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極權者手法,臺灣人必讀=
俄羅斯如何在多個不同的當代戰場對民主的烏克蘭發動攻擊?
烏克蘭人如何以不同方式化身「平民戰士」,抵抗摧毀自由的極權之手?
值此獨裁與民主間的抉擇時刻,與擁有強大軍備極權為鄰的烏克蘭,如何以抵抗意志與勇氣震撼全世界?
二〇二二年二月二十四日,俄羅斯總統普丁發動所謂的「特別軍事行動」,企圖占領烏克蘭並推翻其政府,打消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希望;而處於東歐與西方集團間、長期遭受俄羅斯威脅的烏克蘭,以其堅強的反抗意志奮勇還擊,擋下普丁快速拿下基輔的野心,然而數百萬難民已造成二戰後歐洲最大的人道危機。
這場戰爭所牽動的視野,除了傳統認知下的戰地前線,還包括交戰國的後方、周邊國家、網路戰場和國際社會,正在逐步改變戰爭的定義。俄烏兩國不僅發動軍力交戰,雙方在社群網站與資訊戰上攻防激烈;接收大量烏克蘭難民的鄰國波蘭,以及因歷史因素與能源需求過度倚賴俄羅斯的歐盟領頭羊德國,面對這場戰爭中的人道、經濟、國防與能源安全等課題,又如何與普丁的極權勢力對抗,重整國內外秩序?同時,世界的目光也轉向與烏克蘭有著相似處境的臺灣,我們是否有足夠的韌性面對鄰近極權在當代發動的混合戰?
《報導者》記者與編輯團隊透過實地與線上的第一手採訪,以五個月的時間,穿梭被占領的城市、邊界、收容家庭跟德國街頭等多個場域記錄時代。結合戰爭罪行、難民潮、資訊戰與經濟能源等角度,立體呈現這場現代混合戰的樣貌;並透過多組人物訪談,看見在戰火中「被隱形」的人與動物,烏克蘭公民為了保衛主權與自由所做的多年準備、犧牲和生命經歷,以及為了守護新世代、存續國族文化不被戰爭摧毀而做的種種努力。同時也反身自問:如果有日臺灣面臨這樣的「烏克蘭」時刻,相關的準備與意志是否已經到位?本書是我們理解烏克蘭這場「不可能」戰爭的起點,更是臺灣面對未來的重要借鏡。
「如同世界上許多民族與國家,烏克蘭的千年歷史等同一部傷痛史,而這些不堪的記憶與創傷經常與俄羅斯直接相關。一九八六年,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核電事故「車諾比核災」在距離基輔北部一百五十公里的普里皮亞季(Pripyat)鎮爆發,彼時蘇聯政府粉飾太平的態度與官僚的顢頇作為,為烏克蘭帶來難以估算的人員、財產與生態損失。時序再往前轉,一九三二年,為達成「農業集體化」政策的生產目標,史達林在『歐洲糧倉』烏克蘭造成大饑荒(Holodomor),兩年間有數百萬烏克蘭人因饑餓而亡,在南方港城奧德薩,當地農民啃食樹皮和昆蟲的同時,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家種的麥糧往外地運送。這些難以抹滅的悲哀與傷痕,都藉由不同的形式一代又一代傳續下來,深埋在今天烏克蘭人的意識裡……《報導者》團隊所訪談的主角,從瑜伽老師、社運分子、銷售經理、程式設計師到脫口秀演員,是普遍存在於每個社會中堅的『平民戰士』。烏克蘭所經歷的每一次苦難與掙扎,正是因為有他們的抵抗,才給予其他烏克蘭人持續為未來奮鬥的勇氣和希望。」
——徐裕軒(外貿協會基輔臺貿中心主任)
專文導讀
徐裕軒(外貿協會基輔臺貿中心主任)
共同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吳怡農(壯闊台灣聯盟創辦人)
吳介民(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吳叡人(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林蔚昀(作家、波蘭文譯者)
林育立(駐德記者)
郭崇倫(聯合報副總編輯)
羅冠聰(香港立法會前議員)
作者簡介:
作者
劉致昕
臺南人。政大外交學系畢。
