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並不複雜也不難,所有人都有能力理解哲學,因為世上所有的物種中,只有「人」會做這麼複雜,叫做「哲學」的思考!
★哲學來自於人對外在世界的內在思考,是一個活躍的、動態的,而且不斷推陳出新的工作,持續伴隨我們的智慧回應時代精神,重溫我們亙古恆常的問題。
★哲學是目前學術分科中,唯一著重整體性思維,思考世界整體人倫生活、內心世界的問題。換言之,目前學術分科中,只有「哲學」針對所有人歷經的時間與空間,無論在哪裡,無論在何時,提出問題做討論、論證、說理。釐清我們「人」的問題,讓我們理解過去、注意現在、著眼未來。
哲學沒有終點,一直會與我們一同存在!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未來有興趣,也想知道過去發生的事情,是有原因可以解釋的,或只是我們自己隨心所欲造成的?我們在理解這些後,會更想知道現在應該做什麼?再者,對於自身與周遭環境,我們會有許多疑問,如:
我從哪裡來?
我往哪裡去?
我是什麼?
我們怎麼演變成今天這樣?
為什麼科學發展興盛後的幾百年,人類的文明出現了這麼大的變化呢?
為什麼傳統價值似乎越來越薄弱?
如果失去了傳統價值,我們會創造新的價值嗎?
這些問題與我們息息相關,主要基於三部分——「存在的環境、道德的規範、生命的意義」,一直是人生最重要的議題!
從古到今,無分東、西,受到智者們的探討與鑽研,更有甚者,這三大議題的答案(未必是標準答案),成為人類文明最重要的發展。「哲學」就在探討與鑽研這些議題過程中,以「綜合」、「批評」之姿誕生了,並以經驗為本,理性為宗,將日常體驗的事物,透過合理的討論,最後綜合成完整的宇宙觀!
本書針對這些自古以來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大哉問」,從哲學歷史的角度出發,以「經驗認知」為基礎,提供回答這些問題的脈絡,激發大家自我思考,體認哲學思想的重要性。
作者簡介:
苑舉正
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曾任「國際邏輯、方法論、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臺灣分會」(LMPST Taiwan)主席、台灣哲學學會副會長、考試院文官學院「經典研析」課程講師,負責公務員哲學素養的訓練等。
在臺大創新教學教育平臺Coursera開設的公開課「活用希臘哲學」,獲全球數十萬華人蜂擁選修,並常受邀至各大學、團體舉辦講座,亦常透過社群網路、媒體、演講及撰文推廣哲學,希望藉各種方式,讓大眾覺得「哲學不難又有用」,體認哲學思想的價值與重要性。
主要研究領域為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哲學、政治哲學等,著有《求真:臺大最受歡迎的哲學公開課》、《求善:臺大哲學教授的斯多噶生活講堂》、《索羅斯的投資哲學》等。
章節試閱
前 言
我從大學時期開始讀哲學,現在算起來,快四十年了。回想起來,真是感觸良多。剛開始的時候,書讀得懵懵懂懂,但感覺還不錯,原因有三。
第一,哲學這門學科有個魔力:懂得人不多,但佩服的人不少。很多人聽說哲學是「萬學之母」,覺得讀哲學非常「酷」,但有勇氣跳進來讀的人很少,所以遇到我們讀哲學之人時,都會以欣賞「烈士」的心情,看我們如何面對未來那種「風蕭蕭兮易水寒」的人生;他們自己則是說說而已,望之卻步。
第二,哲學很奇特,不時傳來這門學問「最關鍵」的好消息。我有好幾次,聽到「大人物」在演講的時候,神來一筆,說他在大學時期想要轉讀哲學系,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如願,至今依然後悔。
每每聽到這種說法的時候,我就很高興,想到自己提前「卡位」,不用轉系,甚至認為自己與演講的人差不多,也是「大人物」。這當然是自我安慰的話,不過這些安慰對我而言特別重要,因為我畢竟選擇了一個少有人要讀的學科。
