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電影與電影.閱讀(2)》運用淺白的文字表達深刻的道理,嘗試透過影像讓讀者了解電影文本的涵蘊及其與自己的生活及身處的社會千絲萬縷的關係。
本著作延續影像與文字的探索,先從論述影像開始,解構電影的內蘊,評論電影的內容及美學質素,然後思考及分析電影與其他相關的範疇包括現實生活、時代特色及家庭與社會的關係,最後闡述影像與文字的關係,以鼓勵讀者多看電影多看書,並思考其箇中的意義。
本書結構上分為兩大部分
◆ 第一部分:論述影像——分為「電影解構」、「影像評論」、「電影之外」三大單元,把最近兩年在香港上映的超過100部中外影片,運用淺白的文字表達深刻的道理,先從論述影像開始,解構電影的內蘊,評論電影的內容及美學質素,然後思考及分析電影與其他相關的範疇,包括:現實生活、時代特色、及家庭與社會,讓讀者更深入了解電影文本的內涵及其與自己千絲萬縷的關係。
◆ 第二部分:影像與文字——挑選出十多部具代表性的電影,闡述片中影像與文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以鼓勵讀者多看電影多讀書,並思考兩種藝術形式彼此互動的意義。
好評推薦:
「曉龍除了是一個知名影評人,也是經驗豐富的通識教育老師,擅用『電影』作教學素材,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加強他們對個人和社會的了解。《閱讀電影與電影.閱讀(2)》這本新作成功地把通識教育的功能擴大到教室之外,不宜錯過。」——梁良(資深影評人)
作者簡介:
曉龍
曾獲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文學士,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文憑,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碩士及通識教育科課程發展與教學碩士。曾擔任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客席講師,任教劇本分析課程。於本地出版的報章及刊物發表影評,現於www.filmcriticschina.org(香港影評人協會網站)撰寫電影分析文章,並擔任香港影評人協會及香港學校圖書館主任協會理事。
曾於不同大專院校電影課程擔任嘉賓講者,以及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及香港電影發展基金的首部劇情片計劃評審,並參與第二十二屆至第四十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評選工作。亦曾擔任不同電視台及電台電影節目的嘉賓講者。
著有包括《影迷集作》(與何故、張居及己駿合著)、《影像探析─從多元角度看電影》、《電影中的通識課題》、《電影漫遊通通識》、《從媒體看通識》、《影像世界—過去、現在與未來》及《閱讀電影與電影.閱讀》(第20屆十本好讀候選圖書)。
電郵:lung97@gmail.com
個人的影評網站:www.hiulungfilmreview.org
章節試閱
逃避不是辦法——《一路瞳行》
《一路瞳行》內芷欣(吳千語飾)自小在雙目失明的家庭內成長,她能看見身邊的所有事物,成為父母的最大助力。自孩童時期開始,她已成為母親(惠英紅飾)及父親(吳岱融飾)的「旁述員」,在乘車走路時口述周遭的一切,在餐廳吃飯時讀出餐單,已成為她日常生活的其中一部分。初時她作為天真無邪的小孩,當然不會介意,但後來她漸漸長大,始發覺自己的家人異於常人,別人用「歧視」的目光看著他們,處於青春期的她漸漸不願意與父母一起外出,因為害怕看見旁人怪異的眼神及聽見其閒言閒語,甚至想脫離父母而與他們爆發前所未有的衝突。
上述的情節發展十分合理自然,亦在觀眾的意料之內。雖然筆者不在此類家庭內成長,但可以估計青少年大多介意別人對自己及家人的看法,認為編劇兼導演朱鳳嫻把屬於自己的真人真事搬上大銀幕,以吳千語扮演當年處於反叛期的自己,其舉手投足常見而自然,與筆者曾經接觸的青春期少女沒有太大的差異;又以惠英紅及吳岱融向盲人學習後的自然演出為最大的亮點,即使兩人是資深的演員,仍然願意虛心學習,磨練演技,令他倆與她的對話和相處別具真實感,上述的情節發展亦有甚高的可信性,這是《一》作為寫實電影最能交足功課的地方。因此,演員可在導演口述下模仿真實的原型人物,無需像模仿歷史人物時運用太多的想像力,在真實感方面《一》無疑較優勝。
