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兩闋〈如夢令〉名動京城的詩書門第之女,
「綠肥紅瘦」的清新詞作無不教文士、詩家拍案稱賞;
作清絕之詞、評詩家高下、懷天地家國
無以如君子般「倚南窗以寄傲」,便以「審容膝之易安」自勉
兩宋婉約詞的代表、千古第一才女的感遇人生!
──易安居士.李清照
【歸來堂十載光陰,烹茶賭書是知音】
趙明誠與李清照夫妻二人定居在青州時,曾任當朝宰輔的趙挺之已逝世,家族雖不復往日榮景,卻也因此遠離了朝堂紛爭,二人得以享有安適清閒的「歸來堂時光」,終日埋頭詩書文章、金石學問。
閒來無事時,夫妻二人隨手指一典故,道出此典出於何書的卷幾行幾,贏者品茶,輸者捧盞,博學強記的李清照每每所言皆無一差錯,趙明誠也總是恭敬為妻捧盞,二人就在這賭書品茶的樂趣中度過青州歲月,此番雅致的樂趣,只怕千古少有!
「花影壓重門。疏廉鋪淡月,好黃昏。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
【無懼萬世之譏,卻不敵、晚來風急】
世人解此作時大多將其中的愁怨視為李清照思念丈夫的閨怨,然而李清照身為一介文人,她對家國、對時局、對故土無法釋懷的愁,又豈是閨中怨婦的相思可比擬的?
她在戰亂中失去珍藏數十年的書卷字畫、宋室南渡後無依無靠、再嫁張汝舟卻非良人,她試圖在文人的世界中安身立命,卻終究難以擺脫身為女子的困境,世人的種種非議與傳統價值的審視更是對她的譴責,此愁不僅是個人命運的波折,更是對世道、對時局的徬徨。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地,怎一個愁字了得!」
【本書特色】:
李清照是北宋著名女詞人,其詞婉約含蓄、清新抒情,被譽為「千古第一才女」。本書以詞作一窺李清照人生的際遇,包括其家族在政治局勢傾軋下的幾般浮沉、與丈夫趙明誠的相知時光、宋室南遷後的流離生活等,細寫李清照如何在文詞中暢言她身為一介文士的情懷與抱負,以及脫離對女性才情的世俗枷鎖後,她向世人展示的不俗華彩。
作者簡介:
周舒,專職作家。已出版作品:《情到此間怎由人》、《暮春花盡,留與誰憐》、《納蘭詩詞賞讀》、《浮生六記》譯注、《西湖夢尋》譯注、《小窗幽記》譯注、《幾回清夢到花前:紅樓女子的草木情緣》、《仗劍千年辛棄疾》等。
章節試閱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那當是宋哲宗元祐四年(西元一〇八九年)的仲春時節,大宋國都東京城內早已春容滿野,暖律暄晴。所見處,皆是粉牆細柳,煙籠巷陌。道路旁的花都開了,惹得鶯啼芳樹,燕舞晴空。至於那些城中之人,或是香輪暖輾,或是駿騎驕嘶,熙熙攘攘地向著四方散去,只為一探東京城外的春天。
許多人都奔向了城西的新鄭門,門外大道的南北兩側是皇家瓊林苑與金明池。每逢春來,朝廷便會下令准許士卒百姓前往遊賞。聽說,文正公司馬光生前曾盛讚此地「日華駘蕩、波光靜綠」的美景。如今賢者雖去,但東京的百姓們依然感念他的恩德,更願意去一睹皇家園林的勝景。
