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到形容一個人頭腦、心靈與身體四分五裂,缺乏連結的說法。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由乾敏郎教授帶大家一探究竟!若要理解情感是什麼,最重要的關鍵就是能夠了解自己身體狀態的腦部功能。也就是說,惟有頭腦、身體與心靈相互連結,才能夠擁有健全的情感。以憂鬱症為首的多項情感障礙(情緒障礙),已經儼然成為今日的社會問題。但是,若要深入探討關於情感障礙的問題,就必須先明確定義情感究竟是什麼。
我們是如何經歷「情感」的呢?長久以來未能釐清的情感機制,在這幾年下來已得以藉由「自由能原理」得到完善說明。本書將奠基於這項新理論,思考情感究竟是什麼。在淺顯易懂地解說「腦部理解、調節身體狀態的機制」的同時,書中亦會進一步討論以憂鬱症為主的情感障礙及自閉症,此外,本書也會提及維持心靈與身體健康的情感調整、冥想等機制。
本書特色
★淺顯易懂地說明「腦部理解身體狀態的機制(稱作亥姆霍茲的無意識推論的功能)」與「腦部巧妙地調節身體的機制(稱作弗里斯頓的主動推論的功能)」。
★探討當大腦機能無法順利運作時,會造成的各式各樣情感障礙的機制。告訴讀者可以如何維持心靈與身體健康的情感調整、冥想、催眠等機制。
★書中特別製作了很多圖表,用最清楚易懂的方式來呈現原本有可能需要很多專業知識才能讀懂的資料。
★這本書雖然是科普類型的書籍,但引用了很多本書出版前最新的研究資料。科學發現日新月異,正確而新的資訊,是本書的一個重要優點。
作者簡介:
乾敏郎教授
畢業於大阪大學基礎工學研究所碩士課程後,歷經國際電氣通信基礎研究所主幹研究員、京都大學文學部哲學科心理學教室助理教授、京都大學文學部教授、京都大學情報學研究所教授,目前則是於追手門學院大學擔任心理學部教授,同時也是京都大學榮譽教授、京都大學特聘教授、廣島大學醫齒藥保健學研究院客座教授、金澤工業大學客座教授。持有文學博士及工學碩士學位。
獲得獎項有日本神經迴路學會最優秀研究賞、日本神經迴路學會優秀研究賞、日本認知心理學會優秀發表賞,並自日本人工智能學會獲頒優秀論文賞、自日本神經眼科學會獲頒學術賞、自電子資訊通訊學會獲頒特別賞、論文賞。
日本認知科學會院士。日本神經心理學會榮譽會員。歷任日本認知心理學會常務理事、日本高階腦功能障礙學會評議員理事、日本神經眼科學會評議員理事、日本人類腦地圖學會營運委員、日本學術會議連攜會員。
專攻領域:從事語言、非語言溝通功能的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除了健康正常的成人之外,另外還從事試圖解開發展原理謎底的研究,以及關於溝通障礙的腦內機制研究。
著作:《透過Q&A來了解腦部與視覺——從人類到機器人》(暫譯)『Q&Aでわかる脳と視覚――人間からロボットまで』(Science社,1993)、《想像的腦》(暫譯)『イメージ脳』(岩波書店,2009)、《透過腦科學的角度理解孩童的內心成長——追溯認知發展的源頭》(暫譯)『脳科学からみる子どもの心の育ち――認知発達のルーツをさぐる』(密涅瓦書房,2013)。這些書籍,在日本Amazon網站上的評價,都有四顆或五顆星。
譯作:在共同編著多本認知科學的教科書之外,尤其重要的,他在1987年翻譯知覺領域的重要研究者David Marr的《ビジョン視覚の計算理論と脳内表現》(意譯:視覺的計算理論與大腦運作),1998也翻譯了Jeffrey L.Elman 的《認知発達と生得性心はどこから来るのか》(意譯:認知發展和天賦的起源)。《腦的學習能力——針對育兒與教育的建議》(暫譯)『脳の学習力――子育てと教育へのアドバイス』” The learning brain” (ISBN-13: 978-1405124010)(共同翻譯,岩波書店,2006)等。將這些認知神經科學的重要研究者的理論和研究成果,介紹給日本讀者。
譯者簡介:
李其融
於日本同志社大學腦科學研究科攻讀博士。運用操作制約與神經電生理等手法,試圖用齧齒動物釐清模糊決策中的神經機制。由於從事研究與本書擦得上邊,亦對「自由能原理」深表興趣。根據這幅藍圖,光憑預測與訊號進出,就能讓生物依大局產生最協調的反應呢!任何試圖從雜杳神經活動中找出洗鍊系統的研究者,都會期待它的實證吧。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l 佛光大學教務長林文瑛教授(日本慶應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專業領域: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 推薦文
千古一問:情是何物?
