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激烈的21世紀,唯有創新可以勝出!工研院是台灣產業的先鋒,以科技帶動經濟的先遣部隊,近五年來積極從事各方面的創新,從組織內部開始,到跨部門、跨界的合作;到最新科技的研發,進行一連串創新策略與管理模式的轉變,本書將從工研院的七大改革與創新,一窺未來產業的面貌。
工研院於1973年成立至今,隨著台灣經濟成長,扮演台灣產業的推手,不僅催生了台灣的半導體王國,更讓台灣成為全球的筆記型電腦重鎮。但是隨著全球化的興起,國內企業一方面面臨大環境不景氣的困境,另一方面又苦於產品毛利率逐漸降低,以及新興市場低價競爭的威脅。然而,我國的科技研發尚處於「別人會,我也會」(me-too products)的階段,無法躍居業界領導地位。在產業與科技萌芽初期,老二心態與尾隨策略是發展過程中無可厚非的必經過程,然而,因應國際分工體系及全球競爭趨勢,台灣產業關注的焦點已逐漸由製造專業技術的提昇,擴展到增加附加價值及創意性之技術,透過前瞻性的創新研發和創新模式,經由智慧資產的累積,方能創造產業的價值。
工研院近五年積極發展多元化的創新策略,扮演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勇於投入業界還未做、不敢做、或不會做的產業科技創新;並以開放式經營模式提高產業生產力與附加價值;同時以開放式創新協助產業從代工製造到高價值創造,帶領台灣產業在價值鏈上之角色移轉。為了讓廣大民眾與企業了解,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工研院不斷透過科技創新及整合應用,為產業創造領先產品及品牌價值,帶領台灣產業走出微利代工,創造產業新藍海所做出的努力,也希望能藉由本書的出版,促使台灣成為創新與創造力之島。
作者簡介:
張育寧 著
台大經濟系畢,清華大學社會所中國研究組 碩士班 畢業,曾任遠見雜誌記者,現為自由撰稿者。
王之杰 著
輔大大傳系,淡江美國研究所畢。曾任財訊月刊,路透社,今周刊,現為自由撰稿者。
楊方儒 著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英國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 UK)企管碩士(MBA),曾任遠見雜誌資深記者、今周刊撰述委員,現任遠見雜誌資深撰述。
蔡佳珊 著
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實驗認知組 碩士班 畢業歷任《遠見雜誌》記者、《經典雜誌》撰述、《Net and Books》編輯,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
趙琰、許淑珮 審訂
工研院行銷傳播處
章節試閱
薩克斯風之鄉的夢想
用科技 讓消失的樂聲重新響起
傳承一甲子的后里薩克斯風傳統製造工藝,和所有製造業一樣,敵不過大陸廉價勞力的衝擊,幾乎要成為絕響。在精密科技和品牌經營的新觀念協助下,讓這朵遲暮之花,獲得新生,重新美麗綻放。
七月盛暑的午後,地方小鎮的巷弄裡,一位素人音樂家,忘情的吹奏著薩克斯風,身旁的孩子,在充滿異國情調的樂聲裡,玩著跳格子遊戲。
這裡,是台中后里,台灣的薩克斯風原鄉。
小鎮鬧市的邊緣,矗立著一幢風格典雅的咖啡小館「薩克斯風玩家館」。帶著美式後現代風格的建築,兩層樓的半開放空間裡,不管坐在哪個位置,都能聽到薩克斯風悠揚的樂聲。
演奏台上,老樂師用充滿歲月痕跡的雙手,握著手裡那把一樣擁有歷史的樂器,一指一鍵,時而溫柔繾綣、時而激動追尋,或低鳴哀戚、或激昂歡樂,吹出樂師的人生詩歌,打動小館裡來自四面八方,每一顆承載著不同故事的心。
