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榮獲美國、加拿大心理學會傑出貢獻獎等多項殊榮
研究心理學與犯罪者心理的必讀經典
心理病態(Psychopath)
是最令人不解,也是最危險的人格障礙之一
他們欠缺良知、麻木無情
是在人們身邊伺機而動的掠奪者
如果無法加以辨識,就可能災禍臨頭
這些人是誰?
他們究竟算是精神疾病,還是只是壞得徹底?
是先天遺傳,還是後天形成?
我們該怎麼保護自己?
全球最知名的心理病態專家海爾博士以超過30年的深入研究,
在本書抽絲剝繭,解析心理病態的特質與行為
心理病態是一種複雜的人格違常,是一連串源自人格特質的特定行為,容易被忽視,造成社會煩擾,付出極大的經濟成本,也會對個人造成各種傷害。根據統計,心理病態者出獄後再犯比率為其他罪犯的兩倍,暴力犯罪的機率是其他罪犯的3倍。
【心理病態者無所不在,每天與我們擦身而過】
儘管只有極少數的心理病態者會犯下滔天大罪,但會以較為尋常方式帶給別人痛苦與損失。這些人戴著正常人的面具,宛如變色龍般任意變換身份,四處拐騙,對於毫無戒心的受害目標而言,他們甚至充滿魅力,一旦墬入其謊言與控制之網中,就很難全身而退,任其予取予求,最後不是破財,便是心碎,蒙受情感或金錢上的巨大損失。
【在成為掠奪者目標前先學會辨識他們】
從心理病態者的社會偏差行為、情感表現與人際關係,可以看出其人格特徵。他們雖然很清楚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麼後果,知道是非對錯,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為,卻完全不受良知制約,非常自我中心、缺乏同理心,對他人的痛苦或折磨毫無感覺,為了一己私欲不擇手段,什麼都幹得出來,令周遭的人痛苦不堪,卻束手無策。
【病態人格的成因:先天因素與外在環境交互作用】
這些心理病態者是真的瘋了,還是本性就很壞?本書作者長年深耕心理病態研究領域,為全球公認的權威專家,他總結30年以上的實證研究,加上腦波型態、斷層掃描等科學性研究,提出形成病態人格的成因可能為先天因素與外在環境的交互作用,並揭露心理病態者是如何為所欲為、巧取豪奪,操控身邊的一切,榨乾別人的積蓄與感情。
【保護自己:因應之道與降低損失的方法】
潛藏在社會角落、造成極大破壞的心理病態者,我們要如何辨識出來?如果他們的人格已是根深蒂固,行為不可能改變,那我們該怎樣保護自己?本書以各種案例與深入的實證,說明心理病態者的常見特徵,建議讀者盡可能避而遠之,並提出5個因應之道與9大原則,以保護自身安全和控制損害。
作者簡介:
羅伯特‧海爾博士(Robert D. Hare)
海爾博士是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的名譽教授,也是Darkstone Research Group法醫研究與諮詢公司的總裁,公認是全球心理病態領域的權威專家,研究超過30年以上,發表過學術論文上百篇。他開發出的「心理病態人格檢核表」,很快獲得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與精神科醫師採用,迄今仍是世界各地廣泛採用的評估鑑別工具之一。海爾博士因其心理病態研究獲獎無數,並於2005年獲頒國際心理病態科學研究學會的終身成就獎。他也曾受邀參加不計其數的相關講座,包括FBI在內的許多執法單位都曾找他諮詢。
譯者簡介:
王敏雯
台灣師範大學翻譯所碩士,喜愛沿著蜿蜒的山路恣肆行走,也愛伏案翻譯,逐日收藏其間的汗水與快樂。賜教信箱:sabina7261@gmail.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李茂生│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名譽教授
林靜如│律師娘
周偉航│人渣文本、輔仁大學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胡海國│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海苔熊│Podcaster
鄭志強│臨床心理師/皓心理治療所所長/台灣司法臨床心理學會創會理事長
陳慈幸│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
陳睨│企業與校園講師、溝通與表達顧問、辯手
楊聰財│醫學博士、楊聰才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院長
鄭國威│PanSci 泛科學總編輯
謝伯讓│腦科學家、《大腦簡史》作者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同聲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列)
