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本書是為了分享我以不同的兩種角度教學所得的經驗與心得,
希望繼續實踐我要當好大人的心願,
並對隔代教養提供一些想法:
好好的養,合理的教,用心了解。
成為孩子更年長的身邊大人之後,
我但願自己在陪伴他們的時候更有「智、仁、勇」,
能慢慢「不惑」、「不憂」與「無懼」。
我知道跟孩子一起學習,永遠不必有「趕不上時代」的恐懼。
──蔡穎卿 二○○七年出版《媽媽是最初的老師》,成為親子教養工作者至今,蔡穎卿自言,從社會意義的角度上來說自己已是「祖輩」。「隔代教養」在執行上雖然隔著一代,然而,愛是不相隔於年歲之外的。面對新一代的小朋友,無論是為人父母或是做為孩子們的「大長輩」,都需要適切的態度與更好的修養,才能與他們好好相處。蔡穎卿說:「『好好相處』的定義包含:相處愉快,彼此喜歡。需要給予下一代指導或建議時,我們沒有顧慮與畏懼;而他們需要幫助與意見時,也能坦然以告。我們的言行有長輩的高度,心懷長輩的慈愛;孩子們有孩子們該有的天真可愛,和晚輩應有的體貼與禮貌。」
全書分為「進一步的相處」、「愛不分世代」、「沒有代溝的叮嚀」、「另一種陪伴」四輯。這本新作使我們得以汲取蔡穎卿做為母親數十年的豐厚教養經驗,以及近幾年與孩子朝夕生活的隔代相處中感悟到的新體會。
【專文推薦】
讀蔡穎卿老師的書是一大享受,認識蔡老師的人都會被她溫文爾雅的氣質所吸引,她恬靜的舉止好似古代畫冊走出來的仕女。但是她最令人敬佩的是她明辨是非、一絲不苟、堅守原則的做人做事態度……。這本書有太多教養的要點我一時說不完,只能請大家放在床頭,夜闌人靜時,拿起來細細地讀,對自己、對孩子都是金不換的良書。
──洪蘭 國立中央大學及台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
◎本書特色
★面對新世代的教養問題,親子與隔代之間如何「好好的養,合理的教,用心了解」。
學習1:你可以哭,但哭完了還是要學。
學習2:不羞辱孩子,實事求是堅持應有的要求。
學習3:「要」或「不要」,不要任憑孩子的「自覺」阻礙了他們基本能力的學習。
★如何從生活裡教養孩子──教養不是方法論,而是生活本身,與孩子相處的分秒時光,言教、身教、境教同樣重要。
學習4:告訴孩子,我們也是這樣長大的。
學習5:讓孩子知道可以因為負責而受到稱讚,而非為了讚美選擇去完成責任。
★父母是每一個孩子的伯樂,帶領孩子變成千里馬的同時,如何精進自己的能力。
學習6:閱讀經典古文,發掘教養遺產。
★看重自己,才能隔代教養,如何當個不討好下一代的長輩。
學習7:絕不為求方便而無視孩子們言語耍賴或行為不規。
學習8:真誠的給孩子意見,而不是敷衍的讚美他們。
★沒有代溝的隔代叮嚀。
學習9:不要當一個光說不做的父母,教養不是用一套理想道理可以成型的工作。
學習10:教養就像做一道菜那樣,不能因為「愛」與「了解」是很好的調味就忘情傾倒。
作者簡介:
蔡穎卿
1961年生於台東縣成功鎮,成大中文系畢業。期待能透過書籍、專欄、部落格及實作與大家共創安靜、穩定的生活。
著有:《隔代不隔愛》、《兩個人的餐桌,兩個人的家》、《在愛裡相遇》、《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Bitbit,我的兔子朋友》、《小廚師:我的幸福投資》(時報出版);《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廚房之歌》、《我的工作是母親》、《漫步生活》、《從收穫問耕耘,腳踏實地談教育》(與洪蘭合著)、《旅行私想》、《媽媽是永遠的老師》(天下文化);《我想學會生活:林白夫人給我的禮物》、《50歲的書桌》(遠流出版);《廚房劇場》、《空間劇場》(大塊出版);《我想做個好父母》(親子天下)。
工作室網站:www.bubu.com.tw
章節試閱
自序 自憐璧玉親教舞
我寫這本書是為了分享我以不同的兩種角度教學所得的經驗與心得。希望這本書繼續實踐我要當好大人的心願,並對隔代教養提供一些想法。
