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與他的自我思辨之旅
他的「心學」,雖然在中國只是儒學的一個支系
卻成為近代日本富國強兵之源
◎什麼是「心學」?
「心學」係由明朝王陽明(王守仁)首倡,南宋陸九淵奠基。屬於「儒學」的一門學派,與主流程頤、朱熹的「程朱理學」大相逕庭,也與其分庭抗禮。
「心學」強調的是「心即是理」,也就是追求真理應該回歸到自己的本心,並延伸出「知行合一」的道理。王陽明的「心學」雖然沒有在中國發揚光大,但卻流傳到同樣重視儒學的日本、朝鮮,可說間接促使日本走向現代化,也對倒幕運動與明治維新造成重大影響。
◎王守仁的思想集大成──《傳習錄》
《傳習錄》被譽為「心學」第一書,是王陽明的講學語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但因為是文言文,對現代年輕學子來說不容易看懂,修習太難,就有為心學講究體悟的概念。
但其實《傳習錄》沒有想像得那麼難以克服。
1.《傳習錄》由「語錄+書信」組成。
本書在原汁原味地呈現先賢的智慧的基礎上,採用標題式,將徐愛等語錄及七封分書信,均分成小節來講解,主題明顯;外加清晰流暢的譯文,精闢的解讀,讓讀者翻閱之,頓覺愛不釋手。
2.導入王陽明個人生平來介紹心學。
本書導讀中,簡略以王陽明的生平來引導初階入門的讀者瞭解心學,《傳習錄》通過陽明先生為媒介,將這些體悟,轉化成吸收《傳習錄》思想的輔具。
衷心希望此書能夠使讀者朋友在品讀國學博大精深的同時,能夠讀透經典,開啟智慧,指導生活。
◎本書為《傳習錄全鑑》(9789869845106)二版
作者簡介:
王陽明
原名雲,後改名守仁,字伯安是中國儒學界的泰斗之一,也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軍事家和心學的集大成者。
因他曾隱居紹興會稽山陽明洞,後又創辦陽明書院,所以世稱他為「陽明先生」,其學說被叫做「陽明學」。王陽明一生頗有成就,他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文武全才。
遲雙明
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鄲市人。199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曾在邯鄲鋼鐵公司任子弟中學教師、《邯鋼報》編輯等。主要作品有:《首席執行官》(中國商業出版社,2002年)、《諸葛亮日記》(九州出版社,2004年)、《邊讀邊悟菜根譚》(中國華僑出版社,2006)、《素書全鑒》(中國紡織出版社,2009)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本書為人際溝通類別中,最發人深省的書籍之一。希瑟.漢森豐富的多元文化經驗,對細微差異的敏感度,對企業政治的精通,以及實用的建議,使《帶風向的3%法則》成為二〇二二年的「必讀」商業書籍。
勞莉.施洛芙(Laurie Schloff),行政溝通教練和暢銷書《聰明演講:60秒搞定超過100個演講問題與恐懼的策略》(Smart Speaking: 60 Second Strategies for More than 100 Speaking Problems and Fears)作者
我一直認為,聯繫和貢獻是良好領導力的核心,如果沒有強大的溝通技巧,你就無法實現這兩點。《帶風向的3%法則》將為你帶來勇氣,讓你在這個世界上大聲說話,並以有意識的和有聯繫的方式完成。本書對於那些想在自己的組織中有所作為,並激勵其他人也如此的各個層次領導人來說,是必備的指南。
吳家錫(Jiak See Ng),德勤(Deloitte)亞太區金融諮詢負責人
本書為今天的溝通挑戰提供了整體的、現實的框架。
凱爾.賀加蒂(Kyle D. Hegarty),《意外的商業遊牧者》(The Accidental Business Nomad)作者
在當今的醫院裡,溝通對病人的安全和團隊的凝聚力至關重要。本書為讀者提供溝通工具,讓你在最重要的時刻清楚地傳達想法,同時保持你的身份認同與背景。
胡安.布勞(Juan B. Grau),醫學博士,美國心臟學院會士(FACC),美國外科醫師學會會員(FACS),外科全職教授,山谷醫院(The Valley Hospital)衛生保健系統與克利夫蘭診所基金會(The Cleveland ClinicFoundation)、渥太華大學心臟研究所(The University of Ottawa Heart Institute)聯盟心臟胸腔外科主任。
如果你對提高溝通技巧感興趣,《帶風向的3%法則》是你的必讀書目。希瑟對待溝通的方式與大多數人不同,她專注於自我意識和文化敏感度。這本書與你曾經讀過的任何溝通書籍都不一樣,會讓你反覆閱讀參考。
海瑟.韓森(Heather Hansen),獲獎律師,亞馬遜暢銷書《優雅鬥士》(The Elegant Warrior)作者。
隨著世界的變化,我們的溝通方式也在變化。《帶風向的3%法則》是當前數位時代的溝通指南:本書令人耳目一新,來的正是時候。我從這本書的課程中受益匪淺,並將把它作為未來的參考。對於任何希望成為更具自信的溝通者來說,這是本必讀的書。
詹姆斯.林(James Lim),碧迪醫療器械有限公司(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執行副總裁兼大亞洲區總裁
在我們還無法與自己相處之前,要與思維和行為不同的人相處是非常困難的。我們越自信、越自覺、越與他人建立聯繫,就越不容易被壓抑,尤其是在最需要我們的聲音時。《帶風向的3%法則》是實現這項目標的藍圖。
薩巴.托斯(Csaba Toth),《不尋常時代中的不尋常感覺》(Uncommon Sense in Unusual Times)作者
