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飛虎隊為契機,中華民國與美國在二戰聯手對日作戰
今日兩國的合作延續自80年前的默契
這段重要的歷史,在最新史料的引用下,會有怎樣的解讀?
美國陸軍航空部隊的第23戰鬥機大隊,在中國戰場與日本陸軍航空隊的鬥智鬥力,是二戰戰史中少數被人忽略的部分。除了因為這個戰區沒有歐洲與太平洋那般大規模之外,此處的政治角力又似乎比其他地方又多了更多。作者許劍虹認為,不管是「飛虎隊」亦或者是其延續的23大隊,這段歷史都應該屬於認同中華民國的每一個人。這是一個典型的「教科書沒有教」,但你該知道的歷史脈絡。這個脈絡一直延續到今天的美臺關係上。
傳奇的「飛虎隊」來華助戰的歷史,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作為傭兵的形式參與對日抗戰的這些美國人,在太平洋戰爭開打了之後,就陸續返國參戰或另有規劃,原本的「飛虎隊」也隨之解散。然而,美國戰鬥機飛行員在華的作戰史並未因此而結束,反而更為擴大、茁壯。
「飛虎隊」傳奇的指揮官陳納德很快就掌管了在中國戰場的美軍航空作戰部隊,並且成立23大隊,最後還接管新成立的第14航空軍,除了融合中美兩國的作戰能力,同時也將兩國的合作關係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如此的關係還延續到21世紀的現在,中華民國與美國的軍事、外交關係,可以說是起源於「中美聯合」的這段歷史。沒有陳納德與「飛虎隊」,就不會有後續美臺關係的發展。
作者許劍虹引用了許多的第一手文獻,這些全新未曾發表的史料,將把這段空白的歷史給補上,大幅增添了本書取材的多元性與豐富性。在關心當前的美臺關係,更不能忽視過去兩國關係的源頭,如此才能理解為何今天即使沒有正式邦交關係,華府依然沒有放棄與中華民國的連結。
作者簡介:
自高中時代開始,便致力於研究陳納德在華協助中華民國空軍組織美籍志願大隊與中美空軍混合團的歷史。
目前在新聞機構工作,業餘時間仍往來於太平洋兩岸,從事國軍與美軍二戰老兵的口述歷史訪問工作,並蒐集相關的史料與文獻,以求能夠不帶任何偏見還原當年兩國合作反抗侵略的歷史真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田在勱(空軍退役中將)
胡振東(前美國防部長辦公室中台蒙資深主任)
郭力升(陸軍備役少將)
陳炳靖(前飛虎隊員)
馮世寬(空軍退役二級上將)
按筆劃序
名人推薦:田在勱(空軍退役中將)
胡振東(前美國防部長辦公室中台蒙資深主任)
郭力升(陸軍備役少將)
陳炳靖(前飛虎隊員)
馮世寬(空軍退役二級上將)
按筆劃序
章節試閱
第二章 舉步維艱的成軍過程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初,盟軍面對日軍凌厲的攻勢兵敗如山倒,急需來自戰場上的好消息以提振軍心士氣。陳納德指揮的美籍志願大隊,在昆明與仰光上空一連贏得三場空戰,滿足了同盟國士氣上的需要,也讓馬格魯德將軍產生了讓「飛虎隊」納入美國陸軍指揮架構的想法。
羅斯福總統於1941年4月15日批准美國陸軍、海軍以及陸戰隊人員以民間人士身份,與中央飛機製造廠簽約參加中華民國空軍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美國尚未對日宣戰,靠美籍志願大隊這個「白手套」能確保美國的中立國地位。珍珠港事件後,伴隨著美國對日本宣戰,此一「白手套」不只不再必要,長此下去還將使中國戰區的補給系統更加複雜。只要「飛虎隊」持續隸屬中華民國空軍,美軍就不能透過自身的後勤體系為美籍志願大隊提供補給,而必須透過針對國軍的外援體系來執行。
