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諸經論以「深」來形容般若空?
為何華嚴宗以「深般若」、「深空」來形容般若空?
「般若空」究竟有多深?
《華嚴與諸宗之對話》,呼應著「般若空」的議題而來。從般若真空、龍樹中觀、阿賴耶識、法華天台、淨土念佛、「華嚴.禪」等多方面的探討中,透過九篇論文呈現般若空的種種風貌。
依華嚴宗的看法,般若空乃是「即有之空」、「即空之有」的二諦中道,不僅中觀學派如此,且唯識學派亦如此,乃至中國佛教的天台、淨土、禪宗等,皆不離此,華嚴法界觀的「行起解絕」,也相應於此。因此,華嚴宗以「二諦中道」來表達般若空,甚至以「一多無礙」之重重無盡法界緣起來說明般若空之深之廣。
藉由華嚴與諸宗的對話,以般若空貫串諸篇章,以多重樣貌論述般若空,一方面顯示般若空之深,另方面呈現般若空之廣,展現華嚴法界的重重無盡。
作者簡介:
陳英善
臺灣屏東人,中國文化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專任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天台教觀、華嚴思想。撰有《天台緣起中道實相論》、《華嚴無盡法界緣起論》、《天台性具思想》等專書,以及〈天台懺悔與戒定慧之關係〉、〈從天台、華嚴論觀音大悲普門之時代意義〉、〈聖嚴思想與如來藏說〉、〈從「明心見性」論聖嚴禪法與天台止觀〉等近百篇學術論文。
章節試閱
第一篇 華嚴宗對般若真空之看法
摘要
《般若經》的核心思想,主要在於「空」,不論大至六百卷《大般若經》(玄奘大師譯),或小至《般若心經》,無不顯示諸法緣起無自性空之道理。此空無所得,即是所謂的「真空」。一般吾人對空之理解,著眼於遮情方面,以破執為主導,而對於表德方面,則甚少論及之。對法藏大師而言,真空具備了遮、表雙重涵義,以「即有之空」、「即空之有」來表達真空之義涵,顯示真空即是「空有不二」之中道。此「空有不二」之真空,或以深空、真空不思議、二諦中道等表達之,用以顯示真空甚深之涵義。
從法藏所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十二門論宗致義記》等論著中,可知無不闡述此「空有不二」之真空道理。其對《般若經》之看法,基本上,判屬於實教(或稱一乘教),而此實教包括了終、頓教,如法藏以實教來解釋《般若心經》,以頓教來說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八會「那伽室利分」。諸如此類,在在顯示法藏對《般若經》之看法,跨越了終、頓教,乃至一乘教。由此可知,「真空」之義涵,蘊含了終、頓、圓教,而非如一般所說:法藏將《般若經》純判屬於始教而已。
因此,本論文針對《般若經》之真空來探討,主要從三方面來切入,首先,對種種「空」加以辨別;其次,就二諦中道來論述真空;最後,就判教來看真空所扮演之角色。
關鍵字:真空、深空、空有不二、二諦中道、《般若經》
第二篇 華嚴宗對龍樹中觀之看法-以法藏《十二門論宗致義記》為主
摘要
龍樹的「空」是始教嗎?一般學術界將華嚴宗對龍樹「空」的看法,定位在始教。然而對賢首法藏來說,龍樹所說的「空」,具備了多重的涵義,兼具遮、表的角色,若就以五教(小、始、終、頓、圓教)來說,非只是始教,且跨越了終、頓二教,甚至一乘圓教。
另外,法藏針對龍樹「心境俱空」,以「無相大乘」、「究竟大乘」、「唯一乘」等明之,以顯示緣起性空平等一味之一乘教。由此亦可得知,真空與一乘教之密切關係。
因此,本論文主要藉由法藏對龍樹「空」之理解,從三時教判、二諦中道思想來切入。以遮詮、表德來顯示龍樹「空」之義涵,以便釐清學術界對華嚴宗判教所存在似是而非的論點。
關鍵字:法藏、龍樹、空、一乘、二諦中道