希瑟.漢森結合了交際能力、語言、語言學和文化意識,為人際溝通提供了前衛的解決方案。她身為培訓師和學習與發展顧問的熱情和技巧,為我們提供了必要的推動力,讓我們更直接、更積極、更有自信地重新參與到我們面臨的新世界。對於關注多元化、公平和包容的各層級領導人來說,《不緘默》是本必讀的書。
貝緹娜.安娜妮塔普洛斯(Bettina Anagnostopoulos),卡圖斯(Cartus)公司語言及溝通解決方案負責人
名人推薦:本書為人際溝通類別中,最發人深省的書籍之一。希瑟.漢森豐富的多元文化經驗,對細微差異的敏感度,對企業政治的精通,以及實用的建議,使《帶風向的3%法則》成為二〇二二年的「必讀」商業書籍。
勞莉.施洛芙(Laurie Schloff),行政溝通教練和暢銷書《聰明演講:60秒搞定超過100個演講問題與恐懼的策略》(Smart Speaking: 60 Second Strategies for More than 100 Speaking Problems and Fears)作者
我一直認為,聯繫和貢獻是良好領導力的核心,如果沒有強大的溝通技巧,你就無法實現這兩點。《帶風向的3%法則》將為你帶...
章節試閱
編者語
王陽明,原名雲,後改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是中國儒學界的泰斗之一,也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軍事家和心學的集大成者。陽明先生生於公元1472年的一個官宦世家,其遠祖為東晉時期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卒於公元 1529年。因他曾隱居紹興會稽山陽明洞,後又創辦陽明書院,所以世稱陽明先生。後世一般稱他為王陽明,其學說世稱「陽明學」。他死後,明穆宗詔諡文成,故又稱王文成公。王陽明一生頗有成就,他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王陽明生在明朝中葉,當時學術頹敗,階級鬥爭繼續激化,統治集團日益腐朽,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經歷了400年、已經僵化了的程朱理學對此無能為力。王陽明試圖力挽狂瀾,拯救人心,乃發明「身心之學」,倡良知之教,修萬物一體之仁。
《傳習錄》也就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
總體而言,《傳習錄》是王陽明的語錄和論學書信集,與孔門的《論語》相似。「傳習」一詞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王陽明的哲學思想,主要反映在他《傳習錄》《大學問》等著作裡,其中以《傳習錄》最為典型,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尤其是他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傳習錄》在形式上打破了程朱理學的理論框架,重新建立了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為基本範疇的心學思想體系,在本體論和方法論上改造和革新了宋明理學,並在內容上強調主體意識和自主精神,反對迷信權威、依傍書本,具有強烈的平民意識,由此還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教育思想。為後世一些進步的社會改革家所讚賞和推崇。他的思想衝破了數百年來中國思想界為程朱理學所壟斷的沉悶局面,對明朝後期哲學與文藝方面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一直延續到我國近代並擴展到東亞,後來,其影響又逐漸深入到東南亞諸國、北美洲和歐洲。可見其思想的價值和魅力。以東亞為例,在日本,陽明學被一大批幕府末期的思想家所接受,推動了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在朝鮮,陽明學也暗中流傳,並影響了不少思想家。在經濟騰飛期的韓國,陽明學被奉為精神的垘本。
《傳習錄》是在王陽明生前及死後陸續編錄和刊行的,分為上、中、下三卷,包含了王陽明主要哲學體系及基本主張,是研究修習陽明學的基本著作,堪稱王門之聖書,心學之經典。雖然陽明學是唯心思想,有其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但在朱學衰頹之際,它倡導「心即是理」、「知行合一」,把儒家的內聖之道發展到了極致,其思想價值是很高的,對後人的啟迪是深廣的。即使到了現代社會,它仍然歷久彌新,閃現著美妙的光芒。這正是經典與眾不同的魅力所在。
鑒於《傳習錄》語言大多比較晦澀,難以理解,該書在原汁原味地呈現先賢的智慧的基礎上,採用標題式,將徐愛等語錄及七封書信均分成小節來講解,主題明顯;外加清晰流暢的譯文,精闢的解讀,讓讀者翻閱之,頓覺愛不釋手。衷心希望此書能夠使讀者朋友在品讀國學博大精深的同時,能夠讀透經典,開啟智慧,指導生活。
解譯者
編者語
王陽明,原名雲,後改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是中國儒學界的泰斗之一,也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軍事家和心學的集大成者。陽明先生生於公元1472年的一個官宦世家,其遠祖為東晉時期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卒於公元 1529年。因他曾隱居紹興會稽山陽明洞,後又創辦陽明書院,所以世稱陽明先生。後世一般稱他為王陽明,其學說世稱「陽明學」。他死後,明穆宗詔諡文成,故又稱王文成公。王陽明一生頗有成就,他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王陽明生在明朝中葉,當時...