馬格魯德在12月31日提出將志願大隊併入美國陸軍航空隊的建議,並向蔣中正毛遂自薦擔任中美聯合空軍總指揮官,試圖讓陳納德歸併美軍後出任由志願大隊改編而成的23大隊的大隊長,然後再讓自己地位凌駕於陳納德之上。
考量到陳納德不只是一名優秀的戰鬥機指揮官,而且還從1937年5月起就抵達中國,對四年來的抗戰局勢有更透徹的了解,蔣中正駁回了馬格魯德的建議,以表達對陳納德的支持。到1942年1月底,陳納德在蔣中正支持下確定自己將隨志願隊一起納入美軍,取得美國陸軍准將軍階並繼續指揮中國戰場上所有盟軍飛行部隊之後,他才勉強同意志願隊的歸併計劃。為了迎接歸併之日的來臨,陸軍航空隊選在1942年3月1日這天於維吉尼亞州蘭利機場成立23大隊,即本作的主角。
由於23大隊的任務,是到中國戰場來收編美籍志願大隊的人員與飛機,所以首任大隊長卡伯森少校的編制,在成立之初只有100名從蘭利機場臨時招募來的軍士官,根本沒有一丁點的戰力可言。沒有飛機也沒有飛行員的23大隊,如被趕鴨子上架般的在3月17日搭上被美國海軍徵用的郵輪巴西號,從南卡羅來納州的查爾斯頓出發展開駛往印度的海上之旅。
一路上他們經過波多黎各的聖胡安、西非自由城、南非開普敦、好望角、伊莉莎白港與莫三比克海峽進入印度洋。5月15日,美國陸軍航空部隊將其麾下的驅逐機大隊通通改名為戰鬥機大隊,所以當第23驅逐機大隊於5月17日抵達印度喀拉蚩時,他們的正式番號已變更為23戰鬥機大隊。他們並非第一支抵達印度的美軍戰鬥機大隊,由桑德爾斯上校指揮的第51戰鬥機大隊早在3月份就進駐喀拉蚩,其麾下擁有三個中隊的P-40E戰鬥機。而23大隊到了5月都還只存在於帳面上,要盡快將有經驗的「飛虎隊」空地勤人員,還有他們的Hawk81A-2以及P-40E戰鬥機收編。如果史迪威沒有選擇陳納德的老對手畢塞爾擔任自己的航空參謀,或許這個任務可以更順利完成才是。
失敗的歸併
陳納德與畢塞爾兩人早在對日抗戰爆發以前就積怨已久,兩人30年代在阿拉巴馬州麥斯威爾基地陸軍航空隊戰術學校服務時,就時常針對驅逐機是否應該被淘汰這個議題爭得面紅耳赤。畢塞爾對陳納德撰寫的教範《防衛驅逐機之角色》冷嘲熱諷,指出轟炸機組員完全可以靠「鐵鏈」擊落來襲的驅逐機,不再需要驅逐機護航。最終陳納德因為過度堅持驅逐機研發的重要性,不為阿諾德等主張發展轟炸機優先的陸軍航空隊高層所接受,被迫以上尉軍階提早退役。以畢塞爾為代表的「轟炸機黑手黨」是導致陳納德被逐出美軍主流的元兇,自然不可能得到陳納德真心的原諒與認可。另外一個美軍更失敗的安排,是讓畢塞爾搶在陳納德前一天,即1942年4月21日晉升為准將,讓陳納德深信此舉是為了繼續讓畢塞爾爬到自己頭上。這不僅加深了陳納德對畢塞爾的敵視,也讓陳納德跟著一起痛恨起畢塞爾的頂頭上司史迪威,為日後史迪威與蔣中正的衝突埋下伏筆。
而志願隊的「飛虎」們,在陳納德指導下贏得空戰史上的奇蹟之後,對「老頭子」陳納德佩服得更是五體投地。他們對美軍高層,乃至於整個世界的認知都來自於陳納德,對於過去打壓過自己長官的畢塞爾更是不可能產生什麼好感。讓「飛虎」們更難以忍受的,是畢塞爾完全不顧及他們在緬甸和中國待了近一年後,急於回家休假的感受,還威脅如果他們不接受陸軍的歸併條件,只要一回到美國本土就會被徵為步兵。志願隊隨軍牧師傅保羅指出,當時美軍高層完全沒有提到給「飛虎」們休假或者放假的條件,而是要他們納入陸軍架構後就即刻投入戰鬥,這是導致歸併失敗的最直接原因。願意跟著志願隊一起併入23大隊的「飛虎」只有五名飛行員與34名地勤人員,歸併失敗了。事實上畢塞爾內心對志願隊的表現是認可的,只是他在推動歸併過程表現得官僚又僵硬,外加陳納德對他的既定偏見已經形成多年,才導致這個沒有任何一方得到好處的結果。
