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守謙教授所提之至要關鍵的論點,
仍符合時代、超越時代,不受時空所限,
引領青年讀者向文化最熱情而具強烈力量的「關鍵年代」致敬!
本書集結石守謙教授一九八〇至一九九〇年代,於《雄獅美術》與《當代》雜誌等,所發表之【文化省思】與【藝術評論】之相關文章。此時正逢臺灣解嚴經歷轉型的「關鍵年代」,凝聚了文化最熱情而精彩的強烈力量,向現實文化中一切不理想之處,要求改變!在這個變革的年代中,《雄獅美術》與《當代》亦扮演起重要角色,以文化藝術之促進及新發展為編輯方針,為臺灣留下了許多重要的文章。
二、三十年過去了,今日臺灣藝術環境看似展覽頻繁、市場活絡,但以前「美術館時代」的病徵、社會對文化傳統的漠視以及為了經濟利益而犧牲古蹟維護等,諸如此類漠視文化藝術的問題,今日依舊存在。因此在【文化省思】單元中,石守謙教授所提之至要關鍵的論點,仍符合時代、超越時代,不受時空所限,這是因為他立足於歷史及美學之最根本處,引領讀者探索、反省文化藝術的本質,以及創作本體之意義。
在【藝術評論】單元中,石守謙教授自認不受人情顧忌,以「藝之道」為出發點及終點,選擇他自認就人品及藝術價值「值得」討論的對象,如余承堯、陳進、董陽孜、萬青力、司徒強、呂勝中與楊茂林等都是受人敬重的藝術家。石守謙教授的篇篇論述能啟蒙現代青年自我教育、產生內在質變、提升藝術修養的境界。而在藝術欣賞、研究、創作等相關活動中,也能為青年讀者及一般入門者奠下穩固的基礎、超見的眼光,以及追尋永恆真理的美好價值觀。
★古人『藝即道』之觀點,說明面對藝術的態度上應是嚴肅的,例如一個展覽須投入時間,收集、研究,消化相關資料,詳列目錄並詮釋說明,以及設計展出效果等等。
★藝術不能孤立於特有時空的文化脈絡之外,而個別地在美術館中被欣賞,或任由市場上被追逐,若將歷史拋棄,而去擁抱藝術品,也根本遠離了『藝之道』。
★美術家因性格與境遇的不同,他們的藝術各自在臺灣的時空脈絡中,產生不同的意義,藉由他們的生命旅程,讀者們可以反省這些不同的藝術生命與我們切身的關聯。
★美術是畫家對其心靈感知周遭世界的形象表達,在此中便有著他們面對現實環境時感到的困頓、挫折,所興起的夢想與期待,而且件件都透露著他們無悔地堅持其藝術創作理想的心境。
作者簡介:
石守謙
♦學經歷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及考古學博士。
‧1984 年留學歸國後,即任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為第29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現任中研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
‧曾任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所教授、所長,及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等職。
♦重要著作
‧《風格與世變》(臺北:允晨文化,1996)
‧《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繪畫史》(臺北:石頭出版社,2010)
‧《移動的桃花源—東亞世界中的山水畫》(臺北:允晨文化,2012)
‧《山鳴谷應—中國山水畫和觀眾的歷史》(臺北:石頭出版社,2017)
章節試閱
【文化省思】單元摘錄:
【文化省思】單元
1.只要去除「沒有時間」的藉口
「很少有人認真去想,所有文化藝術,都不能沒有時間,都需要時間。所以,一個好的展覽必須收集資料、研究、了解,再詳細寫目錄、說明、設計展出效果等,它一定要有很長的準備時間,一定要有非常投入的工作態度。道理大家都知道,但又是沒有人去做。」
2.探索中國水墨畫的新世紀—參加兩個水墨畫新人獎評審感言
「雖然在一個要求新變的氣氛中,傳統水墨畫裡的形式語言的準則,不一定就適合來衡量這些「新作」的表達成績;但是,只要作品牽涉到形式之表達,不論其形式語言為何性質,為何種類,它必然被要求有其精確與深度。」
