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圖輔文,從相片、信札、手稿回顧八○年代臺灣文壇歷史現場,感受文友間彼此真摯的友誼。
從《寫字年代》而《寫意年代》到《寫真年代》,向陽記錄下七十二位台灣文壇重要作家的手稿故事,描繪出一九八○年代戒嚴下臺灣文壇的生態,也是他文學青年最難忘的記憶。
一九八○年代,台灣文學興盛,副刊蓬勃發展,向陽因主編《自立副刊》、主持《陽光小集》詩雜誌,與文壇作家來往頻繁,留下了不少他們的手稿。三四十年後,這批手稿歷經風災、水患、地震、蟲害和搬家,一直細心收藏,未曾流散佚失,成為向陽在文學路上的明燈。他們都是在臺灣文學百年時空當中以文學為志業的作家,他們以作品豐富了當代臺灣文學的內蘊;他們也都曾在各自專擅的創作領域寫出重要作品,或者引領一時文學風氣,或者為家國社會發聲,或者為黎民百姓直言……他們都是各自獨立的作家,擁有各自的寫作理念、文學成就,也有源於出身、階級背景和意識形態而來的立場;合起來看,他們寫的都是時代之真,抒的都是文學之情,或強或弱、時閃時爍,他們都是構成當代臺灣文學星空不可或缺的星芒。
《寫真年代》收錄二十四則作家手稿故事,有跨越中日二種語言的詩人林亨泰,卻惋惜自己不曾寫過台語詩,戲稱向陽是他的弟弟的向明,還娓娓道出在文學路上不斷鼓勵向陽的詩魔洛夫、人稱「副刊王」的瘂弦、縱橫戰後台灣文壇的余光中,以及一同推廣台灣文學的李瑞騰、由詩人到「鳥人作家」的劉克襄、挑戰父權文化的李昂,透過文字與手稿、批信,彷彿進入時光隧道,重回八○年那個寫字美好的年代。
作者簡介:
向陽
本名林淇瀁,臺灣南投人。美國愛荷華大學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國際寫作計劃)邀訪作家,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
曾任《自立晚報》副刊主編、《自立》報系總編輯、《自立晚報》副社長兼總主筆。現任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授。獲有吳濁流新詩獎、國家文藝獎、玉山文學獎文學貢獻獎、榮後臺灣詩人獎、臺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教育部「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金曲獎傳藝類最佳作詞人獎等獎項。
著有學術論著、詩集、散文集、評論集、時評集等四十多種;編譯作品三十餘種。
章節試閱
一代詩魔洛夫
一、
春分前兩日,春雨料峭而細密地落在臺北,驚聞詩人洛夫去世的訊息,不免寒意。中央社的報導,說他係因肺疾過世。洛夫一生寫詩,創作不懈,才剛於一月出版詩集《昨日之蛇:洛夫動物詩集》,他是一九六○年代以超現實主義詩風掀翻臺灣詩壇的元老詩人,他的去世,和去年十二月先他而去的詩人余光中一樣,都讓臺灣現代詩壇錯愕,惟兩人皆高壽而去,亦無憾矣。
回顧洛夫的詩路,始於一九四六年高中時期,當時他是故鄉湖南衡陽的高中生,就已在衡陽的報刊發表詩作,一九四九年隨軍來臺之後,於一九五2年發表來臺第一首詩作〈火焰之歌〉於《寶島文藝》,才開展了他在臺灣現代詩壇叱吒風雲的新頁。一九五四年他與張默共創「創世紀」詩社,次年邀瘂弦加入,形成「鐵三角」,透過詩刊編輯、詩作以及詩論的發表,在詩壇掀起不少漣漪與風暴。
