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銀幕上最令人難忘的身影,她是偉大的演員,慈祥的母親、為第三世界貧困兒童奔走的親善大使。她是最美麗的天使,是一個會真誠地在關心自己前,先關心別人的明星,許多人因著她的存在豐富了自己的生命。奧黛麗.赫本在她的人生中刻下的痕跡,是那麼清晰可見,讓她成為半個世紀來,最令人難忘的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面容。
電影是奧黛麗.赫本一生著墨最深的藝術創作,她主演過的電影包括: 《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龍鳳配》(Sabrina)、《甜姐兒》(Funny Face)、《修女傳》(The Nun's Story)、《第凡內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以及《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等許多著名影片。她的演技出眾,許多角色因為她被賦與了鮮活的生命,並勇於向各類型電影挑戰,在好萊塢的處女作即受封奧斯卡影后,一生中,還再得到四度奧斯卡影后的提名,所獲得的其他獎項也不計其數,使她成為影史上公認最偉大的女演員之一。她的美好,無論是外表或內在,都在她的電影作品裡展露無遺。
這本書裡收集了她從影生涯的黃金時段,從《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開始的十七部電影中,來自世界各國的原版海報、劇照、場刊,這些原版中,有相當多數是當年電影上片時,就在戲院被張貼、使用過,之後被有心人取下來特意收藏的。無論是圖釘穿過的小孔、膠帶撕下的痕跡,都彷彿是歲月烙下的印記般歷歷在目。
集合這些圖像與文字,只是希望能讓更多人一起來觀賞這個赫本精心編織出來的萬花筒。它裡面,藏有一個小宇宙,是赫本用人生的黃金歲月傾注所有打造出來的,原來,一個人在世上數十載的光陰裡,能夠呈現的生命力量與樣貌,竟然可以如此地強烈、深刻,卻精緻而豐富。
這本書,是獻給奧黛麗.赫本及所有懷念她的影迷們。
作者簡介:
李達翰
電影及電影海報愛好者。
對於欣賞的演員及電影作品,最初,基於「無法擁有一整部電影、 至少可以擁有一張電影海報。」的想法,自此開始了超過十年以上的海報蒐集生涯。
目前,擁有近千張1950-2006年間,來自世界各國的電影名片原版海報與劇照,以及其他電影宣傳品。
數量仍在增加中。
章節試閱
∼ 與紀梵希相逢
龍鳳配
Sabrina(1954)
導演:比利.懷德(Billy Wilder)
主演:奧黛麗.赫本/亨佛萊.鮑嘉(Henpfrey Bogar)/威廉.荷頓(William Holden)
莎賓娜:也許你應該到巴黎去,萊納,那對我有用。你去過那裡嗎?
萊納:是的,只有一次,我在那裡待了三十五分鐘。是為了轉機到伊拉克談石油生意。
莎賓娜:喔!但巴黎不是用來轉機的。它是用來改變你的前景,是用來打開窗戶,迎接新的人生的。
萊納:巴黎是屬於戀人的。也許,這就是我只待了三十五分鐘的原因。
《龍鳳配》劇情描述在美國長島富豪家族中兩位性格迥異的兄弟,哥哥是一位以家族事業為重的工作狂,弟弟則是不事生產的花花公子。一日,家中司機的女兒莎賓娜(赫本飾)自巴黎學習廚藝回來,女大十八變,當年的黃毛丫頭已然出落為美麗優雅的女人。已接受家族安排好的婚約的弟弟對她一見鍾情,而哥哥為了維護家族的利益,決定全力阻止弟弟。他介入二人之中,不料,卻也情不自禁地愛上了美麗的莎賓娜……
《龍鳳配》是赫本繼銀幕處女作《羅馬假期》後,在好萊塢主演的第二部電影。劇本由百老匯舞台劇改編,是電影公司在《羅馬假期》上映前,因為看好赫本的潛力,早早就特別為她買下的版權,準備改編成一部專為赫本量身打造的電影。實際上,這部電影原本是赫本在拍完《羅馬假期》後,在全美巡迴演出舞台劇《金粉世界》的途中,讀到原始舞台劇的劇本覺得不錯,才靈機一動推薦給電影公司的。當時,它甚至還未搬上舞台正式演出。