推薦序
良知,是與天地萬物相對話的閘口
還記得讀書時期閱讀《傳習錄》,即便是白話譯本,卻也只有各篇篇名,每一篇章各自的涵義,多是經過老師帶領下,反覆咀嚼後慢慢自行歸納各篇論說主軸。
但此書重編翻譯後卻為大家省去了這個麻煩,使我在閱讀時滿心歡喜,因為它是一個非常適合初次接觸王陽明學問時,好的引領編排方式。
透過各篇,陽明在意什麼
上卷:
徐愛錄—心即是理:所謂的「理」並非如朱熹所言的「知識性」,難以窮極參透。所以重點是修練「心」,屏除私慾。
陸澄錄—格物無動靜之分:陽明認為只有「天理」才是立志、專注的對象,因此「人欲」的去除是無時無刻的,動靜皆在做這件事。
薛侃錄—一以貫之:功夫修養應該是無時無刻的,而這樣去除私欲的主動性不是表面效果而已。
中卷:
答人論學書—知行合一:世人皆認為「盡心知性」與「存心養性」,「夭」與「壽」,「心」與「理」,「知」與「行」乃兩件事情,事實上哪有所謂二分呢;就是因為弄錯了,才會致使天下議論紛紛。
答周道通書—在事上磨練:「格物」是「致知」工夫 。
答陸原靜書—良知學說:良知一直處於「未發之中」,是一種「已發」、「未發」相互牽動的狀態。
答歐陽崇一—萬物皆備於我心:知行本體,當「心」誠清明則能照見照萬物。
答羅整庵少宰書—正心誠意:學者日常用功的格物理論。總得來說是闡明:陽明功夫不只停留在心的內求,同時也強調外在的接觸思索。
答聶文蔚—人即天地之心:總的來說是闡明:良知,當他清明真誠時,人就體會良知作為本體的事實;而明瞭並實踐「致良知」的人,自然能明辨善惡,「視人猶己,視國猶家」 ,如此能自然關注到天地萬物,物與我融為一體。
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貴在引導:用禮儀來引導孩童,培養他們的善心,讓他們內心愉悅的學習。
教約—神而明之:學習規範的展示。
下卷:
陳九川錄—戒慎恐懼在心念:身、心、意、知、物只是一件事情而已。
黃直錄—陽明四句教:陽明強調「誠意」、「正心」、「格物」之間的關係。
黃修易錄—生之謂性:當惡念、欲念去除,良知本體自然顯現。這樣的本體顯現不須刻意為之,是自然而現的,心不覺有負擔(心累)的。
黃省曾錄—良知是造化的精靈:「致良知」應該是活活潑潑物我兩忘、內外無別。
此篇最後,陽明對四句教有詳細的原文論說。
最後,再次推薦此書給喜歡陽明學問,且欲接觸但不明其理的初學之人。
蘇子媖/國立清華大學 住宿書院導師 哲學新媒體共同創辦人
良知,是與天地萬物相對話的閘口
還記得讀書時期閱讀《傳習錄》,即便是白話譯本,卻也只有各篇篇名,每一篇章各自的涵義,多是經過老師帶領下,反覆咀嚼後慢慢自行歸納各篇論說主軸。
但此書重編翻譯後卻為大家省去了這個麻煩,使我在閱讀時滿心歡喜,因為它是一個非常適合初次接觸王陽明學問時,好的引領編排方式。
透過各篇,陽明在意什麼
上卷:
徐愛錄—心即是理:所謂的「理」並非如朱熹所言的「知識性」,難以窮極參透。所以重點是修練「心」,屏除私慾。
陸澄錄—格物無動靜之分:陽明認為只有「天理」才是立志、專注的對象,因此...