即將負責指揮在華美軍飛行部隊的陳納德,也知道自己不可能靠五個老鳥帶領一群菜鳥贏取勝利,於是千拜託萬拜託其他飛行員多停留兩星期為第23大隊傳授經驗。所幸還是有19名飛行員與23名地勤人員買帳,願意多待兩個星期,23大隊才不至於在形成戰力之初就遭遇擁有豐富作戰經驗的日軍輾壓。不過兩個禮拜終歸只是兩個禮拜,陳納德還是必須要靠沒有參加過志願隊的飛行員來維持23大隊的戰力。此刻正好有九名美國陸軍資深飛行員正以向志願隊「討教」的名義來中國飛行,他們當中唯一有實戰經驗的,是參加過西班牙內戰的巴姆勒。巴姆勒在西班牙內戰時駕駛蘇聯製的I-15雙翼機、I-16單翼機支援共和政府作戰,創下擊落五架敵機的作戰紀錄。事實上巴姆勒早在1941年底就與中央飛機製造廠簽約參加了美籍志願大隊,卻因為珍珠港事變的爆發而被迫重返美軍。直到1942年5月,他才如願以償以美軍上尉身份被派往中國,跟著「飛虎隊」一起投入對日空戰。
在青天白日徽之下戰鬥
正當越來越多23大隊的先遣人員抵達昆明,開始跟先前志願隊的人員並肩作戰的方式累積經驗的同時,日本陸軍航空隊仍沒有放棄殲滅「飛虎隊」的努力。駐廣州的日軍第23軍軍飛行隊,從5月19日起便針對桂林、柳州、南雄、贛州與衡陽等華南及華中的機場實施空襲行動,試圖將尚未誕生的CATF扼殺於搖籃之中。6月12日,飛行第54戰隊八架九七式戰鬥機與獨立飛行第84中隊的五架二式複座戰鬥機「屠龍」,掩護五架飛行第90戰隊的九九式雙引擎爆擊機空襲桂林。他們遭到志願隊第1中隊11架P-40的頑強抵抗,其中九九雙輕一架、九七戰一架以及「屠龍」兩架遭到擊落,還有一架「屠龍」在返航途中墜毀。「飛虎隊」方面只有龐德的Hawk81A-2被打到失去動力後迫降,他在國軍幫助下平安返回基地。除來自第1中隊的志願隊飛行員外,還有美國陸軍的麥斯特斯少尉參與作戰。這些被派來中國取經的陸軍飛行員,尚未等到23大隊形成戰力,就迫不及待駕駛漆著青天白日徽的P-40投入實戰。
這場空戰給日本陸軍飛行員帶來極大的震撼,比如第54戰隊第3中隊的中隊長林彌一郎大尉,雖然沒有遭到擊落,他的九七戰卻給打出了34個彈孔。此外,在空戰一週後提出的檢討報告中,54戰隊第3中隊的九七戰飛行員們認為P-40的爬升與俯衝性能極為優秀,並指出若美軍取得高位優勢,向下攻擊位於低位的日軍時,九七戰除非在數量上佔有極大優勢,否則將難以避免陷入苦戰。其次,該中隊飛行員還認為P-40的機槍火力強大、準確度良好;而且美軍飛行員戰技純熟,不可輕侮,P-40間的相互掩護亦相當優良,屢次讓九七戰陷入無法徹底攻擊的境地。至於二式複座戰鬥機的飛行員們,雖然堅稱屠龍的速度略優於P-40,但也不得不承認在運動性的表現上還是P-40較佳。
為了雪恥,54戰隊在10天後的6月22日又派出14架九七戰空襲由志願隊第2中隊駐防的湖南衡陽。負責保衛衡陽的第2中隊副隊長瑞克特,手下只有六架P-40E可供使用,於是他向桂林第1中隊的尼爾提出支援的要求。不過受到惡劣氣候影響,尼爾無法向瑞克特伸出援手,第2中隊只能單獨迎戰。六架升空的P-40E當中,其中一架是由陸軍的飛行員巴姆勒駕駛。經過一番激烈的纏鬥之後,共有四架九七戰機被擊落,其中一架就是巴姆勒的戰果。雖然戰果是漆著青天白日徽的P-40E所取得,6月22日的這場空戰對美國
空軍仍具備劃時代的意義。
為了進一步統合中國與印緬戰場上的美軍,史迪威將軍選在6月22日成立中國-緬甸-印度戰區司令部,簡稱「中緬印戰區」。中緬印戰區的司令部雖然位於重慶,可史迪威卻將戰區的指揮重心放在印度,統領三個戰場空中作戰的美國陸軍第10航空軍司令部則設在新德里,距離志願隊大隊部所在的昆明有2,414公里遠。這意味志願隊歸併美軍後,將會遇到極為複雜的指揮問題,所有任務都要先請示2,414公里外的第10航空軍司令部獲得同意後才能執行,勢必將浪費太多的時間與資源在訊息的傳達上。