另一方面,現今不少青少年都渴望到外地升學,如果真的想體驗外國的生活/修讀香港的大學不能提供的科目,問題不大,但像芷欣一樣想逃避父母,欲躲避別人對自身家庭的歧視,就肯定不太合適。《一》內最了解她內心的想法的老師,必定是視覺藝術科的老師(陳貝兒飾),這位老師似乎很了解她,很多事情在她未說出口時,老師已能事先得悉,並幫助她了解自己,其後老師更以自己過往的經歷為例,勸導勉勵她。很多時候,老師想保護自己的私隱,很大可能不太願意在學生面前公開自己的過去,但當她有需要時,老師為了她著想,希望能以自身的真實例子說明「逃避不是辦法」的道理,讓她撇除逃避的因素而作出最適合自己的升學選擇。或許她有一位這樣的老師是她的幸運,老師願意「犧牲」自己而為她的未來著想,使她最後不再逃避,放棄海外升學,留港繼續追尋自己的理想。片中她的事例有真實的依據,如果年青觀眾看完《一》後能面對自己,面對別人,面對家人,不再以海外升學為逃避家人的辦法,此片在輔導青少年方面,算是功德無量。因此,青少年中心包場讓十多二十歲的青少年看《一》,實在別具意義。
不少創作人都認為新晉導演拍攝自身的故事,投入感較強,成功率較高,朱鳳嫻拍《一》亦不例外。她以自己的回憶片段為藍本,並以過往的真實照片為輔助,調教演員的演出,讓吳岱融及惠英紅分別能演活她在真實世界中的父母。雖然現實裡她的父親已去世,但她熟悉他的一點一滴,讓吳岱融能揣摩他在日常生活中的神態和小動作,同一道理,惠英紅有機會接觸她真實的母親,可直接模仿其一舉一動,真實感亦較強。由此可見,導演熟悉真實的原型人物,對演員演繹自己的角色有莫大的幫助,其因深入的了解而進行的多元性模仿,亦直接提升全片的真實程度。
片名:《一路瞳行》
年份:2022
導演:朱鳳嫻
編劇:朱鳳嫻
逃避不是辦法——《一路瞳行》
《一路瞳行》內芷欣(吳千語飾)自小在雙目失明的家庭內成長,她能看見身邊的所有事物,成為父母的最大助力。自孩童時期開始,她已成為母親(惠英紅飾)及父親(吳岱融飾)的「旁述員」,在乘車走路時口述周遭的一切,在餐廳吃飯時讀出餐單,已成為她日常生活的其中一部分。初時她作為天真無邪的小孩,當然不會介意,但後來她漸漸長大,始發覺自己的家人異於常人,別人用「歧視」的目光看著他們,處於青春期的她漸漸不願意與父母一起外出,因為害怕看見旁人怪異的眼神及聽見其閒言閒語,甚至想脫離父母而與...
作者序
前言
《閱讀電影與電影.閱讀(2)》運用淺白的文字表達深刻的道理,嘗試透過影像讓讀者了解電影文本的涵蘊及其與自己的生活及身處的社會千絲萬縷的關係。本著作延續影像與文字的探索,先從論述影像開始,解構電影的內蘊,評論電影的內容及美學質素,然後思考及分析電影與其他相關的範疇包括現實生活、時代特色及家庭與社會的關係,最後闡述影像與文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以鼓勵讀者多看電影多看書,並思考其箇中的意義。
本著作的第一部分是論述影像,分為電影解構、影像評論及電影之外三個不同的單元。其實三者互為表裡,電影解構可以是影像評論的一部分,因為評論電影的過程中必定包括解構電影的步驟,評論與分析相連,而分析過程必然涉及影像的解構,故電影解構與影像評論有密切的關係。另外,在解構電影的過程中,必然涉及影像與日常生活及社會現實的關係,這正好是電影之外單元的內蘊,亦是我們撰寫影像評論的文章時很大可能會觸及的影像與真實的課題。至於第二部分:影像與文字,旨在鼓勵觀眾看完電影之後,應該多閱讀,以補充影片內描述不清/未曾詳述的內容,藉著看書加深自己對影片的了解;其實在比較影像與文字的過程中,必然會對影像進行仔細的論述,因為我們解構其影像後,才可把影像聯繫至其相關的文字。因此,本書是一個整體,雖然由100 篇文章組成,涉及100 多齣電影,但文章與文章之間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既可獨立成篇,亦可連結成書,其多元的結構,是本書的一大特色。
近年《白日之下》、《年少日記》等社會寫實電影大受歡迎,證明觀眾喜歡聯繫影像與社會現實,本著作在此範疇內著墨甚多,應能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如果你們想以電影為素材,以進行別具意義的教學活動,可先閱讀本著作的相關內容,因為部分文章涉及道德及價值觀的培育,以及其對社會問題的探討,任教相關科目的老師可以本著作為參考,選取其提及的部分電影,以加深學生對相關課題的認識和了解。因此,本著作在促進中學教與學的發展上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最後多謝初文出版社有限公司黎漢傑先生的幫忙,讓本著作能順利出版。
曉龍
2023 年12 月9日香港
前言
