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念的力量,如此強大!
全球知名尖端科學實驗室爭相研究
一個簡單的意念,就足以轉化物質世界拳王阿里靠意念,贏得史上最血淋淋的比賽?
念力影響安慰劑功效,讓病人不藥而癒?
西藏喇嘛憑意念,就可以把結冰的水燒開?
科學證據告訴你,你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善用念力的力量!
本書是對石破天驚「念力科學」的綜合回顧。宇宙是由一個浩瀚的能量場互相連接,每個意念都帶著具體可觸的能量,足以轉化他物,如果善加利用,不但可以改善個人生活,甚至可以轉動世界。
以世界各地頂尖科學家的發現為依據,《念力的科學》證明了「人的意念足以影響物理世界」。它也是第一部邀請讀者一起來參與群體念力實驗的著作。
全球知名尖端科學實驗室爭相研究
以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史丹佛大學和其他世界知名大學的尖端實驗為基礎,《念力的科學》揭示出,整個宇宙是由一個浩瀚的量子能量場互相連接。心思意念可以產生具體能量,如果善加利用,這種能量不但可以改善個人生活,而且(透過眾志成城)足以改變世界。
在《念力的科學》中,作者琳恩.麥塔格特帶領讀者進行一趟扣人心弦、耳目一新的意識研究之旅。在敘述念力科學最前衛的各種實驗時,也對主其事的科學家各具風采的人格特質有精彩素描。
念力實驗
《念力的科學》以作者暢銷國際的第一部作品《療癒場:探索意識、宇宙能量場與超自然現象》為基礎。該書指出,各種證據顯示,宇宙存在著一個量子能量場。這個能量場讓宇宙各部分互相連接,也足以解釋許多神祕現象,如另類醫學、靈力治療、超感官知覺和集體潛意識等。
在敘述過念力科學激動人心的發展以後,琳恩.麥塔格特提出了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讓讀者能夠與自己固有的內在力量取得聯繫,把這力量發揮出來,從而帶來生活各方面的改變。然後,她又邀請讀者參加規模空前未有的實驗:「念力實驗網站」(www.theintentionexperiment.com)可以讓世界各地的讀者交流心得,並在指定時間對指定地點的指定目標發送念力。實驗結果將會公佈在網上和本書的日後各版。
《念力的科學》促使我們重新省思何謂之當人。它證明了每個人都是與所有人和萬事萬物互相關連,所以,我們對自己每一個起心動念都要抱負責任的態度,不可輕率為之。
作者簡介:
琳恩.麥塔格特(Lynne McTaggart)
全球互聯「念力實驗網」(www.theintentionexperiment.com)創始人,矢志倡導以集體念力互助的活動,經常舉辦各種遠距實驗,在指定時間對指定地點的指定目標發送念力,並彼此交流心得;曾在九一一和平念力實驗中,創下吸引來自全球七十五個國家的參與者的紀錄。
一九八〇年代中期旅居英國,為全球最受尊敬的健康雜誌之一《醫師對你隱瞞的事情》(What Doctors Don’t Tell You)共同創辦人兼編輯總監;也是國際知名研究者及演說家,曾在許多紀錄片中受訪,包括:《兔子洞裡到底是什麼?》(What the Bleep?! Down the Rabbit Hole)、《我是》(I Am)、《富足因子》(The Abundance Factor)等等。
著有《念力的科學》、《鍵結效應》、《八的力量》《療癒場》等書。目前與夫婿布賴恩.哈柏(Bryan Hubbard,作家兼WDDTY共同創辦人),一同定居於倫敦,並育有兩名女兒。
個人網站:www.lynnemctaggart.com
譯者簡介:
梁永安
