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學不會的中醫,只有講不清的中醫。不是中醫多麼深奧難懂,而是表達得還不夠通透。
本書採用圖解的形式,在概述了中藥的來源、中藥學發展史、中藥的採集和炮製之後,詳細地介紹了中藥的藥性、中藥的應用、具有代表性的十八類中藥和三十四個中藥之最。為喜愛中醫、想探究中醫奧妙的你,提供了全新的閱讀和學習體驗。
本書特色
1.內容嚴謹科學,但表達通俗流暢,形式活潑新穎;
2.採用圖解的方式,化繁為簡,圖文並茂解釋中藥的藥性,應用,起源,發展等;
3.和同系列的其他篇章配套宣傳;
知名電視台主講嘉賓羅大倫編繪。
作者簡介:
羅大倫
原名羅大中,北京中醫藥大學診斷學博士,原北京電視台《養生堂》節目主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大國醫》主講嘉賓。
石猴,美術編輯,資深出版人,獨立藝術家。策劃並創作了多部暢銷級圖書,其作品累計銷量達百萬本。
章節試閱
用圖解解讀中醫
五千年歲月流轉,積累了中醫的博大內涵。
五千年千錘百鍊,鑄就了中醫的完備體系。
五千年大浪淘沙,沉澱出中醫的精粹風華。
五千年風雨滄桑,古老的中醫曾經擔負著中華民族繁衍昌盛的大任,推動著華夏文明的車輪,轉動不息。
如今,隨著人們對健康的熱切追求,隨著中國文化影響力的不斷增強,古老的中醫,歷久彌新,正煥發出更加迷人的風采和勃勃生機。
然而,正因其古老,會有許多生澀的語言詞彙讓人難以理解;正因其古老,會有許多深刻的思想理論無法被人領悟。怎樣打破形式的束縛,突破理解的障礙,讓中醫為更多國人所接受,讓中醫國粹真正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是中醫文化傳播者的當務之急。
深思熟慮之下, 我們選擇了用鮮活生動的圖解來傳達中醫的精湛深邃,化深奧晦澀為淺顯易懂,變生硬解釋為生動演繹。同時,圖解的幽默元素,還會使讀者在感受中醫、學習中醫的餘韻之中,品味生活的歡愉和閱讀的樂趣。
這,就是我們奉獻給您的用圖解完美解讀中醫的圖書—《圖解中醫》系列叢書。
我們希望,這套叢書能為您敲開中醫的大門,能讓您有更大的熱情學習這門古老的文化。我們也希望,這套書能突破國家的界限,超越語言的阻障,跨越古今時空,飛越千山萬水,將古老而深邃的中醫文化撒播到每個人的心田。
編 者
帶你了解中藥
中藥的藥源主要來自植物、動物和礦物,其中所佔比例最大、應用最廣泛的是植物類中藥,因此古代的中藥又被稱為「本草」。從先祖們口嚐身受地辨別藥性、體驗藥效開始,幾千年來,中藥學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備的理論體系。
甚麼是中藥
中藥,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的藥物,包括中藥材、中藥飲片和中成藥等。
中藥來源
中藥的取材較為廣泛,主要來源於天然藥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及部分化學製品類藥物、生物製品類藥物。
植物藥.動物藥
植物藥主要來自野生植物、栽培植物的全株、器官或組織。動物藥來自野生動物、飼養動物,主要包括蟲類的全體,除去內臟的動物乾全體,動物體的一部分,動物的病理、生理產物,動物體的加工製品等。
礦物藥
礦物是由於地質作用形成的天然單質或化合物。藥用礦物類中藥包括原礦物、礦物的加工品、動物骨骼的化石等。
中藥學的發展演進
幾千年來,我國人民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逐漸積累了大量的中醫藥學典籍,這些典籍在總結、流傳和推廣前人的中醫藥知識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為中藥裡草類藥物佔了大多數,所以記載藥物的書籍便被稱為「本草」。據考證,秦漢以來,本草便已廣泛流行,但多數都已亡佚,無從可考。
總體來看,本草學的發展軌跡基本遵循著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規律而發生發展,並與社會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密切相關,是兼具系統性、科學性和實踐性的經驗總結,是值得後人研究、學習、傳承的知識寶庫。
用圖解解讀中醫
五千年歲月流轉,積累了中醫的博大內涵。
五千年千錘百鍊,鑄就了中醫的完備體系。
五千年大浪淘沙,沉澱出中醫的精粹風華。
五千年風雨滄桑,古老的中醫曾經擔負著中華民族繁衍昌盛的大任,推動著華夏文明的車輪,轉動不息。
如今,隨著人們對健康的熱切追求,隨著中國文化影響力的不斷增強,古老的中醫,歷久彌新,正煥發出更加迷人的風采和勃勃生機。
然而,正因其古老,會有許多生澀的語言詞彙讓人難以理解;正因其古老,會有許多深刻的思想理論無法被人領悟。怎樣打破形式的束縛,突破理解的障礙,讓中醫...
