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校史,也是醫學史
陽明醫學院與戰後臺灣
國立陽明醫學院成立於1975年,原為臺北榮總第一期五年發展計劃的一環,後在國家公衛政策介入下,成為培育公費醫師、支持偏鄉醫療人力的基地。隨著經濟崛起與政治的民主化,陽明醫學院的地位日益重要,在醫學、生命科學等領域舉足輕重,1990年起更啟動改制,為臺灣第一所以生醫為主的國立大學,完成培養公費醫師的階段性使命。
本書以行政院、榮總與陽明醫學院時期各類檔案及公文書為基礎資料,圍繞在院務發展方針、系所與學科建置、學生活動、校園地景變遷、陽明與榮總關係、公費生培育制度等主題,對院史進行全面整體的記錄與論述。從唭哩岸山下的採石場轉化成培育仁心仁術醫療人才的頂尖學府,陽明醫學院的院史交融公共衛生、醫療專業與高等教育的歷史記憶,是戰後台灣發展不可忽視的見證。
本書特色
1. 陽明醫學院第一本校史專書,翔實紀錄1965年籌備期至1994年改名陽明大學期間的發展歷程,並收錄珍貴全彩歷史照片。
2. 本書以學校為主體,透過人物、主題與事件,呈現陽明的特色與定位。
3. 紀錄醫學院、退輔會及榮民總醫院的淵源。
4. 細說醫學系公費生制度的源起及爭議。
作者簡介:
張筱梅/編撰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機構典藏組特約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關注法律與醫療、教育史等領域,著有《經略四方縱橫全球:清華外交學人小傳》一書。
郭文華/審訂
陽明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轉進文史跨域研究,於麻省理工學院取得科技與社會研究博士。回母校後任教於通識教育中心與科技與社會研究所,並為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合聘教授,擔任醫學與社會的教學與研究。長期關注戰後東亞公衛體制與醫學發展,側重醫事專業、生醫科技,與傳統醫療的轉型,發表中英文論文數十篇,並於2016年至2022年間擔任國科會支持《東亞科技與社會國際期刊》主編,推動臺灣學術的國際化。承續大學起即深受感召的「真知力行,仁心仁術」精神,目前從事安寧與健康照護體系的社會分析,旁及相關政策倡議。
推薦序
導言
是校史,也是醫學史:陽明醫學院與戰後臺灣
郭文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圖書館副館長
做為陽明醫學院的校友、陽明大學的教師,與本校圖書館的副館長,很高興為《篳路藍縷—從打石場到陽明醫學院》的讀者們介紹這本書。
顧名思義,這本書描述陽明早期歷史,集中在籌備階段(1965 年到1975 年)與醫學院時期(1975 年到1994 年),前後約30 年。讀者或許認為相較其他醫學院校,比如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與國防醫學院,或是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臺北醫學大學、中山醫學大學或中國醫藥大學等,陽明歷史不長,尚無修史必要,畢業生不多,對臺灣影響有限。對這些可能的看法,我作為關注醫療與公衛歷史書寫的研究者,想在此做一些釐清與說明。
讓我們從標題開始。本書主標題的「篳路藍縷」來自《臺灣通史》序中的名句「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作者連雅堂在此文中感慨臺灣固無史,賴前人經營方能從海上荒島到「綱舉目張,百事俱作」,而「氣象一新」。他同時指出這些過往因為沒有嚴謹論述,以至修史時僅存「斷簡殘編,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參」,而「老成凋謝,莫可諮詢,巷議街譚,事多不實」。他高舉歷史的重要,指出「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也企盼以《臺灣通史》拋磚引玉,邀請更多人重視生長的土地。
做為校史團隊的一分子,我們認同這個撰述理念。校史留史存真,有凝聚向心力的功能,但陽明的早期發展也有其歷史重要性,值得研究者關注,有三個脈絡與層次。首先是戰後公衛的建置與轉變。學者將這段歷史分成公衛體制的建立期(1945 年到1970 年)、醫療與醫院的擴張期(1971 年到1985 年)與整合期(1985 年到1995 年),之後是健保開辦至今的穩定期。這個分期或許失之簡略,但持平而論,它定調陽明的創校目的與使命。以充實群體醫療為宗旨,陽明醫學院在公衛體系建置期由榮民總醫院籌畫,成立於醫療體系的擴張期,於健保開辦前後改名為大學,是臺灣公衛發展的縮影。回顧這段歷史不但為認同「真知力行,仁心仁術」願景前來,投身醫療專業的師生校友找出定位,更為綱舉目張,尚待實證研究的戰後群體醫療提供詳實的歷史案例。