在一九五○「戰鬥文藝」政策雷厲風行的年代,創世紀詩社高舉鮮明的戰鬥色彩,《創世紀》詩刊〈發刊詞〉揭櫫該刊旨趣有三:「一、建立新詩的民族路線,掀起新詩的時代思潮。二、建立鋼鐵般的詩陣營,切記毋互相攻訐、製造派系。三、提攜青年詩人、徹底肅清赤色黃色流毒」;此後的社論也強調「詩的時代性、戰鬥性、革命性」。一九五六年二月,當紀弦成立現代派,發表現代詩的「六大信條」之後,洛夫隨即於三月出刊的《創世紀》發表〈建立新民族詩型之芻議〉,以「中國風、東方味、民族性、生活化」來區別並對抗現代派的「橫的移植」。這是洛夫首次對現代詩壇投出的第一個主張。
不過,到了一九五九年四月,《創世紀》第十一期改版,轉而朝向超現實主義發展,洛夫也開始創作他具有超現實風格的《石室之死亡》,進入一九六○年代之後,隨著紀弦宣布解散「現代派」,創世紀詩社因而取代了現代派的位置,成為提倡超現實主義的火車頭。從「新民族詩型」到「超現實主義」,這是洛夫詩風與主張的一大轉折。
一九六一年七月,源於余光中在《現代文學》第八期發表長詩〈天狼星〉,洛夫也於《現代文學》第九期發表〈「天狼星」論〉,指陳其中有「標新立異」之嫌,也批評其中部分章節以重複詞語製造音樂性的敗筆。此論一出,余光中立刻在在《藍星詩頁》發表〈再見,虛無!〉一文,反駁洛夫的論點,並宣告向「虛無」的「現代詩」告別,從此兩人分道揚鑣,在詩壇分庭抗禮,互別苗頭。這場論戰,被稱為「天狼星論戰」。這是洛夫在詩壇掀起的第一波風暴。
無可否認的是,整個一九六○年代,是洛夫和《創世紀》提倡的超現實詩風擅場的年代。在這個階段中,洛夫先後出版了《石室之死亡》、《外外集》、《無岸之河》(自選集)等詩集及詩論集《詩人之鏡》。這時還是中壯之年的他,已在現代詩壇成為呼風喚雨的核心人物。
不過,他的詩與詩論,也引來這個階段出現的年輕詩人對他崇仰或批判、追隨或離棄。顯著者,如洛夫編選《一九七○年詩選》,引發當時的年輕詩人傅敏(李敏勇)批判他「暴露了嚴重的詩之無知和人格的缺憾」(「招魂祭事件」);如當時就讀於臺大歷史所碩士班的陳芳明說他提倡的超現實主義「遠離中國的土壤,這是這個動盪的時代,這個動盪的國土所不見容的」(〈鏡中鏡〉);如當時崛起的青年詩刊《龍族》、《大地》、《主流》、《草根》,乃至進入一九八○年代之後的《陽光小集》,對於他和《創世紀》所引發的西化、晦澀、遠離社會與鄉土的詩風的揚棄……更不用提顏元叔、唐文標、關傑明等詩評家對於他所強調的超現實主義的抨擊了。
面對這些來自詩壇外部與內部的批評,洛夫固然一一回應,但也做了修正和調整。身在風暴中的他,開始放淡語言,逐漸轉回傳統的、現實的題材,而有了新的超越與突破,如《魔歌》(一九七四)、《時間之傷》(一九八一)、《釀酒的石頭》(一九八三)、《月光房子》(一九九○)、《隱題詩》(一九九三),乃至於移民加拿大之後的《雪落無聲》(一九九九)、《漂木》(二○○一)、《洛夫禪詩》(二○○三)……等詩集,多已能化繁為簡、去澀留純,不再以意象的繁複、晦澀的語境和技巧的耍弄為能事了。
洛夫被詩壇譽為「詩魔」,與他出版詩集《魔歌》不無關連,更與他的詩語言的掌握,常有出人意表的魔幻語境,整體表現超脫不俗且變化多端有關,從早期的晦澀、濃稠,到晚期的寧靜、飄逸,他的詩風隨著生命的進程而不執著於一,卻又能在語言上維持一定的藝術性和統一性,足以魅惑讀者,引發無窮想像。這是他從年輕到老去窮研詩語言的結果,也是他在意象經營和意境琢磨上過人之處。他是個創造性的詩人,不斷地創造、超越,正是他的詩具有魔力和魅力的所在。
二、
