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訪談輯透過獨立出版,收錄並累積重要攝影家與影像研究者的對話,讓缺乏攝影教育系統的台灣攝影工作者、研究者、創作者、收藏家,透過口述歷史,回溯重要作品發展的時光環境與觀念啟蒙,勾勒出台灣攝影朦朧輪廓,補充在地攝影斷裂脈絡。本輯收錄十位創作者,皆不約而同審視人性本質、社會公義、國族鬥爭、意識形態、歷史宿命、大自然與少數民族之可貴。
作者簡介:
主編 姚瑞中
1969年生於台灣台北,1994年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曾受邀參展國內外眾多雙年展,1992年獲台北攝影新人獎,2013年獲首屆集群藝術獎,2014年獲亞太藝術獎,北藝大傑出校友,2018年獲台新獎。著有《台灣裝置藝術
》、《台灣當代攝影新潮流》、《台灣廢墟迷走》、《台灣行為藝術檔案》、《流浪在前衛的國度》、《廢島》、《姚瑞中》、《人外人》、《幽暗微光》、《逛前衛》(合著)、《恨纏綿》、《萬歲山水》、《萬萬歲》、《小幻
影》、《海市蜃樓一至七輯》(編著)、《攝影訪談輯一至六輯》(主編)、《巨神連線》、《犬儒共和國》等書,「禽獸不如:台灣雙年展」(2020)策展人。目前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兼任教授。
主編 鄧博仁
熱衷於時尚、紀實、編導、觀念攝影,並擅長用影像拼貼說故事,創作議題關心人與城市及所生長的環境。目前任職於媒體工作,並於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系從事攝影教學,且持續不斷的攝影藝術創作。著有《再見,狐狸——鄧博仁影像小說》、《時間‧酵母》、《遺失‧時間》、《我也很想家》等書。《遺失‧時間》系列作品獲得徐肖冰杯攝影大展最高榮譽「典藏作品」(首獎)之殊榮。其各系列作品獲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文化部藝術銀行、台北市立美術館等機構典藏。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編輯筆記
Editors' Notes
全會華
Suan Hooi-Wah
林添福
Lin Tien-Fu
何經泰
Ho Ching-Tai
侯聰慧
Hou Tsung-Hui
張美陵
Chang May-Ling
簡永彬
Chien Yun-Ping
梅丁衍
Mei Dean-e
何孟娟
Ho Isa
陳擎耀
Chen Ching-Yao
黃迦
Huang Chia
後記
Postscript
學術委員會
Academic Committee
編輯群
Contributing Editors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筆記】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三年有餘,人群長期被迫隔離,政府監控疫情有所依據而導致控管超越法度,取而代之通過各式人工智能與虛擬遠距溝通,一切發生在眼前的世界似乎已變得不再真實。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提出的「擬像」(Simulation)已不知不覺成為日常樣態,比真實還要真實的「過度真實」(Hyperreal)無所不在,AI生成圖像大行其道,跨國超級企業藉由大數據壟斷了流量密碼與節點,與數位資本主義合流形成主宰世界的嶄新力量,物理性存在讓位給它的陰影,一切影像似乎變得如夢似幻、真假難分。在傳統影像倫理不復存在的當下,攝影還能有何作為?
目前方興未艾的蓋亞意識、全球南方性、性別平權乃至LGBTQIA+,揭示了過往主流偏見已從白人至上中心主義轉移至邊緣視野,那些曾被帝國主義殖民的在地價值被重新審視,底層庶民、被壓迫者、父權架構下的偽裝者紛紛破繭而出,全球地緣政治與經濟系統鬆動,後冷戰陰影籠罩地球,時空穿越者不斷敲響第三次世界大戰喪鐘,除自我安慰的私攝影之外,無力感難道是攝影創作者們無法突破的共業?
本輯收錄十位創作者,皆不約而同地回頭審視人性本質、社會公義、國族鬥爭、意識形態、歷史宿命乃至於大自然與少數民族之可貴,嘻笑辱罵有之,揶揄反諷更甚,義正嚴辭、力網狂瀾也不在話下。潮起潮落,所有一切都在生滅變異之中找尋存在意義。若瘋癲與戰爭乃人類文明不可避免之歷史進程,在我們尚未沉迷於虛擬幻象而無法自拔前再次回眸現實,堪忍世界雖然不甚完美,悲劇從無終場,然而不完美實乃生而為人之必然,也許存在完美宇宙,然遠在浩瀚星雲深不知處,且畢竟終將坍踏為「奇異點」。我等凡眾所經歷、所拍攝有情之人、事、物若為因緣和合所聚,何嘗不是聚無限於一指間,集永恆於一刻之體現,又何必追逐無情的「元宇宙」矣~
姚瑞中2024年中元節寫於爪哇日惹
得獎紀錄:
編輯筆記
Editors' Notes
全會華
Suan Hooi-Wah
林添福
Lin Tien-Fu
何經泰
Ho Ching-Tai
侯聰慧
Hou Tsung-Hui
張美陵
Chang May-Ling
簡永彬
Chien Yun-Ping
梅丁衍
Mei Dean-e
何孟娟
Ho Isa
陳擎耀
Chen Ching-Yao
黃迦
Huang Chia
後記
Postscript
學術委員會
Academic Committee
編輯群
Contributing Editors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編輯筆記】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三年有餘,人群長期被迫隔離,政府監控疫情有所依據而導致控管超越法度,取而代之通過各式人工智能與虛擬遠距溝通,一切發...