其次是高等教育的發展。雖然有「第一賣冰,第二醫生」的俗諺,強調醫師的高收入與社會地位,但睽諸臺灣醫療的發展,這個需求並未反映於教育機構的建置。日治初期雖設立醫學校,但非著眼教育的百年大計,而毋寧為實務的考量,直到1927 年方有臺北帝國大學成立,1935 年方在其下設立醫學部。這個狀況進至戰後也未有太多改變。1950年代多數大學以復校名義成立,之後也少有新設大學的規劃。在此背景下,1960 年代即積極籌備,1975 年如願創校的陽明醫學院不僅是踵繼日治傳統的臺大與延續軍陣醫學的國防之外的第一個公立醫學院,它也象徵政府正視本土、厚植教育的宣示,帶動1980 年代國立大學以至於醫學院的成立。準此,本書涉及的建校經緯便極為重要。它凸顯在冷戰戒嚴下以醫療為主軸的大學如何突破重圍,得到統治者的認可。
第三是醫事人才的養成與需求規劃。健保開辦近30 周年,有識者對此公衛成就感到驕傲,但也對如何延續優質服務,永續經營有所建言。特別近年醫界「四大皆空」所顯示專科人力的短缺與分布不均現象,過往陽明首開先例的全公費醫師方案再度成為焦點。的確,日人遣返後,臺灣醫師在1960 年代前供不應求,即便有私立醫學院與山地離島的醫師訓練計畫,但人數遠不及密醫與退役人員,以至於有《醫師法》修法之議。歷經多年延宕,新醫師法的實施正與陽明的開辦同年。與大量成立協助經濟發展的專科學校不同,陽明的籌備固然與醫師人力評估沒有直接關連,但自創校起她便標舉偏鄉關懷與優質訓練,更內化為利他服務,追求卓越的獨特校風,成為1990 年代臺灣專業大學升格的濫觴。
以上的脈絡與層次顯示書寫陽明的多重意義。這本專書不但是校史,滿足師生校友的期待,它也是醫學史,將陽明放入戰後臺灣的群體健康,以至於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中。它呼應各界對優質永續醫療的期待與質疑,也必須照顧醫事專業在臺灣的發展與轉型。它要信而有徵,不迴避過往諱莫如深的爭議主題,但也力求平實親近,讓師生校友讀者藉此看到青春的自己。這些都是我們在執行校史計畫時念茲在茲的。
如同臺灣醫療書寫不能忽略《臺灣省通志稿》〈政事志衛生篇〉打下的基礎,這本專書是本校長期耕耘校史的累積。在醫學院乃至大學時期陽明一直有資料性的校史紀錄,如出自學生之手,熱情洋溢的《陽明十年》、以大學之姿回顧創建歷程的《陽明二十年》,與吳妍華校長主導下匯整各單位資料而成的《陽明三十》等。這些紀錄的風格各有不同,部分資料受限於時間人力而有待查證,無法充分回應各界對學校發展的關切,遑論陽明之於戰後臺灣的意義。
這些困難在圖書館承接校史業務時並未消失。這本專書之所以能信實可靠,除了主撰者張筱梅博士嚴謹的修史態度外,主要仰賴歷任校長的遠見與支持。舉其要者,在郭旭崧前校長支持下圖書館於2018 年受命規劃校史展示「憶空間」,持續徵集文物與資料。而在此之前總務處在梁賡義校長任內已將創校以來的公文全面數位化,並獲得金檔獎的殊榮。吳妍華校長時代除了《陽明三十》專書外,秘書室更建置文物室與數位校史館,保存不少影像資料。這些都為本書撰寫提供即時而珍貴的素材。
此外是校史小組。有別廠商操刀的標案式校史,我們在史料與文物的徵集展示中鍛鍊出關懷人文,尊重專業的團隊。雖然例行業務繁重,成員也非史學專長,但配合圖書館的空間優化與轉型,她們體認校史的重要,同理師生校友的情感。過去五年圖書館執行「醫者如是」師長前輩典範系列展、系所單位為主軸的校史憶空間特展、文物史料的檔案展與紀念書展,在側重醫學教育與學生生活的真知沙龍企劃展,與塑造學校形象於圖書館大廳舉辦的生醫展等。期間團隊從無到有,從訪談耆老、搜尋資料、規劃主題到展覽策畫,多角度地嫻熟撰述技術,培養工作默契,成為專書不可或缺的後盾。
當然,這個計畫的最重要推手是林奇宏校長,與有執行「校長系列」專案經驗的圖書館黃明居館長。林校長是陽明校友,學生時期參與《陽明十年》,對校史不陌生。合校時林校長力排眾議,在圖書館下設「機構典藏組」與「校史特藏組」兩個校史相關單位,使原本任務編組,單兵作戰的校史團隊有堅定的行政依靠。在黃館長的提點與精通交大校史的吳玉愛組長促成下,陽明比照行之有年的校長專書形式,邀請畢業自國立清華大學的張筱梅博士加入團隊。張博士善用檔案,心思靈巧,旁徵博引,為本書拉出頂尖大學的高度,也大大增加陽明校史的學術價值,在此要深深感謝她的付出與努力。
本書除緒論與結論外分為五章,基本上以年代為序,介紹陽明醫學院的籌備經過、創校校長韓偉的校務願景與神農坡、于俊院長硬軟體的擘畫,與韓韶華院長將陽明轉型為大學的曲折等。但與校長系列不同的是:本書以學校為主體,透過人物、主題與事件,回應一個師生校友最關心的問題:陽明何以成為陽明人認同的陽明,她的特色與定位是什麼?