我與洛夫先生認識,是在一九七五年九月,當時我大三,開始認真習詩,被選為華岡詩社社長,透過已有詩名的渡也引介而有來往。開學後為了籌畫在十一月在華岡舉辦的新詩系列講座,邀請紀弦、瘂弦、管管、張默、洛夫和羅青等六位詩人來校演講。除了第一天講總論的紀弦因為遭逢母喪未能來校,其餘五場均如期進行。我留存的資料顯示,當時瘂弦講「中國新詩的沿革」、管管講「中國詩與禪」、張默講「詩的批評」、洛夫講「詩的語言與結構」、羅青講「中國新詩的展望」。連續五天,場場爆滿,聽眾約有在八十到百人之間,可見盛況。
當時的洛夫四十五歲,正處盛年,他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大系‧詩》年初剛出版,《創世紀》在這年九月復刊(第三○期),並發表他改變風格後的名詩〈長恨歌〉,這時是他創作的巔峰。他接到我的邀請,很快就答應了,不嫌華路程遙遠、不嫌演講費微薄,也不擺大詩人派頭,這讓當時二十歲的我特別感動。
事隔多年,我還記得他的湖南腔,他談話時果斷而霸氣的臉容,至於演講內容則不復記得了,只知道當晚他朗誦了《石室之死亡》的第一首詩:
祇偶然昂首向鄰居的甬道,我便怔住
在清晨,那人以裸體去背叛死
任一條黑色支流咆嘯橫過他的脈管
我便怔住,我以目光掃過那座石壁
上面即鑿成兩道血槽
我的面容展開如一株樹,樹在火中成長
一切靜止,惟眸子在眼瞼後面移動
移向許多人都怕談及的方向
而我確是那株被鋸斷的苦梨
在年輪上,你仍可聽清楚風聲,蟬聲
對二十歲的我來說,這是相當新鮮的經驗。高中時我就讀完《石室之死亡》,只覺意象繽紛、語法奇特、想像詭異,但又晦澀拗口,難以理解。這一晚聽他親自朗讀,雖還是不懂,卻別有韻味,而最迷人的,是結尾兩行詩句:「我確是那株被鋸斷的苦梨∕在年輪上,你仍可聽清楚風聲,蟬聲」。
洛夫先生朗讀這首詩,也意外地啟發了我的習作。一九七六年我開始發表「十行詩」,推敲形式時,之所以選擇十行,就受到這首詩形式的召喚;只有內容和語言的處理,我去除晦澀語法,改採古典意象,並以明朗句法加以變化。這是《石室之死亡》在形式上對我的啟發。
或許也因為這樣,當我大量發表「十行詩」後,他總是對我鼓勵有加。我的第一本詩集《銀杏的仰望》收錄第一階段的十行詩,他就對其中〈獨酌〉、〈未歸〉相當欣賞,要我繼續寫下去,讓我增加信心不少。一九八○年四月,我出版第二本詩集《種籽》,一樣收錄續寫的十行詩,他收到我寄去的詩集,很快就寫信回覆我:
「種籽」是一本光輝四射的抒情詩集,(中略)詩已讀過一部分,後記則已拜讀,感受極深,詩人中能有你如此之器識,執著,而創造力如泉湧者,實在罕見。我一直在期待一位既能繼承前人,而又能開拓新境的年輕詩人出現,而今你的氣候已成,我感到無比的欣慰,且將極盡全力為你鼓掌!
難得見你這樣具有自覺,自信,自負而又有自律的詩人,我希望為你做兩件事,一是寫一篇評介,題目暫擬為「新節奏,新風格的誕生」,但由於蕭蕭對你的形式已有定評,我能發揮的將稍受限制,我也許將以漫談的詩話方式來說,而不做嚴謹的理論是的鋪陳。(下略)
收到前輩詩人殷殷期勉的溢美信,對當時還年輕的我激勵自多。再過不久,我又收到他的信,說他已經寫好這篇評介,以〈新節奏的誕生-讀向陽詩集《種籽》雜記〉為題,七千餘字,將寄給《文藝月刊》和《創世紀》同時刊載。
《文藝月刊》登出後,我捧讀洛夫先生的大文,慚愧與感謝交雜於心,在語言和結構的處理上,我自知缺失仍然甚多,他應該是基於對新人的提拔,才花了時間寫長論吧。我注意到,他特別舉我的十行詩〈心事〉,分析其語言,指出「這首詩之傑出非凡,即在情與景之契合,意與象之貼切,寫盡了作者由沈鬱而無奈,由無奈而悲喜交集,由悲喜交集而怵然一驚的各種心境的變化。」
三十八年前的舊事了,在洛夫先生已然辭世的此刻,重睹此信,重讀該文,都不能不讓我對他當年的栽培之情、殷望之深,備感愧對!