作者序
錢德洪序/成書之緣
錢德洪(1496—1574年),初名寬,字洪甫,浙江余姚(現由寧波市代管)人。曾讀《易》於靈緒山中,人稱緒山先生。明朝中後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王陽明的學生,是王陽明之後儒家心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與同時期的哲學家、思想家王龍溪齊名。錢德洪整理了王陽明的主要著作,修訂了王陽明的年譜,並進一步闡述、發展了心學,對陽明學的傳播和民間化起了很大作用。
【原典】
先生初歸越時,朋友蹤跡尚寥落,既後四方來遊者日進。癸未年已後,環先生而居者比屋,如天妃、光相諸刹,每當一室,常合食者數十人,夜無臥處,更相就帟,歌聲徹昏旦。南鎮、禹穴、陽明洞諸山遠近寺刹,徒足所列,無非同志遊寓所在。先生每臨講座,前後左右環坐而聽者,常不下數百人,送往迎來,月無虛日。至有在侍更歲,不能遍記其姓名者。每臨別,先生常嘆曰:「君等雖別,不出天地間,苟同此志,吾亦可以忘形似矣。」諸生每聽講出門,未嘗不跳躍稱快。嘗聞之同門先輩曰:「南都以前,朋友從遊者雖眾,未有如在越之盛者。此雖講學日久,孚信漸博,要亦先生之學日進,感召之機,申變無方,亦自有不同也。」
德洪曰:昔南元善刻《傳習錄》於越,凡二冊。下冊摘錄先師手書,凡八篇。其答徐成之二書,吾師自謂「天下是朱非陸,論定既久,一旦反之為難,二書姑為調停兩可之說,使人自思得之」。故元善錄為下冊之首者,意亦以是歟?今朱、陸之辨明於天下久矣。洪刻先師《文錄》,置二書於《外集》者,示未全也,故今不復錄。
其餘指「知行之本體」,莫詳於《答人論學》與答周道通、陸清伯、歐陽崇一四書;而謂「格物為學者用力日可見之地」,莫詳於答羅整庵一書。平生冒天下之非詆推陷,萬死一生,遑遑然不忘講學,唯恐吾人不聞斯道,流於功利機智以日墮於夷狄禽獸而不覺,其一體同物之心,終身,至於斃而後已。此孔、孟以來賢聖苦心,雖門人子弟,未足以慰其情也。是情也,莫見於答聶文蔚之第一書。此皆仍元善所錄之舊。而揭「必有事焉即致良知功夫,明白簡切,使人言下即得入手」,此又莫詳於答文蔚之第二書,故增錄之。
元善當時洶洶,乃能以身明斯道,卒至遭奸被斥,油油然唯以此生得聞斯學為慶,而絕無有纖芥憤鬱不平之氣。斯錄之刻,人見其有功於同志甚大,而不知其處時之甚艱也。今所去取,裁之時義則然,非忍有所加損於其間也。
【譯文】
先生剛剛辭官回到越地時,沒有多少朋友來探訪,後來從四方來遊學求教的人一天天多了起來。癸未年以後,先生住宅周圍的房屋就已經人滿為患,像天妃、光相等寺廟,每一間臥室,常常是吃住在一起的幾十人,晚間都躺不下,只好輪流睡覺,坐席談話唱歌日夜不斷。南鎮、禹穴、陽明洞遠近的寺廟,只要能站腳的地方,都成了志同道合的人的徜徉之地。先生每次要開講座了,前後左右環坐聽講的人,經常不少於幾百人,迎來送往,日日不停。甚至有在這兒待了一年多的,還不知道姓名。每次到了分別的時候,先生經常嘆息說:「你們雖然走了,但我們還同在這天地間,如果和我有相同的志趣,我也很自豪呀!」學生們每次聽完講座出門,從來沒有不跳躍說好的。我曾經聽同門的前輩說:「先生拜南京兵部尚書以前,雖然跟從的人也不少,但也沒有像如今在越地這樣的盛況。這雖然說是先生講學的日子長了,信譽日隆,但更主要的還是先生的學術越來越精密,感召力和實用性自然和以前大不相同。」
錢德洪(我)說:以前南元善在越地刻印《傳習錄》,分為上、下兩冊。下冊收錄了先生的八封書信。其中在《答徐成之》兩封信中,先生說:「天下人肯定朱熹否定陸九淵,這樣的論斷時間長了,想要反過來,十分困難。這兩篇姑且算是為了調解朱陸之爭,讓人自己思考去得到收穫。」因此,南元善將這兩封信放在下冊的開頭,大概也是這個用意吧。現在,世人已明白朱陸之辯的內涵。我刻印先生的《文錄》時,把兩封信置於《外集》中,主要是有些觀點還不夠完善,因此,現不作收錄。