台灣大學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目前為專業翻譯者,完成約近百本譯著,包括:《當下的力量》、《李維史陀:實驗室裡的詩人》、《文化與抵抗》、《現代主義》、《失意錄》、《回憶的餘燼》、《情感教育》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界讚譽】
「我讀過最震撼和最有啟發性的其中一本書。麥塔格特女士以堅強科學證據說出許多靈性導師說了許多世紀的話。」
──韋恩・戴爾(Wayne W. Dyer),美國暢銷書作家
「《念力的科學》大大推進了我們對意識的了解,讓人明白,意識是一個充滿各種可能性的場域,是一個念力可以大顯身手的舞台。各位若想更有力量、更能主宰自己的人生,就讀這本書吧。」
──狄帕克・喬普拉(Deepak Chopra)醫師,《超腦零極限》作者
「透過歸納一批奇妙科學實驗的結果,琳恩.麥塔格特粉碎了我們有關時間、空間與身處其中一切事物的唯物主義假設。這書就像念力一樣,讓我們的腦筋來了個大轉彎。」
──阿恩茨(William Arntz),電影《我們懂個X》(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導演
「很少書可以做到化資訊為啟迪、化觀念為行動。《念力的科學》卻做到了。它的風格平易近人而有趣味性。麥塔格特女士提醒我們一個常被遺忘的永恆真理:萬物皆備於我。讀這書讓人猶聞暮鼓晨鐘!」
──鮑爾斯(Ward M. Powers),電影《一》(ONE: The Movie)導演
「長久以來,神祕無比的人類意識都被認為只是宇宙大戲裡的小角色。不過,風向已經開始改變,因為最新的科學證據分配給意識一個吃緊角色。我們的思想意念是可以形塑世界的,所以,選擇權和責任又回到我們身上。琳恩.麥塔格特的《念力的科學》說明了理由何在。」
──勞瑞‧杜西(Larry Dossey)醫師、《超越身體的療癒》作者
「琳恩又一次的精彩演出。易讀、全面,她這書透露出我們可以如何靠念力改善自己的生活與周圍的世界。謝謝妳,琳恩。」
──芭芭拉.布倫南(Barbara Brennan),《光之手》作者
名人推薦:【各界讚譽】
「我讀過最震撼和最有啟發性的其中一本書。麥塔格特女士以堅強科學證據說出許多靈性導師說了許多世紀的話。」
──韋恩・戴爾(Wayne W. Dyer),美國暢銷書作家
「《念力的科學》大大推進了我們對意識的了解,讓人明白,意識是一個充滿各種可能性的場域,是一個念力可以大顯身手的舞台。各位若想更有力量、更能主宰自己的人生,就讀這本書吧。」
──狄帕克・喬普拉(Deepak Chopra)醫師,《超腦零極限》作者
「透過歸納一批奇妙科學實驗的結果,琳恩.麥塔格特粉碎了我們有關時間、空間與身處其中一切...
章節試閱
第5章 進入超空間
6.對的心緒(結錄)
米契.克魯科夫(Mitch Krucoff)一九九四年回到美國時,滿腦子想著他從印度學來的各種醫療新觀念。他是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心臟專家,先前與他的護理師蘇珊.克拉特(Suzanne Crater)一道接受邀請,前往布達巴底(Puttaparthi)的「聖諦醫院」(Sri Sathya Sai Institute of Higher Medicine)參訪指導。聖諦醫院開幕才一年,是印度教導師賽巴巴(Sathya Sai Baba)為了讓窮人得到現代西方醫療照料而創建,費用全免。院方邀請克魯科夫當心臟科顧問,看看需要添入哪些最先進的設備。
克魯科夫和克拉特對他們看到的一切大吃一驚。整家醫院無論是特殊的聲響與光線都充滿濃濃的宗教味,與各種先進的醫療設備顯得很不協調。牆壁上到處是印度教神祇的畫像。宗教味甚至就表現在醫院的建築本身。距離賽巴巴的修行處五英里,整座醫院看起來彷如一座泰姬瑪哈陵,兩棟側翼大樓彎成弧形,像是要給前來的人一個歡迎擁抱。一進大門是一個圓形大廳,造型肖似倒過來的心臟,尖端指向天空。