3.尋求未來格局的基點—雄獅創作獎評審感言
「一個獎的設立,不應該懷抱著提倡某種特定的藝術風格為職志,但也不能毫無目標。」
4.搶救臺灣美術史的研究環境
「美術史研究成果之良窳,一大部分繫於其資料之充實與否。如果沒有資料的充分配合,學術的嚴謹即無由追求。迄今為止臺灣美術史的研究成果,雖然就表面上看,論文及專書固有一數量上的收穫,但由內容及品質來說,卻難盡如理想。」
5.回顧裡的省思—對臺灣近期藝術活動的個人觀察
「帶著歷史激情的藝術市場行為很快地造成一種有趣的循環……激情愈加上昇,促使藝術品的市場價值提高,而市場價值之提高又反過來鼓舞歷史認同之激情。在如此的狀況之下,最顯眼的效應便是前輩及元老級本土藝術家作品價格的快速飆漲……」
6.文化傳統的失落危機
「某一個地區的群體,也必須透過共同的境遇感,共同的歷史脈絡,才能成為一個相互理解的整體。文化在這樣的過程中,也才能累積、生長,也才能是意義、目的本身,才能真正是公眾共有的歷史財產。」
7.一九九二年度總評—獎助條例、藝術市場與藝術生態之溝通等探討
「國內的藝術教育,由學校至社會,本來即存在著層層問題。不論是藝術家的養成教育,還是對一般人的藝術通識教育,其弊病叢生,久無起色,甚至早已失去被當成議題的吸引力。但是,它實際上卻是任何欲強化我們藝術生態之努力,到最後仍無可迴避的問題。」
8.古蹟.史料.記憶.危機
「臺灣古蹟的問題並不在於其無歷史可供回憶,而是在於歷史記憶的失落。造成記憶的斷層,這個記憶的失落的第一個因素,是來自政治的外力壓制。由於害怕臺灣民眾對本土的認同可能妨礙其對島內的統治,日本殖民政府以及後來的國民政府,近百年來皆無意於鼓勵臺灣史的各種研究,或推動臺灣文化傳統的重建。」
9.擁抱藝術卻拋棄歷史!
「將藝術品孤立為「物」,不僅是不尊重藝術,也是污蔑藝術;將歷史拋棄,而去擁抱藝術品,也根本遠離了藝術之「道」,只能稱之為「病態」。……問題最根本的關鍵實在於教育的失敗,這尤以美術教育的偏頗,最要負起責任。」
10.美術也進聯合國—一九九三年度總評
「文化的升格意謂著境界層次躍昇。但是,它的基礎實際上必須有兩個條件的配合發展,此即文化生存危機感的解除,以及對自我文化價值的肯定自信。例如在強勢西方文化的壓迫之下,對自我文化價值的信心也受到無情的摧殘……」
11.高雄市立美術館開館的意義
「高美館更重要的任務或許還在於透過精心之規劃而凝聚、形塑該區域之藝術文化的主體性存在。」
12.評羅浮宮特展
「一個展覽之成效最終仍繫乎作品選件之良窳。任何一件大型展覽,本來即為一極端複雜之工作,造成其中任一缺失,背後亦可能有各種理不清的原因。事實上的不理想,卻可能已經對賴之而進行的美術教育產生了不利的影響,這才是最值吾人正視的問題。」
13.追求靑少年美術教育的內在改革—因《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而起的個人感想
「叢書運用於鑑賞教育之中,能使年輕讀者們不僅在其中看到美好的作品,也可以閱讀到前輩們走過的時代,臺灣的那一段過去,以及前輩們身處其中所發出的心聲,並期待這些感受與認知可以在青年學子於思索、形塑自我的世界時,能產生一些有意義的作用。」
14.何謂臺灣?—臺灣美術研討會感言
「考慮臺灣的問題,因此也得要將之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文化地理的脈絡之中,否則是不易掌握其歷史意義的。由此反觀現在學界、文化界之狀況,若干研究臺灣美術者雖已知日本美術史知識的相關重要性,但對中國美術史卻仍持有某個程度的漠視態度。」
【文化省思】單元摘錄:
【文化省思】單元
1.只要去除「沒有時間」的藉口
「很少有人認真去想,所有文化藝術,都不能沒有時間,都需要時間。所以,一個好的展覽必須收集資料、研究、了解,再詳細寫目錄、說明、設計展出效果等,它一定要有很長的準備時間,一定要有非常投入的工作態度。道理大家都知道,但又是沒有人去做。」
2.探索中國水墨畫的新世紀—參加兩個水墨畫新人獎評審感言
「雖然在一個要求新變的氣氛中,傳統水墨畫裡的形式語言的準則,不一定就適合來衡量這些「新作」的表達成績;但是,只要作品牽涉到形式之表達,不...