《閱讀電影與電影.閱讀(2)》運用淺白的文字表達深刻的道理,嘗試透過影像讓讀者了解電影文本的涵蘊及其與自己的生活及身處的社會千絲萬縷的關係。本著作延續影像與文字的探索,先從論述影像開始,解構電影的內蘊,評論電影的內容及美學質素,然後思考及分析電影與其他相關的範疇包括現實生活、時代特色及家庭與社會的關係,最後闡述影像與文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以鼓勵讀者多看電影多看書,並思考其箇中的意義。
本著作的第一部分是論述影像,分為電影解構、影像評論及電影之外三個不同的單元。其實三者互為表裡,電影解構...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論述影像
電影解構
網上無真話? 012
「返回」童年的感覺 014
現實與虛擬世界的「鬥爭」 016
逃避不是辦法 019
了解過往的香港的起點 021
對愛的追求 023
勤勞是中國人的致勝之道? 025
現代化包裝的保守國度 027
這是誰的錯? 030
豬一般的隊友? 032
直升機家長的禍害 034
濃厚的人情味 037
平行時空的極致 039
靜態之中的「漣漪」 042
真情實感的可貴 044
是否宿命論? 047
陰暗人性的「循環」 049
真相何價? 051
不要小覷你自己 053
犧牲至上的主旋律電影 055
最需要的,其實早已得到 057
普通的「英雄」 060
自責與補償 063
寬恕與愛 065
被告與「受害者」之間的矛盾 067
「人為財死」 069
追尋夢想的可貴 071
英雄與「反英雄」? 073
悲劇的終極是喜劇? 076
反映美國本土的社會問題 078
易結怨難解怨 080
日本本土的身分認同問題 083
大愛的偉大 086
別有一番風味 088
「凡人化」的角色 090
對藝術的堅持和執著 093
送給香港的「情書」 095
影像評論
大壞蛋的「成魔之路」? 097
對追尋自我的堅持 099
「自我中心」的局限 102
創意是這樣煉成的 104
除了歡笑,還有感動 106
具諷刺性,但欠深刻 108
值得尊敬的導演 110
生活化的「筆觸」 112
多元化的遷移狀態 114
死屍最難演? 117
牽動觀眾的情感 119
打破傳統英雄片的格局 121
場面浩大但情節單薄 123
人性化的處理? 125
演繹過火? 127
具想像力但不合情理的科幻片 129
優劣互見 131
寫實的鏡頭 133
感性的科幻片 135
像謎一樣的局 137
在愛情與友情之間 139
「過山車」式的快感 141
誰是內奸? 143
不要被表象誤導 145
畫面還是對白較重要? 147
公眾人物的尷尬 149
湯告魯斯的個人表演 152
善用動畫的優勢 154
外觀與內蘊的平衡? 156
故事主線及演員演出的亮點 159
海怪「擬人化」 161
上乘的劇本及場面設計技巧 163
擅用懸念 165
過關斬將的打機式電影 167
現實與「超現實」的配搭 169
電影之外
能否粉碎「命運迷牆」? 171
戲內戲外的回憶 173
過去與現在 175
不要對新聞工作者失望 177
是否有正確的道德觀念? 179
包容與接納的可貴 182
沒有「壞人」的世界 184
誰是「怪物」? 187
篤信天命的時代 189
本土化的示範 191
母愛能改變「一切」 194
舊與新的融合 197
助人自助的實例 199
對家人的愛 201
同是天涯淪落人 203
為何在國內會大受歡迎? 205
對思覺失調症患者的關注 207
忘不了的情 209
從恐怖襲擊至國際政治 211
美國夢的幻滅? 214
多元化的內容 217
親情的可貴 220
第二部分:影像與文字
影像是文字的「濃縮版」 224
小說提供的殺人線索比電影仔細 227
濃濃的「親情」 230
書是電影的「補充劑」 233
文字的實感與內蘊、詩意與浪漫感 236
媒體與戰爭同樣可怕 239
文字轉化為影像的利弊 242
電影與原著不一樣的「風景」 245
對原著忠實的改編 248
電影版對原著小說的尊重 251
從心出發 254
原著小說可補救電影版的不足 256
小說比電影更透徹地展現鈴芽的內心世界 259
唐朝歷史與文學的集大成者 262
前言
第一部分:論述影像
電影解構
網上無真話? 012
「返回」童年的感覺 014
現實與虛擬世界的「鬥爭」 016
逃避不是辦法 019
了解過往的香港的起點 021
對愛的追求 023
勤勞是中國人的致勝之道? 025
現代化包裝的保守國度 027
這是誰的錯? 030
豬一般的隊友? 032
直升機家長的禍害 034
濃厚的人情味 037
平行時空的極致 039
靜態之中的「漣漪」 042
真情實感的可貴 044
是否宿命論? 047
陰暗人性的「循環」 049
真相何價? 051
不要小覷你自己 053
犧牲至上的主旋律電影 055
最需要的,其實早已得到 057
普通的「英雄」 060
自責...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