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是閱歷盛景後,對渾金與璞玉的取捨;
「寂」,是眾聲喧嘩後的靜謐。】
山煙起:
在歷史舊跡中逡遊,在幽靜寺院中冥想,在青山麗水間流連。仰頭看天,側耳聽風,讓生命回到最簡單的時刻,感受心靈的豐饒與平靜。
人間好:
談及朋友、知己,還有匆匆一面的人。無論海外旅行、網海關注,或僅僅是片刻交流,那些人與人之間的相遇與珍惜,或許短暫,卻都是美好的韶光。
◎命中註定要遇見.片兒川
有時候,生命中某些「遇見」,不那麼循規蹈矩,甚至還有一種左右奔突的緊張感,卻迴也迴不了,避也避不得,彷彿命中註定要遇見。
◎誰說青春回不去
當時光被風捲起來的時候,當乾花再度綻放的時候,哪怕芳齡不繼,記憶仍會折射出麗影綽綽,就像雨後從密葉篩下的幾粒光,只有自己能看見。
◎長安.常安
「長安」這兩字,清楚明白,卻又蘊藏著說不滿,訴不盡的祝福,耐人尋味的,彷彿收斂了很多事。就好像看見一個悅目的人,會讓人頻頻回顧,如此淡逸而深情。
◎今年的花開正好
花樹搖曳,時有櫻花飄落飛舞,像極了明代小品,有嬈馥多姿的嫵媚與清麗。人在花下,也能增添幾分姿色。登高望遠,青山翠鬱間有櫻花簇簇,滿眼盡是自得的美意。
作者簡介:
葉含氤
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班畢業。
卯年冬日生,故喜愛兔子與冬天。
曾出版《䒌靘處細雪飄落》。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楊明(作家)
郭朝順(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
名人推薦:楊明(作家)
郭朝順(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
章節試閱
【聽風】
有時走進寺廟,只是想聽一回風聲。
曾經為了某個景色,專程到某處,常常會有來早了,或來晚了之憾。慢慢的,了解到大自然瞬息萬變,總有太多意外,人不能強求,只能順受。
但聆聽風聲,四季皆宜,無時不佳。
一直很喜歡京都大原寶泉院,此院建於日本平安時期,是座小巧的傳統寺院建築。來這裡數回,有時晴日,有時雨雪。走進斑駁的院門,會先經過一段小徑。徑旁的花草雖不嚴整,但蔓生中有規矩,紛沓中有法度,頗有千利休所說的「如花在野」的意趣。「野」,有自然之意,它是萬物的本來面目。人愈接近自然,也會與大地調和得愈圓融。
寶泉院客殿處無門板相隔,木柱如畫框般圍繞著庭園。視線寬闊,又居處山間,於是遠方山巔林木也成了庭院一景,風可以帶著野氣恣意湧入。在沒有什麼遊客的早晨,坐在面向群山的紅色地毯上,可以閉上雙眼感覺空氣的流動。就算坐一整個上午,人去人來,也互不干擾。來者彷彿都有一個默契,就是安靜。
這裡宜聽風,宜賞雪,宜觀天,唯獨不宜與人語。安坐於室,內心毫無牽掛與懸念,一如庭前老松如如不動。
如果「靈氣」是有客觀型態可以辨識,那麼我覺得此地是大原最有靈氣的地方。單單是坐著,也能感覺內心清淨盈滿。
