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天快速學針灸
■針灸學概論■經絡■腧穴■刺灸法■病症治療
本書是一本中醫針灸普及性讀物,採用通俗的語言,向中醫愛好者介紹針灸知識和掌握針灸治病的經驗和訣竅。書中詳細介紹了151個臨床上使用頻率最高的腧穴及其各種針灸法,所載的56種針灸有效病證,經實驗反覆證明確實有效。
本書配以插圖和詳盡的操作說明,供讀者參考。
要達到本書的學習效果,並非一蹴而就的易事,要做到以下幾條:
(1)循序漸進、前後呼應:本書內容都是編者反覆篩選濃縮的結果,故學習時必須反覆領會,循序漸進,不可貪多。同時,因各節內容前後連貫,透過不斷反覆學習有助於深入掌握,所以在學習後面的知識時,又必須時時複習前面的內容,達到溫故而知新。
(2)密切結合臨床、學以致用:針灸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臨床醫學學科,所以在學習本書的過程中,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盡可能多地結合臨床。有的要在人體上反覆實驗,如穴位位置的掌握;有的則要不斷練習,如針刺手法的操作;有的則要根據讀者的不同情況進行,如病症的治療。
(3)持之以恆:針灸學是一門內容豐富精深而又十分嚴肅的學科,掌握它絕非一日之功,必須持之以恆,日積月累,切忌半途而廢。
本書課程根據自學特點安排。分為針灸學概論、經絡、腧穴、刺灸法和病症治療五大部分,每一部分中有若干單元,如病症治療中主要包括內科病症治療、外科病症治療、婦產科病症治療、兒科病症治療、眼耳鼻咽喉口腔科病症治療、皮膚科病症治療和針灸保健等單元,而每一單元又分若干節。讀者可每週學5天,機動2天,共學習14週左右,即100天。每一節學畢,佈置少量習題進行複習,以加深理解和記憶。
本叢書編排體例獨特、內容深入淺出、學習掌握容易、臨床實用易查。
能為弘揚中華文化,宣傳推廣中醫藥學,普及相關醫藥學知識發揮一定的作用,這是我們出版者最大的心願。
★針灸治病簡便廉驗,附有「每日練習」供參考。
★為了貫徹叢書的統一性,本書採用每週學習5天,共14週學完的方法。
作者簡介:
張仁醫師
畢業於中醫藥大學,擔任中醫講師,累積了豐富的中醫臨床經驗,善於應用中醫療法治療疾病,特別對常見疾病等有精湛的醫術。在中醫的施治領域裡擁有極其豐厚的學理及實證基礎,因而治癒眾多患者,是廣受好評是一位醫術卓越的中醫師,曾經出版醫學專著多部作品。
章節試閱
序言:一百天快速學針灸
「健體」:近十年來,針灸醫學在治療方法有很多創新,如針法上總結出了「靳三針」組穴法、灸法上推廣「熱敏灸」療法等操作簡便且療效明顯的新法;治療病種(又稱作疾病譜)上則在不斷擴大之中,據統計已超過530種,其中有不少療效確切、特色明顯的針灸優勢病種。我們將把這些成果作為新的營養注入本書,如在介紹上面這些新法的同時,增加了近年來發病率高的失眠、乾眼症、腸激躁綜合症等病症,使之與時俱進。
盡可能刪除非針灸優勢病種(如感冒、炎症之類傳統的傳染性和感染性疾病)和目前臨床上已經得到有效控制的某些病症(如百日咳、小兒麻痺後遺症等),去掉一些針灸效果還不太確切或治療起來對初學者有難度的病種(再生障礙性貧血之類),對每一病種的治療方法進行了精簡,著重選擇療效較確切而操作難度較低,適合於初學者的刺灸之法,並從原來每一病種三種或以上的治法縮減為兩種,以便讀者切實掌握而能真正應用於臨床。
課程安排:
本書課程是根據自學特點安排的。分為針灸學概論、經絡、腧穴、刺灸法和病症治療五大部分,每一部分中有若干單元,如病症治療中主要包括內科病症治療、外科病症治療、婦產科病症治療、兒科病症治療、眼耳鼻咽喉口腔科病症治療、皮膚科病症治療和針灸保健等單元,而每一單元又分若干節。讀者可每週學5天,機動2天,共學習14週左右,即100天。每一節學畢,佈置少量習題進行複習,以加深理解和記憶。
