作。作品有《我們之間:薩提爾模式婚姻伴侶治療》(心靈工坊)、《終結婚姻暴力:加害人處遇與諮商》(心理出版社)。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共同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呂旭亞|榮格分析師、心理諮商師
李崇建|《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作者
林宏川|臺灣薩提爾成長模式推展協會理事長
林亮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曹中瑋|旭立心理諮商中心資深諮商心理師、督導
陳秉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
楊志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精神科主任、前台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
鄭玉英|資深諮商心理師
名人推薦:◆共同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呂旭亞|榮格分析師、心理諮商師
李崇建|《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作者
林宏川|臺灣薩提爾成長模式推展協會理事長
林亮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曹中瑋|旭立心理諮商中心資深諮商心理師、督導
陳秉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
楊志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精神科主任、前台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
鄭玉英|資深諮商心理師
章節試閱
|第6章|
第三把金鑰匙:
親密關係與原生家庭系統
「如果你發現過去所學到的許多事已經不再有助益,可否請你允許自己,帶著祝福並且選擇放下它們?⋯⋯向它們致敬,也給自己一個許可為自己添加一些你需要的、或你目前所沒有的⋯⋯同時也給你自己一個許可,只保留那些對你來說可做為學習經驗,而且會使你的生命綻放光彩的。」——薩提爾
夫妻或伴侶各自的原生家庭常對親密關係產生不易覺察、潛在又深刻的衝擊,本章討論的是薩提爾模式治療師如何與來訪者帶著好奇與開放,一起探究這些原生家庭所造成的微妙又奇特的影響。他們會像偵探般,重新認識過去的生命歷史,有哪些與主要照顧者和其他家庭成員一起生活的重要經驗,在與伴侶相處時重現在彼此的關係中。此時治療歷程的焦點在於放眼過去但展望未來,讓夫妻或伴侶能披荊斬棘、脫離困境,不再讓舊時生命歷史形成關係中的阻礙,使他們能共同攜手邁開大步往前行。
薩提爾相信,家庭是我們每個人世界的起點,是人生第一個學習的場域;家庭讓每個人開始準備自己,在社會中建立自己的位置;也為將來的核心家庭打下重要基礎—滋養、保護和教育,所以家庭是人類發展的導師,我們很多重要學習都源自於此(Satir, 1988; Satir et al., 1991;Schwab, 1990)。然而,多數人都沒有從原生家庭學到如何經營婚姻和伴侶關係,在摸索的過程中,多是自動化沿用過去在原生家庭中熟悉的模式。因此在伴侶關係中,常常不是單純兩人的結合,而是兩方背景中的家庭系統複雜激烈的碰撞。
每個人都在原生家庭裡學到各種生存的技能,有的可以幫助我們適應環境、度過困境與他人連結,有的卻可能對成年後的自己不再有幫助。薩提爾曾說:「每個人都想要生存、成長、有建設性、有意義、有次序、有創意和與他人靠近⋯⋯我相信每個人都可能有成長,我也相信每個人都有改變的潛能。」(Schwab, 1990, p. vii)。因此,如同章首薩提爾的箴言,我們可以保留那些適合自己的學習經驗以豐富人生有所成長,但如果發現過去所學到的許多事已經不再有助益,則可允許自己帶著祝福並且選擇放下它們。
在此過程中,治療師示範的是薩提爾的重要信念(Satir et al., 1991; Banmen, 2002; Gomori & Adaskin, 2009),即我們的父母當時都已經在所知所能的範圍做到他們所能做的了;他們從上一代的父母學到如何做父母,並重複他們所熟悉的溝通與互動模式;我們雖然不能改變父母和原生家庭過去所發生的事件,但可以改變這些事件所帶來的衝擊。除此之外,我們每個人也都從原生家庭中,發展許多資源和力量供我們取用,在成年人的親密關係中,它們仍然可以發揮美好的作用,而且還會一代一代流傳下去成為家庭中跨世代所傳承的豐盛資產。
每個人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都不一樣,也很複雜,但在這些不同家庭背景的多樣性中,又會發現許多相似的歷程,因為人類的許多歷程是普遍性的,可適用於各種關係、文化和環境(Satir et al., 1991; Banmen, 2002; Gomori & Adaskin, 2009)。夫妻或伴侶各自的原生家庭,在他們成年以前,因著文化差異、歷史發展、族群類屬、性別角色、家庭重大事件、個人特質、家庭規條和價值觀等複雜因素,塑造了現在這兩位獨特相異的成年人,但在個人內在與人際關係中,他們仍然有著許多人性共通和普遍相似的歷程。
當兩個人相識結合,就把各自過去的背景和學習也帶到此關係中。這些原生家庭的影響,是造成兩人差異的來源之一,卻也正是雙方相互吸引或互補的重要因素。所以從薩提爾模式的角度來看,在雙人床上躺著的不只是兩個人,而是兩個家族的所有重要他人,都一起擠在婚姻的床鋪上。
原生家庭不但塑造了我們這個人,還會形塑我們看世界、看自己、看他人和看關係的方式。這些影響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不斷經由內化機制的作用,變成潛意識中自動化反射的即時反應,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中,即涓滴滲透產生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的作用。
例如,某位先生在婚姻中執著地想要妻子為他重現小時候祖父母曾經給他無條件接納的溫暖氣氛,所以他下班回家,都要求妻子準備好熱騰騰的飯菜等著他,如同當年祖父母為他做的,否則就覺得這個婚姻不幸福,也認定妻子不是他想要的理想伴侶而嫌棄她。
或者,某位太太因為小時候在家是小公主,每個家人都寵愛她,哥哥經常牽著她的小手去上學,保護她不受欺負,讓她備感呵護,所以她長大後,同樣希望她的先生走路時能十指緊扣牽著她,她才感到被愛和安全。但先生卻不覺得有此必要,兩人因此常常吵架。類似的例子在夫妻或伴侶的治療中經常出現,薩提爾模式治療師會將這些訊息視為珍貴的機會,由此可以更深入了解這對伴侶的背景。
每個人最初學習親密關係的場域,就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我們很容易經由自己父母的互動,學到夫妻或伴侶的相處之道:如何對待彼此和相互溝通;如何表達或不表達愛、生氣、傷心、失望、愉悅等情緒;如何處理差異和衝突;如何展現權力與控制;性別角色的概念與實踐;教養子女的價值觀與作法等方面。常常有人說:「我以前曾發誓長大以後不要像我父親那樣亂發脾氣,但做了父親卻發現我也跟他一樣愛生氣。」「我不喜歡我母親愛嘮叨抱怨,結果我自己做了媽媽之後,也像她一樣老是碎碎唸!」這些都是我們由原生家庭不知不覺耳濡目染學到父母行為的例子。
這些學習在我們過往的生活中,可能帶來相當程度的效果和功能,但用在成年之後的親密關係中,可能就不見得適用了,此時就需要學習其他新的、有效的做法來與伴侶相處。薩提爾模式著重的不是消除而是添加(Satir et al., 1991)的概念,即不去評價和丟棄這些由原生家庭所學到的東西,但可以重新界定過去童年的應對策略是人們求生存的必要做法,並且鼓勵夫妻或伴侶發展新的互動模式來創造新的可能性。
在薩提爾婚姻伴侶治療的過程中,當下兩人之間的關係是前景,雙方各自成長的原生家庭為背景,二者間關連密切(Gomori, 2007)。為了處理前景所顯示出來的難題,治療師常常需要與他們探討與這些難題有關的原生家庭背景。這個探索歷程,不但會令人感到興奮和有趣,同時也是個會觸動脆弱情緒的深度探險之旅。當夫妻或伴侶對自己的背景多一分覺察,就會多一些新的可能性去做改變;對伴侶的家庭多一分理解,即能產生多一些接納和體諒。許多陷在權力鬥爭、想要爭對錯輸贏的夫妻或伴侶,在深入探討彼此原生家庭的影響後,就因為新的覺察而產生深刻的理解,因理解而產生真心的接納,因接納而創造出關係中更多的彈性和連結。