逗留期間,克魯科夫和克拉特注意到這種宗教氣氛對病人產生的奇特效果。許多病人來自極偏僻的鄉下地區,以前從未見過自來水。然而,雖然被診斷出得了威脅生命的重症,得去面對模樣嚇人的二十一世紀數位心臟儀器,他們卻無一流露出害怕表情。這與克魯科夫在美國習慣看到的病人大為不同:後者都是驚恐而絕望。
克魯科夫想要把這種設計引入美國的醫院。但要說服心臟科的同僚,他必須有堅強證據證明宗教氣氛有助於心臟手術,證明宗教信仰可以產生測量得到的生理效果。回美國的十八小時飛航途中,他與克拉特構思一個實驗計畫。他們知道,想要說服得了別人,就得把禱告的效果付諸測試,進行一場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禱告實驗。
回到美國以後,克魯科夫開始翻查科學文獻,看看是否已有證明禱告具備療效的證據。他發現有十四個設計良好的實驗顯示禱告有正面效果。最著名實驗是一九八八年由藍竇夫.伯德(Randolph Byrd)進行,他找來一群基督徒,在冠狀動脈加護病房外為病人禱告。得到代禱的病人症狀明顯減輕,需要的用藥量和醫療介入都變少。「美國中部心臟研究院」(Mid-America Heart Institute)的一項實驗則顯示,各宗派基督徒的代禱可減少心臟病人一○%的症狀,復發現象也更少(這實驗差不多與塔格的愛滋病實驗發表於同一時間,被認為可以佐證塔格得到的結果)。
禱告被視為一種超級念力、一種攜手合作的努力:由人發出,由上帝執行治療。而在某些圈子,念力則被視為禱告的同義詞,而禱告又被視為治療的同義詞︰由你發出意念,由上帝付諸實行。事實上,許多意識研究者把早期的禱告實驗視為一種念力實驗,而且是種群體念力實驗,因為它們全都企圖用一群人在同一時間去影響同一事物。
不管這些早期實驗的結果多麼鼓舞人心,克魯科夫知道,他還需要更大規模和程序更緊密的實驗。為此,他發起了一個小型前導研究。他從鄰近的「德罕退伍軍人醫療中心」(Durham Veterans Affairs Medical Center)招募了一百五十個志願者,全是準備接受血管重建術和冠狀動脈支架手術的心臟病人。除了想知道禱告的效力以外,克魯科夫還想看看遠距治療等另類療法是否有效。他把病人分為五組,其中四組除接受標準醫藥治療以外,還各接受一種另類療法:
緊張放鬆法、療癒性接觸、心靈想像法和代禱。第五組病人只接受一般醫藥治療。每個病人的腦波、心跳、血壓都受到持續監測,以了解他們每一刻受影響的程度。
克魯科夫決定把禱告的「聲量」開到最大。在徵求志願的禱告團體時,他的護理師克拉特向全世界發出呼籲。她寫信給尼泊爾和法國的佛寺,又寫信到VirtualJerusalem.com 網站,請對方安排一些人到哭牆禱告。她還打電話給巴爾的摩的加爾默羅會修女,請她們在晚禱時為病人禱告。到最後,她共徵到七個禱告團體,包括基要派信徒、摩拉維亞派信徒、猶太教徒、佛教徒、天主教徒、浸信會信徒和聯合教會信徒。
每個禱告團體分配到幾個病人,他們只知道病人的姓名、年齡和病症。雖然克魯科夫讓各禱告團體自行決定禱告內容,卻規定禱告時必須說出病人的名字,以及祈求病人得到治療和康復。病人與參加研究的人員都不知道誰將被代禱。而在血管修復術進行後一個小時,將再進行身心療法。
實驗結果讓人印象深刻。接受另類療法的組別住院期間健康情況得到三○至五○%的改善,與對照組相比要少些併發症和血管硬化。但也有二五到三○%的病人情況變糟:死亡、心臟病發、心臟衰竭或血管硬化,或需要再做一次氣球擴張術。但在各種另類療法中,代禱是效果最顯著的一種。
不過,這個實驗還是太小了,不足以提供決定性結論,畢竟只有三十個病人得到代禱。
