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終於有了一本屬於這塊土地的城市美學啟蒙書──
漢寶德/專文導讀
李祖原、吳光庭、施振榮、徐旭東、鄭崇華、簡學義、謝小韞/衷心推薦
「建築就像一本打開的書,從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負。」
──芬蘭裔美籍建築師埃羅‧沙里寧(Eero Saarinen)
「如果,建築的價值是在行銷一種有魅力的生活;
如果,生命的意義是在推動一個向美好不斷前進的社會;
那麼,若用一生的熱情,
去探索具有時代精神的建築美學世界,以及
可以讓人喜樂滿懷的創意品質,
我相信,美麗的玫瑰,必將盛開在你我眼前……」
──黃南淵
作者黃南淵是台灣少數歷練了完整公務體系,親身參與各項都市規劃與法規建置的資深建築人。這本書就是他與台灣的建築並肩一甲子的完整心路歷程。從中不僅可以看到一個城市設計家的抱負與視野,一個建築園丁的執著與耕耘,更可窺見台灣建築的成長之路與都市形塑變遷的軌跡。
書中論述了作者對於建築美學經濟的看法,並發表完整之建築美學經濟計劃評鑑體系。編輯小組為每單元內容加註專有名詞解釋,更增添本書的知識性與實用度。
作者簡介:
【關於黃南淵】
如果說建築師的成就是建構一個個精采的人居空間,那麼黃南淵的成就,就是建構一個個讓建築師能夠充分揮灑的工作環境。
黃南淵的「城市設計師」生涯,從基層營建公務員做起,以內政部營建署署長退休,再以建築美學經濟計畫執行委員會總召集人的使命,繼續奔馳。
公職任內,他提出我國第一部營建政策白皮書與城鄉景觀風貌改造運動計畫;完成公寓大廈管理條例、都市更新條例、營造業法、都市計劃實施地區容積率移轉辦法等重要營建法令之擬訂與公布實施;並促成空間容積獎勵、信義副都心、一○一大樓等台灣城市設計發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公職之外,他發起、創立建築美學經濟計畫執行委員會,希望帶領台灣建築開發業者挺進建築美學新紀元,並接軌國際,發揮台灣建築文化的經濟優勢,營造建築文化發展的嶄新契機。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來自建築與城市美學頂尖領袖的推薦──
南淵兄處心積慮想完成的事,是幫助國內的建築師建構充分發揮的空間。……這些成就對建築界來說,都是無形的力量,你不覺得它們的存在,卻是建築成長的根本。我們今天看到的日益成長的台北市、生氣蓬勃的信義新都心、世界聞名的一○一大樓,都是在這樣的土壤中生成的產物。
──世界宗教博物館榮譽館長 漢寶德
美學之表達即心靈理想之表達,建築之美亦然,若無理想,美學亦無法顯現。黃南淵先生是一位充滿理想、極有抱負之建築行政長官,他的努力,成就了台灣建築可耕植之土壤,台灣建築美學才能因此發芽、開花、結果。這是一本從事建築與都市建設築夢者必讀之書,因為理想是築夢者唯一之鑰 。
──建築師‧台北一○一大樓設計人 李祖原
這或可趣說為一本「傳記」體式的《建築十書》("Ten Books On Architecture"──50B.C. By Vitruvius),不只是其十章節的巧合,而是同樣的對理想「建築」乃至群體「烏托邦」想像的熱情;更難得的是我們所將發現的稀有「典範」──一種對「公共利益」與「存在完型」無限追求與獻身的精神。
在世界的花園裡,我們往往只驚豔於表相的美景,卻很少關注腳下的泥土在其中默默改變其結構、注入其養分的種種「奉獻」;像韋伯(Max Weber,1864-1920)對理想政治家的想像:一個誠實的行政者、良好的組織者、調解專家,……具備遠大的眼光、敏銳的洞察力、清醒的熱情……,在這個時代,擁有他是我們的幸運。
──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設計總監 簡學義
