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的職責是打擊犯罪,收集犯罪資料以及了解罪犯與被害者的背景。
父母的職責是讓小孩子適性學習、擁有和諧友善的人際關係以及平安健康的長大。網路警察的身分,讓蘇珊更了解,兒童們在使用手機與社群網站時,會遇到什麼樣的陷阱?會遭遇什麼樣的引誘?以及為何會成為罪犯的下手目標?
本書特色賣點:
※「Facebook家庭安全中心」的『可靠網路安全專家』,多年實戰經驗,傾囊傳授!
※平均指導超過七萬名年輕人和上千名家長、教育者、與青少
年相關的人士和臨床心理醫師的澳大利亞專家網絡警察蘇珊-
麥可林現身說法!
※亞馬遜最高四顆星★ ★ ★ ★評價
※蘇珊麥‧克萊恩最暢銷書籍修訂與更新版
※父母與孩子溝通在線世界的最佳指南寶典 ※國外網路、讀者回饋,好評如潮
※原書為企鵝藍燈書屋(Penguin Random House)名牌出版社出版※亞馬遜最高五顆星評價
作者簡介:
1982年加入澳洲的維多利亞警隊,駐於墨爾本人口密集區。並於1994年首次處理網路犯罪案件。
蘇珊•麥克萊恩(Susan McLean)是澳大利亞網絡安全和年輕人領域最重要的專家。 她在維多利亞警察局工作了27年,在國際上進行了最高水平的研究和培訓,最終確立了該組織對兒童在線安全的態度。 她最近被任命為新成立的澳大利亞政府在線安全諮詢工作組的成員。
譯者簡介:
張芷淳
台北出生。取得臺灣大學中文系與外文系雙學士後,進入荷蘭奈美亨大學(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研讀語言學,專攻兒童語言習得。目前旅居荷蘭,為一名自由譯者。
章節試閱
青少年將網路和手機科技視為連結同儕的生命線。不管我們喜不喜歡,這都是他們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一部分。但同樣的科技也會使他們遭遇以下情形:
不妥的內容
網路霸凌
情色簡訊
線上性誘拐
身分盜竊
線上情色內容
網路匿名性使得許多青少年覺得自己能虛張聲勢且肆無忌憚,這促使他們做出在現實生活中不會做的事。多數的孩子認為自己無所不知,不會做出糟糕的決定,也能夠區分對錯。但孩子不一定都明白網路上的一個錯誤決定足以產生災難性的後果,也不知道網路上無法取消,更不能抹去任何決定。孩子不了解自己按下按鍵送出、輸入或上傳的東西,是幾乎無法被抹去的。在網路的世界裡,並沒有「取消」的選項。
根據可信的研究證據指出,與成人相比,青少期的孩子一般來說——尤其是男生——以其心智發展程度,較無法在個人安全和防禦上做出明智的決定。他們雖然精通科技,卻無法彌補正在發展中的大腦,也無法補償欠缺的成熟度和生命經驗。同時,更小的孩子也正在使用網路及上網設備,這樣的對話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早開始。
關於網路的十件事
那麼,當與孩子談論關於科技問題時,有哪些重要因子需要考慮?
1. 尊重和責任
若多數的科技使用者都能秉持尊重和負責任的態度,我們就不需要處理這麼多的網路問題。網路使用的基本觀念應是:人人皆須尊重自己和他人,並以負責任的態度使用科技。這不是困難的概念,而是常識和普遍的行為準則。如果秉持尊重和負責任的態度使用網路,是不可能會傷害任何人或違反任何法律的。
我們需要孩子停下來問自己:我接下來要做的事對自己和別人是否尊重,是否為負責任使用科技的方式?