儘管如此,實驗結果還是讓克魯科夫深受鼓舞。他把這實驗命名為「智思訓練的監測與落實」﹝Monitor and Actualization of Noetic TRAinings,簡稱MANTRA(咒語)﹞,將結果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就連最保守的心臟科醫師現在也開始半信半疑遠距治療也許是有效的,而禱告又尤其對心臟病有幫助。
克魯科夫知道,他的實驗要更有影響力,必須擴大規模加以複製。於是,他發起了第二次實驗,取名「咒語二號」(MANTRA II),從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和其他九家美國醫院招募來七百五十個病人,又找來十二個禱告團體。這一次禱告團體的人數更多,宗派背景也更紛紜,包括了英國的基督徒、尼泊爾的佛教徒、美國的伊斯蘭教徒和以色列的猶太教徒。受到前一個實驗的成功鼓舞,克魯科夫和杜克大學這一回大肆宣傳,號稱那是遠距禱告效力的一次超級實驗。
在「咒語二號」中,克魯科夫把病人分為四組。一組得到代禱;第二組接受經過特別設計的MIT療法﹝MIT therapy,包括音樂(Music)、想像(Imagery)和觸療(Touch)三部分﹞;第三組則是「MIT療法」加上代禱;第四組為對照組,只得到標準的醫學治療。接受「MIT療法」的病人在動血管重建手術之前被教導放鬆呼吸、想像自己身處最喜歡的地點,並聆聽自己選擇的安靜心神的音樂。之後,他們從專業治療師那裡接受十五分鐘療癒性接觸。
這些病人動手術時也可以帶著播放音樂的耳機。
這個新實驗的目的,是想看看代禱或「MIT療法」是否可以防止或減少病人住院時發生事故的機率。所謂的「事故」,是指死亡、再度心臟病發、需要動額外手術、再次住進加護病房,以及顯示心臟受到傷害的肌酸磷激酶竄升等。這一次,克魯科夫還想測試禱告的長程效果︰包括是否可以緩和病人情緒,是否可以減少病人出院後六個月內的死亡率和再入院率等。
克魯科夫的實驗恰恰進行於九一一恐怖攻擊和其餘波蕩漾期間。有三個月時間,死亡的病人相當多,讓克魯科夫不得不修改實驗的設計。他發展出一個兩梯隊的代禱策略,招募來十二個第二梯隊的禱告團體。一有新病人加入實驗,第一梯隊的禱告團體將為病人代禱,而第二梯隊的禱告團體則為第一梯隊的團體代禱。克魯科夫希望,這可以讓新加入的病人得到較多的禱告「劑量」,以期能與早已加入實驗的病人獲得相同「劑量」的禱告。
正因為宣傳做得很大,實驗得到的結果也加倍讓人失望。五個組別的病人住院期間的病情沒有任何差異。只有在動手術前接受過「MIT療法」的病人稍微減輕一點沮喪感。不管怎樣,大規模的「咒語二號」實驗仍然算以失敗收場。代禱看來並沒有讓任何病人的情況好一些。
在長程效果方面,代禱的確顯示出一些效力(例如病人的情緒較舒緩、再住院的比例減少,以及手術後六個月內的死亡率降低等),但這些效力在統計學上並不顯著,而且也不是實驗當初的焦點。
為了從巨大失敗中扳回一城,克魯科夫設法讓實驗結果刊登在英國知名醫學雜誌《柳葉刀》(The Lancet)。文中,他宣稱實驗結果讓他感到「振奮」,又認為人們對這些結果的解讀有誤。儘管如此,在懷疑論者眼裡,克魯科夫的實驗結果所傳遞的信息再簡單不過:生了病找人代禱是不管用的。
差不多同一時間,在一九九七年,梅約醫學中心(Mayo Clinic)展開了一項為期兩年的禱告效力實驗,對象是一些最近才離開加護病房的心臟血管疾病患者。近八百個病人被分為兩組:一組是高危險群(帶有一個或以上危險因素的,如糖尿病、心臟病發過等),一組是低危險群(除既有的症狀外沒有危險因素)。兩組病人又再各分為兩組。其中各有一組除接受一般醫藥照料外,還會由五個人一週代禱一次,為期二十六週。另兩組則只是繼續接受標準醫藥治療。