建築美學文化的培養並不只是建築師的責任,政府及主管機關也必須重視並勾勒出高瞻遠矚的願景,再加上產業界願意投入付出,以逐步提升社會大眾對人本精神、公眾權益的尊重,並厚植對環境空間的美學素養;相信在黃前署長等產官學界人士努力推動下,透過「Rethink, Rebuild, Reinvent」的省思過程,不久的將來就會看到「建築美學的春天」在台灣蓬勃茁壯發展。
──遠東企業集團董事長 徐旭東
台灣很需要推動建築美學文化經濟,也期盼更多的社會關注以及人的參與,撼動根深蒂固的觀念。
──台北市文化局局長 謝小韞
全世界已進入講求「品質與美感」的美學經濟時代,也是講求國際化的城市競爭時代,台灣的建築也應急起直追,開始重視品質與美感。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施振榮
在此推薦《建築美學的春天》一書,並期許各界建築專業人士在美學之外,更融入綠建築的設計工法,讓我們生存的地球環境永續美好。
──台達電子創辦人暨董事長 鄭崇華
從《建築美學的春天》一書,看到台灣城市變遷的過程,從黃南淵前署長平實的口述中,卻包含許多成功建設決策,提醒我們建築美學必須堅持,指出城市改造者需要魄力。
──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吳光庭
導讀/另一種事業──漢寶德
嚴格說來,我們看到的建築只是花朵與草木,他營造的卻是讓這些花草茁長盛放的環境。
接到南淵兄的信,他要出書了。以他的輝煌經歷,總結服務社會幾十年的經驗,為建築界的後生們留些寶貴的參考資料,是絕對值得期待的。我很高興有機會在他的文前寫幾句話。
老實說,他口述的這本書多少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的一生事業都在政府擔任重要職務。他的貢獻我也多有耳聞,但沒有想到幾十年的公務員生涯竟沒有磨掉他對建築的熱誠與期望,甚至比起我這個一直在建築界打滾的人還要執著,還要信心十足。使我一面讀,一面感到慚愧。真的,我以為他早就是一個在官場裡培養出的硬漢,強於折騰於權勢之間,不再有夢想了。我自許是一個長於做夢的人,誰知道他比我更勝十分呢!我做夢,自知是無法實現的,只能學古人寫寫書,發發牢騷,他因身居官位,卻能設法使之實現,雖未盡如他的理想,至少比起純發牢騷要精采得多了。說到這裡,我開始羨慕他了。
南淵兄與我誼屬同窗,但我們只同班一年。我因病休學兩年,所以再回到建築系的時候,他已經是四年級的學長,我們之間相知不深。後來只聽說他考取高考,去做官了。在那個時代,建築系的畢業生考高考,目的是取得建築師執照,以便開業,發揮所學。所以在那幾年,有幾位成績很好的同學選擇公務員的途徑,我們當然就認為他們對建築業務沒有興趣,才以建築管理為終身事業。建築在本質上是一種藝術,從事建築創作卻有種種實務上的滯礙,難有發揮空間。所以有不少建築系的畢業生不願走這條坎坷的正道,選擇較平穩的途徑,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南淵兄走這條路是胸懷大志,要借官方的力量來改造台灣的現況。這是我沒有看到的。我生來對政府沒有信心,與很多人一樣,覺得做官不是專業。所以我畢業考取高考,老師們介紹我進入政府,我完全不予考慮。然而今天想想,他的看法是正確的。大部份的事業是為了個人的成就,另一種事業是為社會建立發展專業的環境。政府的工作正屬於後者。他處心積慮的想完成的事,是幫助國內的建築師建構充分發揮的空間。
南淵兄為建築界做的事,包括建築法規的現代化,都市發展的合理架構,其歷程在本書中都有動人的說明。這些成就對建築界來說,都是無形的力量,你不覺得它們的存在,卻是建築成長的根本。我們今天看到的,日益成長的台北市,生氣蓬勃的信義新都心,世界聞名的一○一大樓,都是在這樣的土壤中生成的產物。嚴格說來,我們看到的建築只是花朵與草木,沒有適當的環境是不會產生的。
這本書名為「建築美學的春天」,實在太貼切了。默默的為建築的園地耕耘的南淵兄,及從事政府建築管理工作的先生們,他們所努力的,是為建築的成長茁壯,經營一個萬物蓬勃生長的「春天」。「美學」兩個字指出他所關注的重心。他把建築的首要任務視為環境美學的締造,可以說深得我心,我們倆只是在不同的領域努力而已,其實是有志一同的。