第四篇 大華嚴與妙法華的對話-華嚴海之「大」與法華橋之「妙」
摘要
同屬圓教一乘的中國佛教兩大宗派-天台宗(法華宗)、華嚴宗(賢首宗),彼此各依《妙法蓮華經》、《大方廣佛華嚴經》成立宗派。而此兩大宗亦分別針對其所依之經典,展開了極為慎密詳備之論述,尤其對經題所做的闡述各有其特色。史上盛傳天台智者「九旬談妙」之說,而其對《妙法蓮華經》經題之詮釋,形成了《法華玄義》。而華嚴宗智儼《華嚴經搜玄記》、賢首法藏《華嚴經探玄記》、清涼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等對《華嚴經》經題之詮釋,亦有其特色。
無論就此兩大經典之經題,所顯示《大方廣佛華嚴經》之「大」、《妙法蓮華經》之「妙」,或此兩大宗派分別針對二大經典的判攝,在在顯示於所化之根機有著密切之關係。由於《華嚴經》未涉及二乘問題,天台宗以「頓滿教」、「圓兼別」來分判《華嚴經》,而華嚴宗以「稱法本教」、「根本一乘」、「別教一乘」、「究竟一乘」等來形容《華嚴經》。由於《法華經》涉及二乘問題,天台宗以「漸圓教」、「純圓純妙」來形容《法華經》,而華嚴宗以「會三歸一」、「開三顯一」、「同教一乘」、「遮三明一」等來分判《法華經》。
因此,本論文著眼於此兩大經典之經題來切入,亦即就《大方廣佛華嚴經》之「大」、《妙法蓮華經》之「妙」來入手,探討這兩部經典所要彰顯的特色。另外,再配合此兩大宗派的判教,來探討這兩大宗派對此二部經的判攝。
關鍵字:《華嚴經》、《法華經》、《法華玄義》、《探玄記》、別教一乘、同教一乘、圓教
第一篇 華嚴宗對般若真空之看法
摘要
《般若經》的核心思想,主要在於「空」,不論大至六百卷《大般若經》(玄奘大師譯),或小至《般若心經》,無不顯示諸法緣起無自性空之道理。此空無所得,即是所謂的「真空」。一般吾人對空之理解,著眼於遮情方面,以破執為主導,而對於表德方面,則甚少論及之。對法藏大師而言,真空具備了遮、表雙重涵義,以「即有之空」、「即空之有」來表達真空之義涵,顯示真空即是「空有不二」之中道。此「空有不二」之真空,或以深空、真空不思議、二諦中道等表達之,用以顯示真空甚深之涵義。
從法藏...
推薦序
〈推薦序〉 李志夫
《華嚴經》是較晚出之大乘經典,既繼承了前期經典的內容廣大,故稱《大方廣華嚴經》;又開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宇宙觀,是為華嚴世界海。
華嚴宗的祖師們以一為理、一切為事,確立了法界觀門。也就觀照到諸法界,一物一法界,一物一殊相。各殊相各存其理,一花一世界,一花自有其理,乃至諸法各有其事、各有其理。
法界觀不但是分析、認知諸法界,而且也是修行的要旨。所謂「事無礙、理無礙、事理無礙、到普賢行之事事無礙」,形成華嚴宗的圓融無礙觀。這是華嚴宗之教門,也是華嚴宗觀門。
華嚴宗祖師,又依此判教,而有「五教」說。既承有小乘的基本教義;又承有大乘各宗之鴻論;更自立其法界觀,是為一乘圓教。具體言之,教圓即理圓,理圓即教圓;乃至教圓,觀亦圓。即教即觀,即觀即教,教觀雙美。圓即頓,頓即圓,是為一真法界,眾生心即真如心是也。
華嚴祖師就依其教、觀,與其他宗派之經典相對應做教判。本書作者特具慧眼,就依此而做之比較研究。現代年輕學者通稱之為「對話」,也確實比較淺白、親切。
筆者認為本書之深,可說是一部別開生面的佛學史;其廣,可說是一部別開生面的佛學概論。也是作者與其諸生共享佛法的心路歷程。願與讀者分享。
陳教授與我是三十多年的同事,初認識她時是一位生澀純真的青年學者,如今她在天台、華嚴學上之研究已是占有一席之地的知名學者。近幾年我遷至淡水,她是我一里之遙的近鄰,偶有同享菜圃之樂。索序於我,雖已昏老,自亦稍贅數語,是以為序。
中華佛學研究所榮譽所長
李志夫
民109年10.14.