赫本的酬勞只比她演出《羅馬假期》時多拿了一點。她的友人為此告訴她,如果她是在《羅馬假期》上映之後才簽約,肯定會拿到更高的酬勞,她只淡淡地回答:「最重要的事不在錢,而是要成為一個好演員。」雖然,赫本在好萊塢初試啼聲之作《羅馬假期》裡的表現耀眼,來自各方的獎項、讚譽,形同賦予了她唯有公認的好演員才會被加諸的光環,但是,這一切畢竟來得意外,總有些不太真實的夢幻成份。與其說她也藉此肯定了自己已經是一名好演員,不如說,這些嘉許讓她相信自己可以是一名真正的優秀電影工作者。
不同於全部在義大利以外景方式完成的《羅馬假期》,《龍鳳配》可以說才是赫本第一部真正在好萊塢拍攝的電影。她也滿心期許自己要全神貫注,做一名出色的演員。可惜,雖然這部電影最後堪稱名利雙收,被外界譽為年度最佳影片之一,但是,整個拍片過程對於所有參與的人員來說,都絕對不是一段愉快的經驗。
電影公司找來了知名導演比利.懷德出任《龍鳳配》的導演,懷德最後邀來了當時已是好萊塢影壇超級巨星的亨佛萊.鮑嘉與威廉.荷頓一同搭配赫本演出。有人納悶,他們兩人為何會願意「降尊紓貴」,甘於在此片中扮演襯托赫本的角色,三人演出本片的酬勞可以說明大部份的原因──亨佛萊.鮑嘉,三十萬美元、威廉.荷頓,十二萬五千美元、奧黛麗.赫本,一萬五千美元。
演出《龍鳳配》時五十五歲的亨佛萊.鮑嘉,以一九四二年與英格麗.褒曼合演的影史經典《北非諜影》(Casablanca),奠定他在影壇超級巨星的地位,一九五一年他並以與凱薩琳.赫本合演的《非洲皇后》(The African Queen)贏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鮑嘉向來以銀幕硬漢的形象著稱,《龍鳳配》後來則成為他極少見的文藝片代表作。演出《龍鳳配》時三十六歲的威廉.荷頓,也是影壇知名的銀幕硬漢之一。他於一九五三年,以同樣由比利.懷德執導的《戰地軍魂》(Stalag 17)贏得奧斯卡影帝。
亨佛萊.鮑嘉的加入是最後才敲定的,原本要飾演哥哥的是卡萊.葛倫,他卻在開拍一週前臨時表示無法加入劇組,不過,赫本和葛倫隔了近十年後終於還是在《謎中謎》中合作。鮑嘉在拍攝期間與威廉.荷頓處得不算愉快,有人說是因為他不喜歡荷頓,更有人說他也不喜歡赫本,認為一場戲常要拍十遍以上的她根本不會演戲。而在聽聞當時赫本與威廉.荷頓傳出的戀情後,更是常擺臉色給她看,還曾經公開對她片酬不到兩萬美元的身價嗤之以鼻。
不曾在背後說過同戲演員壞話的赫本,對這件事則只表示:「如果他真的不喜歡我的話,也完全不曾表現出來。」而亨佛萊.鮑嘉對於赫本的演技則曾有這樣的形容:「和奧黛麗演戲時她的反應無法預測,她像是一個出色的網球員,讓自己的球路多樣化。」說到底,雖然赫本當時已經貴為奧斯卡影后,但畢竟是只演過一部電影的新人,對於要跟兩大巨星合作,她可想而知是緊張得如履薄冰。
導演比利.懷德則說鮑嘉並不討厭赫本,「誰能夠討厭赫本?」他說。他認為亨佛萊.鮑嘉應該是討厭身為導演的自己,因為鮑嘉知道他原來是想用卡萊.葛倫,而鮑嘉的臨陣加入雖然幫了他一個大忙,卻導致原來根據葛倫寫的劇本必須一直改寫。他坦承三大主角中,威廉.荷頓才剛與他合作過《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及《戰地軍魂》,彼此都很熟悉,而赫本與荷頓的熱戀也彷彿上天有意的安排。但是,在最後一分鐘才加入的鮑嘉,讓他一時之間不知要如何處理他的角色。
無論如何,亨佛萊.鮑嘉在拍攝《龍鳳配》期間情緒不佳,與劇組屢有衝突確是事實。他所主演的名片《北非諜影》原是赫本最喜歡的電影之一。赫本在親身和他共事前,應該也萬萬沒想到,原來銀幕上看到的只是海市蜃樓,一個演員真實的個性和銀幕上可能何止南轅北轍。據說,鮑嘉一開始就對哥哥的角色不滿意,認為主要的浪漫場面都集中在弟弟身上。他對於導演總是將比較多的特寫鏡頭放在赫本身上更是難以接受。可是,很現實的是,若從觀眾的角度來思考,「你比較想看到誰的臉?」一個劇組人員憶起此事時曾這樣表示。
一開始,鮑嘉將所有的不滿,表現在對赫本的態度上。在赫本視若無睹後,他將對她的敵意用模仿她略帶英國腔口音的方式公然表現出來。在導演比利.懷德介入後,鮑嘉索性直接將不滿轉而宣洩在懷德的身上。他模仿懷德的德國口音,開玩笑地說要找人來翻譯,還在工作人員面前嘲笑他寫的劇本。和赫本的態度不一樣,比利.懷德對此則是直接在片場用很不客氣的話反擊回去。總之,拍片現場始終因為亨佛萊.鮑嘉的態度而氣氛緊繃,程度與日俱增。
