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歐洲人總是在度假,無論他們手頭上的事情有多緊急,似乎都不會阻擋他們享樂的慾望。不過,若是因此認為歐洲失去了競爭力,那就錯了。如果扣除美國的人口增長,歐洲國家跟美國的GDP其實相差不到百分之零點三,但是美國工人每年約只有十天假期,而歐洲工人總是可以休假三十天以上。
歐洲已然成為一個經濟巨人,根據某些指標,它甚至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但是歐洲人引以為傲的,不是美國人喜歡掛在嘴邊的競爭力,而是經濟發展下的生活品質。例如:低度的不平等使各國的犯罪減少、有效地使用能源使各國免受高油價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其社會模式能讓人們有閒暇和時間和家人待在一起,享受生活。
從生活風格、價值觀、戰爭的方式、法律的觀念,英國最有遠見的思想家馬克.里歐納德認為,歐洲正在以毫不聲張的方式重塑這個世界。他認為,美國逐漸失去霸權位置的同時,一種新的力量已經發展形成,這種力量不是用軍事預算來衡量,而是一種長期作用的力量。他更進一步指出,歐洲的力量是一種「弱權力」。只要停止用美國觀點來觀察這個世界,我們就會發現,那些以為歐洲人「軟弱」的每一個要素,事實上都是這種非凡的「變革力」。
為了加入歐盟,土耳其國會六次通過了憲法修正案,不但廢除言論控制,而且也讓少數族群的語言得以在電視上出現。而喬治亞總統以96%的選票勝選時,他以「歐盟應該歡迎我們」作為給全國的承諾。中國仔細研究了歐盟,並陸續以同樣的模式建立了「上海合作組織」、「亞洲共同體」。連前任總統陳水扁、現任副總統蕭萬長,都曾主張要以歐盟模式作為兩岸關係的模型。換句話說,歐洲以她特有的方式,影響全世界,就像另外一種「看不見的手」,世界上各個角落的國家都從歐洲模式中得到了靈感,並發展了他們自己的鄰里俱樂部。
這本書並非是要全面評價歐盟的價值與意義。作者是希望以清晰好看的敘述,告訴讀者:在美國強勢力量逐漸衰退,歐洲如何悄悄地建立一種新的國際秩序。身在冷戰架構下的台灣,我們總是隨著美國的步調工作、跟著美國的眼光看世界,這本書讓我們看到二十一世紀除了美國、中國之外,另外一個發展的可能。
本書作者里歐納德是當代英美社會「最年輕的智庫負責人」,著有《中國怎麼想?》(What Does China Think?),本書是他前一本著作,已經譯成十八種語言,是理解當代國際社會的重要讀物。
作者簡介:
馬克.里歐納德(Mark Leonard)
現任歐洲外交關係協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執行主任,這個單位是第一個泛歐智庫,辦事處遍布柏林、倫敦、巴黎、羅馬、索非亞和華沙。在此之前,里歐納德曾在歐洲改革中心 (Centre for European Reform)任職,擔任外交政策中心(Foreign Policy Centre)的創始主任,也曾以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大西洋兩岸代表的身分駐美,並以中國社會科學院訪問學人的身分在北京住過一段時日。
里歐納德的論文和文章散見於大西洋兩岸的雜誌書報,包括《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衛報》(The Guardian)、《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觀察者報》(The Spectator)、《太陽報》(The Sun)、《解放報》(Libration)、《世界報》(Die Welt)和《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等。