今年六十歲的我,與同齡的朋友們一樣,無論家中是否有第三代,從社會意義的角度上來說,已是「祖輩」。當孩子們的「大長輩」不容易,我們需要適切的態度與更好的修養,才能與新生一代的小朋友好好相處。
我所謂「好好相處」的定義包含:
相處愉快,彼此喜歡。
需要給予下一代指導或建議時,我們沒有顧慮與畏懼;而他們需要幫助與意見時,也能坦然以告。
我們的言行有長輩的高度,心懷長輩的慈愛;孩子們有孩子們該有的天真可愛,和晚輩應有的體貼與禮貌。
與孩子相處時,我們的眼中看到進取,心中滿懷希望;孩子跟在我們身邊的時候,他們有心靈絕對的安全感。
我們誠心努力傳授自己所懂的知識與生活技術;孩子們尊重地、歡然地接受和練習,又認真地呈現在生活中,使自己的成長得益。
任何一本關於教導的書,都不可能在短時間中寫成,這本書也一樣。它可以說是我足足兩年來,每個星期三天與孩子或與他們的母親們上課後,踏實反省的筆記,也可以說是我面對不停變動的教養主張時,逐日深刻的反思與日益堅定的看法。
幾年前,我曾教過小朋友讀一首王維的詩,詩中有這樣的句子:「自憐璧玉親教舞」,雖然說的是一位年輕的紈褲子弟珍惜寵愛的嬌妻,因而不假他人之手地傳授舞藝,但那一個「憐」字點出的愛,總讓我想起如今社會中有那麼多祖輩,把孫兒帶在身邊,幫助他們的孩子完成「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的養育工作。他們不斷地付出,經常點亮我在教學上的心燈,使我在面對小朋友時,自勉要想得更周到、做得更仔細。
不要去睡那張床
在設計高雄工作室的空間時,我滿腦子想的都是孩子。想一個孩子的生活「應該」如何?又絕「不該」如何?
在我的理想中,孩子應該有的生活是基本衛生條件夠好和能身處於質樸的美。所以,我花費最多的心力在空間的分隔與設備。
我在一樓設置了他們勞動與學習需要的一個大廚房,用餐和讀書兩用的大桌子,還有一個讀書遊戲兼用的書房。至於臥室,除了床墊夠舒服,床單被套很清潔之外,我沒有以幾人一房去設想隔間。
我知道照顧孩子不容易,所以連自己的房間都沒有築牆起壁,而是跟孩子們連通敞門地彼此照應。雖然,起居坐臥的一切都很基本。但畢卡索口中那一個個天生的藝術家(兒童),要持續地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行動美感。
因為我是大長輩,所以孩子跟我一起生活就延用我們家的生活習慣:吃飯無論餐食簡單或豐富,都要好好布置餐桌。
不挑三揀四,懷著感謝的心享受每一餐。
每餐後要收拾,工作要合理的分工以達成更好的合作。一天最重要的晚餐過後要大清潔廚房、檢查垃圾桶、泡洗抹布。
睡覺醒來要鋪床。
鋪床,對孩子們來說,似乎是一件既有趣又困難的事。尤其是第二次來到高雄小住校的孩子們,對鋪我那張床就更有不同的見解了。有的躍躍欲試,爭著幫忙;有的敬而遠之,唯恐自己不能做好。
所有帶過孩子的人都知道,童言童語中的「要」與「不要」,並不代表真正的「喜歡」或「不喜歡」。孩子是有判斷力的,只是他們的判斷力受制於有限的經驗,所以往往心直口快地說出對一件事情的評價或選擇;他們也會根據行為被懲罰或獎勵的經驗來決定類似事件下一次的選擇。
我很喜歡揣摩孩子的言外之意,因為,我最常在問話中看到他們會以一種暫時最有利的狀況來回答。好比,如果我問誰記得哪一首詩或哪一段曾教過的知識,一定會有很多孩子急急地先說:「好像不記得了!」而後才在鼓勵下慢慢地想。
不記得、不會、不想是孩子們的心理「安全地帶」,大概是因為日常要應付的考試太多,所以對「被問」與「受試」就有一種害怕,先退到後方,心裡輕鬆一些。
而這些年,我想最多的,也就是怎麼幫助他們對陌生的技巧抱持樂趣,對挑戰常懷興致。我認為,一個人在被問道:「你記得……」事的自然反應,應該是:「我想想看……」有時答案可以手到擒來,有時適當的回應需要在腦中翻箱倒篋才能找出。無論如何,這是學習過程中應有的盡力而為,也是快樂的人常有的回應習慣,事無大小,但我不想放過孩子們躲躲閃閃的態度。
跟面對知識的態度一樣,有些小朋友也會躲避自覺能力不如人的生活習作。我不能任憑孩子的「自覺」阻礙任何能力的學成。「生活」中有很多基本能力的認知與培養。有了基本,才能發展出更多令人讚嘆的藝術。孩子們如果「過分自覺」,在很多事上,還未開始,就已停頓,這就太可惜了!