另一個讓拍攝作業始終陷於緊張狀態的問題則出在劇本。由於影片原來的編劇,也就是舞台劇版的原著者山繆.泰勒(Samuel Taylor)在影片即將開拍,改編電影劇本的作業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忽然退出,造成整個影片前置工作大亂。懷德以發出緊急求救訊號的方式,向電影公司調來另一名編劇恩尼斯.李蒙(Ernest Lehman)與他一起接手編劇的重責大任。在劇情架構重新大幅修改的狀況下,赫本第一次讀到有完整台詞的劇本,竟然是在她首日前往片廠開工的座車上,那幾頁稿子是當天早上才從李蒙的打字機上撕下來的。
劇本青黃不接的狀況在隨後整個拍片期間都成了家常便飯。比利.懷德幾乎總是在現場修改劇本。不止一次,懷德人到了現場,卻連一頁劇本都沒得拍。有時,他會宣布重拍一些已經完成的鏡頭,有一回,他還安排赫本假裝生病,使整個拍攝作業順理成章地暫停,然後,他就有時間妥善完成劇本。
據說,某次李蒙未及把當日要拍攝的劇本拿給亨佛萊.鮑嘉,鮑嘉還為此對他大動肝火。比利.懷德聞訊後下令整個劇組立即停止拍攝工作,直到鮑嘉向李蒙致歉。最後,鮑嘉請李蒙到他的化妝間向他賠禮,整個事件才告圓滿落幕。「這是我一生中最恐怖的經驗。」無怪乎,李蒙憶起參與《龍鳳配》的工作心得時如是說。
還好,這些風風雨雨只是幕後花絮,對於三位主角幕前的演出並不造成任何影響。評論界對於三個人的表演都給了好評。他們認為赫本再次活靈活現地演繹了莎賓娜這個灰姑娘,萬千觀眾勢必又一次為她的風采所迷醉。威廉.荷頓的角色雖然只是一個典型的花花公子,他的演出卻也精彩得讓角色不作第二人想。至於亨佛萊.鮑嘉,在角色遇到莎賓娜之前,他的演出只能算是一般,但是,在遇到莎賓娜之後,就立刻激發出他的喜劇潛能,讓他與赫本之間產生了微妙而炫目的化學變化。
比利.懷德非常喜歡赫本,他對赫本最有名的評論是在《龍鳳配》的拍攝過程中說的:「這個女孩,只靠自己一個人,就讓酥胸成為流行的過去式。」他還曾開玩笑說,每個人在開始拍攝後,才過了五分鐘就都愛上了赫本,自己還常在睡夢中喊著赫本的名字,「還好,我妻子的名字也叫奧黛麗。」他說。是的,比利.懷德的妻子名字也叫做「奧黛麗」。奧黛麗.懷德沒有對丈夫的這個「精神出軌」感到過一絲不快,她成了赫本一生中最親密的閨中摯友之一。
懷德和亨佛萊.鮑嘉之間的怨懟最終也得以當面冰釋。在幾年後,約當一九五七年鮑嘉因癌症過世之前,比利.懷德還專程前往他的住處探視。「我們沒有說『讓我們和好吧!』或類似的話,但是,他的態度非常地親切。他徹底改變了。」懷德在後來一次和妻子聯袂受訪時表示。奧黛麗.懷德則認為鮑嘉當年在片廠的表現,只是出於單純的不安全感,「他對比利給奧黛麗與威廉.荷頓的關愛有不安全感。」她進一步說。
比利.懷德是當代好萊塢最重要的導演之一,以拍攝喜劇見長。他所執導的《七年之癢》(The Seven Year Itch)、《公寓春光》(The Apartment)、《熱情如火》(Some Like It Hot)等片,都是影史上出色的名作。二○○○年美國電影協會票選二十世紀最棒的喜劇片,排名第一的就是比利.懷德的《熱情如火》。懷德的從影生涯橫跨二○到八○年代,曾經八度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是僅次於威廉.惠勒獲得最多次最佳導演提名的人。他並且兩度獲獎,得獎作品是一九四五年的《失去的週末》(The Lost Weekend)以及一九六○年的《公寓春光》。
編劇恩尼斯.李蒙曾表示他為《龍鳳配》所寫的最難的一場戲,就是交代赫本飾演的莎賓娜與鮑嘉飾演的哥哥明瞭彼此陷入愛情的那場戲。比利.懷德希望在兩人之間呈現出一種很親密的感覺,他一直強烈「建議」李蒙在最後為兩人安排一場床戲來表達這層關係。李蒙自始至終抵死不從,他覺得這種方式將會毀了一切。「童話故事裡不會有誰跟誰同床共枕」、「觀眾會討厭我們這樣安排」李蒙告訴懷德。
赫本因此得以和床戲、性愛一類的印象繼續地、徹底地不沾上關係,一如之前在《羅馬假期》那樣。永遠的純真無邪就此成為奧黛麗.赫本最重要、也最穩固的銀幕形象之一。直到她息影前、演藝生涯黃金時期的最後一年,她才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在重要作品《儷人行》裡打破了這個不成文的定律。