其餘關於知行本體的論述,最詳細的莫過於《答人論學》《答周道通書》《答陸清伯書》《答歐陽崇一》等四封書信。而論述學者日常用功學習的格物理論,最詳細的莫過於《答羅整庵書》。先生一生冒天下之非議,在萬死一生的逆境中始終不忘講學,唯恐我們不明道,而被功利和技巧所迷惑,以致淪為禽獸夷狄而不自知。先生終生兢兢業業地追求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的境界,直到死去才停止。這種孔孟以來聖賢所獨有的良苦用心,並不因學生和親人的勸慰而有絲毫的減輕。這種情懷,在《答聶文蔚》的第一封信中表現得最為詳盡。這幾封信,均按南元善以前所錄的舊版本而收錄。而揭示「必有事焉」和「致良知」功夫,用明白簡潔的語言,讓人聽了就能動手去做的,莫過於先生《答聶文蔚》的第二封信,所以在此我也增錄進來了。
南元善當時處兇險之境,竟然仍以講授先生的學說為己任,最終遭受奸臣排擠,但他卻因這一生能夠聽聞老師的學說而感到慶倖,絕沒有分毫的憂憤和悔恨。他刻錄《傳習錄》,人們只看到了他對於有志於學的朋友幫助很大,但不知他其時處境的艱難。我現在對其版本所做的增刪,是出於對於目前情況的考慮,而不是我忍心去增加或減損。
解讀
王守仁是文武全才,他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謀略於一身,做事智敏,用兵神速,曾拜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後因功高遭忌,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余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錢德洪序》的前一部分,介紹了王陽明辭官回到越地後的講學情況;第二部分對《傳習錄》的編排、刻印等有關問題作了些說明。
上卷
《傳習錄》上卷是王陽明講學的語錄,由徐愛、陸澄和薛侃所輯並經王陽明本人審閱而成,主要闡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意之所在即為物、格物是誠意的功夫等觀點。
一、 徐愛錄/心即是理
徐愛(1488—1517年),字曰仁,號橫山,浙江餘杭人,是王陽明最早的入室弟子之一,也是王守仁的妹夫。徐愛是一個典型的內聖型人才,可以說是陽明的「顏回」。正德七年(1512年)徐愛開始陸續記錄先生論學的談話,並編纂成本。但徐愛英年早逝,終年三十一歲。他生前一直期望為王陽明出《傳習錄》,後錢德洪完成其遺願。
◎徐愛引言
【原典】
先生於《大學》「格物」諸說,悉以舊本為正,蓋先儒所謂誤本者也。愛始聞而駭,既而疑,已而殫精竭思,參互錯綜,以質於先生,然後知先生之說,若水之寒,若火之熱,斷斷乎「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樂坦易,不事邊幅。人見其少時豪邁不羈,又嘗氾濫於詞章,出入二氏之學。驟聞是說,皆目以為立異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人聖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愛朝夕炙門下,但見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見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無窮。十餘年來,竟未能窺其藩籬。世之君子,或與先生僅交一面,或猶未聞其謦欬,或先懷忽易忿激之心,而遽欲於立談之間,傳聞之說,臆斷懸度,如之何其可得也!從遊之士,聞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遺二,見其牝牡驪黃,而棄其所謂千里者。故愛備錄平日之所聞,私以示夫同志,相與考而正之,庶無負先生之教云。