學習要求:
要達到本書所要求的學習效果,並非一蹴而就的易事,至少要做到以下幾條:
(1)循序漸進、前後呼應:由於本書內容都是作者反覆篩選濃縮的結果,故學習時必須反覆領會,循序漸進,不可貪多。同時,因各節內容前後連貫,透過不斷反覆學習有助於深入掌握,所以在學習後面的知識時,又必須時時複習前面的內容,達到溫故而知新。
(2)密切結合臨床、學以致用:針灸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臨床醫學學科,所以在學習本書的過程中,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盡可能多地結合臨床。有的要在人體上反覆實驗,如穴位位置的掌握;有的則要不斷練習,如針刺手法的操作;有的則要根據讀者的不同情況進行,如病症的治療。但要切實注意針刺安全。
(3)持之以恆:針灸學是一門內容豐富精深而又十分嚴肅的學科,掌握它絕非一日之功,必須持之以恆,日積月累,切忌半途而廢。
第一週
1
一、古老而年輕的針灸醫學
針灸,是我們祖先對人類的突出貢獻之一。日常所說的針灸,實際上包含廣義與狹義兩種概念,狹義是指醫療方法,即針灸療法;廣義則指的是一門完整的學科。針灸療法是針灸學的組成部分。在針灸學的領域內,包括四門比較公認的分支學科,即經絡腧穴學、刺法灸法學、針灸治療學以及正在形成之中的實驗針灸學等。
■源遠流長的過去
針灸療法是針刺和艾灸兩種治療方法的合稱,據考證,它大約誕生於新石器時期(西元前8000年~西元前4000年)。從早期文獻看,所記載的以灸法為主,所以艾灸的應用可能比針刺為早。原始的針刺工具為砭石,砭石治病最初主要用於刺破膿瘍,進而作為刺絡放血之用。
戰國、秦至西漢,隨著鐵器的推廣應用,砭石逐漸被金屬醫針所取代,擴大了針刺的醫療實驗範圍。這一時期出現的《黃帝內經》,特別是其中的《靈樞》部分,是在以針灸為主的醫療實驗基礎上總結出來的醫學理論著作,它奠定了針灸學的基本理論。
從東漢到兩晉南北朝,針灸臨床醫學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如東漢末期的華佗,針灸取穴少而精,並很注意針感的傳導,著有《枕中灸刺經》(已佚);名醫張仲景的《傷寒論》,提到針灸的條文有35條,提出用針灸預防、陽證宜針、陰證宜灸等重要觀點。尤其是魏晉時期著名醫家皇甫謐,撰成中國針灸史上第一部體系完整的針灸專著《針灸甲乙經》,對後世針灸學術發展影響很大。
隋唐時期,許多著名醫家都重視針灸的實驗和研究,如甄權、孫思邈等。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廣泛收載了唐以前針灸治病的經驗,他還繪製過《明堂三人圖》,成為歷史上最早的彩色經絡腧穴圖,可惜已佚。王燾的《外台秘要》,則大量採錄了歷代灸法。唐代針灸已發展為一個專科,開始有專門的「針師」和「灸師」,在最高醫學學府唐太醫署中,針灸是所設的四個醫學專業之一。
宋金元時期,針灸醫學得以進一步的總結和發展。北宋針灸家王惟一,於西元1026年撰成腧穴專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雕印刻碑,由政府頒行。在北宋政府支持下,他主持設計製作成兩具銅人模型,外面刻有經絡穴位,裡面放置臟腑器官,作為教學和考試針灸師之用。南宋針灸家王執中撰《針灸資生經》,不僅載述宋以前的針灸文獻,而且總結了本人的實驗經驗和民間經驗,使該書成為後世重要參考醫書之一。元代醫家滑壽,全面考訂經絡循行與穴位的聯繫,著成經絡專著《十四經發揮》,進一步發展了經絡理論。這一時期,尚有其他一些針灸專著問世,如《小兒明堂灸經》《備急灸法》《癰疽神秘灸經》及《針經指南》等。