2. 網路是公共空間
不論去哪裡、做什麼、或如何建立帳號,事實就是任何在網路上的行為都是公開的。你打算藉由傳送的訊息或發布的照片做些什麼,以及實際上會發生的事,這二者通常有非常大的差別。每則線上通訊均可被追蹤查詢,並可再重新發布或利用,不管你同不同意。即使你的帳號已設定最高隱私和安全性權限,知道怎麼破除的人仍然能取得你的帳號內容。網路隱私其實並不存在,而較為適合的詞彙應是網路安全。你可以有很高的安全性,卻無法擁有絕對的隱私。要記得的是,即使任一陌生人一開始無法看到你的帳號內容,你都需要考慮到你的「朋友」有可能刻意或不經意地將之分享出去。
無人能探知網路未來的面貌,亦無法知曉未來訊息的存放方式和地方。我們不知道網站是否會改變其使用者條款,又或者我們認為安全存放的訊息是否會用某種方式被傳播出去。就像世上許多知名人士近年的遭遇,如果某樣東西在網路上備了份,那麼在某個你最不想要或沒想到的時刻,這個東西又會出現。就最近的 Facebook 和劍橋分析個資外洩事件來看,若想知道我們的資訊在哪裡或如何被搜集和使用,是一件很難的事。沒有人知道到底有多少的個資被記錄下來,又或者被標記的照片最後到了哪裡,甚至也無法知道是誰能在未來取得現在被保護的資訊。最保險的辦法是在發布內容前先想一想,這樣才能防止散播也許在二十年或三十年後會傷害名譽或摧毀機會的內容。
3. 任何紀錄皆無法完全刪除——你發布的內容永遠都會留在網路上
取消按鍵能解決許多的問題,電腦上的資源回收桶可在永久清空前儲存已刪除的檔案。然而,即使刪除了檔案,電腦專家還是能恢復幾乎所有的檔案。不管你是否能找到已經刪除或遺失的檔案,事實就是檔案仍在某處。手機也是同樣的道理。你傳送和接收的多數檔案均會被記錄和儲存,亦可能應要求交給執法單位(依循清楚定義的法律程序)。即使是手機上刪除的訊息也可以恢復、解密、或者由檢驗技術專家轉譯成可讀的格式。搜尋引擎就像章魚的觸角伸向四周,並搜集所有可以找到的東西。而這些東西一定儲存在某處!
4. 網路匿名是不可能的事
不管你怎麼稱呼自己、建立哪些帳號,在網路上你永遠不是真的匿名。當然,這感覺像是匿名,你可以藏匿於假帳號或假名後、或使用虛擬分身,但如果有人真的想要知道某個電話號碼的主人——不論是否屏蔽——又或者誰創建了某個帳號,這都是可以做到的。全世界的警方在利用科技調查犯罪情事時,均有能力取得搜索令,並強迫網站、電信公司和網路公司交出身分資訊。
5. 你永遠都會留下數位足跡
在網路上,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你的數位足跡建構了你的線上名譽,所以你真的需要思考自己瀏覽的網站、發布的訊息、擁有的帳號、以及線上的交友圈。如果想要使用科技做不對的事,你遲早會被抓到,不可能完全不被發現(請參考第三章〈孩子的線上名譽〉)。
6. 舉止造就人品
行為舉止很重要。行為舉止在網路上就和在現實生活中一樣重要,又可稱為「網路禮儀」。那麼你可以教孩子什麼樣基本的觀念呢?
• 要記得文字無法傳達表情或情緒,因此應注意自己的語氣。
• 表情符號還是有可能造成誤會。
• 大寫字母跟吼叫的意思是一樣的,請不要使用。
• 你如果不會在外婆奶奶面前罵髒話,那最好不要在網路上罵髒話。
• 不要在過度疲勞、情緒化、生氣、沮喪或酒醉的時候傳送訊息或電子郵件。你如果不能在傳送前冷靜地停下來想一想,那就等到隔天早上再說。
• 想別人怎麼對你,就怎麼對待別人。要記得,訊息一傳送出去,就不在你控制的範圍內了。
• 經驗法則是如果不會或不想對人或在街上說那樣的話,那就最好不要在網路上說。
7. 切勿分享密碼
雖然切勿分享密碼是很基本的觀念,但你還是會驚訝於有多少的孩子會這麼做。我不是在說身為家長的你不能知道自己孩子的密碼,而是很多孩子會利用密碼當作籌碼換取成為另一人的摯友。孩子想要變成某人的摯友,也想要有一個摯友,若只需簡單的密碼就能達成,孩子當然會不假思索地這麼做。他們推斷朋友可以信任,但事實是,通常是朋友背叛他們。我們也知道網路上不懷好意的人如果變成某個孩子的線上摯友,通常得以獲取孩子的帳號密碼,而導致黑函勒索和其他更為邪惡的事件。要教導孩子,密碼是秘密,只有爸媽才能知道;如果有人想要知道他們的密碼,或者不小心告訴了別人,都必須跟父母稟告。告訴孩子,你既然不會和好朋友分享牙刷,那就不該分享密碼!
