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哲學家羅素曾說:「人類自古以來有三個敵人,即自然、他人、自我。」這句話說明在生活中,我們不僅面對來自外在自然環境的挑戰,也必須克服人際間的問題,以維持和諧的社群生活。因此,舉凡食、衣、住、行、宗教信仰……等,無一不是人類為了解決生存問題、探索生命意義而產生。
止學是儒家真實的實踐史,儒家的兩千多年來的思想內核是心學,未來將是止學。
本書分為兩部分
上半部:主要是信仰世界的理論意義概述,對世界信仰的三大模式發展歷程做梳理。
下半部:對儒學、道學、佛學和其他信仰裏關於人類修行關鍵進行梳理,並探究各文化中關於「止學」的線索和實踐。
面對當代人類文化面臨的一系列挑戰,「作為生命哲學的止學」,也為學界提供另一頗具本根性、詮釋性、價值性與創新性的思考。
作者簡介:
羅軍
文化學者,現居住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祖籍山西原平,1970年12月24日出生,漢族,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內蒙古品牌協會秘書長、內蒙古科技諮詢服務中心主任、滿洲里市副市長等職,2017年底辭去公職,專門從事文化研究和講學,現為內蒙古成德書院院長、內蒙古國學研究會副會長,兼任臺灣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客座教授;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學院中華研究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內蒙古財經大學特聘教授等職。
曾榮獲得中國科協先進工作者、內蒙古十大傑出青年提名獎、內蒙古青年五四獎章等多項榮譽。發表經濟學、管理學、哲學論文多篇,著有哲學專著《中國人的文化仰望》(2016年中央編譯出版社)、古典詩詞《羅軍詩詞選集》(2018年廣陵書社)。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儒家思想與文化、中西方文化比較、文化融合與衝突、宗教與信仰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教授 吳進安
北京大學教授 李超杰
孔子研究院教授 楊朝明
名人推薦: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教授 吳進安
北京大學教授 李超杰
孔子研究院教授 楊朝明
章節試閱
第一章
道術為天下裂
很多人會有一個疑問,面對同樣一個世界,為什麼人類有不同的文化,並且這種文化經常不可調和,導致矛盾與衝突不斷,走向分裂?
這涉關對文化的理解。
文化按照中國人的理解,就是人文化成,就是人類對宇宙世界與生俱來的責任,中國人認為世界是由人化育而成的,化育世界是人的責任和功能,目光是面向未來,但是西方人並不這樣認為,因為這個世界顯然還有一部分是宇宙自然生成的東西,這些是在人類還沒有產生之前就有的,目光是面對起源,所以這個世界另有造物主,他們認為是「上帝」。
從文化的角度,在地球上所有物種裡面,只有人類由於文化的積累,在逐步演化的起步上具有超越性,而其他動物的存在,永遠是在一個不變的原點上。動物的起點永遠在自然界,人類在這個自然界之外,還有自身依靠自然界所創造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並且,只有人類才有由文化積累形成的精神世界,就如儒家所強調的,這是人與動物的本質不同。
其實中國人也沒有說世間萬物都是人類化育的,對於那些不是人類創造的自然之物,中國人的態度是「道法自然」,亦或「自化」、「固存」,本來如此的意思,這與西方的路子不同,「上帝」創造是外力法則,而「道法自然」是內力法則。在關於宇宙生成的問題上,從起點處,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就有了根本的分歧。
這些都是哲學的基本問題,無所謂誰對誰錯,在這個「說不清楚」的領域,主要看那個說法的跟隨者多,很多人討厭哲學,就是因為哲學總是在不能明確的地方發力,總是在說一些「說不清」的東西,其實這就是哲學的魅力,這就是哲學的戰場,哲學就是不可言說處對世界的認識。換言之,哲學就是說那些說不清的事情,說的清那是科學的事情。
哲學源出希臘語philosophia,意即「熱愛智慧」,最早使用philosophia(愛智慧)和philosophos(愛智者)這兩個詞語的是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1874年,日本啟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論》中首先用漢文「哲學」來翻譯philosophy一詞,1896年前後康有為等將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後漸漸通行。
形而上的思考是哲學發展的本質。在原始社會中,人們對各種自然現象還不了解,打雷閃電、山洪暴發等自然現象激起了人們對自然和自身的探索和認識,這便是宗教的早期雛形,可以說,在這一時期,哲學以解釋宗教的形式存在。
哲學是西方辭彙,是由日本人翻譯介紹到中國來的,中國人以前不用這個詞,中國人用的詞是文化,人文化成。哲學與文化都是人類對宇宙世界的認識,哲學一詞偏重於解釋世界,潛含目的是改造世界,文化偏重於化育和實踐,但也包含著對世界的解釋。按說只是語言的表達或者觀察世界的切入點不同而已,後來很多學者居然因為「中國有沒有哲學」這類問題吵翻天,中國沒有哲學又怎麼樣,影響了我們化成天下了嗎,西方有了哲學又怎麼樣,不也是為了人活的更好嗎?
