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理解問題兒童的生命風格,便能引導他們認識自己、成就自己
★★★中文世界首次出現之經典 ★★★唯一德文直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孩童的偏差行為,源自於對優越感的追求與對困難的逃避。
阿德勒認為,人的性格在四、五歲時會逐漸定型,並依著發展出的生活方式與對於他人的情感進行。而完備的社群情懷與獨特的生命風格,是健全人生的基礎。
所以在面對校園中出現偏差行為的學生,必須探究他童年時期發展偏差的源頭,並且破除他迷失方向的錯誤觀點,還要教導、協助他認識生命的動力,才能使他融入社會、建立充實的人際關係。
因此阿德勒倡議成立校園諮商中心,他將個體心理學說導入校園,並引導精神科醫生、教師與家人互相合作,重新解讀問題兒童的行為、成因,並且學習使用正確的方式,將其自偏差之路導回正途。
本書是阿德勒為維也納市立師範學院為中學教師們講課的內容,一九二八年整理講座內容出版後,以淺顯的文字與生動的實例成為教師與家長們的實用指南。
專文推薦
吳毓瑩 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理事長
駱怡如 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理事暨課程召集人、高雄市新光國小教師
列名推薦
李家雯 諮商心理師、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副理事長
吳淑禎 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學院副教授
林惠蓉 臨床心理師、臨床心理師全聯會理事、輔仁大學臨心系講師
林蕙瑛 東吳大學心理系兼任副教授
張英熙 臺北巿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看見孩子的亮點作者
連廷嘉 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教授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作者簡介:
阿德勒Alfred Adler
與佛洛伊德、榮格並稱心理學界三巨頭。
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是一位醫生、心理治療師。早期師從佛洛伊德,後來因為不認同佛洛伊德過於強調性本能的論點而與他決裂,並自創「個體心理學」此一心理學體系,被稱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德勒一生主張「心理學要為生活和生命服務」,對後續的西方心理學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著有:《精神官能症的性格》(1912)、《器官缺陷及心理補償的研究》(1917)、《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1919)、《認識人性》(1927)《自卑與超越》(1932)、《精神官能症問題》(1932)
譯者簡介:
彭菲菲
輔大大傳系廣電組畢業,之後前往德國埃森大學(Universität GH Essen)攻讀傳播學、心理學及行銷學,並獲得碩士學位。畢業後曾任職多家台灣上市公司駐歐洲/德國業務行銷協理及總經理。目前旅居德國並從事商業諮詢工作,協助中資/台資企業拓展歐洲市場。暇時從事自由翻譯工作。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此書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搭配情境實例,引導喜愛阿德勒心理學的讀者,重新解讀難管教孩子的困境以及如何使用早期記憶與夢等方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是一本適合隨身攜帶的小書。————吳淑禎 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學院副教授
百年前的阿德勒,字字雋永。透過百年前經典案例描述,我們讀到了現代孩子的困境,願將此書推薦給每位關心孩子,渴望陪伴孩子走出困境的每一位夥伴。————李家雯 諮商心理師、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副理事長
現今的孩童總是受到極度的關注與保護。也常看到這些被寵愛的孩子,總是只關注自己,認為沒有必要關心他人的利益,缺乏同理心,甚至成為難以管教、不符合社群規範的孩子。這本書是阿德勒的教導,能找出這類孩子的缺失並修正,以改善孩童、老師與家庭的問題。————林惠蓉 臨床心理師、臨床心理師全聯會理事、輔仁大學臨心系講師
個體早期家庭經驗會影響到個人目前生活的經驗。本書適合父母/老師回顧自己的家庭關係與童年生活,從而建立親子/師生的合作關係。一個人與生俱來的特質並不重要,重點是他從中如何蛻變。阿德勒舉出許多生活化的案例,生動寫實,引導讀者幫助孩子克服困難,擁有行動力創造力的自信,發展社會興趣與人際關係。————林蕙瑛 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兼任副教授
書如實呈現阿德勒當年演講內容,從個體心理學理論到學校輔導實務,帶領讀者跨越時空與大師相會……————張英熙 臺北巿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看見孩子的亮點作者本
儘管一百年過去了,阿德勒的許多思想,對於當代的教育、教養與自我成長議題,還是充滿啟發。————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名人推薦:此書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搭配情境實例,引導喜愛阿德勒心理學的讀者,重新解讀難管教孩子的困境以及如何使用早期記憶與夢等方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是一本適合隨身攜帶的小書。————吳淑禎 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學院副教授
百年前的阿德勒,字字雋永。透過百年前經典案例描述,我們讀到了現代孩子的困境,願將此書推薦給每位關心孩子,渴望陪伴孩子走出困境的每一位夥伴。————李家雯 諮商心理師、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副理事長
現今的孩童總是受到極度的關注與保護。也常看到這些被寵愛的孩子,總是只關注自己,認為...
推薦序
〈用專業與友善的態度理解我們的孩子〉
駱怡如/本文作者為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理事暨課程召集人、高雄市新光國小教師
小一的孩子在教室裡,未經同意的拿走他人的物品。
小六的孩子在群體中,常和人一言不合就拳腳相向。
國三的孩子宅在家裡,日夜沉迷於網路遊戲。
高二的孩子在網路上,發表與散播不當言論。
身為教育與輔導工作者,每當面對這些「難以管教」孩子時,總會想著:這些孩子是怎麼走入現在的困境?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錯誤的行為?我們有沒有具體有效的方法來導正孩子的偏差行為?
