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心理學會 年度選書 ───
英國皇家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奔走全球多國找出「惡之平庸」成因
十八歲青少年,如何變身恐怖的自殺炸彈客?
溫馴普通人為何殺害百萬猶太人,甘心當納粹劊子手?
答案出乎你的意料之外!
「群性」是人類演化結果,無人可倖免!
疫情恐慌、物資搶購、群眾暴動、銀行擠兌、經濟泡沫……
一切動盪的背後,全來自看不見的「群體情緒傳染」!
「情緒傳染量表」,只需1分鐘!
測出你多容易受人影響身邊發生的這些事的原因,你將得到解答。
#嬰兒一出世便會追蹤母親臉部表情,你知道嗎?
#真的有「夫妻臉」,原因是什麼?
#遭遇急難時,你該隨眾人逃跑,或獨自逃生?
#日常優雅之人,置身群眾立即變身粗暴狂人,為什麼?
#人人都怕死,卻有人選擇壯烈犧牲的英雄行徑?
#股民為何會集體狂買或狂賣,導致股票急漲或形成股災?
★全球奔走多國,找出「惡之平庸」、「平民英雄」的成因英國皇家學會首席研究員的本書作者麥可.龐德,一路從加薩的難民營,走到埃及開羅街頭;從古巴的關塔那摩灣來到美國佛蒙特州林木蓊鬱的山谷,透過許許多多的真人實事,以及舉世權威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的科學考證,試圖為人類難以捉摸、多變有趣的群體行為找出答案。
龐德博士發現,人類為了生存而演化出「群性」,這本能讓人們難以忍受孤獨,也很容易受到他人影響,做出異於常人的行為模式──炸彈客犧牲自己造成無數死傷的恐怖攻擊;二戰納粹泯滅良知殺害數十萬猶太人;一般常人甘願冒著生命危險拯救陌生民眾、同袍而成為英雄;以及人們會在何等壓力下泯滅良知,做出驚世駭俗的惡行……。
★難免疫的「情緒傳染」,社會動盪的背後真相許多人自以為凡事盡在掌握之中,命運就在自己手上,然而經過作者的查證,事實上卻正好相反!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都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左右我們的穿著、喜歡的音樂、吃的食物食量、投票選擇以及金錢投資,牽動我們的情緒起伏,甚至是改變道德觀念。
「情緒傳染」是自發性、不假思索的模仿傾向,讓許多人產生同樣的思考與行為,這也導致人們想法和行為受到周圍的人所支配,影響之深遠超乎你我想像。社會諸多的大規模動盪,包括疫情恐慌、物資搶購、群眾暴動、銀行擠兌、經濟泡沫等,幾乎皆源自於群眾情緒傳染之故。如今網路社群媒體,如推特、臉書以及YouTube的大行其道,更大大地擴張情緒傳染的力道。
★群眾運動與民粹逆流,政客操控民眾的3項工具 「獨處時,他可能修養極佳;但一旦置身人群,他就成了野人。」當人們身陷群眾當中,很容易受到情緒傳染而性情大變,這也提供政客操控的大好空間。
許多極權統治者比方列寧、史達林、墨索里尼與希特勒等人皆深諳此道,運用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提出能讓群眾信服領導者的三項工具:認同肯定(affirmation)、反覆宣傳(repetition)、傳染擴散(contagion);加上充滿魅力、令人崇仰的個人特質,就可以輕易收服人心,而歷史也證明,這麼做確實會催眠群眾處於大腦癱瘓狀態而任其擺布。
★「從眾群性」與「自主獨立」的平衡思考作者麥可‧龐德從事心理學及人類行為研究近二十年,在他這本經典代表作當中,你將能從中學習到如何管理社會的驅動力與人性弱點,並利用它們來達成目的。譬如在企業組織當中,與其讓員工相互競爭,不如設法讓他們開心地打成一片,更能有效提高生產力。
雖說人類群性很容易導致社會的動盪不安,並也並非全無有好處。人類的群體生活帶來互助合作、勞務分工以及共同抵禦掠食者和敵人,在物競天擇的機制中獲取更有利的生存條件。這也說明人類為何生來就渴望社交連結,也能解釋孤單寂寞所產生的譴責效應。別人的存在或許會引致我們走上歧途,但沒有他們,我們可能會被推入更黑暗的深淵。
人類基於生理與心理需求成為群居動物,孑然孤獨只會造成精神與身體的傷害而難以長久生存,人們該想與該做應如麥可‧龐德所言:「該學會何時順應群眾或是當個獨行俠、如何從聚集大批民眾的緊急事件中全身而退、如何透過自我覺察,幫助我們勇於對抗歧視、如何成功號召眾人集思廣益、如何面對孤獨與疏離,以及如何避免團體迷思隱藏的風險。」
本書特色
★英國心理學會年度選書,獨家「情緒傳染量表」,1分鐘知道你多容易受人影響!
★看穿政客操控群眾的3種工具與團體迷思8大症狀,不再被媒體牽著鼻子走!
★資訊超載時代的群眾動力學,終結同溫層的恐懼與閉鎖,找回理性溝通的可能!