然而,在華蓋雲集的通衢大道上,幾輛車子卻逆流而行,向著城內緩緩駛去,故此尤其惹人注意。風動車簾,那中間車篷裡一個六七歲的女童正用她明澈的雙眸打量著這個如夢如幻的都城,期待著見到她的父親。
城西一隅,一處宅院前高懸著「李宅」匾額,兩盞泛黃的油紙燈籠在微風中搖盪。當此繁花正盛時節,院內卻是竹影參差,苔痕濃淡,一片蔭翳。那翠竹掩映中有一間闊亮的軒室,匾額上「有竹堂」三個楷字綿勁遲澀,別具一格。
此時軒內可謂濟濟一堂,他們大都算是「舊黨赤幟」文正公司馬光的故人。當中高坐一位峨冠多髯者,正吟詠著「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入時」的詩句。眾人聽了都拍案稱讚,尊他一聲先生,又稱他作東坡老先生,原來正是翰林院大學士蘇軾。
至於座下弟子,皆是當朝名儒雅士:祕書省校書郎晁補之、太學博士張耒和國史編修官黃庭堅、秦觀,還有同任館職、以文章受知於蘇軾,被稱為蘇門後四學士的李格非、廖正一、李禧、董榮等人。
這些老少儒生們聚在一起,除卻吟詩作賦,感慨春光,更是為了慶賀李格非喜遷新居。三年的苦心經營,李格非終於在京城有了這一方安居之地,可以與家人團圓相聚。
眾人正說話時,外間傳報,小姐李清照回來了。
時人說起李格非,都知他是山東濟南章丘人,與其父皆出自忠獻公韓琦門下,文章清流,頗具風骨。宋神宗熙寧九年(西元一〇七六年)赴考之時,眾人皆以詩賦應考,唯有李格非大膽闡述經學,寫下數十萬言《禮記說》,由此得中進士。
大約正是李格非不入俗流的品性,加之他「俊警異甚」的相貌,竟惹得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王珪的青眼,將長女許以為妻。
做了當朝宰輔的乘龍快婿,李格非的仕途本可平步青雲。誰承想,他並未汲汲於官場,而是赴任冀州(今河北衡水冀州),當了個司戶參軍的小官,後又轉至鄆州(今山東泰安東平)任教授。
李格非一向清廉自守,上官見他清貧,考慮朝廷也有兼職兼薪的制度,便勸李格非兼任官職,增加些薪俸。豈知李格非竟是一口回絕。雖然許多人笑他迂腐呆板,卻也見其高風亮節。
可惜可嘆的是,結縭經年,髮妻早亡,只留下一女,名清照。彼時李格非已年屆不惑,他歸居鄉里,膝下唯有幼女相伴,故而每日教她讀書習文,聊作慰藉,更不會多想朝堂紛爭。
若說起大宋朝的廟堂諸事,自神宗熙寧二年(西元一〇六九年)王安石拜相時起,便開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黨派之爭。力主革新的王安石晉用呂惠卿、章惇、韓絳等新人,與朝中保守大臣韓琦、司馬光、蘇軾等抗衡。新舊兩黨更迭執政,王安石兩度拜相、兩番辭官,司馬光更是退居洛陽十五年。這期間,種種新政時行時廢,群臣百姓無所適從,蘇軾、黃庭堅等人也是遭此牽連,宦海沉浮。
元豐八年(西元一〇八五年)三月,神宗趙頊駕崩,年僅九歲的太子趙煦繼位,是為宋哲宗。太皇太后高氏臨朝聽政,遂下旨廢除新法,恢復舊制,蘇軾、黃庭堅、晁補之等舊黨官員紛紛被召還京城,而李格非亦是趁此春風入補為太學錄。雖然只是個九品小官,可他畢竟是來到了東京城內,還能與這些良師益友時時雅會,說古論今,豈不快哉?
