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在很多時候是拯救自我心靈的素材,而寫作則是方式。
這是一本以平實敘事為主的散文集,有別於前作《在漫遊裡失蹤》那貫串全書的陰鬱思緒,此次以更為生活記實的風格進行書寫,將備考期,這段時間中的情思及事件以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墨水在紙張上留下一筆一劃,滲入每個纖維的間隙間,那是在備考時期,幾乎的、主要的回想。
文字在很多時候是拯救自我心靈的素材,而寫作則是方式。
身為高三的應屆考生,這段備考時間,我用了一些文字記下在安靜沉澱後,自己很想要與他人訴說的情感與故事。
作者簡介:
◎
陳于揚
千禧年後二年出生,二分之一是南投縣埔里人,二分之一是彰化縣北斗人。現役高中生,就讀於臺中一中,著有散文集《在漫遊裡失蹤》。
平常喜歡在城市裡、田邊鄉野中,獨自一人徘蕩徊遊,靜靜的思考自己的內心,觀察著世間脈動,還有輸出自己的多愁善感。
連絡方式:
E-mail:chenyuyangatoatom@gmail.com
Instagram:ato_atom.2002
Facebook:陳于揚Chen Yu-Yang
章節試閱
◎
埔里鎮圖
歌一首首的聽過去,卻沒有任何一個音符被記在腦中。
待在這自國二開始便時常前往讀書的埔里鎮圖,戴上耳機讓環境噪音被隔絕,然後開始讀書。總會有這樣的感覺,好像聽了一些字句,卻也好像時間變得真空了,就這麼沒痕跡地消逝。
那是在靜謐所在發出的哀嘆吧,我想。
進入歡場,充斥歡聲嬉笑不斷,但浮動的情緒與言語,總是輕拂而去,沒有留下些什麼。沒有留下些動人心弦的故事,抑或是刻骨銘心的情感。
好像來這兒的心得就是如此,這幾年的書寫墨水都在浪費、空無。不知道除了應付,還剩下哪些,必須如此前進的理由。三樓的自習空間安靜的很,一進入那個空間,就算只是初次造訪,還是很容易被那個氛圍壓到有些無法呼吸,無法舒服的身處其中。但倘若在一樓或四樓,面對的卻又是各種雜言嬉鬧不止,那些聲波混成就是穿透理智、知性的能量來源。你無法知道這麼的一個場,到底何來如此混亂的動體。於是待在鎮圖,很常都是如此感知,沒有留下些什麼,只剩空嘆,在無人介意的建築裡。
你排著隊,在人生路上的多次等待,甚至是穿梭的許多歡場,你總是無法逃出被構築的虛無情感,無法遠離一切的輕拂還有虛像幻描。
早上九時,鎮圖門口經常會排著長長人龍。我曾仔細觀察過,除了十餘位國中生、高中生,剩下來這兒讀書的人多是準備公職考試或是研究所考試的人們。如何知道?就是行經一排自習桌,望向他們桌上的書本。很多時候鎮圖裡的人都在睡覺、滑手機、休息。而書本也就成了枕頭、墊板,或是那些作為手機支架的功用。
還是很想問問來這裡的人們,對於如此的空間他們怎麼想。就我看來,好像虛無的知覺不斷輕拂眾人耳際。而想逃、想翱翔的心想,也因為莫名的自我抑制與壓迫,最終成了幻象、空想。
望向窗外景色,樹蔭晦暗的很美,艷綠鮮黃赤紅淺褐穿插在物體的四周。陽光從葉縫中透出,在地面留下,留下殘存的光芒。
傍午,大家零零散散地步出圖書館。腳步鞋印間,依然會映著,曾經充盈但如今缺殘的一絲光。總是,總是如此。沒有辦法完善些特定指稱物,沒有辦法好好認識樹周,當然,也就遑論能夠得到多少真正實涵了。
於是,後來很少來這裡。
除了地理位置,另外就是這裡給我的印象有點奇怪,摻雜過多的,瑣碎、甚至空泛的魂體於其中,當然那關於自我充盈的能量連貫也因而斷續終至不存了。
耶誕的清冷靜心
後來的我在夢醒之時,卻發現,你就站在身旁。
二零年約莫六月的某日寫下了這一句話,那時候其實還在其後加了許多沒有意義的贅字,後來覺得多餘,刪減之後就剩下這樣精簡的一句開頭。
也沒有什麼多的,想要表達的,東西。
大概只有當走在狂風襲面的樓棟之間,偶然的憶起才會有這樣的感觸吧。緣起緣滅入夢夢醒,一段段的,沒有盡頭的抽象情感波動在波峰波谷給了很多激情擺盪,卻又總在無意間來到平衡點,那個永遠停駐而不隨什麼而動的狀態。
那個你到底是不是想像的,也不好說。說是實際存在嗎?好像也沒那麼具象能夠觸激的介質,能夠去描述。纏綿悱惻在雲煙飄渺之中。那一句如同長物般存在的句式終究還是存續於滿是無意形變裡頭。
輕觸的,你的拍撫,總是似有若無。其實好像也真的沒有這麼一回事,梗在心間的那一個坎,終究還是沒有跨過去。
除非,除非,除非,活在醉生夢死,持續永無止境的精神麻痹還有自我欺逃,還能夠苟延殘喘一陣子,一些時光,沒有人介意的點滴流逝。