第三,很多人並不知道「哲學」是什麼?卻認為所有沒有答案的問題,都是「哲學的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問題?我不清楚,但我卻經常碰到這樣的問題,也看到提這些問題的人,那種很想知道答案的模樣。
這些人經常會認為,哲學的問題,只有學哲學的人會回答。這就好像是學教育的人懂得如何辦教育、學政治的人懂得如何選舉一樣,其實是沒什麼根據的。
他們會問我:「我從哪裡來」、「我往哪裡去」、「我是什麼」這種大哉問。說來奇怪,這明明是沒有人能回答的問題,但卻公認是最著名的哲學問題。當我被問到類似這種問題的時候,我一開始傻傻地承認,說我對這三個問題都不清楚,也不知道答案。
結果呢?惹來一陣訕笑。
別人嘲笑我沒前景,我不難過,但是別人嘲笑我不能回答問題,我可真難過了。
直到某一天,我學乖了、變聰明了,我可以回答大家這些我原先感覺沒有答案的問題。不但如此,我還強調,哲學家可以回答「所有的問題」,這讓我很有成就感(不管說的對不對)。
然而,這一說不得了,我面對的挑戰接踵而至。有的時候我能應對,有的時候我且戰且走,有的時候覺得異常丟臉。不過慢慢的,在這一問一答之間,我學會了三樣能力:
一、語言表達能力。
二、獲得知識能力。
三、捍衛立場能力。
首先是「語言表達能力」。
當別人問哲學問題的時候,例如:「什麼是幸福?」那麼你回答這個問題的速度要快、要準,說話要流暢,思路要有條理,在回答中表明立場,最好是說:「接下來要回答的,是我自己的立場。」同時要說:「幸福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標,你我都不例外,我們都很想知道,幸福是什麼。」
這種不疾不徐的答案,加上把大家都扯進來,你可能會發覺,「幸福」的確是牽涉到個人以及所有人的問題。對於這種極大的哲學問題,只要把個人經驗以及所有人的感覺作為答案的表達方式,久了,面對這種大問題,不但有了經驗,而且往往可以得到「言之成理」的機會,做出可以接受的回答。
但是單求「接受」還不夠,你必須培養第二種能力,也就是「獲得知識能力」。通常,毫無緣由的求知很困難,因為學海無涯,實在是不知道從哪裡開始,而且要忍住求知那段寂寞也真的很不容易。
不過,在有問題需要回答,卻在一時之間答不出來的時候,需要找資料,充實自己回答問題的能力,情況就非常不一樣了。尤其是面對已經回答過的問題,又覺得自己答得不好,這時求知的動機就出現了,讀起資料來特別帶勁,而且對於自己的要求特別高,怕表現不出自己的實力,甚至還會期待再有這麼一次機會,回答「什麼是幸福?」這個問題。
在表達能力以及獲知能力都加強過後,回答這個問題必然順多了。可是萬一正在滔滔不絕講述幸福為何,遇到踢館的人,從頭到尾反對你所說的內容,那麼這就是展開你的「捍衛立場能力」的時候了。
「捍衛立場能力」不是詭辯能力,更不是堅持己見、死不認錯的能力。「捍衛立場」指的是「捍衛自己的觀點」,而這要培養三方面的技巧。
第一個技巧是「清楚表達自己的觀點」。這種技巧呢,除了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邏輯清晰、層次分明,再次展現自己的觀點,以無懈可擊的方式,讓對方不但能夠聽得懂,還要說服他。
第二個技巧是「快速重新整理對方觀點的架構」。這是很重要的,因為重新整理對話人說話內容的架構,目的是為了要快速找出對方觀點的破綻,最好是對方所說內容的矛盾。
這是跟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70-399)學的,只是這位哲學祖師爺的方法更細緻一些。蘇格拉底用「反問」的方式讓對方承認,這是他的觀點、那是他的立場,聽起來都沒有問題,對話人也會同意。可是當對方承認並回顧重新建構、分析的過程與結果後,會發現,每一個步驟都對,但自己的觀點前後不一致、出現矛盾,明顯有錯誤,甚至會感到無地自容。
我不知道蘇格拉底對於讓對方難堪的時候,心裡的感覺是什麼?就我自己的經驗而言,只要不得罪人,讓人感覺出現錯誤,其實不壞。不管對誰而言,這就是進步的機會。
