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消失了,武士道誕生了!
日本武士研究第一人,
以「武士」作關鍵詞,追溯歷史,
以史實顛覆大眾對武士的認知。
成就一部別具特色的日本文化通史。
日本武士研究權威髙橋昌明蓄力多年,為讀者帶來最完整、細節最豐富的日本武士史。作者在歷史文本中搜索武士誕生的蛛絲馬跡,深入探索丁髻的盛行,仔細勾勒日本刀的鍛造與變遷,逐一還原鎧甲的繁複構造與弓馬之戰的實際情況,並細緻推敲武士切腹的理由和影響,及近代國家對武士道的利用等。從鎌倉時代、室町時代、戰國時代、織豐時代、江戶幕府到近代,髙橋昌明以武士為關鍵詞,追溯歷史真相,用史實顛覆大眾對武士的想像,成就一部不可多得的日本文化通史。
●顛覆認知
以史實還原武士真相;
●作為藝能人
武士最早的誕生;
●武士之魂
日本刀並不是武士的最佳拍檔。
1. 日本武士研究第一人,以史實顛覆大眾對「武士」的認知;
2. 追溯源起,武士作為藝能人於京都誕生;
3. 最細緻的歷史,推翻農村誕生說,早期日本武士「下鄉」與近代國家對「武士道」的利用,逐一推敲;
4. 最豐富的細節,從丁髻款式、日本刀的鍛造、鎧甲的繁複構造,到弓馬之戰的實際情況,一一重現。
作者簡介:
高橋昌明
一九四五年生,畢業於同志社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二◯◯二年在大阪大學獲得文學博士學位。歷任滋賀大學教育學部教授、神戶大學大學院人文學研究科教授,現為神戶大學名譽教授。
譯者簡介:
黃霄龍
於神戶大學大學院人文學研究科攻讀日本中世史並獲得博士學位,現任東京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特任研究員。主要研究日本十三至十七世紀的社會經濟史與宗教史,譯有《物語日本史》(中卷)。
章節試閱
推薦序
從武士、武士之道到武士道
李世暉
京都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博士,
現為政治大學日本研究學位學程教授
若提到代表日本的精神文化,武士道絕對名列前茅。日本隨處可見的櫻花,是絢爛而短暫的武士道美學體現;三一一大地震時,日本社會依舊井然有序,是武士道的克己精神體現;日本上班族的公司至上原則,源自武士道的忠誠精神;日本高中甲子園棒球比賽的燃燒自己、全力取勝的犧牲精神,是一種武士道修練。另一方面,在流行文化的影響下,海外對日本的關注,也經常聚焦在武士道精神上。
在二○一三年與二○二○年均掀起收視風潮的日本連續劇《半澤直樹》,就是一個具代表的例子。《半澤直樹》講述曾修習劍道的銀行員半澤直樹,堅持信念與銀行內外「敵人」鬥爭的故事。製作單位在主角半澤直樹的身上,投射了許多武士道精神的要素。首先是自我犧牲,《半澤直樹2》的大結局中,惡人受到應有的懲罰,但組織名譽也同樣受到損害。劇中堅守信念的角色,包括白井國土交通大臣、中野渡銀行董事長以及半澤直樹本人,均提出辭呈以示負責。
其次是以劍道來溝通。主角半澤直樹擅長劍道,是作者有意而為的人物設定。由武士技能衍生出的劍道,着重解讀與預測對手的行動,強調以沉靜的態度與瞬間反擊取得勝利。每當半澤直樹面臨重大困境,都會出現角色們透過劍道對決來剖解心理障礙的場景。因此,在故事的設定中,半澤直樹就是穿着西裝的現代武士。
最後是對組織的忠義。即便在銀行內部遭受到各種打壓,也被外放到不重要的子公司。但是,包括半澤直樹在內,從未對企業提出一絲怨言。這些現代企業武士的心中,重要的不是在哪工作,而是如何去工作。因此,無論在組織的哪個部門工作,都能為組織貢獻,也能為社會貢獻。