明代,針灸學術發展進入高潮。出現了諸多名家,如明初的陳會、中期的淩雲、後期的楊繼洲等。其主要成就:一是對前代的針灸文獻進行了廣泛的搜集和整理,出現了許多匯總歷代針灸文獻的著作,諸如徐鳳的《針灸大全》、高武的《針灸聚英》和楊繼洲的《針灸大成》等。二是針刺手法的研究更趨深入,在單式手法的基礎上形成數十種複式手法。僅《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篇》就載手法44種,內含複式手法24種。三是灸法從用艾炷的燒灼灸法向用艾捲的溫熱灸法發展,14世紀開始出現艾捲灸,後來逐步又發展為加進某些藥物的「雷火神針」「太乙神針」等藥艾捲灸。四是對於歷代文獻中不屬於經穴的針灸部位,進行整理,在腧穴中列出奇穴(或稱經外奇穴)這個類別。
清代,由於醫者重藥而輕針,針灸逐漸轉入低潮。比較重要的針灸著作有廖鴻潤的《針灸集成》、吳謙等奉旨編撰的《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和李學川的《針灸逢源》等。其中《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採用歌訣和插圖為主,頗切實用;《針灸逢源》,則是首本完整收載361個經穴的著作。西元1822年,清王朝以「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為理由,命令永遠停止太醫院針灸科,使針灸醫學趨於衰落。
■不斷發展的近現代針灸學
近代,針灸主要在民間流傳。一批有膽識的針灸工作者,為保存和發展針灸學術,透過成立針灸學社,編印針灸書刊,開展函授教育等取得一定成效。其中以承淡安貢獻最為突出。在繼承傳統針灸的理論與經驗的同時,一些醫家還開始了用近代科學知識和技術提高針灸療效的嘗試。如劉鐘衡撰《中西匯參銅人圖說》(1899年),在針灸史上開創了匯通中西的先例。唐世丞等於1934年發表《電針學之研究》,為應用電針療法的開端。
在針灸臨床上,所有的中醫院和多數綜合性醫院都設有針灸科,並出現了針灸專科醫院。
在繼承發掘古代針灸學術的基礎上,應用現代科學的知識和方法,是中國現代針灸研究的主要特點。二十世紀50年代前期,以整理針灸學基礎知識,觀察針灸適應症為主;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較為廣泛地對一種病一種病進行臨床總結,推廣針刺麻醉的臨床應用,並開展實驗研究;70年代至80年代初,從外科手術學、麻醉學、神經生理學、心理學等多學科進行針刺鎮痛機制的研究,並且以研究循經感傳為契機,從不同角度研究經絡現象及實質,以及腧穴與針感、腧穴與臟腑相關等問題;從90年代至21世紀初,針灸醫學適應人類疾病譜變化的需求,不斷拓展臨床領域,正在從較為單一的以治療疾病為主轉向預防、治療、康復和保健為一體的現代臨床醫學。據統計,目前針灸病譜已達到500餘種。
針灸學術很早就在國際上傳播,早在西元6世紀,針灸已從中國傳到朝鮮和日本,並於16世紀向歐洲傳播。現代,隨著中國針灸學術對國際影響的擴大,其傳播速度不斷加快。二十世紀50年代,中國曾幫助蘇聯和東歐國家的一些醫師學習針灸。自1975年起又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在北京、上海、南京舉辦國際針灸班,為許多國家培訓了大量針灸人才。進入21世紀後,世界上已經有140多個國家有了掌握針灸療法的醫務人員,不少國家還開展了針灸教學和科學研究,並取得成效。2010年,中醫針灸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代表作名錄。
每日練習
1.歷代有哪些重要的針灸著作?
2.明代針灸學有哪幾方面成就?