曾任《商業周刊》記者、《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駐臺助理記者,現為《報導者》副總編輯。
出版著作:《真相製造:從聖戰士媽媽、極權政府、網軍教練、境外勢力、打假部隊、內容農場主人到政府小編》。
曾獲獎項:金鼎獎、卓越新聞獎、人權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臺北國際書展大獎非文學類首獎。
《報導者》團隊
臺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攝影
楊子磊
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畢。曾獲卓越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新聞獎與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年度最佳新聞照片。
主編
李雪莉
《報導者》總編輯、臺大新聞所兼任助理教授,曾任《天下雜誌》副總編輯與影視中心總製作人。加拿大McGill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人。臺灣卓越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新聞獎、香港人權新聞獎、臺北國際書展大獎編輯首獎得主。合著並主編《血淚漁場》、《廢墟少年》、《烈火黑潮》、《報導者事件簿》等書。以記者為志業。
劉致昕
《報導者》副總編輯
章節試閱
從地獄裡生還:
馬里烏波爾地方報總編輯如何「留住」家鄉和真相
文字|劉致昕
四十七歲的安娜.穆利基納(Anna Murlykina)沒有想過,自己出生的城市──馬里烏波爾(Mariupol)會因俄羅斯總統普丁的全面性開戰,而有了史無前例的磨難。至今近兩個月,零下低溫中的城市斷水、斷電、沒有食物、沒有暖氣,電視跟手機訊號被俄軍接收或破壞;而作為一個地方網路媒體總編輯,她也跟許多新聞人一樣,沒有放棄真相。開戰二個月來,除了媽媽死去的那天,她每天發刊,揭露包括國際媒體都無法記錄的「過濾營」(filtration camps),記錄下城市裡最後六個醫生救人的身影等事蹟。
透過越洋採訪,穆利基納告訴我,一份僅存二名成員的地方報,如何在戰火下,與馬里烏波爾讀者協力,和俄羅斯廣播電臺、電視臺抗衡。問她們為什麼冒著死亡風險還要繼續做?她說:「戰爭裡本來就不一定有明天。」
開戰之前,穆利基納與同事,報導的是馬里烏波爾年輕人的致富計畫和創業故事、冬季尾聲滑雪團的特惠消息、當地超市的二月優惠折扣,又或是週末城市裡的婚禮盛宴。
開戰之後,穆利基納說,自己在記錄「從地獄生還的馬里烏波爾的故事」。
位於烏克蘭南方的馬里烏波爾,在俄羅斯入侵前是烏克蘭的經濟引擎,有歐洲最大鋼鐵廠之一的亞速鋼鐵廠(Azovstal),也是重要的港口城;有歐洲糧倉之稱的烏克蘭,大部分的糧食都從這裡輸往世界。而在普丁口中最新的戰爭目標中,馬里烏波爾是俄軍拿下烏克蘭東邊、南邊侵略計畫的最後一塊拼圖。
超過萬名俄軍,二個月來包圍馬里烏波爾,讓原人口四十餘萬、約三分之二個臺北市大的馬里烏波爾,成為九成以上被炸毀的血洗之城,當地政府稱已超過二萬一千名平民死亡。紅十字會以世界末日形容當地的現況。
聯合國祕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稱將用各種資源拯救當地平民,並抵莫斯科與普丁會談,要求俄方承諾人道疏散,隔日卻遭俄方否決;烏國總統澤倫斯基持續要求俄軍為這座城市另開和平談判。同時,普丁多次宣稱已圍城勝利,逼烏軍盡快投降,光是四月二十六日一天,俄軍就對亞速鋼鐵廠轟炸三十五次──鋼鐵廠地底碉堡是馬里烏波爾居民與當地守軍的最後避難所。