第三個技巧是「承認錯誤」。把承認錯誤當成技巧的主要原因是,承認錯誤是學習的重要關鍵。一般人不會也不願意承認錯誤,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感覺不到錯誤發生的點。承認自己錯誤的原因,除了需要對話方的犀利質疑以外,另外更重要的是,自己要能夠在對話的過程中,聽出自己所說的論證,在面對別人質疑的破綻。
我必須坦白講,這並不容易,畢竟承認錯誤是一件很難堪的事情,但是只要想到,一旦承認錯誤以後,就能夠在下一次對話過程中避免這個錯誤,這就是承認錯誤的收穫。
就好像在武俠小說裡面所談到的「千敗刀王」一樣。一個練刀的人,無論他的技法如何嫻熟,也會有破綻,那麼他唯一能夠存活的機會,就是找對手多練習,發現破綻,改正千次,必然變成一位武藝極為高強的人。承認錯誤,作為一種技巧,就是這個道理。這種技巧的培養是要從心裡做起,需要認知被別人發現論證弱點不是壞事,只要透過反思,承認真是因為錯誤而出現破綻時,應該欣然面對。
多數人認為,在人前出錯很丟臉,但是「承認錯誤」卻是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技巧。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中的「善」,就是好。承認錯誤,加以改正,並且要能夠從錯誤中學習,對人一生都好。
我知道,承認錯誤,說得容易,做起來難,但這正是追求進步的關鍵。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從哲學的門外漢開始,慢慢培育自己這三個技巧,如今一晃四十年過去了。對我個人而言,這三個技巧成為學習哲學極為有效的方法。我可以更明確地講,學習方法很重要,因為不但是哲學,所有的學問,「問答」都是最有效率的學習方法。
有了學習方法之後,那麼應該學習什麼哲學呢?
我必須坦白,以我教哲學幾十年的經驗來講,一般人根本對於哲學是什麼感到茫然。除此之外,一般人可能也不想理解哲學到底是什麼,因為感覺哲學沒什麼用。問一般人需要什麼哲學,這個問題基本上就問錯了。
一般人在意的問題,最多就是「人生三問」:我從哪裡來?我往哪裡去?我是什麼?它們都是有關人生的問題,但這連我們受過專業哲學訓練的人都非常清楚,這些問題實際上沒有標準答案。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推廣哲學呢?我認為,這就是激發好奇心的時候了。
人人都有好奇心,但並不是人人都願意費工夫去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好奇心需要激發,否則過著不費腦筋的日子,年復一年不是也挺好的嗎?那麼應該怎麼樣激發好奇心呢?
這倒真是個因人而異的問題,有的人有強烈的好奇心,對於什麼事情都有興趣打破砂鍋問到底,但有更多的人不是這樣。那麼要怎麼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花心思在哲學這門許多人認為沒什麼用處的學問上呢?
這時候,我們哲學工作者一定要投一般人所好,講一些與他們切身相關的事情,讓他們覺得這些事情不弄清楚,日子好像過得迷迷糊糊。不但現在活得迷糊,過去發生什麼事情也不清楚,對於未來更是一無所知,逆來順受,無法面對。坦白說,許多人為生活顧不得這麼多,因為這種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問題過於空泛,目前先填飽肚子最重要。
有這種實用想法的人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對於我們現存的一切感到好奇的人,他們會從歷史的角度問,我們怎麼演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為什麼從科學發明之後的幾百年,整個人類的文明都出現了這麼大的變化呢?為什麼傳統價值似乎越來越薄弱?如果失去了傳統價值,我們會創造新的價值嗎?