人稱變態,又譯心理病態者。這類人超會做人,難見異常,非精神疾病,犯罪是他的障礙,隨時在你身邊!大師著作,趨吉避凶,極推──臨床心理師/皓心理治療所所長/台灣司法臨床心理學會創會理事長鄭志強
在冷血心理病態環伺橫行的世界之中,這是一本人人必讀的經典生存指南。──腦科學家/《大腦簡史》作者謝伯讓
我們不必邪惡,卻不能不了解邪惡。深入了解「缺乏良知」的種種不會使我們變得邪惡,反倒使我們更能看見人性良善的光輝。──臨床心理師蘇益賢
了解病態的常態,解析良心的原型。──律師娘林靜如
本書以豐富的案例與深入實證的參考資料闡述了心理病態者的心路歷程。閱讀此書,有助讀者免於生活在現代社會的焦慮。──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胡海國
令人著迷、顫慄的一本書,論述又是無比精確……世上最負盛名的心理病態研究者提出他一針見血的科學探知,寫成這一本傑出的著作:這本書既有高度可讀性,也極有研究價值。──維吉尼亞大學法學教授約翰‧莫納漢博士
本書提供大量關於心理病態的資訊,……學生必讀之書。──加拿大卡爾頓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阿德爾‧佛斯
雖然這樣看待心理病態者有些可怕,讀起來卻非常有趣……海爾博士強力主張,他認為心理病態是天生,而非後天養成……這份報告令人毛骨悚然又大開眼界,呼籲眾人要採取行動。──科克斯評論
作者黑爾博士是心理病態這個研究領域的開創者。他提出心理病態者,既不是反社會者,也不是精神病患者,而是能夠清楚辨別對錯差別、卻選擇加以忽視的人。他們以自我為中心,沒有同情心、內疚感和罪惡感。──《出版人週刊》
「心理病態」這個詞讓大多數人想起的都是罪行累累的殺人犯,但並非所有的殺人犯都是心理病態者,也不是所有的心理病態者都是殺人犯。心理病態是一種複雜的人格障礙。這本書清楚闡述了心理病態究竟是什麼。 ──《圖書館期刊》評論
這個主題非常複雜,但作者卻能適切加以探討又不失深度。──休伊‧安斯沃斯,《泰德‧邦迪:與殺手的對話》作者
善者最害怕的莫過於是受到「惡意者」的抨擊,卻因為缺乏對於這類「病態人格」的認識而持續內耗,瞭解以求鑑別,是我們每一個人在當代社會中的自我保障安全線。──企業與校園講師/溝通與表達顧問/辯手陳睨
對於任何人想要探究與防備這些生活在我們周圍的掠奪者,本書價值非比尋常。──約瑟夫‧溫鲍,《洋蔥田》作者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通常科學家在回顧完某一主題的文獻之後,總會以「需要進一步研究」這句話作結。在此,基於兩個原因,我也將以這句話作為本書的結論。
首先,儘管累積了長達一世紀以上的臨床研究與思辨,加上數十年來的科學研究,心理病態依舊是難解的謎。新近的研究發展讓我們更加了解此一棘手疾病,定義也變得更加明確。但事實上,與其他重大的精神障礙相較,心理病態相當缺乏系統性研究,雖然其他的精神疾病統統加起來,也比不上心理病態為社會帶來的煩擾。
其次,與其在造成傷害之後收爛攤子,更合乎情理的作法是努力了解這個難解的疾病,尋求有效的早期干預治療。若不這麼做,只能繼續在已犯案的心理病態者身上耗費大把資源,加以審判、監禁、監視,同時持續漠視受害人的福祉及困境。刑事司法體系每年花費數十億元,試圖「改造」心理病態罪犯和其他不斷回鍋的犯人,使他們「再社會化」,卻不見成效。這兩個詞常掛在政客和監獄行政人員的嘴上,但充其量只是流行語罷了。我們必須學習讓他們一開始就社會化,而非讓他們重新社會化。要辦到這一點,便需要在研究與早期干預下足功夫。
若不釐清心理病態的謎團,便得付出極大的社會與經濟成本。當務之急是繼續尋找線索,以求早日撥開迷霧見青天。
名人推薦:李茂生│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名譽教授
林靜如│律師娘
周偉航│人渣文本、輔仁大學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胡海國│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海苔熊│Podcaster
鄭志強│臨床心理師/皓心理治療所所長/台灣司法臨床心理學會創會理事長
陳慈幸│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
陳睨│企業與校園講師、溝通與表達顧問、辯手
楊聰財│醫學博士、楊聰才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院長
鄭國威│PanSci 泛科學總編輯
謝伯讓│腦科學家、《大腦簡史》作者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同聲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列)...