2
二、 經絡及其分佈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原來的意思指縱絲(直線);「絡」指的是網;脈,則指血管。經絡就是人體中運行氣血的大小通路,大的主幹稱經脈,小的分支稱絡脈。
經絡學說就是從經絡的角度闡述人體各部分之間聯繫及其互相影響的一門學問。有關經絡的記載最早可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帛書《經脈》。二千多年來經絡學說一直指導著針灸臨床實驗,現代它已成為研究的一個重點。
■經絡系統概述
人體中的經絡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稱為經絡系統,它包括主體、內屬和外連三大部分(圖1)。
經絡系統
內屬——臟腑
主體經脈十二正經
十二經別
奇經八脈
絡脈十五大絡
孫絡、血絡、浮絡
外連十二經筋
十二皮部
圖1經絡系統示意圖
主體部分,分經脈和絡脈兩類。經脈由十二經脈(亦稱十二正經)、十二經別和奇經八脈構成。經脈系統的內屬部分為臟腑,主要和十二經脈連屬。臟腑分陰陽,臟為陰,腑為陽。陰經各連屬於臟,陽經各連屬於腑。十二經脈是整個經絡系統的核心,這十二條經脈的名稱是:
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統稱手三陰;
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大腸經,統稱手三陽;
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統稱足三陰;
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和足陽明胃經,統稱足三陽。
另外,儘管陰經屬於臟,陽經屬於腑,但兩者之間在內臟又有相互聯繫,具體表現為:屬於臟的聯絡於腑,屬於腑的聯絡於臟,如手太陰經屬於肺,它又和與肺互為表裡的大腸相聯絡。這稱為「相合」關係。
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的別行部分,它是十二經脈在胸、腹及頭部的重要支脈,每一經脈分出一支經別,經別的名稱和它所出的經脈相同,如手太陰經別、足陽明經別等。
奇經八脈,奇經是相對正經而言,因有八條,所以稱八脈,它們分別為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陽蹻脈、陰蹻脈、陽維脈和陰維脈。它們主要對其餘經脈產生統率、聯絡以及調節氣血盛衰的作用。
主體的另一部分為絡脈,它是十二經脈在四肢部及軀幹前、後、側的重要支脈,具有溝通表裡和滲灌氣血的作用。絡脈一共有十五條,除十二經脈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絡外,尚有軀幹部的任脈絡(身體的前面)、督脈絡(身體的後面)及脾之大絡(身體的側面),故統稱十五絡脈。這裡應該說明的是,絡脈和經別雖然都是十二經脈的重要分支,且都有加強表裡經之間聯繫的作用,但有明顯的區別:經別著重加強經脈與身體內部的聯繫,沒有所屬的穴位;絡脈主要加強經脈在肌表的聯繫,且每一絡脈均有各所屬的一個穴位,稱為絡穴。十五絡為絡脈的主要部分,尚有更細的分支,叫做孫絡、浮絡和血絡等。
經脈系統的外連部分包括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十二經筋的命名和十二經脈相一致,如手太陰經筋、足陽明經筋等。分佈部位也基本沿著十二經脈在體表外行部分分佈,但經筋也有自己的特點: 首先,它都是從四肢末梢上達軀幹或頭面部;其次,它呈條帶狀,有聚散的特點,即在關節部位聚結,在肌肉豐滿處擴散;其三,經筋和臟腑不發生直接聯繫。在功能上,它也和經脈有所不同,經筋不營運氣血,主要是聯絡骨節,使機體運動強勁有力。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在皮膚的相應區域,它作為十二經脈的體表分區,其範圍大致屬於該經絡分佈的部位,但又有區別,一般而言,經脈呈線狀分佈,絡脈呈網狀分佈,而皮部則是面的劃分。皮部的命名較為複雜,這裡從略。由於皮部是經絡系統最周邊的部分,經絡或臟腑的疾患往往都先反映在其所統轄的皮部分區上。