8. 沒有所謂安全的網站或 App 應用程式
許多網站會宣傳自己的安全性,尤其是針對孩童的網站。這時常讓帶給家長一股不實的安全感,使其相信網站或 App 應用程式裡內建了能保護孩子的安全設定。雖然某些網站的確比其他網站要來得安全,提供了各種安全性和保護控制,但它們只能片面協助提供一個更安全的網路環境。說到安全性,所有網站均得仰賴兩件事:
• 使用的安全性設定
• 使用者的誠實度和意圖
我們都知道現實中有許多人樂於欺騙弱勢以滿足他們扭曲的慾望。就連一些孩子也知道可以用快速建立的帳號來網路霸凌別人。讓孩子瀏覽經過你准許的網站,並謹記各種人都可能在那裡——好的、壞的、老的、年輕的、或任何一種人。沒有所謂安全的網站,只有安全的使用者。
9. 每個人在網路上都可變成任何人
這就像決定自己想要變成什麼樣的人一樣簡單。你只需造訪一個網站,再填入真實或假造的資訊,就可以瞞天過海。不管那些網站說什麼,確認帳號持有人的細節是不可能的事,而且很多人會為了各種理由在網路上說謊。告訴你的孩子,有些人會在現實生活中撒謊,有些人會在網路上撒謊,你永遠不會知道對方是否如他/她所說的那樣。
如果有年長的男性在店裡接近你的孩子,並說自己十四歲,他很明顯地是在說謊。在網路上,藏匿在螢幕背後假裝自己的身分則容易得多。不懷好意的人會竭盡所能和孩子有所接觸:他們會用變聲軟體讓自己聽起來像是少女或少男;網路攝影機也可能會顯示一個少男或少女,這些人拿錢坐在那裡假裝自己是說話的人。
10. 網路的世界有法律
在現實生活中的罪行,在網路的世界裡大半也違法。網路和濫用科技有明確的法律規定,通常警方不需證明犯罪的意圖。某項違法行為的發生就代表了犯罪的事實。若從國際的觀點來看待法律,就能知道各國即使有些許差異,在一個國家的網路罪行,在另一個國家八成也是犯罪。確保孩子知道濫用科技或在網路上霸凌/騷擾別人會構成刑事犯罪。告訴孩子,交換裸體「自拍」或其他情色圖片給未滿十八歲的孩童會成為兒童性剝削的證據。民法的誹謗罪同樣適用於網路上。(請參考第十章〈網路及相關法律〉)
青少年將網路和手機科技視為連結同儕的生命線。不管我們喜不喜歡,這都是他們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一部分。但同樣的科技也會使他們遭遇以下情形:
不妥的內容
網路霸凌
情色簡訊
線上性誘拐
身分盜竊
線上情色內容
網路匿名性使得許多青少年覺得自己能虛張聲勢且肆無忌憚,這促使他們做出在現實生活中不會做的事。多數的孩子認為自己無所不知,不會做出糟糕的決定,也能夠區分對錯。但孩子不一定都明白網路上的一個錯誤決定足以產生災難性的後果,也不知道網路上無法取消,更不能抹去任何決定。孩子不了解自己按下按...