如今,李格非轉為太學正,遂決意購一居所,將幼女接來親自撫養。他修整庭園,栽花種草,階臺旁側,遍植翠竹,請黃庭堅潑墨題寫了「有竹堂」的軒名,想來也是為了懷念文正公司馬光當日在洛陽的獨樂園種竹軒的光景。
跟隨僕人緩緩走向有竹堂的時候,李清照的內心充滿著喜悅。儘管當年父親李格非離家赴京時李清照不過三四歲,但朦朧間仍留存著對父親的最初記憶:他說話很率直,渾身上下透著一種寧折不彎的風骨,心胸總是那樣開闊明亮。
實際上,李清照覺得自己的家人都是性情曠達之輩,這大約和故鄉的水土風情脫不了關係。想到此間,李清照不由得惦念起了故鄉,惦念起章丘的老宅。畢竟,她迄今為止的全部回憶都留在了那裡。
坐落於濟南府城東面的章丘是個山環水繞的秀雅小城。仰面南望,一脈青山橫亙東西,正是泰山岱陰。城內流水明淨,前後縈回,其泉水之盛可與濟南城相媲美,故而有「小泉城」之譽。
李清照最惦念的是老宅東北不遠處的百脈泉。長輩們都說,南豐先生曾鞏在濟南做知府時曾言濟南一帶的泉水「皆岱陰伏流所發,西則趵突為魁,東則百脈為冠」。
每次出門李清照都要去泉水池邊玩耍,看著它們汩汩而出,水流盈溢、飛漾地彙聚到繡江河去。至於春夏時節,水岸邊必有垂柳婆娑,輕柔嫵媚,尤為多情。
齊魯山川的豪邁與流水清泉的婉約塑造了濟南,亦塑造了這座城裡的人。
說起李家,雖不是什麼豪門貴族,卻也是詩書世家,父子兩代文章清流。儘管李清照尚在襁褓時便失去了母親,三歲時父親又離鄉赴任,但她的幼年生活從來都不淒涼孤獨。老宅裡有慈愛的祖父,有和善的伯父伯母,還有一心愛護幼妹的堂兄李迥。在這個溫馨自如的大家庭裡,李清照得以依隨著天性,度過一段無拘無束的時光。
年前的時候,李清照恰巧看見堂兄李迥在抄錄一份〈廉先生序〉,才知道那是她的父親李格非所撰。早年間,李格非兄弟三人曾一同拜謁過廉復先生,那時候,年少的李迥得以陪侍左右。為此,李清照便纏著李迥,要他講起當年之事,又鬧著要往西郊一遊,同去尋訪廉先生的舊時居所。當時,李迥哄著年幼的妹妹,只說來年春日再去。
誰知道,到了春日,李清照卻要到東京城裡來尋春了。
李清照一進得堂內,便拜見了父親與諸位叔伯尊長。她雖然年幼,但言語機敏,性情率真,惹得眾人憐愛不已,都讚她大有其父風範,想必將來也要做個寧折不彎的女夫子,相助丈夫博取功業,留個才女之名。
李格非聽了同襟們的笑談,只是捋鬚一笑,摒退了女兒,向眾人開樽勸酒。一陣風過,搖得窗外竹葉亂響,而誰又能想到,這一日春宴散去,席上諸公便如風雲流散,再無聚首之日。
彼時,因文正公司馬光、司空呂公著皆已辭世,朝政大權落在呂大防、范純仁之手。舊黨諸人對新黨極盡全力打擊,恨不得斬草除根。而在舊黨內部,又為了如何廢除新法產生分歧,彼此排擠、互相攻擊,竟分化為三黨:以洛陽人程頤為首的洛黨,以四川人蘇軾為首的蜀黨,以及以河北人劉摯、梁燾等人為首的朔黨。
面對如此紛爭,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蘇軾早已心生厭倦,何況他已過知天命之年,見自己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便自請外調,待春色盡時便要前往杭州,遠離紛爭。至於朝堂諸事,雖說由太皇太后主政,力圖恢復舊制,但敏銳之人都覺察得到:堂上的少年天子一如其父,鋒芒滿腹。待太后撤簾之日,便是改換朝局之時。
朝堂風雲如暗濤洶湧,宦海浮沉又豈由個人做主?此時間,所有人都不過是在山雨欲來之際偷得片刻喘息而已。而初到東京的垂髫幼女李清照,則在這暴風雨前最深沉寧靜的歲月裡,在父親李格非的庇護下,度過了一段歡欣、自由的青春時光。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在她的記憶中,這一個吹拂著清風的夏日傍晚,青青道邊有著千畝荷田。此時的李清照已然是個年過豆蔻的少女了,她背著父母尊長,與一群要好的姐妹悄悄出遊。她們在滿湖的荷花裡盪起輕舟,肆意地飲酒作樂,乃至沉沉醉去忘了歸程。
斜陽漸落,湖水也化作了荷花般的嫣紅。待她們矇矓醒來,似乎已忘了身在何處。不過這樣也好,她們可以趁此賽一次划船,較一回高低。於是,湖水被船槳打起了波濤,那荷葉下棲息的鷗鷺驚拍起雪白的翅膀,如揮灑的天真一般,騰飛而去。
