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參考海峽兩岸出版之海軍史料文獻、軍事史論文、口述歷史及檔案資料,詳盡論述並解析中華民國海軍建軍發展歷程!
★特別收錄1945-1979年海軍官校畢業生名冊,海軍史研究者不容錯過!
民國34年9月1日,國民政府於軍政部設立海軍處,籌劃戰後海軍的整建發展。民國35年6月1日,國防體系全面改組。7月,成立海軍總司令部,隸屬國防部,新的海軍領導中樞終告確立。此後,中華民國海軍經歷綏靖戡亂、遷臺建軍、整軍備戰等階段發展,成為鞏固海疆的重要力量。
本書分為六章。前三章聚焦在綏靖戡亂時期(1945.9-1949.11)、遷臺初期(1949.12-1958.8)以及在臺整軍備戰時期(1958.8-1978.12)的中華民國海軍建軍歷程,從新的海軍領導中樞確立、海軍教育體系建立、派遣官兵赴海外接艦受訓以及吸收歐美海軍的技術及現代化海軍的知識談起,在海軍組織編裝、後勤制度、教育與訓練、人事組織革新,乃至艦艇裝備的汰換和自力研發,皆有詳盡敘述。後三章則分別針對民國50-70年代的海軍重要事件──潛艦部隊、反攻大陸的「國光計畫」以及國共臺灣海峽三次海戰──進行探討與研析。中華民國海軍從「武昌部隊」起,陸續向義大利、美國、荷蘭等國採購潛艦,於民國70年代建立起具有戰力的潛艦部隊;民國50年4月,蔣中正總統成立「國光作業室」以推動反攻作戰,然而美方始終不支持國軍反攻;民國54年,我海軍與中共海軍先後在臺灣海峽發生五一(東引)、八六、烏坵等三次海戰,其規模及傷亡雖然不大,卻暴露我海軍戰力薄弱,迫使蔣總統打消反攻念頭,改變日後國軍建軍備戰的政策及方向。61年7月,「國光作業室」裁撤,「國光計畫」則束之高閣,國軍反攻大陸由原先的攻勢作戰,轉變為著重臺海防衛的守勢作戰。
本書大量參考海峽兩岸出版之海軍史料文獻、軍事史論文、口述歷史及檔案資料,詳盡論述並解析中華民國海軍建軍發展歷程,是作者前作《青天白日旗下民國海軍的波濤起伏(1912-1945)》的延續,更是中華民國海軍史研究的又一力作。
作者簡介:
金智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研究領域主要為中國近、現代軍事史,戰後臺灣政治、軍事史等。曾任空軍航空技術學院圖書館館長、資圖中心主任、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中華軍史學會理事。現任空軍航空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苗永慶(前海軍總司令/中華軍史學會理事長)
名人推薦:苗永慶(前海軍總司令/中華軍史學會理事長)
章節試閱
第二章 遷臺初期中華民國海軍的建軍發展(1949.12-1958.8)(摘錄)
(……)
貳、遷臺初期海軍的組織與編裝
一、海軍總司令部的組織遞嬗與重要人事異動