東方美學有一種審美意識,稱為「素」,是保持素樸,沒有雜質的本真。它的核心是信任,信任自然,也深諳「變」的道理。知道世間所有的物質都會改變,於是不擋不競也不拒。這樣順應自然的「素」,讓寶泉院的椽木門扉即便遭受風化雨蝕,也是美麗萬分。那是因為經過時間的催化,所產生的閑靜寂寞。
是的,在寶泉院我所感覺到的就是「閑靜寂寞」。這裡的「寂寞」不是孤單冷清的意思,而是一種更深層的靜謐與出離。像一大片的留白,那留白處是天地,是風雲,人在此中,如墨跡暈染,心神會向四周逐漸虛化而延伸,然後,物我相融。那洪荒以來的古老光芒,也會一寸寸地收攝到身體裡。
風,就是這個過程的媒介。它是自然界最原始的樣貌,人類文明無法為它設色刻畫,但它又是一個豐饒的存在。不知它在何處生成,在何地消滅。聽風的時候,其實是對天地的一種敬仰,一種歸順。它帶來時間的流動,帶來萬物的生死,帶來草木的變化。秋去冬來,日升月落,於是大地有流動,有沉積。聽這山間野風,也許帶著溽暑的水氣,也許含藏著朝陽升起時的混沌,也許是大雪來前的呼嘯,也許是款步徐徐的謙遜。身體感覺著風的姿態與氣味,心神同時也正走向通往太古的捷徑。
我無法與人訴說這種很幽微的經驗,如同玻璃杯盛著清涼的水,不劇烈,也不炫耀,安詳與愉悅在心底流盪。
每次走出院門,都會再望一眼院裡巍峨的五葉松,心下總捨不得離開這樣的閑寂。很羨慕那棵老松,靜靜地在這裡聽風,聽了七百年。
【靈隱印象】
在杭州時,有天從市區搭公車到岳王廟。那時車上人多,沒座位,我面朝車窗站著,手扶在前方椅子上的握把。大概十分鐘後,公車轉往西湖北山路,突然有人拍拍我的手臂,我以為我站的地方影響到別人了,連忙轉頭看,看到一位滿頭白髮的老先生,坐在我左前方的椅子上,他客氣且驚喜地問:「姑娘,這就是西湖啊?」
我看著窗外,遠處是優美的斷橋白堤。那時我到杭州已數天,連看了幾日湖景,很確定地對他說:「是啊!」。
那老先生接著問:「我要到靈隱寺,還要幾站?」
我:「還要好一會兒呢!最後一站才是靈隱。」
他:「還很久喔。我要到靈隱寺還願......我年輕時來過杭州的,現在都不一樣了。」
他將那「還願」二字說得清楚而篤定。說完又轉頭新奇地望向窗外湖景。
他一路忐忑,唯恐坐過站似的,沒多久就站起來看貼在座位上方的路線圖。而我是到杭州的第二天就去過靈隱寺了。
我去靈隱寺那天,下著大雨。靈隱寺在西湖北面的山間,在中國佛教寺廟中,可說是香火鼎盛的前幾名。進入靈隱寺前,會經過飛來峰,這是一段綿延數百公尺的佛像石刻群,雕刻的年代大約是五代至元朝。雖然很多佛像的面目神態都已漫漶不清,但不難看出這片石雕同時呈現漢藏兩地的佛教信仰。
因為連日雨,山間溪水洪波滾滾,飛來峰的階梯也溼滑,遊人走到石窟區的並不多。這樣的天氣,顯然不是出遊的好時機,但來之安之,人在旅途,很多事掌握不了,只能順從。也唯有順從,才能心平氣和。卻也因為這場雨,才讓我看見褪盡塵染的新綠青山,還有清澈潤澤的花樹碧草。而走過這段石刻佛像的小徑,就到了靈隱寺。
