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道家學者陳鼓應獻給大眾的易學入門書 全球首度出版發行
原典、導讀、白話翻譯、注釋、賞析與點評
5大方向闡述《周易》古經的生活智慧《易經》以卜筮書的姿態問世,全書看似晦澀神祕,實則在在傳遞出人生智慧,在我們面對生命困惑時,給予思考方向。作者以道家哲學角度探尋經典原貌,逐字逐句簡明詮釋卦象、爻辭彰顯的人文精神,引領讀者在變化快速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關鍵啟示。
三玄四典第一書 老子的思想起源
一部影響中西方各領域的經典
從卜筮開啟道家思想的對話
《易經》一名在本書專指《周易》古經,是中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列為「三玄四典」系列第一本,內容除以六十四卦演示事物的陰陽變化,其中更包含豐富的古史資料,顯示出多元觀點與辯證思想,也可稱得上是中國最早的生活哲學書,有許多人生處世的法則含藏在其中,易經的哲理性在三千年來始終能和現實生活相結合。
陳鼓應、寇方墀首度結合自身專業,以哲學普及角度詮釋《易經》,本書囊括易學象數與哲學義理,依照六十四卦的固有順序,用淺白精鍊的語言分別予以導讀、注釋、白話翻譯,並在各篇的賞析與點評分別設計幾個主題,用多角度了解《易經》原貌,析評《易經》如何深刻影響先秦思想,及其對生命的關注與生生不息的時代精神。
如何理解《易經》原貌?
①源於巫卜,歷經長時間由巫文化向史官文化的過渡,如此積累與編纂下的卜筮材料,使古經既可看到卜筮之辭,也能看到古史人物及歷史事件,已透露出明顯的主體意識與辯證思想。
②六十四卦的卦序排列以兩兩成對出現,前後卦的順序體現為相因或相反的關係,既有自然演化之序,又兼具辯證統一的思想內涵。如此的結構安排能顯現出其中變化周流、物極必反、對立統一的特點。
③形式雖保留卜筮之辭,但隨著殷周的重大變革,卦、爻辭中人的主觀能動意識更為彰顯,強調人的力量可以改變命運,從而有理性的判斷和行動,而非盲目於迷信。
④「貞」、「孚」在卦、爻辭中極為常見且重要。「貞」字出現一百一十一次之多,作卜問解。「孚」字則出現四十二次,其中有二十六次是「有孚」;與甲骨文、金文和戰國簡牘一起考察,皆可作卦兆、徵兆和徵驗、應驗解。
⑤從《周易》古經到《易傳》的歷史發展長達七、八百年之久,重大的歷史變革,因而經和傳的思維方式、思想內涵和問題意識都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傳在經的基礎上作了卓越的發揮,將一本卜筮之書轉為哲學之書。
作者簡介:
陳鼓應,一九三五年出生於福建長汀,一九四九年隨父母赴臺,一九五六至一九六三年先後就讀於臺灣大學哲學系及哲學研究所,師從著名哲學家方東美、殷海光。兩度輾轉執教於臺灣大學和北京大學,曾任聘為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現為《道家文化研究》學刊主編。
著作有:《老子導讀及譯註》、《悲劇哲學家尼采》、《老莊新論》、《易傳與道家思想》、《道家易學建構》、《道家的人文精神》、《莊子人性論》等十餘部。
二○一五年,《道家的人文精神》獲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子部學獎」。
二○一六年,獲中國文化部主辦CCTV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獎」。
二○一七年十月,《莊子解讀》收錄在中國國家項目「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首發十部之一,並獲第十三屆「文津獎」。
二○一九年六月,榮獲「湯用彤學術獎」。
寇方墀,一九七一年出生於河北海興,畢業於山西師範大學中文系,在北京大學進修時師從當代著名易學家余敦康先生。現為中國周易學會理事,河北美術學院教授。
主要著作有:易學三卷本《全本周易誦讀本》、《全本周易導讀本》、《全本周易精讀本》;《北大國學課精要:道家思想與領導智慧》;《周易講讀》。另與余敦康先生合作兩本書:余敦康著,寇方墀整理,《哲學導論講記》;余敦康解讀,寇方墀執筆撰寫,《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之《周易》》。
章節試閱
乾卦第一
乾下 乾上
乾○1:元亨,利貞○2。
初九○3:潛龍,勿用○4。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5。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6。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7。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8。
