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現實變成超現實,唯有小說才能洞澈一切……
眾星雲集!獻給每一位在疫情陷入黑暗時刻的我與你
《紐約時報雜誌》獨家企劃、售出13國版權、封面全球同步!
來自世界的當代小說家為疫情而寫的29篇故事在《十日談》中,薄伽丘寫到一群男女為了躲避瘟疫而遠赴郊區,抵達後,他們決定每晚講一個故事好度過這段艱困的日子。《紐約時報雜誌》(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便以此為發想,邀請了數十位當代知名的小說家來為2020年突如其來的Covid-19疫情撰寫故事。無疑這是一本在疫情下最能夠反映我們心境的小說,它標記著我們這個年代,透露出了新聞中我們看不見的恐懼、破滅與希望。
「最好的小說既能夠讓你抽離自身神遊四方,同時似乎也能夠幫助你理解自己真正的所在。」──《紐約時報雜誌》主編,凱特琳.羅普
這29篇故事裡,由《使女的故事》作者瑪格麗特.愛特伍領銜、最會說故事的以色列小說家艾加‧凱磊、2020年甫獲普立茲文學獎的台裔美籍作家游朝凱、愛爾蘭文學巨匠柯姆‧托賓、備受殊榮的科幻小說《雲圖》作者大衛.米契爾等競相獻文,強大的華麗陣容讓你一次就能飽覽世界當代的小說家作品。而這一次,世界不再有隔閡,我們都面對著同樣巨大的困境。
★封面及內文插圖特邀英國知名插畫師索菲.荷靈頓(Sophy Hollington)繪製。
★名人推薦
紀大偉│專文推薦
鄭宜農│創作歌手
顏擇雅│作家
陳思宏│作家
范琪斐│資深媒體人
★國外讀者五星好評★
「如果你一年只讀一本書,那絕對就是這本。」
「這本小說集太棒了!所有的故事是如此引人入勝,我沒有任何不喜歡的。」
「強烈推薦!無論是對於現在,還是未來。」
「將如此多元化的作者合編成具有凝聚力的選集真的很困難,但是《大疫年代十日談》的完成度讓我感到驚訝,它借用過往《十日談》的形式創造了如此多元且獨特的世界,不僅提供了我們一些安慰,且仍優雅地將主題環繞在大流行和瘟疫的周圍。我認為這是個很棒的合輯,不只是因為我喜歡每個短篇,而是每個人都能在這裡找到能夠享受的故事。」
「這絕對是此時此刻必備的收藏。」
作者簡介:
由《紐約時報雜誌》主編。
29位當代名家共襄盛舉,包括:瑪格麗特.愛特伍、莫娜.亞瓦德、馬修.貝克、米亞.科托、艾德維琪.丹提卡特、艾希.埃度格恩、朱利安.傅克斯、保羅.裘唐諾、烏佐丁瑪.伊維拉、艾加.凱磊、瑞秋.庫許納、萊拉.拉拉米、維克特.拉維爾、李翊雲、迪諾.門格斯圖、大衛.米契爾、麗茲.摩爾、迪娜.納耶利、蒂亞.歐布萊特、安德魯.奧哈根、湯米.歐蘭芝、凱倫.羅、卡蜜拉.沙姆西、蕾拉‧司利馬尼、瑞佛斯.索羅門、科姆.托賓、約翰.瑞伊、游朝凱、亞歷杭卓.贊巴拉
譯者簡介:
徐立妍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筆譯組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現從事翻譯,也兼任教書。譯有《一九八四》、《華氏451度》、《繞頸之物》、《奶與蜜》、《特搜歐威爾一九八四》等書。
章節試閱
救命的故事 /導讀 莉芙卡.葛臣
十位年輕人決定要在佛羅倫斯城外進行隔離,時為一三四八年,正值鼠疫肆虐。受感染的病人會在腹股溝或腋窩長出腫塊,接著四肢浮出深色斑塊,據說有些人在吃早餐時看來還很健康,到了晚餐時間卻已經到了另一個世界與祖先一同用餐。野豬嗅聞著覆蓋在屍體上的破布又扯了扯,然後自己也抽搐而亡。那麼這些年輕人逃離了無可言表的苦難和恐懼之後,他們做什麼呢?他們吃東西、唱歌,然後輪流對著彼此講述故事。在一段故事中,一位修女誤將情人的褲子套在頭上當成包頭巾;另一段故事則是一位心碎的女子在花盆裡種羅勒,盆子裡裝著被割下的情人頭顱。大多數故事都很愚蠢,有些令人傷心,但卻沒有一個的主題是在講瘟疫。這就是喬凡尼.薄伽丘的《十日談》這本書的架構,在將近七百年後的現在仍然備受讚譽。
薄伽丘本身就是佛羅倫斯人,最有可能是在一三四九年開始寫作《十日談》,同一年他的父親死了,大概是染上瘟疫。他在幾年內就寫完了這本書,出版後馬上就大受讀者歡迎,而這群讀者才剛親眼目睹了身邊將近半數的人民死亡。書裡的故事大多都不是全新創作,而是重新改編了人們熟悉的老故事,薄伽丘在《十日談》最後說了個笑話,表示有些讀者或許相當輕視他,認為他無甚分量,但他解釋說自己其實體重挺重的。在這個時候,該如何看待他這一切玩笑嬉鬧呢?