章節試閱
自我中心
心理病態者極為自戀,極度膨脹自我價值感與重要性,自我中心和予取予求的態度令人嘆為觀止。他們覺得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比別人優越,有權依照自己訂的規則生活。「並不是說我不守法,」有個受試者這麼告訴我們,「我遵守自己的法律,從不違背自己的規則。」然後她列舉幾項自己的規則,無非都是只替自己著想。
另外一名心理病態者因犯下諸多罪行而坐牢,包括搶劫、性侵和詐欺,有人問他認為自己有何缺點,他回道:「我沒有缺點,除了太過關心人。」要他給自己打分數,滿分十分,他說:「總的來說十分。我本來想打十二分,但這樣好像在吹牛。要是我能受比較好的教育,一定更棒。」
有些心理病態者在法庭上自吹自擂或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行徑十分誇張。比如說,我們見過有些人會批評甚至解雇律師,自己上場辯護,但結果往往很慘。有受試者跟我們抱怨:「我的同夥只要關一年,但我被判兩年,都是因為律師太豬頭。」後來他自己上訴,結果法官判他三年。
心理病態者給人的感覺大多是無恥傲慢、只知吹牛;他們太過自信、自以為是、驕橫跋扈,覺得自己最行。這種人喜歡控制他人,似乎從沒想過別人也有思考能力和自己的意見。有些人會覺得他們充滿超凡魅力或極強的感召力。心理病態者極少為自身的法律、財務或私人問題感到羞恥;恰好相反,他們覺得這只不過是一時的挫折,完全是運氣不好、朋友不忠、制度太過僵化不公的緣故。
儘管心理病態者老愛說自己有明確的目標,但他們顯然不了解達成目標需要什麼條件,也不知道該如何做到,以他們過去的紀錄,加上他們對學習缺乏持之以恆的興趣,根本不可能辦到。
有些心理病態的囚犯為了爭取假釋,可能會列出很籠統的計畫,例如變成地產大亨或當個為窮人爭取權益的律師。有個囚犯不算特別有文采,卻打算寫一本關於自己的書,想辦法申請了書名的著作權,已經在盤算這本暢銷書可能帶來多少進帳。心理病態者覺得以自己的能力,想做什麼都沒問題。只要情勢對了,像是機會、好運、自願上鉤的被害人,他們往往能一飛沖天。比方說,有心理病態傾向的企業家「視野宏大」,但通常是拿別人的錢去投資。
傑克因為非法侵入住宅鋃鐺入獄。他從十幾歲時便開始犯案,同樣在「心理病態人格檢核表」拿到最高分。每回開始面談,他一定先對攝影機展現極大的興趣,問說:「什麼時候可以看帶子?我想瞧瞧自己看起來怎麼樣、表現得如何。」之後便滔滔不絕說起自己的犯罪紀錄,一講就是四個鐘頭,間或穿插幾句提醒自己的話:「噢,不過我已經收手不幹了。」從他口中說出的故事,無非是一次次小額偷竊和詐騙:「你認識的人愈多,就能從他們身上撈到愈多錢。不過他們也不算真的受害,哼!反正保險賠的比他們的實際損失還多。「等我這次出去,我想要有個兒子。」傑克又這麼告訴面談者,「等他長到五歲,就要叫那女人滾蛋,這樣我就能用自己的方式養育他。」
問到他是如何開始犯罪,他回答:「跟我媽有關。她是世上最美麗的女人,強悍、盡心盡力照顧四個小孩。非常美的人。我五年級時就開始偷她的珠寶,你知道,我根本不了解這個賤女人,我們早就各走各的了。」傑克試圖為自己不斷犯罪的一生找藉口,比如說:「有時候為了出城我會偷東西,但我可不是他媽的罪犯。」稍後他又告訴面談者:「我在十天內闖空門十六次,很棒,感覺真的很棒,就好像我偷上癮了,要偷東西來解癮。」
「說過謊嗎?」面談者問道。
「開什麼玩笑,我撒謊就像呼吸一樣,多常呼吸就多常說謊。」