目錄
代序 只為中醫太美
前言 用圖解解讀中醫
帶你了解中藥
甚麼是中藥
中藥來源
植物藥 · 動物藥
礦物藥
中藥學的發展演進
中藥發展史
原始時期
夏商時期
西周時期
秦漢時期
兩晉南北朝時期
隋唐時期
宋金元時期
明代
清代
中藥的採集與保存
中藥的採集
植物類藥採集原則
動物類藥採集原則
中藥的保存
影響中藥質量的自然因素
果實、種子、芳香性藥物的保存
動物、礦物、劇毒藥物的保存
中藥變質
中藥的炮製
甚麼是中藥的炮製
炮製的目的
純淨藥材,分揀藥物
切製飲片,便於調劑製劑
乾燥藥材,利於貯藏
矯味、矯臭,便於服用
減低毒副作用
增強藥物功能,提高藥效
改變藥物性能
引導歸經,便於定向用藥
炮製的方法
修治
水製
火製—炒
火製—炙、燙
火製—煅、煨
水火共製
其他方法
中藥的藥性
中藥的四氣五味
何謂氣,何謂味
四氣
四氣—寒涼
四氣—溫熱
第五氣—平
五味
五味—辛
五味—甘
五味—酸
五味—苦
五味—鹹
五味—淡、澀
中藥的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兩大趨向
升降、浮沉—升浮
升降、浮沉—沉降
升降浮沉與性味、質地的關係
藥性歸經
甚麼是藥性歸經
歸經理論的發展歷程
歸經的範圍
性味歸經
性味歸經—詳說
性味歸經—禁忌
功能主治歸經
選擇性歸經
經絡選藥歸經
臟腑經絡傳變選藥歸經
中藥的毒性
中藥學中「毒」的含義
有毒與無毒
引起中藥中毒的原因
毒性與副作用
常見有毒藥物
中藥的應用
中藥的配伍
何謂配伍
中藥的七情
何謂七情
單行
相須
相使
相畏、相殺
相惡
相反
中藥的用藥禁忌
配伍禁忌—十八反
配伍禁忌—十九畏
證候禁忌
妊娠禁忌
服藥的飲食禁忌
中藥的劑量
何謂中藥的劑量
與用藥劑量相關的三要素
現代臨床處方的—般用量
中藥的服用法
甚麼是中藥的服用法
內服法
湯劑煎煮法—煎藥用具、用水
湯劑煎煮法—煎藥火候
湯劑煎煮法—煎藥方法1
湯劑煎煮法—煎藥方法2
湯劑煎煮法—煎藥方法3
湯劑煎煮法—煎藥方法4
湯劑服法—服藥劑量
湯劑服法—服藥時間
湯劑服法—服藥的冷熱
其他劑型的服法
附:中藥命名
命名規律
命名規律舉例
附:古代兩大中藥分類法
自然屬性分類法與功能分類法
自然屬性分類法
功能分類法
藥物分說
解表藥
辛溫解表藥
辛涼解表藥
清熱藥
清熱瀉火藥
清熱燥濕藥
清熱解毒藥
清熱涼血藥
清虛熱藥
瀉下藥
攻下藥
潤下藥
峻下逐水藥
祛風濕藥
祛風濕散寒藥
祛風濕清熱藥
祛風濕強筋骨藥
化濕藥
利水滲濕藥
利水消腫藥
利尿通淋藥
利濕退黃藥
溫裡藥
理氣藥
消食藥
驅蟲藥
止血藥
涼血止血藥
化瘀止血藥1
收斂止血藥
溫經止血藥
活血化瘀藥
活血止痛藥
活血調經藥
活血療傷藥
破血消癥藥
化痰止咳平喘藥
溫化寒痰藥
清化熱痰藥
止咳平喘藥
安神藥
重鎮安神藥
養心安神藥
平肝息風藥
平抑肝陽藥
息風止痙藥
開竅藥
補虛藥
補氣藥
補陽藥
補血藥
補陰藥
收澀藥
中藥之最
中藥之最
發汗之最—麻黃
清熱之最—石膏
瀉火之最—黃連
涼血之最—犀角
開竅之最—麝香
補氣之最—人蔘
補陽之最—鹿茸
溫裡之最—附子
退黃之最—茵陳
安神之最—酸棗仁
驅蟲之最—使君子
芳香化濕之最—藿香
利水滲濕之最—茯苓
降氣之最—沉香
止血之最—三七
補陰之最—女貞子
理氣之最—枳實
疏肝之最—鬱金
活血之最—丹蔘
補血之最—當歸
補脾之最—山藥
清痰之最—貝母
祛風之最—獨活
止咳之最—杏仁
清熱解毒之最—金銀花
潤下之最—鬱李仁
湧吐之最—藜蘆
止痛之最—延胡索
生津之最—石斛
溫痰之最—半夏
平肝之最—羚羊角
辛涼之最—薄荷
峻下之最—巴豆
最毒的中藥—砒霜
後記
代序 只為中醫太美
前言 用圖解解讀中醫
帶你了解中藥
甚麼是中藥
中藥來源
植物藥 · 動物藥
礦物藥
中藥學的發展演進
中藥發展史
原始時期
夏商時期
西周時期
秦漢時期
兩晉南北朝時期
隋唐時期
宋金元時期
明代
清代
中藥的採集與保存
中藥的採集
植物類藥採集原則
動物類藥採集原則
中藥的保存
影響中藥質量的自然因素
果實、種子、芳香性藥物的保存
動物、礦物、劇毒藥物的保存
中藥變質
中藥的炮製
甚麼是中藥的炮製
炮製的目的
純淨藥材,分揀藥物
切製飲片...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