民國39年3月1日,蔣中正總統在臺北復行視事,決定以臺灣為反共復興基地,重整革命大業,為保衛復興基地,確實控制臺灣海峽,海軍機構之設置與兵力配布,予以重新調整,在臺灣各重要港口及金馬外島設置巡防處,艦隊由3個增設為4個。又為便於行政及後勤支援,將同型艦隊編成艦艇隊,由各艦艇派遣兵力行任務編組,擔任作戰、運輸等任務。海軍陸戰隊由兩個師縮編為兩個旅,並經過多次改編,精簡一般機構,充實部隊編員。5月,海軍總司令部政工處擴編為政治部,下轄人事、政訓、監察、保防、民事,體育6組。40年10月,海軍總司令部增設法規委員會、作戰指揮室、軍眷管理處、連絡官室;通信處改編為第三署第三處,繼於第三署增編第四處,掌理防空事宜;第四署原有3處再增編1個處,分別掌管後勤計畫、技術補給、一般補給及預算財務。12月,原海軍總司令部第二署工程處改隸第六署;原第三署情報處改隸第二署,為第一處;原海事、港務兩處,改為第二、三兩處。
民國41年4月,海軍總司令桂永清調升總統府參軍長。4月16日,海軍副總司令馬紀壯升任總司令。時海軍總司令部將原第六署第四處,改編為總部工程處。同(4)月,海軍總司令部由高雄左營遷往臺北大直。11月11日,第一署成立人事資料、分類供求兩室。42年3月,將第四署第四處劃出,編為海軍總司令部預財處。10月,第二、三兩署各設空業組。43年3月,第一署成立經歷管理室,原分類供求室改稱分類研究室。第五署設動員計畫組,另將原屬第三、四、六署之通信業務劃出、設立通信處,隸屬總司令部管轄。
民國43年7月1日,海軍總司令馬紀壯調任國防部參謀次長,遺缺由兩棲部隊司令梁序昭升任。44年2月1日起,海軍總司令部組織型態參考美國海軍軍政、軍令分立制度,全部改組為部本部、政治部諮議室、研究發展室、督察室、總司令辦公室、主計室、連絡室、法規委員會、人事副參謀長室、情報副參謀長室、作戰副參謀長室、後勤副參謀長室、計畫副參謀長室、人事署、補給署、艦政署、公工署、軍醫處、軍法處、通信處、海政處、總務處等單位。
民國44年5月,海軍總司令部將海軍左營要港管理處撤銷,另成立海軍第一軍區司令部,設立政治部、人事處、作戰處、後勤處、行政處、督察室、連絡室、軍法組等單位;其他隸屬單位有港務隊、清港隊、工作隊。同(44)年8月成立診療所、看守所、消防隊。10月,海港防禦第一大隊、左營及高雄兩港口管制所成立。11月,左高區汽車管理處改編為汽車大隊,隸屬海軍第一軍區司令部。
二、成立海軍艦隊指揮部
海軍艦隊方面,自民國38年轉進臺灣後,至39年春僅轄3個作戰艦隊,轄有軍艦35艘;1個登陸艦隊,轄有軍艦18艘;3個巡防艇隊及1個機動艇隊,轄有艦艇51艘。時各艦隊係採混合編組,因缺乏整訓,一般缺員頗多,戰力低弱。
海軍整建其立案著眼於統一各艦之管理,加強整訓,並爭取美援艦艇,逐漸充實海上戰力,確保高度戰備。建立兩棲訓練與作戰機構及其支援部隊,並充實陸戰隊以適應反攻登陸及突擊作戰之要求。另有關整建原則方面,海軍艦艇部隊採用美制,組設基本艦隊,將同型艦艇編成同一艦隊,並依作戰任務之需要,臨時抽派必要艦艇編組任務艦隊,以遂行作戰,任務完畢時歸建;為了便於艦隊的統一訓練與作戰,於海軍總司令部下成立艦隊指揮部,專司其責。
民國42年7月1日,撤銷海軍艦艇訓練司令部,成立海軍艦隊指揮部,以副總司令黎玉璽兼任艦隊指揮官,直隸海軍總司令部,其部內單位區分:政治部、辦公室、作戰與訓練兩處,下轄第一、二、三、四艦隊、登陸艦隊、後勤艦隊、登陸艇隊、快艇大隊。此後,海軍各艦隊不再直隸海軍總司令部,而是改隸艦隊指揮指揮管轄。艦隊指揮部平時負責海軍各艦艇的整補、訓練及一般行政管理,戰時指揮作戰。
民國43年4月1日,海軍艦艇訓練司令部復編,同時成立兩棲部隊司令部,均隸屬於艦隊指揮部。此時艦隊指揮部的幕僚單位及所屬部隊之指揮系統,分別如下:
(一)部內單位:設政治部、行政組、情報組、作戰計畫組、後勤組、通信組、保養修理組。
(二)所屬部隊:1、兩棲部隊司令部。2、第一、二、三、四艦隊司令部。3、後勤艦隊司令部。4、艦艇訓練司令部。5、特種任務艦隊司令部。
三、遷臺初期海軍艦隊的整編
抗戰勝利後至大陸淪陷期間,海軍各艦隊均是混合編組。民國39年1月,海軍海防第一艦隊更名為海軍第一艦隊,駐馬公測天島,擔任臺灣海峽中線防務;海防第二艦隊更名為海軍第二艦隊,駐基隆,擔任臺灣海峽北區防務;海防第三艦隊更名為海軍第三艦隊,駐左營,擔任臺灣海峽南區防務。
為因應防務需要,海軍各艦隊重新編組,並自民國39年2月1日起實施,第一、二、三艦隊及訓練艦隊仍採混合編組,各艦隊均轄有護航驅逐艦、掃布雷艦、巡邏砲艦等。時海軍總司令所轄屬軍艦合計86艘。6月1日,海軍各艦隊重新編組,所轄屬軍艦大幅異動如下:第一、二、三艦隊分別駐防馬公、基隆、高雄,各艦隊均轄4個分隊,各艦隊轄屬艦均為11艘。登陸艦隊駐左營,轄屬艦計18艘。訓練艦隊駐左營,轄屬艦計14艘,該艦隊所轄屬艦均是保管艦隻。海軍總司令部直轄軍艦計有15艘。另外,原「聯」字艦暫配屬軍區或巡防處,永翔、楚觀兩艦配屬第三軍區司令部,分別控置淡水、基隆。
政府遷臺初期海軍兵力方面;自民國39年5月間,海南島、舟山群島相繼撤守後,海上防區縮小,海軍兵力部署復重新調整,並於6月初完成兵力調整部署如下:
(一)第一艦隊,駐馬公,擔任臺灣海峽中區防務,並支援金門作戰。
(二)第二艦隊,駐基隆,擔任臺灣海峽北區防務,並支援馬祖、大陳作戰。
(三)第三艦隊,駐高雄,擔任臺灣海峽南區及臺灣東南沿海防務。
另外,將大、中型登陸艦編成登陸艦隊,駐左營,平時以一部應付需要,協助各防區之防務,主力控置於左營,從事整訓,其餘各型勤務艦隻均直隸海軍總司令部。至於各型砲艇、巡艇,編成3個巡防艇隊及1個機動艇隊,分別隸屬各巡防處及要港司令部,擔任近海巡邏任務。
民國41年7月,海軍實施基本同型艦隊之編組,計編成第一艦隊(護航驅逐艦)8艘,第二艦隊(砲艦)8艘,第三艦隊(掃雷艦)10艘,第四艦隊(海防砲艦)14艘,登陸艦隊(登陸艦)18艘,後勤艦隊(各種後勤補助艦)15艘;登陸艇隊(登陸艇)13艘,第一、二、三巡防隊(巡防艇及砲艇)共38艘。
自民國38年12月政府播遷來臺之後,至47年8月「八二三戰役」爆發,在此期間,海軍艦隊曾實施兩次大幅度整編,其第一次整編之重點如下:
(一)成立海軍艦隊指揮部,以統一各艦隊之訓練與作戰。
(二)實施基本同型艦隊編組,並依作戰任務需要,另編組任務艦隊,以確立艦隊之行政體系與作戰指揮系統。
民國42年10月1日,依據「浙海大陳作戰」的任務需要,成立海軍特種任務艦隊(又稱大陳任務艦隊)。大陳任務艦隊係一混合艦隊,常轄有太字號護航驅逐艦2艘,永字號砲艦或江字號巡防艦共6艘,並依需要配署後勤艦艇數艘。大陳任務艦隊司令由海軍總司令部就各現任同型艦隊司令中,輪流調派兼任,任期6個月。艦隊主力保持於大陳港,經常派遣艦艇執行防區海域偵巡,並輪流駐防一江山、南麂山兩地區。
民國44年1月1日,為加強艦艇之管理與運用,海軍所屬各艦隊均按同型艦艇重新編組;第一艦隊更名驅逐艦隊,第二艦隊更名巡防艦隊,第三艦隊更名掃布雷艦隊,第四艦隊更名巡邏艦隊。另外,後勤艦隊與登陸艦隊的番號不變。2月10日,為加強艦艇的管理與運用,提高戰力艦隊編組,予以重新調整,區分為行政管理與作戰指揮兩大系統:
(一)部內單位:政治部、行政室、艦隊補給處、艦隊軍醫處、連絡組、空中連絡組、人事處、情報處、作戰處、後勤處、通信處、保養修護處12個單位。
(二)所屬部隊(行政管理):按同型艦隊重行編組。
民國44年3月,海軍艦隊指揮部緊縮行政艦隊,以加強艦隊指揮部之組織,專設戰隊部,6個艦隊總轄21個戰隊。
(一)驅逐艦隊:轄第十一、十二、十三戰隊。
(二)巡防艦隊:轄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戰隊。
(三)掃雷艦隊:轄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戰隊。
(四)巡邏艦隊:轄第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戰隊。
(五)登陸艦隊。
(六)後勤艦隊。
民國44年2月,大陳列島撤守後,海軍防區範圍縮小,專注於臺灣海峽防務,裁撤大陳任務艦隊,於艦隊指揮部內另成立特遣部隊,並仿效美國海軍制度,以「六二」番號稱呼海軍特遣部隊,負責臺灣海峽偵巡及作戰任務。時海軍總司令部有鑑於海軍艦隊指揮部兼負行政訓練及作戰指揮之雙重任務,業務浩繁,難以兼顧,仿效美國海軍部隊組織,於該年4月將艦隊指揮部任務劃出,成立「海軍六二特遣部隊指揮部」,該部隊下轄機動攻擊支隊(由驅逐艦隊所屬兩個戰隊編成)、閩海特遣支隊、浙海特遣支隊(兩特遣支隊均由巡防艦隊、巡邏艦隊各檢派1個戰隊編成)、水雷特遣支隊、兩棲特遣支隊。當時尚未成立特遣部隊指揮部,上述各部隊由海軍艦隊指揮部直接指揮,指揮官由海軍副總司令黎玉璽兼任。
海軍六二特遣部隊專責臺灣海峽北起北緯27度,南迄北緯10度間一千餘浬海域之偵巡、作戰、運輸、護航、救難等任務,為海軍總司令部之下最高作戰指揮機構。此次調整為加強艦艇管理與運用,讓艦隊指揮部專責行政工作,作戰任務則全權交由六二特遣部隊,使得艦隊行政管理和戰備訓練成效能夠同步提升,大幅增強海軍戰力。民國44年7月1日,海軍因應任務區域的變更,浙海、閩海特遣支隊分別調整更名為海軍北區巡邏支隊(浙海)、南區巡邏支隊(閩海)。45年6月1日,海軍六二特遣部隊指揮部正式編成,由海軍副總司令黎玉璽兼任指揮官,負責防衛臺澎,支援外島及配合中美海軍聯合作戰之任務,而艦指部僅負責訓練與後勤支援之責。46年5月,成立第二十五臨時戰隊,負責赴美接收PC艦5艘事宜。
自此海軍各艦隊指揮部與艦隊之間,增設部隊階層,專掌所屬部隊之整備與行政之業務,經成立巡防部隊司令部,下轄驅逐艦隊、巡防艦隊、魚雷快艇隊各一,同時將原掃布雷艦隊、後勤艦隊分別改為水雷部隊司令部、後勤司令部,該兩部隊下不設艦隊。至於各艦隊司令部則縮編成為純粹戰術單位,常川駐艦,專責作戰指揮與戰術訓練。
至民國46年6月,海軍艦隊編成如下:海軍總司令部下轄艦隊指揮部、六二特遣隊及第一、二、三、四軍區。艦隊指揮部下轄艦隊訓練司令部、驅逐艦隊、巡防艦隊、掃布雷艦隊、巡邏艦隊、後勤艦隊、兩棲部隊司令部。兩棲部隊司令部下轄登陸艦隊、登陸艇隊、兩棲訓練司令部、率真旗艦、海灘總隊。海灘總隊下轄後勤大隊、小艇大隊、水中爆破隊、浮箱中隊、兩棲偵察分隊。六二特遣隊依任務編組下轄後勤支隊、運輸支隊、水雷支隊、機動攻擊支隊、南區巡邏支隊、北區巡邏支隊。至47年8月「八二三戰役」爆發前,海軍驅逐艦隊、巡防艦隊、掃布雷艦隊、巡邏艦隊、後勤艦隊之編制與所屬艦艇如下:
(一)驅逐艦隊:轄第十一、十二、十四戰隊。
1.第十一戰隊:轄洛陽、漢陽、咸陽、丹陽4艦。
2.第十二戰隊:轄太康、太昭2艦。
3.第十四戰艦:轄太倉、太湖、太和3艦。
(二)巡防艦隊:轄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戰隊。
1.第二十一戰隊:轄東江、西江、北江、柳江、韓江5艦。
2.第二十二戰隊:轄清江、沱江、涪江、沅江、澧江艦5艘。
3.第二十三戰隊:轄資江、鄱江、貢江、章江4艦。
4.第二十四戰隊:轄湘江、昌江、甌江、珠江4艦。
(三)掃布雷艦隊:轄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戰隊。
1.第三十一戰隊:轄永勝、永定、永平、永安4艦。
2.第三十二戰隊:轄永順、永嘉、永修3艦。
3.第三十三戰隊:轄永豐、永靖2艦。
(四)巡邏艦隊:轄第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戰隊。
1.第四十一戰隊:轄信陽、正安、臨安3艦。
2.第四十二戰隊:轄泰安、成安、德安3艦。
3.第四十三戰隊:轄永壽、永昌、永春、永康4艦。
4.第四十四戰隊:轄永泰、永和、維源(永興)3艦。
(五)海軍後勤艦隊
民國41年9月1日,海軍後勤艦隊成立,司令部最初駐峨嵋旗艦辦公,43年3月1日移駐高雄辦公。後勤艦隊所轄艦艇型式各異,大部分艦隻徵用自交通部招商局或向其他機關購得。另外,海軍於42至43年間,先後截捕資敵的外籍商船,經裝修成軍後,編入後勤艦隊。至「八二三戰役」爆發前夕,海軍後勤艦隊轄屬艦計有16艘,分別為峨嵋、嵩山2艘修理艦;新高、玉泉、四明、賀蘭、會稽、天竺6艘運油艦;大茂、大武、大洪、大明、大庾、大青6艘救難艦(拖船);崑崙、武陵2艘運輸艦。
(六)海軍登陸艦隊
民國39年7月1日,海軍登陸艦隊正式成立,直隸海軍總司令部,所屬艦隻主要來自美援之各型登陸艦,少數為接收交通部招商局商船,全盛時期轄各類兩棲艦艇共計44艘(中字型艦22艘、美字型艦13艘,聯字型艇9艘)。嗣後海軍艦隊指揮部成立,登陸艦隊改隸艦隊指揮部,迄44年再改隸兩棲部隊司令部。至47年「八二三戰役」爆發前,該艦隊轄屬艦30艘,編成7個戰隊。
1.第五十一戰隊:轄中海、中鼎、中興、中建、中光5艦。
2.第五十二戰隊:轄中基、中練、中榮、中肇、中熙5艦。
3.第五十三戰隊:轄中訓、中勝、中有、中啟4艦。
4.第五十四戰隊:轄美珍、美樂、美朋、美益、美堅5艦。
5.第五十五戰隊:轄美頌、美亨、美宏、美和、美華5艦。
6.第五十六戰隊:轄美成、美功、美平3艦。
7.第五十七戰隊:轄聯智、聯仁、聯勇3艦。
(七)海軍登陸艇隊
民國41年9月1日,海軍登陸艇隊成立,駐地左營,主要任務為支援外島兩棲作戰,並擔任金門、馬祖、花蓮等地區防務、兩棲訓練、海上運輸及港內駁運等。登陸艇隊成立之初直隸海軍總司令部。42年7月,改隸海軍艦隊指揮部。43年4月,再改隸兩棲部隊司令部。至47年3月,登陸艇隊屬艇計有21艘,編成4個分隊。
1.第六十一分隊:轄聯勝、聯利、聯華、聯錚、聯珠5艦。
2.第六十二分隊:轄合群、合眾、合忠、合永、合堅5艇。
3.第六十三分隊:轄合貞、合彰、合春、合城、合祺5艇。
4.第六十四分隊:轄合山、合川、合昇、合恆、合茂、合壽6艇。
(八)魚雷快艇隊