與傑克面談的心理師對操作「心理病態人格檢核表」很有經驗,她表示這次是她歷來耗時最久、卻也最有意思的談話。她說,傑克是她遇過最誇張的犯人,對受害人毫無同理心,還顯然愛極了犯罪,而且似乎希望自己的種種劣跡能讓面談者大感佩服。傑克講話速度極快,但就像典型的心理病態者,經常說出前後矛盾的話。好幾頁的判決紀錄除了證明他曾犯下多種罪行,也說明他沒有能力從經驗中學到教訓。傑克明顯缺乏考量現實並據以規畫的能力,這一點同樣令人驚奇不已。由於長期吃牢飯,出獄後又吃便宜的速食,他體重過重、身軀臃腫,說起話來卻彷彿自認是正在受訓的年輕運動員,自信滿滿,還告訴面談者這次出獄後要成為職業游泳選手,他會改邪歸正,靠比賽獎金過活,然後早早退休,用這筆錢去旅行。傑克接受這次面談時是三十八歲,他最後是否變成了游泳選手,我們不得而知。
毫無悔意或罪惡感
心理病態者從不在意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何等嚴重的傷害,毫無悔意的心態令人吃驚。他們對於所做之事顯得理直氣壯,直言自己一點也不感到愧疚,面對所造成的痛苦或損失既不難過,也沒有理由去關心。
某個犯人被問到是否後悔在搶劫過程中刺了受害人一刀,害對方受傷住院三個月,他回答:「開什麼玩笑!他只在醫院待幾個月,我卻在這裡爛掉。我輕輕割他一下而已,要是我真想殺他,大可以直接劃破他喉嚨。看我人多好,是我放他一馬欸。」那麼他是否後悔犯下任何一項罪行?他說:「我從來不後悔,做了就是做了。當時我會這麼做一定有個理由,所以我才會去做。」
連續殺人犯泰德‧ 邦迪處死前曾接受過幾次史蒂芬‧ 米榭和修‧ 安茲沃斯的訪問5,提到了罪惡感。「無論我以前做過什麼,」他說,「你知道,不管我是因為做了什麼還是沒做什麼,產生什麼情緒都不會困擾我。試著和過去接觸?處理過去的一切?那些都不是真的,只不過是一場夢!」邦迪口中的夢,其實是多達一百個年輕女子的性命,他不僅不肯承認過去,也一個個消滅了許多年輕生命的未來。「罪惡感?」他在牢裡說,「是我們用來控制他人的機制,是幻想出來的東西,算是一種社會控制機制,所以非常不健康,會對身體造成極大危害。過度利用罪惡感很不妥,要想控制人類行為有比這個更好的做法。」另一方面,心理病態者有時候把懊悔掛在嘴上,但隨後的言行卻明顯牴觸。關進牢裡的罪犯很快明白「懊悔」或「內疚」是重要詞彙。一名年輕犯人被問到是否後悔犯下謀殺案,他說:「喔當然,我覺得內疚。」再追問下去,他說自己「內心並不覺得難受」。
有次某個犯人對我說,險些遭他殺害的人其實是從本案中受惠,因為那人學到了「人生寶貴的一課」,這邏輯令我瞠目結舌。「那傢伙只能怪自己,」另一個犯人談起付小費時跟人口角,憤而殺人,「誰都看得出我那晚心情糟透了,他幹嘛硬要來煩我?」他繼續說:「反正他也沒受罪,割破動脈是最輕鬆的死法。」
心理病態者缺乏悔恨或愧疚,與他們習於將行為合理化有關,就算他們的所作所為使家人、朋友、同事或其他循規蹈矩的人感到震驚或失望,也不肯負一丁點責任。他們通常有現成的藉口可以用,有時候甚至乾脆否認有過此事。
心理病態者接受審訊時,經常冒出記憶喪失、失憶症、暈厥、多重人格,以及暫時性精神錯亂。例如美國公共電視網有支廣為人知的短片,介紹惡名昭彰的洛杉磯地區山坡之狼肯尼斯‧ 比安奇,如何故弄玄虛、假裝有多重人格,卻因技巧拙劣遭人識破。
諷刺的是,心理病態者常認為自己才是真正的受害人。
「別人都把我當成混蛋,我變成代罪羔羊……回首過去,我覺得自己比較像受害人,而不是加害人。」約翰‧ 蓋西說道,他是有心理病態的連續殺人犯,將三十三個年輕男子和男孩凌虐致死後,埋在家中的地下室。7蓋西侃侃談論凶殺案時,把自己形容成第三十四個被害人。「我才是被害人,從小時候就常被騙。」他自問:「在這世上,是否真有人能夠了解生為約翰‧ 蓋西的悲哀?」
缺乏同理心