林文瑛 / 佛光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坊間多少演講,多少書本都在告訴我們該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情,當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都知道藉由音樂、電影、好朋友、爬山、靜坐等等,會讓自己心情好轉。但是對於自己的心情是怎麼來的,心情的轉換是如何發生的,我們又有多少了解?為什麼與眾人高喊:「我是最棒的!」可以增加信心?洗把臉,可以冷靜情緒?泡個熱水澡可以紓壓?對著鏡子微笑,可以心情變好?
「情感究竟是什麼?從現代科學來解開情感機制與障礙的謎底」是乾敏郎教授2018的新書。乾敏郎教授獲得許多學術獎項,出過多本科普書,是兼具工電學、腦科學背景的認知神經心理學家,嘗試以Karl Friston的自由能原理(Free Energy Principle, FEP),從最新科學的角度,以簡明易懂的圖表,說明「大腦如何理解與調節自己體內的生理狀態」,不僅解釋憂鬱症、發展障礙之類的情緒障礙,也分析情緒調節、暝想和催眠能維持健康的機制,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瞭解,我們能夠自我調節情感,以維持身心平衡與健康。
沉浸詩詞,我們能夠體會「曾經桑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感情,也能理解「婚前山盟海誓婚後絕情義」的感情變化,但是,我們卻很難預測,更難解釋這一切的感情是如何發生的。人無法直接知道客觀事實,只能藉由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所感受的訊息,以及伴隨而來的生理反應(例如,體溫,呼吸、心跳、瞳孔、淚腺、汗腺等)去進行對客觀外在世界的理解,從而產生主觀意識體驗(例如,生氣、恐懼、厭惡、悲傷、快樂等)。換言之,我們常常必須藉由自己內部的生理反應來解釋從感覺系統獲得的外來訊息,進行對外在客觀世界的想像和推理。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
例如說,當我們害怕去跟心儀的異性講話,害怕去連絡一再拒絕自己的客戶時,究竟害怕的感覺是怎麼來的?可能是大腦對陌生人物的想像,或者根據經驗的推理,但也可能是大腦對我們自己心跳加快的解讀。再例如說,我們都知道克服恐懼需要勇氣,但勇氣要如何產生?書中道理能讓人轉念奮起;家人親情能讓人鬥志百倍;青春記憶能讓人熱血沸騰。從恐懼到自信,客觀事物、外在情境沒有改變,主觀感情卻可以因為內在想法的改變,或是新刺激的出現而有鮮明卻又難以解釋的感情變化。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儘管科技的進步已經使得我們能夠觀察到憂鬱症病人的腦部,然而,究竟大腦根據甚麼來進行對客觀事物,以及對自己身心狀態的想像與推理?而這些想像與推理又受甚麼樣的內在生理訊息與外部刺激型態的影響?我們目前對感情的瞭解儘管已經不少,卻還都是屬於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層次,我們最欠缺的就是說明情感機制的理論。這本書介紹了很多關於情感的最新研究與探索,讓我們瞭解,不只是大腦對於知覺的無意識認知重要,大腦對於我們自己生理現象的主觀推論也很重要。這種統整性的觀點不僅對於現代心理學者很有啟發,對於醫學、哲學、教育領域的讀者應該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l 白明奇成大醫學院神經科教授兼老年學研究所所長專文推薦
[推薦文] 感覺不到的自己
◎ 白明奇
2020年春天,新冠病毒肺炎來襲,引發全球恐慌,有人輕鬆自在,有人焦慮不已;有人漠然以對,有人驚慌失眠。面對同一個外來事件,為何人們的反應如此不同?有人說一樣米養百樣人;也有人說是難以了解的自我。
自我,一直是哲學家、宗教家、心理學家很想了解透徹的主題,然而直到今天,這個名詞被了解的程度還是相當有限。被列為科學三大芒刺的意識、自由意志與價值觀,顯然都與自我有關。
了解自我才有可能知道為何生氣?為何動怒?為何悲傷?為何感動?為何害怕?然而,了解之後,並不保證能控制所有的情緒,完全控制情緒也不見得是件好事。
情緒是難以捉摸的,因為生物體不斷接受外來的刺激,有些刺激超過閾值直接引發生物體的反應,有些則是喚起生物體的深層記憶(過去自我),經過壓抑與促發的加減過程導出行為,有些過程可以被生物體察覺,更多則是感覺不到、默默地兀自操作。這好像是無法被察覺的自我操控著表面的自我。