《歐洲如何打造二十一世紀》(Why Europe Will Run the 21st Century)是他的第一本著作,已有十八個語言的譯本。第二本作品《中國怎麼想》(What Does China Think?)2008年由行人出版社出版中譯本。
譯者簡介:
廖海燕
中國華東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國外推薦
「里歐納德的觀點總是大膽而發人省思。」--英國前工黨黨魁、前歐盟副主席金諾克(Neil Kinnock)
「不是每一本關於歐盟的書都讀來有趣,而這本的確好看。特別是,書中的故事比別人都說得更好。」--英國資深外交官,前英國首相布萊爾的外交顧問羅伯.庫伯(Robert Cooper)
「這是一本以刺激人心卻又深思熟慮的方式讚揚歐盟的書,論點有力,嗆辣風格更是加強力道。」--國際關係著名學者,哈佛大學歐洲研究中心創辦人史丹利.霍夫曼(Stanley Hoffmann)
「里歐納德先生正確地指出,歐盟在讓鄰居們民主化與自由化上的驚人成功。」--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國內推薦
郭秋慶(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所長)
郭武平(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所長)
包宗和(台大政治系教授)
名人推薦:國外推薦
「里歐納德的觀點總是大膽而發人省思。」--英國前工黨黨魁、前歐盟副主席金諾克(Neil Kinnock)
「不是每一本關於歐盟的書都讀來有趣,而這本的確好看。特別是,書中的故事比別人都說得更好。」--英國資深外交官,前英國首相布萊爾的外交顧問羅伯.庫伯(Robert Cooper)
「這是一本以刺激人心卻又深思熟慮的方式讚揚歐盟的書,論點有力,嗆辣風格更是加強力道。」--國際關係著名學者,哈佛大學歐洲研究中心創辦人史丹利.霍夫曼(Stanley Hoffmann)
「里歐納德先生正確地指出,歐盟在讓鄰居們民主化與...
章節試閱
軟弱的力量和力量的軟弱:為什麼歐洲將會主導二十一世紀?
在華盛頓,賓夕法尼亞(Pennsylvania)大街中央,一位滿臉風霜、戴著棕色假髮的中年婦女坐在裝牛奶瓶的柳條筐上,周圍放著要求裁減核武的手寫標語牌。不管是誰,只要願意停下來聽一下,康賽普西翁•皮琪歐朵(Concepcion Picciotto)就會把她自製的簡陋傳單發給他。這個引人注目的女人已經在白宮外面不分晝夜地守候了二十一個年頭——為了避免觸犯華盛頓地區嚴厲的反遊民法,只在晚上坐著睡三個小時。人們無法不被她的信念和正義感所感動;同樣地,也無法不對她雖窮其一生、願望卻仍無希望實現的事實感到沮喪。
大多數美國人很容易就能猜出皮琪歐朵是個歐洲人。正如皮琪歐朵對世界和平的虔誠一樣,大多數美國人認為歐洲對國際組織和國際法規則的信念虛弱且不現實——是一個九一一後的美國再也無力負擔的奢侈幻想。事實上,對大多數人來說,皮琪歐朵是歐洲人的典型代表:懶惰,搭便車(free-riding),理想主義而且軟弱。她靠美國人施捨的錢和食物過活,享受著華盛頓員警部門的保護,卻不需支付一分一毫。可如今居然坐在白宮的門口,抱怨她的衣食父母和保護人選擇的做事方式。
此外,許多歐洲人也會進一步同意:人們普遍都認為,歐洲的時代已經結束。和美國相比,歐洲目光短淺、分歧眾多,迷戀於法律框架,不願發展軍事力量,並且經濟僵化。而美國甚至比帝國時期全盛的羅馬更具統治力,且從來不憚用武力達到自己的目的。一般相信,如果美利堅帝國註定要統治下一個五十年,接過權杖、統治後半個世紀的將會是中國人和印度人。