希望這本書的出版可以鼓勵新一代從事政府營建管理的青年,持續努力在環境美學的途徑上為我國開闢坦途,在今天日漸國際化的世界上,擺脫醜陋、雜亂的惡名,可以在文明進步的國家中,抬頭挺胸,贏得應有的尊重,則國家幸甚,建築界幸甚。
(漢寶德,知名建築師與建築學者,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校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等,現為世界宗教博物館榮譽館長。)
名人推薦:來自建築與城市美學頂尖領袖的推薦──
南淵兄處心積慮想完成的事,是幫助國內的建築師建構充分發揮的空間。……這些成就對建築界來說,都是無形的力量,你不覺得它們的存在,卻是建築成長的根本。我們今天看到的日益成長的台北市、生氣蓬勃的信義新都心、世界聞名的一○一大樓,都是在這樣的土壤中生成的產物。
──世界宗教博物館榮譽館長 漢寶德
美學之表達即心靈理想之表達,建築之美亦然,若無理想,美學亦無法顯現。黃南淵先生是一位充滿理想、極有抱負之建築行政長官,他的努力,成就了台灣建築可耕植之土壤,台...
章節試閱
前言/時代‧價值‧我的夢
「建築就像一本打開的書,從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負。」
──芬蘭裔美籍建築師埃羅‧沙里寧(Eero Saarinen)
口述完畢,團隊夥伴的撰寫工作幾近完成,伏案收尾時偶然眼望窗外,總讓我想起當年一張張藍圖上,從雲間沁潤屋內的那道曙光。寫完這篇前言,這本記錄我心中抱負的書終將付梓;陪伴台灣建築的成長之路,我用自己的人生並肩走了六十年,行過一甲子寒暑,我開始問自己:透過這本書,我想要傳遞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開始
建築追求的價值,從「真善美」開始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在幾十年前的一句名言給了我答案。他說:「建築有生命,它雖然是凝固的,可是其上卻蘊含著人文思想。」這樣的人文思想,我知道,就是我輩建築人心力以赴,一生追求的集體價值。
如果建築是一本打開的書,綜觀以世界為時空經緯的建築史,我們所追求的價值到底是什麼?從過去到現在,我們看見的,是同樣的建築美學,不同的時代意義。
打開台灣建築的扉頁,在過去,社會以「真善美」來形容任何物像的完美境界,這也成為台灣建築啟蒙時,所追求的最初價值。隨後,現代建築運動興起,「形隨機能」的審美標準出現,時代意義開始了變化,建築追求的價值從真善美開始擴充,進入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感性的層面。
現在
真善美就是人文、科技、藝術
美國建築大師萊特的一句名言,為現代主義的建築價值定了調,也把台灣建築這本大書,翻到了吾人現在所著墨的這一頁。他說:「建築,是用結構來表達『思想』的『科學』性『藝術』」(中西相映,貝聿銘把「人文」加在「思想」前面)。直至如今,台灣建築界用以形容建築作品的現代化優秀品質,可用「人文」「科技」與「藝術」三個構面涵括全部。就我來看,「人文」「科技」「藝術」這三個構面,不是推翻了過去所追求的建築價值;而是對於「真善美」的傳統意涵,以時代精神做了新詮釋,因此踏入了一個新意境。
如果說「安全、堅固、實用、美觀」是「真善美」的建築基本內涵,那麼透過「人文」「科技」「藝術」來詮釋,就可以讓我們一窺新意境的堂奧。例如現代「科技」的進步,以更環保的建築材料,佐以更智慧化、更具效率、更具動態的空間結構,活化了建築的「真」價值;而「人文」則用更人性化、更多樣化、更具故事性與自明性等元素,深化了傳統的「善」價值;而「藝術」,則以更豐富、更具創意的表現手法,加入了時間向度的四度空間思維,動態的造形藝術,以及更精緻的工法,展現出生動、優雅、喜悅的生命力,多元化了建築之「美」,價值自此豐富繽紛。
明天
台灣建築需要什麼樣的新價值?