我買了門票入寺,在門口有工作人員給了三柱供佛的線香。其實撐著傘,又拿著香,既忙亂又侷促,恨不得能向觀音借幾隻手,還好進門不遠處就有個大香爐,我穿越人群將這三支香對著大殿,對著蒼天囫圇一拜,然後擲入爐中。用「擲」雖有失禮之虞,但實在是因為香客太多,爐中滿滿的線香,若要伸手妥善地放入,一定會被燙出幾個香疤。
這樣的天氣,遊人還這樣多,大概也只有靈隱寺了。杭州的寺廟大多建於東晉時期,靈隱寺也不例外,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年歷史,算得上是這片山林中最古老的佛寺。這座寺廟之所以聞名遐邇,大概是南宋時高僧濟公曾在此地剃度修行,再加上稗官野史與電視劇的推波助瀾,造成此地聲名深植於市井百姓間,以致長年香客絡繹。
其實不只是濟公,北宋時的蘇東坡也常到這裡,他與寺中僧眾皆友好。如今寺廟門前有個「壑雷亭」,其典故就是源自東坡詩句「不知水從何處來,跳波赴壑如奔雷」。這壑雷亭屹立在寺門前的溪邊,那幾日梅雨淅瀝,坐在亭中見那浩浩湯湯的溪水從巖壑中流逝,果真聲如雷吼,狀如電奔。
靈隱寺占地深廣,建築閎麗,有江南的雅緻,也有北地的磅礴。這裡是我走過的中國寺廟中佛像最多的一座,其中有間殿堂矗立著五百尊身形高大的羅漢,人走在其間,會有一種被神佛環伺的緊迫感,成了名副其實的舉頭三尺有神明,當然,在如此莊嚴懾人的環境中,心念也自覺地端正肅然,思無邪。
我在廣闊的寺廟裡悠悠轉轉,走到大雄寶殿、藥師殿,看人們合掌祝禱。又走過一面刻著觀音像的高牆,看見一位年輕的婦人跪在地上喃喃禱告。我仔細聽那婦人的禱詞,字字從心,句句懇切,都是為了求子。
忽覺得這裡彷彿積聚了千百年來無數人的希望,有的攸關家運順遂,有的希冀化險為夷,有的也許只是祈求個人安康。人們一邊向神佛交托了心願,一邊也生出面對困蹇的勇氣。在這塵世浮生,每一個人都是這樣摸索著萬般滋味扶繩而走。
而那日在公車上遇到的那位老先生,想必已走過當年許願時的惶惑不安。他說要去還願的心念,單一而明確。迢迢而來只是去道聲謝,圓一場天人之間的約定,這樣的情懷,多麼謙遜可貴。
【小喜】
小喜,見到我時總是喊我姐,說我長得像她的親姐姐。大概是因為這個原因,她特別信任我。十年前認識她,她剛從北京嫁到台灣,跟著丈夫經營一家咖啡店。她來台灣三年,生了一個女娃,後來離婚,獨自回到北京。當中的原由我不便多問,只知道她離開台灣時,狀態並不好,像一朵枯萎的花。
前幾年我去北京,行程很緊湊,只有短暫的空檔。我其實不抱見面的希望與她聯繫,我說:「不要有壓力,沒有空也沒關係,只是想知道妳好不好。」
才剛說完,她馬上在電話裡回:「姐,妳都老遠來了,我一定能騰出空。妳說這話不是見外嗎?只是才三小時啊!去過景山了嗎?要不我帶妳去那兒逛逛。」小喜聲調高昂,像火箭似地迅速說完全部的話。
那天不是假日,見了面才知道,她是跟公司請了假出來的。
景山在故宮北邊,與神武門隔街對望。它在歷史上最著名的事件,大概就是明朝末年,李自成攻入皇城,崇禎皇帝倉皇地從神武門逃出,在景山的一棵槐樹下自縊。如今那棵老槐樹已魂歸西天,取而代之的是一株年輕的樹,樹旁有一個紀念碑,寫著:「明思宗殉國處」。