雖然都是專業起家的知名學府,但有別於交大要面對的歷史延續與斷裂,本書側重醫學院與退輔會,以及與榮民總醫院的糾葛,著力在邊走邊學,史無前例的公費制度,關照公衛政策且與社會轉型同步的陽明之歷史角色。一些讀者或許覺得本書略嫌生硬,缺乏溫度。但作為陽明的第一本通史,為了能更加聚焦,團隊將校友與師長的訪談分享另行規劃呈現,希望先以本書為起點,擴大格局,喚起陽明人的記憶,加入保留校史的行動。
這正是連雅堂以「篳路藍縷」為《臺灣通史》開題的時代意義。他直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陽明是校友的陽明,更是學校的陽明,臺灣的陽明。衷心期盼用這本專書讓她的過往如同47 年來在神農坡孕育,為群體健康打拼的醫學生一樣,成為臺灣共同的記憶與資產。
導言
是校史,也是醫學史:陽明醫學院與戰後臺灣
郭文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圖書館副館長
做為陽明醫學院的校友、陽明大學的教師,與本校圖書館的副館長,很高興為《篳路藍縷—從打石場到陽明醫學院》的讀者們介紹這本書。
顧名思義,這本書描述陽明早期歷史,集中在籌備階段(1965 年到1975 年)與醫學院時期(1975 年到1994 年),前後約30 年。讀者或許認為相較其他醫學院校,比如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與國防醫學院,或是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臺北醫學大學、中山醫學大學或中國醫藥大學等,陽明...
目錄
校長序/林奇宏
館長序/黃明居
導 言/郭文華 是校史,也是醫學史:陽明醫學院與戰後台灣
緒論
第一章/緣起與籌建:陽明醫學院的誕生
第一節 盧致德與設立榮總附屬醫學院之構想
第二節 啟動建校方案:榮總五年發展計畫與陽明醫學院建校草案
第三節 陽明醫學院籌備處的設立與建校波折
第二章/奠基與開展:創校初期校務規劃與學科建置
第一節 首任院長韓偉與陽明初期校務規劃
第二節 成為史懷哲:榮譽制度與陽明精神的推行
第三節 科系建置與課程師資
第三章/發展與挑戰:真知力行仁心仁術的實踐之路
第一節 研究所與學士後醫學系
第二節 擘劃校園建設
第三節 學生社團與活動發展概況
第四節 榮總合作與臨床教學
第五節 公費分發服務制度的初步形成
第四章/突破與擴張:打造神農坡上的生醫殿堂
第一節 于俊與陽明的發展藍圖
第二節 校園建設與行政革新
第三節 臨床教學制度的改善
第四節 校園自治與學生運動
第五節 公費分發制度改進與基層醫療服務
第五章/破繭與新生:從陽明醫學院至陽明大學
第一節 韓韶華與校務決策的重整
第二節 中程校務發展計畫
第三節 改制大學之路
第四節 公費生培育制度與醫療環境的變遷
結論
參考書目
國立陽明醫學院校史年表
附錄
國立陽明醫學院建校計劃草案節錄
榮譽制度推行委員會組織章程
國立陽明醫學院醫學系公費生分段分發作業要點
陽明醫學院與榮總教學合作協議
國立陽明醫學院校務發展委員會設置辦法
國立陽明醫學院改名國立陽明醫學大學計畫書節錄
校長序/林奇宏
館長序/黃明居
導 言/郭文華 是校史,也是醫學史:陽明醫學院與戰後台灣
緒論
第一章/緣起與籌建:陽明醫學院的誕生
第一節 盧致德與設立榮總附屬醫學院之構想
第二節 啟動建校方案:榮總五年發展計畫與陽明醫學院建校草案
第三節 陽明醫學院籌備處的設立與建校波折
第二章/奠基與開展:創校初期校務規劃與學科建置
第一節 首任院長韓偉與陽明初期校務規劃
第二節 成為史懷哲:榮譽制度與陽明精神的推行
第三節 科系建置與課程師資
第三章/發展與挑戰:真知力行仁心仁術的實踐之路
第一節 研究所與學士後...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