另一位大師密斯在他一九三○年的著作《構築》(Bauen)書中,有一句話對我有如暮鼓晨鐘。他說:「我們必須設定新的價值,固定我們的終極目標,以便我們可以建立標準。對於任何時代(包括這個新的時代)來說,都需要給『精神』一個存在的機會。」他認為建築是一種精神活動,透過他的作品,這一點貫穿他的一生。如果他的一生也是一本書的話,他所設定的「新價值」,將會是這本傳記最好的註腳。
我們所居住的台灣,地狹人稠,建築的高密度發展行之有年;不可諱言的,許多建物甚至無法提供一個基本的健康居住環境,更遑論心靈層面的生活品質。與先進國家相比,我們不但欠缺和諧的社區發展計畫,對於如何走出自己的文化特色也並無共識。
遠眺過巴黎、紐約、東京的天際線,台灣建築的明天,需要何種新價值?身為建築人,密斯的這句話催促著我們:現在,該是翻向下一頁的時候了。
我的夢
在歌曲與傳說都緘默時,台灣還聳立著精采的建築
面對明日的生活,除了前述的價值訴求之外,下一步應該更重視未來生活形態的變化、新的需求、時代意義,以及價值觀。因此我所看見的未來,應該更專注於「生活的」「健康的」「環保的」「具有地區文化特色」,以及「國際化、多樣化功能」五項主題,做為新價值──建築美學經濟所追求的目標。
那麼,要如何為新價值固定目標、建立標準呢?從二○○九年起,我推動「建築美學經濟計畫」,與專家學者共商評鑑標準,與有志一同的建築人一起向著更高的建築水準而付出努力。
俄國大文豪果戈里有句名言:「建築是世界的年鑑,當歌曲與傳說已經緘默,它依舊在訴說。」對於台灣的建築,我胸中始終有一股「讓它能放在世界年鑑裡」的豪情。因此雖然已過伏櫪之年,但是我仍然為了建築美學經濟──這個新價值的理想而志在千里。寄望未來,在歌曲與傳說都緘默的時候,台灣能聳立起被世界讚嘆的建築,精采地訴說我輩建築人的抱負。
後記/《建築美學的春天》出版的出發點
遠在二五○○年前,希臘人發揮人類最高智慧,建造當時世界上最完美的巴特農神殿。但在廿一世紀的今日,台灣的建築卻還處於多樣化建築風格時期,尚未形成建築文化的發展主軸,雖然已見建築界展開創意,以「創造優質生活環境」為發展信念,也有許多具有現代感簡約風格的創意作品面世,惟仍存在著仿古文化普遍、輕忽健康環境及空間品質之維護等現象,和諧度與精緻度均有不足,都市景觀亦顯得雜亂無章。
看到許多人在狹窄的街道、高密度、採光通風均不良的環境下生活,對以身為建築人為傲的我而言,心理上實有頗多感慨與不解──這不是與「建築的意義是在建構一種生活的價值、生活的態度」其意相違嗎?