時九秩晉三
〈推薦序〉 藍吉富
通常所謂的「華嚴學」包含《華嚴經》與華嚴宗所內含的義理系統。《華嚴經》內容之博大精深,眾所皆知。至於華嚴宗,其義理之玄奧難解,亦為初學佛法者視為畏途。因此,對這方面的研究,遂成為佛教學者的專利。然而,由於義理枯澀、境界難以索解,海峽兩岸之專治華嚴學者,仍然為數不多。
英善教授從事華嚴、天台二宗義理之研究及教學,已逾數十年。對《六十華嚴》及賢首法藏思想,尤為熟諳。在佛學界是少見的華嚴學者。此次又以對話體裁提出這部大作,頗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本書的論述方式,是以華嚴學為基準,而取之與般若、中觀、唯識、天台、淨土、禪宗做一對話式的呈現,用以凸顯華嚴與其他諸宗之特質,並使讀者深化對華嚴義理的體認。此外,書中對修行問題也甚為措意。這些都是一般學術論文所忽略的。因此,本書不唯可以被學術界所參酌,同時,重視修行的佛教徒,也可以從中取得修行資糧。
近年來,筆者常借用藏傳佛教「見修行果」的概念,去衡量佛法實踐之是否圓滿。我的想法是:要修一種法門,就需要對該法門的原理有基本的正確認知(「見」)。然後才依「見」起「修」(個人的禪修)。在「修」有所得之後,再到人際關係中去歷鍊(「行」)。最後,則可能獲得階段性的收穫、或終極性的成果(「果」)。
依照上述次第來看英善教授這部大作,會發現其中可供參酌的修行資料相當多。如果換個角度來觀察,會覺得本書不只是一部學術性的論文,同時,也可視為弘法性著述。
英善教授在本書完稿之後,矚序於余。由於筆者對華嚴所知甚淺,原無資格撰文為序,然以同在中華佛學研究所及法鼓學院共事多年,且有感於英善教授對華嚴、天台二宗的治學堅持,故累贅數語如此,用以表示筆者的讚歎與隨喜。
中華佛學研究所前研究員
藍吉富
〈推薦序〉 李志夫
《華嚴經》是較晚出之大乘經典,既繼承了前期經典的內容廣大,故稱《大方廣華嚴經》;又開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宇宙觀,是為華嚴世界海。
華嚴宗的祖師們以一為理、一切為事,確立了法界觀門。也就觀照到諸法界,一物一法界,一物一殊相。各殊相各存其理,一花一世界,一花自有其理,乃至諸法各有其事、各有其理。
法界觀不但是分析、認知諸法界,而且也是修行的要旨。所謂「事無礙、理無礙、事理無礙、到普賢行之事事無礙」,形成華嚴宗的圓融無礙觀。這是華嚴宗之教門,也是華嚴宗觀門。
華嚴宗祖師...