幾年前,承載一甲子歲月的后里薩克斯風產業,幾乎要成為絕響;在工研院的協助下,卻像在冰原上甦醒的花朵,重新美麗綻放。
后里的薩克斯風,吹出了台灣傳統工藝產業由興盛而沒落,再由沒落而新生的感人故事,也讓世人看到,科技如何協助傳統製造產業,找到轉型的新契機。
傳統製造技藝的美麗與哀愁
60年前,當一位決心要走出農田的年輕小伙子,用原本拿來插秧的手,打造出全台灣第一支手工薩克斯風時,他並不知道,他將開創獨步全球的薩克斯風王國;更不知道,他開啟了純樸小鎮半個世紀來,和音樂密不可分的深厚緣分。
秉持著庄稼人勤懇認真的態度,后里小鎮以小型企業手工製造模式,成為全世界薩克斯風主要供應地;20年前,全世界每3支薩克斯風中,就有一支來自台灣后里。
小小的一支薩克斯風,零件多達300多件,製程精細繁複。累積幾十年的產業經驗,不懂通路、不會作銷售,后里的薩克斯風店家一直從事代工製造,延續累積兩代的工藝技術。因做工良好,價格便宜,市場遍及歐、美、日。
然而,師徒相承的美感,在大陸廉價勞力以蝗蟲過境之勢,衝擊全台灣製造業時,后里的薩克斯風產業並沒有僥倖逃過一劫,反而受創深重。
低價產品市場轉移到大陸,高價市場的利潤又受制於國外品牌的壓縮,后里的薩克斯風產業幾乎走到盡頭,只剩少數幾戶人家還在堅持。原本30幾家製造商,年產值超過6億台幣,佔全球產值的一半,一下子萎縮到不及1/4。
難道一個屬於台灣最珍貴的製造技藝,就要這麼任憑無由消逝嗎?在台中縣政府、經濟部工業局的主動邀請下,工研院在2005年以技術革新者的角色介入,為這個地方特色產業尋找新生的舞台。新科技如何協助傳統老產業,他們做了
一次絕佳的示範。
用科技創造新的工藝之美
「用謙虛的心,傾聽一個歷史悠久的產業,瞭解問題和需求,我們才能提供真正切合需求的協助,」機械所所長吳東權說。
當時負責這個案子的機械所技術經理粘永峰,開著車在后里的大街小巷裡穿梭,看到薩克斯風製造廠,就下車來找人攀談,尋找機械所能夠著力之處。
當時看到幾個問題:第一,由於產業沒落,技藝傳承出現斷層,很多工廠都面臨找不到接班人的問題;第二,手工製作缺乏標準化的生產流程,無法保證每一個產品的品質,無法提升產品辨識度,價格無法提升;第三,品質缺乏辨識
度,也沒有品牌經營的經驗,無法走出代工生產的夢魘,發展品牌附加價值。
「要解決這些問題,產品的品質提升、生產流程的標準化,是第一步。」智慧機械組長蘇興川說。由於薩克斯風的材質決定音色,孔位決定音準,因此傳統用人手打造的製作方式,做工不論多精細,還是會影響專業音色和音準。機械所決定從基礎研究著手,分析銅鋅的最適比例,以核磁共振技術找到最佳音色,從材料、製程、表面電解拋光開發、建立檢測規格、開發音色音準檢驗系統,一步一步,全部從頭來過。
一整支薩克斯風300多個零件,全部規格標準化,一樣是手工打造,每支音色都能獲得標準保證。在產品定位的過程中,機械所特別尋找業者合作,打造一支最適合東方人體工學的薩克斯風,訂單還因此一下子爆量2千支。
「除了品質保證,市場要穩定、附加價值要提高,還要用品牌來經營。」
因此,機械所團隊想辦法讓后里地區的業者成立廠商聯誼會,尋找適合的廠商一起打造自有的Saxhome品牌,並舉辦「Saxhome盃薩克斯風製作競賽」,邀請國際知名演奏大師和鑑賞大師擔任評審,用好品質讓世界重新認識這個新生的薩克斯風原鄉。
成功的技術改良和行銷手法,標上Saxhome品牌的后里薩克斯風,從原來的3千元沒人買,到飆漲成單價3萬元卻訂單接不完。
用誠懇打動老工藝家
后里薩克斯風產業能夠重生,工研院團隊鍥而不捨的說服,是最大的關鍵,其中,又以說服當地重要廠商萬麗福的技術長張萬福加入,成為最主要關鍵。