我並不是不相信天分,但更相信只要在「正確的指導、足夠的時間、專心的狀態與適當的練習」之下,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學會所有事的中等程度,這種程度正是一個現代社會以普及教育想達到的國民素質。
雖然只是鋪床,但鋪床卻也讓孩子跟我興味十足地找到日常的趣味。雖然床單和被單都很舊了,甚至那麻布上鏤鏽的花樣,現在也未必還買得到,但舊物裡存在的是維護生活的新鮮心情。讓資淺的孩子們,看到長輩不喜新厭舊,那物品的舊,可以用來教導愛護生活的心情。
當我自以為很慷慨地說:「誰想睡這張床?讓給你們」時,有些孩子急忙以經驗老到的善意去告訴另一些孩子說:「別去睡那張床,那張床很難鋪。」我在心中忍住笑,鼓勵他們試試看吧,沒有那麼難的。
有些早上,當我看到小朋似乎帶著跟我自己童年相同的幻想,拉起被角,掀起床罩,進前細看,又退後整觀,用全心的美感與趣味懷想、試了又試怎麼把一張床鋪好的時候,我忘神於那如浪翻飛的被單環繞在孩子吱喳的討論中,不禁覺得:
生活是如此的真實,隔代相處是這樣的美好!
重要一的一刻
當父母最緊張的時候,大概是孩子一反常態、特別嚴肅地到你跟前慢慢地講道:「媽媽!我有一件重要的事要跟你說。」你聽完這樣的話之後,心跳會加速,在自己聽得到的噗噗聲中,雖然是因為一時反應不過,水面無波地看似鎮定,但腦中已立刻根據對孩子的了解,他年齡的大小,開始猜測話中所謂「很重要的一件事」到底是:
打破東西?在學校跟人打架?考試不及格?交了男女朋友?被退學?要結婚了?
還是比自己想像中更嚴重事……養孩子很少人沒有過頭皮發麻的經驗。
確定父母會視為好消息的事,孩子從來不會以這種肅穆的氣氛出場。他們會叫、跳、大聲地說:
我考一百分、我第一名、我被錄取了、我要結婚了(當然他的心上人正是你所屬意的)……雖然這些也都是「一件重要的事」,但快樂的孩子像爆竹一樣,是不會冷靜的。所以,所有聽到「我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告訴你」這種話的媽媽們,多少都有一些心理準備了。
有一天,我讀到一封年輕媽媽的來信,是孩子在中學作弊被老師發現,她希望聽聽我的意見。我知道面臨這樣問題的媽媽,心裡是非常難受的,立刻約了時間通話,得知她知道消息的過程,開場就像先前我所提的:
「媽媽,我有一件事要告訴你。」後面還加了:「你知道之後一定很生氣。」正在備晚餐的這位母親出奇的冷靜,她回答孩子說,等一下再說,我現在正忙,直到晚上十點,家務全部結束,才坐下來聽孩子要說的那件重要的事。
作弊的問題很清楚,不用再討論它的對錯,所以,我只提醒這位媽媽要為孩子分析兩件事:
一是,人因為作弊而損失的不只是要接受「懲罰」,而是改變了他人對他的觀感。這種失去最有價值的人格資產實例,大概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可以被引為借鏡的。《論語.公冶長》記載:「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宰予破產的不只是自己的信用,還改變了孔子對所有人的行為信心,真所謂害群之馬。
我跟這位媽媽說,孩子還小,都會犯錯,他們也有犯錯後受指正的權利,但要清楚地為孩子分析錯誤的結構,要藉錯來「改變價值觀」或「重建新觀念」。這個小朋友是把答案事先手抄一份夾在桌下。媽媽可以指出,抄一份答案也需要時間,為什麼他不利用同樣的時間去讀懂、熟記。雖然這聽起來是很簡單的道理,但是在我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好幾次在孩子犯錯中才猛然發現,簡單的道理未必精緻地教過。