推薦序
我們都是成為父母後,才學著怎麼當父母。
陳信聰/視有話好說製作人兼主持人
要做一個稱職的爸媽,我們這一代的問題更多、挑戰更大、擔憂也更深。幸好,這本「情色簡訊、簡訊和自拍─如何保護孩子的線上安全」,適時地成為這一代父母的指導手冊,讓我們懂得如何有效地面對小孩子的3C依賴以及資訊爆炸的數位學習時代。
作者蘇珊麥克萊恩是澳大利亞的網絡警察,警察以及母親的雙重身份,讓作者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觀察。警察的職責是打擊犯罪,收集犯罪資料以及了解罪犯與被害者的背景。父母的職責是讓小孩子適性學習、擁有和諧友善的人際關係以及平安健康的長大。網路警察的身分讓蘇珊更了解,兒童們在使用手機與社群網站時,會遇到什麼樣的陷阱,會遭遇什麼樣的引誘,以及為何會成為罪犯的下手目標。
無所不在的網路以及隨手可得的資訊,雖然讓現代小孩具備前所未有的優勢,卻也暴露在無法想像的風險!霸凌、網路沉迷成癮、情慾探索、性犯罪…,許多問題在家長還沒搞清楚之前,就已經找上了小孩。
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2018年台灣人的初婚年齡(排除再婚),男性平均是32.5歲,女性平均30.2歲。換句話說,不管是否奉子結婚,現在的人第一次當爸媽,大概都已經超過30歲,而當小孩子到了八九歲,開始每天吵著要買手機的時候,爸媽的年紀大概都已經到了40歲。
40年前是什麼時代?微軟WINDOWS系統是在1985年問世,當時還得在DOS下輸入一大堆指令。在Mac系統下,1981年才誕生了第一隻商業化的滑鼠。我是上國一後才第一次用開機片啟動撲克牌遊戲,在大學時,必須到圖書館才能使用網際網路Gopher系統查詢館藏資料。我們小時候最大的娛樂是偷偷到巷口的雜貨店內打大型電玩,或是到有錢的同學家裡玩任天堂紅白機。中午放學回家只能陪阿公阿嬤看天天開心。晚上讓張小燕的連環泡或是潘迎紫的神鵰俠侶陪伴童年歲月。
40年後的小孩是什麼年代?他們用GOOGLE搜尋花卉鳥獸知識、上NASA網站探索黑洞的奧秘、隨手可得的色情或毒品資訊、躲在棉被裡跟陌生網友聊天…現在小朋友面對的成長環境,遠遠超過我們的經驗與能力。
成為父母後,我們一定會回想當年我們的爸媽是怎樣對待我們的。無論是學習仿效還是排斥反對,上一代的經驗總是下一代的重要依據。唯獨我們這一代,無論父母當年是用放任或是嚴苛的管教,恐怕已經完全無法套用現今的教養模式。
當小一小二的孩子整天要玩手機遊戲,當小三小四吵著要有自己的IG、FB、LINE的帳號,當小五小六已經有一半同學擁有自己的手機,當國一國二已經偷偷躲在棉被或是馬桶上跟別人聊了一兩個小時,而且不時地發出傻笑,作為爸媽,我們真的知道孩子們是在學習談功課?還是在聊天?還是在看色情的訊息?還是已經接觸到陌生網友的陷阱?
身為家長,到底該不該管?該怎麼管?管了又真的有用嗎?
2019年10月14日,韓國藝人崔真理(雪莉)因為長期網路霸凌而發生自殺悲劇。台灣國健署2019最新調查,有1/4的國中學生在過去1年內曾經認真考慮自殺。手機的普及只是讓霸凌問題越來越嚴重。當爸媽意識到小孩已經嚴重網路成癮時,貿然奪走手機也已經釀成好幾起悲劇。現代的父母們不容易理解,手機其實已經是串連起青少年世界的所有重要聯繫。問題在於為何小孩子會一路走到這個地步?為何父母在過程中都沒有適時地介入管理?為何沿途都沒有察覺小孩一步步地走入困境?
父母們會無時不刻提醒兒童過馬路要守規矩、要靠右邊走、要牽著大人的手。我們會很在意食品有無塑化劑、反式脂肪或是過多的鹽分糖分。但多數家長卻對網路資訊安全視若無睹。
放任小孩使用網路,不會讓他變成賈伯斯!
這本書一直告訴家長們一個重要觀點,不要因為我們不熟悉不了解,就放任小孩沉迷在風險極高的網路世界。賈伯斯、比爾蓋茲、祖克柏等資訊領袖,絕對不是因為沉迷在聊天室談八卦看色情影片而成功!相反的,這些對資訊社會有重大貢獻的經營者,對於未成年使用網路反倒比一般家長更加憂心。
臉書跟Instagram註冊帳號必需年滿13歲,換句話說,現在很多國一以下的學生,根本不應該上臉書,更不應該在IG上放一大堆有的沒有的照片。至於LINE在台灣雖然沒有年齡限制,但是LINE在日本,對未成年用戶實施多項限制,包括無法搜尋未成年用戶ID 以及更嚴格的隱私設定等。如果連社群網站經營者都不希望你的小孩成為他們的客戶,有什麼理由我們要放任小孩盡情沉迷在網路世界?