此外第10航空軍麾下不只有23大隊這麼一支戰鬥機大隊,印度喀拉蚩機場還有一支51大隊。撇開畢塞爾與陳納德兩人的私人恩怨不談,總部在新德里的第10航空軍勢必還是會從本位主義的角度出發,更照顧51大隊。比如68架從非洲飛到喀拉蚩的P-40E戰鬥機當中,只有25架被分配給23大隊,其他43架全部保留給了51大隊,使陳納德與第10航空軍的關係更是劍拔弩張。
第二章 舉步維艱的成軍過程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初,盟軍面對日軍凌厲的攻勢兵敗如山倒,急需來自戰場上的好消息以提振軍心士氣。陳納德指揮的美籍志願大隊,在昆明與仰光上空一連贏得三場空戰,滿足了同盟國士氣上的需要,也讓馬格魯德將軍產生了讓「飛虎隊」納入美國陸軍指揮架構的想法。
羅斯福總統於1941年4月15日批准美國陸軍、海軍以及陸戰隊人員以民間人士身份,與中央飛機製造廠簽約參加中華民國空軍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美國尚未對日宣戰,靠美籍志願大隊這個「白手套」能確保美國的中立國地位。珍珠港事件後,伴隨著美國對日本宣...
推薦序
郭力升將軍序
本人與作者許劍虹先生相識至今已近二十年,斯時許先生尚在美國加州大學就讀,熱愛研究我國空軍戰史與對日抗戰時期「飛虎隊」(Flying Tigers)歷史,令人印象深刻。渠旅居美國期間,密集走訪各大知名航空博物館、國家級軍史館、國家檔案局等,並先後專訪我國空軍旅美耆宿、美空軍飛虎老將(含陳香梅女士)及其後人,得以將「飛虎隊」這段逐漸遠去的輝煌歷史,在官方紀錄之外完整保存,重現其傳奇於世人,意義非凡。
在完成在美加州大學學業後,劍虹先生返臺進入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進修,並獲頒碩士學位,爾後成為軍史工作者與業餘專欄作家,常於「許劍虹觀點」發表論述、評析時事,亦積極走訪大陸來臺與臺籍老兵(含日軍、國軍、偽軍、被俘共軍等),為保存臺灣大時代故事貢獻心力。尤其,作者治學嚴謹、論述客觀,對於史實考證與史料解析非常深入,期間亦先後完成著作《飛行傭兵》與《那段英烈的日子》,均可謂軍史權威之作。
作者本次推出《中美聯合》一書,明確指出現今臺美軍事合作交流,係在延續抗戰時期飛虎隊、在臺美軍顧問團(MAAG)、合製生產F-5E/F 老虎II 型戰機,乃至於美國在臺協會安全合作組(SCO/AIT)之歷史主軸,而其中眾多關鍵人物,都來自於故事主角—美國空軍第23 戰鬥機大隊(23rd FG),不僅參與兩岸事務,也影響海峽情勢與亞太地區和平穩定。23 大隊現駐防於美國南方喬治亞州穆迪空軍(Moody AFB, GA),配備戰力強大之A-10C「雷霆」攻擊機,大隊部與所屬74、75 中隊,至今仍以「飛虎」為單位代名與標誌,可謂美國空軍作戰部隊中,最能彰顯與傳承華美軍事合作歷史之單位。
個人猶記得2011 年擔任駐美陸軍武官時,曾獲邀前往華府近郊阿靈頓國家公墓,參加前駐華美空軍23 大隊第75 中隊長—飛虎老將約翰艾利森將軍喪禮。儀式由美國空軍參謀長史沃茲上將(Norton Schwartz)主持,而出席之75 中隊代表則兵分兩路,其中A-10C 攻擊機四架,由穆迪基地起飛至阿靈頓公墓上空,執行「缺席編隊」(Missing Man Formation)告別飛行儀式,其他人員則不辭辛勞,連夜長途駕車北上華府,全體盛裝恭送老隊長遠行,充分展現「飛虎薪傳」之精神,亦令在場觀禮人士十分動容。作者在書中也說明,艾利森將軍不僅在對日抗戰期間,駐防中國戰區、協力國軍作戰著有功績,後來任職諾斯洛普飛機公司時,更大力推動與我國合作生產F-5 戰機。故當時在艾氏告別喪禮上,我國駐美代表袁健生大使,也代表馬英九總統頒贈我國政府褒揚令,並追贈大同勳章,以彰顯其畢生貢獻。