推薦序
雄獅文選序──
引領青年讀者向文化最熱情並具精彩之強烈力量的「關鍵年代」致敬
聽到《雄獅美術》想要收集我過去發表的一些文字,集結成《臺灣關鍵年代的文化省思與藝術評論》一書,本來第一個反應是遲疑。遲疑的理由也很簡單:事過境遷。這些短文撰寫的時間距今已久,而且絕大多數都有當時的現實動機,過了這麼久,還有重印、閱讀的價值嗎?老實說,我個人一點把握也沒有。
這些文章大部分發表在《雄獅美術》與《當代》雜誌上,皆為我當年甚為認同的文化、藝術性刊物。然而,我能夠投入這兩份雜誌的寫作時間有限,原因有二:一是我的正職是從事當時臺灣正在起步的藝術史研究,成日泡在圖書館裡找資料,來撰寫有關中國藝術的歷史,大部分是古代的;另外,更根本的是我本人實在缺乏文采,寫作的速度又慢,一篇三千字的短文常要花上三、四天的時間,實在不適合作一個「專業」的作家。今日回顧起那些日子裡寫就的這些文章,竟然為數亦不在少,而且都對當時現實事物有所針對。內容或許不那麼精彩,但皆為有感而發,至少反映了當年年輕時的心境。雖然時過境遷,但自己讀來卻不能不有些感觸。
即使如此,個人的懷舊情感也不應成為浪費社會資源的藉口。對此,雄獅的執行主編黃長春女士向我解惑,以為文章中的一些看法今日仍可對青年一代讀者有些意義。我當然不希望長春只是在安慰一個落寞的作者。不過,她確實提醒我憶起寫作這些文章的那些年代,在臺灣的現代史中,真有一些值得紀念的地方。她稱之為「關鍵年代」。這後來便作了本書的標題。
「關鍵年代」之所以讓我對這個文集別有期待,正是因為那些臺灣正在經歷轉型(一般皆以「解嚴」名之)的日子裡,凝聚了文化最熱情而精彩的強烈力量,向現實文化中一切不理想之處,要求改變!撰寫那些短文的筆者本人,只不過是這個凝聚力量中的一員而已。如果這本文集會具有一些價值,那便是領著現在的青年讀者向那個「關鍵年代」致敬。
「關鍵年代」的另個突出點在於媒體對文化變革責任的承擔。說起來很諷刺,這完全與當今媒體的經營之道,大異其趣。文章所出的《當代》與《雄獅美術》兩本刊物都是私人創辦的月刊,性質不同,但皆以臺灣文化/藝術之新發展為己任。然而此種無視利潤的心態終於要回過頭來決定雜誌的生死命運。《雄獅美術》停刊於一九九六年,《當代》也在二〇〇八年畫下休止符(後來短暫復刊),僅為關心臺灣文化藝術的讀者留下些許遺憾。兩者中《當代》創刊於一九八六年,正是本書所謂「關鍵年代」的時候。《雄獅美術》之創刊更早,那是一九七一年,屬於臺灣「困而求知」的艱難時期,政治上的戒嚴與白色恐怖氛圍,壓制了文化藝術界對國際資訊的渴望,以及臺灣未來的想像。這份藝術刊物在此際之創辦,不得不讓人嘆服當時主持人與編輯們的勇氣與熱情。至八〇年代中期以後,《雄獅美術》所面對的局面又大為不同;各種社會力量由各方向興起,藝術界所關心的議題亦大大地擴張,似乎充分意識到藝術之興衰實無法與其他文化機制乾淨切割。這也是雄獅當時以新時代使命自負的一面。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們邀我以較積極的方式參與《雄獅美術》的工作。
我首度與《雄獅美術》互動是在一九八四年,為他們月刊編輯一系列的《中國古代繪畫名品》的撰寫。這個專輯系列後來也集結成書,出版在一九八五年,沒想到一轉眼就過了三十多年。《中國古代繪畫名品》基本上算是我學術專業之延伸,主要希望針對那些「名品」的既有研究成果介紹給一般讀者(及方要入門的青年學生)。後來《雄獅美術》還大膽地邀請我這個臺灣藝壇的「局外人」參預一些社方「新人獎」、「創作獎」之類的評選工作,讓我得到機會具體涉入當時臺灣藝壇的發展實務,並與其他評審委員共同討論我們對未來的一些期待。這些工作展現了社方對臺灣藝術未來的「捨我其誰」之承擔,這在月刊停刊之後,也自臺灣藝壇消失。各種官方所辦獎項雖仍存在,但總不敵「貶值」的宿命,更加突顯了雄獅設獎的歷史意義。
文集中還收了一些對當時相關文化機制的評論。現在回憶起來,當時感受最深的事情有兩類,一是所謂臺灣進入「美術館時代」後的病徵,再者是社會各界普遍對文化傳統的漠視。對於前者,我的批評重點在於美術館的表面建制之外,實質運作上卻缺乏專業的講究,大大小小的展覽(包括眾人注目的羅浮宮特展在內)其實看不到策展專業的企圖心。這個毛病迄今仍然未改,多的僅是訴諸行銷/數位新科技之噱頭而已。後者的弊病更可怕。古蹟維護的工作總是一再地為經濟利益考量所逼而作了犧牲。例如十三行遺址或師範大學圖書館拆除事件,那只是少數幾個案例。如果有人辯解那些僅是偶發事件,然而,時至今日,偶發似乎已成常態,這怎不讓人感嘆。
文集中第二個部分屬於針對藝術家作品而作的個人評論。我個人迄今仍然深信:藝術史研究無法,且毋需與評論完全切割,雖然這是性質所有不同的志業。藝評之難在於人情干擾。我自認在從事藝評工作時,可以完全解脫人情顧忌,因為只選擇那些我認為「值得」討論的對象,主動權完全在我,自由得很。但此自由自主的選擇則反而給我本人認識一些藝術家人格與行事的難得機會,那是研究古代藝術史時絕不可得的。想當年《當代》雜誌創刊號推出時,我就提供了第一篇專論余承堯山水畫的評論〈鐵甲與石齒的幻生〉,與當時封面人物法國思想家傅柯共襄盛舉。如今,余老已經作古二十餘年,我則無時不在感念當時得以親炙其人的榮幸。
因為余承堯在一九八六年的臺灣畫壇還只是個邊緣人物,其技法、風格根本不受主流認可,《當代》文章一出,據說畫壇頗不以為然。儘管如此,《當代》編輯卻仍然支持我的藝評工作,這不得不在此向他們表達最高的謝意與敬意。如果缺少了有見識媒體的鼎力相助,光憑作者一人,那能成事?