上九:亢龍有悔○9。
用九○10:見群龍无首○11,吉。
導讀
乾坤兩卦在六十四卦中居於重要的地位,其中蘊藏著《周易》的精髓,讀懂乾坤兩卦便打開了《周易》殿堂的大門,由此可以進一步去探尋《周易》的精闢與神奇。
《周易》本是卜筮之書,古人常以天象及物象來表徵事物的狀況和動向趨勢,從而據此做出判斷並揭示吉凶。卦辭首先講明卦時和大勢,爻辭則提示在這樣的時勢之下,處於不同階段和位置的人應該如何通過辨識來判斷,最終做出選擇和決策。
乾卦六爻皆為陽爻,是純陽之卦,卦象為天。卦辭「元亨,利貞」,首先表明乾卦是一個預示著大為亨通的卦。乾卦爻辭以龍之潛、見、惕、躍、飛、亢取象,描述了龍從沉潛、深蓄厚養,到奮力起動、一躍而出,經歷了挫折、磨礪、疑惑、彷徨及自我省思,最終突破重重難關,飛翔於高天之上,完美地展現了自我,實現了生命的巔峰時刻。在到達上九爻時,爻辭提醒人們,要防止過於高亢,以免生出悔恨。
乾卦六爻的爻象和爻辭是《周易》對天地間事物變化普遍規律地描述,並據此提出啟示和建議:事物的發展要經歷由少而長、由弱而強、由萌發到壯大,再由極盛而轉衰的過程。當少弱時,能力不足,所以要「潛龍勿用」,默默地積蓄力量和本領;當逐漸成長起來得以入世見用時,世道反覆,不斷考驗人的意志和韌性,因此要「終日乾乾」、「或躍在淵」;當「飛龍在天」時,要「利見大人」,且應自我收斂,因為事物發展有物極必反的規律,要防止高亢,以免「亢龍有悔」。這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乾卦充滿蓬勃的生命動力,有著剛健進取的精神。把握乾卦精義,在人生中切實踐行,可得安身立命之道。
譯文
乾:大為通達,利於占問。
初九:潛伏之龍,不可急於見用。
九二:龍出現在田野上,利於拜見大德大才的貴人。
九三:君子白天勤勉不懈,夜晚惕懼省思,雖處危厲之地而不會有咎害。
九四:疑惑於是否一躍而出淵,沒有咎害。
九五:龍飛翔於高天,利於拜見大德大才的貴人。
上九:龍陽剛亢進(飛得過高),有悔恨。
用九:呈現群龍,都沒有陽剛過頭,吉祥。
注釋
①乾:卦名。《周易》古經每卦均由六個爻組成,分別以陽爻「—」和陰爻「--」兩種符號表示。乾卦六個爻均為陽爻,是純陽之卦。上下皆為乾卦,是八純卦之一。純卦是指上下卦為同一卦,純而不雜,這樣的純卦共有八個,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
②元亨,利貞:卦辭。大為通達,利於占問。「元」字在《易經》文本中出現二十七次,多訓為「大」。「亨」指亨通、通達。「利」指有利、利於。「貞」為卜問。高亨注釋:「利貞,猶言利占也。筮遇此卦,舉事有利,故曰利貞。」朱伯崑認為:「甲骨文中的『貞』字,乃卜問之義。《周易》中的『貞』字,也是卜問之義。舊注訓『貞』為『正』,是一種誤解。這是近人注解《周易》的一大貢獻。」「貞」為「卜問」,此乃其本義。
③初九:六十四卦的每一卦有六個爻,六個爻都是自下而上逐次排列,讀的時候也應如此。陽爻用九來表示,陰爻用六來表示,加上爻位:初、二、三、四、五、上,共同形成爻的稱呼,「初九」代表位置在初爻位,性質為陽爻,此謂「爻題」。
④潛龍,勿用:爻辭。潛伏之龍,不可急於見用。「潛」指潛藏,隱伏。龍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這裡借龍喻指陽氣。「潛龍」指陽氣潛伏於下,沉潛而積聚力量,待時而興。「勿用」在《周易》中,「用」有時作動詞「行動」、「施為」、「使用」;有時作介詞「於」、「以」;有時作助詞或連詞。概言之,「用」謂可行,「勿用」則謂不可行。這句喻指人在底層的時候要深蓄厚養、積蓄力量,不要急於表現。嚴靈峰訓「勿用」為「卜而不中而未可施行」,頗合古義,可備一說。
⑤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龍出現在田野上,利於拜見大德大才的貴人。此爻辭中第一個「見」同「現」,指顯現;第二個「見」是見到。「田」指田野、地上。「見龍在田」是說陽氣由潛而顯,出現於地上,不再潛伏於下。「利見大人」是占斷之辭,筮得此爻,指利於見到大人。「大人」指具有大德大才、可以對自己有指導和幫助的貴人。
⑥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君子白天勤勉不懈,夜晚惕懼省思,雖處危厲之地而不會有咎害。「乾乾」形容勤勉不懈,「夕」是夜晚,「惕」指憂懼反省、謹慎自察,「若」是語助詞,「厲」指危險,「咎」指災禍,「无咎」是占斷之辭,指沒有災禍。
⑦或躍在淵,无咎:疑惑於是否一躍而出淵,沒有咎害。「或」通「惑」。「在淵」喻指龍本有所憑藉而可以向上躍出,「或躍在淵」是指陽氣向上漸進,猶似龍體欲飛,但有所疑惑,因而「无咎」。