在歐美,政府與民間都非常重視建築及其所代表的意義,因而成就其令人稱羨的建築文化。在我國,從政府的組織到決策機制、從建築許可到獎勵機制、從施政方針(包括預算)到如何提升建築水準品質之努力等等,政府與人民在每一個重要環節上,卻都未見對提升建築品質之「高度要求」,對環境價值觀的共識亦不足,更是問題關鍵的所在。
在服務公職四十餘年間,個人曾全心在都市計畫、建築法令、營建政策之制定等方面,盡了一些努力,知道只有在社會全體形成共同價值觀下,才有可能形成推動社會進步思維的新文化。近十年來,我們的生活型態在改變,開始追求崇尚自然、獨立自主與優閒生活的生活美學、講求美感與品質的美學經濟,這股趨勢,促使我鼓起勇氣與熱情,主張以「建築美學經濟」做為我國建築未來發展之主軸,以提高建築美學的新價值。在二○○八年接任不動產協進會理事長之後,即在〈給不動產業界會員先進的一封信〉文中,強調「建築的最大能量,應屬與時代價值契合、能展現真善美現代意涵的建築美學」。
在播種伊始之際,以口述方式,並由台灣建築美學文化經濟協會、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共同協助完成撰文、整編、出版,就是為了闡釋我的基本思維,期盼當春天來臨時,我們的建築美學能夠長出新綠、吐露芬芳,綻放新生的能量,讓全世界看到台灣優美的建築美學文化。如或可期,則幸甚矣!
前言/時代‧價值‧我的夢
「建築就像一本打開的書,從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負。」
──芬蘭裔美籍建築師埃羅‧沙里寧(Eero Saarinen)
口述完畢,團隊夥伴的撰寫工作幾近完成,伏案收尾時偶然眼望窗外,總讓我想起當年一張張藍圖上,從雲間沁潤屋內的那道曙光。寫完這篇前言,這本記錄我心中抱負的書終將付梓;陪伴台灣建築的成長之路,我用自己的人生並肩走了六十年,行過一甲子寒暑,我開始問自己:透過這本書,我想要傳遞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開始
建築追求的價值,從「真善美」開始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在幾十年前的一句...
作者序
自序/意志,決定一切!
我出生台南縣素樸的鄉村,與大部分以辛苦勞力為生的農民一樣,從小對所謂「桌上米飯粒粒皆辛苦」一語有特別深刻的感受,自然養成勤儉樸實的性格。雖然搬到台北居住已將近半世紀,卻從未改變我的生活習慣。加上受到「人生乃無休止的奮鬥」家訓,以及父母「勤勞務實」身教的影響,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一直保持第一名的榮譽到畢業。而且,一直到大學畢業的求學過程,成長在鄉下又是長子的我,幾乎是靠自己早熟的覺悟與奮鬥意志,自修而成,從未進過任何補習班。
不移的決定
信心,扭轉了我一生的命運
本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選擇與不同際遇。也許會有人把一切的成就歸諸於命運的安排,也有人會認為「意志力與人生觀」才是駕馭人生價值觀的重要因素。 一九五二年我從台南高工畢業,參加就業考試錄取後,本來可以分發到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工作,但就在同一年,我也考上了成功大學建築系。當時,在我的家鄉(台南縣新市鄉)裡,算是知識分子的王鄉長竟然對家父勸說,省建設廳的工作得來不易,應該選擇就業,放棄再升大學,理由是大學四年後,恐怕難以再進入建設廳。非常幸運的是,家父讓我自己決定,就在那個幾乎是沒有任何人可以請教的社會背景下,自己決定了升學一途。
這是一生中影響我最為重大的一件事,也是改變我一生命運最重要的關鍵。
在當時的情況下,何以有此決心做成一件影響自己命運的選擇?也許是一種信心使然吧!