薩提爾認為,我們雖然不能改變原生家庭和童年成長歷史,但可以改變這些舊時經歷所造成的影響。薩提爾模式基於這個理念,對於原生家庭影響親密關係的深層動力有其獨到的見解,也發展了探索和處理這些議題的相關技術(Satir, 1979; Satir, 1983; Satir, 1988; Satir et al., 1991; Gomori & Adaskin, 2009),這是薩提爾模式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其他許多治療理論不重視或缺乏的。作者長期參與葛莫利的臨場教學與示範中,對照薩提爾及其他相關論述,歸納彙整而成下列的理念與歷程。
原生家庭影響親密關係的深層動力
原生家庭是一個人學到如何與人相處的最初場域,包括如何與人互動、如何表達自己、如何處理衝突、如何調節情緒,和如何與自己相處等方面。長大之後我們將這些學習經驗帶入成年親密關係,在與伴侶朝夕相處時,即自動化地反映出內在隱微不為人知—甚至連自己也不明瞭的—潛意識中深藏的動力。
在親密關係中,伴侶雙方因著身心靈的密切連結,隨著時間彼此產生強烈的依附,因此伴侶的一舉一動極易觸發小時候與父母或主要照顧者之間的未了情結。這些在當時因為年紀小,尚未發展出完善的認知能力去處理和表達的糾結,被儲存在情緒系統、神經系統、身體系統中,使得當事人雖已成年,在親密關係中一旦被觸動就一發不可收拾,於是兩人不知不覺跳著一場自己無法控制、苦樂交織、卻又難分難捨的雙人舞。
我們大部分的人在出生時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這個不能改變的現實,卻也因此決定了我們一生的發展。每個人都會學到兒時父母不和諧的互動關係、小時候未被滿足的渴望,和當年應對壓力的模式等,並將這些舊有的學習複製在成年後的重要關係中。原生家庭所帶給每個人的衝擊是這麼強而有力,不但進入我們的身體和潛意識,還會不由自主的主導親密關係。所以當夫妻或伴侶在治療中,有機會探索這些深刻影響時,就能將潛意識所主導的強大力量化為意識中自己可以做主的歷程,亦能將兩人之間深層隱藏的核心糾結化解開,讓彼此的關係展開生命中嶄新的一頁。
複製父母的互動模式
每個人都可能從原生家庭或其他成長的家庭中學到溝通,並將之複製到親密關係裡。許多來訪者表示,在過去成長經驗中看到父母的相處,以為婚姻就是充滿衝突和紛爭的痛苦關係,要不就是彼此疏離為了責任而必須生活在一起,只有極少數表示,他們從父母身上學到夫妻之間可以有愛的連結和有效的溝通。
長大成人後,很多人不是不情願走入婚姻,就是不願再重複父母當年的相處方式,而想創造自己想要的理想關係。有趣的是,當這些做子女者成年後,卻仍然在壓力下,自動複製了當年父母相處的互動模式,或沿用他們失功能的溝通對待自己的伴侶(Satir, 1983, 1988)。例如:
淑梅在七、八歲時,不斷聽到母親對父親很多抱怨和指責,因為父親常在外應酬與朋友玩樂不回家,母親卻得辛苦工作還要帶大兩個孩子。當母親指責父親時,父親不但不理她,反而變本加厲,喝酒喝得更晚。母親不得已求助公婆來勸阻父親最後仍然無法奏效,於是就把父親的衣服剪破,再把他的東西都丟出家門洩憤。淑梅從小就非常敏銳觀察父母之間的糾紛和衝突,只要他們吵架後,她一定會努力想辦法搓合他們,把他們拉到一起調解他們的衝突。當他們和好後,淑梅可以感覺到父母在世界大戰後的濃情蜜意,這才放下心中大石頭。
這種父母之間由激烈爭吵到和好的強烈情感,在淑梅潛意識中深深烙印下來。她相信夫妻之間的相愛,就是要由狂風暴雨的爭鬥後,再重現甜蜜才是真正的愛情。所以在她的婚姻生活中,如果感覺風平浪靜,她就不由自主地藉故跟先生吵架,非要變得兩敗俱傷、激烈衝突不可,最後則要在先生不斷求情、說盡好話,淑梅才破啼為笑,並享受狂風暴雨後的甜蜜,直到下個循環又再度發生。淑梅和先生就這樣反覆起伏、充滿風暴,直到她先生再也受不了而要求來做婚姻治療。淑梅深入去了解自己的內在動力與原生家庭的關聯時,才發現原來她自小所學到父母親之間的互動模式,已複製於現在的婚姻關係中。
在親密關係中重現兒時的熟悉感
很多人在戀愛交往時期並未發現另一半與父母有什麼相似之處,但經過足夠時間的相處或結婚之後,就驚訝的發現對方簡直就是小時候父親或母親的翻版。不論氣質、個性、脾氣、習慣、情緒反應等,都可能與父母有神似之處。
有些人則剛好相反,因為不想找到與父母一樣的人做伴侶,而刻意尋找完全不一樣的對象,結果卻發現是另一場災難的開始,因為這位伴侶是自己生命中嶄新陌生的經驗,反而不知如何與對方相處而感覺重重困難。
也有些人小時候,因某些因素未能得到完善的照顧、被忽略或被拋棄,甚至受到暴力對待,使得成長過程中一直覺得自己是受害者,進入婚姻後即不斷複製這種熟悉感,再度把自己變成受害者,不允許自己享受幸福和愛,且跟一位與當年未善待她的人相似的對象成為親密伴侶,並將伴侶假想成加害者,不斷與之對抗和戰鬥,繼續重複受害者與加害者之間的攻防戰。
還有些人在成長中,經歷了父母長年病痛、酒藥賭癮、精神疾病、父母離婚、家庭暴力或其他重大磨難,成年之後在發展自己的親密關係時,極易對有相似問題的對象產生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發展難分難捨的情感依戀,接下來因亟欲修正小時候未能克服的困難,而對現在伴侶產生強烈意圖想改造他成功,才能覺得自己生命的完整,卻反而在不斷與對方情感糾纏的掙扎中失去自我,因此陷入一場控制和反控制的輪迴。
以上這些情況,即如薩提爾所指:我們很容易把小時候的腳本,複製在成年之後的關係中而不自知(Satir, 1983, 1988)。這些童年成長情境所習慣的熟悉感,成為發展心理學家所說的銘印現象或腦神經科學家所提到的內隱記憶(Siegel, 1999),長期被儲存在神經系統或潛意識中,在親密關係中會因為某些相似的情境或刺激出現,身體中儲存的那些熟悉的記憶即被喚醒,使得過去的情緒經驗重新再現。這些過去未能克服的痛苦和困境所產生的熟悉感,常形成一股難以抗拒的驅力,迫使他在親密關係中更想去完成當年的未了情結。甚至因為受到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強烈吸引,而發生觸電般的情感,所謂的一見鍾情常常是基於這種效果而發生的。
敏珠小時候放學後,總是發現自己的父親坐在黑暗中沉思,父親話說得很少,看起來很憂鬱悲傷。後來她發現在尋找伴侶的過程中,她總是被那些具有憂鬱眼神的男性所吸引,而且一旦陷入熱戀就不可自拔。後來她與力宏相識,他非常有才華、聰明、溫柔細膩,但體弱多病有一雙憂鬱的眼睛,她整個人完全掉進戀愛的強烈漩渦中,覺得這就是她的夢中情人了。但婚後沒多久,他們就常常因為小事吵得不可開交,甚至想要離婚。
原來吸引敏珠的對象,都是像她父親一樣多病憂鬱、沉默寡言的男性。力宏時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想跟敏珠說話。加上他很怕吵鬧,不想參與小孩的照顧,回到家只想一個人安安靜靜待著如同當年她父親一樣。這樣冷漠的丈夫使敏珠非常絕望,她要的那個溫柔體貼的伴侶去哪了?她因為無法與先生對話,情感需求得不到力宏的回應痛苦不已,感覺自己在此家庭中再次體會小時候的孤單無助。
而力宏會與她結婚,是因為敏珠像極了他的母親而對她一見鍾情:能幹顧家、很會照顧人、充滿慈愛和包容,因此兩個人最初都認定找到了彼此最適合的理想對象。婚後,力宏對待妻子就如同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認為無論他做什麼,敏珠都會像母親一樣守著他、包容他和無條件愛他。所以他與敏珠婚後,就回到他小時後在原生家庭一樣的生活形態:不用關注她、不需理會她,她仍會像母親一樣默默守在身邊不離不棄;他什麼都不用做,她仍然會理解、照顧、愛他。沒想到他這種與母親的相處模式,放在與伴侶的關係中絲毫不管用,反而因此造成更大的困擾。每天他都得應付妻子的抱怨批評無法清靜過日子,敏珠無時無刻不在唸他、埋怨他,說他冷漠自私,把她當隱形人。力宏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也不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他所採取的最好辦法就是更加沉默,以避免衝突,使得敏珠因此更氣憤、更不放過他,形成一方追和另一方逃的互動形態。
當夫妻或伴侶在治療中,有機會發現以上這些現象及其根源時,治療師可以欣賞他們的敏銳覺察和深度領悟,因為不是每對伴侶都可以有這樣的開放度,願意冒險看到這些隱藏在關係中的潛在動力。有了這層發現,是夫妻與伴侶間坦誠相見和深度理解的一大步。