⑧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龍騰飛於高天,陽氣大盛,喻指事物發展暢達,到達了最高的位置。占得此爻,利於見到具有大德大才、可以對自己有指導和幫助的貴人。
⑨亢龍有悔:龍陽剛亢進(飛得過高),有悔恨。「亢」指高亢、亢進,超過了應有的限度,就會向反面轉化,必然會有悔恨,這是物極必反的規律。
⑩用九:《周易》六十四卦,每卦皆有六爻,惟乾、坤兩卦另各加「用九」、「用六」二則以闡明《周易》用爻之法。這個用法出自古筮法,所謂「用」,有兩方面意涵:一是以變數「九」命名陽爻,以變數「六」命名陰爻。二是當占卦得到的六爻皆為老陽「九」的乾卦時(漢帛本作「迵九」,即「通九」),六個陽爻皆變為陰而成為坤卦,在這樣的情況下,應以「用九」這特殊的一條占斷之辭作為占斷的依據,即「見群龍无首,吉。」
○11見群龍无首:「見」同「現」。「群龍」指乾卦六陽爻。「无首」指六個陽爻皆不可陽剛過頭。初九「勿用」、九二「利見大人」、九三「終日乾乾,夕惕若」、九四「或躍」、九五「利見大人」、上九「有悔」,都是在提醒陽爻不可陽剛過頭,如此可保吉祥。
賞析與點評
《易》、《老》之學脈關聯
《周易》本是卜筮之書。「卜」和「筮」不同,雖然都屬於古代的占術,但兩者使用的道具、占問的方法、應用的時代和其中蘊含的認識水準不盡相同。殷商主要應用「卜」,周代主要應用「筮」。殷人迷信龜卜,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就是明證。周代用蓍草占筮的同時,也沿用龜卜,但龜卜逐漸衰落。筮的產生和發展相當久遠。判斷占問某事和吉凶的辭句,稱為筮辭,是占問某事時的原始紀錄。《周易》古經中卦辭、爻辭的主要素材來自於占筮的筮辭,這部古經的形成過程經歷了由巫文化向史官文化的過渡。這些筮辭素材是夏、商、周三代掌管卜筮的占人、筮人、太卜以及史官對於占筮的記錄。金景芳指出,三代的巫、史「不僅是卜的職業家,而且還擔當繼承、傳播與促進文化的責任。其中有不少人有極為廣博的知識。自今天看來,他們都是宗教家,又是文學藝術家、自然科學家,而且還活動於政治舞臺。實際他們是擁有沒有分化的全部科學知識。」所以,在古經中,既可以看到占卜之辭,也可以看到古史人物及政治事件,並且意蘊幽深而文采斐然。
《周易》古經的卦、爻辭中包含了豐富的古史資料,涉及的方面非常廣泛,包括政治、經濟、訴訟、軍事、祭祀、農耕、漁獵、商賈、民俗、倫理以及自然現象等,卦爻辭以象徵的方式揭示這些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判斷人事的吉凶,並提出應對策略,指出趨吉避凶的方向。當代易學家朱伯崑認為,史官在古代兼管占卜之事,據《左傳》所載,春秋時期從事占筮的人,有周史、史墨、史魚、史趙、史蘇、蔡墨等,他們都是周王朝和諸侯國的史官。《周易》這部典籍的編纂,出於西周的史官之手,也是可信的。《周易》古經是華夏先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獲得的精神成果,是由巫、史長期積累、集體編纂、錘煉而成的思想結晶。
祭祀與占卜這樣的宗教活動,在夏、商及周初,惟王室可以進行。《周易》形成後,作為卜筮之書,由周王室的史官所掌管,而不及諸侯。到春秋時期,禮壞樂崩,占卜活動才始見用於諸侯卿士之家,《左傳》的記載可為明證。老子是周王室的史官,《史記》、《漢書》都有記載,古代的史官掌管包括卜筮之書的古文獻,並且承擔卜筮之職責。《周易》有「巽在床下,用史巫紛若」之辭,描述了早期史巫舉行筮占活動的相關場面。身為史官的老子,熟讀並通曉「六經」,對於「六經」之一的《易經》既熟知且善用,在其所著《老子》中可以看到豐富的易之思想旨趣。童書業指出:「老子是個史官,古代『史』、『巫』不分,《周易》是一部卜筮書,本來掌握在史官裡。」老子把《易》中已經萌芽的辯證思想引入道論而成為其哲學體系建構中重要的方法論。關於《老子》同《易》的血緣關係,歷來的研究者多次提到過,宋人邵堯夫曰:「老子得易之體,留侯得易之用。」(轉引自陳和祥評注《老子讀本.老子總論》)這裡所謂「老子得易之體」,揭示了《老子》對《易》的繼承關係。
王博在〈老子思維方式的史官特色〉中論證了老子的哲學思想乃是由幾百年史官文化蘊育而成,形成了穩定的思維特徵,如「推天道以明人事」、「辯證思維」和「侯王中心的思考方式」,而這些特徵也體現在《易》之中。李中華教授指出,「老子作為一位有創見的哲學家,他提出以『道』為核心的哲學體系,並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本原變化,……而先秦,在哲學上可供老子吸收的資料,除《周易》古經外,其餘如《詩》、《書》、《禮》、《樂》等材料都與哲學思維相距較遠。《周易》古經樸素的辯證思維和老子哲學中豐富的、自覺的辯證思維,即是《老子》與《周易》的內在的精神本質的聯繫。在中國思想史上《老》、《易》並稱,這不僅因為《老》、《易》有著相同的研究物件、許多共同的概念範疇,而且因為《易經》是老子學說的源頭,而老子學說又極大影響了《易傳》作者,使之成功地把卜筮學之書改造為哲學人文著作。