無論叫做哲學也好,文化也好,人類的思考都有一個特殊偏好,那就是「形而上學」偏好,形而上學是中國人的正宗名詞,《易經.係詞》裡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所謂形而上,就是在事物具體形態之上,那些抽象的說不清的領域,是「道」的範疇,也是哲學的領域。
在這方面,西方人有同樣偏好情結,西元前60年,古希臘學者安德羅尼柯在編輯整理亞裡士多德的遺著時,把那些關於自然的學問、可以感知的學問編在一起,叫做《物理學》,把那些不能感知、說不清楚的、關於宇宙人生的認識另外編輯在一起,叫做Metaphysika,原初意思是「物理學之後」,中國人把他翻譯成《形而上學》。形而上學是哲學的偏好,或者可以說,哲學主要內容就是形而上學,就是研究那些說不清的地方,中西方在形而上學偏好處有高度的一致性。
可是就是因為人類這個偏好,人類發生了分裂,產生了分歧,導致世界矛盾與甚至戰爭,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說得清的遲早能說的清,說不清的似乎永遠也說不清。
人類最說不清的是三個終極問題,並且這個追問偏好很頑固,斷不了根。
所有的大哲學、大宗教、大文化都試圖回答三個關於宇宙人生的終極性問題:我是誰(世界的本體是什麼)、從哪里來(世界是如何創造的)、到哪里去(世界是如何運行的),不然就是小哲學、小宗教、小文化。
人類目前存在的跨國家形態的大宗教、大文化都包含著對這三個基本問題的解釋和回答,儘管各說各的,但是必須解釋。
所有的大宗教、大文化都確信,假如宇宙人生有一種總的真實的真理,那麼一定有一個唯一的答案,而問題在於,每一個宗教或者哲學都認為自己掌握的是世界的唯一真理,其他的當然就不是了。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人類就因為這些「說不清的」對世界的解釋分裂了,傷的還很深。
那麼,你也許要問,人為什麼要對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些終極問題感興趣呢?
這來自人類兒童期的恐慌基因,就像你抹不去的童年記憶,早期人類因為對看不見、摸不著、超自然神秘力量的恐怖和敬畏,總想試圖就這些問題給予合理解釋安排,以安自己或者部落群眾的內心,形成了這種記憶偏好。
歷史過程表明,早期人類幾乎無一例外的相信一種超自然、有無限能力的「神」的存在,這種原始宗教情結貫穿於每一個民族的歷史。
比如:古希臘的全能神「宙斯」,印度的「大梵」,中國的「天帝」等,都有人格神的特徵,處於文化吃奶期的人類,大家認識水準是一致的。
大約在西元前800-前200年這個時間段,世界上幾個早期文明國家相繼出現了一些智慧型人物,他們分別對世界做出了自己的解釋,並且帶領自己的民族開闢了各自的文化的方向,這個時間段,被德國思想家雅斯貝爾斯(1883-1969)稱之為「軸心時代」。這是個公認的神秘文化現象,是世界歷史上聖人層出的時代,世界開始豐富多彩。
儘管現在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的文化系統,有成千上萬的亞文化、子文化,但是按照哲學的形而上學分類,在回答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三個終極超越性問題上,世界迄今為止,就是三個人的方向,其他一切解釋都可以歸類到這三個人的方向中去。
這三個牛人是:耶穌、釋迦牟尼、孔子。
耶穌代表了有神論的信仰方向,認為神是世界本體,是世界的創造者,是世界的推動者,是價值的頒佈者,是道德之源頭。世界上一切以「神」為終極主宰的文化方向都可以歸類為這個模式,形成了世界上形形色色「信神」的人。
釋迦牟尼代表了「空」為世界本源的方向,但是後來從「萬法為空」,發展為「唯識不空」,那個識指的是「阿賴耶識」,在中國被翻譯為「真如」、「如來」等,是佛教的終極精神,相當於黑格爾後來講宇宙的「絕對精神」,佛教信仰彙聚了世界上林林總總走入「空門」的人。
孔子代表了中國文化的方向,以「心」為宇宙世界的主體,這個心,在孔子為仁,孟子稱心,王陽明曰良知,是道德的最高「果位」,是道德之神,是實踐之源,真善美的最高表達,沒有人格神意味,但是它是中國文化的「絕對精神」。儒家信仰彙聚了世界上前僕後繼的「有心」之人。
有沒有其他大的文化模式了呢?