研究者在實驗後得出的結論是,禱告對死亡率、再發率、需要再接受治療或再住院的機率,都毫無影響。雖然「被代禱組」和「未被代禱組」的表現是有一些小差異,這些差異並不被視為是顯著的。
為了一勞永逸解決禱告是否有效的疑問,本森想出一個雄心勃勃的計畫。本森是主流醫學與另類醫學這兩個敵對陣營理想的和事佬人選︰他一方面是哈佛醫學院的教授,另一方面又對另類療法的研究深感興趣,還為此創立了「身心醫學研究院」(Mind/Body Medical Institute),以研究身心療法的效果,甚至創造了一個新詞來描述身心療法的效果:「放鬆反應」(the relaxation response)。有他的名字背書,禱告實驗的結果將可望獲得保守陣營認可。為了這個實驗,本森找來另五個美國醫學重鎮參與,其中包括梅約醫學中心。他把實驗取名「代禱治療效應研究」(Study of Therapeutic Effects of Intercessory Prayer, STEP),預期它將是歷史上最大規模和最嚴謹的禱告實驗。
這實驗招募來一千八百名準備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病人,分為三組。其中兩組一組有人代禱、一組沒有,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有沒有人代禱。另一組有人代禱且被告知。本森之所以如此設計,是為了分離開兩個可能產生作用的因素:一是禱告本身效力,二是病人的預期心理。這樣子,他就可以對照出預期心理的效力。
禱告團體方面,本森招募來天主教修士和另外三個基督教派的成員:密蘇里州的聖保羅修道院(St. Paul Monastery)、麻塞諸塞州一個加爾默羅會修女團體,以及堪薩斯城外的「寧靜合一」(Silent Unity)傳道會。禱告團隊裡沒有伊斯蘭教徒或猶太教徒,是因為本森找不到願意配合他實驗設計的非基督徒團體。禱告團體會被告知病人的名字和姓氏首字母。禱告內容並無特殊規定,但必須包含以下字句:「手術成功,復原迅速,無併發症。」禱告團體持續禱告三十天,這期間病人若發生任何重大事故(如出現併發症或死亡),禱告團體都會接獲通知。
研究結果震驚世界,卻讓研究者感到困惑。最困惑的人是本森,因為一直以來他投入許多時間鼓吹心靈的治病能力。研究團隊本來預期,獲益最大的應是「有人代禱又被告知」的組別,其次是「有人代禱但未被告知」的組別,至於「沒人代禱又沒被告知」的組別則受益最少。但實驗結果卻顯示,有沒有人代禱或有沒有被告知的組別,表現沒有多大分別。不只這樣,實驗結果還跟研究團隊的預期恰恰相反。「有人代禱又被告知」的組別表現最差:有五九%的病人出現非手術引起的併發症,而未被代禱的組別只有五二%病人是這樣。就連「有人代禱但未被告知」的組別,心臟病發或中風的比例也微微高於沒人代禱的組別。在「有人代禱但未被告知」的病人中間,有一○%出現嚴重的手術併發症,沒人代禱的病人是一三%。
本森和他的團隊不知道該如何解釋這種結果。他們甚至懷疑病人是不是得了「表現焦慮症」(performance anxiety),即因為太期望禱告有效力而增加了心理壓力。許多評論者認為,這實驗證明了禱告不只無益,甚至可能有害—至少是證明了禱告的效力是無法透過科學實驗測試。克魯科夫也受邀為這實驗撰寫了一篇評論,而他指出,這實驗確實顯示出禱告有效果—但卻是負面效果。他建議人們應該摒棄一種普遍想法,不要以為禱告一定會帶來好結果,因為「在某些環境下,好意、充滿愛心和發自真誠的禱告說不定反而造成反效果,會傷害甚至殺死脆弱的病人。」