三、
我的慚愧,部分也帶有年輕時對洛夫先生莽撞無禮的愧疚。那是一九八二年的事,當年五月,洛夫先生在《中外文學》發表〈詩壇春秋三十年〉,回顧臺灣現代詩壇的發展與流變,這是他應《中外文學》之邀所寫的「現代詩三十年回顧專號」所寫的導論,雖然他自期以嚴謹的態度公正論述,但刊出後仍然引起詩壇大譁,當時老字號詩刊(如《藍星》、《笠》、《葡萄園》、《秋水》等)和我也參與其中的《陽光小集》對於洛夫的論點都有難以苟同之處。
《陽光小集》同仁討論後,決定針對洛夫先生的論點提出回應,並製作「洛夫〈詩壇春秋三十年〉的迴響」專輯,邀請各詩社回應。製作這專輯,對我來說頗為煎熬。洛夫先生對我如此看重,以專文論我,有提攜之情,而我主持的《陽光小集》卻準備製作迴響專輯,這樣妥當嗎?合於人情事理嗎?為此我輾轉再三,猶豫難決。
幾經思考之後,鑒於洛夫先生所撰〈詩壇春秋三十年〉乃是詩史論述,為詩壇矚目,屬於詩壇公共事務,與個人私交應當分開,只要態度平和、就事論事,洛夫先生應該也可接受才是。本著這樣想法,我才以署名方式撰寫〈春與秋其代序──對洛夫先生「詩壇春秋三十年」一文的幾點意見〉的社論,以詩社的立場提出了對洛夫論點的商榷。專輯部分,則約請現代派的司馬運(化名)、藍星詩社羅門、笠詩社李敏勇、葡萄園詩社文曉村、秋水詩社涂靜怡、龍族詩社喬林、詩評人蕭蕭,加上笠詩社桓夫(陳千武)來函,以及一篇讀者投書,與洛夫先生的論點進行對話。
各詩社的迴響並不代表《陽光小集》的立場,但我撰寫的社論則必須反映同仁的意見,我在〈春與秋代序〉中提出四點看法:一、洛夫先生如能以寫「創世紀與超現實主義」的內容與態度,來處理其他詩社,應該更其珍貴而可信;二、臺灣現代詩的歸宗於民族文化,不能不歸因於當年新生代詩人的覺醒;三、花費過多篇幅於反駁關唐,介紹評述近十年現代詩新貌則過少;四、洛夫先生認為鄉土主義有侷限、年輕詩人欠缺熱情執著,缺乏前衛精神和實驗新形式、新語言的勇氣,我們不敢苟同。
此一專輯出版後,隨即引起文化界的注目,詩壇更是沸沸揚揚,議論四起。這大概是繼「天狼星論戰」、「關唐事件」之後,對他造成的另一個風暴,對他在現代詩場域中的權力施為相當折損,或許也帶給他不少困擾和傷害吧?出刊後,我把專輯寄給他,隔天打電話給他,說明《陽光小集》製作專輯是基於詩史討論,對事不對人,請他諒解。電話中,他針對各詩社的迴響說了許多,也作了辯解,但仍堅持他的觀點並沒甚麼不對;倒是我寫的社論四點意見,他說,部分未必同意,但可以接受,「理性討論總是好的。」他說。
事件後,每想及此一事件,我總有遺憾之感,當時可以寫得更理性些,專輯討論可以更周密些的,但當然都來不及了。
《陽光小集》最後也解散了,很不幸地應驗了洛夫先生所說的「新人是成長了,但他們辦詩刊,推廣詩運的熱情和執著則不如前人」這段話;而我因為生涯的轉變,與詩壇的往來已日漸稀少;加上洛夫先生於一九九六年移居加拿大,既疏於聯繫,他與我也就漸行漸遠了。
四、
洛夫先生在詩集《魔歌》的〈序〉中曾提到他寫詩的目標就在追求「真我」,而這是通過意象的經營和語言的搏鬥才能企及的。他說:「詩人最大的企圖是要將語言降伏,而使其化為一切事物和人類的經驗的本身。」因此,「詩人首先必須把自身割成碎片,而後揉入一切事物之中,使個人的生命和天地的生命融為一體。」