心理病態者許多共通特徵,尤其是自我中心、毫無悔意、情感淺薄、愛騙人,都和極度缺乏同理心(亦即無法設想他人的心理或情感狀態)有很密切的關係。他們似乎無法「將心比心」或「設身處地」感受他人的情緒,僅能從理智層面上理解。對心理病態者來說,別人的感覺無關緊要。從某些方面來說,他們像科幻小說裡毫無情感的「仿生人」,無法想像真正的人類所體察的一切。某個在「心理病態人格檢核表」得分頗高的性侵犯提到,他覺得難以對被害人產生同理心。「他們很害怕,對吧?但是我還是不太懂。我也曾經害怕過,但那種感覺不會很討厭啊。」
在心理病態者的眼中,人和物品相去無幾,是為了滿足他們的需要而存在。他們喜歡嘲弄弱者和好欺負的人,毫無憐憫,常挑這些人下手。「在心理病態者的世界裡,他們不懂有些人就是弱勢。」心理學家羅伯特‧ 里柏(Robert Rieber)寫道,「弱者是最好騙的笨蛋,也就是自己送上門來給你剝削的人。」
「喔太可怕了,真是不幸啊。」某個年輕犯人得知稍早幫派衝突中被他刺傷的男孩死了,口氣很衝地說,「少拿那個屎蛋的事來煩我,我不會心軟的。那小混蛋活該,我才懶得理咧。你應當看得出來,」他指指幾名負責訊問的警官,「我現在還有別的事要煩惱。」
正常人為了維持身心平衡,不致沒頂,會刻意讓自己別那麼敏感,不去多想特定族群的困境或感受,例如醫生若是對病人太有同理心,很快就會覺得情感難以負荷,身為醫師的效率也會降低。不過對他們來說,情感鈍化僅限於一小撮目標族群。同樣地,士兵、幫派份子、恐怖份子都能透過訓練,不把敵人視為和自己一樣的人,而是沒有生命的物件,這樣的訓練效果顯著,歷史上的明證歷歷可見。
心理病態者卻是對任何人都缺乏同理心,其他人的的權利或苦痛都不值一提,不管是家人或陌生人都一樣。假如他們真的跟配偶或兒女長期維繫關係,也是因為他們將家人視為財產,就像立體聲喇叭或汽車。的確,我們似乎不免要下這樣的結論:有些心理病態者關心汽車的內部運作,甚於「所愛之人」的內心世界。有個受試者容許男友對她的五歲女兒性騷擾,因為「他把我搞得累死了,我那晚已經沒力氣再跟他上床」。這個女人不明白何以有關單位要另外安置她女兒,「她是我的,我會照顧她,讓她過得好。」不過她只是抗議幾句就算了。後來她為了監護權出席聆訊時,得知車子因罰單欠繳而遭沒收,提出嚴重的抗議。
由於無法了解旁人的感覺,有些心理病態者能做出一些極端行為,在正常人看來,不僅恐怖也十分費解。比方說,他們凌虐被害人然後加以分屍,就像我們在感恩節餐桌上小心切開火雞,同樣專注仔細。
不過,雖然常在電影或書上看到,但其實只有極少數心理病態者會犯下滔天大罪。現實生活中,他們的寡情會以較為尋常的方式展現出來,可是同樣教人痛心:如寄生蟲吸血一般榨乾別人的財物、積蓄和尊嚴;或為所欲為、巧取豪奪;或把家裡搞得雞飛狗跳,無視於家人的痛苦,諸如此類。
愛騙人
愛撒謊騙人、將他人玩弄於股掌之上,是心理病態者與生俱來的天賦。
他們充分運用想像力,只關心自己。心理病態者似乎從不擔心東窗事發,即使一定會露餡也一樣。一旦謊言被人戳破,或有人當面說出事實,他們也鮮少顯出尷尬或慌張失措,只是轉換話題,或稍微調整部分事實,以便與方才說的謊言銜接上,結果便是一連串相互矛盾的說法,往往把對方搞得一頭霧水。大部分謊話沒有明顯動機,完全是基於心理學者保羅‧ 艾克曼(PaulEkman)所謂「欺騙的喜悅」。
心理病態者對自己的說謊功力都很自豪,有一名在「心理病態人格檢核表」拿到高分的女子被問到能不能輕易說謊,笑著回答:「我最厲害,這方面真的很行喔!我想是因為我有時候願意承認一些壞事,人家就會覺得,嗯,假如她連這個都肯承認,其他部分一定也是真話。」她還說自己有時加入幾句實話,「假如人家覺得有一部分是真話,通常會以為全部是事實。」
許多人觀察後發現,心理病態者有時沒意識到自己正在撒謊,彷彿話語有自己的生命,就算說話者明知對方曉得事情的真相,也會順口胡謅。心理病態者完全不怕別人說他是騙子,這一點最令人驚嘆,有時對方會忍不住懷疑他的神智是否正常,但一般說來,上當的人更多。