夢醒,緣滅。
逐階。啃蝕。進黧。
夢醒之時,緣滅之始。
逐階而上。啃蝕而盡,進黧而絕。
僅存的人情似水,滴
墜,在無采人中紙,
廢費。
曾見框定的
句式詞構義法理據章節……
如此,輕碎磨耗。
不過一介處於彌留的
造詞者的
呢喃耳語罷了。
20201225
於二零年的耶誕,耗了些許時間磨出這無題之詩。
二零年的耶誕,不是一個人過,而是和朋友M約了個飯。同樣身處水深火熱的兩個學測考生,還是硬擠出些時間碰面,敘舊。
在一中校門口見面,見面便開始停不下的話嘮,好像這兩三個月來都被拉緊嘴巴,在此時突然打開的感覺,有著無數地生活感想與對方分享。隨處走走,主要還是因為不知道晚餐要吃什麼,晃著就到了中國醫旁的中正公園。在那兒,聊了半個時辰的閒話,主要圍繞在三模與讀書狀況上。那時朋友M莫名的焦慮,擔心有著讀不完的書,還有不知道自己到底準備的狀態佳抑或差。那個傍晚聊的結果,是撿到多少知識點是多少,畢竟也到了倒數沒剩幾天的時日了。
天色漸晚,公園裡開始湧入練習滑板的年輕人,還有來這兒散步的老人家們。這時風寒刺骨,朋友M決定要去找間餐廳停駐休息,除了填填肚子,也是找個溫暖處所窩著。在中國醫後頭一帶晃了半個小時,好不容易才找了間西式餐廳駐足。
那間餐館不在車隻來往頻繁的大道旁,而是在稍小的巷子裡,周遭都是民宅。老闆娘很親切地與我倆聊天、談些家常生活事,可能是那個時間點整間店也只有我們一組客人的緣故,但熱情不減。我們聊了聊市區餐廳與此處的差異,從餐點食物到設計裝潢,還有顧客來源。
和朋友M在裡頭待了約莫兩小時,但這回我們聊的話題又變了,變成在聊世界歷史還有國學常識。「水山西金聊儒紅老」、「莊騷史杜水西」……等的口訣在對話間不時出現,而那陣子我常看的電影《悲慘世界》,也成了聊世界史的題材,各種條約協定、國王名字、不同的革命時間地點目的,皆在此處,存於歡談言笑之中。我倆一致覺得,隔壁餐桌的客人會覺得奇怪,怎麼這聖誕節的晚上,在餐廳會有如此不搭調的話題存著。
用餐完,走回一中那區。只不過我們多經了一站,在中科大的校園內徘徊一陣,順便開開嗓,練練歌喉。大概是因為那兒人聲嘈雜、車囂洶湧,所以我倆可以肆無忌憚地縱情歌唱。
我們唱《悲慘世界》裡的歌、歌手白安的歌、還有唱得很煎熬的「煎熬」一曲。到了朋友M要搭車回家的時間點,走往公車站牌的路上,我們依然努力地嘗試飆高嗓子,盡己所能的唱出歌來。旁人看來或許怪,但這就是我與朋友M的瘋狂,只要不礙著人,我們是自由的。
一八生辰那陣子,是我倆前一次見面的日子,幾個月沒碰面,中間也發生了許多跌宕乖舛之事,雖說大多並非發生在我們身上,但想來依舊哀傷。
渴望這一次的餐敘,給予彼此繼續前行的能量,而到達從高二下就許下的願,舟山,牙與法。
初訪能高瀑布
近些日子和母親至能高瀑布散步,說是散步,其實某種程度也算是爬山,能高瀑布這處算是登山口的概念吧,往上爬才更有身處山林的感受。
好像也挺久沒有爬山了,應該說,好久沒有走這種沒有被柏油、磁磚滿覆的山坡,往海拔八百三十公尺的土地公廟(也算是某種定義上的山頂了)走去,沿途路旁有各種蕨類、蘚苔、各種淺山植物,還有時不時便可看到的,在石子、樹幹上分布的地衣。也可能是因為我的學識淺薄,所以在埔里看到地衣讓我挺驚訝的,畢竟先前的認知都還停留在只有在空氣環境乾淨的地方才會有地衣的蹤影,像是塔塔加鞍部。但埔里這兒近年來的空氣真的不大好,而近郊區的這一帶也在不斷開發中,能夠在這樣的濛灰中看到許多植物如此蓬勃地生長著,內心著實挺高興的。
這處的山腳,是近來埔里頗大的開發案,福興溫泉區。可預見的,這兒再不久便會蓬勃發展,除了它的整體規劃算是完善,也和此處開發的歷史淵源有關罷。只是從高處往下看,不免還是會有一絲的感慨,那種大地上本是一片綠意的,此時卻成了各種水泥柏油道路縱橫、人造設施遍佈土地。可能再過些時日,我才能再好好思考這件事情吧!畢竟這種大型開發的成案背景、原因挺複雜的,後續的影響也正處於未明,還得再研究研究才能更為精準地提出觀點。
能高瀑布的水源孕育了大片的埔里土地。幼時對能高圳的印象都還是流經民宅區,一小段供人戲水的地方。後來慢慢聽聞了更多事蹟,才對於這個水脈有更深切的認識,大坪頂那處,還有地理中心碑那處的灌溉水源,原來也出於此。
仔細想想才發現,的確,埔里的周圍挺多這種海拔不高的小山,但過去生活都以鎮上市區為主,儘管現在住在山腳,依然時不時地往鎮上跑,反而對於環市區這一帶,也挺方便探訪的自然景物忽略了。從地圖分布來看,鎮中心占地不大,埔里的行政區面積多的還是周圍的山丘環繞。或許有些地方的確還不大適合以走路、騎腳踏車的方式走訪,但那些較為近人的綠意分布,希望能夠再撥些時間去拜訪。