正因為太理所當然了,我們往往以自己堅定的了解而粗率地教,或省略而過沒有仔仔細細分析,事後的糾正也未必合適。學校的老師說:「因為你錯了,要付出代價,接受處罰。」要孩子為過錯付出代價當然是正確的,但以「勞動服務」做為處罰,卻不對格。考試作弊是起因於偷懶,但孩子想避免的,並不是體力勞動的懶而是心智用功的懶。所以,用什麼罰才能避免下一次的弊,既改變他的認知,又同時增加學習力,是大人在面對孩子不同的過錯應該分析的問題。
那天,除了對於錯與罰的討論之外,我還看到一件真正讓我擔心的事,也就直言無諱說出自己的感想了。
我問這位媽媽,在孩子說完:「我有……」之後,她為什麼沒有在最短的時間放下手邊的事?雖然我猜想她因為心裡有數而害怕,但站在一個被信任的長輩,一個更資深母親的角度上,我還是要告訴她:「事情再壞,晚一點所知道的內容也是一樣的,但一放,過了好幾個小時,在這幾個小時當中,孩子和你的憂慮都在加倍,受著不需要的煎熬與猜測,對孩子來說不好,對你教他的經驗更不好。」
我問她:「你為什麼不立刻跟他一樣嚴肅地坐下來,然後跟他說:『你得先告訴媽媽發生了什麼事,我才能告訴你我會有多生氣。』」
選擇當父母,就已經不是平凡的一生,有許多時候,是不能不立刻放下手邊的事去面對孩子心中或自己生活中那些「重要的事」。一旦面臨那樣的時刻,該放下,就放下吧!
幫助孩子喜歡讀書
幫助孩子從經驗中體會當一個「會讀書」的人,是一件做得到的事,也是無價的禮物。但是,人要真正會讀書,不管怎麼說都必得有:想努力的心情與夠努力的實踐。大人只要不曲解或窄化「努力」之於讀書的意義,孩子自然更有機會變成把書讀好的人。
被灌輸「讀書有什麼用」、「讀書又不是唯一出路」的孩子很可憐。因為他們如果不是從小就以此為不想用功的藉口,也許可以成為一個更快樂,過起心靈更豐富的生活。
有些孩子之所以從小不喜歡讀書是因為讀書遇到困難時,沒有大人在身邊耐心的指導。所以,讀書這件事的基本意義是:認識世界。孩子無須對「會讀書」有一種莫名的敵意,或對於上哪些名校有不正確的崇拜,人人都可以成為愛讀書和會讀書的人。
在我教過這麼多不同年齡的孩子之後,我會說:只要夠勤勞,不期待抄小路的孩子,就一定一年比一年更會讀書。這些年,我看著不少孩子因為疏懶和身邊大人的過度安慰而阻礙了可能的進步,拉開了跟同學之間的程度距離。也看到另一些孩子在提醒和引導之下,一日一月逐步踏實地建立起自己讀書的信心,他們在接受指導下,慢慢形成自己的讀書方法,放眼於進步之途,讓人感到非常的欣慰。
我喜歡帶著孩子讀書除了知識本身之外,另一層快樂是眼看孩子專注於一事的欣慰。在這個訊息快速、形式紛亂的時代,孩子拿著一頁文本,好好聽講,聽講之後又努力記憶,使知識變成自己的一份資產,那份單純怎麼會不快樂?講起書來又怎麼會不熱情?
我的母親曾見過幾個跟我學習的小朋友,她很讚賞地說:「你那些孩子們怎麼個個都長得那麼好!」是的,的確無論男女,小朋友們都很可愛。
他們古靈精怪的表情我見過,敏捷好動的樣子我常看,楚楚可憐的樣子也看過;但最美、最美的模樣,不知他們的父母常不常在家看到,那是孩子認認真真地讀著書的模樣。無論習字、背誦、寫作或閱讀,在我眼中,孩子是真正無憂無懼。因為,不懂可以查、可以問,懂了可以分享、可以討論。
我想要請所有的父母或祖輩們,努力幫助孩子變成一個喜歡讀書的孩子。讓他們不只是書籍故事的瀏覽者,而是一個真正用功的讀書人。
讀書天地寬,讀書日月長。
後記 一片真心教隔代
如果人生是一本好書,愈讀愈有趣的原因,是因為讀的人可以在熟悉的章節中翻開下一頁、期待新的發展。這本書記了我與年輕人和新生代孩子們的相處,是我人生中愈來愈有趣,也愈來愈謹慎的章頁,那心情正如書中「沒有代溝的叮嚀」一輯中的感嘆,嘆自己:何德何能?