兩個受傷的人想要療傷卻傷得更深
在婚姻伴侶治療中,常見到來訪者因為成長時有受傷經驗的歷史,他們在心中早就預先設定未來的完美伴侶,是一位充滿愛和無條件接納的對象,使內在的傷口得以復原,讓缺失的渴求得到滿足。他們可能感覺自己過去在原生家庭中是犧牲者、被忽視、被遺棄或被排擠的⋯⋯,帶著這樣受傷的心情希望能得到伴侶的解藥來平撫童年的傷痛。
卻萬萬沒想到,對方不但不符合預期,還跟自己一樣抱著他來自過往未滿足的需求和傷害,也想要索取安慰和關愛來得到傷口的癒合。兩人都因為在關係中的渴求落空而更加受傷,於是開始展開各種謀略、控制、示弱、操弄、勒索等手段相互較勁與傾軋,最後形成彼此間的權力鬥爭而兩敗俱傷。
回顧前面提到敏珠和力宏的例子,敏珠因為父親長年憂鬱沉默未能得到關注和父愛,又因為父親受不了母親的指責而情緒暴怒,讓她很懼怕父親,也與父親保持疏離。母親因為在婚姻中無法得到父親的支持,積壓的情緒無處宣洩,常常對著敏珠出氣,她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受傷、沒人疼愛的小可憐,這些都是她小時候未能處理的傷痛。
力宏在原生家庭中,母親是全職媽媽,盡心盡力照顧家庭,父親是職業軍人長年在外地。從小他就因為父親看不起他、認為他不夠有男子氣概而倍受責備,為了訓練他,父親更常因小事不順心毒打他。當父親在外地服勤,母親即把所有注意力放在他身上,二人關係緊密相互作伴,以致父親回家看到他依賴母親就更不順眼、打罵得更兇狠。對力宏來說,父親是可怕的暴君,讓他即使成年後仍對別人的指責批評膽怯恐懼。內心因為來自父親的嚴格要求和貶抑越來越抬不起頭來,而來自母親的情感索取,使他因為巨大壓力喘不過氣來而更加抑鬱寡歡。
他們進入婚姻後,彼此都不清楚這些深藏在內心深處的糾結,力宏原來以為敏珠會像自己的媽媽一樣充滿慈愛的對待他,他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安慰不再有恐懼和傷害。但當敏珠看到力宏專心打電玩舒壓,或一個人進入抑鬱情緒中不理人時,就不斷嚴詞抱怨指責他。造成力宏感覺像小時候父親的殘暴陰影再度出現,他內心的痛苦害怕越來越深切,就更想逃避敏珠。
敏珠則委屈的說,她小時候從未得到父母的關注和疼愛,彷彿她這個人不存在沒有價值感,這是她內心最大的傷痛。她一直想要博取父親的注意,但父親的孤獨和疏離使她得不到父愛,而母親隨時隨地對她的情緒宣洩,使她感覺遍體鱗傷,因此她非常渴望有人能保護他和愛她。原以為安靜不多話的力宏會守護她、給她安全感、滿足她小時候的缺失,使她不再感覺孤苦無依,沒想到進入婚姻後不但大失所望,還因為力宏常常吼她叫她走開,使她更加感到被遺棄般地受傷和無助。
為什麼夫妻或伴侶在親密關係中想要相互取暖卻反而更受傷呢?首先因為當事人在成長過程中曾經歷某些特定、受傷的事件,其中所產生的失望、脆弱、痛苦、孤單、害怕、和不安全感等情緒,從未有機會表達或被理解,以至於這些強烈感受被冰封起來成為一觸即痛的傷口。因著這些未被好好撫慰的心靈傷痛,讓他覺得自己是個不完整、缺乏力量、不值得愛、沒有存在感的人,進入親密關係後,雖然外表上是個大人,內心卻還停留在當時受傷的狀態想要向愛人索求療傷止痛的解藥。對方剛好同時也抱持相似的願望,兩位內在匱乏又像孩子般的成年人在親密關係中,既無力給予對方又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撫慰而更加受傷。
薩提爾認為,多數人不易在成長過程中體會到父母曾經年輕過且有浪漫的愛情,亦很難由父母處習得如何彼此相愛和連結,因此父母會成為子女的愛情和性自我的原型,對子女的情感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力。但是因為大部分的父母從來不知道如何做父母,也不知如何做夫妻,他們只是依樣畫葫蘆,照著自己父母的範本來扮演這些角色。所有的愛和關心、受傷和失落,就這樣一代一代傳遞下來。因此人們在成年後常會選擇熟悉但令人不舒適,甚至痛苦的對象在一起,然後想要在伴侶身上解決當年與父母未曾解決的問題以獲得安慰和療傷(Satir, 1983, 1988),但卻徒勞無功反而在痛苦中越陷越深。
不少夫妻或伴侶帶著這些原生家庭的傷痛,期待在關係中得到療癒,這種期待並非不可能實現。在薩提爾模式婚姻伴侶治療中,如果兩位伴侶願意積極面對這些由原生家庭帶來的痛楚,彼此相互支持,滿足各自在冰山底層最深的渴望,並溫柔慈悲地彼此滋養,將使得親密關係成為生命的療癒之旅。因此伴侶雙方在治療歷程中都會被允許和鼓勵,一起探索童年和成年的傷痛及其根源,並逐步將這些原生家庭相關的脈絡釐清,使他們在最深層的自我彼此相遇。
治療師此時最重要的任務是維護治療關係的安全與信任,使伴侶們可以開放地分享內在脆弱,說出小時候與現在未被滿足的期待與渴望,讓彼此因而更靠近和相互潤澤。這個歷程就好像在自己和對方的傷口敷上愛和慈悲的靈藥後,再輕柔的覆蓋起來,讓這些傷口透過彼此全心真意的陪伴逐漸癒合。這將是個充滿冒險和驚奇的成長過程,也是伴侶們深度連結的重要契機,相關的探索和轉化介入做法將在本章後段逐一介紹。
情緒按鈕
每個人都可能有自己的「情緒按鈕」,或俗稱「地雷區」、「罩門」、「情緒敏感」或「死穴」等,例如,當 A 伴侶的一個表情、動作、聲調、姿勢、眼神或言詞,在雙方毫無心理準備時,引爆 B 伴侶強烈的情緒,而且這種情況會無預警地重複發生,這些易爆點就是所謂的「情緒按鈕」(Gomori, 2007)。薩提爾模式治療師會與來訪者一起去探究那些會影響親密關係、造成重複衝突的情緒按鈕,其中有些則與原生家庭的成長經驗有關。
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可能存在這些情緒敏感的特殊地帶,在伴侶表現出一些觸發的刺激時,即牽動這個敏感區內一連串、跟過去有關的情景和舊經驗,並爆發強大的憤怒、痛苦、害怕、悲傷或羞恥感等情緒(Satir, 1976; Gomori, 2007)。這些按鈕有的是夫妻或伴侶經過長期相處可以意識到的,有些則是他們自己都不清楚的。
這些按鈕經常是很主觀、個人化、沒有對錯、每個人也都不相同的痛點。例如,有人很忌諱別人嘲笑他是胖子、醜八怪、大鼻孔、笨蛋、沒出息、小孬孬、控制狂、小氣鬼、懦夫、性無能等,這些刺激一旦誤觸按鈕即爆發劇烈情緒。其他常見的例子,比如有些人在開車時,坐在旁邊的伴侶若指揮他應該怎麼開車,他就情緒突然爆炸;或者在夫妻關係中,當一方伴侶批評另一方的父母,或對其父母出言不遜時,被批評的一方就會受不了而勃然大怒。
這些情緒按鈕可為治療師和來訪者提供最佳線索,循線去深入伴侶們的內在世界和相關的生命經驗。當 A 伴侶的語言或非語言行為觸發了 B 伴侶的強烈情緒時,通常在過去互動中,他們已不斷發生這種不愉快、重複的、相似的循環。A 伴侶所發出的這些訊息對 B 伴侶來說,因與其內在生命經驗有關的負面解讀和低自我價值感相連在一起,所以一旦地雷被踩到或按鈕被按到,就立即爆發巨大情緒。
一位妻子從小就不欣賞她的母親,也最不希望長大之後變成像她母親一樣的媽媽。而她的先生則在兩人吵架時,脫口而出;「妳就像妳媽媽一樣的控制和霸道!」這位妻子一聽到這句話就非常受傷而暴怒。因為這是她最害怕聽到,也是她一輩子最忌諱的脆弱點。當這些情緒按鈕被按到時,不但會使伴侶產生巨大痛苦或情緒,甚至可能變成關係中對付彼此的武器。
以上所敘述的都是很人性和普遍的現象,幾乎在每對夫妻或伴侶之間都會發生。重要的是,他們需要有敏銳的覺察,去了解自己和對方最為敏感和脆弱的地帶,並且帶著善意和關愛,包容接納彼此,而非利用這些敏感點,進行權力鬥爭或攻擊對方。
兩個相愛的人之間,如果彼此了解有哪些行為舉止會形成觸發刺激、會按到對方的「情緒按鈕」時,因為愛對方、在乎對方、並且重視彼此關係的原故, 而避免踩踏這些敏感點或地雷區,相處就會容易得多。治療師協助來訪者有了這些覺察,進一步引導他們一致性地澄清和分享這些易爆點及其背後相關的深層經驗,即能清除引爆炸彈的雷管,雙方才能協力合作保護彼此的關係,並解除相互纏繞的心理糾葛(Satir,1976)。
(全文未完)
|第6章|
第三把金鑰匙:
親密關係與原生家庭系統
「如果你發現過去所學到的許多事已經不再有助益,可否請你允許自己,帶著祝福並且選擇放下它們?⋯⋯向它們致敬,也給自己一個許可為自己添加一些你需要的、或你目前所沒有的⋯⋯同時也給你自己一個許可,只保留那些對你來說可做為學習經驗,而且會使你的生命綻放光彩的。」——薩提爾
夫妻或伴侶各自的原生家庭常對親密關係產生不易覺察、潛在又深刻的衝擊,本章討論的是薩提爾模式治療師如何與來訪者帶著好奇與開放,一起探究這些原生家庭所造成的微妙又奇特的影響。他們會像偵探般,...