在為心理健康工作者和科學鑑證人員舉辦的工作坊上,許多成員看過面談錄影帶,再得知其中一位受試者的犯罪紀錄,往往面露驚異。這名受試者年僅二十四歲,外表俊俏、說話很快,能提出成千上百個出獄後的計畫,彷彿有無窮無盡的潛力與天分亟待開發。他連珠炮似地說出自己做過的事,描述得極有說服力:
◆ 八歲離家出走
◆ 十一歲開始駕駛飛機,十五歲拿到飛行員執照
◆ 是能開雙引擎客機的民航飛行員,有完整的儀表飛行經驗
◆ 在四大洲、九個不同國家居住過
◆ 曾管理一棟公寓大樓
◆ 開了一家屋頂工程公司
◆ 曾經營牧場一年
◆ 擔任森林消防員達半年
◆ 從事海岸巡防兩年
◆ 曾是一艘八十呎租船的船長
◆ 當過四個月深海潛水員
他目前因謀殺罪坐牢,申請假釋被駁回四次,但他對未來仍有許多規畫:地產開發、取得民航飛行員駕照等等。他還計畫跟父母同住,不過他們已經十七年沒面了。
提到他做過的心理測驗,他說:「我跟他們鬥智,每一次測驗都拿到極高的分數。他們評定我是智力超群。」我們給他取了個綽號叫「喋喋不休」。至於他的人生哲學?「只要扔出夠多大便,總有一些會黏住。」這一招似乎有效,因為就算是精明厲害的觀察者也以為他說的是真話。例如某個面談者的筆記就寫著:「很了不起」、「誠懇直率」、「具有良好的人際技巧」、「聰明、善於表達」,但面談者看過他的檔案之後,發現他說的話幾乎沒有一句是真的。想也知道,此人在「心理病態人格檢核表」上的分數極高。
由於心理病態者都很能說,隨口撒謊是家常便飯,他們總能成功騙過世人、詐取錢財、甚至將其他人玩弄於股掌之間,而且從來不會感到良知不安。他們多半坦白承認自己是老千或騙徒,從他們的話中不難察覺,他們認為世間只有兩種人:「施者和受者」,或者說「掠奪者和獵物」,因此若不利用他人弱點奪取東西,未免太傻。此外,他們一眼就能看出獵物的弱點,一舉攻破從而撈到好處。「我喜歡騙人,現在也在騙你。」其中一名受試者說,他是四十五歲男子,因為股票詐騙首次服刑。
有些騙局經過悉心策畫、布置巧妙,也有些騙局很簡單:同時追求好幾個女人,或告訴家人朋友自己遇到了麻煩,急需一筆錢脫困。無論是哪一類詭計或騙局,他們憑著厚臉皮,總能冷靜行事。
「喔,說到七○年代……」一位接受我訪問的社運人士說起了當年,「我設立中途之家,收留騙子和老千,一面從旁輔導,一面替他們找工作,還得募款,好讓這裡持續經營下去。有個傢伙表現得像是我的好友,我也真的喜歡他,因為他裝得像隻溫馴小貓。但他突然陰了我們,把我們洗劫一空,而且不只一次,是兩次,他搬光所有東西:家具、食物、辦公用具,一件也沒留下。第一次事件之後,他想盡辦法說動我,說他覺得既羞愧又抱歉,我一時昏頭,還以為他知錯了,便相信了他。約莫一個月後,他偽造了一張支票,把我們的銀行帳戶提領一空。這次他跑掉了,中途之家的創舉也就此告終。我站在銀行櫃台前,手上握著一疊透支支票,氣急敗壞地不住解釋。至今想來仍覺得丟臉,因為我沒那麼好騙,也常跟厲害的傢伙周旋,自認懂得應付這一類的人,沒料到自己會被榨得一乾二淨,兩、三個星期後就另外找工作了。」
由於心理病態者擅長誆騙朋友和敵人,對他們來說,詐騙、侵占、冒用他人身分、推銷假股票和沒價值的土地,不過是小菜一碟;他們輕輕鬆鬆就能設下大騙局或小圈套。有個受試者提到,他有次沿著船塢散步,瞄到一對年輕夫婦正在端詳一艘掛著「出售」牌子的大帆船。於是他走向前去和他們打招呼,說自己是船主人(他告訴我們自己「完全是胡扯一通」),請他們上船四處看看。
在船上待了愉快的一小時之後,這對夫妻出了個價錢。談妥條件後,他答應隔天和他們在銀行碰面,但要求他們先付一千五百元訂金。雙方愉快道別,他去銀行兌現支付訂金的支票,不再跟他們聯絡。