在都市生活久了,對自然生態多少有些生疏,就像是對於土壤的感情,似乎也漸漸淡了。
還是希望能夠慢慢增強這個連結,那個屬於幼時嬉戲、成長立足、不斷深植認同的土地,與我本身的聯繫。
21.02.05
黑板清潔
對於擦黑板似乎有一種執念。
自國中始,好幾次想要做的打掃工作便是擦黑板,然而到我真正接下這個工作,卻已是我身於高二了。
有一種快感,就是當粉筆灰被擦掉時,那個原先粉雜立刻變得乾淨的景況。那是後來學校購置的新版水性白板筆所無法表現的,後來的那種材質,越清潔只會變為更細碎的色塊,而黏在每一個能夠看到的表面,無法清除。
好似做這個掃地工作也有一定的流程,先將板擦、粉筆移出板溝,然後吸板擦,開始擦黑板。擦黑板的時候要先將原先的字跡全部抹去,而經此,這一塊板擦便沾滿粉筆灰,需要再換一個板擦。接下來的板擦擦拭,就是要達到黑板潔淨了,所以必須巧妙地施力,讓著力點在板擦一側,然後有點像是刮除般的感覺向下擦拭。這時大概黑板大都乾淨,唯黑板上緣與下緣仍未清淨,此時再拿另外的新的板擦,打橫,由右向左地擦,施力方式和擦拭板面時相同,不過方向轉了九十度。這樣大抵黑板已經潔淨,倘若有些角落仍然殘有餘灰,就再拿乾淨的板擦清潔。
於是,這個工作的主體已然完成,剩下的是邊角餘下的工具清理。板擦依然是再用板擦機吸乾淨,而板溝,必須用全濕的抹布,一鼓作氣地從頭擦到尾,這樣才能避免有些粉灰混到水中後,變成泥狀而黏著在其上。當然,到了板溝盡頭,還是得多花些心神去仔細地擦拭,一折一折,又要避免先前清理的粉筆灰重新沾染,有些考驗技術,但若不嫌麻煩,多跑幾趟也是可以的。
每天的例行灑掃大致如此,但偶爾會需要徹底地清潔,尤其是板擦機。
板擦機的設計是一個抽風設備,而打開上蓋後,裡頭是一層布包著一個袋裝的,表面許多凹凸的海綿。記得此行注意不要吸入過多粉塵,否則容易過敏,而輕輕拿出整個裝滿粉筆灰的集灰袋後,立即拿至洗手檯下將整個袋子打濕,除了本來就是要清潔外,也是避免粉塵飛揚不受控。裡裡外外,反覆揉擰,擠乾再沖水,來回幾趟後,使勁扭乾水分,置於空曠處晾乾,直至其全部乾爽才可放回板擦機。
除了幾次的班級大掃除我會這麼做,剛上高三時,一到班級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此事。為的也是後續吸板擦時,板擦機能夠發揮良好的功能,而不是讓板擦處於有吸等於沒吸的那種無奈狀態。
按照現在的情景看來,好像不久之後能夠實際摸到、使用粉筆板擦還有黑板的機會會減少許多。
某種意義上,好像高中過完後,也象徵了和粉筆灰的道別。所以就好好感受那,逐漸步入歷史的,粉筆灰,還有清潔時的體歷吧。
不會燒的車
火車停了
乘客都下車了
卻沒有一個人把靈魂帶走
高三之後才比較常以火車當作交通工具,早先往來南北都是搭高鐵,或是搭公車前往。本來是對於車站結構的複雜不熟識擔憂,後來變成一種對火車的莫名抗拒。
直到實在是再也無法忍受高鐵的高價還有公車的緩慢,再加上後來在臺灣各地來往次數漸趨頻繁,才在因緣際會下開始以火車作為主要的交通往返載體。
太陽灼炙著柏油與水泥地面
狂飆的風吹著,依然留駐地面的一切
曾經走過的路途
跑過,怨過,激情過
都成了回憶裡,不時被拾起的碎片
火車上總是擁擠,尤其是搭乘放學時刻的區間車,或是站票的自強號,特別有這種感覺。
記得幾次去臺北,區間、區間快、自強號都搭過,但感受比較好的還是區間快。區間的缺點除了慢,就是沿途突發狀況很多,常常行駛了幾站列車長就得處理一些導致誤點的事件。而自強號速度雖快,不過這些日子我都是搭站票,在車廂間擠塞著,的確如果有位子可坐,自強是再舒服不過的車種,但考量經濟還有便利因素,我還是經常搭站票,惟需忍忍擁擠的空間,還有悶閉的空氣。
區間快的速度介於二者間,而位子倘若剛上車的那站沒有,駛出後不過五站幾乎必有位子可以坐,的確是一個很折衷的車類,只是它的班次好像並不多,自強號和區間仍舊是時刻表查詢時,出現最多次的標記。
豔陽下的情緒澎湃洶湧
冷冽陰雨中的思緒靜謐而安穩
終究會走到一個分岔點
是競速的端源
或是偕持依伴的昶途
神經質
咖啡。晚間。
有時候,應該說還蠻常的,在深夜喝杯黑咖啡。特別是在宿舍,讀書、思緒繁亂時,會想要站起走走,到走廊盡頭的飲水機,取水。