推薦序
成長與綻放
瑪莉亞‧葛莫利(Maria Gomori)
我很榮幸能對此書有所貢獻!
對一位老師來說,最大的回報莫過於能看到學生的成長與綻放,這本書無疑地對我和所有讀者來說都是一份禮物。
當我三十多年前,於香港和台灣開始進行教學時,我的願望和期待就是自己的華人學生,會接著持續在亞洲進行他們自己薩提爾工作的教學。本書及其作者成蒂實現了我這個夢想,此外,成蒂發展和創造她自己在伴侶和家庭治療的訓練課程,也令我感到自豪。
在生活的各方面和各種文化中,都有永無止境的機會拓展薩提爾模式的教學。
薩提爾模式聚焦在完整的全人,並在個人、家庭和社會系統中帶出轉化性的改變,其治療過程是經驗性、系統化、正向導向和強調改變的。由於我們每個人都是宇宙系統的一部分,其生命力會提供我們成長的能量。這個成長的模式也聚焦在潛能的發展上,喚起人們的覺察去表達自我、重視自己的需要、感覺被認可,因此自我認可成為薩提爾工作的重要基石。
這個治療過程要求治療師具備高水準的治療勝任能力、示範一致性和提供安全與指導。
治療師的運用自我,要如何在治療關係中發揮正向價值呢?
在傳統權威型醫療模式中,醫生─病患關係的目的在於權力與控制和消除症狀。但在薩提爾模式中,治療關係是互動、分享,和發現來訪者想要的是什麼,再接著朝此目標行進,其治療焦點會放在健康上而非病理上。
治療師的自我與來訪者的自我之間的互動,理想上是奠基於夥伴關係上,他們一起共同合作,而治療師被期待要成為一致性的典範。
治療情境則以學習、互動和分享為基礎,因此治療情境是教育,目標在於成長和改變,所以在這樣的脈絡中,治療師成為改變的工具,他需要全然地處在當下,覺察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自我。當治療師越是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時,越能產生正向的接觸。
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曾有一個隱喻形容治療關係:治療師的自我好像是一個音樂的樂器,來訪者的展現形成其音樂,音樂如何被治療師聽到和被理解即為治療中的重要因子。薩提爾建議治療師的自我與來訪者的自我可以同頻,使得深層次的改變因此而發生。因此,治療關係的目標在於開啟療癒的能量以去到來訪者更深的自我,當這個現象發生時,即能創造一種脆弱和對改變開放的情境,使得真實性和信任感得以展開。
人們都已具備所有成長之所需,治療師的任務是鼓勵他們去使用自己的生命力和資源。治療師的信念和這個過程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如果治療師相信每個人都是神聖的,他/她就會支持人們去活出這種神聖性;信念和行動之間亦存在著密切的關係,如果治療師相信來訪者是受害者,他/她就會想辦法去拯救他們。
治療師的成長是個永不停歇的過程,轉化性的治療則是內在深處靈性的歷程。
本書作者成蒂已與我深入地學習了二十七個年頭,她從未停止學習、成長和體現出如上所述的治療師的最佳典範。她不斷在成長中去協助他人,也教導其他治療師成長,她是支持我在台灣和大陸工作的最得力同事。
我希望並知道,這本書和她的教學將幫助許多夫妻、家庭以及學生繼續這項寶貴的工作。我很高興有機會向我的這位朋友和同事表達深切的感謝和愛,感謝她多年來的支持、分享和一致性關係。
[前 言]
你、我,和我們之間
我的目標
我想要愛你,而不抓緊你;
欣賞你,而不評斷你;
參與你,而不侵犯你;
邀請你,而不強求你;
離開你,而不覺歉疚;
批評你,而不責備你;
並且幫助你,而不侮辱你。
如果,我也能由你那裡獲得相同的對待,
那麼,我們就可以真誠的相會,
而且滋潤彼此。──薩提爾
許多人在親密關係中,最大的挑戰,莫過於掙扎於我與無我兩個極端之間來回的擺盪。我當然也不例外!