同樣地,牢裡的心理病態者多半懂得利用矯正機關,為自己塑造正面形象,藉此給假釋裁決委員會留下好印象。他們去上課、修讀學位課程、報名參加毒品和酒精濫用課程、加入宗教或類宗教團體、加入當時流行的自我成長活動,並非真的為了讓自己「恢復正常生活」,只是做做樣子。
比方說,有時候會聽到某個愛操弄他人的騙子宣稱已經受洗,因此「重生」了,這不只是為了讓假釋裁決委員會相信他有改過遷善的決心,更是為了利用立意良善的基督徒社群。如今「暴力惡性循環」理論為人廣泛接受,所以許多心理病態者紛紛表示,他們的問題和錯誤都是因為童年遭受虐待的緣故。儘管很難證明是否屬實,總不乏好心人願意相信這套說詞。
自我中心
心理病態者極為自戀,極度膨脹自我價值感與重要性,自我中心和予取予求的態度令人嘆為觀止。他們覺得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比別人優越,有權依照自己訂的規則生活。「並不是說我不守法,」有個受試者這麼告訴我們,「我遵守自己的法律,從不違背自己的規則。」然後她列舉幾項自己的規則,無非都是只替自己著想。
另外一名心理病態者因犯下諸多罪行而坐牢,包括搶劫、性侵和詐欺,有人問他認為自己有何缺點,他回道:「我沒有缺點,除了太過關心人。」要他給自己打分數,滿分十分,他說:「總的來說十分。我本來想打十二分,但這...
作者序
心理病態者在社會上巧取豪奪,他們深具魅力,懂得用手段控制他人,為了遂行己欲從不留情面,騙取許多人的芳心或錢財,或使人期待落空。這種人完全沒有良心,對別人毫無感情,因此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想要的東西非到手不可,即使違反社會規範和期待也毫無愧疚或悔意。不知所措的受害人總是滿腔絕望地問:「這些人是誰?為什麼會有這種人?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過去一百年以來,諸如此類的問題是精神醫學臨床思辨和實證研究的重心,也是我耗費四分之一世紀的心血所繫。但直到最近幾十年,有關心理病態者的大謎團才慢慢解開。
當我答應寫作本書時,心裡很清楚,要細心審慎地將科學數據傳達給大眾了解絕非易事,倒不如留在象牙塔內,和其他學者討論玄奧的問題、編寫教科書和文章,更加輕鬆。然而近年來,心理病態者愈加猖狂,愈來愈多人上當受騙,新聞媒體充斥著暴力犯罪、金融醜聞、辜負大眾信任的行徑,往往匪夷所思。無數電影、小說以連續殺人犯、詐騙高手和犯罪集團的成員為題材,儘管很多故事的描繪符合心理病態者的特徵,但也有不少例外,只不過媒體、娛樂業和社會大眾均不曾加以分辨。就算是隸屬於刑事司法體系的人員,像是律師、法庭精神科醫生或法庭心理學家、社工人員、假釋官、執法人員、矯正機關人員等,對自己經常打交道的這些心理病態者,所知也很有限。本書將闡明,不懂得分辨罪犯究竟有無心理病態,恐將對社會造成嚴重後果。
從個人角度來說,你也可能遇到心理病態者,留下痛苦的回憶。為了你個人的身心健康和財務狀況著想,得具備辨識心理病態者的能力,才能夠保護自己,把損失減到最低。
大部分關於心理病態的科學文獻充斥著醫學詞彙,太過抽象,缺乏行為科學背景的人不容易讀懂。我打算把這類文獻寫成清楚明瞭的文字,不僅是為了大眾,也為了從事刑事司法工作的人。我盡量不過分簡化理論和研究成果,或誇大事實。若有讀者讀出了興趣,可以善用各章的註解,深入探索。
本書的科學研究部分實際上反映了我在實驗心理學與認知心理生理學方面的背景,也許有些讀者發現本書對心理動力論(如潛意識過程與衝突、防禦機制等等)的著墨太少,而感到失望。近十五年來,許多書籍、文章探討心理病態的心理動力,但我認為這一類討論並未讓我們對精神異常有更多了解,因為心理動力敘述大多偏向紙上談兵,有時甚至產生循環論證的邏輯謬誤,經不起實證研究的考驗。不過近年來這兩大領域漸趨一致,有人嘗試結合心理動力學的假設及行為科學的理論和做法,部分研究成果相當有趣,本書會選擇相關者加以討論。