作者序
本書《華嚴與諸宗之對話》之撰寫,基本上,與早期二十年前所撰寫的風格是不一樣的。早期的文章,乃於博士班畢業後,所撰寫的《天台緣起中道實相論》(1995)、《華嚴無盡法界緣起論》(1996)、《天台性具思想》(1997)等書,主要針對學者們的論點而來。而此書《華嚴與諸宗之對話》之撰寫,其主要來自於學生們的因緣所促成的,或可說是與學生們的對話之下,而誕生了此書。有關此書之因緣,略述如下:
第一篇〈華嚴宗對般若真空之看法〉、第二篇〈華嚴宗對龍樹中觀之看法〉,此兩篇文章的撰寫動機,則是來自於「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之因緣,當時因有位研究生撰寫了有關華嚴與般若中觀的論文,本人覺得這篇論文對於華嚴、般若中觀的掌握,顯得薄弱。因此,激發了本人撰寫〈華嚴宗對般若真空之看法〉。接著,因緣巧合,於同一年又撰寫〈華嚴宗對龍樹中觀之看法〉。藉由此兩篇文章,勾勒了華嚴宗對般若、中觀的看法,其撰寫之用意,主要想提供有心研究這方面的青年學者之參考,期望青年學者於此基礎上,能做進一步之探索。而本人所做的,也只是拋磚引玉而已。
第三篇〈華嚴宗對阿賴耶識之看法〉,其撰寫之動機,則來自於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的研究生,因得知有位學生撰寫唯識方面的畢業論文,似乎呈現了一些困難的情形。因此,於這位學生畢業之後,本人靈機一動,覺得不妨嘗試一下從華嚴宗來看唯識,也許有助於吾人對唯識之了解。
第四篇〈大華嚴與妙法華的對話〉、第五篇〈華嚴與天台觀行的對話〉,此兩篇的撰寫之動機,主要來自於本人多年教授天台、華嚴課程之緣故,因常有學生問:「天台宗、華嚴宗都屬於一乘圓教,這兩大宗有什麼差別?」甚至亦有學生問:「老師!天台、華嚴這兩大宗,您較喜歡哪一宗?」……諸如此類問題,實難以一言道盡。因此之故,促使了本人撰寫天台與華嚴彼此對話的文章。希望藉由〈大華嚴與妙法華的對話〉、〈華嚴與天台觀行的對話〉等文章,以便青年學子對中國佛教這兩大宗的教理,乃至觀行法門,有一整體性之了解。
第六篇〈華嚴與淨土念佛的對話〉(原篇名〈教宗賢首.行在彌陀〉)、第七篇〈華嚴法界三昧之觀行〉,此兩篇之撰寫動機,主要來自於學生們常常問及的問題:什麼是華嚴的觀行法門?華嚴宗有修行法門嗎?華嚴與淨土的關係如何?為了回應此類似的問題,因而從「解」與「行」做為切入點,探討華嚴的觀行法門,尤其華嚴宗所強調「行起解絕」,此與禪宗之所強調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順便從「行起解絕」梳理了教禪之關係。
第八篇〈華嚴.禪之關係〉,其撰寫因緣,來自於黃梅五祖寺邀請做專題講座。由於五祖寺是禪宗道場,方丈本身是研究華嚴的。因此,以「深明法界觀,好喫趙州茶」做為講題。
第九篇〈稱名念佛與稱性念佛〉,其撰寫因緣,說來巧合,某天下午,於法鼓佛教學院教授華嚴課程,同學們提出念佛問題,當場本人以稱名念佛、稱性念佛,來回應之。沒想到,當天晚上回到家,打開信箱,收到了一份邀請函—參加由清華大學和法鼓佛教學院合辦的「東亞靜坐傳統暨佛教禪坐傳統國際研討會」,希望本人分享念佛靜坐的經驗,看了一下發信時間,約下午兩點半,而此時段也正好是我在上課的時段,跟同學們討論念佛問題。因此,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此次邀請,直接以〈稱名念佛與稱性念佛〉做為所要發表的論文題目。
時隔二十多年,對於出版書籍並沒有太大興致。然而有學生常常跟我反應:「老師您寫這麼多文章為何不出版?使用起來非常不方便。」甚至也有法鼓文化同仁跟我反應:「陳老師您的文章分得太散,很容易流失的,應該集中出版才好。」對於這些好意、建議,我只是心領,似乎沒有什麼動力來處理這類的事。而推動此書的出版,主要的推手,可說是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同仁熱心地促成。在此,以最虔敬之心,感恩這一切的因緣!