自我有好幾個,了解自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一個是動物自我。從細胞、器官、系統到身體經歷千萬年演化、所帶來與生俱來的自我;基本上這是為了適應自然環境、為了存活所預備的自我,也是老祖宗所留下的恩典。
另外一個是過去的自我。人們從呱呱落地、或許從待在子宮業已開始,累積各式各樣挑戰與人生遭遇帶來的情緒反應;換言之,過去的自我點點滴滴地形塑出今天的自我。
還有一個是生理異常或病態的自我。由於細胞病變導致神經傳導物質(例如血清素、乙醯膽鹼、朵巴胺等)質與量的增減,干擾了神經網路,超乎為了因應環境需求或非常情境的生理反應,進而引發憂鬱、焦慮、妄想、自主神經系統失調等疾病,許多人深受其苦。
原著作者乾敏郎教授的這本《情感究竟是什麼》的書,說實話有點難,雖然如此,本書對於稍具生物與生理基礎的讀者而言,有助於了解人們行為背後的祕密以及情感的生理基礎。
所謂理智的自己,是過去的自己靠著知識、人生經驗、聽從別人的勸導等等,表現出當下的自己,並做出行為。極端的行為學派追隨信徒卻認為,所有行為都來自環境情境的誘發與過去經驗的連結,行為者沒有自主的可能。
理智的讀者們,歡迎來挑戰這本書。
(本文作者是神經科醫師、心理學博士,目前是成大醫學院神經學教授、成大老年學研究所所長、大台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多年來陸續於健康世界、中國時報、遠見雜誌、康健雜誌、健康2.0等,以專欄型式介紹失智症與行為神經學。著有《忘川流域:失智症船歌》、《彩虹氣球:失智症天空》及《松鼠之家:失智症大地》)。本文作者也是2017年全國好人好事代表「八德獎」得主。
l 游勝翔佛光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專文推薦
解開人類情感之謎,給心理學家的戰帖與情書
游勝翔
2015年美國皮克斯公司製作的動畫電影 Inside Out (中譯:腦筋急轉彎)席捲全球,共獲約8.57億美元的票房收入,並獲得該年奧斯卡獎最佳動畫片。片中為喜、怒、憂、懼等情緒賦予具體形象,不同情緒角色活靈活現地居住在人類大腦的中控室工作、互動、合作,決定主人翁的主觀感受與思考,讓主人翁得以適應嶄新的環境,擁有更豐富的情感生活。姑且不討論是否所有心理學家都能同意片中對於人類情緒功能的簡化設定,此電影的成功之處在於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讓觀眾接受與理解,原來「腦中有情」,大腦是掌管情緒的器官。
人類大腦的構造與功能(如本書所提到的鏡向神經元),賦予我們對於他人在面對新環境時的焦慮、缺乏朋友時的寂寞、親人關懷帶來的安心…能夠感同身受的能力,讓我們能夠理解與享受電影主角的情緒起伏。同樣的情感功能也讓我們能有效與人溝通、察言觀色、趨吉避凶。然而,卻也有為數不少的人深受情感所苦,甚至並診斷成某種情感性的精神疾病。他們可能難以理解與表達情感,或是他們陷入自身的情緒泥沼中,停滯難行、耗損美好的生命。筆者的教學與臨床工作上,經常有學生或個案對我發問:到底情感是什麼?究竟情感是好事還是壞事?我有這些情緒感受是正常的嗎?我要如何掌控自己的情感呢?…這些問題如此貼近你我的生活,在每個片刻裡,我們都處於某些情感狀態之下,我們都仰賴情緒與記憶的緊密結合,讓我們的心靈得以維繫與前進。人類的情感,不僅是學術研究的熱門議題,更是實用的知識。雖然心理學家們已經累積大量的理論與研究發現,但就掌握人類情感之謎的宏大願景來說,目前所知的實在遠遠不足。今日的人們,渴望知道更多。
透過本書,讓我們得以一窺日本科學家如何運用科學方法抽絲剝繭,從不同面向探索人類情感之謎,標示出目前最新的進展,也激發出你我對於「世間情為何物」的更多好奇與探問。
周慕姿 諮商心理師掛名推薦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掛名推薦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推薦語推薦
*臨床心理師蘇益賢
情緒像團迷霧,人人都知道它,卻少有人真的理解它。本書帶領大眾深入情緒之謎,從當代研究中整理出清楚的梗概。從入門到進階,讀者都能從本書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情緒知識。理解迷霧的來龍去脈,將使我們不再懼怕迷霧。
名人推薦:l 佛光大學教務長林文瑛教授(日本慶應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專業領域: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 推薦文
千古一問:情是何物?