《周易》之儒、道分殊與會通
《周易》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既是儒家的「五經」之首,也是道家的「三玄」之一。唐明邦認為,許多人把《周易》看作代表儒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這是無可否認的。不過,將《周易》思想純粹歸結為儒家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是不大符合歷史實際的。《周易》在中國文化史上的主要作用,在於它為中國古代科學家提供了一套易學象數思維模式,自然哲學是其主要內容之一,與儒學大異。同出於《易》的儒、道兩家,經歷了春秋末期「道術為天下裂」(《莊子.天下》)的分殊,發展到戰國中後期以《易傳》為代表的並存相參,到兩漢逐步由衝突走向融合會通。
易學史家高懷民認為:「有兩支易學,與儒門易並立發展:一為舊勢力仍存在的筮術易;另一為老子的道家易。老子的道家易主要旨趣在於發揮易學的形上義,其思想指向與儒門易恰相反,故以「道」立名。後世以「道家」稱老子,其實老子之思想完全出於易,而且自老子之後,在易學演變中,道家易這一支始終是易學中重要的一個角色。老子與孔子二人正是分工合作,一向上開展,一向下開展,合力經營大易這門學術。」
林忠軍在《易學源流與現代闡釋》中論述:「成書於西漢末的《易緯》,吸收了道家的觀念思想解說宇宙起源和象數產生,……其後漢末……援道入易。自此以後,易老、儒道相互資取、滲透、融合,形成了具有道家特色的易學文化或具有易學特色的道家文化。」從《易經》到《老子》再到《易傳》然後經歷兩漢的融合會通,直到王弼易學出現,道家易學經歷了萌芽、積澱、建構、發展、演變、成熟的漫長過程,王弼的易學詮釋既是道家易學的成熟體現,也是儒、道融合的思想成果。王弼易學對於之後的晉唐易學發展影響頗大,宋明易學中的義理派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傳統,將古代易學哲學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周易》「尚中」的觀念成為老、孔思想重要的交匯點
在乾卦六爻中,二爻和五爻的爻辭最為吉利,一個是「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一個是「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而這兩個爻分別是上卦的中爻和下卦的中爻,這種尚中的思想也體現在整個《周易》體系中。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第五爻位沒有「凶」的,二爻作為下卦的中爻位;直言「凶」的卦,也只有剝、頤、節三卦,而這三個卦是在特殊情況下,二爻不得「時」所致。所以,居「中」、行「中」是《周易》所宣導的最佳行為模式和價值標準。
「中」字最初義是中心,先民集中舉辦集體事務時,在特殊區域插上旗幟作為方向標杆。唐蘭曾指出:「中者,最初為氏族社會之徽幟,而其所立之地,恆為中央,遂引申為中央之義,因更引申一切之中。」西周時期的「何尊」銅器銘文——「宅茲中國」,代表著王朝江山社稷以此為中,凝聚四方天地的核心。儒、道皆重視「中」,儒家之「中」乃指不偏不倚,道家之「中」則為衷心、由衷之意。《論語.堯曰》「允執厥中」;老子的「守中」(五章:「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莊子的「養中」(《人間世》:「託不得已以養中。」)更注重內心的持守、平衡的心境和修養功夫。道家與儒家,老、孔「尚中」思想內外交互,涵容相輔,體現了《周易》「尚中」的意旨。
乾卦第一
乾下 乾上
乾○1:元亨,利貞○2。
初九○3:潛龍,勿用○4。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5。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6。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7。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8。
上九:亢龍有悔○9。
用九○10:見群龍无首○11,吉。
導讀
乾坤兩卦在六十四卦中居於重要的地位,其中蘊藏著《周易》的精髓,讀懂乾坤兩卦便打開了《周易》殿堂的大門,由此可以進一步去探尋《周易》的精闢與神奇。
《周易》本是卜筮之書,古人常以天象及物象來表徵事物的狀況和動向趨勢,從而據此做出判斷並揭示吉凶...