咖啡豆倒至豆槽的八分滿,開始磨豆。喀拉喀拉聲響隨著有節奏的施力發出,縈繞在深夜的宿舍房間。的確有些吵,這種挺響的聲音在寂靜房中發出,又尤其,我的這房總是死寂,各人做各人的事,平時幾乎不大閒聊。咖啡粉磨好,從小拉槽取出,放在角錐形濾紙裏頭。濾紙要先放入過濾杯,將黏合邊折起,然後才能放入磨好的咖啡粉。
出水的管口挺細,水柱細長不斷,用畫圈的方式澆淋杯中的咖啡粉。澄澈、黑亮的咖啡開始滴下,倏時,杯中逐漸填滿咖啡,直到水位至預想位置,一杯咖啡即沖泡完成。
瘋掉。
桌上,一杯苦澀,將飲入的神經質
未曾振奮。
連帶的是,空虛、徬徨
持續心悸,終要償還
夜中孤寂,日中嘆息
疲倦孱弱,搖擺依靠
幾乎,等同爛泥。
後來總是會習慣每天一杯咖啡,也很真實地成了咖啡因成癮。甚至倘若空了一、兩天不喝咖啡,戒斷症狀相當強烈,頭開始發脹,疼痛,就連輕輕地一舉一動都會感到抽搐的痛覺。
解決的方式只有一種,不是睡覺,而是喝下一大杯的黑咖啡。
墜落、噴濺,在庭中。
軟爛頹廢,崩潰,在後來的心緒裡。
◎
埔里鎮圖
歌一首首的聽過去,卻沒有任何一個音符被記在腦中。
待在這自國二開始便時常前往讀書的埔里鎮圖,戴上耳機讓環境噪音被隔絕,然後開始讀書。總會有這樣的感覺,好像聽了一些字句,卻也好像時間變得真空了,就這麼沒痕跡地消逝。
那是在靜謐所在發出的哀嘆吧,我想。
進入歡場,充斥歡聲嬉笑不斷,但浮動的情緒與言語,總是輕拂而去,沒有留下些什麼。沒有留下些動人心弦的故事,抑或是刻骨銘心的情感。
好像來這兒的心得就是如此,這幾年的書寫墨水都在浪費、空無。不知道除了應付,還剩下哪些,必須如此前進的理由。...
推薦序
◎
推薦序。邊緣人之歌
許全義。
臺中一中歷史科教師
高三是個尷尬的年紀。
應是無歌不歡、無酒不飲的少年十五二十時,在臺灣升學體制下,卻是介乎兒童與大人,介乎光明與黑暗,甚至介於理性與瘋狂之間的魍魎。
主流的高三生日子大概如何呢?心定下來,規律運動,每日讀六小時以上的書。假日更是要撐到十二到十八小時,尤其是在臺中一中這種傳統中學:天地之大,吾惟升學之知。更不用說,辦講座、異議、搞社會運動和以個人之力寫一本書了。
換言之,主流高三生或許三分像人,七分像鬼般過日子:很理性的瘋狂刷題,在補習班,原地踏步的捕捉破碎化的知識。在水深火熱、暗無天日的煎熬中,匍匐前進,邁向光明,體制許諾的燦爛陽光。 像大人一樣,放不下自己對自己的期許,放不下繼續追逐名校光環、追求夢想的渴望。逼自己長大、成熟,當大人,逼自己以金錢與職業頭銜為自我認同:卻一直像康德所說的小孩子般沒有自由意志,不敢活出自己。
看到作者不忙著準備科舉,還忙著出書,就知道他是邊緣人,與主流不合。他不是諾諾之人:在體制內尋求飛黃騰達,而且沒有感受到強烈的異議與不合的。他是諤諤之人:永遠處於不完全適應的狀態,無休無止,東奔西走,無法回到某個更早,或許更穩定的安適自在的狀態。
邊緣者之歌,以不樂為樂,近乎消化不良的不滿意,憋憋扭扭。這不只是他的思考方式,而且是其捕捉瞬間美麗花華的安身立命的方式。邊緣者痛惡所有系統與集體的虛偽。不管是我們這邊的系統,或是他們那邊的系統。整體總是虛假的。對邊緣人而言,無法受監控或全面掌控的主觀與個人意識,不是永恆的瞬間,反而顯得更重要。
邊緣者之歌,近乎是在集體暴力與虛假體制宰制下的生命反思(reflections from damaged life)。如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作者所說的:壞掉就壞掉了。插進去就再也拔不出來了。在體制暴力摧殘下,也不渴望進入主流的邊緣者之歌,理論上也就不會是結構嚴謹的小說,而會像是林弈含的臉書札記,片段的,古怪的近乎神秘,既不是前後連續的自傳,也不是主題式的沉思,甚至也不是有系統的鋪陳作者的世界觀。邊緣人無法按照正規,正常生活,所以沒有故事,有的只是一種招致不安的效應。他大鬧天宮,震撼人們,卻無法以他的背景與交友來解釋清楚。
當然,作為推薦的讀者,不得不在書中隻字片簡中,爬梳其背景與交友,來釐清書中文字,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輕重緩急。在此過程中,如剝洋蔥般,一層一層,會心酸,會流淚。
于揚選擇理組,忙著做科展,卻又如文科生般,不斷書寫、談話、紀錄與實踐寫作。
他憂鬱敏感,旁人眼神紛擾,似乎就足以讓其世界崩塌,卻又東奔西突,衝撞體制,為學權與臺灣教育共好謀福祉。他拳拳服膺導師話語,高一上摸索、高一下適應,高二關鍵,到高三衝刺。卻又耽溺於反思:學習真的是耽溺於排名、能力與地位的階層化權力結構的戰場嗎?