《龍鳳配》舞台劇的原名是”Sabrina Fair”(美麗迷人的莎賓娜),但是,據說懷德有一些講究文化與修養的人向他反映,說片名的”Fair”給人一種故事是以浮華世界為背景的感覺 ,會使人對影片內容產生誤解,於是,片名最後修正為”Sabrina”。
赫本也在《龍鳳配》的籌拍過程中,結識了本來高興地以為是要跟凱薩琳.赫本這位「赫本」小姐碰面,而根本不知奧黛麗.赫本是何許人也的年輕法國服裝設計師紀梵希(Hubert de Givenchy) ,,兩人也從此展開了延續一生的合作與友誼。本來除了金字塔頂端的上流社會外,在法國才剛崛起、在美國根本無人知曉的紀梵希,也因為這部電影而一夕成名,與赫本創造了一段時尚史上最成功的合作關係。
赫本在《龍鳳配》裡一共穿了三套由紀梵希設計的服裝。不過,這三套服裝其實並非紀梵希為赫本量身訂作的。在一開始,當赫本銜導演比利.懷德之命親赴巴黎,尋求合適的服裝做為莎賓娜在片中從巴黎返國後的衣著時,她原以為電影公司已安排由服裝界巨匠級設計師巴蘭夏加(Cristobal Balenciaga)為她設計戲服。但實際上的狀況卻是,當時正接近巴黎時裝發表熱季,電影公司人員無法在這麼繁忙的時節麻煩大師。於是,對時尚動態向來敏感而不時留心的赫本主動建議,不如改找被視為巴蘭夏加追隨者的時裝界新秀紀梵希。
在首次與紀梵希相約在他的工作室兼宅邸碰面時,略微早到的赫本還先在對門處站了一陣子。赫本很期待與重視這次的會面,她要求自己準時赴約,按照她所受的教養,與人相約無論遲到或早到都是同樣不禮貌的。在和紀梵希見面後,由於離影片開拍的時間已經很近,紀梵希也正忙著準備服裝作品發表會,只能委婉地表示無暇替她設計衣服。所以,赫本提出折衷的辦法,由她從他已經發表的服裝裡挑出合適的現成衣著。於是,在那混亂的工作室裡經過一番尋覓與試穿後,她買下了這三套彷彿早就在那裡等候她的衣服:
第一套是赫本在她所飾演的莎賓娜自巴黎返國後,在路邊等車時,巧遇開車經過的威廉.荷頓的那場戲裡,身上所穿的那件深灰色套裝。
第二款則是莎賓娜在豪宅宴會上,身穿的那款最有名的低胸碎花曳地長禮服。這件白色晚禮服裸露胸、肩,一層薄紗自腰部向後方曳地而下,疏密相間的絲絨碎花圖案在整件服裝上分佈得恰到好處,讓整件服裝具有華麗、精緻的風格。這款設計得非常高貴典雅的禮服,在與赫本天生的雍容氣質相互輝映下,仿彿神話裡才有的東西般美得令人目眩神迷、過目難忘。
第三套同樣有名,一場赫本與鮑嘉約會的戲中,赫本所穿的黑色洋裝。這件削肩剪裁、領口後來被稱為「一字領」的洋裝,重點是在胸前相當於衣領的部位,特別設計成「一」字形的平直線條,呈現出簡單、俐落的形象。赫本極喜歡這款設計,認為它可以藏住自己削瘦突出的鎖骨,露出她美麗的肩膀。這件洋裝還被特別稱為「莎賓娜露肩洋裝」。
根據電影公司製片備忘錄的記載,這三件服裝都是由赫本向紀梵希買下,屬於赫本私人擁有的,電影公司既不必付錢,也無須在影片裡提到紀梵希的名字。不過,這當然不是赫本第一次購買紀梵希的作品。在她首次與紀梵希碰面後,她就向對方表示,自己剛領到《羅馬假期》的片酬時,便拿它去買了一件他設計的外套。這段像是出自崇拜者一般毫不隱藏的告白,也讓紀梵希對赫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搭起了兩人長達一生的友誼橋樑。
關於《龍鳳配》的服裝設計還另有一段插曲。當時,好萊塢影壇的傳奇服裝設計師伊迪絲.海德重返好萊塢,並被安排擔任赫本在《龍鳳配》裡的服裝設計。海德一生曾經三十五度獲得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提名,並且八次得獎。不過,這很可能是因為她和電影公司的合約上載明,她是唯一可以在該公司出品的電影裡掛名服裝設計的人,縱使實際上並非出自她的設計。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二○○四年出品的動畫片《超人特攻隊》(The Incredibles)裡,那個知名的角色,服裝設計師「衣夫人」(E’ Edna Mode),不管人物名字或造型,清楚地是在影射伊迪絲.海德。