但是,問題不在於歐洲——而是我們對於力量的理解已經過時。
力量的軟弱
在所有關於美國的討論中,過去兩年最主要的議題是對美國力量的局限性。美國經濟已不再遙遙領先於世界(一九五○年,美國的GDP是西歐的兩倍,日本的五倍;如今,其GDP與歐盟規模相當,且不足日本的兩倍);其政治實力也在消退(爭取歐洲支援失敗,甚至連爭取經濟上依賴美國的國家的支援,如墨西哥和智利,也遭遇同樣結果,顯示出對美國說「不」的代價正在下降)。事實上,美國的統治力只在兩個層次上是明顯的:打贏關鍵的傳統戰爭的能力,以及無所不在的美國流行文化。約瑟夫.奈(Joseph Nye)將這兩種力量概括為「硬實力」和「軟實力」,即通過高壓和誘惑達到目的的能力。兩種力量都在下降當中。
恐怖主義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絕望和弱勢的群體得以平衡超級大國軍事機器的威脅。布希政府不斷指稱某些國家為流氓國家(Rogue state),並威脅要對其使用武力攻擊,實際上鼓勵了相關國家採取上述戰術。此外,隨著布希政府對 「硬實力」日益狂熱,對反恐戰爭所引發的不穩定的恐懼已經取代了美國作為大救星的記憶,美國的「軟實力」受到進一步侵蝕。正如戴維.卡萊歐(David Calleo)所言:「大雜院式的歐洲認為世界上每一個人都可能是朋友,但好戰的美國,則把世界上每一股獨立的勢力視為潛在的敵人。」矛盾在於,這個雙面帝國越是玩弄自己的力量,它就越發不可能在世界舞臺上達到其目的。
為了理解二十一世紀的格局,我們需要革新我們認知力量的方式。「美利堅帝國」這個稱呼其實有些言過其詞,它忽略了美國在軍事和外交上所達到的境界仍然淺薄和狹隘的事實。孤家寡人的超級大國雖然可以進行收買、威嚇,或者將其意志強加至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但只要她轉過身去,其權勢就會隨之消退。與此相反,歐盟的力量是寬廣和深邃的:一旦被吸納進了歐盟影響的範圍,相關國家就會發生永遠的改變。五十年來,在美國的保護傘下,歐洲已經創建了一個「民主共同體」,並利用其市場規模以及參與的承諾從內部重塑歐洲社會。當印度、巴西、南非,甚至中國,在發展經濟並表達政治訴求時,歐洲模式代表著一種無法抗拒的、富有吸引力的途徑:在保護其安全的同時增進繁榮。他們將會與歐洲共同建立一個「新歐洲世紀」。
軟弱的力量
如果將英文的Europe(歐洲)和crsis(危機)兩個詞輸入Google,會出現超過四百萬的條目。由於報紙高頻率地把這兩個詞放在一起使用,結果這兩個詞幾乎可以彼此調換:在過去五十年中的任何一天,都有關於分裂、未達成目標、外交爭議的新聞報導出現,給人一種無止盡的挫折感。但是歷史學家告訴我們一個完全不同於記者的故事。他們認為,這塊大陸實行的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外交政策之一。歷史學家告訴我們,在僅僅五十年的時間裡,歐洲強權之間的戰爭已經不可能發生;歐洲經濟已經追上美國;歐洲成功地將專制政體一批批地轉變為民主國家。
當歷史學家查看世界地圖時,他們會看見一條彷彿水面浮油般的藍色和平地帶——從愛爾蘭的西海岸到地中海的東邊、從北極圈到直布羅陀海峽——並沿途吸納新成員。在這幅歐盟(包含超過四億五千萬居民)的藍色地圖周邊,是另一個擁有三億八千五百萬人口,和歐盟的陸地以及海洋邊界接壤的地帶。圍繞這個地帶的,是其他九億與歐盟臍帶相連的人群。對這些人來說,歐盟是他們最大的交易夥伴,也是最大的貸款、外資以及援助的來源。這二十億人口(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都生活在「歐洲區」(即歐洲影響力輻射的地帶),他們逐漸被歐洲改變,並開始採用歐洲人做事的方式。