我們「何德」,如此深入地進入了新生一代的成長過程,又要以何「能」把自己看重的觀念、確認過的被愛,行在不落伍的方式中,好好跟孩子們一起生活?
如果以我不夠聰明但自以為還算客觀的角度來看,在幾代人共處的社會中,代代對教養的想法,給我如此的印象:
上上一代資深者的反省與積極源自於:如果一切能重來。
養育孩子的父母身扛著:尿布、奶瓶到大學一浪接一浪的負擔。
孩子們單純的希望是──吃喝玩樂夠舒服,不用上學更快樂。
在生活的現實中,似乎沒有一個在自己階段上的人如願寬心。而這樣的幾代,無論是同活在一個大世界的地球,或小世界的家庭,都需要因為了解與同情而起的互助。
互助是一種愛!
我曾讀過這樣的一段話:
「年輕人的愛是火燄──很美──熾熱猛烈,但火光搖曳。年長如果有修養,愛心可以如媒,深燃透熱,不會熄滅。」這段話最使我感悟的是:「如果有修養」當中的「如果」;為了自己能有真的使人遠近感覺些微溫暖能力的一天,我於是掛念著如何真心一片來教隔代以修養自己。
自序 自憐璧玉親教舞
我寫這本書是為了分享我以不同的兩種角度教學所得的經驗與心得。希望這本書繼續實踐我要當好大人的心願,並對隔代教養提供一些想法。
今年六十歲的我,與同齡的朋友們一樣,無論家中是否有第三代,從社會意義的角度上來說,已是「祖輩」。當孩子們的「大長輩」不容易,我們需要適切的態度與更好的修養,才能與新生一代的小朋友好好相處。
我所謂「好好相處」的定義包含:
相處愉快,彼此喜歡。
需要給予下一代指導或建議時,我們沒有顧慮與畏懼;而他們需要幫助與意見時,也能坦然以告。
我們的言行有長輩的高...
目錄
推薦序 對自己、對孩子金不換的良書 洪蘭
自 序 自憐璧玉親教舞
進一步的相處
開場白 進一步,是責任加重的一步,也是心靈靠近的一步
留在心裡的味道
那一刻,我其實不是老師,而是奶奶或外婆
你當然可以哭,但是……
懂事帶來的安慰
不要去睡那張床
從「你洗到哪裡?」到「唧唧復唧唧」
你們配得更深的期待
孩子需要的浪漫
我們也是這樣長大的
六十加六
想家的心情
愛不分世代
開場白 紀念二○二○年母親節
你們是孩子最初的老師
父母是每一個孩子的伯樂
恨鐵不成鋼,天下父母心
賢明、嚴格與慈愛
靠山不是真的山
沒有代溝的叮嚀
開場白 隔代的叮嚀,不隔代的愛
保護天真
重要的一刻
心裡難過的時候
不用問的事
給孩子磨練體貼的機會
知識裡沒有代溝
了解用功的孩子
不要這樣說話
沒有安全就沒有一切
看重自己才能堅定教養
從隔代的角度結語隔代的叮嚀
另一種陪伴
開場白 一代,一代,又一代
不一樣的陪伴與溝通
幫助孩子喜歡讀書
不會白費的努力,不是白流的眼淚
請善用這些資料
後記 一片真心教隔代
推薦序 對自己、對孩子金不換的良書 洪蘭
自 序 自憐璧玉親教舞
進一步的相處
開場白 進一步,是責任加重的一步,也是心靈靠近的一步
留在心裡的味道
那一刻,我其實不是老師,而是奶奶或外婆
你當然可以哭,但是……
懂事帶來的安慰
不要去睡那張床
從「你洗到哪裡?」到「唧唧復唧唧」
你們配得更深的期待
孩子需要的浪漫
我們也是這樣長大的
六十加六
想家的心情
愛不分世代
開場白 紀念二○二○年母親節
你們是孩子最初的老師
父母是每一個孩子的伯樂
恨鐵不成鋼,天下父母心
賢明、嚴格與...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