章節試閱
【後記】
很榮幸且開心在《攝影訪談輯3》後,加入編輯群行列,讓我持續透過編輯過程精進自己外,更深深感到此套書主編姚瑞中老師無私奉獻的偉大。他自掏腰包為台灣攝影界累積了這麼多寶貴的攝影史料,找了多位攝影研究者加入編輯群,做了超過七十位攝影人的專訪。讓我想起大衛.鈴木(David Suzuki)及偉恩.葛拉斯(Wayne Grady)合著的《樹,擁抱了全世界》書中寫過的一番話,「樹不會動,然而卻必須盡其所能,把花粉拋離自己的土地,越遠越好。然後再把種子散播到自己影響範圍內。一旦種子的第一條根穿進土壤,這顆種子就和地球上的這個地點結下了不解之緣,它未來數個世紀將在此地取得生存和生長所需的所有物質。」姚瑞中老師就像這棵不動的樹,為台灣攝影界一直播種。
《攝影訪談輯6》中收錄台灣十位當代攝影家,其中包含了今年八月離世的全會華老師,看著2022年的訪談稿,彷彿全老師就在身邊提醒攝影人:「眼到、心到、手就到」,他一生中很重要的志願是成立一座台灣攝影圖書館。林添福近年身體微恙仍不斷地創作,發展出獨門的「濕版冰花」,他覺得拍照本身是快樂且幸福的。何經泰過去四十年游移在媒體與創作之間,創作了《都市底層》、《白色檔案》、《工殤顯影》等多組關注社會議題的作品。近年他開始學習放下城市裡的成就得失,一步步將心中的理想生活逐漸顯影,開啟踏實自在的第二人生。侯聰慧曾自嘲「一輩子只有喝酒才用生命在做」,因此他也鮮少發表自己的創作,甚至對於自己作品的管理「漫不經心」,而開啟了「黴菌」的攝影旅程。「侯聰慧的散漫、糊塗,是他的敏感、痛苦索載的面具」黃翰荻這樣形容他。張美陵以一個學者、創作者的身分提出「創作首先是要尋找、認識、表達自己,再論及社會關係,從別人來的理論應放在其次;……創作的終極目的也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社會或是參與人類智慧、文化、文明的發展。」她的作品大多著重在社會、國家的議題上。梅丁衍探討著社會、政治議題,利用挪用、拼貼現成物,反映出自我對社會政治的認同關係。何孟娟以「自拍」來探討自我與他人、探討女性與時尚、現實與科幻、現代生活的新與舊。同樣以自拍形式創作的陳擎耀,則以幽默、 無厘頭的風格,探討社會性及種族等議題。巧妙的是何孟娟與陳擎耀是大學同學,畢業多年後卻同時以「自拍」來說著他們想說的故事。書中還收錄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簡永彬,他拍攝大自然裡的萬物,以古典技法加上自己的創新形塑出獨特的視覺影像。此書中最年輕的創作者是黃迦,她生長在這世代可說是承接著前人的精髓,走在傳統的山脊上,做出最當代的作品。這些都是一種承接與傳承的最佳表現,也是種子撒在土裡後的成長果實。
如果地球上沒有攝影,我不知這個世界會變成怎麼樣,但我知道攝影給了人類很大的貢獻,它是一種獨特的傳播語言,雖無文字,卻道盡了千言萬語,不僅傳遞重要訊息,影像亦可作為提供人們反思的作用。1839年,攝影問世。今日,智慧型手機和數位相機讓我們四處看隨處拍,人人都可成為攝影師。透過鏡頭觀看,可以從此處連結到世界各地,甚至連結到無限的閱讀者。作為一位攝影創作者、教育者、傳播者的大家,更應把我們身邊的故事,用攝影與世界各個角落連結起來。我想,《攝影訪談輯》正是有此功用。
「攝影的歷史是為了因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狀況、哲學、藝術運動和美學,在科學與科技觀念形塑下持續不斷的發明過程。」瑪麗.沃納.瑪莉亞(Mary Warner Marien)提醒著我們,攝影機具發展至今,我們更應好好運用且思考,當攝影只剩下按快門時,什麼是值得流傳千古的事呢?
鄧博仁2024年中秋節寫於關渡
【後記】
很榮幸且開心在《攝影訪談輯3》後,加入編輯群行列,讓我持續透過編輯過程精進自己外,更深深感到此套書主編姚瑞中老師無私奉獻的偉大。他自掏腰包為台灣攝影界累積了這麼多寶貴的攝影史料,找了多位攝影研究者加入編輯群,做了超過七十位攝影人的專訪。讓我想起大衛.鈴木(David Suzuki)及偉恩.葛拉斯(Wayne Grady)合著的《樹,擁抱了全世界》書中寫過的一番話,「樹不會動,然而卻必須盡其所能,把花粉拋離自己的土地,越遠越好。然後再把種子散播到自己影響範圍內。一旦種子的第一條根穿進土壤,這顆種子就和地球上的這...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