無論如何,導演比利.懷德其實並不希望海德為赫本造型,雖然,她曾在《羅馬假期》裡為赫本設計過服裝,還得了獎。海德很自然地還是分配到電影公司裡所有重要電影的服裝設計工作,當然,包括《龍鳳配》。最後,赫本憑著她對時尚天賦的敏銳度,在主要場景採用了紀梵希的作品,海德則是為她設計了電影裡莎賓娜去巴黎以前,衣衫襤褸地在車庫生活時的服裝,還有一些次要場景的服裝,這讓海德很傷心。
後來,赫本邀請紀梵希參加《龍鳳配》在好萊塢的首映。赫本很驚訝地發現伊迪絲.海德竟然單獨掛名她的服裝設計,紀梵希的名字則絲毫不見蹤影。對於這一點,紀梵希很有風度地不做任何評論,只輕描淡寫地說應該是自己「漏看」了。很快的,人們就知道是他設計了這些動人的服飾,只是被人搶走了功勞。海德則對外宣稱那件出名的「莎賓娜露肩洋裝」是出自她的設計,後來,她還是得到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在領獎致詞時,海德禮貌性地向紀梵希表示了謝意。謙虛的紀梵希一直等到一九八一年海德去世後,才說出了真相。
對於紀梵希的被刻意忽視,赫本強忍住心裡的不悅,承諾一定會對他有所補償。在《龍鳳配》首映之後的幾十年裡,赫本四次被提名金像獎,多次獲邀擔任頒獎嘉賓,典禮上的她永遠只穿紀梵希設計的禮服。她曾在自傳裡寫道:「紀梵希是我唯一的選擇,無論是在電影中,還是在生活裡。某種意義上,紀梵希創造了我。」,「在我失去信心的時候,紀梵希賜予我力量,穿著紀梵希能讓我鎮定自若。」
《龍鳳配》榮獲當年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以及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電影藝術、最佳導演、最佳劇本的提名。赫本精彩的演出,也讓她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更因此確定了她在影壇如日中天的聲勢與地位。
《龍鳳配》影片的開頭是一輪皎潔的明月高掛空中,幾抹浮雲在它的身邊漂浮著,整幅畫面被月光照得像籠上了一層薄紗般地半透明。月光下是一條延伸到遠處的寬闊馬路,路旁則是茂密的林子。在其中的一棵樹幹上,一個女孩攀附在最高處向遠方她的心上人望去,她暗戀的心情就像被雲朵遮住的月光般找不到出路,只能獨自承受。這個叫做莎賓娜的女孩是由奧黛麗.赫本所飾演,她穿著一身深色的服裝在黑白畫面裡顯得毫不起眼。
後來,她自巴黎返國,已懂得如何展現自己,早不同於從前楚楚可憐的模樣。她穿著低胸晚裝站在無人的網球場裡等著心愛的人前來赴約。外頭是和那個晚上相同的月光,只是這次她已從樹叢暗處嬝嬝婷婷地走了出來,不再是那種苦等愛情的憂鬱姿態。月光斑斑點點地映在她身上就像丘比特潑灑的金粉,她知道這次自己一定要牢牢地抓住最多幸福的顏色。
赫本演出的莎賓娜就是這樣一個女孩,無非就是一個憧憬下的完美愛情,她卻認認真真地從頭到尾當成唯一目標追求的女孩。簡單的個性,很容易就被當成天性愛慕虛榮,再糟一點,還會讓人留下花痴的印象。可是赫本的演出完全不會給人這樣的聯想,反而覺得她純真直率、沒有心機,卻又不是沒有腦筋、不懂思考。再也想不出一模一樣的劇本有誰可以演到這種程度了,這何止是因為演技,這種芳香如果不是天生散發哪能如此持久;時間久了縱使沒有淡去,也要變了氣味讓人開始覺得刺鼻。
我一直認為,從今天的角度來看,素有「甜姐兒」之稱的赫本在《龍鳳配》中的表現其實更勝《羅馬假期》。當然,赫本的演技能達到渾然天成的境地,已是好多年後的事了。但是,相對於《羅馬假期》中的青澀與未解世事,《龍鳳配》中「女大十八變」、「麻雀變鳳凰」的角色,與現實生活中也才剛因《羅馬假期》在奧斯卡封后,而十足是飛上枝頭作鳳凰的赫本本人恰好遙相呼應。所以,她詮釋起莎賓娜這個角色來,可以說是得心應手、光芒畢露,也是她將個人與生俱來的「甜姐兒」氣質發揮得最淋漓盡致、婉轉動人的一次。
戰爭與和平
War and Peace(1956)
導演:金.維多(King Vidor)
主演:奧黛麗.赫本/亨利.方達(Henry Fonda)/梅爾.法洛(Mel Ferrer)
娜塔莎:我看起來驕傲嗎?
尼可拉斯:不。
娜塔莎:不可能,我確定我看起來很驕傲。
尼可拉斯:那麼,為何妳希望自己看起來很驕傲?