在明朝為數不多的明君裡,崇禎是其中的一個。他像是一顆白子落到被黑子圍困的棋局裡,終究敵不過亡國的命運。我在碑前站了一會兒,看著「殉國」兩個字,彷彿看見四百年前,那個才三十三歲,卻已萬念俱灰的朱由檢。
我們沿著階梯上山,小喜說,剛回到北京,以為自己撐不下去了,很長的一段時間都窩在家裡,哪裡也不想去。如此過了半年,想想人生還長,為那樣一個人糟蹋自己多不值得?碰巧那時家人介紹了一個環境與待遇都不錯的工作,也與自己的本科相關,決定再試試。
我們一路走到半山腰,對向正好有一群遊客浩浩蕩蕩地下山,我跟小喜往邊沿靠,讓出路。我們靠邊時,小喜拉緊著我的手臂,擔心我沒站穩,同時低聲的在我耳邊說:「姐,我覺得我已經死過一次,但我現在挺好的,這是真的。如果沒有那時的辛苦,我不會體會到現在的尋常多麼不容易。」
小喜神態自若,語氣堅定,比起之前開朗許多。我不知跟她說什麼,心想,人對於一件事的釋懷,有時不是依賴時間的流逝,而是明白自己曾經發生了什麼。感情的事,外人總難置喙,但我知道那時她是有委屈的。
景山嚴格說來並不是「山」,它是近六百年由護城河的淤泥堆積起來的小丘。景山也不高,但高度正好可以俯瞰北京市。我們走到山頂涼亭,找到涼亭旁的中軸標記。這條無形的中軸線,將北京城分成東西兩邊。我在書裡看過梁思成先生說:「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產生的。」
其實,何止北京城有中軸,很多古老的城市都有一個中軸線。中軸是美的基點,是黃金分割,是形成一個城市流動的主要脈絡。它統攝對立與均衡,蘊含平等與尊重。若再往深處想去,這些意涵,不單是指城市規劃,也像一個人在面對世間人情時,秉持的那一道不偏不倚的脊梁。
從景山往下望,如曠野裡刮過一陣風,將氣勢磅礴的紫禁城如長卷般鋪展開來。紅牆明麗,黃瓦灼煥。這座宮殿,呼風喚雨六百年。而六百年歲月就這樣,說過去就過去了,不過就是一轉眼的工夫。
小喜帶著我沿著山上涼亭走了一圈,指著遠方說:鼓樓在哪兒、天壇在哪兒、北海在哪兒......。我望向遠方邊聽邊想,究竟是怎樣的領悟,讓她將昨日的深谷,換作今日的淡然;讓那些灼傷人心的,終成檣櫓灰飛煙滅?人的命運不也像歷史的規律,起伏有時,榮悴有時。甚至以為自己已走到山之窮水之盡,倏忽間又能峰迴路轉柳暗花明。
我沒有想到,能跟小喜在景山再見一面。當年她離開台灣時,傳短訊給我,我回她那句「後會有期」說得很心虛,因為知道再見的機會微乎其微。如今我想,人與人之間,如果分別之後又能重逢,那一定要珍重。
那天,我們沒有說將來,將來太虛渺,現在這樣就很好。
【聽風】
有時走進寺廟,只是想聽一回風聲。
曾經為了某個景色,專程到某處,常常會有來早了,或來晚了之憾。慢慢的,了解到大自然瞬息萬變,總有太多意外,人不能強求,只能順受。
但聆聽風聲,四季皆宜,無時不佳。
一直很喜歡京都大原寶泉院,此院建於日本平安時期,是座小巧的傳統寺院建築。來這裡數回,有時晴日,有時雨雪。走進斑駁的院門,會先經過一段小徑。徑旁的花草雖不嚴整,但蔓生中有規矩,紛沓中有法度,頗有千利休所說的「如花在野」的意趣。「野」,有自然之意,它是萬物的本來面目。人愈接...