在這闋三十三字的小令裡,世人看到的不僅僅是一段純真歡樂的閨閣時光,更是李清照那爛漫灑脫卻也爭強好勝的女兒形象,甚至不難想見,即便是幼年喪母,李清照身上也從未沾有那種閨閣柔弱之氣,她從不自怨自艾,更不會自覺淒涼。
在李清照來到東京城後的兩三年間,她的父親李格非便升任太學博士,轉而右遷校對祕書省黃本書籍。元祐六年(西元一〇九一年)十月,宋哲宗趙煦幸駕太學,李格非奉命撰寫君臣唱和詩的碑文。大約也就是在那幾年間,李格非出於承繼宗祧、撫育幼女的考慮,迎娶了一位繼室。
說起李格非當年迎娶髮妻王氏之時,正是岳父王珪官聲顯赫之日,先是超授為銀青光祿大夫,後又拜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封郇國公,掌一朝之政。元豐八年(西元一〇八五年)初,宋神宗病重,尚書右僕射蔡確等人有心在宋神宗的弟弟雍王趙顥、曹王趙頵中擁立一位為帝。王珪率宰執入奏,力諫延安郡王趙煦為儲君,由此得授金紫光祿大夫,進封岐國公之爵位,死後追贈太師,諡號文恭。而那時的李格非還只是個八九品的鄆州教授,他便是以此身份被寫入了王珪的神道碑中。及至入京為太學錄,李格非也沒有靠著岳父的聲威換取頭銜,仍舊踏踏實實地做著自己的蠅頭小官。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那當是宋哲宗元祐四年(西元一〇八九年)的仲春時節,大宋國都東京城內早已春容滿野,暖律暄晴。所見處,皆是粉牆細柳,煙籠巷陌。道路旁的花都開了,惹得鶯啼芳樹,燕舞晴空。至於那些城中之人,或是香輪暖輾,或是駿騎驕嘶,熙熙攘攘地向著四方散去,只為一探東京城外的春天。
許多人都奔向了城西的新鄭門,門外大道的南北兩側是皇家瓊林苑與金明池。每逢春來,朝廷便會下令准許士卒百姓前往遊賞。聽說,文正公司馬光生前曾盛讚此地「日華駘蕩、波光靜綠」的美景。如今賢者雖去,但東京的百姓們依...
目錄
如夢令—少年時,一場東京夢華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一剪梅—初嫁了,且說閒愁靜好
雪裡已知春信至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莫負東籬菊蕊黃
小重山—歸來堂,十年清夢逍遙
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小院閒窗春色深
鳳凰臺上憶吹簫—別家鄉,空嘆人生淒涼
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臨江仙—山河破,故國生死離恨
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孤雁兒—哀江南,漂泊天涯難歸
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聲聲慢—尋覓處,淒淒慘慘戚戚
物是人非事事休
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尾聲—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如夢令—少年時,一場東京夢華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一剪梅—初嫁了,且說閒愁靜好
雪裡已知春信至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莫負東籬菊蕊黃
小重山—歸來堂,十年清夢逍遙
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小院閒窗春色深
鳳凰臺上憶吹簫—別家鄉,空嘆人生淒涼
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臨江仙—山河破,故國生死離恨
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孤雁兒—哀江南,漂泊天涯難歸
一枝折得,人間...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