娜塔莎:因為,我想,如果我看起來一副很無聊又很驕傲的樣子,就沒有人會注意到,這是我第一次參加舞會。
《戰爭與和平》電影根據俄國著名小說家托爾斯泰(Leo Tolstoy)名著改編,故事引人入勝,氣勢磅礡非凡,場面浩大。也是赫本與第一任丈夫梅爾.法洛同台演出的作品。影片描述拿破崙侵略俄國,莫斯科的兩個望族青年,各自懷抱不同的理想和抱負,他們同時愛上了美麗而善變的少女娜塔莎(赫本)。戰爭來臨,家族發生了巨變,他們的戀愛故事藉由戰爭的烘托而變得更加深刻動人。
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原著厚達三千多頁,出場人物多達三百多人,在此之前,從來沒有電影版出現過。雖然影史上許多導演,例如俄國電影大師葛里菲斯(D.W. Griffith),都曾想把它搬上銀幕,但是一直沒有實現。到了一九五五年,忽然之間,所有人都想拍攝《戰爭與和平》。主要是因為當時盛行製作史詩片,而寬銀幕電影的技術出現,也讓製作這類影片變得和電視相比具有高度競爭力。至少有三個進行中的企畫案都宣稱將在當年的年中開拍。
《戰爭與和平》的中心人物是娜塔莎(Natasha Rostov),書中是這樣描寫這個人物的:「深邃的眼睛充滿生氣、寬寬的嘴巴、纖細的雙臂、削瘦的肩膀……」說不定,當時托爾斯泰就已經在腦海中預見了奧黛麗.赫本的樣子。事實上,所有《戰爭與和平》的製作籌備人腦海中浮現的也是赫本。除了外型年紀符合以外,赫本與故事裡的娜塔莎一樣,都出身富家,也都因為戰亂而整個人生被改變,最後,也同樣是堅強而幸運地歷劫歸來。這麼多難得的巧合也使她在第一時間,就立即成為眾人認定的唯一女主角人選。
來自義大利的製片人帝諾(Dino De Laurentiis)最後在這場《戰爭與和平》的競賽中出線。其中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他成功地邀到了奧黛麗.赫本。應該這樣說,是他先成功地邀到了她在演完《龍鳳配》不久之後結婚的夫婿梅爾.法洛,然後,就很自然順利地進一步取得了赫本的首肯。帝諾還找來了後來娶了知名女星蘇菲亞.羅蘭的義大利名製片家卡羅.龐提共同合作,這也讓影片的籌備工作如虎添翼。最後,他更邀來了自默片時代就聲名卓著的資深導演金.維多,維多不但要負責導演的工作,還要協助統籌整個故事。
在新婚夫婿梅爾.法洛的主導之下,赫本首次以好萊塢一線紅星的規格和待遇簽下了主演《戰爭與和平》的合約。法洛嫻熟好萊塢影壇的遊戲規則,他讓赫本成為當時影壇酬勞最高的演員之一。她以工作十二週為前提,得到三十五萬美元的片酬,若超出十二週,每週必須多支付她兩萬七千五百美元。影片後來的拍攝時間超出原訂的十二週許多,赫本也確實在合約的保障下多了一筆收入,可是,卻也付出了她的健康與體力做為相對的代價。
此外,依照合約,在拍片期間,她每週還可得到五百美元的零用金,並且有二十四小時待命的專屬汽車和司機。影片的劇本、卡司、攝影師、化妝師的決定與任用,也都必須先得到她的同意。當然,法洛也為自己爭取到二十萬美元的片酬,與每週兩百五十元的零用金。雖然是不及赫本,卻已經是相當優渥的報酬。
基於《龍鳳配》的成功合作經驗,對自己形象向來講究的赫本,一度於《戰爭與和平》開拍前請求紀梵希為她設計娜塔莎的戲服,但對方以此時若參與設計古典時代的服裝,可能有損於他才剛打下的現代時裝設計領導者的基礎而婉辭。雖然如此,紀梵希仍是相當夠義氣地幾度專程飛赴拍攝基地羅馬,親自為赫本確認劇組服裝設計人員為她挑選的布料材質、顏色適合她。
雖然,離《羅馬假期》面世的一九五三年,到《戰爭與和平》準備開拍的一九五五年,不過才短短的兩年,赫本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卻有了極大的轉變。也許,是赫本中間快速地經歷了奧斯卡、東尼獎封后,然後,是與梅爾.法洛戀愛、成婚。到了這部戲,為了配合《戰爭與和平》古裝的時代背景,甚至連招牌的赫本頭都快要在銀幕上看不見了。許多報章雜誌專欄都不約而同地指出,自從拍攝《龍鳳配》以來,赫本似乎「成長」得太快了,他們寧願她永遠是那個不解世事、不入紅塵的小公主。
但人們忽略了一件事,到《戰爭與和平》拍攝的這年,赫本已經準備要過她的二十六歲生日了。還好,一如往常,或許該說以後也會是這樣──赫本在銀幕上看起來照例比實際年齡小很多。根據托爾斯泰的原著,娜塔莎在小說裡首次登場是十五歲,電影劇本則將這個角色的初露面年紀加上了一、兩歲。無論如何,赫本的外型活生生就是小說裡那個身處「一個女孩已經不再是小孩子,雖然這個女孩也還不是小女人」的荳蔻年華的娜塔莎。縱使換上古典的戲服,她仍然將在電影裡換個方式,繼續施展她青春無敵的魔法魅力。