我在年輕時,也跟多數人一樣嚮往刻骨銘心的愛情,憧憬著兩個人相愛之後就一定會有電光石火般的激情到長長久久。結果卻發現無論怎麼努力,在親密關係中,若要保有自我,就會失去對方,但若要保有對方常常就得放棄自己。我和所有來訪者一樣,就在這樣的兩極中來來回回,也在衝突矛盾中浮浮沉沉。
即使做了婚姻家庭治療師,這個矛盾仍舊如影隨形地在來訪者和我自己的親密關係中不斷浮現,但卻無法在心理治療理論與研究中找到解答。直到遇見薩提爾(Virginia Satir, 1916-1988)及之後不間斷學習此模式,才漸漸意識到,兩個人的親密關係不僅僅是柴米油鹽,而是人生中最好的機會,去遇見自己和對方真實的自我,並且可以滿足彼此內在深處最核心的渴望。在其中會激發出一個人內心最脆弱的部分,因此也是最容易受傷和最可以療傷的地方。此時伴侶兩人因為生命能量相互碰撞激盪,往往撼動的是內在個人存在的價值和底層的生命力,所以親密關係不僅僅是外在表層人際互動系統的運作,更觸發了一個人內心深處自我存在的課題。
薩提爾認為當兩個人相遇並且開始一段關係後,他們就要去努力「我們」的部分,即「你」和「我」要如何成為「我們」是極為重要的任務。如同上面這首詩,薩提爾在詩裡對人跟人的關係有深刻極致的描述。在親密關係中,我們可以彼此靠近,相互滋養,也可以有自由去發展自己,但不用因此感到抱歉,慢慢的,透過真誠的相遇和交流,終會達到相知相惜、深厚潤澤的關係,同時也在我和你之間,慢慢找到屬於我們之間的平衡。
我發現也許每個人的生命故事不同,但在千變萬化的親密關係中都跌跌撞撞,經歷相似的歷程,如同薩提爾所說,人類的歷程都是普遍性的,不分文化和環境,因為我們都是宇宙間生命能量的展現。每對伴侶因為關係中的盤根錯結,都必須耗盡千辛萬苦,才能慢慢大夢初醒回到殘酷的現實中,願意停止戰鬥,謙虛地面對自己、面對伴侶、面對關係,重新學習兩個人在你和我之間要如何共處。因此學習薩提爾模式對我的意義是,我在其中找到關於親密關係和人類生存的疑惑的答案,不但可將之應用在個人成長和專業工作中,發現生命成長和改變的無限可能,也因此接觸生命能量而體驗到自己和來訪者內心深處的喜悅。
與薩提爾結緣
與薩提爾結緣是在1983 年陽明山「家之生工作坊」的專業訓練中,那時我對人類的心理歷程一知半解,對未來生命的方向感到困惑茫然,但卻從此開啟了我對人性與生命的好奇和學習。猶記當時在工作坊中,我提出一個進行婚姻諮商時卡住的專業問題,卻自以為聰明的暗自想著,這位金髮碧眼的西方高大女士應該會被我問倒吧!她會如何看待我們東方婚姻和家庭中的複雜衝突呢?她可能沒辦法瞭解,更別說是解決這些困境了。沒想到她竟要求我走到眾人面前,找到一位男士扮演先生,而我扮演指責的妻子,用身體姿態呈現雙方的溝通模式,再由互動中藉由我在雙向溝通的轉變,來找到我所提問的婚姻衝突的出路。短短幾分鐘的時間,我所扮演的夫妻就自己找到了方向,進入另一種新的平衡狀態。這個過程使我印象深刻,至今餘味猶存。後來我學習更多薩提爾模式之後,才理解薩提爾當時運用動態的身體雕塑來讓我領悟,伴侶間坦白真實地用語言表達出自己內在經驗後,即可由無效的溝通轉化成新的互動,使得原本存在的僵局迎刃而解。
那時候的我年輕氣盛,原本期待的是薩提爾能根據我的專業問題,給予一段關於家庭治療中親密關係與衝突歷程的學理說明。沒想到我得到的卻是一個特殊深刻的體驗,不但認識來訪者難題底下的內在歷程,也使當時陷入專業困境的我,開啟了探索和整合自我的豐盛之旅。
時間一晃就匆匆過了三十多個年頭,當年這個短暫卻彌足珍貴的經驗,竟在我心中埋下了深刻的種子。之後我自己進入婚姻,隨夫至德國留學,在異鄉因文化、生涯、親密關係、學業各方面的失調和困頓,重新閱讀薩提爾的著作,這才謙卑下來,虛心學習薩提爾的家庭治療論述,包括原生家庭的影響、溝通應對姿態與一致性、治療師運用自我、人性觀、靈性與生命力,和家庭關係與動力等。回國之後我在1990 年參加瑪莉亞.葛莫利(Maria Gomori)的家庭重塑專業訓練,同年旭立文教基金會成立了台灣第一所「薩提爾人文發展中心」,我接著在 1992 年參與約翰.貝曼(John Banmen)的薩提爾模式專業訓練。瑪莉亞和約翰都是我敬重的老師,也是我在薩提爾模式專業工作上重要的典範。自此之後即與此流派建立一種不解之緣,即便我仍然對其他治療模式有許多好奇,陸續也參與各種不同的訓練,但薩提爾模式依舊是我的最愛和工作的主軸,而其他學派的學習則成為專業道路上豐富我的養分。
最令我感恩的是在過去這些年中,我陸續跟著薩提爾的同事和密友瑪莉亞.葛莫利學習薩提爾模式家庭婚姻治療,獲得此模式家庭婚姻治療專業認證和家庭重塑導引者專業資格後,仍一直未中斷地跟隨她學習,也很榮幸成為她的助教至今。之後我也在旭立文教基金會和其他機構不斷推廣薩提爾模式並成為此學派的治療師和訓練導師。2006 年後我開始以瑪莉亞助教的身分到大陸參與她的專業訓練和成長課程,使得我在個人整合和專業實踐上,更加深入體驗薩提爾模式的精隨,2009 年我則開始在北京、上海、西安、深圳、瀋陽、廣州、廈門和新加坡等地推廣此學派,進行專業訓練和成長工作坊至今。
結識瑪莉亞是我生命中最奇妙和美麗的相遇,對我來說瑪莉亞亦師亦友、相知相惜。她的坦率、直接、充滿好奇、做自己,讓我與她深深連結。我經常從她閃亮的眼神中感染她對生命的熱情,也從她充滿興味的分享中體驗生命的無常和美好。我驚喜的發現從薩提爾和瑪莉亞所學到的人生功課,竟然不知不覺幫助了我,讓我運用自己的內在寶藏,度過一波波生命的困境和生涯的低潮。
回顧過去這些年來,因為瑪莉亞和約翰在近三十年鍥而不捨的來到亞洲傾囊相授,才能使薩提爾的智慧造福成千上萬個家庭和個人。我和其他同儕,更因為他們慷慨無私、堅毅不拔的付出,才能學習到這個學派的核心精華。當年瑪莉亞、約翰與珍.歌柏(Jane Gerber)這個學習三人組,在1981 至1988 年間參與薩提爾教學,後來與薩提爾合寫《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一書,呈現出來的是薩提爾「歷程社群」最早一代的智慧結晶(Gomori & Adaskin, 2009)。薩提爾過世之後,他們在世界各地繼續推廣此模式的訓練與教學,協助臨床工作者的成長和傳承。
瑪莉亞、約翰和其他的訓練者也繼續撰寫理論與實務方面的論述,使得後進更容易找到薩提爾模式的門路和方法。在這個領域中,每位學習者都有其個人對此模式的理解和應用,透過這種多元的聲音和做法,累積了薩提爾模式更豐富的內涵。薩提爾相信每個人都會盡己所能的學習然後發展出自己獨特的風格,而不用模仿老師或彼此模仿。瑪莉亞也秉持這樣的原則,時常鼓勵我們做自己,發揮個人擅長的部分找到自己的獨創性。
我尤其感念瑪莉亞帶領我們成長、學習,並且領略此學派中的愛、希望、意義、人類靈魂之美,並可以人性化的活出薩提爾精神。我們看到瑪莉亞在治療中爐火純青、行雲流水的薩提爾模式治療歷程,所呈現出來的體驗性、創造性、改變性、積極性、一致性、系統性等特色,現今幾乎無人能出其右。這是一個不容易學會的治療派別,更遑論要做到她這樣深入靈性、深刻轉化的層次。但她總是要我們發現自己、走出自己的路來。對於治療師來說最大的心願,莫過於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派、又可以遇到能徹底如實教導此學派精髓的好老師了。我何德何能,竟然有這樣大的福氣,在遇見瑪莉亞之後這兩個願望都實現了。她曾分享第一次參加完薩提爾的工作坊時,她對薩提爾說只有薩提爾才能有這樣神奇的魔力來創造奇蹟,而薩提爾回答她:「每個人都有魔力,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魔力。」多年前,同樣的對話也發生在我與瑪莉亞之間,並因此深深鼓舞打動我的心。如今我和其他跟隨瑪莉亞學習的朋友們,在這樣美好奇妙的傳承中,也都各別經驗自己生命的奇蹟,並找到自己獨特的魔力。
薩提爾模式在華人地區發展的這些年,許多優秀的實踐者已開啟了一股活力四射的學習風潮,我們這群緊緊跟隨瑪莉亞的同修們,也都各自開枝散葉,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和風格繼續推動這門學問。因著大家這
樣長期的耕耘和貢獻,也為婚姻家庭治療領域,注入一股旺盛的學習風潮和蓬勃的生命力。此學派如今更廣泛的應用在教育領域、家庭溝通、親子教育、企業組織、青少年工作、司法與監獄、婚姻家庭教育、家暴防治和媒體等廣大的群體與情境中,使得薩提爾模式的闡釋和應用更加廣泛和深入。也難怪瑪莉亞在各地演講都會很自豪的誇讚:「台灣的薩提爾學習者是最優秀也最能將薩提爾模式發揚光大的一群人。」每每聽到她這麼說,都充滿感動!