推薦序
【推薦序】閑心優遊,閑情遣興/作家 楊明
我沒有綿長的細瑣要說,流年迢遙,只願你長安。──葉含氤
客居香港的時光靜謐,經常一連數日都是孤單一人,但是並不寂寞,我自顧自地興高采烈,計畫著去哪走走逛逛,盤算著上哪吃吃喝喝。每日晨起總會看看臉書,我貼文既是自己的日常紀錄,也是和朋友報平安,漸漸的我發現自己期待在臉書上看到含氤的貼文,也許是她上課與學生的問答交流,也許是她行過城市的片羽時光,像是聽一個朋友說話,逐漸有了熟稔的親切感。她也經常一個人四處行走,不但不孤單,而且態度從容,心靈充實,尤其讓人羨慕的是,她將途中所遇所想轉化成優美雋永的篇章。
有時她也在臉書上轉貼自己發表的作品,含氤寫江南煙波文字靈秀,寫西安洛陽又見碩朗,筆隨行旅所至,除了中國大陸,還有日本。唐朝時,日本派許多留學生至中國學習,唐文化也因此傳入日本,在建築、書道、茶道中都可看出,就連精美細緻的和果子,其實也受到唐果子的影響,若由此歷史淵源來看,含氤的文字娓娓回溯,千年前的一草一木,那古老的氣質不是滄桑,而是溫潤,如玉石的難得,亦如陶皿的尋常,城市不再只是地表空間,她的心靈漫遊時間洪流,可回溯可停駐,依稀回返漢唐六朝。
我憶及初見含氤那日,是我的新書發表會,她告訴我中學開始便已是我的讀者,眼前的人既清靈亦沉靜,柔婉秀麗如荷,那時正是盛夏,感覺得到隱隱內斂卻又鮮明清晰的性格,不張揚,但對自己的選擇有堅持。後來我們成為臉友,我常常讀她的文字,更被吸引,她寫在西安的酒吧聽到的歌,在北京與故友的相聚,西湖曲院風荷遇到一隻怡然自得的鴨,京都或馥麗或素美的香鋪,關西古意盎然的長谷寺,也是因為含氤,我才知道香港沙田有座歷史近百年的道風山,是一處採中國風格興建的基督教叢林。
散文,許多人寫,寫得好卻不容易;新冠病毒出現前,眾人不時安排出遊,遊罷紀錄所思所感,所見所聞的旅遊文學,也經常可見。然而如何在一樣的風景中看到不一樣的情致,還能深化領悟,融入自己的觀察,遇見行旅者的故事,再以適恰的文字紀錄,珍重卻不浮誇,形容恰如其分但不減損想像,讀後還有餘韻,其實並不容易。梁遇春在〈途中〉曾經寫道:「只有自己發現出的美景對著我們才會有貼心的親切感覺,才會感動了整個心靈,而這些好景卻大抵是得之偶然的,絕不能強求。」含氤寫旅途,便有著親切,因為她的出發已經別有用心,想看看木心走過的路,昭明太子讀書處;但又能隨心隨興遇見片兒川嘗出滋味,走進寺廟只為聽一回風聲;城郊柿子林裡第一次吃拐棗,吃時連果子的名字都還不知曉;透過一款名喚素錦的香和一位名喚素錦的女孩,隱約發現人與物彷彿也有前世今生。
用心隨興增加了含氤散文的內蘊,文字優美,描寫細膩,也提高了閱讀時的情味。「阡陌水巷晨霧縈繞,感覺時間一直往後退去,空氣鳴唱出一陣楚辭的氤氳。」又如:「感覺那文字,是黃河之水天上來,是尋常人寫不出的日出雲霓;而那靈思,是無欲則剛的凜然,是方寸之間的氣勢磅礡,也像月夜的風,走到哪裡都聞得到清逸香氣,那香氣,從漢魏六朝來的。」她寫京都:「忽見大風揚起高懸的五色幡,映著日陽,金金麗麗,像燦爛盛開的繁花。心想,唐朝的風,應該也是這樣的。」字裡行間典雅古樸,思維澎拜,卻又讀來沉靜。她對時空的觀察不僅表面感官體會,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觸到的嘗到的,是沉澱後更深一層的領悟:「一個地方,聲音的濃度必須低於空氣,才能透顯出光亮。」當含氤在杭州遇到往靈隱寺還願的老先生,心想「迢迢而來只是去道聲謝,圓一場天人之間的約定,這樣的情懷,多麼謙遜可貴。」即使相遇陌生,她也看見深情。