覺得自己淪為機械,輸入與輸出;化為碎片,自己的整體狀態被切割。
「我沒有靈魂。想像中的我總是依附在虛無龐妄的他人之上,而沒有可作為中心的精神存續。」他的自我認同不和大多數人相同,卻又處於陽剛氣十足的傳統男校自然組氛圍中,愛著、戀著、恨著與惡者的一切……。
我想,邊緣者會不會就是沒有中心,沒有避難所,總處於海浪般破碎的驚奇中,而非沒有靈魂?
邊緣者或許不像魯賓遜漂流到荒島,靠土地生活,系統性的殖民自己所在的荒島。邊緣者或許像馬可波羅般,一直懷有驚奇感,一直旅行、浪蕩著,當個過客,而不是寄生者、征服者或掠奪者。誰能說馬可波羅沒有靈魂呢?
作為邊緣行人(flaneur)的于揚,沒有避難所。他總是不被馴化。或許看起來不負責任或輕率,卻能使人解放出來:不再總是小心翼翼行事,怕得罪當道。
對於我這個被圈養在體制內的老師,被安然定居所誘惑或圍困的人而言,讀于揚的散文,教我大膽無畏,改變、前進,而不是固步自封。教我從尋常生涯中解放出來。
在尋常生涯中,做好,意味著追隨傳統步伐。浪蕩過客的所作所為,卻必須是自創的,不能跟隨別人的路線,而要有一個不合流俗的生活方式。在體驗邊緣行人的命運時,能不把沒有避難所視為被剝奪或要哀嘆的故事,而是一種自由,一種奇異的、不定的歷程,一場生氣勃勃、自我發現的旅程和一個奇特的、新穎而不可預測的生涯發展。
問題是:對高中生而言,沒有避難所的生活方式,會不會太沉重? 當你我唱起這邊緣之歌時。當少年的心懶了,馬也累了,黃昏已重了,酒囊也已盡了的時候,我們是否有麥田捕手般共善之網,作為野店。為少年在曠野上,提供一個朦朧的家。微笑著,有松火低歌的地方,有燒酒羊肉的地方。
推薦序。一同再向前多走一會
龔雍任。
臺中一中生物科教師
和于揚的最初接觸,或者說連結,是因為身為生物老師的我,在他高二的時候擔任生物科的任課老師,然後就繼續擔任他的生物老師到了高三。雖然文中也有稍微提到我,但是我並不是主角,會找我來擔任這本書的推薦應該是一種信任關係,所以我也就欣然接受。
但話先說在前頭,我自己的閱讀習慣也是不先看推薦序的,因為推薦之中難免先行洩漏後面的主文內容,等到自己看時一則沒有新鮮感,二則被先入為主的觀念影響,實在是影響閱讀體驗,所以請您先行打住,往本文去吧。
《末代九九備考記事》的書名其實就揭露了這本散文集是講真實的事情。
我小時候只看小說,等年齡漸長才開始喜歡看散文,也許是因為只有零散的時間可以看書,所以需要長時間浸淫的小說,就變成奢侈的享受,想念點甚麼的時候就讀散文。散文除了篇幅比較小,但有一個有意思的事,就是可以進入到作者「本人」的世界。
小說嘛,就算是自傳小說也難免有虛構的地方,可是散文常常會透露出作者當下的思維、情緒,或是當天發生的真實事情,有的散文說是私密的日記也不為過。透過這本書,你可以更知道「于揚」這個人心裡的想法,這是一種接近閨密、知己等級的透露,同時因為看到了這麼赤裸的想法,難免也會產生代入感,心生出「我也是這樣的啊!」的念頭。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于揚會寫這本書的原因,一方面拋磚出「自己的思維」,另一方面引玉回「讀者的共鳴或回饋」,那麼這個近乎裸露的散文集就會有了價值。如果您看完了,也有想跟于揚分享的心情,我相信在封面內側可以找到他的聯絡方式。
看他的文字是很舒服的,這一點在看年輕的作家的撰文是個不錯的體驗。
一開始寫文章難免會文過於情、濫用華麗的詞藻,可是這本書整個順順的讀完,並不會有卡住、出戲的地方,而是流暢地跟著于揚的思維,揣摩他當時的心情、或跟著理解當時發生的狀況。
我覺得他特別擅長描寫場景,例如早上街道的樣子、晚上鄉鎮的模樣,明明每天走過去都不會有特別值得記憶的點,但是化為文字都鮮活了起來,好像連空氣中的味道都可以感受到的感覺。這一點也可以在書本中稍微享受一下。
但是,于揚困頓的地方,我覺得大部分還是隱藏起來了。
無論是與周遭的人的相處、自己的身心狀況、自我的認同,他恐怕是經過了十分之九的忍耐與掙扎,然後把十分之一的整理、美好、力量保留了下來,才形成文字被我們看到。或許這跟上一本書,于揚父親的評論,「負面思緒過多」有關。這本多少在取材或敘事上有所保留,但無庸置疑的,這還是原本的他、原本的自己。就算是選擇性的紀錄好了,但日後回頭看看,原來之前也曾發生過這些平淡或美好或思維或衝突,對於看的當下會有種「被救贖」的感受。
文中于揚也自己表達了,寫這些都是對自己靈魂救贖的過程,寫文章本來就是一種抒發的方式,說話也可以是、繪畫也可以是。這些文章集結成冊,有機緣被您看見,然後我們大家就都產生了某種隱密的連結。
明天不一定會順利,我們只能在當下咬著牙撐下去。希望您在擷取這些文字,或者背後的情感的時候,能夠跟我一樣,都得到一些小小的力量,再往前多走一會。
推薦序。每個人的十七歲都是一首詩
潘寬。
芋傳媒、關鍵評論網等網路媒體專欄作家,
太陽花學運參與者,同志平權運動參與者,英文家教
每個人的十七歲都是一首詩。
這是最青春的時刻,也是最陰鬱的時刻
這是熱情洋溢的時刻,也是多愁善感的時刻
這是成長茁壯的時刻,也是叛逆不羈的時刻
青春期,
誰不重視朋友?誰不感到寂寞?