由於新聞是由記者而非歷史學家來講述,因此歐洲的力量經常與軟弱混淆。但是當像俄羅斯這樣的國家為了緩和與歐盟的關係而簽署關於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當波蘭為了加入歐盟而不惜改變數十年的作為,引進對少數民族的憲法保護;當土耳其的伊斯蘭政府為了避免招致布魯塞爾的憤怒而放棄執政黨對刑法的建議,沒有將通姦予以定罪處罰;或者當一個右翼的共和黨政府忍氣吞聲,請求聯合國在伊拉克問題上施以援手時——那麼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我們對力量和軟弱的定義。
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新的力量已經發展形成。這種力量不能以軍事預算或智慧型導彈技術來衡量。這是一種長期作用的力量,它意在重塑世界而並非贏得短期爭執的勝利。歐洲的力量是一種「有改革能力的力量」。當我們停下來透過美國人的眼睛觀察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歐洲人「軟弱」的每一個要素事實上都是這種非凡的「有改革能力的力量」的一個方面。
歐洲並不誇耀自己的力量或談論「唯一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相反地,就如一只「看不見的手」,它是通過傳統政治架構的外殼來進行。英國下議院、英國法院以及英國的公務員雖然依舊保留,但都已成為歐盟的代理機構。這改變並非偶然。通過創建一套由各國機構來執行的統一標準,歐盟既可以擴大其影響力,又可以避免成為不受歡迎的對象。在每一家美國公司、美國大使館以及美軍基地都成為恐怖分子的標靶時,歐洲的相對隱蔽使得她可以拓展全球勢力,卻不會招致同樣的怨恨。歐洲沒有一個領導人,但有一個通過共同的政策和目標將各股勢力統一起來的網路。這意味著歐洲既能夠擴容更多的國家,也能夠繼續向其成員提供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的好處。
歐洲人在跟其他國家對話時,對古典地緣政治學並不感興趣。他們往往從另一個面向開始:支撐這個國家的價值是什麼?其憲法和管制結構為何?歐洲對法律結構的迷戀意味著其能徹底地改造接觸到的國家,而不僅僅是表面功夫。美國也許改變了阿富汗的政體,但歐洲改變了整個波蘭社會,從經濟政策到財產法、少數民族的待遇,甚至到這個民族餐桌上的菜餚。
歐洲不會通過威脅侵略來改變一個國家:歐洲最大的威脅是對一個國家無動於衷。當歐盟深入參與塞爾維亞的重建,並幫助其實現作為一個歐洲國家「復興」的願望的時候,美國並未給哥倫比亞這種通過多邊機構或結構性基金來進行一體化的希望,而僅僅提供了美國軍事訓練援助團的臨時「協助」和救援,以及美國市場的不成熟的自由。
透過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單一的內部市場,歐洲已經成為一個經濟巨人,根據某些測算,歐洲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但是,真正使歐洲成為表率的,是其經濟的品質:低度的不平等使各國的犯罪和監獄使用減少;節能經濟使各國免受高油價的影響;其社會模式使人們有閒暇和時間與家人待在一起。歐洲所代表的是源於自由主義的活力和自由,與源於社會民主主義的穩定和福利,這兩者的結合。隨著世界變得更富裕,並且向超越滿足最基本需求(比如饑餓和健康)的方向邁進,歐洲的生活方式將會變得無法抗拒。
世界上各個角落的國家都從歐洲模式中得到了靈感,並發展了他們自己的鄰里俱樂部。這種「地區骨牌效應」將改變我們對政治和經濟的看法,並重新定義力量在二十一世紀的涵義。
新歐洲世紀計畫