林文瑛 / 佛光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坊間多少演講,多少書本都在告訴我們該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情,當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都知道藉由音樂、電影、好朋友、爬山、靜坐等等,會讓自己心情好轉。但是對於自己的心情是怎麼來的,心情的轉換是如何發生的,我們又有多少了解?為什麼與眾人高喊:「我是最棒的!」可以增加信心?洗把臉,可以冷靜情緒?泡個熱水澡可以紓壓?對著鏡子微笑,可以心情變好?...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情感的科學
多彩的情感
我們在生活之中,總是日復一日地經歷著快樂、悲傷等情感。另外,當回想起過去的記憶時,通常情感都會伴隨那些回憶而來。直觀來看,情感應是決定行動的重要關鍵。除此之外,如同某些事件必須迴避,某些事件則是不惜努力也想獲得,情感也和事件的價值有所關聯。正因為任誰都擁有情感,或許有許多人從未思索過情感究竟是如何在腦中創造出來的。
但是與此同時,近年來與日俱增的情感障礙患者開始受到矚目,使創造情感的機制與失去健全情感所代表的意義,變成了值得思考的重要議題。
本書將面對這些疑問,用科學的角度來探索情感。首先,讓我們來思考,我們所經歷的各式情感,究竟能用什麼樣的特徵來呈現。通常,心理學所用的方法,便是先決定出情感的種類,並從其中提出成對的情感,測量彼此間的相似程度(距離有多近)、相異程度(距離有多遠)。用這項方法測量所有配對,並調查能用多少次元來記述彼此間的距離即可。研究者依照情感種類的不同,分別提出了三維與二維的模型,而下述的基礎研究,多是使用後者的二維模型。
人類共同具備的情感
【I—1】人類共同具備的情感
圖I-1是由普拉其克提出的情感三維模型。該圖是右方圓錐形的展開圖,描繪出各式各樣的情感(Plutchik,2001)。比方說,只要朝驚悚的外圍望去,就會依序看到恐懼、不安,情感的強度會隨之下降。其他的「驚愕、驚訝、動搖」或「悲痛、悲傷、感傷」亦是同理。而順著同心圓圈移動時,情感的強度則幾乎一致,其中描繪的是不同種類的情感。這就相當於描述色彩時所使用的色相環。普拉其克將基本情感分為生氣、厭惡、悲傷、驚訝、恐懼、信任、快樂、預期這八項種類。而就像相反色一般,反方向的情感分別由快樂與悲傷、預期與驚訝、厭惡與信任、生氣與恐懼所組成,兩兩成對。在心理學之中,我們認為表I-1之中的幸福、驚訝、恐懼、厭惡、生氣、悲傷,是人類共同的特徵,並稱這六項情感為基本情感。不同的研究者所採用的情感也是形形色色。比方說,巴瑞特等人所採用的,就是表I-1下方的九種情感(Barrett et al., 2001)。早期的情感研究,就連是否能稱得上情感或情緒的界線都模糊不清。說得極端一點,當時幾乎任何事物都能稱作情感與情緒。但是,這樣的情況也讓科學研究難以有所進展。
不過,我們早已將腦內的顏色處理機制理解透徹。色彩的真面目就是經過處理的光譜,而光譜(色彩)則像彩虹一般具有連續性的變化。我們則是將它們分別歸類,取名為紅色、藍色、黃色等等。原本並不存在這種界線,光譜會在腦內受到轉換,呈現出明度、彩度與色相這三種屬性。也就是說,色彩是分布於由這三種屬性所構成的三維空間,而這個空間之中並沒有顏色種類的界線。