發展一甲子的工藝夕陽產業,要找到願意堅持、又願意勇敢突破的人並不多。張萬福師承后里薩克斯風技術耆老,擁有40多年的製造研發經驗,在產業沒落蕭條時,他就像個堅持傳統的音樂哲學家,是少數仍堅持投入研發維持高品質
的「頑固份子」。
工研院當初是如何說服這位用生命在製作薩克斯風的工藝家?「是誠懇打動了我們!」張萬福的妻子林鎂雲說。
20多年前,當后里薩克斯風產業開始走向沒落時,萬麗福也面臨訂單萎縮。當時張萬福剛從日本參展回到台灣,對於台灣產品在日本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以及國內產業受到衝擊的窘境,林鎂雲回憶說:「他心中真的是很不甘心。」
即使家中嗷嗷待哺的孩子可能要斷炊,但對傳統工藝的堅持,使得張萬福決定堅持下去。於是,林鎂雲外出經營服裝生意補貼家用,張萬福埋頭研發提升薩克斯風製造品質,夫妻倆熬了多年才撐了下來。
用生命去保護這個產業,但個人的力量,很難與大環境對抗。「工研院的團隊多次上門拜訪,他們展現的誠意讓我們覺得也許這真的是我們可以再站起來的機會。」張萬福點頭加入,其他觀望中的廠商這才放下心防,成就Saxhome這個台灣自有品牌。
用回饋社會的心 讓價值再現
在工研院的技術改良協助下,張萬福累積近半世紀的傑出工藝找到突破再升級的出口。2005年「Saxhome盃薩克斯風製作競賽」的3個特優獎作品,除了功學社之外,另外兩個作品由張萬福和他的徒弟王青松兩師徒聯手抱走。
更令張萬福和工研院團隊驚訝的是,當時的評審之一,也是國際知名的薩克斯風獨奏家Daniel Gremelle驚訝於張萬福的製作技術幾乎趨於完美,主動表示要免費成為萬麗福在歐洲市場的代言人。這是第一次,后里的樂器,得到國際的
肯定。
「那是多年來,第一次我們感覺到,自己用生命去奉獻給這個產業的辛苦,一點都沒有白費。」回憶起那一刻,林鎂雲的眼中,忍不住泛著淚光。
「一開始決定加入工研院的技術改良計畫和品牌計畫之前,我們從來沒有想過會這麼成功。」林鎂雲說:「因為工研院的付出,我們才有勇氣去走自己的路。」
萬麗福在製作競賽中的傑出表現,讓他們獲得國際頂級品牌廠的青睞,公司的經營也從在低潮中擺盪,走向快速成長的階段,在合作品牌Saxhome的經驗下,他們也大膽擴展經營規模,除了開設「玩家館」,更自營Saxplayhouse品
牌。
2007年,萬麗福連續獲得了「台灣優良品牌」和「台灣精品獎」,得獎時林鎂雲說:「沒有工研院的協助,我們真的做不到!」
「工研院給我們的協助,不只是製程的改良,還利用他們在產業間的廣大人脈,為我們找到更多資源,例如幫我們尋找開發新製程中需要的特殊金屬材料、成本便宜又能有效清理金屬表面的藥水等,對正在努力成長的小型企業來說,
真的很重要。」林鎂雲感動的說。
產業的新生,喚醒了更多新血的加入。張萬福的兩個兒子,從小看著父母親為了薩克斯風吃苦,原本都抗拒接班,但如今一個成為父親的徒弟,從頭磨技藝,另外一位則跟著母親學經營管理,準備用現代的行銷手法,將萬麗福推向國際舞台。
用科技的力量,工研院讓沒落的傳統產業中小企業起死回生,吳東權說,「對工研院來說,製造價值的創造,不只是提高製造的技術能量,還包括用回饋社會的心情,為傳統產業盡一份心力。」
薩克斯風之鄉的夢想
用科技 讓消失的樂聲重新響起
傳承一甲子的后里薩克斯風傳統製造工藝,和所有製造業一樣,敵不過大陸廉價勞力的衝擊,幾乎要成為絕響。在精密科技和品牌經營的新觀念協助下,讓這朵遲暮之花,獲得新生,重新美麗綻放。
七月盛暑的午後,地方小鎮的巷弄裡,一位素人音樂家,忘情的吹奏著薩克斯風,身旁的孩子,在充滿異國情調的樂聲裡,玩著跳格子遊戲。
這裡,是台中后里,台灣的薩克斯風原鄉。
小鎮鬧市的邊緣,矗立著一幢風格典雅的咖啡小館「薩克斯風玩家館」。帶著美式後現代風格的建築,兩層樓的半開放空間裡,...