青春期,
有時勇往直前,有時又躊躇不前。
奔馳、頓挫。
頑強、脆弱。
人群中嘻笑、暗夜裡啜泣
可能直行、可能摔跤
人生的康莊大道,人生的十字路口
彩色、黑白。
快樂、憂傷。
輕快、緩慢。
每個人的青春期都是一首詩,
一首有著各種顏色、各種聲音、各種情感的詩。
晦澀難懂,卻又值得細細品味。
但是,有一位少年把他的十七八歲寫成了一篇篇的散文,然後集結成了一本散文集。
談到臺灣的十七八歲青少年,會聯想到怎麼樣的形象或是人物設定呢?天真無邪卻又開始世故?應該多是背著書包、穿著制服的學生吧。又是怎麼度過一天、平常在做什麼呢?睡眼惺忪的起床準備上學?在學校和同學聊天打屁?下課忙著補習還是打球玩手機?忙著談情說愛,還是忙著聊天八卦?與好朋友一起在枯燥的日常捧腹大笑,還是一起踏上嶄新的冒險旅途?
十七歲的自己,在做些什麼呢?
不論是快忘記青春期、正在青春期附近徘徊徬徨的,還是正要走向青春期的讀者,強烈建議跟我一起翻開這本散文集,與十八歲的于揚一起回顧他的十七和剛開始的十八歲生活,一同展望未來吧!
可惜多數人應該跟我一樣,十七歲就在課本和考試中度過,若沒有玩社團的熱血、同儕間的歡笑、高中生特有的迷濛又害羞的情愫,或者一些愚蠢又讓人回味的小小冒險,那真的就乏善可陳了。
不過並不是每個人的十七八歲都被臺灣的升學主義弄得如此蒼白,于揚就是一個例子。
初識他是在臉書上。原以為僅僅是個普通的臉書好友而已,也只有寒暄個幾句。但有時候人生總是充滿驚奇,就在兩千零二十年臺中同志遊行的前一天,他一句「你明天會出現嗎?」的訊息傳來,開啟了這個神奇的緣分。
我陷入掙扎,雖然荷包表示抗議,但熱血臺中少年的邀約最終勝出,遊行當天我風塵僕僕趕往臺中,幸好有趕上遊行。許多人總覺得臺灣同婚在二零一九年三讀通過,成為令人讚賞的亞洲第一之後就沒事了,但作為運動參與者,其實同志平權並不僅止於能結婚,相關的多元性別、性傾向、性別認同……等等的性平教育,以及LGBTQIAPK+群體中,其他較少被注意到的議題,都必須要持續耕耘。
踏上臺中的土地不久,我馬上被熱情洋溢的遊行人潮和臺中的美食簇擁,臺中寬闊舒適的都市規劃和美味又便宜的在地美食真是深得我心。接著在散發著優雅古早味的臺中火車站前,我見到了本書作者,這位高瘦少年,清癯的身形帶著一股文青氣息,略帶嬉皮感的他立刻展現了地主的熱情,話匣子一開,頓時讓我覺得資訊量過大差點負荷不良,雖然他所言僅是本書的一小部分。
身為老師,很清楚臺灣的升學主義、選擇題為主的考試,以及功利主義,多年來是如何扼殺學生的創意思維和人文視野,但沒想到被升學主義壓迫的貧脊教育土壤,竟能長出這樣一朵不同凡響的花。
翻閱本書,可以看到十七八歲的害羞稚嫩卻又充滿理想、十七八歲的多愁善感卻又品味生活、十七八歲的平凡日常卻又憂國憂民、十七八歲的焦慮煩腦卻又勇往直前、十七八歲的矛盾荒唐卻又熱血泰然……剩下的,就交給主角自己說吧。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但有時你翻開一本書,就可以跟著主角一起經歷他的人生、他的旅行、他的歡樂、他的哀傷、他的失意、他的成長,何樂而不為呢?