相同地,我們不認為情感會在腦內以個別種類的形式呈現,亦不認為不同情感會以任何形式與實質上的腦具相對應的關聯。情感也是沒有種類的區別,是透過數種屬性而呈現出來,讓我們得以進行主觀性的類別化。
羅素與巴瑞特的想法,便是情感應能透過如明度或色相等共同的屬性來呈現(Russell & Barrett, 1999)(圖I-2)。他們認為情感是透過情感效價與喚醒程度這兩項屬性來呈現,也就是這兩者的組合能夠創造出一種情感的概念,並將其稱作核心情感(core affect)。
【I—2】Russell& Barrett (1999)的二維模型
核心情感能用快-不快(情感效價)、活性-非活性(喚醒程度)兩軸來呈現。圖中情感之間的距離,代表感受到的情感有多接近。此外,圓周上顯示出各情感與六種基本情感之間的關係。
point 1 情感能用二維的形式呈現。
路易斯將情感的分化及發展的流程統整為圖I-3。該圖顯示,我們會在出生後的半年以內獲得與前述六種基本情感相對應的情感(Lewis, 2000)。另外,在我們開始具備自我意識與與內省能力之後,便會萌生出困窘、羨慕、同理心等更高階的情感。
【I—3】Lewis (2000)的情感分化模型
情感與情緒的差異
本書所敘述的情感與情緒,分別具有不同的意義。所謂的情緒,是指個體在接受外界刺激或回想內在記憶時伴隨而來的生理反應。因此,這是能被他人觀察或觀測的。相對的,情感是隨著情緒的產生引起的主觀意識體驗。因此,一般認為這基本上是只有本人才知道的經驗。上述這些用語,是依照達馬西奧的觀點作出的定義(Damasio, 1999)。本書最大的目的,就是要釐清創造出情感這項主觀意識體驗的機制,並同時思考情感障礙的機制。接下來本書將要講解,身體的生理反應便是孕育出情感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當我們無法依據上述生理反應維持正常的情感時,就代表我們無法順利掌握自身的身體狀態。我們會在更之後的內容中詳細討論這點。
首先,我們會先在這裡瞧瞧,身體會針對各種不同的情感產生什麼樣的生理反應。
point 2 情緒是生理反應,情感則是伴隨情緒而來的主觀意識體驗。
出處:引用自Ekman et al. (1983)
【I—4】經歷基本六情感時的心跳數變化與體溫變化
隨著情感而改變的身體
圖I-4所呈現的是心跳數與體溫在六種基本情感狀態下的變化。在生氣、恐懼、悲傷時心跳會上升;生氣、憤怒時體溫會上升;厭惡時體溫則會下降。換個角度來看,憤怒會使兩項指標上升;恐懼會使心跳數上升、但體溫反而會下降;悲傷會使心跳數上升、體溫則是也些許上升;厭惡會使兩項指標下降。這樣看來,光是看這兩項生理指標,也能大致分辨出六種基本情感。而且,依照情感的不同,就連血壓、心跳數、呼吸數、荷爾蒙的分泌量也會有所變化(表1-2)。
此外,還有一些變化是能透過外在觀察而得知的(表1-3)。就像這樣,我們可以得之,各種情感都會分別產生其特有的生理變化。也就是說,依照上一節所述的達馬西奧的定義,這種現象就是情緒的變化。那麼,情緒的變化又是透過什麼樣的機制而產生的呢?