收入《魔歌》中的〈詩人的墓誌銘〉頗能鮮活地闡證他的這個詩觀:
你把歌唱
視為大地的詮釋
石頭因而赫然發聲
河川
沿著你的脈管暢行
激流中詩句堅如卵石
真實的事物在形式中隱伏
你用雕刀
說出
萬物的位置
這論與這詩,大概是闡釋洛夫先生多變詩風、不變詩思最恰當的詮解了。他從高中時期的抒情浪漫,而來臺後在軍隊中組織創世紀詩社,提倡的新民族詩型,到一九六○年代呼風喚雨的超現實主義書寫,乃至於晚年向禪的世界索討詩的努力,無非都在追求並完成他的「真我」,通過語言的錘鍊、形式的試驗和意象的的翻轉,他企圖透過詩把自身與天地萬物融而於一。為了這個企求,他花了一生的光陰,窮盡可能技巧,打造了特屬於他個人的詩的天地。
如今,被譽為詩魔的洛夫先生回到天地中了,已經不再需要雕刀,不再需要把自身割成碎片,他已經是山、是海、是他詩中所形容的天地間的「一聲咆哮」。
一代詩魔洛夫
一、
春分前兩日,春雨料峭而細密地落在臺北,驚聞詩人洛夫去世的訊息,不免寒意。中央社的報導,說他係因肺疾過世。洛夫一生寫詩,創作不懈,才剛於一月出版詩集《昨日之蛇:洛夫動物詩集》,他是一九六○年代以超現實主義詩風掀翻臺灣詩壇的元老詩人,他的去世,和去年十二月先他而去的詩人余光中一樣,都讓臺灣現代詩壇錯愕,惟兩人皆高壽而去,亦無憾矣。
回顧洛夫的詩路,始於一九四六年高中時期,當時他是故鄉湖南衡陽的高中生,就已在衡陽的報刊發表詩作,一九四九年隨軍來臺之後,於一九五2年發表來臺第一首詩作...
目錄
自序:寫時代之真,抒文學之情
1. 以小說介入歷史與政治的李喬
2. 福爾摩沙詩哲林亨泰
3. 文壇千手觀音張香華
4. 一代詩魔洛夫
5. 向晚愈明的詩人向明
6. 人權文學的號手宋澤萊
7. 文學傳播的開拓者李瑞騰
8. 名副其實的「副刊王」瘂弦
9. 全能的「鳥人」作家劉克襄
10. 在裂縫中開花的詩人岩上
11. 挑戰父權文化的小說家李昂
12. 為臺灣文學研究點燈的詩人林梵
13. 根植臺灣的文學巨樹楊牧
14. 詩壇頑童管管
15. 從「白雪少年」到「心靈導師」的林清玄
16. 後現代詩的推波者羅青
17. 鄉土文學的守門人尉天驄
18. 法國文學譯介的信鴿胡品清
19. 女性大河小說的開拓者黃娟
20. 新詩史料的保存者麥穗
21. 解構政治的小說家黃凡
22. 浪漫的寫實散文家林文義
23. 新詩美學建構者蕭蕭
24. 縱橫戰後臺灣文壇的詩人余光中
自序:寫時代之真,抒文學之情
1. 以小說介入歷史與政治的李喬
2. 福爾摩沙詩哲林亨泰
3. 文壇千手觀音張香華
4. 一代詩魔洛夫
5. 向晚愈明的詩人向明
6. 人權文學的號手宋澤萊
7. 文學傳播的開拓者李瑞騰
8. 名副其實的「副刊王」瘂弦
9. 全能的「鳥人」作家劉克襄
10. 在裂縫中開花的詩人岩上
11. 挑戰父權文化的小說家李昂
12. 為臺灣文學研究點燈的詩人林梵
13. 根植臺灣的文學巨樹楊牧
14. 詩壇頑童管管
15. 從「白雪少年」到「心靈導師」的林清玄
16. 後現代詩的推波者羅青
17. 鄉土文學的守門人尉天驄
18. 法國文...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