■經絡作用簡介
經絡系統在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等方面,都具備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各方面。
(1)溝通表裡,貫穿上下:經絡系統將全身各個部位的組織器官聯繫成一個統一而協調的整體。經絡內屬外連,縱橫交錯,透過多種通路和方式把臟腑與體表、體表與體表、臟腑與臟腑緊密相連,使機體各部分保持著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平衡關係,維持著人體的完整與統一。
(2)運行氣血,濡養全身:氣血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氣血的運送輸布只有透過經絡才能完成。
(3)傳導作用:經絡對於病邪侵襲和針灸刺激具有傳導作用。由於經絡是體表和內臟、內臟和內臟之間的聯絡通道,故病邪入侵時可從體表經由此通道進入臟腑,也可由某一臟或腑傳入另一臟或腑。同樣道理,針灸等治療資訊,也可經由經絡傳導到有關的部位或臟腑,而發揮它調節機體的功能。
■經絡研究概況
經絡從發現至今已超過二千年,但經絡到底存不存在?如果存在,那麼到底是什麼?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歷代針灸工作者。為了闡明經絡現象的客觀性以及它的本質,自二十世紀50年代,特別是70年代以來已經做了大量工作。經絡的現代研究,總的來說,是圍繞下列三方面開展的。
(1)研究經絡的循行規律:就是研究經絡在體表分佈的路線。一種是透過刺激穴位,研究主觀感覺到的針感在體表的傳導線路;另一種是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客觀地顯示經脈循行線路,包括檢測皮膚電特性、溫度變化、冷發光、聲資訊以及用放射性核素、螢光素進行研究等。
(2)研究經絡的聯繫規律:就是研究經絡是不是一條溝通內外的通道。這方面包括內臟病變反映於體表,即內反映於外的聯繫;刺激體表作用於內臟,即外作用於內的聯繫。曾經進行過體表壓痛點(或敏感點)及其與內臟的聯繫,針灸作用傳導途徑等多方面研究。
(3)研究經絡的形態學基礎: 也就是用現代醫學的解剖學、組織學等方法,研究到底存在不存在特殊的經絡組織結構。
透過中國和世界上不少針灸研究工作者的努力,已基本肯定經絡現象是存在的,但是經絡的實質是什麼,目前還沒有完全弄清。國家對經絡研究予以極大的重視,曾列為國家攀登計畫課題,相信經絡這一千古之謎在不久的將來肯定會被揭開。
每日練習
1.試述經絡系統的組成。
2.經絡的作用如何?
3
三、腧穴的基本內容
腧穴,一般稱為穴位,又叫做孔穴、穴道、空穴、隧穴等。腧,原來寫作「輸」,「輸」有輸送傳導的意思;穴當孔隙講,意思是臟腑經絡之氣輸注的部位。腧穴從屬於經絡,是針刺、艾灸等各類刺激方法的作用點。大量臨床實驗和科學研究證實,腧穴是人體表面的一組特殊區域,它具有反映內部病痛、傳導治療資訊的多方面功能,它和體內的臟腑器官有著密切而廣泛的聯繫。因此,熟悉腧穴的基本內容,掌握常用腧穴,是學習針灸學的基本要求之一。
腧穴是古代和現代的針灸家在長期的醫療實驗中陸續發現的,逐步由少至多。成書於二千多年前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僅載有少數幾個用於灸治的穴位,到《黃帝內經》,已有100餘個。在魏晉時代皇甫謐編撰的《針灸甲乙經》中,穴名發展到了349個。以後速度放慢,至清代《針灸逢源》所收十四經經穴穴名為361個,這個數字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腧穴的分類