民國46年12月16日,以美援魚雷快艇4艘(反攻、掃蕩、復國、建國)及新購日製魚雷快艇2艘(復仇、雪恥),編成海軍魚雷快艇隊,直屬海軍艦隊指揮部。
(……)
第二章 遷臺初期中華民國海軍的建軍發展(1949.12-1958.8)(摘錄)
(……)
貳、遷臺初期海軍的組織與編裝
一、海軍總司令部的組織遞嬗與重要人事異動
民國39年3月1日,蔣中正總統在臺北復行視事,決定以臺灣為反共復興基地,重整革命大業,為保衛復興基地,確實控制臺灣海峽,海軍機構之設置與兵力配布,予以重新調整,在臺灣各重要港口及金馬外島設置巡防處,艦隊由3個增設為4個。又為便於行政及後勤支援,將同型艦隊編成艦艇隊,由各艦艇派遣兵力行任務編組,擔任作戰、運輸等任務。海軍陸戰隊由兩個師縮編為兩個旅...
推薦序
〈推薦序 迎向海洋 捍衛海疆〉
我國海軍發軔於清末自強運動,籌建水師與海防,不幸南洋、北洋海軍先後在中法馬江海戰、中日甲午海戰挫敗,以致我國海權日趨衰微。民國肇建後,政府雖圖謀發展海軍,鞏固海防,振興海權,然而先有軍閥割據混戰,後有日本侵華戰爭,我國長期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加以國家財政困難,成效有限。尤其八年抗戰初始,中央為遲滯日軍向內陸進犯,命海軍以自殘方式沉艦阻塞內河水運,海軍發展則陷於停頓。
抗戰勝利後,海軍在接收美英贈(借)艦與日本賠償艦的基礎下,始得以重建。未料中共全面叛亂,戡亂剿共戰事又起,各方面建設因而頓阻。民國三十八年,政府播遷來臺,國軍在臺積極整軍經武,期間海軍在美國軍援下勵精圖治,舉凡各項組織制度與教育訓練得以革新與精進,成為保衛臺海安全重要之武力。尤以八二三戰役期間,海軍優異的表現與戰績,讓國人有目共睹。
國民政府遷臺至今已有七十餘年,期間海軍因應國防政策,組織編裝與教育訓練多有更迭變動。本書作者金智教授係中華軍史學會會員亦曾任本會理事,長期致力於國軍軍事史研究,有感保存海軍史料之重要,廣蒐史實,嚴謹考證,詳實編纂本書。本書內容起於抗戰勝利後至美國與我國斷交,這三十多年間,有關中華民國海軍建軍發展之歷程。此外,本書亦收錄我海軍潛艦部隊成軍過程、國光計畫、五十四年國共三次海戰檢評,此三篇對我海軍建軍發展至為關鍵的論文。
綜觀本書體例完整,內容詳實,圖文並茂,敘述均有依據,為一本嚴謹的學術著作。臺灣為一海島,四面環海,維護海權,捍衛海疆,係攸關我國家生存發展之重要憑藉。因此希望本書的付梓,除了宏揚海軍先烈先賢們為國家民族犧牲奉獻之史蹟外,亦讓我國軍官兵與國人透過本書瞭解我海軍艱辛建軍之歷程,且可供社會各界研究我海軍建軍發展史或中華民國現代史之參考,爰樂為之序。
前海軍總司令/中華軍史學會理事長 苗永慶
〈推薦序 迎向海洋 捍衛海疆〉
我國海軍發軔於清末自強運動,籌建水師與海防,不幸南洋、北洋海軍先後在中法馬江海戰、中日甲午海戰挫敗,以致我國海權日趨衰微。民國肇建後,政府雖圖謀發展海軍,鞏固海防,振興海權,然而先有軍閥割據混戰,後有日本侵華戰爭,我國長期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加以國家財政困難,成效有限。尤其八年抗戰初始,中央為遲滯日軍向內陸進犯,命海軍以自殘方式沉艦阻塞內河水運,海軍發展則陷於停頓。
抗戰勝利後,海軍在接收美英贈(借)艦與日本賠償艦的基礎下,始得以重建。未料中共全面叛亂,戡...