第一章
情感的科學
多彩的情感
我們在生活之中,總是日復一日地經歷著快樂、悲傷等情感。另外,當回想起過去的記憶時,通常情感都會伴隨那些回憶而來。直觀來看,情感應是決定行動的重要關鍵。除此之外,如同某些事件必須迴避,某些事件則是不惜努力也想獲得,情感也和事件的價值有所關聯。正因為任誰都擁有情感,或許有許多人從未思索過情感究竟是如何在腦中創造出來的。
但是與此同時,近年來與日俱增的情感障礙患者開始受到矚目,使創造情感的機制與失去健全情感所代表的意義,變成了值得思考的重要議題。
本書將面對這些疑問,...
推薦序
鄭谷苑教授 (中原大學心理系教授) 導讀推薦
精緻分析情感運作的完整圖像
鄭谷苑
自從2018年9月看到當時剛出版的《情感究竟是什麼》,就因為它討論的主題、切入的角度、和引用的資料,深深以為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這本書討論「情感」。坊間有關「情緒」的書很多,但是討論「情感」的書,相對的就很少了。討論情緒的書籍,從發展的、臨床的、大腦情緒迴路如何運作、情緒管理、正念心理學等各種角度來討論。讀者們可能對此也不陌生。但這本書談的情感。作者認為情緒「是指個體在接受外界刺激或回想內在記憶時伴隨而來的生理反應。因此,這是能被他人觀察或觀測的。相對的,情感是隨著情緒的產生引起的主觀意識體驗。」因為是主觀意識的體驗,不是單純的,客觀的生理反應,所以了解大腦中哪些機制,透過整合,平衡,回饋的互動,讓個體可以快速產生自身的情感,或是了解別人的情感,在特殊狀況下,會造成情感的障礙,這就是一個非常複雜而有趣的問題了。
問題很複雜,要如何才能讓讀者理解呢?本書作者乾敏郎教授善用了心理學和腦科學中,重要而基礎的研究,以此為底,將原本複雜的議題清晰的呈現給讀者。例如,他在第一章中,要說明情感的基本運作,就從心理學家熟知色彩知覺模型來討論。第三章中,要解釋情感的推論和風險評估歷程,就以「愛荷華賭局作業」來說明。人類的學習,何時最有效呢?材料太簡單,我們學不到什麼東西。相反的,如果材料太艱深,那相關訊息就根本無法被接收。最好的學習,往往是根據讀者已知的內容,有結構的編入難度稍高的新知,這樣最有效。本書就用這樣的做法,由已知,帶你進入新知,由簡單的現象,帶你進入人類大腦複雜的互動和維持平衡的系統。透過這樣的內容編織,讀完本書,我們能在腦中建構起一個對情感如何運作的完整圖像。也就能回答本書作者所提出的問題,「情感是什麼?」
作者亁敏郎教授兼具研究者、作者、翻譯者、科普推廣者的身份。他專精於語言與非語言的溝通機制,還有各種溝通障礙的研究。從本書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多年研究和教學的功力所在。例如,作者用「酬賞系統」來解釋情感。他說,這是一個「賦予價值」的系統,真是一點也不錯。酬賞系統在心理學很多重要的現象上,例如成癮問題,扮演關鍵的角色。作者以賦予價值的觀點,把生理,行為,情感感受,條理分明的結合起來。
作者以這樣架構的來談情感並不令人意外。他多年來的著作或研究的核心,都在討論從演化的最初點,大腦本是一個感覺-動作的器官,這樣的器官如何讓我們能在極度複雜的環境中生存、發展、茁壯。「大腦是一個感覺—動作器官」的意思是,我們透過大腦接收外在訊息(感覺),並且產生最佳的反應(動作)。大腦的這個「感覺-動作」的基本設定,卻讓人類能夠執行學習、抽象思辨、適應等等複雜的認知功能。
在這樣的哲學架構下,本書利用四個部分來了解人的情緒從何而來,情緒障礙又是如何產生?第一章討論情感如何被創造出來。第二章講情感與推論的機制,包括和鏡像神經元有關的「類我系統」,還有記憶,決策,與疼痛的關係。第三章用推論歷程中的「預測誤差」來討論憂鬱症、焦慮症等各種情感障礙。第四章,先解釋多層的大腦結構,再以自由能原理,來解讀情感、知覺,和運動之間的關係,並且以情感歷程來說明催眠、冥想等相關現象。
這本書談情感,卻不只是談情感。作者精緻的把生理、演化、行為、思想、人和環境的關係,統整在一個和諧的架構之下。這是一本寫給對心理學、對情感研究、對腦科學的知識有興趣的讀者或研究者看的書。每位讀者或許因為自身的領域,對不同的內容(像是數學公式、生理名詞)有不同的親近感。然而,每一章最後,都把整章的概念做一個統整,也是本書令我喜愛的一個原因。
鄭谷苑教授 (中原大學心理系教授) 導讀推薦
精緻分析情感運作的完整圖像
鄭谷苑
自從2018年9月看到當時剛出版的《情感究竟是什麼》,就因為它討論的主題、切入的角度、和引用的資料,深深以為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這本書討論「情感」。坊間有關「情緒」的書很多,但是討論「情感」的書,相對的就很少了。討論情緒的書籍,從發展的、臨床的、大腦情緒迴路如何運作、情緒管理、正念心理學等各種角度來討論。讀者們可能對此也不陌生。但這本書談的情感。作者認為情緒「是指個體在接受外界刺激或回想內在記憶時伴隨而來的生理反應。因此...