這些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而且未必有標準答案,但本書確實針對這些「大哉問」做說明。我並不企圖提供答案,我承認我沒有那個本領,我甚至懷疑任何人有提供答案的本領,但在本書中,我所企圖達到的是,提供回答這些問題的脈絡,讓讀者們在這些脈絡中,自己思考我講的內容。
針對這些問題,我在本書中提供的內容,重點在於強調,閱讀本書只是一個學習哲學的開始。本書從哲學歷史的角度出發,以經驗認知為基礎,嘗試提出回答這些問題的脈絡,透過這些脈絡所獲得的答案,雖然不會是標準答案,但它們是可以被認同或是否定的答案。
認同的人需要繼續追求更精緻的答案,否定的人當然需拿出否定的證據,努力找出更肯定的答案。這是學習哲學的方法,也是研究哲學的樂趣,畢竟哲學從一開始就是練習有意義的「抬槓」,因為真理越辯越明,而且永無止境。
在這本書中,我期許能夠做到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為了要引發共鳴,刺激讀者求知的欲望,為此我必須選擇一個最廣泛也最深刻的議題,同時這個議題必須是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視的。
第二件事情,我必須選擇一個最基本的立場,讓從這個立場上做的所有論述都能夠言之成理,方向一致。
第三件事情,我必須要講清楚所有我要談的議題,具體而微,深入淺出。
首先,什麼議題最能夠激發大家的好奇心呢?議題很多,不過從整體而言,人類所關心的最廣大以及涉及古今中外的議題,就是我們的「存在」。我們存在於什麼環境?什麼世界?甚至什麼宇宙?人的存在決定人的處境,而且存在不單是外在的一切,也包含人內心所想的一切。人對於外在有感覺,但對於內在也有意識。這些內、外各式的存在,無論微觀的,或是宏觀的,都決定人存在的處境。
古今中外,所有的文明都對於「存在」的議題表達了高度的關切,甚至想要透過一套系統,合理地說明一切與我們「存在」相關的內容,這就是「宇宙觀」的由來。在本書中,我將說明宇宙觀的起源與功用,它不但解釋所有存在的議題,還包含了人應當做什麼事情,以及如何活出有意義的生命。
其次,在回答這些議題的過程中,我所採取的基本立場是強調以經驗為本。我必須先說清楚,我所講的經驗包含內容廣泛,只要是能夠感覺到的,甚至心靈與意識,都屬於經驗。例如:當我們在經驗中察覺:年有四季,而且它們似乎都有一定的規律,那麼我們就會問,這些規律是哪來的?是誰設計的?是如何創造的?這就是一種基於經驗的發問,而將經驗中所能夠感覺到的一切當作結果,並依此找出年有四季的原因。
為什麼要堅持以經驗為本的立場呢?原因就是,這是一本哲學的書,哲學最大的特色就是思考靠理性,而立場靠經驗。哲學堅持原初的理念,以經驗為本,以理性為宗,然後在有需要時,用想像,甚至神話為輔,目的在於發現一個融貫以及一致的結果,而這就是宇宙觀,能夠說明我們對「存在」的疑惑。
最後,如何透過本書,深入淺出,以簡單而且直接的方式,說明重要的哲學議題。在這個問題上,我除了參考各式哲學書籍外,在主要結構方面,借重法國哲學家呂克.費瑞(Luc Ferry,公元1951- )的觀點,因為他注重哲學議題的來龍去脈,並且深入淺出,最重要的是,他在方向上,往往一語道破,極為清晰。
我研讀哲學近四十年,心中一直有個問題,深深覺得這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甚至不能夠用專業的角度來談,因為哲學是所有人應當擁有的知識寶庫,因此我對哲學有熱情,而哲學對我來講也很有用。然而,現實很殘酷,社會大眾對於哲學興趣缺缺,並不覺得哲學有什麼用處。
於是我花了很多時間思考,做了很多推廣哲學的工作。從思考與工作兩方面讓我得到的結論是:大家覺得哲學太難了!尤其是西方哲學,而若非清楚地指出來,哲學與日常生活好像沒有什麼關係。
因此,我想寫本容易理解,且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哲學書。我想要達到這兩個目標的關鍵就是,要能夠從歷史脈絡中,回應我們日常生活中最關鍵的地方。人類文明發展的關鍵,毫無疑問的就是近、現代科學的發展。
近、現代科學對社會、生活改變巨大的事實,讓這個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夠感受到這四百多年來所產生的變化。在科學發展盛行的歐洲,所有的哲學家也都因為科學發展對人類文明產生的震撼,提出了各式各樣的回應,其中最重要的回應來自於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公元1724-1804)。
康德的影響非常深遠,不但針對科學知識,甚至連道德、人生,以及信仰在現代的發展都有具體的說明。最重要的是,了解康德的哲學,可以知道我們的過去、現在、未來。我們說康德是現代哲學的奠基人,並不為過,但是要如何清楚地說明康德的哲學,往往很困難。說得太複雜,回到哲學太難的原點;說得太簡單,又難免誤導大眾,在這兩難之中,呂克.費瑞《昨日與今日之智慧》(Sagesses: D’Hier et D’Aujourd’hui, Paris: lammarion, 2014)一書給我很大的啟示。
在呂克.費瑞的啟示下,我結合了我的認知、我的興趣與我的方向,寫下了這本書。正如同我先前講過的,我寫本書的目的在於「讓大家覺得哲學不難又有用」。
讓大家覺得哲學不難,是我作為一個哲學教育者的責任;讓大家覺得哲學有趣又有用,是我的人生目標。
這本書只是一個開始,我會持續朝這兩個目標努力。
前 言
我從大學時期開始讀哲學,現在算起來,快四十年了。回想起來,真是感觸良多。剛開始的時候,書讀得懵懵懂懂,但感覺還不錯,原因有三。
第一,哲學這門學科有個魔力:懂得人不多,但佩服的人不少。很多人聽說哲學是「萬學之母」,覺得讀哲學非常「酷」,但有勇氣跳進來讀的人很少,所以遇到我們讀哲學之人時,都會以欣賞「烈士」的心情,看我們如何面對未來那種「風蕭蕭兮易水寒」的人生;他們自己則是說說而已,望之卻步。
第二,哲學很奇特,不時傳來這門學問「最關鍵」的好消息。我有好幾次,聽到「大人物」在演講的時候,...