二○二二年四月二十八日,馬里烏波爾守軍發出一支求救影片。烏克蘭陸戰隊第三十六軍團指揮官沃利納(Serhiy Volyna)說:「我們作戰六十二天了,現在已經完全被圍困,有數百平民跟我們一起困在這裡(馬里烏波爾鋼鐵廠),包括數十個孩童、沒辦法移動的傷者跟老者。我已經跟全球的領袖們請求過,向全球的外交官們,向教宗,用我所有的聲音向你們請求協助我們撤離。(否則)在這裡的人們,即將死去,沒有其他下場。傷者會死,還活著的會死在戰鬥之中,躲在防空洞、在家裡、在建築物裡的老百姓,也會一一被射殺,跟我們一樣,全被殲滅。」
地方報成為掙扎求生者的戰地共筆
回憶開戰之前,穆利基納坦承,人們沒做好準備。「人們本來以為事情只會如二○一四年那樣,所以當戰爭全面性開打,這座城市其實沒有準備好,記者們也都沒準備好,我們沒有頭盔、沒有防彈背心、沒有衛星電話,」穆利基納回憶。
但從戰爭一開始,馬里烏波爾就是進攻的重點,當地居民形容,最高峰時每分鐘轟炸一次,空氣中滿是粉塵、玻璃碎屑,人們的皮膚跟眼膜隨時都感受到一陣陣因爆炸而傳來的音波,居民稱房子在「發抖」、地殼在搖,飛彈一步步癱瘓城市,人們只能趁空檔逃難,在處處可見屍體的社區裡求生,每天承受被炸彈擊中或是遇到俄軍的風險。
戰爭第一週,俄軍先是包圍整座城市,燒毀二座戰備存糧的倉庫,攻擊城市中十五處主要電纜,讓整座城市斷電,進而失去暖氣供給;同一天,自來水供應系統、天然氣管線、行動網路基地臺也全被破壞。最大的消防隊工作站也成為空襲目標,摧毀當地的救災能力。
至三月一日,開戰第六天,俄羅斯已成功對馬城實質封鎖,「斷網、斷電、斷水,所有一切資訊傳播都被切斷了,地方記者沒辦法工作下去,也無法把訊息傳出去,」穆利基納說,作為0629.com.ua總編輯,她旗下的廣告業務部門決定逃到歐洲其他國家,遠端繼續業務,編輯部門有二名員工辭職,稱不可能繼續採訪報導的工作,另二位記者則拿起槍,加入地方防衛隊。
「事實上,我們整個編輯團隊就剩二個人,我跟艾連娜.卡雅基納(Alena Kalyakina),」穆利基納感嘆,二個人逃到安全的地方後,透過過去的人脈,從各地軍方、地方防衛隊收到第一手的訊息、照片、影像等,掌握城市的現況。有的民眾也想辦法尋找訊號,傳遞訊息給0629,希望將各地的危險、人道走廊遭受的攻擊等傳遞出去。0629網站上,開始出現每天最新且重要的消息,包括人道走廊情況、叛變的軍人照片、各區的避難狀況等等,提供軟性新聞的地方媒體一夜之間變身成為一份戰爭下的「共筆」。
「我不知道我究竟需要多少力量,才足以面對這場考驗,但我知道我們的工作現在非常重要,我們必須蒐集那些成功從地獄生還的馬里烏波爾的故事。」穆利基納說。
身兼記者、編輯、研究員的兩人,每天工作十二到十六個小時,除了穆利基納喪母的那天,她們連續二個月未停。
在地記者蒐集平民之聲,見證戰爭罪行
穆利基納十六年前創0629.com.ua,希望用自己的專業,推動家鄉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發展與繁榮。她打破一般烏克蘭媒體仰賴政府或財團資金的陋習,希望靠著中小企業的廣告,打造一個健康的地方媒體。二○○六年創立的0629.com.ua,員工數約十人,報導地方觀光、財經、生活、政治、文化,各種市民生活所需的資訊,但戰爭開始後,這座地方報網站,成了留存戰爭罪的重要據點。
正在烏克蘭境內,記錄戰爭死傷與兩軍交火的聯合國烏克蘭人權觀察團(The UN Human Rights Monitoring Mission in Ukraine),負責人包格納(Matilda Bogner)對媒體說:「一旦如馬里烏波爾這樣的激烈交戰地帶的慘況揭曉,我們確信,平民死傷的真實數目,將遠大於目前所知的數字。」統計至四月二十日,人權觀察團已記錄五千二百六十四個平民死傷個案,但在四月的第三週,透過衛星照片,馬城近郊就被揭露至少有三個大規模的新墳場,俄軍正在將屍體埋入土中,可能嘗試湮滅證據。根據國際法,戰爭中無差別地對平民展開攻擊即是犯罪,俄軍的指揮官皆必須受審。
「他們(馬里烏波爾市民)每個人的經歷,就是審判俄羅斯的明證,」0629.com.ua刊登來自Mitropolitskaya街一○八號的卡特林娜(Kateryna)的故事,就是穆利基納口中的證據之一:
三月十三日那天,我跟死亡擦身而過三次。
凌晨四點,我夢到死去的媽媽,夢裡我們遇見大火,但媽媽把我帶去了安全的地方。從夢中醒來沒多久,我發現隔壁開始燃燒,有毒物質跟氣味開始出現,一連串的爆炸跟高溫愈靠愈近。我必須把人們叫醒,不然他們沒有機會醒過來了。
人們在濃煙中試著逃離避難所,我跟我先生、我的狗,顧不得宵禁直接逃了出去。接著立刻遇上俄方的破壞分子,他們朝我們開槍,我跟我先生往另一個中庭逃,結果遇上一個有迫擊炮的俄軍小隊,那一刻我覺得像戰爭電影一樣,我老公抱著我躲在牆後的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就會死在這裡了,在這裡被轟成碎片,我老公對我說他不知道該怎麼辦,那是戰爭開始後他第一次這麼說。
還好我們順著迫擊炮的燈光看到建築物的門,我們衝過去敲門但沒人應,換下一扇門繼續敲,直到其他人也來敲門、大叫屋主名字的時候,他們才把門打開,但這時候迫擊炮已經發射了,我們被轟炸的力道震到門裡面。第二次爆炸時,我跟一群不認識的人互相掩護彼此的身體跟臉,第三次爆炸,我已經在室內、臉部朝下。我告訴自己,我終於安全了。
等俄軍走了之後,我們後來還是選擇回到了一開始的防空洞躲藏。但幾個小時之後,突然有二個很大的爆炸聲,我們的房子開始搖,發出聲響,有些裝潢開始掉落,我們趕快拿著東西跑到走廊上,結果看到隔壁的人往我們的方向跑,全身是血、帶著眼淚、有人在尖叫,他們全都朝我們這邊跑來,但來不及了,他們的出入口開始崩塌,有人跑了出來,但有的人,掉落的水泥塊就落在他們身上,把他們埋在下面。有人說當時還聽得見他們的聲音,但沒幾分鐘,他們就被粉塵窒息了,我們沒有設備或機器去移開那些水泥塊,沒有辦法。
沒多久,有些人大喊著來這裡找他們的家人,有個全身發抖的女孩,只找到她全身是血的媽媽,她一直問「爸爸呢?爸爸呢?他還活著吧?告訴我他還活著!」沒有人能夠回答那個女孩。其他人也陸續過來找他們的家人,有個人沒找到,當場心臟病發死了。
我一直記得社區裡的一個家庭,一個媽媽跟她的兩個小孩,他們總是能逗人們發笑,還會唸詩,有人說他們沒來得及逃出來,但我想要相信他們只是逃到了另外一棟大樓,我想相信那個最好的結果。這是我的一天,一個悲慘的一天,我只能傳達大概五%的情緒,我知道有更多的人,過得比我慘,失去的比我多太多、太多。
穆利基納與同事們,主動尋找在馬里烏波爾各地的故事,受訪者可能是事件的當事人或目擊者,「我們到處試著聯繫他們。我們的讀者是很大的支持,主動幫我們尋找願意受訪的人。」在戰爭開始前,0629.com.ua有個超過六萬人的Facebook社團,那是他們蒐集資訊與戰況最直接的管道,許多居民也透過Instagram發文,標注0629,讓0629能透過Instagram的分享直接把訊息告訴讀者,或者聯繫張貼者進行採訪。「社群媒體的重要性現在比我們的母網站還高,尤其在網路訊號不好、通訊環境這麼差的情況下,社群媒體上接收資訊是快又簡單的方式。」
但穆利基納嘆道:「很不幸的,Facebook在這種情況下是很不友善的角色,它的演算法事實上阻擋了烏克蘭記者們第一線的報導,我們一直看到『你的影片違反了我們的社群規範』這句話,Facebook最後封鎖了我們的社團──六萬個馬里烏波爾讀者彼此互通消息的地方。我們現在必須從頭來過。」(未完)
從地獄裡生還:
馬里烏波爾地方報總編輯如何「留住」家鄉和真相
文字|劉致昕
四十七歲的安娜.穆利基納(Anna Murlykina)沒有想過,自己出生的城市──馬里烏波爾(Mariupol)會因俄羅斯總統普丁的全面性開戰,而有了史無前例的磨難。至今近兩個月,零下低溫中的城市斷水、斷電、沒有食物、沒有暖氣,電視跟手機訊號被俄軍接收或破壞;而作為一個地方網路媒體總編輯,她也跟許多新聞人一樣,沒有放棄真相。開戰二個月來,除了媽媽死去的那天,她每天發刊,揭露包括國際媒體都無法記錄的「過濾營」(filtration camps),記錄下城...