這些年來,我身邊始終有一群傑出的研究生和助理,真的很幸運。我們建立起互惠的關係:我帶領他們,提供資源、教育培養,而他們常有不落俗套的想法,激發創意的火花,充滿研究熱忱,使實驗室活力十足、產量豐富。從我的實驗室產出的文章常將研究生列為資深作者,他們的貢獻自不待言。我尤其感謝史蒂芬‧哈特(Steven Hart)、艾黛兒‧弗斯(Adelle Forth)、提摩西‧哈波(Timothy Harpur)、雪莉‧威廉遜(Sherrie Williamson)、布蘭妲‧吉爾斯壯(Brenda Gillstrom)等人,十年來鼎力協助我做研究,激盪思考。
這項研究有賴於加拿大醫學研究會(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麥克阿瑟心理健康及法律研究網絡(MacArthur Research Network on Mental Health and the Law)及英屬哥倫比亞健康研究基金會(British Columbia Health Research Foundation)提供補助。
大部分研究是在隸屬於加拿大矯正局的機構進行,在此感謝這些機構的收容人和職員通力配合。為保護參與研究的收容人的隱私,我變更了特殊個案的細節,或將數個例子融匯成一個個案。
我要感謝茱蒂絲‧瑞根(Judith Regan)鼓勵我寫作本書,也要謝謝蘇珊‧利普謝特(Suzanne Lipsett)教我如何把專業知識寫成易讀的文章。
我的女兒雪柔和我妹妹妮維爾堅毅勇敢、仁慈而優雅,深深影響了我對人生的觀照。我要特別感謝太太兼摯友艾芙芮,她自身的專業領域也需要付出大量心力,卻仍能騰出時間和精力,積極鼓勵我做研究。這些年來,她的溫暖、判斷力與臨床診斷的敏銳,使我快樂、安心,並得以維持精神上的健全。
心理病態者在社會上巧取豪奪,他們深具魅力,懂得用手段控制他人,為了遂行己欲從不留情面,騙取許多人的芳心或錢財,或使人期待落空。這種人完全沒有良心,對別人毫無感情,因此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想要的東西非到手不可,即使違反社會規範和期待也毫無愧疚或悔意。不知所措的受害人總是滿腔絕望地問:「這些人是誰?為什麼會有這種人?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過去一百年以來,諸如此類的問題是精神醫學臨床思辨和實證研究的重心,也是我耗費四分之一世紀的心血所繫。但直到最近幾十年,有關心理病態者的大謎團才慢慢解開。
當我答應...
目錄
作者的話
作者序
導言:問題本身
一、和心理病態者打交道
二、完整的圖像
三、心理病態者的側寫:感覺與人際關係
四、心理病態者的側寫:生活方式
五、內在控制:有一片不見了
六、犯罪:合乎邏輯的抉擇
七、白領心理病態者
八、從大衣口袋裡掏出來的話
九、黏在蜘蛛網上的蒼蠅
十、問題的根源
十一、貼標籤的道德問題
十二、我們還能做什麼?
十三、生存指南
尾聲
作者的話
作者序
導言:問題本身
一、和心理病態者打交道
二、完整的圖像
三、心理病態者的側寫:感覺與人際關係
四、心理病態者的側寫:生活方式
五、內在控制:有一片不見了
六、犯罪:合乎邏輯的抉擇
七、白領心理病態者
八、從大衣口袋裡掏出來的話
九、黏在蜘蛛網上的蒼蠅
十、問題的根源
十一、貼標籤的道德問題
十二、我們還能做什麼?
十三、生存指南
尾聲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