門人徐愛書。以下門人徐愛錄。
【譯文】
先生對於《大學》中「格物」等各種說法,都是以「舊本」為準,即程顥、程頤和朱熹所說的有許多錯誤的那個版本。我剛聽說時非常吃驚,進而有點懷疑,後來,我竭盡全力,相互比較分析,又向先生本人請教。經先生悉心指教,我才明白先生的學說如同水性清寒、火性熾熱一樣,絕對是《中庸》中所說的,即使百代之後聖人出現也不會懷疑的真理。先生天資聰穎,但是和藹可親,為人坦誠,平素不修邊幅。早年,先生性格豪邁灑脫,曾熱衷於賦詩作文,並廣泛深入研究佛、道兩家的經典之作。所以,時人初聽他的主張,都自認為是異端邪說,不予深入研究。但是他們不知道,在貶居貴州龍場的三年中,先生處困養靜,唯精唯一的功夫,已入聖賢之列,達到爐火純青之境界。
我有幸經常接受先生的教誨,才知先生所求的「道」,接觸到它好像很容易,但思量仰望它又愈見其高妙;表面看好像很粗淺,可是探討起來,又是那麼精深;學習掌握的時候好像就在眼前,可是發現完善起來又是那麼無止境。跟隨先生十多年來,竟然沒有能理解先生思想的精髓。當今的學者,有的僅與先生有一面之交,有的從未聽過先生的教誨,有的先入為主地懷有輕蔑、憤怒而激動的情緒,沒談上幾句就急於根據傳聞臆說,妄加揣度,這樣怎能真正理解先生的學說呢!跟隨先生的學生們,聆聽先生的教誨,經常是學到的少而遺漏的多,如同相馬時,只看到了馬的雌雄黑黃而忽略了千里馬的特徵。因此,我把平時聽到的教誨全部記錄下來,私下裡給同學們看,相互考核訂正,以不負先生的諄諄教誨。
學生徐愛書。以下內容為門人徐愛錄。
解讀
這段話是全文之開篇,相當於徐愛錄的前言。在這裡,徐愛除了介紹王守仁及其學說的概貌之外,還詳細記述人們對王守仁之學的態度。由於沒有去深入瞭解研究,人們「臆斷懸度」,徐愛本人一開始的時候也對先生之道「聞而駭,既而疑」,後來經過仔細分析才瞭解到先生之道是多麼博大精深。這說明,在未深入瞭解之前就輕易下結論,往往會陷入誤區。
錢德洪序/成書之緣
錢德洪(1496—1574年),初名寬,字洪甫,浙江余姚(現由寧波市代管)人。曾讀《易》於靈緒山中,人稱緒山先生。明朝中後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王陽明的學生,是王陽明之後儒家心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與同時期的哲學家、思想家王龍溪齊名。錢德洪整理了王陽明的主要著作,修訂了王陽明的年譜,並進一步闡述、發展了心學,對陽明學的傳播和民間化起了很大作用。
【原典】
先生初歸越時,朋友蹤跡尚寥落,既後四方來遊者日進。癸未年已後,環先生而居者比屋,如天妃、光相諸刹,每當一室,常合食者數十人,夜無臥...
目錄
目錄
錢德洪序——成書之緣
上卷
一、徐愛錄——心即是理
◎ 1徐愛引言
◎ 2親民與新民
◎ 3至善是心之本體
◎ 4求孝道於內
◎ 5此心純乎天理之極
◎ 6知行合一
◎ 7行是知的功夫
◎ 8格物致知,止於至善
◎ 9盡心即是盡性
◎ 10身之主宰便是心
◎ 11去其心之不正
◎ 12知是心之本體
◎ 13「禮」即是「理」
◎ 14天理人欲不並立
◎ 15虛文勝而實行衰
◎ 16務本尚實,返樸還淳
◎ 17因時致治
◎ 18事即道,道即事
◎ 19孔子刪《詩經》
◎ 20徐愛跋
二、陸澄錄——格物無動靜之分
◎ 1主一之功
◎ 2念念存天理
◎ 3相下得益,相上遭損
◎ 4人心天理渾然
◎ 5心如明鏡
◎ 6義理無定在,無窮盡
◎ 7人須在事上磨
◎ 8下學與上達
◎ 9 唯精唯一
◎ 10知行不分
◎ 11以循理為生
◎ 12三子是有意必
◎ 13志與功
◎ 14心即性,性即理
◎ 15理不容分析
◎ 16反省慎獨