《美國心臟期刊》(American Heart Journal)把實驗結果公布在線上,而本森團隊也舉行了記者招待會。本森提醒媒體,代禱治療效應研究並不能作為禱告效力的最後結論。不過它確實引發了一個疑問,那就是應不應該讓病人知道有人為他們禱告;這個疑問應該是未來禱告實驗最重要的研究課題。然而,其他人卻懷疑禱告實驗應不應該繼續下去,或能不能繼續下去。要知道,約翰.坦伯頓基金會(John Templeton Foundation)曾提供本森二百四十萬美元實驗經費,但卻得到這樣的負面結果,很可能沒有人願意再資助同類研究。
代禱治療效應研究的結果看來足以動搖我的大型念力實驗計畫。然而,經過細細琢磨,我懷疑之所以有如此結果,說不定是實驗設計不良所導致。雖然該實驗力求嚴謹,卻在許多方面違反最基本的科學規範。
例如,上述所有實驗並沒有清楚規定禱告的內容,任由禱告者自行發揮。本森雖然要求禱告者說出「手術成功,復原迅速,無併發症」,但其他部分仍然一無規定。最成功的念力實驗都把意念規定得高度明確。例如,在塔格的實驗中,治療師接到的不是模模糊糊或泛泛的指示,而是被要求致力於增加愛滋病患的T細胞數目。因此,本森其實應該指示禱告團體,針對某些特定的心臟病症進行代禱,或者在研究期間減少心臟支架的置入,或是其他高度明確的要求,而非含糊請求改善病情的泛泛之言。
上述兩個失敗的實驗也無一嚴格控制禱告團體的人數,或控制禱告的頻率和時間長度。這一點也許會引起群體念力的混淆。由於實驗使用的是高度分歧的禱告團體,這些團隊的禱告效力並非等值。在本森的實驗裡,禱告團體被要求一星期禱告四次,但時間長短則容許從一次三十秒到幾小時不等。他的助手也從未記錄每個禱告者禱告時間是多長。反觀塔格雖然也使用背景大異其趣的治療師,但他們輪流交換病人醫治,所以每一個病人每一次只會接收到一種治療訊息。
就像「禱告研究辦公室」(Office of Prayer Research)的主任鮑伯.巴思(Bob Barth)所說的:「你要怎樣量度禱告的劑量呢?例如,一個和尚五分鐘的禱告就一定不如十個修女禱告一小時有效嗎?一天禱告二十次一定比一次更有效嗎?」
在評論克魯科夫的實驗設計時,《柳葉刀》期刊亦語帶保留:「不同宗派的禱告者少一點,會不會導致不同結果呢?」
本森企圖標準化禱告方法的做法也有違各個禱告團體慣用的代禱方法。在一般情況下,禱告團體被要求為某個人代禱時,需要知道病人較詳細的資料,包括全名、年齡、病狀等,也會想定期了解病情進展。他們還常常要求與病人和家屬見面。有了這種個人資訊,他們才能真正知道病人的需要。
本森的實驗設計卻反其道而行,只讓禱告者知道病人的名字和姓氏首字母。有限的資訊讓禱告團體無法與病人發生有意義的連結(施利茨和雷丁相信這種連結是心靈能發生影響力的重要條件)。許多參與實驗的禱告團體反對本森這種設計。正如一個評論者所說的:「情況就好比你想打電話給朋友,卻只有她電話號碼的前三碼,這樣你又怎能指望她會接電話?」
就像代禱治療效應研究實驗一樣,克魯科夫的實驗也不披露任何病人的細節,讓代禱者無法與病人建立有意義的連結。而在塔格的實驗裡,治療師卻能得到病人的照片、名字和病情資料。上述的禱告實驗並沒有測試根據詳細資料進行的代禱與只根據名字與姓氏首字母進行的代禱效力有無不同。
第5章 進入超空間
6.對的心緒(結錄)
米契.克魯科夫(Mitch Krucoff)一九九四年回到美國時,滿腦子想著他從印度學來的各種醫療新觀念。他是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心臟專家,先前與他的護理師蘇珊.克拉特(Suzanne Crater)一道接受邀請,前往布達巴底(Puttaparthi)的「聖諦醫院」(Sri Sathya Sai Institute of Higher Medicine)參訪指導。聖諦醫院開幕才一年,是印度教導師賽巴巴(Sathya Sai Baba)為了讓窮人得到現代西方醫療照料而創建,費用全免。院方邀請克魯科夫當心臟科顧問,看看需要添入哪些最先進的設備。
克魯科夫...