想像一個和平、繁榮和民主的世界:小國可以跟大國一樣獨立自主;同盟或對立都無關緊要,重點是要遵守法律規定;民主的價值比在反恐戰爭中做過什麼更重要;雖然只有四十萬人口,但卻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的一部分。我要你想像的正是「新歐洲世紀」。
本書並非試圖為歐洲的各種缺點尋找藉口。歐洲的確有很多缺點:從其共同農業政策的荒謬到移民政策的狹隘;從其在國際舞臺上的缺乏自信到設計標準時的過分武斷。不過,對下列反對者而言,本書確實試圖為歐盟辯護:有一類反對者想要把各種弊端歸咎於歐盟——通常是不公平的歸咎,以掩蓋歐盟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有一類反對者打著歐洲理想的幌子,意圖把歐盟變成美國的聯邦國家模式。這些反對者已經成功地在歐洲人心中投下陰影。我的目的是説明擺脫已經籠罩大陸的、沉重的悲觀主義的束縛,避免其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軟弱的力量和力量的軟弱:為什麼歐洲將會主導二十一世紀?在華盛頓,賓夕法尼亞(Pennsylvania)大街中央,一位滿臉風霜、戴著棕色假髮的中年婦女坐在裝牛奶瓶的柳條筐上,周圍放著要求裁減核武的手寫標語牌。不管是誰,只要願意停下來聽一下,康賽普西翁•皮琪歐朵(Concepcion Picciotto)就會把她自製的簡陋傳單發給他。這個引人注目的女人已經在白宮外面不分晝夜地守候了二十一個年頭——為了避免觸犯華盛頓地區嚴厲的反遊民法,只在晚上坐著睡三個小時。人們無法不被她的信念和正義感所感動;同樣地,也無法不對她雖窮其一生、願望卻...
目錄
序言:軟弱的力量和力量的軟弱
力量的軟弱 / 軟弱的力量 / 新歐洲世紀計畫 致謝辭
第一章:歐洲的看不見的手看不見的政治體系
第二章:分則立,合則亡網路歐洲 / 顛覆勢力均衡 / 二十五個頭的怪獸
第三章:歐洲的武器--法律實力炫示 / 監視實力 / 歐洲--一個監視社會 / 擴大歐洲法律的地盤 / 法律--外交政策的工具 / 法律--有變革力量的工具
第四章:消極進攻的革命性力量消極進攻 / 歐洲半球 / 世界上最排外的俱樂部
第五章:歐洲的戰爭方式從和平主義到促成和平 / 從和平主義到人道主義干涉 / 預防性接觸 / 接觸戰略,而非退出戰略 / 逃離美國軍事教條的陰影
第六章:斯德哥爾摩共識歐洲的經濟增長 / 排除人口定時炸彈 / 歐元和美元 / 能源自主的大陸 / 整合和擴盟的力量 / 斯德哥爾摩共識 VS. 美國商業模式
第七章:歐洲對國家民主的拯救歐洲如何使公民變得更加有力量 / 擺脫民主不健全的陷阱
第八章:擁有50個成員國的歐洲渴望改變 / 保持大門開放 / 朋友圈 / 擁有50個成員國的歐洲
第九章:布魯塞爾和北京共識和平崛起 / 網路中國 / 歐洲的中國挑戰
第十章:美國世界秩序的終結南方和東方的崛起 / 個人的崛起 / 區域的崛起 / 進入後美國世界
第十一章:地區多米諾效應地區多米諾效應 / 歐洲在促進新的世界秩序中的角色
序言:軟弱的力量和力量的軟弱
力量的軟弱 / 軟弱的力量 / 新歐洲世紀計畫 致謝辭
第一章:歐洲的看不見的手看不見的政治體系
第二章:分則立,合則亡網路歐洲 / 顛覆勢力均衡 / 二十五個頭的怪獸
第三章:歐洲的武器--法律實力炫示 / 監視實力 / 歐洲--一個監視社會 / 擴大歐洲法律的地盤 / 法律--外交政策的工具 / 法律--有變革力量的工具
第四章:消極進攻的革命性力量消極進攻 / 歐洲半球 / 世界上最排外的俱樂部
第五章:歐洲的戰爭方式從和平主義到促成和平 / 從和平主義到人道主義干涉 / 預防性接觸 / 接觸戰略,...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