作者序
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將這本小書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這本書是標準的「大題小作」:使哲學這麼「大」的題目,在這本書中只展現了一小部分。雖然只是「小」部分,意義卻很深遠,主要的理由有三點。
第一,我以「生死」的問題作為本書的出發點,企圖引發大眾的共鳴,告訴大家:想要了解哲學,第一步就是思考所有人都會問的問題—生死,因為生死問題的普遍性,說明了理解哲學的重要性。
第二,「宇宙觀」是本書中出現最頻繁的名詞,但這個名詞並不是學術專有名詞,而是所有文明、傳統與族群對於外在世界都會產生的整體思維。在不同的環境中,雖然宇宙觀的發展有複雜與簡單之別,但這對於了解生存環境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行為準則上。因為人處事不能恣意妄為,必須明事理、有依據,而這就是宇宙觀中所展現的「規矩、規範、規則」。
第三,本書以「科學發展」作為一個分界點,這分界點是全面的,因為科學本身就是一個宇宙觀,且科學具有橫掃一切的態勢,不但取代了傳統宇宙觀,也包含全世界所有的宇宙觀,甚至連東、西方文化的差距也沒那麼重要了。
沒錯,科學就是這麼厲害。因此本書在「小作」哲學這個「大題」中,指出一項事實—科學改變了一切!千萬不要以為這表示科學發展興盛的西方人改變了其他地方的人的宇宙觀,這是錯誤的想法,因為最先被科學思維顛覆的宇宙觀,正是西方人的傳統宇宙觀。
當傳統宇宙觀被否定的時候,西方人原先的知識、道德、美感與宗教的傳統概念陷入「真空」。那麼,「古厝」被拆掉的西方人突然感到:舊的一切全被否定,新的觀念尚未誕生,生命沒有依歸,這怎麼辦呢?
就在這個時候,德國哲學家康德「以人為本」,重新建構知識、道德、美學與宗教觀念。當然康德也是人,所以當他否定那個以神為主的時代,進入以人為本的現代時,他特別注意人的「限制」。
康德以「批判」為題,但他立論著書的目的不以顛覆為樂。康德之目的,明顯「以理性為重,以經驗為師」。
「理性」與「經驗」雖然不是萬能,但它們都是人這個「有限存在」僅存的超越能力。這是康德哲學偉大之處,但重點並不在強調人能創造奇蹟。正好相反,人有限制,所以人必須知道限制在哪裡;人有理性,但理性是有限的;人有經驗,可以透過歸納得到認知,但歸納本身有可能出錯。
本書對於康德哲學著墨甚深,但重點並非在於強調理性與經驗的神通廣大。伴隨人的有限性,所有來自理性與經驗的知識,必須不斷加以檢驗。在科學逐漸興盛中,所有傳統宇宙觀被否定,但我們必須注意,康德並不興高采烈地歡迎這個科學宇宙觀,而是鼓勵人們「勇敢求知」,強調唯有不停止的進步,才能面對失去傳統的「真空」。
因此,我在本書最後強調三點:
第一,我們不能誤解康德,認為康德哲學一切皆以理性為依歸,提供標準答案。我們要知道,在歐洲思想史中,以理性為代表的啟蒙時代,面臨的情況是:以批判、感性為主的浪漫時代接踵而至。這其中的轉變非常值得我們深思,尤其是完全以理性為主的啟蒙時代,其中所包含的價值,值得參考,但不會是人生的標準答案。
第二,無論東、西方,對任何人而言,因為科學發展失去傳統宇宙觀的代價,就是失去了來自人本性的道德觀。愛因斯坦說的非常好:「人們可以談科學的道德基礎,但反過來,人們沒有辦法談道德的科學基礎。」這說明道德的範圍遠大於科學所涵蓋的內容,所以當科學顛覆以道德為基礎的傳統宇宙觀,即使科學用新的宇宙觀解釋道德,但傳統道德被科學思維取代的過程,構成了現代社會中許多亂源。人們對於失去傳統道德感到遺憾的同時,卻又不得不面對現代科學所提供的「理性答案」。
第三,哲學中思想的活動不提供所有問題的標準答案。我們因思考而出現問題與解答,但我們並不因此認為哪一個答案是標準答案。「標準答案」在哲學中是不存在的,因為思想是動態的、辯證的以及連續的。開始哲學思考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放棄追求標準答案的態度,只需要不停止的思索問題與答案,然後在貌似無懈可擊的答案中,再思索出不同的答案。
這就是我所認識的哲學!