作者序
【總編輯序】
因為反抗,所以存在
⊙李雪莉
不過半年前,對全世界而言,俄烏戰爭還是一場「不可能戰爭」,不可能發生,也無法設想。
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東西對峙的冷戰正式結束,經貿的全球化讓各國互動更為綿密,也墊高了軍事衝突的政經成本。沒有人敢想像,二○二二年二月二十四日,俄羅斯總統普丁竟揮兵侵略烏克蘭,無視國際法的規範與歐美的制裁,在歐洲後院打起二戰後最慘烈的戰爭。
對烏克蘭而言,這同樣是一場螳臂擋車的不可能戰爭。從人口、土地面積、經濟規模、軍力、國際影響力來看,天平完全向俄羅斯傾斜,烏克蘭力抗惡鄰的成功機會十分渺茫。
但戰役從一星期、一個月、三個月,到如今挺進第五個月,烏克蘭人沒有順服,他們持續反抗。叫人震驚又尊敬的反抗意志,是否能逆轉戰局,在這本書出版前還沒有答案。但烏克蘭的反抗決心,已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扭轉了地緣政治的格局。
首先,掌握戰爭敍事者,不再是軍力強大的那一方。
克里姆林宮反覆對外宣傳,這是一場面對北約和美國威脅、掃蕩烏克蘭新納粹主義的正義之戰。僅管普丁荒誕誇言烏克蘭人期待著俄羅斯的解放,但是,烏克蘭上從總統澤倫斯基、行政部門、軍隊,下到民間組織、作家、新聞記者、脫口秀演員、老婦或小孩,無論在避難的防空洞裡或在戰火的後方,都努力用自己的方式,用各種語言與影像,透過Twitter、Instagram、TikTok向世界傳遞自己的故事與信念,抵抗敵人的炮彈與宣傳戰。
持續敘說自己的故事
持續說自己的故事有多重要?
在這之前,烏克蘭對世人而言是一個面目模糊的國度,是俄羅斯旁邊的那個前蘇聯國家。二○一三年底開始的廣場革命以及二○一四年克里米亞被俄羅斯併吞,曾讓世界稍稍關注它,但世界對它的認識仍粗淺,印象多半停留在這個國家長期的政治紛擾,以及親俄派與親歐派的拔河與認同糾葛。烏克蘭的困擾,在他國看來,是不需國際社會置喙的「家務事」。
自己的國家被忽視、被拒絕、被消音,這是臺灣人再熟悉不過的國際現實,但烏克蘭人卻倔強地否定這個宿命。
他們沒有退怯,沒有示弱,他們不分晝夜地全力訴說,傳遞出讓人震耳欲聾的抵抗意志。
長年來面對俄羅斯的覬覦、騷擾、侵略,烏克蘭人知道敵人的善意是不可期待的,「脫俄入歐」成為他們的主流民意,建立一個尊重多元的自由民主社會是他們選擇的出路。
他們先是自立自強、自我定位,即便是一道「羅宋湯」,都要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瀕危的文化遺產,二○二二年七月,「烏克蘭羅宋湯」正式被聯合國認證。
緊接著,他們告訴世界,烏克蘭人不是為自己而戰,同時也為自由世界而戰。他們正在抵禦著以血統族裔/民族/宗教為名的擴張,他們在抵制違反聯合國憲章與破壞世界和平的侵略。他們要求世人不要撇過頭去,不要再虛偽地放棄理想,防線一旦破裂,和平絕不可能到來。
我想起約翰.甘迺迪在一九六三年於柏林圍牆說的那句「我是柏林人」(Ich bin ein Berliner)。他批評,柏林圍牆代表是共產主義失敗的證明,是對歷史、對人性的冒犯,他說,自由有很多的困難,民主並不完美,但我們從不會把人民用牆圍起來。所有的自由人,不論何在,都是柏林人,都與柏林人同在。
如今,我們仍可感受到冷戰的痕跡,不僅民主國家與極權國家的對峙依舊,甚至,周圍的國家╱人民選擇擁抱自由民主、走自己的道路,也會被極權國家視為是一種「生存威脅」。