以至於我這個當年的太陽花學運參與者,在參與司改會舉辦三二四的七周年展之際,讀著本書,一邊回想著當年的熱血,一邊敲打鍵盤,為各位呈上這篇推薦序。
現在時間是凌晨三點半,在此向各位誠摯推薦這本《末代九九備考記事》,讓我們與十八歲的作者一起,再年輕一回吧!
推薦序。漫遊,也許是想要尋找主場
廖崇倫。
臺中一中校友,二零一五年反高中課綱微調運動參與者
「我的高中經歷有點特殊,卻又沒那麼特殊」,有次于揚曾對我發表這樣的感慨。那時正聊到他申請特殊選才的事,疑惑於「特殊」到底是甚麼。敬業樓走廊寒風吹來,我覺得超冷,沒有仔細思考這句話的人生隱喻。
《末代九九備考記事》,已經是于揚高中生活的第二本書。身為超不特別、沒出過書的學長,又不是甚麼社會賢達,寫推薦序實在有些汗顏。不過我想,那也許是種隱晦的同明相照,關於尋找主場的人。
能夠在生命之初,就擁有明確的主場,似乎還蠻幸運的。幾天前,2000年生的味全龍投手徐若熙3.2局11K,打破職棒歷史紀錄。就好比,費爾茲獎只頒給四十歲以下的數學家,徒留凡人對於早慧者的驚嘆。
有時我們彷彿只能坐在外野看台上,遠遠看著這些身影閃閃發光。回想自己同樣的年紀時,到底在幹嘛?
然而,于揚的文字並不屬於這種風格。他的故事中,沒有少年英雄。
少年需要考科舉,其實沒有瀟灑不太起來,如書名所示。離開埔里、寶斗的故鄉風景,離開一站站下車的同儕。他想往前走,坐著北上列車聽社會學年會、到大學裡頭做實驗;他想回頭看,看那漸漸青疏的土地、看記憶中的人們,如今過得好不好。
高中學權,是場苦悶的掙扎。六、七年前的我也曾在其中,放任無憂無慮的躁動,對師長拍桌、與整棟大樓的同學們大吼,揚言和壓迫的體制為敵。後來我們之中的許多人,還是乖乖念了大學(還念得亂七八糟)、好聲好氣地討生活。
于揚則選擇當個稱不上基進或保守的孤鳥。他理解,至少是試圖理解,大人世界運轉的邏輯。在這場薛西弗斯式的鬥爭中當個人類學家。以一個不那麼典型的角色與方式,去尋找這(影響青春甚深的)辦公夥仔,會有甚麼樣的破口?顯然,他是更加洞悉運動力學的人。
當這樣的高中生,出了兩本書,我想是有點令人驚訝的。從前,聽過很多高中文青因為閱讀,感受到對世界的愛、疑惑、與憤怒,從而面向社會與政治的故事。卻鮮少聽說,有人從與校方纏鬥算計、糾結於不講人話的法規程序,奔向文學,在十七歲。不知是否會回頭。
這是他的透徹,一種根植於現實的不平凡。聰明、突出的人太多了。我們只好放下不必要的執念,出發,去尋找生命中的主場、尋找一個自己終於能夠做些甚麼的位置。然後在這之前,不斷地感到矛盾與徬徨。
這本書,也許不是文采、題材最引人注目的高中生創作,儘管它確實呈現了許多不是某個當下、無法回顧的所思所想。如果你想看的是擊壤歌式的,超齡、奔放、文藝氣息的絮語,這大概不會是你要的。
但如果你也(曾經)是個尋找主場的人,那我們可能很適合,跟著于揚的文字去流浪,穿梭在衝突感十足的城與鄉、校園與旅行,調適著一次次順服與叛逆的自己。
【作者序】
◎
末代九九,背水一戰。
這大概是高二寒假左右就開始存於同屆每個人心中的信念,在上一屆考完學測後。新課綱的到來表示考招體制完全翻新,九九課綱最後一屆的學生多少都會感到惶恐,所以那樣沒有退路,不能重考,應屆一定得上的心情就變得特別強烈。
寫這本書的時候想要的除了是記下自己的一些思緒,也是寫身為末代九九的我,在考前這一陣子發生的一些事情,或者是個人的批判、感悟。從新課綱確定施行後,我們就不斷地被提醒,被交代身為學生的我們要更有覺悟,然後要更有強烈的應戰態度。雖然我不大喜歡這樣純粹考試引導教學的教育景象,只是現實面來看,現況似乎也就如此,倘若還想要待在臺灣的教育系統裡,就只能服膺這樣的選才心態與標準。
轉換到一零八課綱的教改,的確是臺灣教育發展上挺重要的一個轉折,也算是近十幾年教學現場推行翻轉教育的理念在體制內的集大成,或者說很重大的一個里程碑。這一次改變了許多過往沿襲下來的傳統,從課綱的架構打散再重新編排,再到考招制度改變,還有教學現場與資源的諸多改造,都是過往教改沒有做到的改革。最大的轉變,大概是將聯考時代便存在的分數至上價值,在制度上把占比大幅下修(其實甚至到九九課綱,在升學上制度也都還是分數至上的價值橫貫其中)。
這一本書稱作《末代九九備考記事》,最想做到的還是希望能夠把這個時代的轉折紀錄下來。畢竟依循後來的教育制度而學習的學生,恐怕也不大會有同樣的大結構去生活,而那樣的框架一定會讓高中生的生活有所改變。