作者序
前言
一、《周易》古經的形成
《周易》古經是中國古老的根源性典籍中最重要的一部,也是人類文化寶庫中非常奇特的一部書,它有一套精妙的符號體系,模擬宇宙間天地萬物的結構和運行規律,同時又兼具一整套與之相配的文辭,揭示社會人事的吉凶悔吝。符號與文辭組合相配,給人以無窮的想像與智慧啟迪。對於《周易》的研究,最早在春秋時代已見肇端,可以說《周易》研究對整個中國學術發展史有深遠的影響。
上古原始宗教時期的巫卜文化到夏、商、周時期得以繼承、發展、演變和改進。殷、周之際,占卜的形式從殷人的龜卜逐漸轉向周人的占筮,出現了從象到數的過渡,占筮這一形式逐漸成熟,意味著人們抽象思維能力的提升。
《周易》古經源於卜筮,這部古經的形成經歷了長時期的由巫文化向史官文化的過渡。古經中卦、爻辭的主要素材來自於卜筮之辭,這些筮辭素材是夏、商及周初三代掌管卜筮的占人、筮人、太卜以及史官對於占筮的記錄。因而在古經中,既可以看到卜筮之辭,也可以看到古史人物及歷史事件,文辭古樸而意蘊幽深。
《周易》古經卦爻辭所記史事如王亥「喪牛于易」、「高宗伐鬼方」、「箕子之明夷」皆在周初,最晚是晉卦中的「康侯用錫馬蕃庶」,已是成王時期。因此古經的卦爻辭編纂成書的時間最早可能在西周成王之時。朱伯崑先生認為:「史官在古代兼管占卜之事。《周易》這部典籍的編纂,出於西周的史官之手,也是可信的。」(《易學哲學史》
第一卷)
二、象辭結構與思想旨趣
《周易》古經雖源於巫卜,但經過歷代巫史對應天道人事的互參,對於長期積累的卜筮之辭、占驗之文、歷史事件與古史材料進行深入洞察與精心編纂,所完成的古經中已透露出明顯的主體意識與辯證思想。
《周易》古經六十四卦的卦序排列以兩兩成對出現,前卦與後卦的順序體現為相因或相反的關係,體現出既有自然演化之序又兼具辯證統一的思想內涵,是一種精微且奇妙的組合,其中所蘊含的兩兩對反、前後相因、相反相成、無往不復(如泰卦和否卦等)的結構安排,可以看出其中變化周流、物極必反、對立統一的特點。六十四卦開端是以乾坤打開門戶,最後兩卦則以「既濟」、「未濟」收尾,表達了《周易》看待事物生生不息、永不停滯且變易無窮的觀點,透顯出「推天道以明人事」的人文精神。
再比如損卦和益卦的結構組合,「損」與「益」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常有的現象,而「損」、「益」作為一對範疇,在《周易》古經中已見端倪,兩卦以互為反卦的形式成對出現,體現了因損得益和因益致損的辯證關係。在損卦和益卦的卦爻辭中,損中有益,益中有損,損與益互相參差滲透,可謂雙行互補。就天道而言,天地陰陽之氣運行,損益盈虛,與時偕行,順應時宜,有節有利。古經內容既把握宏觀又注重細節,呈現出致廣大而盡精微的思想旨趣。
三、參證史實與主觀能動意識
《周易》古經既是一部筮辭編纂集,同時也是一部古史材料集,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文化現象。卦、爻辭記載歷史事件是一種對歷史的認識和反映,古經中古風猶存的生活場景,將讀者帶回到那遠古質樸的先民生息的時代。
《周易》古經的卦、爻辭中包含了豐富的古史資料,涉及層面非常廣泛,包括政治、經濟、訴訟、軍事、祭祀、農耕、漁獵、商賈、民俗、倫理以及自然現象等。卦、爻辭多處以古史材料所記作為已呈顯於歷史的現象,揭示其中所隱含的規律,以取象比類的方式判斷當下人事吉凶的趨勢,指出趨吉避凶的方向,提出相應的規誡及應對策略。
殷代晚期,占卜活動實行「三卜制」、「習卜」,通過多次占卜以滿足人的願望,表明殷人已經在固有宗教信仰中羼入了人的理念意識,已從盲目崇拜鬼神的精神世界中試圖有意識地擺脫出來。西周初年形成的《周易》古經,其形式雖保留了卜筮之辭的原貌,但隨著殷周之際的重大變革,卦、爻辭中人的主觀能動意識已更為彰顯,強調人的力量可以轉化和改變命運,可以做出理性的判斷和行動,而不是盲目迷信於卜筮的結果,這就為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留下了廣闊空間,使得《周易》古經成為天道人事相參、可以經世致用的決策指導書。
歷代以來,讀易者在研易時,總是將古經的卦、爻辭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把自身的處境擺進卦中去,以從中獲得安身立命的啟示。這種與現實生命息息相連的關係,也使得《周易》具備了歷久彌新的現代性。
四、對儒、道兩家學說的影響
從《周易》古經到《易傳》的歷史發展長達七、八百年之久,相當於一部先秦哲學史所經歷的時間。(余敦康《從易經到易傳》)在這七、八百年間,發生了重大的歷史變革,因而經和傳的思維方式、思想內涵和問題意識都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傳在經的基礎上作了卓越的發揮,將一本卜筮之書轉為哲學之書。而這個轉化的過程,也正是儒、道兩家及其他諸子學說先後出現並逐漸形成學派的重要歷史時期。《周易》古經之於儒、道兩家,是源和流的關係。儒、道兩家在從經到傳的轉化過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因而,在中國歷史中,《周易》既是儒家「五經」之首,也是道家「三玄」之元。
同出於《周易》古經的儒、道兩家,經歷了春秋末期「道術為天下裂」(《莊子.天下》)的分殊,發展到戰國中後期形成了以《易傳》為代表的並存相參局面。余敦康先生指出,儒、道兩家的人文主義與自然主義思想上接自伏羲以至《周易》古經的中國文化的古老的源頭,下啟「以人合天」與「以天合人」的結合、自然主義與人文主義的互補思想,最終形成了具有更大普遍性的《易傳》,提出了「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的著名命題,其所蘊含的思想精髓與價值理想代表了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周易》古經是儒、道的同一源頭,《易傳》則是儒、道在最深層的結構上的完美互補。(余敦康〈帛書《繫辭》「易有大恒」的文化意蘊〉)