這場戰爭不只是一場新的戰爭,它也是過往歷史的回聲。二十世紀的問題始終沒有被徹底解決。極權國家雖換上權貴資本主義與全球化的外衣,但它們的體制內核並未改變,它們對自身地位與勢力範圍從未感到安全,外界以綏靖心態期待它們和平崛起,似乎也是囈語。
當然,我們不會天真以為歐美大國沒有自己的盤算,但極權國家恣意發動戰爭、橫阻他國人民的自由意志展現,亦不該被國際社會允許。
冷戰時,自由世界的人喊出「我們都是柏林人」,後冷戰的此刻,不論住在何方,熱愛自由的人也同樣會感受到「我們都是烏克蘭人」。
反抗讓自身的存在清楚被看見
烏克蘭人改變了自己的「無足輕重」,讓原本不在世界重要參考座標裡的自己,成為耀眼與重要的存在。烏克蘭的抵抗,是否能讓世界思考,在「維持尊嚴與主權」和「祈╱乞求和平」的中間,還有沒有共存的空間?
因為反抗,所以存在。這是烏克蘭教會世界和臺灣的事。
在國際權力場,臺灣近年也從邊緣轉為話題焦點,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八月二日來臺,十九個小時的訪臺旋風,讓臺灣再度成為全世界焦點;即便兩國有許多不同,臺灣經濟實力是烏克蘭的四倍,高階晶片生產占世界產量七成,但我們同樣面對一個極權、反普世價值、亟思擴張領土的惡鄰。在中美對弈升高、中國軍事武嚇頻頻的情況下,綏靖政策已無法讓臺灣永保安康。
面對中國全面的以經圍政的全面報復、認知作戰與駭客攻擊、入侵臺灣海空域的實彈軍演、外交上的持續封鎖……從現在的角度來看,仍是給臺灣政府、社會到個人一個正視危機的演練。正值飛彈危機的當下,回望《報導者》投入大量人力在烏克蘭的報導,試著瞭解在戰爭下烏克蘭人的抉擇、歐洲國家在各方利益權衡下的政策轉變,看似遙遠國度面臨的課題,如今變得更切身。
有朋友問我,長達五個月的持續報導,有必要嗎?我想,答案是無庸置疑的。
猶記得不久前,團隊才在香港反送中運動的報導上,進行長時間的關注與採訪,那次的鍛鍊,給了我們一些在動員上、在採訪裝備上、記者心理衝擊上的學習。烏克蘭的系列報導對我們而言,在語言、地理、文化上更為陌生和遙遠,報導的挑戰又再升級。
對烏克蘭的報導並不僅是填補國際媒體報導中的那個好奇以及空白,也不只是同理遙遠他者的苦難。除了國際新聞的練兵,避免停留在外國視角、轉譯外國媒體的尷尬之外,我們更清楚地意識到,臺海關係變化的新序曲已展開,只有清醒警醒地看待烏克蘭的經驗值,才有可能避免臺灣的「烏克蘭時刻」的來臨。
此書的完成,除了第一線記者們的努力,也謝謝曾在過程中提供研究、約訪、人脈等後勤支援的內外部夥伴。希望這本書能幫助讀者瞭解極權國家的思考邏輯、理解現代戰爭的演變;而盼望我們能生出勇氣、能力、智慧、靭性,迎面回應此世紀的挑戰。
(本文作者為《報導者》總編輯)
【總編輯序】
因為反抗,所以存在
⊙李雪莉
不過半年前,對全世界而言,俄烏戰爭還是一場「不可能戰爭」,不可能發生,也無法設想。
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東西對峙的冷戰正式結束,經貿的全球化讓各國互動更為綿密,也墊高了軍事衝突的政經成本。沒有人敢想像,二○二二年二月二十四日,俄羅斯總統普丁竟揮兵侵略烏克蘭,無視國際法的規範與歐美的制裁,在歐洲後院打起二戰後最慘烈的戰爭。
對烏克蘭而言,這同樣是一場螳臂擋車的不可能戰爭。從人口、土地面積、經濟規模、軍力、國際影響力來看,天平完全向俄羅斯傾斜,烏克蘭力抗惡...
