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著名道士,陶弘景所撰《養性延命錄》為著名的道教養生著作,輯錄了上自神農、黃帝,下至魏晉諸賢的養生言論,內容十分豐富。在思想方面,提出人與天、形與神、動與靜、多與少等命題和原則,強調「我命在我不在天」,認為通過人自身的努力,可以延年益壽乃至長生不老,具有積極意義。不過,由於受其世界觀和所處時代的限制與影響,不可避免地存在若干錯誤和缺點,故本書特別參考《千金要方》、《至言總》等書的內容,對它進行詳盡的注解與校勘,值得讀者參考。
作者簡介:
曾召南,曾任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1980年開始從事道教學術研究,參與過《宗教詞典》、《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中華道教大辭典》、《中國道教史》等道教條目的撰寫,並任《中國道教》(四冊)副主編。著有《新譯養性延命錄》、《學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論稿》;並與石衍豐合著《道教基礎知識》。
作者序
導讀(節錄)
《養性延命錄》是一部著名的道教養生著作。它以北魏張湛《養生要集》為基礎,將它所輯錄的上自神農、黃帝,下至魏晉諸賢的養生言論,刪繁摭要,重新類聚,另設篇題,成上下兩卷,共六篇。此六篇為:〈教誡篇第一〉,〈食誡篇第二〉,〈雜誡忌禳害祈善篇第三〉(以上為上卷),〈服氣療病篇第四〉,〈導引按摩篇第五〉,〈御女損益篇第六〉(以上為下卷)。本文之前有一序文。
此書內容十分豐富。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人與天人類既生活於一定的社會條件中,又生活於相應的大自然環境內,必然與天這個大自然有著密切不可分的關係。如何處理好這種關係,是養生家們一貫關切和研究的課題。此書引《列子》之言曰:「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於天地,應於萬類。」即是說,人的生存和死亡、身體的強弱盛衰,與天地是密切關聯、與萬物是互相適應的。因此只有協調好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人類才能生存。這是養生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河圖帝視萌》說:「侮天時者凶,順天時者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近代人類盲目地開發物質資源,嚴重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就是破壞了這個原則,因此不斷遭到大自然的懲罰。
古代養生家們很尊重這個原則,強調無論在飲食衣服、生活起居諸方面都必須順應「天道」、「天時」。「天道」指自然界的運動發展規律,「天時」指四季的更替變化。這些變化規律是客觀的,無情的,違反不得。因此從這個角度出發,在穿衣方面,提出要與四時相協調,「夫冬溫夏涼,不失四時之和,所以適身也」、「寒暑失節傷人」、「春夏樂山高處,秋冬居卑深藏」。在飲食方面,提出「春宜食辛,夏宜食酸,秋宜食苦,冬宜食鹹,此皆助五藏、益血氣」。在睡臥方面,主張「春欲得瞑臥早起,夏秋欲得侵夜(入夜)臥早起,冬欲得早臥晏起,皆有所益」。此外,又主張「冬日溫足凍腦,春秋腦足俱凍」。這些都是尊重天道、協調四時的養生觀點。
人要順應自然,不能違反自然規律辦事,這是人天關係的重要一環;但人天關係還有另外更重要的一面,就是必須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對客觀的自然環境進行積極的改造。當然是依據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對之進行改造,而不是盲目的瞎改胡來。沒有這一條,人類就不會進步,自然條件就不會得到合理而充分的利用,最終人類也無法長久延續下去。在養生方面也是這樣,如果一味順從天命,無所作為,既不鍛煉身體,有病又不及時醫治,這樣的人肯定是壽命不長的。古代養生家們非常重視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認為「形生愚智,天也,強弱壽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特別可貴的是喊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這種震撼人心的口號,表現出養生家們與天爭壽的勇敢精神。