◎ 17性、理關係
◎ 18省察與克治
◎ 19非鬼迷,心自迷
◎ 20定是心之本體
◎ 21孔子正名
◎ 22毀不滅性
◎ 23有是體即有是用
◎ 24陽明與易經
◎ 25存養夜氣
◎ 26動靜無端
◎ 27「道」無所謂上下
◎ 28仁者惻隱心懷
◎ 29權變之道
◎ 30自願原則
◎ 31良工心獨苦
◎ 32「治生說」誤人
◎ 33陽明與道教
◎ 34克制私欲
◎ 35哭則不歌
◎ 36防微杜漸
◎ 37儒家與科技
◎ 38後天修養之功
◎ 39道無精粗
◎ 40私欲如塵土
◎ 41克己功夫
◎ 42道無方體
◎ 43陽明的自然觀
◎ 44隨才成就
◎ 45做學問要有源泉
◎ 46貫通古今
◎ 47心統五官
◎ 48一念發動
◎ 49靜中體悟
◎ 50持其志
◎ 51聖人如天
◎ 52理在心性中
◎ 53已發與未發
◎ 54顏子沒而聖學亡
◎ 55現成良知
◎ 56本體不動
◎ 57主客消融
◎ 58心外無物
◎ 59時時用力
◎ 60「格」為「正」
◎ 61做功夫的目標
◎ 62孝悌為仁之本
◎ 63陽明批評佛教
三、薛侃錄——一以貫之
◎ 1心之神明
◎ 2不假外求
◎ 3不能「只管求」
◎ 4王朱異同
◎ 5純乎天理方是聖
◎ 6朱子之悔
◎ 7侃去花間草
◎ 8為學頭腦
◎ 9志向真切
◎ 10主宰常定
◎ 11不務空名
◎ 12以改之為貴
◎ 13道德實踐
◎ 14體用一源
◎ 15不肯移
◎ 16善用俱是
◎ 17主體性覺醒
◎ 18體未立,用安從生
◎ 19在心地上用功
◎ 20立志貴專一
◎ 21無所偏頗
◎ 22居敬窮理
◎ 23知是理之靈處
◎ 24本體無一物
◎ 25戒懼慎獨
◎ 26尊孟貶荀
◎ 27保全真己
◎ 28貴目賤心
◎ 29蕭惠好仙、釋
◎ 30真知即是行
◎ 31死生之道
◎ 32性、道、教
◎ 33解偏救弊
◎ 34功夫是恢復明德
中卷
一、答人論學書——知行合一
◎ 1特倡誠意
◎ 2與空虛頓悟之說相反
◎ 3功夫次第
◎ 4知行合一的理論基礎
◎ 5陽明的進學路線
◎ 6合心與理為一
◎ 7學、問、思、辨、行
◎ 8格物致知說之意旨
◎ 9誠意、致知、格物
◎ 10道之大端易於明白
◎ 11知行合一之功
◎ 12拔本塞源之論
二、答周道通書——在事上磨煉
◎ 1心意之所向
◎ 2何思何慮
◎ 3聖人氣象
◎ 4能實致其良知
◎ 5格物是致知功夫
◎ 6身體實踐
◎ 7性氣一體
三、答陸原靜書——良知學說
◎ 1妄心與照心
◎ 2良知無起處
◎ 3精、一、理、氣
◎ 4元神、元氣、元精
◎ 5良知即是未發之中
◎ 6理無動者
◎ 7未發與已發
◎ 8良知的情感因素
◎ 9戒慎恐懼為良知
◎ 10照心妄心
◎ 11去欲存理
◎ 12儒佛之辯
◎ 13去此病自無此疑
◎ 14明則誠矣
◎ 15良知即是道
◎ 16樂是心之本體
◎ 17無所住處
◎ 18錢德洪跋
四、答歐陽崇一——萬物皆備於我心
◎ 1良知與見聞
◎ 2在良知上體認
◎ 3素其位而行
◎ 4先知先覺
五、答羅整庵少宰書——正心誠意
◎ 1實有諸己
◎ 2古本之復
◎ 3不可不辨
◎ 4公道、公學
◎ 5不敢縷縷
六、答聶文蔚——人即天地之心
◎ 1聖人之治天下
◎ 2良知之學不明
◎ 3思以此救之
◎ 4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 5彷徨四顧
◎ 6伏枕草草
◎ 7全在「必有事焉」上用
◎ 8必有事就是致良知
◎ 9天地間只有此性
◎ 10本體即是良知
◎ 11孝為人的良知本性
◎ 12良知乃無「執」之大知
◎ 13「盡心」三節
◎ 14至當歸一
七、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貴在引導
八、教約——神而明之
下卷
一、陳九川錄——戒慎恐懼在心念
◎ 1破數年之疑
◎ 2格物猶造道
◎ 3無欲故靜