被視為日本文化象徵之一的武士道精神,究竟從何而來?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回答武士從何而來?從歷史文獻的角度來看,中世紀時期的日本,武士原本被視為具有「藝能」(技術與能力)的社會群體。之後隨着律令制下「国衙軍制」1 的推行,一方面形成了專職兵事的武官團體,另一方面也出現以武藝和兵事為家業的特定家族,亦即武士階級的產生。在政治社會環境與家族教育影響下,中世紀時期的日本武士,不僅是一種政治職位,也是一種身分地位。
接受文武合一教育的武士階級,長期位於近代日本政治體系運作的核心;在各階段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的時代,武士保護的對象有所不同;從鎌倉時代的「家」、室町\ 戰國時代的領地,到江戶時代的主君。值得注意的是,經過長期的發展, 武士的日常生活規範,以及其所肩負的義務,逐漸內化為群體的固定價值觀。出身於武士家庭的小孩,從小就被教導必須服膺忠義、守信、簡樸的行為規範。這條行為規範的「道路」,引導着武士的後代走向武士之道。此一武士之風,也逐漸影響日本的一般庶民。例如,血氣方剛之人效法武士的報仇,重視名譽之人效法武士的切腹,貿易商人效法武士的守約等。
然而,進入明治國家創建時期,日本的國家體制與政治體制出現重大變革。明治政府頒佈的徵兵令與廢刀令,剝奪了武士階級的特權;但在政治權力上,以武士為主的士族, 依舊掌握政治與經濟的權力。在此環境下,盛岡藩(今岩手縣中部至青森縣東部地區)武士後代的新渡戶稻造,於一九○○年在美國出版了以英文撰寫的《武士道》(BUSHIDO, The Soul of Japan)一書,該書將武士階級的生活規範、責任義務與價值觀念,有系統地納進「義、勇、仁、禮、誠」的概念中,建立了「武士道」的道德體系。自此之後,從中古世紀發展而來的日本武士之道,一躍成為代表日本倫理道德觀念體系的武士道精神。
弔詭的是,在流行文化普及的當代日本社會,多數人是從武士道精神中建構日本武士的意象,而不是從歷史中的日本武士描述來建構。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認識的武士,並不是歷史存在的事實意象,而是主觀詮釋的想像符號。NHK 大河劇、時代劇電影,或者是歐美文本中對日本武士的描寫,進一步強化了「武士」符號的內涵。為了釐清此一重要的認識轉折,有必要重新透過歷史文獻,來尋找日本武士的起源。
神戶大學榮譽教授髙橋昌明撰寫的《武士の日本史》(日本武士史),為現代人理解真實的日本武士,開啟了一扇重要的門。讀完這本書,彷彿經歷了一場日本武士的「歷史巡禮」。髙橋昌明教授是日本中世史專家,於一九九九年就以「積極的武士\ 消極的貴族」概念出發,撰寫《武士的成立與武士像創造》(武士の成立 武士像の創出)一書,剖析日本歷史上兩種截然不同的武士圖像:無為頹廢的都市武士與勤勞簡樸的莊園武士。二○○九年之際,又撰寫《平家群像:從故事到史實》(平家の群像 物語から史実へ)一書,從歷史資料中解讀平家武士的真實面貌。
本書延續髙橋昌明教授一貫的寫作風格,以詮釋下的符號切入論述主軸,再輔以詳盡的歷史文獻,釐清歷史上日本武士的描述,與現代社會中的日本武士想像,兩者之間的不同,以及導致認識或理解分歧的背景原因。在序言中,即以日本時代劇(古裝劇)的主角形象出發,娓娓道出事實與歷史之間的差異。其後,透過文獻的爬梳與歷史制度的分析,勾勒武者、武士與武家的發展脈絡。日本戰國時期的知名人物,諸如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等人,都有出現在本書的文字脈絡之中。
當然,談到日本武士,就不能不提到「武士刀」。無論日本國內還是國外,武士刀被認為是日本武士的標準配備。不過,本書透過史料記載告訴讀者,早期武士在戰場上使用的主要兵器是弓箭,而不是武士刀。要到十四世紀之後,武士刀才逐漸成為戰場上武士使用的兵器之一。因此,對歷史上的武士而言,弓騎訓練的重要性,在大多數的場合是高於劍術與劍道。這個觀點,相信會顛覆許多讀者對日本武士的認知。