順應自然(天道),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去改造自然,這兩方面是矛盾的,對立的;但卻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人類就是在這種與天道既對立又統一中前進的,中國的養生文化也是在這種關係中逐漸積累而豐富起來。可以說,只要求順應天道,而不要求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去改造天道,就根本不可能有養生文化的出現。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去鍛煉身心,爭取高壽,是全部養生著作的靈魂。許多養生著作,諸如《大有經》、《道機經》、《仙經》、《彭祖經》等,都有不畏天命,不畏惡劣環境,不畏病魔肆虐,敢於戰勝它們,爭取高壽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對今人也有激勵作用。
(二)形與神人的生命要素是什麼?是古代養生家們注意研究的另一問題。他們認為,形體和精神是構成生命的兩大要素,二者缺一不可。此書引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云:「夫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斃。……故人所以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形離別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返,故乃聖人重之。」(引文次序和個別文字與〈要旨〉有出入)《莊子》有「形為神舍」的觀點,認為「女(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也就是形神相守則生,形神離別則死之意。早期道經《西升經》也說:「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總之一句話,形與神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兩大要素,而且是不可分離的統一體。因此要養生取得長壽,非從形與神(即身、心)兩方面同時著手不可。
在養神方面,許多養生家根據道家清靜無為、清虛自守思想,提出清靜養神的方法。如嚴君平《老子指歸》說:「遊心於虛靜,結志於微妙,委慮於無欲,歸計於無為,故能達生延命,與道為久。」《列子》說:「閑心勞形,養生之方也。」「靜神滅想,生之道也。」既要清心靜神,就須寡欲;欲望多了,心不得清,神不得寧。《小有經》說:「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志,多事則形疲。」名醫《敘病論》說:「世人不終耆壽,咸多夭歿者,皆由不自愛惜,忿爭盡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當然,人要生存,基本的欲望必須得到滿足,完全絕欲既無必要,也辦不到。胡昭說:「夫常人不得無欲,又復不得無事,但當和心少念,靜身損慮,先去亂神犯性,此則嗇神之一術也。」
在煉形方面,最基本的是要作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度」。要在衣食住行、坐臥起居諸方面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此基礎上,加強身體鍛煉,即此書所主張的採用行氣、導引、按摩、房中等方術,以鍛煉人的形體,即可延年益壽。
以上兩方面,常人比較注意的是後者,對於前者比較忽視。實際上前者養神就是修養心性,是很重要的,它對身體健康有直接的影響。許多養生家認為,形神二者,神為本,形為從,神疲則形衰,神旺則體健,這是必然的結果。現代科學也證明,道德高尚、行為端正的群體,比道德敗壞、內心不良的群體,在生病和死亡率上要低得多 。證明養性忽視不得,這也是陶弘景為此書命名「養性延命錄」的真諦所在。
(三)動與靜動與靜是中國古代哲學中一對重要的課題,也是養生學上兩個重要的概念。是以動養生好?還是以靜養生好?在古代養生家中有不同的主張。由於古代養生學,最早源出於先秦道家,先秦道家以「清靜」說立論,《老子》之「致虛極,守靜篤」、「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清靜為天下正」等觀點,對此有深遠的影響,故主靜說最早成為養生學派的主流。他們認為,形神二者,神是生命的主宰,形是神的房舍;而神性好靜,神靜則居形;神躁則離體,離體則人死。故而主張以靜養神,反對躁動以亂神。前面形與神一節所舉:閑心勞形、靜神默想、遊心虛靜、委慮無欲、和心少念、靜心損慮等,就是他們提倡的主要方法。
養生中的主動派也起源很早,戰國時興起的導引、按摩術,就是這派人所創。此後一直延續不斷,三國名醫華陀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人身常搖動,則穀氣消,血脈流通,病不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為此他創作「五禽戲」,用以健身防病。三國道士封君達也提倡運動健身,他說:「人不欲使樂,樂人不壽。但當莫強健為力所不任,舉重引強,掘地苦作,倦而不息,以致筋骨疲竭耳。然於勞苦勝於逸樂也,能從朝至暮,常有所為,使之不息乃快。但覺極當息,息復為之,此與導引無異也。夫流水不腐,戶樞不朽者,以其勞動數故也。」他又主張飯後不宜坐與臥,應當散步或輕微勞作以助消化。這些觀點是合乎科學的,是中國古代養生學之精華,應當加以肯定。