「『沉』,是閱歷盛景後,對渾金與璞玉的取捨;『寂』,是眾聲喧嘩後的靜謐。兩者都是從光彩喧鬧處走來,來得曲折迂迴,卻是回歸天地間最純然的狀態。」看到含氤寫的這段文字,我突然明白了,為什麼靈動的她予人一種安靜從容的印象,我認識她是緣於文字,一字一句疊出沛盈,於是懂得安靜的是性情,透徹的是思維,含氤書中說:「遠天荒廓,但我有的是閑心閑情,可優游遣興,感覺清貴與淡古。」如果你也有過這樣的經驗,一定會喜歡這本書。投契,就是這兩個字,透過文字,讀者與作者交換了心情與感悟,天地壯闊,歲月悠長,有幸在此相遇,共享怡然恬靜,從容自在。
【推薦序】天地與人心的互感/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 郭朝順
含氤是我剛在大學哲學系任教最初的導生,雖然她一年之後便轉到中文系,但她總還一直愛來我研究室,喝杯咖啡,閒談幾句,直到畢業。多年以來,她一直與我保持聯繫,近年來她創作旺盛,而且風格日趨沉穩清雅,三年前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䒌靘處細雪飄落》,我便十分驚艷她寫京都,寫佛寺,寫著與許多人的相遇。十分高興她自己徐徐前行,終於凝煉出屬於自己的文風。
含氤常寫古寺、古蹟的遊賞,然而我看到的不是一般的遊記,而是她在悠遊之際,與她所懷想的文人、雅士乃至歷代高僧大德,也與旅途所遇或思念的人們,在時空交錯之際彼此相會,所以她寫景固是極美,但最動人處則在古今相照地直指人心。
含氤的第二本書,名為《邃古的寧靜》,稟持相同的風格,分為上下二篇,上篇題為「山煙起」,從烏鎮的遊歷啟篇,她寫去烏鎮看木心的故居,她帶著追尋前人足跡的心意來到此處遍地踏尋,但她又寫道:「其實,見到又如何?沒見到又如何?有著迢迢而去的心意,然後盡興而返,不也是一種天真,一種沒有任何雜念的誠心誠意。」
以此天真誠心,含氤走訪杭州、洛陽龍門、西安終南、香港與京都等地,所訪之處,必有她崇仰傾心的歷史、人物與文章。是以含氤行坐所思,自然也不會只是風景之殊麗,而在於她與古今文章人物照面當下之寸心。
此照面不在於有多少典故可供吟詠,而在於投身縱入古今交會,體得天地與人心互感為一。
也因此,她看到靈隱寺默禱香客會興起「迢迢而來只是去道聲謝,圓一場天人之間的約定」;看到西湖曲院風荷的鴨子,也能直見「內心樸素而潔淨,像雪一樣美」;看到西安古銀杏樹間的花貓,也能發出如斯之情懷「古樹褪盡鉛華的虛懷,花貓安適婆娑的顧盼,施施然,彼此相伴如莫逆,又於六塵中不離不染,別有一種廣天闊地的浩蕩慈悲。」
下篇「人間好」,有別上篇從歷史情懷入手,而是描寫人間尋常生活的清歡滋味。含氤筆下所書,盡是她真心相交,或萍水相逢的友朋,這些在尋常日子中的生活。她對人物雖然著墨不太多,但都活靈活現,極有性格,且每個人都似有一番值得傾聽的生活故事,像極一篇篇短篇小說。我尤喜她寫雍和的祖母趙丹。
趙丹的故事是一個大時代下的尋常故事,在戰亂與生死離別的苦難中過了大半輩子,一直到年老與孫女相依為命才憶起,十五歲那年,家鄉寺院和尚告訴她何謂修行,「修行是讓自己可以處於安靜之中」。含氤寫道:
「她在最燦爛的年月,遇上了兵燹,從那一村到這一村,逃難似的走入婚姻,也配合著別人的人生。一輩子顛簸庸碌,到了晚年才能為自己做一件事。她彷彿用一種無聲的堅定,實踐她的意念,回歸她的本心。」