從此之後,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不斷經歷同樣的過程,不知不覺塑造出一個「意志力決定一切」的人生。一九七三年我參加考試院最高一級的甲等考試,當時的主考官是工程界的老前輩凌鴻勛先生(中央研究院院士,交大在台復校後第一任校長)。進行口試時,他問我參加考試的目的何在,記得我是這樣回答的:「做為一個公務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目標,能夠達成目標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必須有辦法把自己置身在一個適當的職位上,有一定的權限可以展現自己的抱負,而取得甲等考試的資格,是擔任這個職位的一種條件。」當時,凌院士即告予「祝福你的願望能達成」。那一年,我是唯一考取建築工程類並以最優等的成績及格錄取的人,取得這一項可以擔任簡任主管的資格,讓我的人生志願有了進一步推展的可能,在第二年(一九七四年)四月即奉派就任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建築管理處處長。
不改的堅持
應該擔起一項提升國土建設品質的責任
相信對每一個懷有信心與熱忱做事的人而言,意志力就像生命力之泉源般,成為推動你往前衝且永不會停止的澎湃浪潮。我在一九六七年到日本研修住宅及新市鎮建設三個月,才瞭解真正優質的社區生活環境計畫新思維的出發點,受到的衝擊很大,啟發我開始研究建築計畫與建築法令的關係。所以,從一九六九年起就開始同時在大學兼任教職,教授營建法規,又擔任審查建照的主管工作,在理論與實務兼具的經驗下,我才有信心代表建築學會,接下行政院經建會所委辦的任務,草擬我國建築技術規則「設計施工編」的內容(在民國六三年二月公布實施)。也因此才能在就任建管處長之後,在剛過「四十而不惑」的那一年,即能較有自信地提出革新建管方案付諸實施。
一九八○年,我又到美國研修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計畫三個月,其間走遍美國人口較多的大城市,讓我感到相當驚訝的是,面對面與政府機關的計畫部門主管,以及民間團體推動市中心發展計畫惑,回國寫了一份報告,經林洋港市長批示登在市政刊物上,也從此建立了可以展望未來的信心。
回顧自己一生的工作與閱歷,如同在印證台灣的建築與都市發展,歷歷在目。尤其在退休前,於內政部營建署工作的四年期間,從勉勵同仁發揮中央營建行政主管機關的指導功能,到主動制定我國第一部營建政策白皮書等,更是竭盡所能的,完成了不下十種以上可以說影響我國國土計畫與城鄉建設最重要的法規(都市更新條例、營造業法、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建築法、都市計畫法及區域計畫法重要條文之修訂、國土綜合發展計畫法、海岸法等或已公布實施或送到立法院審議),想到它們對提升國土建設、城鄉環境及建築品質必能產生的正面影響,就相當令人期待。
如今,回憶過去服務公職期間,在決策過程中克服來自各方壓力與困難所堅持的原則、所建立的目標導向原則,能讓地方政府與相關機關的計畫品質有所改進,算是盡了自己的一份理想與心願;同時也為盡到我們這一代人「應該擔當一項階段性提升國土建設品質」的責任,而稍感告慰。
不變的角色
我以當一輩子的建築人為榮
我學建築又喜歡建築,也以當一輩子建築人為榮。因為,建築是一門以「創造」為導向的工作,富挑戰性,我認為從事建築是一項甚具意義的人生志業。
從公職退休時已六十五歲,原本以為自己的仗已打完,但由於對建築的熱情未曾稍減,退休後即擔任有助於提升建築水準的台灣建築中心評審會主任委員達六年,其間並擔任營建署委辦的推動都市更新總顧問主持人,優良綠建築甄選委員會召集人以及民間所推動的許多評鑑活動,例如:國家建築金質獎與金石獎、國家卓越建設獎等活動委員會的評審總召集人或主任委員等,也才能在已過「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大半之年,再挑戰自己與有志一同的友人共同發起推動「建築美學經濟計劃」。