《個體心理學講座:阿德勒談校園裡的問題兒童》一書正是彙整了阿德勒在一九二八年以學校裡的問題兒童為主題,教育與訓練教師們關於改善孩子偏差發展的授課內容。很顯然的,九十多年的時空流轉沒有造成閱讀上的隔閡,我們至今依然可以從生活周遭的許多角落看見書中孩子的身影。透過閱讀,我們可以學習阿德勒面對與解決孩子問題行為的智慧,讓阿德勒穿越時空的帶領著我們一步一步的用孩子的眼睛去看、用孩子的耳朵去聽、用孩子的心去感受他獨一無二的世界,既好奇又謹慎的去拆、既專業又敏銳的去猜,拆開影響個體整體生命風格的每個關鍵部分、猜測個體的行為樣態背後那整體生命軸線之所向。
阿德勒說:「偏差只會發生在解決任務的當下」,這些身處於困境的孩子正使出渾身解數,一心一意的用無益生活的創造性能量為自己排解困難,種種的行為問題顯示的是孩子「尚未準備好」面對生活課題與生命任務的要求。阿德勒又說:「事實並不重要,而是我們如何看待它們」,我們對孩子行為的詮釋將會引領著我們關閉或開啟改變的行動。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教育就有了著力點與方向:
未經同意的拿走他人的物品,是不是還沒發展好自律?
總是一言不合就拳腳相向,是不是還沒學會溝通能力?
日夜沉迷於網路遊戲,是不是沒預備好承擔真實的責任?
發表與散播不當言論,是不是還沒具備合乎常識的判斷力?
阿德勒說:「所謂的理解,即是認知事物間彼此的連結」,當我們願意用不同以往的方式來「理解」孩子的偏差行為時,我們和孩子之間開始產生了連結,我們就有機會更貼近孩子,找出孩子不正確的自我定位。但要如何找出孩子的自我定位與行動軸線呢?在書中,阿德勒將個體心理學理論透過個案討論,轉化為切合實務又淺顯易懂的常識,讓我們學習如何運用早期回憶、夢想、幻想與夢境,以及書末附錄的個人心理調查問卷作為參考架構,橫向與縱向的檢視「生活方式的碎片」,脈絡化的探尋孩子的生命風格。
於是我們恍然大悟,原來孩子的錯誤行為是氣餒的結果、是錯誤訓練的結果。阿德勒說:「這些錯誤可以用平和、有耐心且不帶威脅的方式釐清」,阿德勒帶領我們以客觀的旁觀者角色,透過專業的猜測與求證歷程,來理解許多偏差行為的孩子以及孩子身邊的重要他人,是如何思考與行動、如何主觀的評價他的社會關係,藉此我們得以看見整體脈絡、也看見帶來改變的可能。
個體心理學的軟性決定論讓我們有機會重新詮釋與重新導向:我們需要喚醒與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懷。因此大人要能感同身受的同理孩子困境,給孩子機會去探索與體驗,幫助孩子瞭解自我,看見自己的行為動向與生命風格,並透過鼓勵提升孩子的勇氣,幫助孩子修正補償自卑感的錯誤方式,做好面對生命任務的準備。同時,大人也要做好放手與放心的預備,要有成就孩子成為獨立個體的決心與行動。結論看來是常識,推測結論的過程與確立導正的方向卻是高深細膩的學問,值得仔細閱讀《個體心理學講座:阿德勒談校園裡的問題兒童》一探究竟。
在本書中,除了可學習到個體心理學兼具深厚紮實的理論與脈絡清晰的案例分析,還能看到阿德勒所強調「不論斷、不責備」的原則與友善的態度在書中展露無遺。讓我們透過阿德勒的示範,學會在探尋問題的歷程中,無論是孩子或大人,沒有人因為犯錯而被批評、論斷或被責備,我們關注的是個體本身,我們要做的是研究如何幫助他們。阿德勒在書中正向的文字語言與友善的態度,讓我們透過靜默的閱讀,跨越時空的獲得正向的能量。
〈用專業與友善的態度理解我們的孩子〉
駱怡如/本文作者為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理事暨課程召集人、高雄市新光國小教師
小一的孩子在教室裡,未經同意的拿走他人的物品。
小六的孩子在群體中,常和人一言不合就拳腳相向。
國三的孩子宅在家裡,日夜沉迷於網路遊戲。
高二的孩子在網路上,發表與散播不當言論。
身為教育與輔導工作者,每當面對這些「難以管教」孩子時,總會想著:這些孩子是怎麼走入現在的困境?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錯誤的行為?我們有沒有具體有效的方法來導正孩子的偏差行為?
《個體心理學講座:阿德勒談校園裡的問...
目錄
-目錄-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
前言
引言
第一章 生命的首要五年
第二章 難以管教的前因
第三章 孩童的生命風格
第四章 命運打擊
第五章 真實與虛假的童年記憶
第六章 童年回憶以及夢想
第七章 記憶、幻想與夢境的意義
第八章 夢的理論
第九章 社群情感概述
第十章 四個案例
附錄
1. 個體心理學概覽圖
2. 個人心理調查量表
-目錄-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
前言
引言
第一章 生命的首要五年
第二章 難以管教的前因
第三章 孩童的生命風格
第四章 命運打擊
第五章 真實與虛假的童年記憶
第六章 童年回憶以及夢想
第七章 記憶、幻想與夢境的意義
第八章 夢的理論
第九章 社群情感概述
第十章 四個案例
附錄
1. 個體心理學概覽圖
2. 個人心理調查量表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