無論在澳洲、歐美還是台灣,作者苦口婆心提醒所有家長:在網路世界中,千萬別低估男童面臨的風險與傷害。台灣長期輕忽男童遭遇到的性犯罪,但是這本書舉出了許多的實際案例,包括男童遭誘騙裸照、恐嚇勒索以及其他的性犯罪。
這本書也提醒所有的家長,千萬不要因為錯誤觀念或是一時的虛榮心,而讓自己的小孩暴露在犯罪的風險當中。
「數位足跡」是所有人都必須建立的重要觀念!特別是在孩子0-8歲階段,家長往往是招致犯罪的重要根源。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無論是在IG放上墾丁全家出遊時拍下的海灘小屁股,還是在臉書上直播新生兒第一次全裸洗澡的影片,甚至是自以為幽默實則極其荒謬的公開自己兒子的小GG照片。就算你只設定好友瀏覽,但你根本不知道誰能看到這些畫面,更難想像之後那些職業的色情網站會拿這些照片做什麼!無論是小孩子的私密照片、活動訊息以及身體心理狀況,無論如何,都不要放上網路。不要上傳你小孩子的照片,特別是裸照,不要放小孩出糗的影片,不要在網路上批評指責你的小孩跟配偶,不要公開自己的家庭與婚姻和諧與否,不要透漏自己的經濟狀況(不炫富不討拍)....原因很簡單,不要輕易地讓自己或家人成為犯罪目標。
另一個台灣很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在網路上無時不刻的打卡報告自己所在位置以及一舉一動。美食餐廳、名勝景點、慢跑路線、出國行程、接送小孩的時間地點…,除非你想讓任何人(包括罪犯),都可隨時的掌握你與家人的行蹤,否則到處打卡實在是最愚蠢的事情。數位足跡是這本書很重要的觀念,無論是任何社群軟體,你跟兒童的手機都應該非常在意隱私權設定,FB、IG、LINE都可以不讓陌生人搜尋,如果你真的非買手機給小孩不可,別忘了可以先安裝家長監護的APP,中華電信等業者也都可以設定色情守門員。在全放跟全擋中間,家長們還是有很多方法可以選擇。
這時代很不一樣,現在青少年最嚮往的職業已經不是醫師律師工程師,而是網紅直播主。孩子們可以用我們前所未見的方式拿到陌生網友的打賞,卻也同時遭遇到我們無法想像的危險與壓力。
無論是新手爸媽或是資深父母,這本書都是很好用的教科書或使用手冊。作為父母親,我們必須勇敢的擔負起自己的責任,用理性與善意跟小孩溝通對話,找出一個適合自己家庭的模式。現代父母千萬不要輕易讓位退場,千萬別讓手機取代家長,千萬別讓網路成為小孩的保姆與最大精神寄託。
我們都是成為父母後,才學著怎麼當父母。
陳信聰/視有話好說製作人兼主持人
要做一個稱職的爸媽,我們這一代的問題更多、挑戰更大、擔憂也更深。幸好,這本「情色簡訊、簡訊和自拍─如何保護孩子的線上安全」,適時地成為這一代父母的指導手冊,讓我們懂得如何有效地面對小孩子的3C依賴以及資訊爆炸的數位學習時代。
作者蘇珊麥克萊恩是澳大利亞的網絡警察,警察以及母親的雙重身份,讓作者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觀察。警察的職責是打擊犯罪,收集犯罪資料以及了解罪犯與被害者的背景。父母的職責是讓小孩子適性學習、擁有和諧友善的人...