五、經文中「貞」、「孚」兩個重要占辭的本義
隨著近代考古學的興起,甲骨文以及不同易經古本的出現,為近當代學者釋《易》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證據。「貞」、「孚」兩字在卦、爻辭中極為常見且重要,對這兩個字的解釋,是甄別經、傳不同旨趣的重要依據。「貞」字出現一百一十一次之多。如此頻繁出現在卦、爻辭中,可見古經之辭來源於卜筮。朱伯崑先生認為:「甲骨文中的『貞』字,乃卜問之義。《周易》中的『貞』字,也是卜問之義。舊注訓『貞』為『正』,是一種誤解。」並且指出「宋朝朱熹說:易本為卜筮而作」這一論斷是可信的。(《易學哲學史》)
本書認為,《周易》古經中的「貞」字,皆當作「卜問」講。至於在七、八百年後的《易傳》中,以「貞」字的引申義「正」為訓,則是針對周文疲弊時代社會人心的弊病,而將巫卜轉向人文道德指向的結果。這正體現了產生於不同時期《周易》經、傳之間差異性、同一性與時代性,就如同一個人的童年與成年。
「孚」字在《周易》古經中共出現四十二次,其中有二十六次是「有孚」。如果把《周易》古經中的「孚」與甲骨文、金文和戰國簡牘一起考察,皆可以徵兆和徵驗釋之,徵兆是一種卜兆出來時的事先的判斷,徵驗是事後的核驗。因此本書認為,「孚」兼有二義:一為卦兆、徵兆;一為徵驗、應驗。
六、本書的寫作
我對《周易》產生興趣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是受當時大陸學者重視《易傳》研究的影響。一九九四年我出版了第一部易學著作《易傳與道家思想》;一九九八年,我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二輯學刊,即是以「道家易」為主題的專號;一九九八年,我與趙建偉教授合著《周易譯注與研究》在兩岸的商務印書館同時出版。臺大校園和北大校園是我一生學術活動的中心點;我在北大的時間,前後有二十多年,朱伯崑先生、余敦康先生、王博教授是北大當代易學研究的著名學者,我與三位學者均有學術上的切磋交流。
這本書的寫作,是我邀請余敦康先生的弟子寇方墀教授執筆完成的。方墀教授親炙余敦康先生教誨十餘載,於易學方面造詣頗深,《周易》主要有義理和象數兩個方面,我一向是側重在義理方面,而寇方墀教授義理純熟且兼知象數,主要著作目前已出版《全本周易導讀本》、《全本周易精讀本》等三卷本易學專著(中華書局)。
我們在北大校園中花了兩年多的時間來討論和寫作這本書,初稿完成,受河北美術學院甄忠義院長邀請,由河北美院老莊研究中心主任李振綱教授安排,我們在美院的課堂上以本書為講義為學生講課。
本書的著眼點,在於探尋《周易》古經原貌,揭示《易》、《老》內在學脈關聯,鉤沉哲學思想與人文意識從未顯題化到顯題化的發展脈絡。同時,對卦、爻辭中明顯的儒家思想及其他學派思想也鄭重地進行賞析和討論,還有一些與考古新材料有關成果的議題,也予以積極採用。本書的文筆力求簡潔,不作繁雜冗長的訓詁和引用,以適合廣大普通讀者閱讀。
前言
一、《周易》古經的形成
《周易》古經是中國古老的根源性典籍中最重要的一部,也是人類文化寶庫中非常奇特的一部書,它有一套精妙的符號體系,模擬宇宙間天地萬物的結構和運行規律,同時又兼具一整套與之相配的文辭,揭示社會人事的吉凶悔吝。符號與文辭組合相配,給人以無窮的想像與智慧啟迪。對於《周易》的研究,最早在春秋時代已見肇端,可以說《周易》研究對整個中國學術發展史有深遠的影響。
上古原始宗教時期的巫卜文化到夏、商、周時期得以繼承、發展、演變和改進。殷、周之際,占卜的形式從殷人的龜卜逐漸轉向周人的占...
目錄
前言
上經
乾卦第一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易》、《老》之學脈關聯
《周易》之儒、道分殊與會通
《周易》「尚中」的觀念成為老、孔思想重要的交匯點
《易》之君道,尚剛,還是尚柔?
乾卦之「龍」——與時俱化
坤卦第二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利牝馬之貞」——老子尚雌崇牝觀念之淵源
「西南得朋,東北喪朋」——符合殷周時期的歷史背景和生活場景
「履霜,堅冰至」——察微杜漸
「直、方、大」——大地般的品格
乾坤並建——乾坤對待統一,並非乾剛獨大
屯卦第三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屯卦的當務之急——安家創業
盤桓——高以下為基
匪寇,婚媾——古代的搶婚習俗
蒙卦第四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啟蒙與教化
聖人處無為之事,蔽而新成
需卦第五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需待的次第
《易》、《老》之「三」數的內在關聯
訟卦第六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訟者,言之於公
慎訟與不爭
強訟者,必有所矜
師卦第七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與戰爭是古代國家最大的事情
老子的戰爭觀
比卦第八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擇人而親
無比之比
天道何親
小畜卦第九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富以其鄰——小有所畜,與鄰分享