腧穴一般可分為三類:經穴、經外穴和阿是穴。
(1)經穴:又稱十四經穴,指歸屬於十二經脈和任脈、督脈的穴位,如上所說,總穴名為361個。這是腧穴中的主要部分。
(2)經外穴:它包括兩種,一種是古籍中記載的經外奇穴或稱奇穴,這些穴位或者因為位置分散,或者因為其療效還沒有得到全面肯定,而尚未被歸屬到十四經脈中去。奇,這裡有「奇零」即零散的意思。實際上,經外奇穴在得到進一步驗證之後,也常常被補充到經穴中去。如膏肓俞、風市等穴,在唐代《備急千金要方》一書中還被列為奇穴,後世的針灸醫籍則因它們效果確切而歸入經穴中。另一種稱為新穴,它們是近現代中國和世界上的一些針灸工作者總結出來的。經外穴即奇穴和新穴的統稱。經外穴數量十分龐大,有的書籍收載的經外穴穴名達1500餘個之多。目前,國際通行的標準經外穴為48個。
(3)阿是穴:除了定位明確並有一定名稱的經穴和經外穴外,臨床上可根據壓痛點或反應點來取穴,這類穴位統稱阿是穴。阿是穴的提法最早見於唐朝,它的原意是:當醫生按壓檢查病體,碰到某一敏感區域,病人會情不自禁地發出「啊」的一聲,並說就是這裡,所以稱為「阿是」。它還稱為天應穴或不定穴。
經穴、經外穴、阿是穴三者是互相聯繫的。首先在腧穴的發展過程中,阿是穴可發展為經外穴,經外穴則可發展為經穴。現在臨床上十分常用的經外穴闌尾穴、膽囊穴,就是根據壓痛點即阿是穴總結出來的。其次,在治療上,三者常常相輔相成。如急性腰扭傷,在取穴時,往往涉及這三類穴位。
■腧穴的命名
無論經穴或經外穴都有規定的名稱。早期,腧穴往往沒有名稱,即使有也較混亂。隨著臨床的需要逐步進行統一和規範化。每個腧穴的名稱,都不是隨便命名的,而是有一定涵義。其中多數是根據腧穴位置特點或功能特點命名的。
據位置特點命名的,有直接據穴位所在的解剖部位命名,如前頂、後頂、囟會、大椎、巨骨、完骨等;有據體表形態採用象形法命名,如膝前部如牛犢的鼻孔,而稱該穴為犢鼻,另有鳩尾、魚際、伏兔等。
從功能特點命名的,有將水流比擬氣血,命之為氣海、血海、太溪、湧泉等;有以主治特性而名,如風池、風府、啞門、光明、迎香等。
當然,穴名命名的涵義還要大得多,這裡僅是列舉少量例子,我們將在介紹每一穴位時做詳細說明。
序言:一百天快速學針灸
「健體」:近十年來,針灸醫學在治療方法有很多創新,如針法上總結出了「靳三針」組穴法、灸法上推廣「熱敏灸」療法等操作簡便且療效明顯的新法;治療病種(又稱作疾病譜)上則在不斷擴大之中,據統計已超過530種,其中有不少療效確切、特色明顯的針灸優勢病種。我們將把這些成果作為新的營養注入本書,如在介紹上面這些新法的同時,增加了近年來發病率高的失眠、乾眼症、腸激躁綜合症等病症,使之與時俱進。
盡可能刪除非針灸優勢病種(如感冒、炎症之類傳統的傳染性和感染性疾病)和目前臨床上已經得到有效...
目錄
第一週
1
一、古老而年輕的針灸醫學
源遠流長的過去
不斷發展的近現代針灸學
2
二、經絡及其分佈
經絡系統概述
經絡作用簡介
經絡研究概況
3
三、腧穴的基本內容
腧穴的分類
腧穴的命名
腧穴的基本功能
腧穴的定位方法
特定穴簡介
4
四、十四經脈的分佈
分佈概況
手三陰經脈
手三陽經脈
5
足三陽經脈
足三陰經脈
奇經八脈
第二週
1
五、必須熟悉的腧穴
手太陰肺經穴
尺澤孔最列缺太淵魚際少商
2
手少陰心經穴
極泉少海通里神門
3
手厥陰心包經穴
曲澤郤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沖
4
手陽明大腸經穴
商陽二間合谷陽溪手三里曲池臂臑肩髃
天鼎口禾髎迎香
5
手太陽小腸經穴
後溪腕骨養老小海肩貞天宗顴髎聽宮
第三週
1
手少陽三焦經穴
中渚外關支溝肩髎翳風角孫耳門絲竹空
2
足陽明胃經穴(一)
承泣四白地倉頰車下關人迎梁門天樞水道
歸來髀關
3
足陽明胃經穴(二)
伏兔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豐隆解溪內庭
4
足太陽膀胱經穴(一)