作者簡介:
麥可‧龐德(Michael Shaw Bond)
從事心理學及人類行為研究超過十五年,為《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自然》(Nature)、《前景》(Prospect)、《觀察家報》(Observer)、《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等報章雜誌的固定撰稿人。曾於埃及阿拉伯之春運動期間,擔任英國皇家學會相關科學報告的首席研究員,現定居倫敦。
譯者簡介:
林士棻
國立高雄第一科大口筆譯研究所畢業。熱愛語言、影像及旅行,希望透過文字開啟通往世界的窗。
著有《台南風格私旅》兩冊。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何明修/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超級Y/YouTuber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黃涵榆/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
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孫蒨如/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序)
國內外書評
「人類基於生理和心理需求成為群居的動物,但我們必須反思,群性是否造就偏執的道德、集體恐慌、對他者的偏見與壓迫、甚至平庸的邪惡?這是我們處在一個民粹主義席捲全球、社群媒體同溫層、大眾媒體庸俗化的時代,必須深切思考的問題。《失控的群體思維》給我們一些思考的引導。」──黃涵榆,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跨界思考》作者
「重要且引人注目。龐德帶來一個人人必須接受的事實──我們從不孤獨。我們生活中會接觸到的人影響著我們行為的方方面面,但我們並非時時刻刻都有意識到這件事。」──大衛.麥瑞尼,暢銷科普作家、兩屆赫斯特獎得主、《任何人都會有的思考盲點》作者
「好讀、迷人且有趣。儘管我們認為自己是自由的個體,但我們每個決定其實都深受他人影響。可怕的是,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威廉‧龐士東,暢銷科普作家、《囚犯的兩難》、《洞悉價格背後的心理戰》作者
「透過豐富的案例研究與學術調查,龐德提供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論點:我們生活中幾乎每個方面,都受到他人的左右。」──每日郵報(Daily Mail)
「綜合數十年來社會科學家的實驗研究,以及諸多歷史事件的總結,作者為我們分析了同儕壓力、團體迷思、英雄主義、邪惡、極端環境與孤獨處境,在在影響了我們的行……。龐德成功將有價值的議題轉化成充滿娛樂性與豐富資訊的閱讀體驗。」──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龐德透過本書告訴我們,當團體以不道德的方式行事時,我們仍然可以學會違抗權威並考慮他人所受的痛苦。這並不意味著獨立於群體之外是種解方,因為孤立與排外也可能衍生出孤狼行動。……推薦給對社會心理學與人類行為感到好奇的讀者。」──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名人推薦:
何明修/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超級Y/YouTuber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黃涵榆/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
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孫蒨如/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序)
國內外書評
「人類基於生理和心理需求成為群居的動物,但我們必須反思,群性是否造就偏執的道德、集體恐慌、對他者的偏見與壓迫、甚至平庸的邪惡?這是我們處在一個民粹主義席捲全球、社群媒體同溫層、大眾媒體庸俗化的時代,必須深切思考的問題。《失控的群體思維》給我們一些思考的引導。」──黃涵榆,臺灣師範...
目錄
序言
Chapter 1 情緒變色龍
一如變色龍會隨著環境改變身體顏色,我們也會主動模仿別人。這種「情緒傳染」現象不只帶來讓銀行倒閉的擠兌潮,也導致害怕搶不到iPhone的「果粉」們聚在店前暴動。
Chapter 2 群眾心理學
深受巴黎公社起義衝擊的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他的名著《烏合之眾》中寫道:「獨處時,他可能修養極佳;但一旦置身人群,他就成了野人……。」
Chapter 3 惡之平庸
為惡者常被認為是心理病態或精神混亂,實際上卻並非如此。從納粹劊子手艾希曼,到爭議極大的米爾格倫實驗與史丹佛監獄實驗,在在印證漢娜‧鄂蘭所謂「惡之平庸」。
Chapter 4 平民英雄
人們始終懷著英雄就該無所畏懼、十項全能的迷思。但針對英勇及利他行為的研究顯示,那些不顧自身安全、甘願失去同儕認同而挺身相助的,通常是普通到令人吃驚的一般人。
Chapter 5 患難兄弟情
戰爭或是戰備訓練,提供了養成強烈群體依附所需的一切條件,但戰場並非這股強大力量唯一的發揮空間。患難兄弟不僅見於戰鬥部隊,在紐約市消防局也能發現他們身影。
Chapter 6 生命共同體
對於研究行為學的人來說,探險家是很值得觀察的類型。他們動機強烈,沉迷個人目標的追求;但極端條件的限制下,不得不在「隊友」與「獨行俠」兩種角色間適時切換。
Chapter 7 凝聚團結的恐懼
一如《星際大戰》中尤達大師對年輕天行者的告誡:「恐懼是通往黑暗的道路。」當兩個群體的對峙日益緊張,恐懼會使其中一方先發制人,衝突一觸即發。這就是「霍布斯陷阱」。
Chapter 8 看不見的陪伴
外在的孤獨並不等同於心境上的孤獨;當一個人面臨困境時,決定他能否堅持到最後一刻或頹靡不振的關鍵,很大程度取決於他所抱持的信念。
結語
致謝
資料來源
圖片出處
序言
Chapter 1 情緒變色龍
一如變色龍會隨著環境改變身體顏色,我們也會主動模仿別人。這種「情緒傳染」現象不只帶來讓銀行倒閉的擠兌潮,也導致害怕搶不到iPhone的「果粉」們聚在店前暴動。
Chapter 2 群眾心理學
深受巴黎公社起義衝擊的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他的名著《烏合之眾》中寫道:「獨處時,他可能修養極佳;但一旦置身人群,他就成了野人……。」
Chapter 3 惡之平庸
為惡者常被認為是心理病態或精神混亂,實際上卻並非如此。從納粹劊子手艾希曼,到爭議極大的米爾格倫實驗與史丹佛監獄實驗,在在印證漢...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