恬淡自然的農耕生活
履卦第十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易經》之「道」與《老子》之「道」
履道尚柔
高明柔克
為政如臨虎尾
人生旅途的「視履考祥」
泰卦第十一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小往大來
無平不陂,無往不復
從「拔茅茹」到「城復于隍」
負陰而抱陽
否卦第十二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對待流行
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同人卦第十三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合志同方
玄同之境
大有卦第十四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大有年豐
「吉无不利」
「象帝之先」——從「上帝」到「道」的轉變
謙卦第十五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易》、《老》尚謙,世人共知
勞謙與撝謙
豫卦第十六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治人事天,莫若嗇」
「介于石,不終日」
隨卦第十七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歷史上有名的隨卦筮例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蠱卦第十八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清除腐敗,匡正舊弊
晉侯得了蠱疾
臨卦第十九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知臨、咸臨與甘臨
觀卦第二十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觀」的哲學意涵
噬嗑卦第二十一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從「重刑輕民」到「明德慎罰」
老子警誡用刑者:不要「代大匠斫」
賁卦第二十二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迎親的隊伍裝扮一新
白賁无咎
剝卦第二十三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高而倚者崩
未兆易謀
碩果不食
復卦第二十四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七日來復」
老子「觀復論」
无妄卦第二十五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不耕獲,不菑畬」
知常,不妄,即「无妄」
大畜卦第二十六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古代的畜牧業
何天之衢
頤卦第二十七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靈龜」之靈
《易》、《老》養生之道
大過卦第二十八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大過」之象皆反常
老子主張「去甚、去奢、去泰」
「正」與「奇」的相互轉化
坎卦第二十九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古人的「獄中雜記」
能否走出重重坎險
離卦第三十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畜養母牛,吉祥
先民的太陽崇拜
日昃之離與生命感喟
一場古代部落戰爭的始末
下經
咸卦第三十一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情愛進行時
恆卦第三十二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恆卦與婚姻
守「恆」的尺度——常與變的平衡
「恆」是心之舟——老子說「聖人恆無心」
遯卦第三十三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隱遁的方式
功成身退,天之道
大壯卦第三十四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大壯」須「知止」
喪羊于易——一個古老的故事
晉卦第三十五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晉卦有象、有義、有情
「錫馬蕃庶」與「拱璧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明夷卦第三十六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黎明未至,太陽鳥垂翼而飛
明夷于飛——謠占
用「明夷」的智慧——雖明而晦,用晦而明
家人卦第三十七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傳統悠久的中華家文化
家人,利女貞
睽卦第三十八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一個旅行者在旅途中的離奇見聞