睛明攢竹天柱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膈俞
肝俞膽俞
5
足太陽膀胱經穴(二)
脾俞胃俞腎俞大腸俞次髎殷門委中膏肓志室
秩邊承山崑崙至陰
第四周
1
足少陽膽經穴
瞳子髎聽會陽白風池肩井居髎環跳風市
陽陵泉足光明懸鐘足臨泣足竅陰
2
足太陰脾經穴
隱白公孫三陰交地機陰陵泉血海大橫
3
足少陰腎經穴
湧泉太溪照海複溜
足厥陰肝經穴
大敦行間太沖蠡溝章門期門
4
督脈穴
長強腰陽關命門至陽大椎風府百會上星
素髎水溝
5
任脈穴
曲骨中極關元氣海神闕中脘膻中廉泉承漿
第五週
1
經外穴(一)
印堂太陽球後金津、玉液翳明子宮定喘夾脊
腰眼
2
經外穴(二)
四縫十宣腰痛點膝眼闌尾穴膽囊穴
3
六、刺法灸法的作用和要求
刺灸法的主要內容
刺灸法的作用特點
刺灸法的要求
4
七、針灸意外的預防與處理
針灸意外的原因
針灸損傷的分類
預防與處理要點
常見的幾種針灸意外及處理
5
八、毫針刺法
針前準備
毫針刺的基本方法
九、針刺手法簡介
輔助手法
補瀉手法
第六週
1
十、灸法
艾灸法
非艾灸法
2
十一、拔罐法、溫針法、火針法
拔罐法
溫針法
火針法
3
十二、皮膚針法、刺絡法和皮內針法
皮膚針法
刺絡法
皮內針法
4
十三、電針法、腧穴敷貼法、腧穴注射法和腧穴鐳射照射法
電針法
腧穴敷貼法
腧穴注射法
腧穴鐳射照射法
5十四、耳針法
耳廓的主要結構
主要耳穴
第七週
1
耳穴適應病症
耳穴的探查方法
耳針配穴方法
耳穴刺激方法
耳針意外及處理
2
十五、頭皮針法
常用刺激部位
針前準備
操作方法
注意事項
3
十六、眼針法和腕踝針法
眼針法
腕踝針法
4
十七、針灸怎樣治病
針灸治療的原則
針灸治療的方法
5
「三針」組方法
第八週
1
十八、呼吸與循環系統病症
慢性支氣管炎
支氣管哮喘
2
高血壓病
3
十九、消化系統病症
呃逆
慢性胃炎
4
消化性潰瘍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5
腸激躁綜合症
第九週
1
二十、代謝性及內分泌免疫系統病症
高脂血症
肥胖症
2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類風濕關節炎
3
二十一、神經精神系統病症
中風
帕金森病
4
面癱
面肌痙攣
5
眼型重症肌無力
第十週
1
三叉神經痛
血管性偏頭痛
2
坐骨神經痛
3
失眠
4
憂鬱症
5
老年癡呆症
第十一週
1
二十二、外科病症
丹毒
放療反應
2
急性單純性闌尾炎
急性乳腺炎
3
急性尿瀦留
落枕
4
急性腰扭傷
頸椎病
5
肩周炎
網球肘
第十二週
1
二十三、婦產科病症
原發性痛經
2
乳腺增生病
子宮脫垂
3
胎位不正
4
二十四、兒科病症
流行性腮腺炎
5
小兒腦癱
遺尿症
第十三週
1
二十五、眼耳鼻咽喉口腔科病症
乾眼症
2
青少年近視眼
麥粒腫
3
美尼爾氏綜合症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4
過敏性鼻炎
急性扁桃體炎
5
急性牙痛
第十四周
1
二十六、皮膚科病症及其他
蕁麻疹
2
帶狀皰疹
3
斑禿
黃褐斑
4
二十七、針灸保健
戒菸
競技綜合症
5
亞健康
延緩衰老
第一週
1
一、古老而年輕的針灸醫學
源遠流長的過去
不斷發展的近現代針灸學
2
二、經絡及其分佈
經絡系統概述
經絡作用簡介
經絡研究概況
3
三、腧穴的基本內容
腧穴的分類
腧穴的命名
腧穴的基本功能
腧穴的定位方法
特定穴簡介
4
四、十四經脈的分佈
分佈概況
手三陰經脈
手三陽經脈
5
足三陽經脈
足三陰經脈
奇經八脈
第二週
1
五、必須熟悉的腧穴
手太陰肺經穴
尺澤孔最列缺太淵魚際少商
2
手少陰心經穴
極泉少海通里神門
3
手厥陰心包經穴
曲澤郤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沖
4
手陽明大腸經穴
商...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