回首過去,心中滿懷對所有老師的愛和感恩,我有這樣的福氣能跟隨他們學習薩提爾模式的真諦,又有珍貴的機會將之運用在專業和生活中,這些實踐與應用隨著歲月的洗禮更趨純熟洗練。懷抱著如此知遇之恩,也帶著傳承薩提爾模式的使命,當然義不容辭要將實作經驗紀錄下來,將應用於婚姻伴侶治療的深遠意義傳遞下去,讓更多人認識薩提爾模式,同時藉書寫與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共同體會薩提爾模式的豐富、創意、人性、隨和、實際、深入人心的力量等特色。
薩提爾模式易懂難學
由於許多治療師都反應薩提爾模式易懂難學,知易行難,即便能使個一招半式卻無法彰顯其精神。但其實此模式看似無章法實則有其操作上的理念依據,必須長期深入浸潤其中才能逐漸掌握其訣竅。我歸納出下列幾個薩提爾模式難學的可能原因:
首先,因為大家誤解薩提爾之所以會成為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家族治療大師,是因為她善於運用其個人獨特魅力、創意、和親和力,所以大家相信薩提爾是唯一能運作她自己模式的人。但她總是希望並相信,其他人也可以學習並應用她的理論到生活和專業中(Banmen, 2006)。實際上由後人所整理的論述中,我們看到雖然薩提爾是唯一的,但每位薩提爾模式的治療師都可以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學習。因此本書也在這樣的展望中,意圖呈現和分享我所見、所知和所學的內涵。
在學習此模式的過程中,很多崇尚科學研究和理性辯證的治療師,因為無法駕馭薩提爾這種自發性和體驗式的治療歷程,在達不到所預期、可量化的效果時就很容易放棄。實際上,薩提爾模式有其深厚的人本心理學理念為基礎,在尊重人性的前提下,她發展出由系統化視角,強調改變而發展正向目標導向,以體驗性為特色的歷程。本書即針對以往專業者和非專業者學習薩提爾模式的困難,試圖以清晰的說明來解讀薩提爾模式應用在夫妻伴侶治療的理論與技術,讓讀者們能在本書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而因此領略其中的奧妙無窮。
此外,如同薩提爾和瑪莉亞所強調,薩提爾模式治療師不但需具備專業知能,包括家庭動力與系統、溝通模式、權力關係、家庭結構與界限、個人與家庭發展週期、各種治療歷程和工具等;還需要投注大量精力時間去探索和整合自己成為一位高自我價值、一致性和統整的個人。這樣他才能在人性的層次,從心到心與來訪者連結。這是個經驗和行動取向並重的治療流派,治療師需運用自我,將身、心、靈完全投入與來訪者同在,否則僅在認知理論上的碰撞,並不足以達到深層的轉化。
所以薩提爾模式治療師不只要學習理論和方法,還需要深入探索覺察自己,並將原生家庭成長歷程中的痛苦和失落轉化成資源,這是薩提爾模式治療師在養成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最大的挑戰。只有當治療師能將這些專業學識與個人經驗整合後,才能減少他自己的情感投射、真誠地與來訪者接觸,為他們指引一盞明燈,陪伴他們走向成長之路。而以上所提到的這些專業素養和個人修煉的漫漫長路,往往讓想要習得簡易技術即上路的治療師知難而退。
薩提爾模式之所以難學,除了以上的因素外,極其不易的還在於,如何在錯縱複雜的故事「內容」中,進入「歷程」——即不會迷失在故事情節中失去治療方向,還要能撥雲見日深入潛藏的核心議題。薩提爾邀請治療師做「深海的潛水人」(deep sea divers)(Banmen, 2006),陪伴來訪者進入內心世界的深處,增加對自己深入的覺察,就能找到心的方向而得出答案。因此她後來發展了冰山隱喻(The Personal Iceberg Metaphor)來洞悉和探索個人內在系統,藉由「應對姿態」(survival coping stances)、「壓力舞蹈」(Stress Ballett)來看人們在關係系統中面對壓力的互動循環,以各種創意自發的「身體雕塑」(Physical Sculpting)、「面貌舞會」(Parts Party)、「冥想」(Meditation)、「互動要素」(The Ingredients of an Interaction)、「天氣報告」(Temperature Reading)等工具(Satir et al., 1991; Banmen, 2002, 2006, 2008; Gomori and Adaskin, 2009; Satir, 1976; Schwab, 1990)。
來訪者能從這些身心靈深刻體驗中去接觸內在生命力,與伴侶和家人連結,並因此豐富自己的人生。但由於許多工具並未有步驟分明的架構讓後學者依樣畫葫蘆,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就如同瞎子摸象般困難,也找不著頭緒。經過三十年與瑪莉亞緊密的學習,才慢慢理出些頭緒,好像在深邃的森林中不再茫然無所適從,而能漸漸找到出路穿越迷霧、看到曙光。
以上這些困境,使得許多薩提爾模式的學習者帶著熱情進入此領域,卻常乘興而至敗興而歸!我很慶幸藉著對此模式的堅持、好奇、實踐和不放棄,而有機會紀錄這些學習和實踐過程提供同好們參考,希望能因此減少大家摸索的時間,少走一些冤枉路,之後則更容易找到自己獨特的途徑,體會薩提爾模式帶來的驚艷和美麗,並且享受在其中。
書寫原由
我和同伴們歸納出以上大家對學習薩提爾模式望而生畏的諸多困難,但實際上,這些年來多位導師和訓練者已逐漸將此模式整理出一些實務上可依循和理解的脈絡,因此現在學習薩提爾模式已不再是那麼遙不可及了。我在本書中,將會分享過去所閱讀的文獻、學習經驗和實務歷程給所有對此模式有興趣的讀者,相信不論是哪個學派或領域,薩提爾模式的理念與方法都能在原有的專業背景、個人探索或自助助人各種角度提供有趣又鮮活的素材。
在此要強調的是,本書內容描述的是個人的經驗與詮釋,不代表薩提爾模式標準正確的次第(事實上也不存在),每位治療師也都有其獨到特定的見解,但在撰寫本書過程中,我則盡可能依照薩提爾論述中的精神和真諦來闡述。
透過此書希望能為所有學習者和我自己帶來以下裨益:
1. 整合和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傳播和深耕薩提爾模式。
2. 創造一個平台,讓實務工作者能應用和落實薩提爾模式的專業理念與技術於婚姻伴侶治療上,且不限哪個學派,皆可自由擷取所需。
3. 將薩提爾模式的骨幹加入血肉,使治療師能運用自我將治療歷程創造出精采奇妙的生命能量,讓來訪者和治療師皆在婚姻伴侶治療中被賦能。
4. 拓展治療師對婚姻伴侶治療的專業能力和理論基礎,「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才不會變成機械性或教條式地運用技術。
5. 提供豐富多元的路徑藍圖,讓有興趣探索親密關係的專業者和非專業者,在關係的迷宮中為來訪者、自己和伴侶找到出路。
6. 系統性的介紹薩提爾模式應用在婚姻伴侶治療的概念與工具,讓讀者能清晰認識其中的豐富與奧祕。
在過去三十年學習薩提爾模式的過程中,我和同儕好友不斷研討、演練薩提爾的所有治療工具和技術,經由逐句解析她的教學錄影,以及向瑪莉亞緊密的學習和請益,並仔細觀察記錄她所進行的治療過程,逐漸將薩提爾模式的內涵拆解開來,再對照薩提爾相關的論述即豁然開朗,似乎透過這些不同面向所學到的心得,使我較能知其所以然了。
現在我將這些美好的學習心得應用在婚姻伴侶治療實務和親密關係工作坊中,親眼見證薩提爾模式為這些參與者帶來的神奇力量,使他們的生命產生奇妙的轉變。在來訪者親密關係中所創造新的突破,讓我因此更確信薩提爾模式能為人們帶來生命能量深層的轉化和成長。走筆至此,內心充滿熱情與感恩,祈願當這些學習經驗和領悟以文字記錄下來後,能讓有心學習的讀者們,一窺薩提爾模式的妙趣無窮,也藉此讓大家可以為自己在伴侶關係中找到實用切合的答案。