目錄
推薦序 迎向海洋 捍衛海疆/苗永慶
第一章 綏靖戡亂時期中國海軍的建軍發展(1945.9-1949.11)
壹、前言
貳、海軍組織制度的發展與遞嬗
參、後勤海政與裝備發展
肆、海軍教育訓練
伍、重要戰績與功績
陸、綏靖戡亂時期海軍發展的成就及缺失檢討
柒、結語
第二章 遷臺初期中華民國海軍的建軍發展(1949.12-1958.8)
壹、前言
貳、遷臺初期海軍的組織與編裝
參、海軍後勤海政單位與裝備
肆、遷臺初期海軍的教育與訓練
伍、重要戰績
陸、遷臺初期海軍建軍發展的優缺檢討
柒、結語
第三章 在臺整軍備戰時期中華民國海軍的建軍發展(1958.8-1978.12)
壹、前言
貳、海軍的組織與編裝
參、教育與訓練
肆、重要戰役
伍、在臺整軍備戰時期海軍建軍的成果及缺失
陸、結語
第四章 我國海軍潛艦部隊建軍發展之歷程
壹、前言
貳、我國海軍水下作戰部隊建軍之緣起
參、水星計畫與我國海軍潛艦戰隊的成立
肆、劍龍計畫與第三代現代化潛艦的籌建
伍、我國海軍潛艦建軍發展的成果及缺失與困境
陸、結語
第五章 反攻大陸──「國光計畫」之研究
壹、前言
貳、國光作業室成立的時代背景
參、國光作業室的成立發展與反攻計畫內容
肆、反攻作戰作為與反攻政策之轉折
伍、國光計畫未能實行的因素與檢討
陸、結語
第六章 民國54年國共臺灣海峽三次海戰之研析
壹、前言
貳、三次海戰發生的時代背景
參、五一海戰(或稱東引海戰)
肆、八六海戰
伍、烏坵海戰
陸、三次海戰國軍與共軍優點缺失的檢討
柒、三次海戰對國軍反攻大陸作戰的影響
捌、結語
附錄一 戰後歷任海軍首長(1945-1979)
附錄二 1945-1979年海軍官校畢業生名冊
推薦序 迎向海洋 捍衛海疆/苗永慶
第一章 綏靖戡亂時期中國海軍的建軍發展(1945.9-1949.11)
壹、前言
貳、海軍組織制度的發展與遞嬗
參、後勤海政與裝備發展
肆、海軍教育訓練
伍、重要戰績與功績
陸、綏靖戡亂時期海軍發展的成就及缺失檢討
柒、結語
第二章 遷臺初期中華民國海軍的建軍發展(1949.12-1958.8)
壹、前言
貳、遷臺初期海軍的組織與編裝
參、海軍後勤海政單位與裝備
肆、遷臺初期海軍的教育與訓練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