苑舉正
2022年7月於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將這本小書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這本書是標準的「大題小作」:使哲學這麼「大」的題目,在這本書中只展現了一小部分。雖然只是「小」部分,意義卻很深遠,主要的理由有三點。
第一,我以「生死」的問題作為本書的出發點,企圖引發大眾的共鳴,告訴大家:想要了解哲學,第一步就是思考所有人都會問的問題—生死,因為生死問題的普遍性,說明了理解哲學的重要性。
第二,「宇宙觀」是本書中出現最頻繁的名詞,但這個名詞並不是學術專有名詞,而是所有文明、傳統與族群對於外在世界都會產生的整體思維。在不同的環境中...
目錄
前 言
第一章 哲學的起源
一、人生大哉問——什麼是哲學
二、對死亡的恐懼——哲學的前奏
三、直面死亡的恐懼——中、西哲學的起源
第二章 宇宙觀基本內容
一、經驗、理性、系統——宇宙觀的形成
二、神之視角(理論)——讓宇宙觀更完善
三、斯多噶哲學——宇宙觀的代表
四、邏格斯(LOGOS)——創造的力量
五、自然宇宙——倫理的依據與規範
六、人生大課題——超越生命的限制
七、基督教化——宇宙觀大轉變
第三章 宇宙觀的懷疑、顛覆與轉換
一、朝天一望——懷疑的時代來了
二、科學——顛覆傳統宇宙觀的原因
三、康德——反傳統宇宙觀的哲學家
四、互為主體——宇宙觀轉換的準備
第四章 新宇宙觀
一、批判——康德哲學宗旨
二、康德哲學——宇宙觀轉換關鍵
三、經驗主義的懷疑——科學面臨的大敵
四、綜合先驗判斷——科學的本質
第五章 新倫理觀
一、互為主體性——康德道德哲學的基礎
二、自由平等——建立新的倫理觀
三、完善化生存能力——人異於動物的獨特能力
四、教育與政治——人類文明發展的關鍵
五、無私、平等、責任——盧梭對康德的啟迪
六、無上命令——實踐理性的原則
第六章 美學與世俗化宗教
一、讓生命更有意義——美學
二、「普遍」與「特殊」——活出「與眾不同」的人生
三、以人為本——美學核心精神
四、判斷力產生的過程——美的標準
五、生命的意義——美學的價值
六、知道什麼是啟蒙——求知的前提
七、「道德」與「救贖」——面對死亡的恐懼
八、「理性」與「自由」——道德判斷的依據
九、「科學主義」與「愛國主義」——世俗化宗教
結 論
後 記
前 言
第一章 哲學的起源
一、人生大哉問——什麼是哲學
二、對死亡的恐懼——哲學的前奏
三、直面死亡的恐懼——中、西哲學的起源
第二章 宇宙觀基本內容
一、經驗、理性、系統——宇宙觀的形成
二、神之視角(理論)——讓宇宙觀更完善
三、斯多噶哲學——宇宙觀的代表
四、邏格斯(LOGOS)——創造的力量
五、自然宇宙——倫理的依據與規範
六、人生大課題——超越生命的限制
七、基督教化——宇宙觀大轉變
第三章 宇宙觀的懷疑、顛覆與轉換
一、朝天一望——懷疑的時代來了
二、科學——顛覆傳統宇宙觀的原因...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