作者序
引言
為人父母並不是件簡單的事。養育小孩本就無標準可依循,而我們通常需要仰賴父母、朋友、或者他人協助我們度過這一段美好的過程。養育兒女的路程雖充滿恐懼、不安和擔憂,卻又滿溢著快樂、愛和驕傲。在這趟與眾不同的旅程上,身為父母的我們都會在某些時刻需要指引。
當連上網路及使用各種不同的瀏覽設備時,忽地映入眼前的是一個嶄新的世界等著你去探索和體驗各種樂趣、挑戰和挫折。現今縱使我們共同欠缺世世代代關於保護孩子線上安全的知識,我們依舊能齊力保障孩子使用網路的安全。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線上世界,因為他們的科技技能,加上你的成熟判斷、人生經驗和知識,將能激盪出最成功且無壓力的網路教養方式。畢竟,科技本身並無問題;使用科技的人才有可能是製造風險和危害的一方。
這本書獻給現在的你。你在本書中可學到任何關於網路世界的知識及其對孩子的影響:你的孩子在線上做些什麼、不該做什麼、以及如何協助孩子善用科技。最重要的是,你將學習如何保護他們的安全。
我們的孩子是數位世代的原住民,生長於一個為數位科技所圍繞的世界裡,無法想像沒有手機、iPad 或網路的生活。智慧型設備和社群網站已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並深深影響他們創造、分享和交換訊息的方式。
儘管網路有許多優點,使用網路的孩子仍舊會出現若干問題:
精通科技但缺少「真正的知識」和認知發展
網路成為社交和溝通的「主要」媒介
毫不畏懼科技或虛擬空間
上網變得至關重要
必須遵從他人的壓力
雖然現今的孩子極度精通科技,我們仍不該將其混淆成真正的知識——對於風險危害的認知、認知發展和成熟的判斷力。孩子很可能會為了科技而不管你,但你可以幫助他們理解真正的網路知識、在網上會遭遇的事情、如何判別處理問題、以及如何保護自己的安全和運用常識。令人遺憾地是,就我平日所見,常識並非想像的一樣普及。
事實上,常識對於很多人而言很陌生,包括成人。當面對年輕脆弱、易受影響且荷爾蒙旺盛的青少年,他們的大腦仍處於可形塑的階段,想要他們和成人一樣思考通常是不可能的事。孩子無法在事前停下來思考自己行為的後果。因為年紀輕,縱使經過解釋,他們依舊沒有足夠的人生經驗或成熟度來理解事情的後果。這也是為什麼父母在這趟網路教養的旅程上如此重要。
身為三個孩子(已是青少年)的家長,自從最大的孩子在學校接觸到網路科技開始,這過去的十七年間,我都必須正面處理這個問題。就像多數的「老人」,我毫無頭緒,也不是特別有興趣,更沒有特別思考在數位世代裡我應當如何改變自己的教養方式。
我們的第一部電腦甚至沒有網路,只是用來繕打文件或玩磁碟遊戲。當初我們計畫要等到最大的孩子上中學以後,再添購第一台家用電腦,在這個時間點之前我們真心覺得沒有必要。然而,當她上三年級時,我們讓步買了一台。當時我們意識到科技是重要的工具,又因為當時女兒在學校學習科技,相應之下,我們必須接受。這代表了在我們第一個孩子九歲時,科技進入了我們的生活。最小的孩子在他一會按滑鼠的時候就開始接觸了科技。儘管最大的跟最小的孩子只相差六歲 (中間還有一個孩子),他們在科技的使用上天差地遠。即便到了今天,已是青少年的他們在面對和使用科技上相差甚遠。世代差異在這個例子裡並非二十到二十五歲的距離,而是五年之差。這也使得跟上科技的腳步——不論是好的壞的——都更加困難。為人父母上一個月才學到的科技,在這個月或不遠的將來就會變得過時。一個今天熟悉的 App 應用程式很快就會被另一個完全沒有聽過的取代。
我的職涯始於一九八二年三月十五日,當時的我加入了維多利亞警隊。如同多數年輕熱心的警察,
我熱衷於抓壞蛋。任何壞蛋都可以,但逮捕犯罪情節嚴重的罪犯尤其能帶給我一股興奮和深切的成就感。那個時候,犯罪發生在現實生活中具體的環境裡。早期的我派駐於費茲洛依,這是墨爾本人口密集區裡一個特別忙碌的的區域。過去人人皆知這裡每平方公里的酒吧比警察機關還要多。這個時候,虛擬犯罪尚不存在,手動打字機仍然普及。
快轉至一九九四年,我派駐於墨爾本北郊區,此區相對新穎且正快速擴展。我是警察學校參與計畫的一員。這項計畫派遣警察前進當地學校,希望與當地兒童建立正向的互動關係及打破藩籬。計畫宗旨在於利用教育防範未成年人犯罪,並積極解決問題,而非消極等待問題發生。當時的我對此充滿熱忱,現在依舊如此。
在執行參與計劃之時,我的網路旅程也隨即展開。一九九四年二月,我以維多利亞警員的身分首次接獲關於網路霸凌的通報。我依然記得一通來自當地中學八年級課程統籌員的電話,電話中他邀請我到他所在的學校,因為他帶的一群八年級女生需要一些——用他的話來說——「警察的說法」。即使到了學校,我還是完全不知道那些女生做了什麼。這位老師開始討論起網路,我以為他只是在閒聊而已。一九九四年的我沒有手機,工作的地方也沒有網路。我更是很少在家上網。接著,他說:「這些女孩在網路上做了些過份的事。」
這是什麼情形?我記得自己回應了類似這樣的話:「這樣做對嗎?」和「這樣很不好!」這些是我當時唯一能想到的話。我甚至不知道這樣的情形可否稱為犯罪。身為警員,更糟的是身為父母,我完全不瞭解這個狀況,我當時想著:這是我之後將會面對的事嗎?