作者序
前言
本書的主題,就是在回答情感究竟是什麼的這項疑問。以憂鬱症為首的多項情感障礙(情緒障礙),已經儼然成為今日的社會問題。但是,若要深入探討關於情感障礙的問題,就必須先明確定義情感究竟是什麼。至今為止,關於情感的研究早已受到多方探討,累積了眾多的數據資料。然而,就連我在思考情感究竟是什麼時,也遲遲看不到能邁向解答的跡象。
不用我多說,科學的目的並非是收集資料。如同哲學家恩斯特‧馬赫所言,科學的目的必須是對事實做出最單純的說明。之所以無法解開疑問,是因為過往以來都沒有人建立起詮釋情感這種東西的思維框架(托馬斯‧庫恩將此稱作範式)。然而,最近有一項試圖詮釋情感等腦部的多項功能的大一統理論開始受到提倡。那就是稱作「自由能原理」的理論。這項理論主張,人類或動物的腦部會試圖讓亥姆霍茲的自由能最小化而運作,藉此讓知覺、認知、注意、運動等功能得以恰如其分地發揮功能。研究者大約在距今五年之前指出,透過這項自由能原理,便能夠完美地掌握情感與情感障礙的機制。本書將奠基於這項全新的理論,思考情感究竟是什麼。
我們常聽到形容一個人頭腦、心靈與身體四分五裂,缺乏連結的說法。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若要理解情感是什麼,最重要的關鍵就是能夠了解自己身體狀態的腦部功能。也就是說,惟有頭腦、身體與心靈相互連結,才能夠擁有健全的情感。有鑑於此,本書將盡可能淺顯易懂地說明「腦部理解身體狀態的機制(稱作亥姆霍茲的無意識推論的功能)」與「腦部巧妙地調節身體的機制(稱作弗里斯頓的主動推論的功能)」。接著,我們的最終目標,是透過科學的觀點理解,情感是透過對無時無刻都在變化的身體狀態及環境(狀況)的理解之中孕育而生的。
本書後半將探討當這些機能無法順利運作時,會造成的各式各樣情感障礙的機制。接著,我們也會提及用來維持心靈與身體健康(即是所謂的well-being狀態)的情感調整、冥想、催眠等機制。
乾敏郎
2017年12月31日
前言
本書的主題,就是在回答情感究竟是什麼的這項疑問。以憂鬱症為首的多項情感障礙(情緒障礙),已經儼然成為今日的社會問題。但是,若要深入探討關於情感障礙的問題,就必須先明確定義情感究竟是什麼。至今為止,關於情感的研究早已受到多方探討,累積了眾多的數據資料。然而,就連我在思考情感究竟是什麼時,也遲遲看不到能邁向解答的跡象。
不用我多說,科學的目的並非是收集資料。如同哲學家恩斯特‧馬赫所言,科學的目的必須是對事實做出最單純的說明。之所以無法解開疑問,是因為過往以來都沒有人建立起詮釋情感這種東西的思維框...