於是趙丹開始茹素修行。而當安靜生活之企求,與文末趙丹年輕時的照片相映時「照片裡是一個年輕女子,站在落地的格子窗前,及肩的髮,一雙眼睛猶自清亮。」這安靜的心願在含氤筆下,彷彿讓趙丹得以重回十五歲少年之素樸潔淨,令人感到一種寬慰。
而當含氤在大雁塔旁,看到一位男子的心緒躊躇地祈禱,聯想到唐玄奘當年未成願行誓不東歸的往事時,「我望著他離去的背影,看著佛前燭火爍爍,願他心中也燃起一盞潔淨的光。……『不東』是玄奘的心念,卻也因為他一心執念,讓逝川流水不絕,讓人的雙眼,在迷霧之時,猶能找到明亮光潔。」(〈不東〉)
她緩緩地來到古佛寺院或人間道場,靜觀人世種種經由歲月所結成之情義琥珀,為眾人娓娓道來。我想含氤懂得宗教之美善,在於她能夠溫潤眾生孤苦彷徨之心地,而不在於宗教的玄思妙想。
含氤此書較諸前作,越來越懂得由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人生中的平淡滋味,「人間事哀喜交纏,而光陰越陌度阡,有過眼雲煙,有錐心刺骨,時間一久,卻也在心頭刻鏤出別開生面的和諧來。」(〈誰說青春回不去〉)
正因平淡和諧,所以也就覺「人間好」。
我是慣於寫佛教哲學論文之人,對含氤從來沒能夠提供些許文學上的助益,這篇序文寫得也很是學究,深怕不能為本書增添光彩。幸喜她還記得昔日的咖啡與閒談,毫不介意於此。有感於她涓滴成流的情義,謹以此序回應她的素來的真心。
正逢疫情蠭起,人心與語言混亂相傷,期待這本書的出版,給這個世界一點清淨與安心!
【推薦序】閑心優遊,閑情遣興/作家 楊明
我沒有綿長的細瑣要說,流年迢遙,只願你長安。──葉含氤
客居香港的時光靜謐,經常一連數日都是孤單一人,但是並不寂寞,我自顧自地興高采烈,計畫著去哪走走逛逛,盤算著上哪吃吃喝喝。每日晨起總會看看臉書,我貼文既是自己的日常紀錄,也是和朋友報平安,漸漸的我發現自己期待在臉書上看到含氤的貼文,也許是她上課與學生的問答交流,也許是她行過城市的片羽時光,像是聽一個朋友說話,逐漸有了熟稔的親切感。她也經常一個人四處行走,不但不孤單,而且態度從容,心靈充實...
目錄
【推薦序】閑心優遊,閑情遣興/楊明
【推薦序】天地與人心的互感/郭朝順
【山煙起】
在烏鎮
昭明太子讀書處
烏鎮的晨光
靈隱印象
懵懂入山門
天竺伽藍與煙雨
曲院風荷一隻鴨
西湖最美是白堤
西泠橋邊有俞樓
如果穿越到清朝
誰說青春回不去
伊水一方
龍門香山
古銀杏與貓
願唐音永壽
顛簸的無明
心經簡林
香薰馥素
京都.大覺寺
拾得寒山
長谷寺
聽風
永觀.虛實
行入寂靜
審美
對照記
【人間好】
情長
素錦
雍和
趙丹
丹青
各有各的味
上海梨膏糖與燕京啤酒
初到杭州
命中註定要遇見.片兒川
萍水相逢
人間有情
不東
長安.常安
臨潼石榴
旅店夜話
終南山啊
最美麗的燈火
說書人
交錯的古今
香港.奶茶無敵
香港的那個夜晚
倏忽的一念
小喜
朔月
如雨後的一道虹
今年的花開正好
新年安康
【後記】相信來日可期
【推薦序】閑心優遊,閑情遣興/楊明
【推薦序】天地與人心的互感/郭朝順
【山煙起】
在烏鎮
昭明太子讀書處
烏鎮的晨光
靈隱印象
懵懂入山門
天竺伽藍與煙雨
曲院風荷一隻鴨
西湖最美是白堤
西泠橋邊有俞樓
如果穿越到清朝
誰說青春回不去
伊水一方
龍門香山
古銀杏與貓
願唐音永壽
顛簸的無明
心經簡林
香薰馥素
京都.大覺寺
拾得寒山
長谷寺
聽風
永觀.虛實
行入寂靜
審美
對照記
【人間好】
情長
素錦
雍和
趙丹
丹青
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