目錄
第一章:以科技帶動高價值創造
面對大環境的巨變,台灣產業的唯一出路就是要從「台灣製造」進化為「台灣創造」?身為台灣產業火車頭的工研院也面臨內部組織與思維上的調整,本章要告訴你,在創新的道路上,工研院做了哪些探索與努力。
第二章:快樂科技 打造未來智慧生活
工研院針對未來人類生活娛樂模式設計出的科技項目,包括軟性電子、WiMAX、LED創新應用、3D飛鼠、個人化LEV電動車、UWB超寬頻感應,要讓您看見未來智慧生活的樣貌!
第三章:服務加持 科技不只是科技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主張:未來「服務經濟」將取代「製造經濟」,知識工作者將取代傳統勞工。近20年,台灣的產業結構轉型,已呈現出這個趨勢。如何透過服務加持,為客戶提供量身製作內容與模式,才能為台灣企業與國際接軌加分?
第四章:從A到A+ 製造業大改造
擁有精良快速的客製化能力,卻缺乏品牌和通路銷售能力的台灣,要維持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除了不斷強化自己在代工製造上的精緻化服務之外,還能怎麼做?本章要告訴你,工研院如何以母雞帶小雞的細心呵護,讓台灣傳統產業重新發光。
第五章:活用科技 讓專業長牙齒
原來備而不用的專利,在工研院的耕耘下,重新塑造無限的商機,同時透過多年來建立的國內外關係,為台灣產業在專利的運用與購買上建立一個平台。讓專利從塵封的「藏經閣」變成可以獲利無數的「蘇富比」,讓台灣廠商在國際競爭的競技場中,儲備明天的戰力
第六章:開放式創新 團結力量大的時代
過去「委外生產」(Outsourcing)改變了全球產業的面貌,未來「開放式創新」(OpenInnovation)將成為另一項創造全新商業模式的重要觀念。看工研院如何跨界、跨國際合作,創造超乎想像的能量與創意。
第七章:管理創新 創意能量無限
搜尋引擎霸主Google,到底是怎麼管理「全世界最聰明的員工」?又怎麼可連續不間斷的創新、發明?而工研院,又如何成為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為什麼敢跑在業界前面開路,勇敢投入業界還未做、不敢做、或不會做的產業科技創新?本章將為您解答。
第八章:為台灣存「未來帳、明日財」
採訪工研院董事長史欽泰、院長李鍾熙,剖析工研院的訂位與未來研發的方向,並且,介紹工研院未來研發趨勢,要為台灣儲備迎接未來的能量。
第一章:以科技帶動高價值創造
面對大環境的巨變,台灣產業的唯一出路就是要從「台灣製造」進化為「台灣創造」?身為台灣產業火車頭的工研院也面臨內部組織與思維上的調整,本章要告訴你,在創新的道路上,工研院做了哪些探索與努力。
第二章:快樂科技 打造未來智慧生活
工研院針對未來人類生活娛樂模式設計出的科技項目,包括軟性電子、WiMAX、LED創新應用、3D飛鼠、個人化LEV電動車、UWB超寬頻感應,要讓您看見未來智慧生活的樣貌!
第三章:服務加持 科技不只是科技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主張:未來「服務經濟...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