我和許多人一樣,在三月中時看著兩隻跳岩企鵝在芝加哥雪德水族館(Shedd Aquarium)裡搖搖擺擺地逛大街,企鵝威靈頓(Wellington)還喜歡上了館內的白鯨。不過在那個時候,我大概已經讀了十幾篇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的文章,即使這些企鵝的影片讓我微笑,也能暫時躲開「新聞」的疲勞轟炸,這群有趣又隔離於人群之外的企鵝讓我在情感上接受了傳染病的真實性。五月,三隻洪堡企鵝造訪了堪薩斯市的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在空蕩到詭異的大廳裡流連,徘徊在卡拉瓦喬(Caravaggio)的畫作前。這些企鵝本身也是某種令人震撼的藝術,揭露出一直都存在著的真實,但過去則諷刺地掩蓋在資訊底下。
真相很容易受到忽略,或許是因為真相一直擺在我們眼前。我的女兒今年六歲,對於疫情並沒有什麼話說也不太問問題,除了她偶爾會冒出一套計畫:要把新冠病毒撕成一百萬片埋進土裡。她覺得若是直接思考關於疫情的事,這樣的「故事」太令人心煩了,但要是新聞報導著個人防護的裝備,她的玩具人偶就會開始穿上用巧克力的鋁箔包裝紙、絲線和膠帶做成的盔甲,稍後又會用棉花球包裹起來,玩偶陷入了某種我無法理解的全面戰爭。在比較安靜的閱讀時間中,我女兒開始著迷於《火焰之翼》(Wings of Fire)系列小說,書中年幼的龍正努力實現預言,傳說他們將終結戰爭。
如今每一刻都在發生的故事是如此強烈、真實而重要,為什麼要投向想像出來的故事呢?「藝術就是要讓生活比藝術更加有趣。」法國激浪派藝術家羅伯特.菲略(Robert Filliou)在自己的一件作品中這樣說道,認為我們無法一眼就看穿生活的真相,彷彿生活就像那種錯覺圖像,就像德國畫家小漢斯.霍爾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的畫作《出訪英國宮廷的法國大使》(The Ambassadors),只有觀看者站到一旁的時候才會注意到畫中的骷髏頭,若是直接盯著畫看可能會誤以為那只是一根浮木,或甚至完全不會注意到。在薄伽丘寫作所用的義大利文中,novelle一字既能指新聞也是故事的意思,《十日談》的故事就是聽者能夠追蹤的新聞形式。(這些年輕人隔離的規矩就是:不得談論佛羅倫斯的新聞!)第一則故事是以喜劇模式描述如何處理一個即將成為屍體的人,這段喜劇掩飾了一場大災難,熟悉到讓人無法理解。
不過在整本《十日談》的鋪陳中,這群年輕人講述故事的語調及內容不斷在改變。前幾天所說的大部分是笑話和不甚禮貌的故事,然後第四天則是連續說了十個有關悲劇愛情的故事;第五天:描述相愛的人經過可怕的意外或不幸之後還能獲得幸福的故事。薄伽丘寫道,在黑死病期間,佛羅倫斯的人們已經不再為了死者哀悼或流淚,過了幾天以後,他筆下這些說故事的年輕人終於能夠哭泣,表面上是因為聽了想像出來的悲劇愛情故事,但更有可能是由衷落下淚來。
薄伽丘這些避世者的故事中存在著矛盾,因為最終這些故事將當中的角色,以及讀者,帶回了他們所逃離之處。早先的故事設定在各種不同的時空背景,不過後來的故事則經常設定在托斯卡尼(Tuscany),或甚至就特地設在佛羅倫斯,故事中的角色也更貼近當時、更容易讓人認出其中的關聯。一名貪腐的佛羅倫斯法官遭人惡作劇被脫掉了褲子,每個人都笑了;一個叫做卡蘭德林諾的傻瓜一而再、再而三遭到戲耍、欺騙,我們應該笑嗎?到了第十天,我們聽到的故事中,人們面對著極度殘酷不公的世界,卻能展現出近乎無法想像的高貴情操。在感性的掩飾下(這只是一個故事),這些角色感覺到了希望。
薄伽丘在同一個框架下講述一連串故事,這本身就是重新運用了舊有的架構。在《一千零一夜》裡,雪赫拉沙德講故事給她的國王丈夫聽,如果國王覺得無聊就會殺了雪赫拉沙德,就像他對待先前的妻子一般。印度的《五卷書》中記載了各種故事,其中的角色通常是動物,有時也有人類,講述他們如何克服障礙、困境及戰爭。在這些例子中,故事從某個角度說來都能夠拯救生命,即使這些故事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娛樂,同樣是在拯救生命。在艱困的時刻閱讀故事是一種理解當下的方法,同時也是渡過難關的一個方法。