目錄
【推薦序】歷盡磨難、堅持抵抗:學做烏克蘭人 ⊙徐裕軒
【總編輯序】因為反抗,所以存在 ⊙ 李雪莉
【前言】當代戰爭的「戰場」在哪裡?
PART 1 戰爭開始的一到一百天
1.1 飛彈與坦克進逼,五位烏克蘭青年的求援、見證和反抗
1.2 烏克蘭「平民戰士」:開戰後關鍵五天的抗戰
1.3 俄烏資訊戰前線:反制假訊息的關鍵
1.4 寫下抵抗的歷史新頁:訪七位留守的烏克蘭人
1.5 從地獄裡生還:馬里烏波爾地方報總編輯如何「留住」家鄉和真相
1.6 走進俄軍占領三個月的赫爾松,烏克蘭人如何從「統戰」手段裡求生?
1.7 基輔防空洞裡的脫口秀:用笑話當武器的喜劇演員,和他來自全球的觀眾
PART 2 摧毀下的圖存:烏克蘭如何挽救新世代
2.1 八年蒐證,她們記下俄軍在烏克蘭的戰爭罪行
2.2 戰場上的童年──烏克蘭兒童以繪畫述說戰爭暴力與微小希望
2.3擺脫大斯拉夫、認同新烏克蘭的青年,怎麼向世界傳遞故事?
2.4 抵抗極權國家的全球資訊戰——專訪烏克蘭查核組織StopFake
PART 3 戰爭新世界
【圖輯】逃離戰火的人們,跨越國界後遇見的「第一條街」
3.1 「這也是我們的戰爭」——波蘭家庭與他們所接待的烏克蘭客人
3.2 成為新前線的波蘭面對歷史性抉擇:更擁抱民主,或支持獨裁化極右政府?
【圖輯】侵烏戰爭下,橫跨歐洲的動物救援鏈
【評論】從波蘭援助烏克蘭難民的溫暖與脆弱,看臺灣真正該準備好的事
PART 4 走出極權者的腳本?
4.1 為何掉入「為普丁埋單」的兩難?——專訪三黨國會議員,俄烏戰爭給德國的慘痛一課
【評論】德國「俄夢」醒了沒?
4.2 誰是「叛國者」:訪那些開戰後出走的俄羅斯人
4.3 基輔的最後一碗羅宋湯──專訪俄裔烏克蘭作家安德烈.克考夫
PART 5 臺海的「烏克蘭」時刻
5.1 製造平行宇宙的「中國真相」
5.2 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拆解俄烏戰爭的資訊操弄
5.3 全民應戰的未來:臺灣後備戰力需要什麼改革?
5.4 全民衛國思維下的民間自救與訓練互助
5.5 來自外交前線的箴言,臺灣能從烏俄戰爭中學到什麼?
【結語】我們為什麼在這裡
【推薦序】歷盡磨難、堅持抵抗:學做烏克蘭人 ⊙徐裕軒
【總編輯序】因為反抗,所以存在 ⊙ 李雪莉
【前言】當代戰爭的「戰場」在哪裡?
PART 1 戰爭開始的一到一百天
1.1 飛彈與坦克進逼,五位烏克蘭青年的求援、見證和反抗
1.2 烏克蘭「平民戰士」:開戰後關鍵五天的抗戰
1.3 俄烏資訊戰前線:反制假訊息的關鍵
1.4 寫下抵抗的歷史新頁:訪七位留守的烏克蘭人
1.5 從地獄裡生還:馬里烏波爾地方報總編輯如何「留住」家鄉和真相
1.6 走進俄軍占領三個月的赫爾松,烏克蘭人如何從「統戰」手段裡求生?
1.7 基輔防...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