最後,個人認為本書內容相當精彩豐富,除23 大隊的傳奇故事,亦大量收錄自抗戰時期以來,國軍與美軍重要史籍資料,具有高度學術研究價值,除可做為作者《飛行傭兵》等書之補遺與後記,亦可提供航空史研究者、國軍史政單位、軍事教育院校(基礎、進修與深造班次)參考,本人鄭重推薦。
郭力升將軍序
本人與作者許劍虹先生相識至今已近二十年,斯時許先生尚在美國加州大學就讀,熱愛研究我國空軍戰史與對日抗戰時期「飛虎隊」(Flying Tigers)歷史,令人印象深刻。渠旅居美國期間,密集走訪各大知名航空博物館、國家級軍史館、國家檔案局等,並先後專訪我國空軍旅美耆宿、美空軍飛虎老將(含陳香梅女士)及其後人,得以將「飛虎隊」這段逐漸遠去的輝煌歷史,在官方紀錄之外完整保存,重現其傳奇於世人,意義非凡。
在完成在美加州大學學業後,劍虹先生返臺進入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進修,並獲頒碩士學位,爾後成為軍...
作者序
自序
這是《飛行傭兵:第一美籍志願大隊戰鬥史》的續作,以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改編而成的美國陸軍航空部隊23大隊為核心,將「飛虎隊」剩下的故事完整交代清楚。究竟「飛虎隊」的定義是什麼,其實直到今天美國、臺灣與中國大陸都還沒有統一的定義。在美國提及「飛虎隊」,有些人堅持只能是指美籍志願大隊,也有人認為可以涵蓋從美籍志願大隊、駐華航空特遣隊(China Air Task Force, CATF)到第14航空軍在內所有陳納德(Claire L. Chennault)將軍二戰期間在中國指揮過的飛行部隊,其中包括中美空軍混合團(¬Chinese American Composite Wing, CACW)。如果一定要在兩種看法中找一個中間值,那麼唯一真正有資格被視為「飛虎隊」直系傳人的單位只有23大隊,因為23大隊正是由美籍志願大隊直接改編而成,且三個主要中隊的編制都能從美籍志願大隊中找到根源。更何況23大隊時至今日仍存在於美國空軍的編制之中,尤其所衍生而成的23聯隊也還在使用「飛虎隊」做為部隊番號。
而在臺灣,提到「飛虎隊」一般是指美籍志願大隊與中美混合團兩支在編制上隸屬於中華民國空軍,並且於機身或機翼上漆有青天白日徽的單位。23大隊還有其他隸屬第14航空軍的純美軍單位,一般不會被列入中華民國政府對內部的宣傳範圍,自然使臺灣本地知道23大隊歷史的人少之又少。更何況經歷1979年的中美斷交後,國內輿情對美國的態度一度極為惡劣,外加「本土化」與「去中國化」在解嚴後逐漸成為臺灣學界的研究主流,知道曾經有一支23大隊來到中國大陸與國軍並肩作戰的國人實在不多。甚至就連知道何為「飛虎隊」的人在臺灣也不多,從而導致整個歷史話語權一度被對岸整碗捧去的狀況發生。筆者之所以花了近二十年的時間研究志願隊與第23大隊的歷史,整理出版這兩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中華民國能夠挺身而出捍衛理當屬於自己的歷史。尤其鑑於臺灣與美國的安全合作關係正在回溫當中,了解這段歷史在21世紀的當下更富有時代意義。