然而,在此要強調的是,本書內容描述的是我個人的學習經驗與詮釋,不代表薩提爾模式標準正確的程序(事實上也不存在),因為每位薩提爾治療師都可能有其獨到特殊的治療歷程,但本書內容的撰寫皆盡可能符合薩提爾模式的精神和理念。
希望透過撰寫此書,能夠為所有學習者和我自己帶來以下裨益:
1.整合和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傳播和深耕薩提爾模式。
2.創造一個平台,讓實務工作者能應用和落實薩提爾模式的專業理念與技術於婚姻伴侶治療上,且不限哪個學派,皆可自由擷取所需。
3.將薩提爾模式的骨幹加入血肉,使治療師能運用自己將治療歷程創造出精采奇妙的生命能量,讓來訪者和治療師皆在婚姻伴侶治療中被賦能。
4.拓展治療師對婚姻伴侶治療的專業能力和理論基礎,「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才不會變成機械性或教條式地運用技術。
5.提供豐富多元的路徑地圖,讓有興趣探索親密關係的專業者和非專業者,在關係的迷宮中為來訪者、自己和伴侶找到出路。
6.系統性的介紹薩提爾模式應用在婚姻伴侶治療的概念與工具,讓讀者能清晰認識其中的豐富與奧祕。
在過去二十多年學習薩提爾模式的過程中,我和同儕好友不斷研討、演練薩提爾的所有治療工具和技術,經由逐句解析她的教學錄影,以及向瑪莉亞緊密的學習和請益,並仔細觀察記錄她所進行的治療過程,逐漸將薩提爾模式的內涵拆解開來,再對照薩提爾相關的論述即豁然開朗,似乎透過這些不同面向所學到的心得,使我較能知其所以然了。
現在我將這些美好的學習心得運用在我的婚姻伴侶治療實務和親密關係工作坊中,親眼見證薩提爾模式為這些參與者帶來的神奇力量,使他們的生命產生奇妙的轉變,而在親密關係中創造新的突破,也讓我更確信薩提爾模式能為人們帶來生命能量深層的轉化和成長。走筆至此,內心充滿熱情與感恩,祈願當我把過去的學習經驗和領悟以文字記錄下來後,能讓有心學習的讀者們,一窺薩提爾模式的妙趣無窮,也藉此讓大家可以為自己在伴侶關係中找到實用切合的答案。
內容概述
著名的婚姻伴侶治療研究者高特曼(Gottman, 1999)曾整理過往關於婚姻治療效果的研究,得到驚人的結論:現代婚姻治療所得到的實際效益很低,一旦結束治療,短期內復發率極高,很快就退回原點,甚至離婚率反而因此升高。即使夫妻們接受了最好的婚姻治療,也只有低於20% 是有成效的。因此他建議婚姻治療需要有個巨大的變革,因為過去幾十年婚姻家族治療的發展已達某個瓶頸,這個瓶頸出現的主因是缺乏堅實的實證研究資料為基礎,以使治療師明白婚姻失敗和成功的主要原因為何。高特曼的研究對我們的實務做出極大貢獻,但不可否認的,伴侶關係盤根錯節、千絲萬縷,即使有研究佐證,婚姻伴侶治療師仍需要一套完整的治療體系做為指引,全方位地貼近兩位伴侶的生命歷程和關係困境的根源,才有可能讓來訪者為自己找到答案、運用內在資源和智慧,為彼此的關係做努力。
從多年實務中,我相信薩提爾模式可以為婚姻伴侶治療者提供一個全人和全相觀(holistic)的藍圖(McLendon, 2006),使得夫妻或伴侶們在治療師的陪伴中,體會到豐富的學習和成長。任何心理學背景的讀者們也都可以嘗試將過去的生命經驗和專業知識與此模式融合,使自己的專業實踐因此變得更加寬廣和深入。尤其薩提爾模式並非抽象難懂、曲高和寡的學問,實際上,它很平易近人又容易理解,應用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包括治療師自己,都是一個再自然不過的歷程。
本書內容除了記錄過去多年來與薩提爾、葛莫利和貝曼的學習經驗外,還盡可能將許多理論和技術在薩提爾的第一手論述與影音資料中求證,以期符合薩提爾模式原始的精神。此外,我也試圖系統化書寫薩提爾模式婚姻伴侶治療中的臨床實務,及其自助助人的實作過程。瑪莉亞常說,她不會教給大家她自己都覺得沒有用或不相信的東西。同樣的,在撰寫此書時,我也是秉持這樣的原則,亦即書中所分享的內容,都是在婚姻伴侶治療專業中可資應用、且有效益的技術與工具。儘管目前仍缺乏堅實足夠的研究證據,但這些方法和理念,在我個人的生活和家庭,以及許許多多夫妻伴侶身上都已證實極具效益。許多人甚至因此在生命能量、親密關係、家庭互動,乃至教育系統、社會組織中,帶來意想不到的變化。透過眾多學習者的測試和證明,讓我們看到只要有意願嘗試並持之以恆,體驗薩提爾模式會是助人工作者、來訪者和一般民眾都值得長期投入並收獲良多的學習之旅。
在此旅程中,薩提爾治療師相信每個人內在都蘊藏珍貴的力量和資源,他會由此立足點與來訪者相遇,並運用自我與來訪者內在的生命力連結。同時治療師還要創造一個安全信任的治療氛圍,讓夫妻或伴侶能在其中發展出心與心的連結,由彼此的相知相惜,進一步建立兩人想要的親密關係。他們需要攜手並進,一起為共同的關係參與和努力,不論做出何種選擇,他們都會歷經荊棘密布又千辛萬苦的掙扎,因此治療師在此過程中必須兼備清楚的頭腦和深刻的關愛與伴侶們同行。
婚姻伴侶治療之所以這麼有挑戰性,實因親密關係包含四個不斷交互作用的複雜系統:文化社會系統、個人內在系統、伴侶互動系統、和原生家庭系統(Banmen, 2002, 2008),它們就像四套鎖鏈緊緊纏繞,彼此間交織連動且相互影響。由於文化社會系統像個大傘涵蓋後三項系統,其影響已充分滲入個人、關係和原生家庭已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本書不會再花費篇幅去討論文化社會系統,而將重點放在另外三個系統。
本書章節分為六章,第1章的理論基礎,介紹薩提爾模式婚姻伴侶治療的基本信念、五個基本要素、四大目標、對此模式的誤解,以及治療師的訓練養成等。這些內容是薩提爾模式治療師在進行個別治療、婚姻家庭治療、帶領工作坊時都必須具備的基礎涵養。
第2章將簡介薩提爾模式婚姻伴侶治療常用的技術,包括同理、反映、肯定、重新界定、導引對話、緩解指責、交織串連等。雖然相關的家庭治療技術不勝枚舉,但這幾項是在進行婚姻伴侶治療時最不可或缺的作法。
第3章說明薩提爾模式婚姻伴侶治療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建立安全信任的治療關係,治療師預備自己、做出接觸、發展信任安全、聆聽難題、建立正向治療目標、促進合作,以及觀察與評估等步驟。
在第二階段中,治療師則協助夫妻或伴侶去拓展覺察,將治療過程由內容導向歷程。他可以使用第一把金鑰匙與來訪者一起探索伴侶互動系統,再使用第二把金鑰匙去探索他們的個人內在系統,以及第三把金鑰匙去探索原生家庭系統對親密關係的影響。探索過程中,我們運用薩提爾對於金鑰匙的隱喻,來呈現這三個系統在婚姻伴侶治療中的關鍵性意義,同時不論來訪者的困境如何沉重,接觸他們和治療師雙方的資源與力量,永遠會與歷程同步進行。
第三階段強調的是啟動這些金鑰匙以促進伴侶互動系統、個人內在系統、跨代家庭系統中的改變與轉化。第四階段則藉由分享學習、彼此欣賞、家庭作業與承諾等,來鞏固與落實治療效果。接下來幾章則詳細說明這幾把金鑰匙,是如何開啟三個系統並使夫妻或伴侶有所成長和學習。
以上四個階段彼此間並無明顯分野,甚至常常同步發生,在本書中做這樣的區分,是為了讀者閱讀方便也容易理解,但在實務上請保有治療師需要的彈性、創意和自發,去密切貼近來訪者及其治療歷程的流動。
在第4章中,首先討論的是啟動第一把金鑰匙進入親密關係中的雙人互動系統。我們由薩提爾的溝通理論來區分伴侶間不一致的應對姿態和一致性親密關係的不同,經由探索和轉化互動系統中的雙人舞步,可以為無效的互動循環發展出新的互動模式。最後則介紹轉化伴侶互動系統常用的工具,如雕塑壓力舞蹈、互動要素、鏡照、天氣報告等。
第5章說明如何啟動第二把金鑰匙來探究親密關係中的個人內在系統。在此運用冰山的隱喻來認識兩位伴侶在親密關係中的內在世界,使治療師能因此由外在事件的「內容」進入內在冰山的「歷程」。讓來訪者藉此探索歷程相互認識水平面下各自的感受、觀點、期待、和渴望,並在生命力層次上深度連結;還可透過一致性溝通分享脆弱感受,以建立「我們」的共同感。本章述及的轉化工具包括分享冰山、兩座冰山的歷程式提問、處理未滿足的期待、雕塑伴侶雙方的自我、雙人面貌舞會、隱喻與幽默、冥想等。