作者序
前言
意念的創造力量(結錄)
大部分有關意識的初步發現在三十多年前就已取得。稍微近期的發現(來自全球各地的前衛量子物理實驗室)為上述三個問題提供了部分答案。它們顯示出,我們的世界是高度可塑的,允許持續不斷的細微影響。而更近期的研究者又證明了,生物體總是不斷在發送和接受測量得到的能量。意識的新理論模型將之描述為能夠踰越各式各樣物理邊界的實體。意念看來是一種類似於音叉的東西,可以引起宇宙其他物體的音叉以相同頻率共鳴。
根據心靈力量的最新研究,我們知道,意念的效果頗受發念力者本人的心緒狀態、發送地點和發送時間所影響。目前,念力已經被應用在許多領域,包括醫治疾病、改變物理過程,以及影響事件。它不是一種特殊天賦,而是學來的技巧,因此是可以教的。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許多方面已經不自覺地使用意念的力量了。
還有一批實驗顯示,如果許多人在同一時間發送同一個意念,意念的威力可以倍增。《念力的科學》分為三大部分。主體部分(一至十二章)試圖把既有的實驗證據綜合在融會貫通的理論裡,指出念力是如何運作、怎樣把它用於生活,以及什麼樣的條件可讓它產生最佳效果。
第二部分(第十三章)是一幅藍圖,教導讀者如何有效使用念力,以及自我「充電」的祕訣。這部分同時也是一種前衛科學的練習。我不是人類潛能專家,所以本書並不是一本自助手冊,而是一趟我自己以及各位自身的發現之旅。我們絕對確定這些技巧都曾在受控制的實驗室環境裡成功產生效果;但至於它們能不能在各位的生活裡起作用,我們則不敢保證。事實上,練習念力、利用念力,你就等於是在進行一趟持續不斷的個人實驗。
本書的最後部分包含一系列個人與群體實驗。第十四章勾勒出一連串各位可以在生活中進行的念力實驗。這些迷你實驗將可作為資料,以得出更大的結論。各位可以把結果貼到我們網站,與其他讀者分享。
除個人實驗外,我也設計了一系列大型群體實驗,供本書讀者參與(見第十五章)。在經驗豐富的科學團隊的協助下,「念力實驗網站」會定期舉行大型實驗,讓讀者測試自己的群體念力能否產生顯著效果。
各位需要做的只是讀這本書,消化它的內容,登入網站,然後根據本書後部指示的方式,放送意念。第一回合實驗將會由德國生物物理學國際研究所副所長波普主持,由亞歷桑納大學的心理學家史瓦慈、思維科學研究所的施利茨和雷丁共同協助主持。
網頁製作專家與我們的科學團隊協同設計了一份登入協議書,以便能夠知道參與者的特質,並加以分類,讓實驗獲得最大效果。每一次群體念力實驗都會選擇某一個或一群對象。我們從低等生物海藻開始(參考第十二章),再把難度增加,一次比一次選擇更複雜的生物作為實驗對象。
我們的計畫規模宏大,最後將會選擇一些社會疾病作為對象。其中一個人體目標是有傷口的病人。眾所周知,傷口的復原有固定時程和模式,㉓任何偏離正常值的情況皆可被精確測量出來。就這個例子而言,我們想知道群體念力是否可讓傷口復原得比一般情形更快。
當然,各位不是一定要參加我們的實驗。如果各位不想參與,也可以看看別人的念力實驗結果,利用一部分資訊來把念力應用在生活中。