研究二戰時的23大隊為什麼重要?首先在於美國二戰期間將中國定位為一個以打空戰為主的戰場,沒有派遣地面部隊來華參戰,所以美國對中華民國的支持首先反應在美國派了什麼樣的航空部隊到中國來。23大隊並非美國唯一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派來中國的戰鬥機大隊,可23大隊從CATF時代到第14航空軍時代,都被視之為陳納德將軍的嫡系子弟,不只作戰最為賣力,也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是美國對華軍事援助的一大象徵。其次是中華民國空軍曾派遣十二名飛行員進入23大隊服務,藉由與美軍戰友並肩作戰適應美軍的戰術技法以及領導統御模式。後來也是以他們在23大隊的經驗為基礎,陳納德在第14航空軍的架構下成立了中美混合團,試圖將我國空軍融入美軍的作戰架構。也是靠著在中美混合團融入美軍架構的國軍飛行員,空軍得以在抗戰末期重建,並一度發展成東亞第一強的戰術空中武器。換言之,沒有23大隊來華參戰,就不會有我們今天的這支中華民國空軍。
更重要的是,雖然23大隊的主戰場是在中國大陸,但是也藉由參加1943年11月25日對新竹的空襲,而與臺灣有了不小的關聯。所以即便從臺灣史研究的角度出發,23大隊的歷史仍有不可抹煞的一筆。八十年前加入23大隊與中美混合團的國軍飛行員,享受到等同今日北約的美國盟友待遇,有機會融入美國領導下的多國聯合作戰架構,甚至有機會和波蘭飛行員一起戰鬥。
經過八十年的發展後,美國面臨中共在印太地區的崛起,更加重視發展與日本、南韓、新加坡、澳洲、紐西蘭、印度等盟邦的聯合作戰模式。就連沒有正式邦交的臺灣,未來都將在這個聯合作戰架構中扮演關鍵要角。在今日美國空軍的23聯隊的A-10都被派到關島來威力展示的當下,中華民國更是不該妄自菲薄。
透過研究23大隊的歷史,了解當年國軍是如何被美軍選中成為開啟印太地區多國聯合作戰架構的第一個盟友。這不只對當下中華民國與美國聯手遏制中共武力擴張的「備戰」層面上有所助益,在維持兩岸和平與印太區域穩定的「避戰」方面也大有幫助。
儘管近年美「中」關係緊張,還是有為數不少的大陸人懷念「飛虎隊」來華助戰的歷史,就連當今反美情緒最強烈的共軍或歸附中共的游擊隊,在戰爭期間都有營救八十名盟軍飛行員的光輝紀錄。從23大隊衍生而出的二戰中美合作史,如今已成為美國、臺灣以及中國大陸三方的最大公約數。如果臺灣能夠有所掌握,不只能夠用於拉攏美國遏止共軍的輕舉妄動,還能扮演推動緩和美國與中國大陸關係的推手,無論是戰是和,是要「備戰」或「避戰」都能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在第14航空軍成立屆滿80週年的今天,我們持續研究23大隊歷史的意義。
從《飛行傭兵》到《中美聯合》,筆者踏入「飛虎隊」的研究迄今已有超過
二十年之久,能夠完成自然是獲得了不少的貴人幫助。首先要感謝的,是接受過我訪談的23大隊飛行員,他們有希爾將軍(David L. Hill)、艾利森將軍、陳炳靖中校、貝特曼中尉(Oliver Bateman)以及奧德羅中尉(Leonard O’ Dell)。
五位飛行員以第一人稱視角,從美籍志願大隊到駐華航空特遣隊,再到第14航空軍,由不同的歷史階段介紹23大隊的發展,令我感到受益良多。尤其才於2022年12月22日過世的陳炳靖中校,更是當年十二名被分發到23大隊的其中一位國軍飛行員,更能夠從有別於一般美國飛行員的視角講述23大隊來華作戰的時代意義,給筆者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已故的中美混合團老英雄喬無遏將軍與他的兒子喬為智,也從第五戰鬥機大隊飛行員的角度探討了中華民國空軍與23大隊的合作,尤其是喬無遏以分隊長身份帶領75中隊作戰的故事,聽了更是讓筆者感到耳目一新,原來國軍不只是單方面接受美軍援助,還能指揮美軍飛行員戰鬥。除了歷史當事人之外,過去二十年來也有許許多多人在筆者研究的道路上給予了不同程度的支持。首先要感謝的是從高中時代以來一路陪伴筆者,帶領筆者進入美國軍事史研究,還送了筆者許多「飛虎隊」相關書籍的安德森先生(Robert Anderson)。