沒有了,比如伊斯蘭教的「安拉」、道教的「元始天尊」、蒙古族「長生天」等,雖然信的「神」不同,但是哲學範式都屬於「有神論」的範疇。
另外,中國的道家雖然率先走出了神本,對形而上學的貢獻很大,但是「道」由於「生於有、生於無,有無共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郭店簡本)那麼「玄」才是道家「終極本體」,使得道家之「玄」具有價值的無限超越,亦稱之為「玄德」。「眾妙之門」之「妙」,在古代是形容神的專有名詞,而「神者,伸也」,神具有無限超越的精神特點,從而帶領中國文化走向「道德神」的哲學範疇,形成了中國文化無人格神特徵但又有神的道德價值功能範式,而其價值意境和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心」所表達的價值意境類同,道家之「道」與「德」表達的意涵和儒家「仁義禮智信」意涵類同,都是真善美的最高果位,因此與孔子所代表的中國文化方向一致。(後章還有詳細論述)
而東漢時期產生的「道教」與老莊之道家根本就是兩回事,道教神系龐大複雜,屬於多神信仰,文化方向歸於「有神論」一類。
三大模式,三分天下,暗合了老子所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世界的真相是個「一」,那麼世界因為人的看法不同而走向不同,所以莊子說「道術為天下裂」,從三處把天下分定了。
我們來逐一看下,三大文化主要決定了人類什麼方向?
第一章
道術為天下裂
很多人會有一個疑問,面對同樣一個世界,為什麼人類有不同的文化,並且這種文化經常不可調和,導致矛盾與衝突不斷,走向分裂?
這涉關對文化的理解。
文化按照中國人的理解,就是人文化成,就是人類對宇宙世界與生俱來的責任,中國人認為世界是由人化育而成的,化育世界是人的責任和功能,目光是面向未來,但是西方人並不這樣認為,因為這個世界顯然還有一部分是宇宙自然生成的東西,這些是在人類還沒有產生之前就有的,目光是面對起源,所以這個世界另有造物主,他們認為是「上帝」。
從文化的角度,在地球上...
目錄
序言一 「知止者」的不懈追求
序言二 止學就是正學
前言 思想者的呢喃
引論 文明以止
上部 信仰世界的理論意義概述
第一章 道術為天下裂
第二章 一花一天堂拜神的人
第一節 希臘諸神時代到理性神
第二節 羅馬多神到一神時期
第三節 上帝的背影
第三章 一沙一世界禮佛的人
第一節 佛陀的證悟
第二節 佛教的中國化歷程
第三節 佛學的沒落
第四章 一心通宇宙崇儒的人
第一節 信仰模式的創新
第二節 道家對形而上學的貢獻
第三節 孔子的方向
第四節 儒家的無奈
第五章 以往一切信仰的終結
下部 作為實踐信仰的止學
第六章 瞭解世界的兩大「法門」
第七章 「止學」的前生前世
第一節 儒家的工夫路線
第二節 朱熹講錯的一個概念格物
第三節 道家:得止者得天下
第四節 佛教的修行法「止觀」
第五節 「止」是真正的實踐自由
第六節 文中子的《止學》
第八章 新止學
第一節 「止功」身法
第二節 「止功」心法
第三節 和為治家之本
第四節 泰為治國之綱
第九章 止以成人
第一節 止以克物
第二節 止以制權
第三節 止以節欲
第四節 止以破知
第十章 止學與人類的未來
第一節 越界止學與政治、經濟、軍事
第二節 生態止學與環保
第三節 倫理止學與科技
第四節 修養止學與醫療、教育
第五節 美與藝術的止學
第六節 作為生命哲學的止學
後記 方寸之間
後跋 鵬翔無疆/吳進安
序言一 「知止者」的不懈追求
序言二 止學就是正學
前言 思想者的呢喃
引論 文明以止
上部 信仰世界的理論意義概述
第一章 道術為天下裂
第二章 一花一天堂拜神的人
第一節 希臘諸神時代到理性神
第二節 羅馬多神到一神時期
第三節 上帝的背影
第三章 一沙一世界禮佛的人
第一節 佛陀的證悟
第二節 佛教的中國化歷程
第三節 佛學的沒落
第四章 一心通宇宙崇儒的人
第一節 信仰模式的創新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