我所寫過的藝評不多,這意謂著還有許多藝術家尚來不及認識,此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不過,在我有幸認識的諸家之中,有些竟然英年早逝,例如萬青力和司徒強,則更是令人深感惋惜。我對他倆藝術的評論,都嫌太短、太片面,完全不能幫讀者總結他們的了不起成績。時過境遷,這事果然不容補救。
這種遺憾,大概是在出版此種回顧性文集時最令人感傷的部分。
——石守謙序於南港新桃源里
雄獅文選序──
引領青年讀者向文化最熱情並具精彩之強烈力量的「關鍵年代」致敬
聽到《雄獅美術》想要收集我過去發表的一些文字,集結成《臺灣關鍵年代的文化省思與藝術評論》一書,本來第一個反應是遲疑。遲疑的理由也很簡單:事過境遷。這些短文撰寫的時間距今已久,而且絕大多數都有當時的現實動機,過了這麼久,還有重印、閱讀的價值嗎?老實說,我個人一點把握也沒有。
這些文章大部分發表在《雄獅美術》與《當代》雜誌上,皆為我當年甚為認同的文化、藝術性刊物。然而,我能夠投入這兩份雜誌的寫作時間有限,原因有二:一...
目錄
雄獅文選序
—引領靑年讀者向文化最熱情並具精彩之強烈力量的「關鍵年代」致敬/石守謙
一、文化省思
1只要去除「沒有時間」的藉口
2探索中國水墨畫的新世紀—參加兩個水墨畫新人獎評審感言
3尋求未來格局的基點—雄獅創作獎評審感言
4搶救臺灣美術史的研究環境
5回顧裡的省思—對臺灣近期藝術活動的個人觀察
6文化傳統的失落危機
7一九九二年度總評—獎助條例、藝術市場與藝術生態之溝通等探討
8古蹟.史料.記憶.危機
9擁抱藝術卻拋棄歷史!
10美術也進聯合國—一九九三年度總評
11高雄市立美術館開館的意義
12評羅浮宮特展
13追求靑少年美術教育的內在改革—因《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而起的個人感想
14何謂臺灣?—臺灣美術研討會感言
二、藝術評論
1鐵甲與石齒的幻生—記余承堯的山水創作
2試說余承堯創作中的「變」
3藝術與現實之間—談楊茂林的繪畫創作
4余承堯傳奇背後的社會文化意義
5董陽孜書藝的當下意義
6〈陽孜書屏〉
7畫給孤獨的靈—論萬靑力的書和畫
8落花詠物有感—為司徒強近作而發
9東亞視野中的陳進
10巫師的自我反省—在全球化的大脈絡中看呂勝中的小紅人
雄獅文選序
—引領靑年讀者向文化最熱情並具精彩之強烈力量的「關鍵年代」致敬/石守謙
一、文化省思
1只要去除「沒有時間」的藉口
2探索中國水墨畫的新世紀—參加兩個水墨畫新人獎評審感言
3尋求未來格局的基點—雄獅創作獎評審感言
4搶救臺灣美術史的研究環境
5回顧裡的省思—對臺灣近期藝術活動的個人觀察
6文化傳統的失落危機
7一九九二年度總評—獎助條例、藝術市場與藝術生態之溝通等探討
8古蹟.史料.記憶.危機
9擁抱藝術卻拋棄歷史!
10美術也進聯合國—一九九三年度總評
11高雄市立美術館開館的意義
12評羅浮宮特...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