《十日談》中的年輕人並沒有永遠離開家鄉,兩個禮拜後他們決定回去,他們回去並不是因為瘟疫已經結束,也並沒有理由相信已經結束,而是因為他們已經一起笑過、哭過,也想像過生活的新規則,於是終於能夠正視當下並思考未來,過往的故事讓他們這個世界的新聞,至少在那短暫的瞬間再次充滿生氣。Memento mori,意思是記住你終將死去,這句訊息在平時你可能忘記,但卻值得謹記,也必須謹記;Memento vivere,意思則是記住你必須一活,這是《十日談》給我們的訊息。
救命的故事 /導讀 莉芙卡.葛臣
十位年輕人決定要在佛羅倫斯城外進行隔離,時為一三四八年,正值鼠疫肆虐。受感染的病人會在腹股溝或腋窩長出腫塊,接著四肢浮出深色斑塊,據說有些人在吃早餐時看來還很健康,到了晚餐時間卻已經到了另一個世界與祖先一同用餐。野豬嗅聞著覆蓋在屍體上的破布又扯了扯,然後自己也抽搐而亡。那麼這些年輕人逃離了無可言表的苦難和恐懼之後,他們做什麼呢?他們吃東西、唱歌,然後輪流對著彼此講述故事。在一段故事中,一位修女誤將情人的褲子套在頭上當成包頭巾;另一段故事則是一位心碎的女子在花盆...
目錄
序 凱特琳.羅普(Caitlin Roper)
導讀 莉芙卡.葛臣(Rivka Galchen)
認出 維克特.拉維爾(Victor LaValle)
如斯藍天 莫娜.亞瓦德(Mona Awad)
散步 卡蜜拉.沙姆西(Kamila Shamsie)
洛杉磯河故事 科姆.托賓(Colm Tóibín)
病歷 麗茲.摩爾(Liz Moore)
團隊 湯米.歐蘭芝(Tommy Orange)
石頭 蕾拉‧司利馬尼(Leïla Slimani)
沒耐心葛利薩達 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
木蘭下 李翊雲(Yiyun Li)
外頭 艾加.凱磊(Etgar Keret)
紀念品 安德魯.奧哈根(Andrew O’Hagan)
帶著大紅行李箱的女孩 瑞秋.庫許納(Rachel Kushner)
晨耀大廈 蒂亞.歐布萊特(Téa Obreht)
電視時間 亞歷杭卓.贊巴拉(Alejandro Zambra)
以前的遊戲 迪諾.門格斯圖(Dinaw Mengestu)
十九路公車,伍茲塔克/葛利森 凱倫.羅素(Karen Russell)
若希望就是馬 大衛.米契爾(David Mitchell)
系統 游朝凱(Charles Yu)
完美的共乘夥伴 保羅.裘唐諾(Paolo Giordano)
義賊 米亞.科托(Mia Couto)
同睡 烏佐丁瑪.伊維拉(Uzodinma Iweala)
地窖 迪娜.納耶利(Dina Nayeri)
我弟弟的婚禮 萊拉.拉拉米(Laila Lalami)
死亡的時間,時間的死亡 朱利安.傅克斯(Julián Fuks)
謹慎的女孩 瑞佛斯.索羅門(Rivers Solomon)
起源故事 馬修.貝克(Matthew Baker)
長城行 艾希.埃度格恩(Esi Edugyan)
巴塞隆納:開放城市 約翰.瑞伊(John Wray)
一件事 艾德維琪.丹提卡特(Edwidge Danticat)
謝詞
參與者
序 凱特琳.羅普(Caitlin Roper)
導讀 莉芙卡.葛臣(Rivka Galchen)
認出 維克特.拉維爾(Victor LaValle)
如斯藍天 莫娜.亞瓦德(Mona Awad)
散步 卡蜜拉.沙姆西(Kamila Shamsie)
洛杉磯河故事 科姆.托賓(Colm Tóibín)
病歷 麗茲.摩爾(Liz Moore)
團隊 湯米.歐蘭芝(Tommy Orange)
石頭 蕾拉‧司利馬尼(Leïla Slimani)
沒耐心葛利薩達 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
木蘭下 李翊雲(Yiyun Li)
外頭 艾加.凱磊(Etgar Keret)
紀念品 安德魯.奧哈根(Andrew O’Hagan)
帶著大...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