目錄
推薦文
推薦語
前言
第I章孕育情感的機制
I-1. 情感的科學
多彩的情感
人類共同具備的情感
情感與情緒的差異
隨著情感而改變的身體
I-2. 情感與身體
使身體狀態維持穩定的機制
能因應環境的身體調適能力
I-3. 腦部創造情感的機制
理解自身身體究竟是什麼概念?
決定情感的兩項因素
腦部的機制
體內平衡的迴路
心跳數上升的機制
體內平衡與恆定值的變動
自我意識與讓情感得以成立的腦部活動
腦與羅素-巴瑞特的環狀模型
I-4. 學習價值的機制
賦予價值的系統
評估酬賞的伏隔核
評估、預測酬賞與行為選擇
基底核通路的功用
促進學習的多巴胺
第I章的統整
第II章情感與推論的機制
II-1. 知覺與運動的機制
我們看見的世界
關於視知覺的推論
為什麼我們能正確無誤地運動?
II-2.內臟的運動控制與情感
決定情感的關鍵
孕育主觀情感的關鍵
紡錘體神經元的功用
II-3. 理解他人情感的機制
類我系統
基於類我系統的同理心機制
我們能從觀察者的生理指標,得知第三者的情感嗎?
II-4. 情緒與情感對各種認知功能造成的影響
利用心跳反應進行的數個實驗
記憶、決策與自律神經反應
疼痛與催眠
II-5. 為什麼我們會注意於某件事物?
注意與夏農理論中的「意外」
注意與貝氏理論中的「意外」
注意與突觸
II-6. 推論的方法
推論時必須用到的機率
用機率分配來呈現訊號
最大後驗機率推論與常態分配
透過感官輸入來評估對象大小的網絡
注意、精度與預測誤差
第II章的統整
第III章情感障礙的機制
III-1. 理解情感障礙的基礎思維
情感障礙會讓預測誤差無法下降
從能量代謝障礙的觀點來看待憂鬱症
III-2. 憂鬱症的本質
憂鬱症與細胞介素
測量憂鬱症中的炎症反應
憂鬱症的發作與其過程
III-3. 其他情感障礙
焦慮症與預測誤差
述情障礙與內在感覺
III-4. 自閉症、催產素與社會性
內在感覺、預測誤差與自閉症
為什麼會罹患自閉症呢?
催產素與社會性
III-5. 生活在無法確知的日常
不確定度、共變偏差、不耐性
決策與預測
決策與預測,以及軀體標記假說
III-6. 控制自己的情感
認知重估的神經機制
在鼓起勇氣面對之時
調整內隱情感的神經迴路
第III章的統整
第IV章透過自由能原理來理解情感、知覺與運動
IV-1. 腦是如何進行推論的?
由貝氏模型建構的腦中心靈
什麼是自由能原理?
什麼是預測誤差最小化?
IV-2. 腦部的多層級結構與多層級推論
腦部的多層級結構,反映出外界資訊的多層級結構
腦部是以多層級的形式來進行推論
IV-3. 主動推論──無法區別知覺與運動的機制
換個角度重新看待知覺與運動
知覺與運動
什麼是主動推論?
運動控制與身體調適
IV-4. 內在感覺與各種功能
認知、決策與內在感覺
催眠、冥想與內在感覺
知覺、認知與運動統合
環境與情感
第IV章的統整
【參考1】自由能與KL散度
【參考2】預測訊號的更新式
附錄亥姆霍茲簡史
業績概要 / 亥姆霍茲的思想與人物像 / 能量守恆定律
《生理光學手冊》的發行 / 預測誤差的起源 / 歸納推論的重要性
point的統整 /
參考文獻 / 結語
推薦文
推薦語
前言
第I章孕育情感的機制
I-1. 情感的科學
多彩的情感
人類共同具備的情感
情感與情緒的差異
隨著情感而改變的身體
I-2. 情感與身體
使身體狀態維持穩定的機制
能因應環境的身體調適能力
I-3. 腦部創造情感的機制
理解自身身體究竟是什麼概念?
決定情感的兩項因素
腦部的機制
體內平衡的迴路
心跳數上升的機制
體內平衡與恆定值的變動
自我意識與讓情感得以成立的腦部活動
腦與羅素-巴瑞特的環狀模型
I-4. 學習價值的機制
賦予價值的系統
評估酬賞的伏隔核
評估、預測酬賞與行為選擇...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