在第6章中,將開啟第三把金鑰匙,探究親密關係與跨代家庭系統之間的關連,討論原生家庭影響親密關係的深層動力,這是薩提爾模式中非常獨特的理論內涵,包括複製父母的互動模式、重現小時候的熟悉感於關係中、兩個受傷的人想要療傷卻又傷得更深、情緒按鈕和脆弱點、相互連鎖的脆弱、因為低自我價值而無法靠近、與原生家庭的糾纏關係、和將父母未滿足的期待放在伴侶身上等重要議題。
這些複雜又糾結的現象,需要在足夠安全和信任的治療氛圍中才能逐步化解。治療師一步步協助來訪者覺察與辨識情緒按鈕,深度分享底層相關的脆弱經驗,尤其挑戰的是,兩位伴侶還要與原生家庭去糾纏化後,才能有機會提升各自內在的生命能量,並在關係中一起成長。要達到這些轉化,治療師可使用的工具包括繪製和探索家庭圖、雕塑原生三角和伴侶關係、脆弱合約和家庭重塑等。
由於雙人互動系統、個人內在系統、跨代家庭系統這三個系統相互緊密交織無法切割開來,但又同步深刻影響親密關係,牽一髮動全身,彼此間都有著連動的交互作用,以致本書在討論每個系統的內涵時,常連帶會提到其他相關聯的系統而無法清楚劃分,尤其在每個系統中所使用的探索和轉化的工具更是如此。因此讀者在本書中難免會發現許多來來回回、重複贅述相互交織影響的部分。由於這些撰寫的困難,還請讀者閱讀時能有耐心和體諒,遇到上面所提到的狀況時,可以選擇進一步消化、連貫、複習、跳過重複部分,或細細品味這些交疊之處,說不定還會因此發現薩提爾模式更多的趣味與魔力。
另外要特別說明的是,本書所介紹的轉化工具及其相關論述:一致性的親密關係、處理未滿足的期待、面貌舞會、雕塑伴侶雙方的自我、情緒按鈕與深層脆弱、原生三角與親密關係雕塑,和脆弱合約等,其原始進行過程大多源自於瑪莉亞過去多年的示範與呈現。在整理這些歷程的重要原則時,也經過我自己屢次反覆實務操作後才加入個人的闡釋而成。當然,每位婚姻伴侶治療師會因其不同的風格和詮釋發展出其獨特的治療歷程,這是必然的結果,也是我們所有薩提爾模式學習者所樂見其成的。
由於薩提爾模式是全相整體和全人整合的模式,經過葛莫利(Gomori, 2018)多年的教學,可以看到薩提爾所發展的歷程工具與其理論內涵,二者之間緊密相扣,甚至可以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幅豐富美麗的圖畫。也因為這些工具和概念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每個系統也相互牽連並無絕對清楚的分界,所以在第4 章至第6 章後段所介紹的轉化工具,是為了閱讀和書寫方便才分別放在不同的章節中,但實際運作這些工具和歷程時,都會同時牽動以上提及的所有系統。此外,在本書所介紹的所有介入工具,皆無法在制式結構的步驟中被操作,每個歷程都會因來訪者、情境、難題、背景等各種因素而有不同,所以治療師需要帶著專業的判斷、敏銳的覺察和高度的彈性善加運用。
適用對象
我喜歡薩提爾模式,不單因為這是一個全人的治療取向,還在於它能海納百川,涵容當代的治療理論,舉凡結構派家族治療、認知行為學派、人本心理治療、精神動力取向、心理劇、完形概念與技術、正念減壓和後現代主義精神等等都可融入其中。這個模式同時因為能接納普同的人性、貼近人內在的心路歷程,使得治療師能在人性層面與來訪者連結,這樣的跟隨與陪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能量自然的流動,也是人性底層深度的包容與尊重。因此運用薩提爾模式來自助助人,不但可以增權自己也可療癒他人。
本書適合的讀者為:
1. 薩提爾模式的治療師
想要學習、應用、研究和教學薩提爾模式治療者,將能透過本書深入了解如何在婚姻伴侶治療中貼近來訪者、跟隨治療歷程,並運用薩提爾的理念與技術在關係和生命能量層面達到轉化的治療效果。
2. 其他學派從事婚姻伴侶治療的助人工作者
不侷限於薩提爾模式的治療師,本書適宜所有對婚姻伴侶治療好奇,想找到一個全方位、統整性治療模式的專業工作者。舉凡社會工作者、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精神科醫師、家庭醫師、神學教牧輔導者、護理師、學校輔導老師、志工等,皆能由此書獲得靈感和啟發,將之應用在助人工作中,使自己和來訪者都共同被賦能。
3. 在個別治療中需要處理親密關係議題者
在實務中,許多專業工作者常無法避免的,需要在個別治療中與來訪者處理關係議題。因為來訪者的伴侶可能為了某些原因無法一起同來接受治療,而來訪者又因親密關係難題深受其苦。即使兩位伴侶未能同時在治療中出席,薩提爾模式的系統觀和人性觀仍能使這位單獨接受治療的來訪者,為其親密關係發現新的可能性。
4. 非專業助人者但有興趣探索親密關係的讀者
本書能為其伴侶關係由家庭系統和個人系統的脈絡,建構一幅全面整合的藍圖,以深入探究關係僵局中的各種處境及其根源,並提供可資運用的工具來探索和幫助自己。
5. 所有對薩提爾學說有興趣的同好
本書對薩提爾模式進行完整的介紹,所有專業或非專業背景的讀者皆可從中習得此流派的基礎概念及應用方法,並依照自己的需要擷取適合的工具以深入了解自己和家庭關係的各種面貌。
(全文節錄)
成長與綻放
瑪莉亞‧葛莫利(Maria Gomori)
我很榮幸能對此書有所貢獻!
對一位老師來說,最大的回報莫過於能看到學生的成長與綻放,這本書無疑地對我和所有讀者來說都是一份禮物。
當我三十多年前,於香港和台灣開始進行教學時,我的願望和期待就是自己的華人學生,會接著持續在亞洲進行他們自己薩提爾工作的教學。本書及其作者成蒂實現了我這個夢想,此外,成蒂發展和創造她自己在伴侶和家庭治療的訓練課程,也令我感到自豪。
在生活的各方面和各種文化中,都有永無止境的機會拓展薩提爾模式的教學。
薩提爾模式聚焦在完整...
目錄
﹝推薦序﹞成長與綻放/瑪莉亞‧葛莫利
﹝作者序﹞
前 言 你、我,和我們之間
與薩提爾結緣
薩提爾模式易懂難學
書寫原由
內容概述
適用對象
限制與期待
用詞說明
第一部 基礎理論
第1章 薩提爾模式婚姻伴侶治療的理論基礎
基本信念
五個基本要素
四大目標
有關薩提爾模式的三項誤解
薩提爾模式治療師的養成
第2章 薩提爾模式婚姻伴侶治療的基本技術
同理
反映
肯定
重新界定
導引對話
緩解指責
交織串連
第3章 薩提爾模式婚姻伴侶治療四階段
階段一:建立安全信任的合作關係
階段二:拓展探索與覺察
階段三:改變與轉化
階段四:鞏固與落實
第二部 實務與應用
第4章 第一把金鑰匙:親密關係與伴侶互動系統
薩提爾的溝通理論
探索和轉化伴侶互動系統
轉化伴侶互動系統的工具與歷程
第5章 第二把金鑰匙:親密關係與個人內在系統
個人內在系統—冰山的隱喻
探索和轉化個人內在系統
轉化個人內在系統的工具與歷程
第6章 第三把金鑰匙:親密關係與原生家庭系統
原生家庭影響親密關係的深層動力
探索和轉化原生家庭的影響
轉化原生家庭影響的工具與歷程
結 語 薩提爾模式詮釋關係中的親密
一致性的親密關係
親密是可以分享脆弱
親密是施與受之間的平衡
親密是自我和生命力的連結
﹝附錄1﹞薩提爾模式婚姻伴侶治療督導評估表
﹝附錄2﹞薩提爾模式治療師培訓架構
﹝附錄3﹞薩提爾模式婚姻伴侶治療提案(督導)摘要
﹝附錄4﹞人際間兩座冰山的歷程式提問
參考文獻
索引
﹝推薦序﹞成長與綻放/瑪莉亞‧葛莫利
﹝作者序﹞
前 言 你、我,和我們之間
與薩提爾結緣
薩提爾模式易懂難學
書寫原由
內容概述
適用對象
限制與期待
用詞說明
第一部 基礎理論
第1章 薩提爾模式婚姻伴侶治療的理論基礎
基本信念
五個基本要素
四大目標
有關薩提爾模式的三項誤解
薩提爾模式治療師的養成
第2章 薩提爾模式婚姻伴侶治療的基本技術
同理
反映
肯定
重新界定
導引對話
緩解指責
交織串連
第3章 薩提爾模式婚姻伴侶治療四階段
階段一:建立安全信任的合作關係
階段二:拓展探索...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