最後,還是要回到讀者們耳熟能詳的「武士道」精神。本書特別引用十八世紀初期的《葉隱》(はがくれ),重新檢視武士道的核心精神:死亡。無論是為主君捨命的「奉公」,還是徹底否定私心的獻身,都是以死之高潔、對死的覺悟為根本的應守之道。武士只有在貫徹對死的覺悟之際,才能取得精神上的優越性,進而產生壓倒別人的強大力量。這樣的覺悟,必須在武士的日常生活、行為規範中持續修練而來,而不是單純的「置之死地而後生」。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的《說文解字》中,「道」這個字原本是用來稱「所行之路」。進入諸子百家爭鳴的春秋時代,「道」字逐漸具有「萬事萬物運行法則」之意涵。此一從「道路」到「法則」的過程,在不同的主張中會有不同的方法,由此形成百家的哲學基礎。中世時期日本武士的行為規範,發展至今日的武士道精神,自有其歷史背景與文化基礎。誠如髙橋昌明教授所言:學習日本武士史在當下也具有實際意義。期盼讀者們能與我一同跟着這本書,回到日本武士意象的起點;並從歷史的真實武士形象、武士之道與武士道精神出發, 重新認識「武士之國」日本。
推薦序
從武士、武士之道到武士道
李世暉
京都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博士,
現為政治大學日本研究學位學程教授
若提到代表日本的精神文化,武士道絕對名列前茅。日本隨處可見的櫻花,是絢爛而短暫的武士道美學體現;三一一大地震時,日本社會依舊井然有序,是武士道的克己精神體現;日本上班族的公司至上原則,源自武士道的忠誠精神;日本高中甲子園棒球比賽的燃燒自己、全力取勝的犧牲精神,是一種武士道修練。另一方面,在流行文化的影響下,海外對日本的關注,也經常聚焦在武士道精神上。
在二○一三年與二○二○年均掀起收視風...
目錄
目錄
推薦序 從武士、武士之道到武士道 李世暉 008
前言 古裝劇的主角 014
第一章
何為武士—從起源史的角度
一 稱為武士的藝人028
二 武士的誕生史042
三 武士的譜系與其延伸057
四 武力的暴走072
第二章
中世的武士和近世的武士
一 平安末期的內亂與幕府078
二 承擔國家守護的人092
三 室町、戰國時代的武家與武士104
四 從豐臣政權到幕藩體制114
第三章
武器與戰鬥
一 中世前期的戰鬥128
二 關於刀的種種143
三 鑓、火繩槍、城池—以戰國的合戰為出發點155
四 實戰的體驗與和平年代的武士166
第四章
關於「武士道」—武士的精神史
一 古代、中世武士的真實面貌180
二 統治者的倫理學195
三 關於《葉隱》的武士道201
四 從東亞世界看武士的思想與切腹210
第五章
誕生於近代日本的「武士」—膨脹的虛像
一 武士成為軍制改革的絆腳石226
二 作為士族政權的明治政權230
三 《日本戰史》的編纂242
四 近代武士道的登場252
五 武道、武士道、大和魂262
終章
日本是「武國」嗎?
一 武國意識的成立272
二 用來除魔的武,作為行政、財政人員的武士279
三 「勇敢」與草菅人命288
文獻一覽292
圖片來源一覽300
後記301
目錄
推薦序 從武士、武士之道到武士道 李世暉 008
前言 古裝劇的主角 014
第一章
何為武士—從起源史的角度
一 稱為武士的藝人028
二 武士的誕生史042
三 武士的譜系與其延伸057
四 武力的暴走072
第二章
中世的武士和近世的武士
一 平安末期的內亂與幕府078
二 承擔國家守護的人092
三 室町、戰國時代的武家與武士104
四 從豐臣政權到幕藩體制114
第三章
武器與戰鬥
一 中世前期的戰鬥128
二 關於刀的種種143
三 鑓、火繩槍、城池—以戰國的合戰為出發點155
四 實戰的體驗與和平年代的武士166
第四章
關於...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