時至今日,這件我首次接獲的網路霸凌案仍是我處理過最嚴重的案子之一。這群女孩其中一人在鬧翻後,想要報復另一個人。加害人(已經沒有更適合的詞語)在成人性愛聊天室發布了一則廣告:「如果你想要免費性愛,請聯絡這個女孩......」廣告更附上了這位她不再喜歡的同學的姓名、住址和電話號碼。她當時無法預見的是這樣的行為對於被害者及其家屬造成的後果:一堆男人上門找尋那位大方提供免費性愛的十三歲女孩。也因此,被害者的一家人必須暫住在汽車旅館裡。這件我首次遭遇的網路霸凌案是一場非常困難的經歷。老實說,我根本不知道怎麼處理,只能盡量見招拆招。我意識到自己應該要學習,於是我開始學習。至今我們仍會看到青少年在網路上做出糟糕的決定,這個現象永遠不會改變,因為他們的認知發展程度將永不及他們的科技能力。因此,我們必須陪伴他們,在一路上提供協助和指引,並準備好在必要的時刻插手處理。身為家長的你並非孩子最好的朋友。
工作一段時間後,我被派去處理一個頗為滑稽的案子,其中牽涉到一位副校長。她雖然通曉科技,也在工作上使用科技,卻選擇不建立社交網路帳號。某個星期一,當她抵達學校之後,一些教職員對她說她能開始使用臉書是件很好的事。她告訴他們沒這回事以後,就沒有再去多想。直到休息時間時,更多的教職員恭喜她建立了 Facebook 帳號。她打電話給學校的資訊人員,請他調查為何每個人都以為她有 Facebook 帳號。他們很快發現一名學生以她的名義建立了帳號,盜用學校網站上的照片,假造了出生日期,再傳送交友邀請給所有教職員。所有人都接受了邀請,並且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是學生搞的鬼。這也代表這個學生在那一整個週末都能看到許多教職員的臉書頁面。讓這位副校長最沮喪的是,學生設定她的年齡為六十五,而實際上,她才五十出頭。雖然不是什麼大事,但這代表不論是誰都可以在網路上成為任何人。
我的教育和研究之路使我能遊歷世界,並前往美國及英國研讀。在澳洲,我是唯二成功獲得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兒童網路安全證書的人。學得愈多,我就愈想要學習。對我而言,網路安全顯然會成為澳洲嚴重的問題,如同其他人口更多的國家經歷的一樣。身為澳洲頂尖網路安全顧問中心——「Cyber Safety Solutions (網路安全解決方案)」——的管理者,我一直在學習和增進對於網路的知識,並將之盡可能分享給更多的人。重要的是,要讓家長及其他關心與教育青少年的成人都能有正確的工具。每年下來,我平均指導超過七萬名年輕人和上千名家長、教育者、與青少年相關的人士和臨床心理醫師。當我們一起擁抱科技的好處,而非專注於科技是否會成為問題,大家才能受惠。最重要的是,更多的年輕人會因此在網路上更加安全。
這本書是根據我做為警員在網路安全領域多年的經驗,也是根據我做為三個精通科技的孩子的母親所獲得的經驗,並加上我在多國的進修研究經歷。我現在幾乎每天拜訪世界各角落的學校,處理線上安全的問題和教育青少年、老師及家長。藉由與關鍵線上組織建立的穩固關係,我也提供初期危機管理、意見、和解決方法。我很榮幸能夠被 Facebook 家庭安全中心列為可靠的網路安全專家。
希望這本更新版的《情色簡訊、簡訊與自拍》能變成你在網路時代的教養守則。我相信這本書依舊是市面上最詳盡的網路安全守則之一。我不會說自己無所不知,但我想要分享自己所知。關於網路安全,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而我時常借用唐納•亨利•倫斯斐(Donald Rumsfeld)的話來解釋網路概念:
世上有「已知的已知」:有些事情我們知道自己已經了解;我們也知道一些「已知的未知」,也就是說,我們知道自己對有些事情並不了解;然而,世上還有些「未知的未知」--我們不知道自己對有些事情一無所知。
跟我一起展開這趟旅程,並學習那些你不知道自己其實一無所知的事。祝你好運!