有感於在一九九七年營建署長任內提出「城鄉景觀風貌改造運動」實施計劃,引起全國319鄉鎮市之熱烈響應,當時創造的行動口號「具有文化、綠意、美質的新家園」如今已成為城市建設的一項新方向指標。眼見營建署十年來的努力已展現成效,顯示國人之視野已大為張開,乃在志同道合的建築同業先進及友人在在鼓勵與期盼下,於二○○八年七月接下中華民國不動產協進會理事長職務,隨即提出「建築美學的新價值觀與評鑑體系」的主張,渴盼有助於建構今後我國建築發展之主軸方向,成為一種可以更積極地突破現狀的力量,建立共同的價值觀。期待與全國建築界能全體一起來迎接廿一世紀講求美學經濟與低碳社會時代的來臨,至盼能夠逐漸形塑、展現我國的建築文化特色,並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建築水準同步齊驅發展。
不停的腳步
直到建築美學經濟大夢成真的那一天
在我的公務生涯裡,影響我保持樂觀以赴、積極任事的動力者,其一,也許是一句古老的話「人在官衙好修行」,是因為在政府機關做事,才有更多的機會服務社會,增進公益的事。其二,是因為我對如何促進社會的進步有很大的期待。五十多年前的一部電影《紐倫堡大審》告訴世人,一個官員處在一種極端危險的情況下,仍可以做出大愛的良心之舉,解救人類生命的抉擇。這一部描寫審判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犯的辯論戲中,當檢察官控訴當時負責執行毒殺無數猶太人的德國司法部長時,這位有良心的部長說出一段令人不敢相信的話:「我之所以留在希特勒政權下當部長,是因為我是一位有人性的人,我藉由部長的權限與能力所及範圍,延緩可即刻執行殺人的程序與步驟,因此我反倒救了很多人倖免被殺。」這是一段發人深省的故事。所以,儘管我國的民主政治體制尚有待改進:民意代表常常以聲色俱厲的口氣問政,即使官員以「不亢不卑」的態度回應作政策辯護,亦無法避免無端受辱的感覺。說明仍有人願意去體驗修行者的意志,推動社會的進步,創造未來的一絲希望。
現今,進步的意義,已經不僅止於以經濟成長、個人所得數字做為評斷,「生活品質與文化水準」已被許多社會學家視為重要指標,也就是內在外在要同步提升。以我的專業背景,自然就是關心都市整體環境品質而言。如果從市容景觀之乾淨度與秩序、空間品質之和諧度、人行空間之安全度、社區環境之安寧程度等標準來與歐美先進國家相比,說台灣尚屬一個落後的國家,亦不為過。究竟該如何跨越落後國家的藩籬,是我始終無法忘懷的事。
雖然,每一個人能貢獻給社會的力量非常有限,但「聚沙成塔」是自古名言;所謂人生有限,希望無窮,且有夢最美;我期待推動建築美學經濟的美夢一定會有成真的一天,從公職退休後,也一直未停止腳步,所以,我才能不再猶豫的把理想「推動建築美學經濟的理念與實踐」,透過自述將之付梓傳承。衷心盼望與有緣的讀者,一起敲響建築美學旋律優美的鐘聲,展望「建築美學的春天」。
自序/意志,決定一切!
我出生台南縣素樸的鄉村,與大部分以辛苦勞力為生的農民一樣,從小對所謂「桌上米飯粒粒皆辛苦」一語有特別深刻的感受,自然養成勤儉樸實的性格。雖然搬到台北居住已將近半世紀,卻從未改變我的生活習慣。加上受到「人生乃無休止的奮鬥」家訓,以及父母「勤勞務實」身教的影響,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一直保持第一名的榮譽到畢業。而且,一直到大學畢業的求學過程,成長在鄉下又是長子的我,幾乎是靠自己早熟的覺悟與奮鬥意志,自修而成,從未進過任何補習班。
不移的決定
信心,扭轉了我一生的命運
本...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