要將托爾斯泰一百五十萬字的小說化為幾個小時的劇本,可以想見是一個浩大的工程。最後,劇組為電影規畫出的基本架構是將原著的二十三個主要角色減為十七個,把原著裡十個大型戰爭場面縮減成三個。同時,也把小說的中心人物由富涵神祕氣息的男主角皮耶(Pierre),轉變為充滿浪漫情懷的女主角娜塔莎。影片的內景部份在義大利拍攝,戰爭等外景則在義大利與南斯拉夫完成。
一些重頭戲的濃縮也是在所難免。像是托爾斯泰花了兩百五十頁來告訴讀者娜塔莎與男主角之一的皮耶互有感覺,電影裡則只用了一個騎馬的鏡頭就將這件事作了直接的交代。這類關鍵劇情的濃縮與安排,花費了劇組很多的時間,在一再修改的過程中,到最後總共動用了八名編劇才完成整個劇本的編撰工作。
皮耶這個角色的敲定是開拍前的一大問題。因為,是故事真正靈魂象徵的男主角,並且也是影片裡真正英雄的人物是他。赫本與法洛本來希望葛雷哥萊.畢克能夠出任,可惜他忙不過來。他們又建議由彼得.尤斯提諾夫(Peter Ustinov)出任,但是製片方面因為認為他的名氣不夠而反對。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一度成為眾多考慮人選之一,最後,終於敲定了亨利.方達。
相對於當時同類型的大型史詩片如《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來說,本片的導演金.維多只用了少數的大場面戲,就把影片史詩的氣勢展現得淋漓盡致。而透過好萊塢片廠和當時經常拍攝大型古裝片的義大利的聯合製作,使得本片總共才花費六百萬美元就順利完成了拍攝。總計前後大概動員了約一萬五千名義大利軍人參與演出,為影片營造出了空前盛大的場面。其中有一個戰爭場面同時出現了一萬名軍人,相信,是當時影史上動員最多人員的一個畫面。
赫本所飾的娜塔莎在舞會上出場的那段戲,則耗費了全片最昂貴的佈景和最多的精力。導演邀來了當時英國著名的電影攝影師操刀,他巧妙地運用了金黃色調,營造出上層社會古典華麗的氣氛。據說,在拍攝影片中場面最大的一場戰爭戲時,劇組還雇用了數十位醫生,穿著與演員同樣的軍裝混在人群中,以防萬一哪個特技演員掛彩了,可以立即就地治療。
影片在主要拍攝地義大利進行全球首映。原本初剪時長達五個小時的版本,最後被重新修剪成三個半小時,大幅壓縮了原本就經過濃縮的原著精華,導致影片的整體感受到相當的影響,也使得這部電影在面世後,無論在評論或票房上,都表現得不如預期。但是,赫本的演出仍是十分成功的,而她也是男女主角中表現得最突出的一位。一些研究托爾斯泰的專家看了此片後,一致對於赫本的演技大加讚賞。有人甚至盛讚:「每當我翻開小說《戰爭與和平》,帶有奧黛麗.赫本面孔的娜塔莎便躍然紙上」。《戰爭與和平》在後來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及最佳攝影獎兩項提名。
赫本將女主角表現得生氣盎然,但兩位男主角之一的梅爾.法洛則表現得中規中矩,沒有給人留下太特別的印象,亨利.方達的演出則是毀譽參半。較多的評論認為他美國北方人的口音,與赫本柔軟、迷人的歐洲口音格格不入,覺得他演出心思細膩敏感的皮耶並不具說服力。但是,方達與法洛相較之下,其實還是略勝一籌。他老道成熟的表演在幾個劇情轉折的地方,都把人物的心境情緒變化拿捏得恰到好處,成為影片中一個可以和赫本等量齊觀的角色,給了整部電影一個牢固的平衡感,也為影片最後的結局作了強而有力的舖墊。
亨利.方達是好萊塢影壇的長青樹,在他長達四十餘年的表演生涯中,曾演出過近百部影片。他的演藝生涯一直持續到八○年代初期,曾在一九七八年獲得美國影藝學院頒發的終生成就獎,一九八一年則以七十六歲的高齡,憑演藝生涯的最後一部電影作品《金池塘》(On Golden Pond)登上影帝寶座。他的兒女彼得.方達(Peter Fonda)與珍.芳達(Jane Fonda)也是好萊塢著名的演員。
對於亨利.方達來說,外界砲火猛烈的批評,顯然讓演出《戰爭與和平》成為他一次不愉快的記憶。在幾年之後,當他在談及這部影片時,對它表達了鄙夷的態度。在後來人們為他進行作品回顧時,他也拒絕將《戰爭與和平》列入其中,這些都讓赫本感到很傷心。
在《羅馬假期》與《龍鳳配》接連得到票房大勝後,奧黛麗.赫本此時已經被視為票房保證了。許多人認為電影只要掛上她的名字,就能得到國際性的成功。在她以當時全球演員的最高片酬接拍《戰爭與和平》後,票房成績的最後結果還是很公平地說明一件事:想要製作出一台受人歡迎的好戲,一定需要最有魅力、最出色的主角,可是,想要單靠一個最有魅力、最出色的主角,就能有一台受人歡迎的好戲,除非另有意外發生,否則,通常是不太容易的。