接著則是在美國出了三本戰時中美合作相關書籍,提供筆者不少美國空軍第一手文獻的傑克森(Daniel Jackson),他同時也是美國空軍特種作戰司令部的少校飛行員,能從現役飛行員的視角給筆者寫戰史時帶來全新的啟發。也有不少來自臺灣的朋友,在筆者研究志願隊還有23大隊的過程中幫上了許多大忙。筆者之所以能結識到艾利森將軍,來自於前陸軍第8軍團副指揮官郭力升將軍的幫助。原來郭力升將軍2006年11月在美國陸軍戰爭學院(US Army War College)就讀時,獲邀前往本寧堡(Fort Benning),出席他曾經受訓過的美國陸軍突擊兵學校(US Army Ranger School)畢業典禮,並在活動現場結識了艾利森將軍。
後來透過郭將軍的協助,我於2006年底返臺過聖誕假期時拜會了艾利森將軍在臺北經商的兒子小艾利森(John R. Alison),再透過這層關係於2007年在華府成功訪問了艾利森將軍。前空軍官校校長田在勱中將,曾擔任過空軍第5戰術混合聯隊的聯隊長,這層與中美混合團的特殊淵源,使他成為全臺灣最熱衷於研究「飛虎隊」的國軍將領。
2016年筆者有幸獲田在勱與喬為智的邀請,出席了在亞特蘭大迪卡爾布桃樹機場(Dekalb Peachtree Airport)舉辦的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75週年年會,並在會場上向美國大眾講解23大隊大隊長希爾率領中美混合團空襲新竹的歷史。這樣的經驗,讓筆者有更多的信心挖掘23大隊的歷史,可以說沒有兩位將軍的幫忙,這本小書是不會完成的。此外筆者還訪問了諸多抗戰末期接受過23大隊支援的抗戰榮民先進,試圖加入過去23大隊相關英語書籍所不曾有過的國軍視角。能做到這點必須感謝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的幫助,在此還必須感謝退輔會主委,同樣是空軍5大隊出身的馮世寬將軍幫助。本書所參考的第一手文獻,多來自於阿拉巴馬州麥斯威爾空軍基地(Maxwell Air Force Base)的空軍歷史研究中心(Air Force Historical Research Agency)、加州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馬里蘭州大學公園市(College Park)的美國國家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 Administration)。
另外位於南加州的聖地牙哥航空與太空博物館(San Diego Air & Space Museum)與喬治亞州魯賓士空軍基地(Robins Air Force)的航空博物館(Museum of Aviation)內,都有大量關於美籍志願大隊、駐華航空特遣隊以及第14航空軍的展品和收藏。尤其魯賓士基地旁的航空博物館內,更有前23大隊大隊長史考特(Robert Lee Scott Jr.)將軍的展示展區。臺灣的空軍軍官學校軍史館與航空教育展示館與23大隊相關的展示有限,但國史館內有許多筆者在美國都找不到的文獻與照片,大幅增添了本書取材的多元性與豐富性。在此衷心感謝國史館將檔案文獻數位化並上傳網路的德政,賦予了我們這些研究者更便利的研究環境。來自身邊親朋好友的支持與打氣,也是筆者能完成本書的一大關鍵。在此感謝劉文孝、傅鏡平、傅鏡暉、劉永尚、文良彥、吳餘德以及張文等前輩引領我進入中華民國航空史研究的領域。另外在此還要向王立楨與李安兩位旅居美國的前輩致意,因為他們協助我訪談了戰時以空軍第4大隊飛行員身份23大隊有過接觸的華僑飛行員朱安琪上尉。華人社會收藏「飛虎隊」文物史料最齊全的彭斯民老師,則讓我知道在臺灣還有比自己更熱血的「飛虎迷」存在。