最遲至魏晉時,兼攝靜功、動功,合修眾術的觀點成了多數養生家的共識。最著名的代表是東晉道士葛洪。他說:「凡養生者,欲令多聞而體要,博見而善擇。偏修一事,不足必賴也。」他主張行氣、導引、房中、煉丹同時修習,只是更加重視金丹修煉。這種觀點對當時和後世影響很大,取得了許多養生家的贊同。本書作者陶弘景是繼葛洪之後的又一代表,他在書中雜採眾家,凡飲食、行氣、導引、房中等皆分列專章敘述,明顯表現出他兼收並蓄、合修眾術的養生態度。
(四)多與少、過與中多與少也是一對哲學課題,在哲學上可以講出很多複雜的道理,而在養生理論中卻有一個簡單而明瞭的原則,就是少勝於多,過多有害。這可運用到衣食住行、起居坐臥等很多方面。如飲食宜少不宜多,「多則切傷,少則增益」。即使是美味佳餚,吃過量了,也有害而無益。酒是「五穀之華,味之至也,亦能損人(指飲酒過量)」。穿衣則要根據季節而定,不可以多少論是非。行路引起全身運動,能增強人的體質,但走得太遠,會損傷身體。睡覺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但睡久了會使人更疲倦。勞動能活動筋骨,促進血液循環,但勞動強度過大,時間過長,會使身體受損。夫妻房室生活不可缺,但次數過多,會引起疾病。休閒遊玩也很必要,但無休止的遊玩,也無益於健康。在精神生活方面也如此,《小有經》主張:「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養生之都契也。」與之相反的就是十二多,謂「此十二多不除,喪生之本也」。
古語云:「過猶不及。」是說事情作得過分與作得不夠,是一樣的不好。而在養生學中,卻認為二者雖同樣不好,但「過」比「不及」更糟糕,兩害相權從其輕,故寧願少些,不要過多。缺少可以想辦法補救,過多了,有時補救無方。
上述「多少」之論的中心點,是強調「過」的危害性,目的是要大家掌握合適的「度」。超出了度便是「過」,合乎度就是「中」。但是生活中事務紛繁,人的體質條件各不一樣,所處的外部環境又千差萬別,要想對每件養生事項都規定出一個統一而精確的度,是不可能的,只能給出一個從整體上可大致把握的度。如前引「體欲常勞」的度是「勞無過極」,即勞動不要達到疲憊不堪的地步。「食欲常少」的度是「少無過虛」,即飲食不要少到空著肚子。又如前引四季中起床早或晚的度是「早起,莫在雞鳴前;晏起,莫在日出後」。再如房室生活的度,或云「春三日一施精,夏及秋一月再施精(兩次),冬常閉精勿施」;或云「一月再施精,一歲二十四氣施精」、「人年六十,便當都絕房內」。
以上是《養性延命錄》的主要思想內容,也是該書最具積極意義的部分。由於作者是一千多年前的道士,受其世界觀和所處時代的限制和影響,不可避免地會給此書帶來一些嚴重的錯誤和缺點。如書中多處表現的鬼神崇拜和在此思想指引下的種種生活禁忌;書中對人的正常欲望和物質條件的過分貶斥;特別荒謬的是宣揚御女多多益善。這些都需讀者善於鑑別和取捨。
最後,須要說明的一點是:《養性延命錄》除這裡所採《正統道藏》洞神部的本子外,另無完整的別本,僅《雲笈七籤》卷三二有一個節錄本(刪去〈食誡篇〉和〈御女損益篇〉,全錄序和其餘四篇)。此外,它的內容又或多或少的見於《千金要方》卷八一〈養性〉、《至言總》卷二及卷三、《雲笈七籤》卷三五〈至言總養生篇〉、《神仙食氣金櫃妙錄》、《神仙傳‧彭祖》等書,故在注譯時,曾取這些書對它進行了校勘。
還有一點,《養性延命錄》篇幅不長,故又加選了三本與它內容相近的書作為附錄,合成一冊而加以注譯。此三本書為:《抱朴子養生論》、《彭祖攝生養性論》、《太上保真養生論》。在注譯之前,也寫了簡短的導讀,供讀者參考。
曾召南
一九九七年三月二十日
導讀(節錄)
《養性延命錄》是一部著名的道教養生著作。它以北魏張湛《養生要集》為基礎,將它所輯錄的上自神農、黃帝,下至魏晉諸賢的養生言論,刪繁摭要,重新類聚,另設篇題,成上下兩卷,共六篇。此六篇為:〈教誡篇第一〉,〈食誡篇第二〉,〈雜誡忌禳害祈善篇第三〉(以上為上卷),〈服氣療病篇第四〉,〈導引按摩篇第五〉,〈御女損益篇第六〉(以上為下卷)。本文之前有一序文。
此書內容十分豐富。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人與天人類既生活於一定的社會條件中,又生活於相應的大自然環境內,必然與天這個大自然有著密切不可分的關...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導讀
序
卷上
教誡篇第一
食誡篇第二
雜誡忌禳害祈善篇第三
卷下
服氣療病篇第四
導引按摩篇第五
御女損益篇第六
附錄
一、抱朴子養生論
二、彭祖攝生養性論
三、太上保真養生論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導讀
序
卷上
教誡篇第一
食誡篇第二
雜誡忌禳害祈善篇第三
卷下
服氣療病篇第四
導引按摩篇第五
御女損益篇第六
附錄
一、抱朴子養生論
二、彭祖攝生養性論
三、太上保真養生論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