由於不鼓勵玩票式的參與,「念力實驗網站」需要複雜的通關密語始能進入實驗網頁。通關密語都是由本書提到過的字眼或觀念構成(幾個月會略為調整一次)。想要參與實驗,需要登入通關密語,而這表示,各位需要讀過本書和了解它。
我們的網站設有一個時鐘(根據美東時間與格林威治標準時間調定)。網站不時會發出通知,請各位在某一天的某一個時刻,用經過嚴格規定的字句,向某個對象發送念力。
一旦實驗完成,其資料將會由我們的科學團隊分析,再由中立的統計學家檢查,然後公布在網上和本書的後續版本。因此,該網站乃是各位手上拿著的這本書的續集。你只要定期上該網站,查看實驗的日期,就等於不斷參與本書的寫作。
已經有數百個實驗顯示群體意念可以產生顯著效果。不過,我們的實驗也許在一開始或者之後都無法獲得測量得到、可作為論證的效果。但不管結果如何,身為聲譽卓著的科學家和客觀的研究者,我們有責任報告所得到的數據。就像所有科學一樣,失敗也是有效益的,能幫助我們不斷修改實驗的設計以及它們所奠基的前提。
讀這書的時候,各位應該要記住,它是一部前衛科學的作品。而科學是一個無休止的自我糾正過程,許多當初被認定是事實的假設後來往往遭到丟棄。所以,本書許多(甚至大部分)結論日後必然會受到修正或補充。
透過讀這本書和參與它的實驗,各位將可為人類知識帶來建樹,甚至可能進一步改變世人對世界是如何運作的理解。事實上,群體念力說不定能逆轉潮流,為這個星球帶來修復和更新。個人的聲音是微弱而難以聽見的,但千萬個聲音匯流在一起,卻可以形成一首洶湧澎湃的交響樂。
我寫《念力的科學》的目的是展示意識的不凡性質與力量。說不定,它可以證明,想要改變世界,我們只需要同心合意就能辦到。
前言
意念的創造力量(結錄)
大部分有關意識的初步發現在三十多年前就已取得。稍微近期的發現(來自全球各地的前衛量子物理實驗室)為上述三個問題提供了部分答案。它們顯示出,我們的世界是高度可塑的,允許持續不斷的細微影響。而更近期的研究者又證明了,生物體總是不斷在發送和接受測量得到的能量。意識的新理論模型將之描述為能夠踰越各式各樣物理邊界的實體。意念看來是一種類似於音叉的東西,可以引起宇宙其他物體的音叉以相同頻率共鳴。
根據心靈力量的最新研究,我們知道,意念的效果頗受發念力者本人的心緒狀態、發送地...
目錄
自序:人類意識可以改變物質世界
前言:意念的創造力量
第一部 念力的科學
1 變動不居的物質
2 人類天線
3 雙向道路
4 心心相印
第二部 熱機
5 進入超空間
6 對的心緒
7 對的時間
8 對的地點
第三部 意念的力量
9 心靈藍圖
10 巫毒效應
11 為昨日禱告
12 念力實驗
第四部 實驗
13 念力練習
14 個人念力實驗
15 群體念力實驗
鳴謝
注釋
自序:人類意識可以改變物質世界
前言:意念的創造力量
第一部 念力的科學
1 變動不居的物質
2 人類天線
3 雙向道路
4 心心相印
第二部 熱機
5 進入超空間
6 對的心緒
7 對的時間
8 對的地點
第三部 意念的力量
9 心靈藍圖
10 巫毒效應
11 為昨日禱告
12 念力實驗
第四部 實驗
13 念力練習
14 個人念力實驗
15 群體念力實驗
鳴謝
注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