雖然,這部電影做為小說改編的作品,成績並不理想,但是,做為一部以大時代為背景的作品,影片的幾段大場面戲在場面調度上仍然相當出色,導演深厚的功力可見。尤其是影片最末段,描寫拿破崙從莫斯科黯然撤回法國,大軍及戰俘們卻遭遇天候、地形無情摧殘的一場,將征服者在勝利、榮耀背後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作了極為寫實而深刻的描寫。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九六七年,前蘇聯也製作了一部《戰爭與和平》的電影版。這個耗費近一億美元鉅資、獲得該國政府全力支持的版本,最初是在當地以總長七個半小時,分成了四集的方式放映。隨後,它配成了英語,以各種不同長度的版本出現在其他國家。這部公認最忠於原著的電影,面世後獲得了評論界的一致肯定,在隔年還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成績斐然。有趣的是,幾乎所有的觀眾都注意到一件事,那就是:在這部《戰爭與和平》裡,飾演娜塔莎的女演員外型儼然就是赫本的翻版。
不過,前蘇聯版的《戰爭與和平》雖然是成為最新、同時也是整體成績最出色的《戰爭與和平》電影版,但是,由於影片放映時間實在太長,加上並不理想的英語配音,使得它無論是在當年,或是現在,對多數觀眾而言,整體印象都顯得艱難晦澀而不易接受。相對的,導演金.維多版的《戰爭與和平》,仍然是絕大多數英語電影觀眾最熟悉,也最容易欣賞的版本。持平來看,這部電影攝影優美,大場面調度功力可見。再加上由獨一無二的傳奇巨星奧黛麗.赫本飾演娜塔莎,相信,這都將使這部電影在未來繼續佔有影史上一個特別而重要的位置。
赫本在這部放映時間相當長,並且也是她一生唯一的一部史詩型大製作中,嚴格來說,出現在影片中的時間相較於她的其他作品,就比例上來說並不算多,而且,主要都集中在後半段。但是,在前半段總是身著粉彩色系洋裝的她,每次出現都彷彿一陣和風,徐徐從畫面上吹拂過,為描述大時代的現實與殘酷的劇情增添許多暖意。影片結尾,赫本歷盡滄桑,身穿鮮紅色的洋裝重回殘破的家園,態度從容而勇敢,雖然,也是再度帶回久違的溫暖,但卻已從虛無的微風,轉變成實實在在的朝陽了。
赫本和梅爾.法洛在舞會上翩翩起舞的身影,也特別教人難以忘懷。她穿著白色薄紗連身禮服,領口開得極低,露出一大片雪白的胸脯,只配了幾件顏色、式樣都很簡單的首飾,頭髮也是高高盤起的基本款,整個人看起來宛如一尊精雕細琢的藝術品。當她襯著樂聲曼妙地舞蹈時,用手執起的裙擺隨風飄揚,就像是豔陽下新生初綻的夏荷那樣,稍一顫動,就花粉四散、滿室生香。而她那婀娜多姿的身影,又像是月光裡恣意飛舞的流螢一般,每一次挪移,都在舞池裡畫下光澤亮麗的線條。
《戰爭與和平》是赫本接拍的第三部電影,也是她第一次跳脫出甜美的愛情喜劇,嘗試接演嚴肅的劇情片。赫本曾在之後受訪時透露,其實拍《戰爭與和平》時,自己對演技還是無法準確地掌握,總是必需先透過華服、化妝等外型的改造,才能夠進入角色正常發揮,但只要穿上那些衣服,她就能感覺到自己就是娜塔莎。
不過,在拍攝的過程中,赫本常因拍攝現場的戰爭屠殺場面而在晚上惡夢連連。另外,由於這部電影不像她之前演出的《羅馬假期》與《龍鳳配》按照劇本一路拍下去,而是採用跳拍的作業方式,讓她常常今天演出純真的少女,明天就變成飽經風霜的少婦,這點也讓她一直覺得演起來很困擾。
到這個階段為止的赫本,與其說是演技精湛,不如說她仍在修鍊如何將自己與角色合而為一的內在功夫。在找到其中的竅門之前,她以天賦的外型與氣質作底,然後逐層加上自己對劇情的直覺與體會去發揮。於是,在每個角色身上,我們才都會看到與赫本個人相似的特質,並且總是覺得那樣熟悉而動人。
這應該也是為什麼當看到她在影片最後,身著一身紅衣返家,踏上破敗的樓梯時,總是讓人聯想到《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結局裡的郝思嘉(Scarlett OHara),但卻又覺得兩者有所不同。因為,赫本的娜塔莎沒有費雯麗(Vivien Leigh)的郝思嘉那種滄桑、世故的氣質,卻多出了勇敢而不失純真的態度。與其說這顯示了娜塔莎的無邪本性,不如說它表現了赫本最真實的質地吧!
∼ 與紀梵希相逢龍鳳配Sabrina(1954)導演:比利.懷德(Billy Wilder) 主演:奧黛麗.赫本/亨佛萊.鮑嘉(Henpfrey Bogar)/威廉.荷頓(William Holden)莎賓娜:也許你應該到巴黎去,萊納,那對我有用。你去過那裡嗎?萊納:是的,只有一次,我在那裡待了三十五分鐘。是為了轉機到伊拉克談石油生意。莎賓娜:喔!但巴黎不是用來轉機的。它是用來改變你的前景,是用來打開窗戶,迎接新的人生的。萊納:巴黎是屬於戀人的。也許,這就是我只待了三十五分鐘的原因。《龍鳳配》劇情描述在美國長島富豪家族中兩位性格迥異的兄弟,哥哥是一位...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