在本書即將出版之際,能獲得兩位我非常敬重的師長—李志夫老師、藍吉富老師之〈推薦序〉,是莫大榮焉,感恩師長們的提攜、厚愛!
中華佛學研究所專任研究員
陳英善
本書《華嚴與諸宗之對話》之撰寫,基本上,與早期二十年前所撰寫的風格是不一樣的。早期的文章,乃於博士班畢業後,所撰寫的《天台緣起中道實相論》(1995)、《華嚴無盡法界緣起論》(1996)、《天台性具思想》(1997)等書,主要針對學者們的論點而來。而此書《華嚴與諸宗之對話》之撰寫,其主要來自於學生們的因緣所促成的,或可說是與學生們的對話之下,而誕生了此書。有關此書之因緣,略述如下:
第一篇〈華嚴宗對般若真空之看法〉、第二篇〈華嚴宗對龍樹中觀之看法〉,此兩篇文章的撰寫動機,則是來自於「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
目錄
漢傳佛教論叢序
推薦序 李志夫
推薦序 藍吉富
〔自序〕教學相長
第一篇 華嚴宗對般若真空之看法
一、前言
二、就簡別真空而論
三、就二諦中道而論
四、就判教思想而論
五、結語
第二篇 華嚴宗對龍樹中觀之看法——以法藏《十二門論宗致義記》為主
一、前言
二、從三時教判來看中觀
三、就二諦中道而論中觀
四、結語
第三篇 華嚴宗對阿賴耶識之看法——以智儼、法藏為主
一、前言──「阿賴耶識」之施設
二、阿賴耶識與所依心識之關係
三、阿賴耶識與無漏種子之關係
四、阿賴耶識與見道修道之關係
五、結語
第四篇 大華嚴與妙法華的對話——華嚴海之「大」與法華橋之「妙」
一、前言
二、就經題而論
三、就判教而論
四、結語
第五篇 華嚴與天台觀行的對話
一、前言
二、天台的三觀
三、華嚴的三觀
四、三觀的特質
五、結語
第六篇 華嚴與淨土念佛的對話
一、前言
二、「教宗賢首.行在彌陀」之依據
三、華嚴宗諸位大師的觀行法門
四、華嚴之解與行的關係
五、「普賢行」與「彌陀行」之關係
六、結語
第七篇 華嚴法界三昧之觀行——以「行起解絕」為主
一、前言
二、從「行起解絕」論解行之運作
三、從「行起解絕」論教禪之關係
四、結語
第八篇 華嚴.禪之關係——深明法界觀,好喫趙州茶
一、前言
二、法界觀簡介
三、法界觀與禪
四、禪觀之活用
五、結語
第九篇 稱名念佛與稱性念佛
一、前言
二、大乘菩薩道所面對的挑戰
三、稱名念佛所面對的挑戰
四、結語
漢傳佛教論叢序
推薦序 李志夫
推薦序 藍吉富
〔自序〕教學相長
第一篇 華嚴宗對般若真空之看法
一、前言
二、就簡別真空而論
三、就二諦中道而論
四、就判教思想而論
五、結語
第二篇 華嚴宗對龍樹中觀之看法——以法藏《十二門論宗致義記》為主
一、前言
二、從三時教判來看中觀
三、就二諦中道而論中觀
四、結語
第三篇 華嚴宗對阿賴耶識之看法——以智儼、法藏為主
一、前言──「阿賴耶識」之施設
二、阿賴耶識與所依心識之關係
三、阿賴耶識與無漏種子之關係
四、阿賴耶識與見道修道之關係
五、結語...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