寫這一本書的時候其實挺猶豫的,畢竟這終究不是相當純粹的備考秘笈,反而比較像是在考試前到考試這一段時間的自我回憶錄。
輯一是時間軸,順著上一本書《在漫遊裡失蹤》最後一個篇章啟程,繼續沿著時序往下敘寫的篇章。這裡頭有很多是二零下半的唐突記事,有許多,看來似乎不該是考生做的事情,或是一些挺有趣的生活觀察日記。至於輯一的後段,是一一零年學科能力測驗後的生活紀錄,還有一些關於世事認知的闡述。
輯二是事集,寫些難以放在備考時間軸上,甚至無法被框定的時間所定義的事件。有很多算是回顧的文字,從後頭向前望去,整理那些瑣碎足跡,也提了點自己對於這些事實發生的敘說。還有一些,算是契機加以後來反覆走返的記敘,這些文字實實在在地刻畫了許多,我一再口述的事件。而那些備考時光內發生的,體歷過的,不算無意義小事的波折轉換,我也試圖用文字將其書寫下來。
輯三,先理而後情,這是我處於個體存在的兩大面向時,向世間所欲表達的文字與感觸。理性,還有多愁善感這二種面向,算是我常常展現、切換的生活狀態(當然還有其他的,很多挺有意思的自我面向,不過在此處沒有特別以文字記下來就是),分別處於這兩種狀態時,會體現不一樣的氣味,雖然我有時會努力去融合、柔化二者的分隔,不過似乎潛藏的意識終究無法阻撓,文字於是就變成最誠實的表現方式,吐露出不再虛偽,也不能造假的真摯。
所以,這是我第一次將自己的內在赤裸地書寫出來,和前一本書的文風與感覺不同。這一次的文字,傾向平實地敘事,盡量避免過於抽象、幻描的字彙。的確透過遮掩還有簡寫是我常用的,隱藏自己的方法。不過在這本書,那些遮遮掩掩已然褪去不少,剩下的是純粹思緒,還有真正,切身的那些經驗故事。
期望在這些故事,或者描述裡頭,能夠找到自己的內在,同時也尋求外在與本身的共鳴。那些都是在一筆一筆記下些文字敘事時,給予書寫者的豐沛能量。
◎
推薦序。邊緣人之歌
許全義。
臺中一中歷史科教師
高三是個尷尬的年紀。
應是無歌不歡、無酒不飲的少年十五二十時,在臺灣升學體制下,卻是介乎兒童與大人,介乎光明與黑暗,甚至介於理性與瘋狂之間的魍魎。
主流的高三生日子大概如何呢?心定下來,規律運動,每日讀六小時以上的書。假日更是要撐到十二到十八小時,尤其是在臺中一中這種傳統中學:天地之大,吾惟升學之知。更不用說,辦講座、異議、搞社會運動和以個人之力寫一本書了。
換言之,主流高三生或許三分像人,七分像鬼般過日子:很理性的瘋狂刷題,在補習班,...
目錄
◎
推薦序。邊緣人之歌
許全義。臺中一中歷史科教師
推薦序。一同再向前多走一會
龔雍任。臺中一中生物科教師
推薦序。每個人的十七歲都是一首詩
潘寬。芋傳媒、關鍵評論網等網路媒體專欄作家,太陽花學運參與者,同志平權運動參與者,英文家教
推薦序。漫遊,也許是想要尋找主場
廖崇倫。臺中一中校友,二零一五年反高中課綱微調運動參與者
作者序
輯壹。時間軸
啟程之後
埔里鎮圖
精武圖書館
再遊臺北
一八生辰
迷離、撲朔
忐忑
成人之美
臺中中區隨筆
琴事記憶
一九二零年會
埔里建醮
耶誕的清冷靜心
統合十二月
一月寒流
長假
110GSAT評
在末代九九之後
GSAT後的回顧走訪
初訪能高瀑布
年前掃除
年節
輯貳。事集
SKYSEF2019
二零年水源明心人社營結語
四二五微旅
回顧一七
《在漫遊裡失蹤》後記後的後記
補習這回事
科展進程。感性的科展
科展回首。理性的科展
學弟P
一七二三學弟
走過一中街
獨立音樂
黑板清潔
不會燒的車
三訪政大
WINE
意將殆
輯參。理後情
About《Lover》
讀《一男一男》
讀《天使與魔鬼》
評〈初慾〉
做作之文
歡場的靜夜懷思
關於自治
住宿雜事
足印
神經質
字跡遍滿
雨中時景
依偎牆邊
痕隙
非定之情
Life
後記。好像是有生活的
◎
推薦序。邊緣人之歌
許全義。臺中一中歷史科教師
推薦序。一同再向前多走一會
龔雍任。臺中一中生物科教師
推薦序。每個人的十七歲都是一首詩
潘寬。芋傳媒、關鍵評論網等網路媒體專欄作家,太陽花學運參與者,同志平權運動參與者,英文家教
推薦序。漫遊,也許是想要尋找主場
廖崇倫。臺中一中校友,二零一五年反高中課綱微調運動參與者
作者序
輯壹。時間軸
啟程之後
埔里鎮圖
精武圖書館
再遊臺北
一八生辰
迷離、撲朔
忐忑
成人之美
臺中中區隨筆
琴事記憶
一九二零年會
埔里建醮
耶誕的清冷靜心
統合...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