◎ 4雖聞見而不流
◎ 5在事上磨煉做功夫
◎ 6合內外
◎ 7只是粗些
◎ 8理障說
◎ 9人胸中各有個聖人
◎ 10功夫愈久,愈覺不同
◎ 11人人自有
◎ 12委曲謙下
◎ 13只要解心
◎ 14事上為學
◎ 15有詩別先生
◎ 16傷食之病
◎ 17學知與生知
二、黃直錄——陽明四句教
◎ 1學存此天理
◎ 2學思非兩事
◎ 3四句教
◎ 4陽明格竹
◎ 5童子格物
◎ 6強調「合一」
◎ 7知覺便是心
◎ 8格物即慎獨戒懼
◎ 9尊德性
◎ 10致廣大
◎ 11見性
◎ 12聲色貨利之交
◎ 13實去用功
◎ 14後天的感應
◎ 15超越見聞
◎ 16致良知是必有事的功夫
◎ 17一摑一掌血
◎ 18何足為恃
◎ 19立命功夫
◎ 20性相近即性善
◎ 21著不得一念留滯
◎ 22靈明
◎ 23嚴灘之辯
◎ 24不擇衰朽
◎ 25無我自能謙
◎ 26唯變所適
◎ 27故曰非助
◎ 28國裳請題字
◎ 29見在良知
◎ 30聖賢非無功業氣節
◎ 31隨人分限所及
◎ 32一念發動就是行
◎ 33聖人本體明白
◎ 34善惡只是一物
◎ 35誠意之極
◎ 36分上事
◎ 37動靜只是一個
◎ 38矜持太過終是弊
◎ 39作文作詩
◎ 40是無輕重也
◎ 41此心廓然
◎ 42佛氏不著相
三、黃修易錄——生之謂性
◎ 1既去惡念,便是善念
◎ 2良知存久
◎ 3無根之樹
◎ 4調習此心
◎ 5不為心累
◎ 6氣亦性,性亦氣 /
◎ 7隨人譭謗,隨人欺慢 /
◎ 8天植靈根 /
◎ 9與人為善 /
◎ 10 卜筮是理 /
四、黃省曾錄——良知是造化的精靈
◎ 1義即是良知 /
◎ 2思無邪 /
◎ 3道心人心 /
◎ 4因人施教 /
◎ 5自家本體 /
◎ 6看穿生死 /
◎ 7譭謗自外來的 /
◎ 8不厭外物 /
◎ 9因人而異 /
◎ 10簡化「知識」 /
◎ 11聖人之志 /
◎ 12與物無對 /
◎ 13只是致良知三字無病 /
◎ 14內外兩忘 /
◎ 15道即是教 /
◎ 16人心與天地一體 /
◎ 17順其良知之發用 /
◎ 18養心不離事物 /
◎ 19告子病源 /
◎ 20同此一氣 /
◎ 21心與物同體 /
◎ 22盡性至命之學 /
◎ 23剜肉做瘡 /
◎ 24實落用功便是 /
◎ 25至誠前知 /
◎ 26能處正是良知 /
◎ 27天理即是良知 /
◎ 28重功夫不重效驗 /
◎ 29巧、力非兩事 /
◎ 30是非之心 /
◎ 31日之餘光未盡處 /
◎ 32七情與良知 /
◎ 33知行即是功夫 /
◎ 34本體未嘗有動 /
◎ 35不妨有異處 /
◎ 36父子訟獄 /
◎ 37其心只空空而已 /
◎ 38自家經過 /
◎ 39元聲只在心上求 /
◎ 40自家解化 /
◎ 41在心上用功 /
◎ 42善與人同 /
◎ 43良知妙用處 /
◎ 44無未發已發 /
◎ 45圓融的人性論 /
◎ 46不為氣所亂 /
◎ 47狂者的胸次 /
◎ 48反其言而進之 /
◎ 49須做得個愚夫愚婦 /
◎ 50泰山和平地 /
◎ 51念謙之之深 /
◎ 52天泉證道 /
五、錢德洪跋——輾轉刊行
主要參考文獻
目錄
錢德洪序——成書之緣
上卷
一、徐愛錄——心即是理
◎ 1徐愛引言
◎ 2親民與新民
◎ 3至善是心之本體
◎ 4求孝道於內
◎ 5此心純乎天理之極
◎ 6知行合一
◎ 7行是知的功夫
◎ 8格物致知,止於至善
◎ 9盡心即是盡性
◎ 10身之主宰便是心
◎ 11去其心之不正
◎ 12知是心之本體
◎ 13「禮」即是「理」
◎ 14天理人欲不並立
◎ 15虛文勝而實行衰
◎ 16務本尚實,返樸還淳
◎ 17因時致治
◎ 18事即道,道即事
◎ 19孔子刪《詩經》
◎ 20徐愛跋
二、陸澄錄——格物無動靜之分
◎ 1主一之功...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