引言
為人父母並不是件簡單的事。養育小孩本就無標準可依循,而我們通常需要仰賴父母、朋友、或者他人協助我們度過這一段美好的過程。養育兒女的路程雖充滿恐懼、不安和擔憂,卻又滿溢著快樂、愛和驕傲。在這趟與眾不同的旅程上,身為父母的我們都會在某些時刻需要指引。
當連上網路及使用各種不同的瀏覽設備時,忽地映入眼前的是一個嶄新的世界等著你去探索和體驗各種樂趣、挑戰和挫折。現今縱使我們共同欠缺世世代代關於保護孩子線上安全的知識,我們依舊能齊力保障孩子使用網路的安全。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線上世界,因為他們的科技...
目錄
序言
導讀 我們都是成為父母後,才學著怎麼當父母
第一章 一探究竟
關於網路的十件事 。
第二章 從家裡開始
現實生活的教養方式同樣適用於網路
儘早培養良好的網路習慣
管理在家的上網時間
外界影響
遵從年齡限制
第三章 孩子的線上名譽
什麼是數位足跡?
電子郵件
手機藍芽顯示名稱和 WiFi 個人熱點名稱
社交網路
上網搜尋你的孩子
第四章 數位足跡管理的快速應變清單
LÎ. 孩子都在線上做些什麼?
瀏覽設備
瀏覽網站和 APP 應用程式
第五章 線上結交的朋友也許並非真心
誰是你的孩子近期的線上摯友
線上性誘拐
這些人究竟如何找到你的孩子?
為何孩子拒絕聽從警示?
線上警示的種類
保護孩子線上安全的快速應變清單
第六章 網路霸凌:生存守則
網路霸凌是什麼?
注意事項
孩子遭受網路霸凌的應對方式 孩子作為霸凌者的應對方式
網路霸凌快速應變清單
第七章 他們都拍了什麼?!
裸照和裸露自拍
情色簡訊是什麼?
如何預防?
裸露自拍和相關法律
孩子傳送裸照後的應變方式
情色簡訊快速應變清單
第八章 他們為什麼不肯下線?
問題本身 vs. 有問題的行為
良好的線上遊戲習慣
誰是高危險群?
何謂有問題的線上遊戲行為
有問題的網路使用行為之快速應變清單
第九章 還有哪些網路問題?
情色相關
擁護厭食/暴食症的網站
性敲詐和不雅私照勒索
身分盜竊
保護孩子線上身分的小竅門
第十章 你能做的事
保護孩子網路安全的簡單步驟
親子線上安全協議
網路及相關法律
第十一章 尋求協助的管道 =
實用網站
書籍和出版物
網路用語詞彙表
網路縮寫
致謝
序言
導讀 我們都是成為父母後,才學著怎麼當父母
第一章 一探究竟
關於網路的十件事 。
第二章 從家裡開始
現實生活的教養方式同樣適用於網路
儘早培養良好的網路習慣
管理在家的上網時間
外界影響
遵從年齡限制
第三章 孩子的線上名譽
什麼是數位足跡?
電子郵件
手機藍芽顯示名稱和 WiFi 個人熱點名稱
社交網路
上網搜尋你的孩子
第四章 數位足跡管理的快速應變清單
LÎ. 孩子都在線上做些什麼?
瀏覽設備
瀏覽網站和 APP 應用程式
第五章 線上結交的朋友也許並非真心
誰是你的孩子...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