現居加拿大的鍾綿和先生,還向我提供了他父親鍾柱石教官等空軍官校第12期學生在美受訓時的照片,為非常重要的第一手史料。本書採用的日文資料,則感謝朱家煌醫師與蕭明禮博士的幫助,讓筆者得以對美日雙方的戰果做更詳細的比對,雖然要做到百分之百的精確幾乎不可能。感謝金剛出版社的林信賢先生,為我出了《飛行傭兵:第1美籍志願大隊戰鬥史》,為我出書講解「飛虎隊」歷史的篇章拉開序幕。葉裕顯、李博儒、陳建中、吳尚融、何思齊、林廣挺、謝君典、賴冠丞、余柏毅以及郭冠佑等歷史同好的陪伴,更是筆者能完成本書的最佳動力。來自5聯隊的前F-16飛行官林國裕上校,是多年來與筆者一起訪問「飛虎隊」老兵的同好,他不幸於今年3月的一起飛行事故中遇難。沒能讓他看到本書的出版,誠屬筆者最大的遺憾。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從小把我撫養到大的父母,沒有他們與家裡其他長輩給我的栽培,我是不可能有足夠的資源往來於太平洋兩岸做研究的,為此筆者沒齒難忘。最後則要感謝陪在我身邊一起訪談榮民先進的潘嬑蓉,過去10年來的相處真的是辛苦她了。本書為史上第一本以23大隊為主角的正體中文書,希望能透過臺灣讀者所能了解的語言向大家介紹這支空中武力在對日抗戰以及中美關係歷史上的重要性。
自序
這是《飛行傭兵:第一美籍志願大隊戰鬥史》的續作,以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改編而成的美國陸軍航空部隊23大隊為核心,將「飛虎隊」剩下的故事完整交代清楚。究竟「飛虎隊」的定義是什麼,其實直到今天美國、臺灣與中國大陸都還沒有統一的定義。在美國提及「飛虎隊」,有些人堅持只能是指美籍志願大隊,也有人認為可以涵蓋從美籍志願大隊、駐華航空特遣隊(China Air Task Force, CATF)到第14航空軍在內所有陳納德(Claire L. Chennault)將軍二戰期間在中國指揮過的飛行部隊,其中包括中美空軍混合團(¬Chinese American Compos...
目錄
戰機塗裝(彩色)
歷史圖片
第14航空軍組織結構
第23戰鬥機大隊組織演進
陳炳靖中校序
郭力升將軍序
自序
第一章 「歐洲優先」的前提下,在中國牽制住日本
第二章 舉步維艱的成軍過程
第三章 新舊交替之際的作戰
第四章 空中游擊戰
第五章 戰力擴大,改變了打法
第六章 飛虎的最終蛻變——第14航空軍成立
第七章 美日持續拉鋸作戰
第八章 夏季航空作戰
第九章 擊殺中薗盛孝師團長
第十章 越洋發動新竹大空襲
第十一章 前景「似乎」一片看好
第十二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
第十三章 「一號作戰」重創國府威望
第十四章 衡陽失守
第十五章 內憂紛擾影響整體戰區表現
第十六章 毀譽參半的武漢大空襲
第十七章 野馬現身龍華機場
第十八章 總結23大隊的戰績
後記
參考資料
戰機塗裝(彩色)
歷史圖片
第14航空軍組織結構
第23戰鬥機大隊組織演進
陳炳靖中校序
郭力升將軍序
自序
第一章 「歐洲優先」的前提下,在中國牽制住日本
第二章 舉步維艱的成軍過程
第三章 新舊交替之際的作戰
第四章 空中游擊戰
第五章 戰力擴大,改變了打法
第六章 飛虎的最終蛻變——第14航空軍成立
第七章 美日持續拉鋸作戰
第八章 夏季航空作戰
第九章 擊殺中薗盛孝師團長
第十章 越洋發動新竹大空襲
第十一章 前景「似乎」一片看好
第十二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
第十三章 「一號作戰」重創國府威望
第十四章 衡陽失守
第十五章 內憂紛...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