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求同存異,緩柔合睽
蹇卦第三十九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進道若退
解卦第四十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田獲三狐」之「狐」
「解卦」三層義
損卦第四十一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損益盈虛,雙行互補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益卦第四十二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損、益是一體的兩面
「君權神授」與「象帝之先」
夬卦第四十三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姤卦第四十四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遇合——天地生生之機
為什麼廚房裡有魚就不會有災禍?
萃卦第四十五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祭祀」能否會聚人心?
升卦第四十六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周初史影
困卦第四十七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外困易知,內困難知
井卦第四十八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用弓箭射小魚
井卦的現實意涵
革卦第四十九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革」字義涵——改革舊制,順天應人
「巳日」三解
老子思想中的變革精神
鼎卦第五十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革故與鼎新
鼎折足——事情辦砸了
震卦第五十一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盡人事,移天意
艮卦第五十二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動與靜的辯證
行其庭,不見其人——退藏於密
漸卦第五十三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充滿生活氣息的哲理詩
歸妹卦第五十四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帝乙歸妹」的故事
古代婚姻的媵妾制
帝乙之妹不如陪嫁女子姣美
一個筮例的佐證
「女承筐,无實;士刲羊,无血」——關於生殖的隱喻
豐卦第五十五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白天見到北斗星——關於古代日食的紀錄
《詩經》與《左傳》中的「豐」
旅卦第五十六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殷代的商旅活動很發達
人在旅途,如何自處
孔子筮得旅卦而泣
巽卦第五十七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守柔易乎?
剛柔辯證
兌卦第五十八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兩個邦國和平共悅之道
涣卦第五十九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渙卦不見一個「凶」字
節卦第六十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以節制為美德
中孚卦第六十一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詩意爻辭
月圓之夜,馬兒跑出去了
信驗——內與外的感通呼應、信實交融
《易》以道陰陽
小過卦第六十二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祖、妣、君、臣」中的陰陽觀
精妙的卦序結構
既濟卦第六十三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居安思危的既濟卦
高宗伐鬼方之謎
實受其福
《易》、《老》中的祭祀
未濟卦第六十四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震用」是兩個人名
三年有賞于大國——三年有商為大國
既濟和未濟
前言
上經
乾卦第一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易》、《老》之學脈關聯
《周易》之儒、道分殊與會通
《周易》「尚中」的觀念成為老、孔思想重要的交匯點
《易》之君道,尚剛,還是尚柔?
乾卦之「龍」——與時俱化
坤卦第二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利牝馬之貞」——老子尚雌崇牝觀念之淵源
「西南得朋,東北喪朋」——符合殷周時期的歷史背景和生活場景
「履霜,堅冰至」——察微杜漸
「直、方、大」——大地般的品格
乾坤並建——乾坤對待統一,並非乾剛獨大
屯卦第三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