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謀至尊司馬懿》作者秦濤,三國三部曲最終章
一本書讀懂諸葛亮的政治哲學
文史工作者劉燦榮 強力推薦
「《三國演義》的諸葛亮,是一個很愛笑的人;笑是自信的表現,塑造出諸葛亮的成竹在胸、神機妙算。《三國志》的諸葛亮,則像一台上足了發條不得鬆懈的機器,壓抑緊張,並非『多智近妖』那麼簡單,他不愛笑,反而多次流淚。歷史比小說,有著更為複雜的面相。」秦濤如是說。
大多數人認識諸葛亮都從《三國演義》開始,《三國演義》的風行讓所有人對諸葛亮的認知,停留在他「雖然聰明但運氣不好」、「儘管忠誠卻選錯主公」、「智勇兼備可滅曹興漢終究失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的一生好像充滿遺憾。然而,作者要從真正的歷史,探討他的所做所為、所言所行,這些能夠被歷史傳遞的正能量,正如歷史學家錢穆先生所云:「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諸葛亮之道,激發有志氣的人不計利害,不計成敗,道濟天下之溺。這正是諸葛亮之道的價值所在。
作者從諸葛亮死後113年,東晉安西將軍桓溫對一位曾在諸葛亮底下工作的百歲小吏之問開始說起,談諸葛亮的修身之道、為官之道、君臣之道、立國之道、法治之道、用兵之道......透徹說明為什麼從諸葛亮死後,至今一千七百多年,提起政治家的典範、崇拜的人物,老百姓認的還是諸葛亮!
作者簡介:
秦濤
江蘇常州人,西南政法大學法律史學博士,中央電視臺《法律講堂》(文史版)主講專家。已出版作品有《權謀至尊司馬懿》、《黑白曹操》、《聊公案》、《歷史上的不倒翁》等書。
章節試閱
一百三十歲老人回憶諸葛亮
故事,得從諸葛亮死後一百一十三年說起。
公元三百四十六年(東晉永和三年),四川成都,兵臨城下。
被圍的,是四川境內的一個割據政權——成漢;圍城的,是東晉安西將軍桓溫。桓溫是東晉金鑾寶殿之中。手下正一項一項彙報戰果:戶口圖籍、金銀珠寶、蜀錦漢錢、宮娥舞女......桓溫漫不經心地聽著。桓溫的志向高在雲端,眼前區區小利,並不足以令他動容。
但是,部下在民間訪求的一個發現,卻令眼界高不可攀的桓溫也不禁來了興致:成都城中,發現了一個老頭,非常之老。有多老呢?這個老頭,曾經是蜀漢的一名小吏,在諸葛亮身邊擔任過文書工作。
什麼意思?
諸葛亮死於公元二百三十四年,到三百四十七年,已經過去一百十三年了。就算諸葛亮死的時候,這個小吏才二十歲,那現在怎麼著也得一百三十多歲了。桓溫得知此事,非常興奮:這儼然就是個活化石啊!
桓溫親自接見了這位百歲小吏,並且問了他一個問題:老人家,你是在諸葛亮手下工作過的,對諸葛亮應該非常了解。那你看當今天下,有誰能和諸葛亮相比呢?(諸葛丞相今誰與比?)
桓溫的問題,意圖非常明顯:諸葛亮是近百年來口碑最好、風評最佳的政治家,而我桓溫也是千古罕有、當今一人。你做為蜀漢舊吏,曾經親炙諸葛亮;如今又親眼目睹我桓溫的風采。請你品鑑一下,我與諸葛亮相比,究竟如何?
桓溫期待的答案是:桓將軍您冠絕當世,超邁古人,區區諸葛,不在話下。
沒想到這個小吏根本不吃這一套。一百多歲的人了,犯不著再看別人的臉色。所以他說了一句真話。怎麼說的呢?
百歲小吏蠕動乾癟的嘴唇,慢悠悠吐出一句話:「葛公在時,亦不覺異;自葛公歿後,正不見其比。」想當年,我在諸葛丞相身邊工作的時候,也沒覺得他有什麼特別,和一般人也沒什麼兩樣;但是,自從諸葛丞相死後,到現在一百多年了,我還沒見過有誰能比得上諸葛亮的。
仔細硺磨這句話,可以讀出其中深蘊著「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歷史孤獨感。整個回答,和桓溫沒有半毛錢關係。
那麼,這個耐人尋味的故事,究竟是真是假呢?
這個故事記載於南北朝時期梁朝殷芸寫的一本書。殷芸寫這本書的時候,離桓溫的年代不太遠,才六、七十年。但是這本書記載的內容可不可靠,您看這本書的題目就知道了——《小說》,這能可靠嗎?一個三國時代親眼見過諸葛亮的小吏,活了一百三、四十歲,活到東晉還沒死,在古代的醫療條件下,怎麼可能呢?這可能是當時流傳的一個民間傳說,不能太認真。
但是要知道,民間傳說也有它的真實性,沒有真實性的民間傳說是沒有生命力的。如果一個民間傳說,從內容,到故事,到它所表現的思想主題,全假,那人們幹嘛要傳它呢?那麼,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在哪兒?就在於小吏最後說的那兩句話:「葛公在時,亦不覺異;自葛公歿後,正不見其比。」這兩句話說到中國人的心坎上了,所以才能廣為流傳。
這兩句話,其實隱含著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我給它起個標題,叫「百歲小吏之問」。什麼問題呢?做為一代政治家的諸葛亮,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為什麼諸葛亮這麼厲害,當年在他身邊工作的人卻感覺不出他有什麼偉大的地方?既然連在他身邊工作的人都不覺得諸葛亮偉大,那為什麼諸葛亮死後到東晉一百多年,甚至到今天一千七百八十年了,提起政治家的典範,老百姓認的還是諸葛亮?
誰能讀懂這個問題,誰就能讀懂中國的政治。
聰明人一定成功嗎
根據人們對諸葛亮的一般了解,通常會給出三個答案:諸葛亮聰明,諸葛亮忠誠,諸葛亮百折不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那我問你:
諸葛亮之所以成為中國人心目中最完美的政治家,真的是因為聰明嗎?真的是因為忠誠嗎?真的是因為百折不撓嗎?
你真的了解諸葛亮嗎?
我們來一個個推敲一下這三個觀點。
首先是諸葛亮聰明。
聰明的人就能成為完美的政治家嗎?聰明真的有用嗎?我們來看一個絕頂聰明的人物,戰國時代的名將,也是傑出的政治家吳起。
吳起首先是一個軍事天才,打仗非常厲害。他曾經率領弱小的魯國打敗強大的齊國,為魏國鎮守西河、抵禦秦國的時候,「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吳子.圖國》),剩下十二次不分勝負,勝率比諸葛亮高太多了。那麼吳起這麼聰明的人,最後怎麼樣了呢?
吳起先在魯國做將領,遭到同僚排擠,就跑到魏國去;在魏國又被競爭對手陷害,是在混不下去,又逃到楚國;在楚國變法,又激起貴族的仇恨。等老國王一死,沒人罩著他了,貴族們聯手追殺吳起,把他逼到老國王的靈堂裡,要亂箭射死他。吳起是個聰明絕頂的人物,死是死定了,但我一定要拉幾個墊背的。所以他一把抱住老國王的屍體,貴族們亂箭齊發,把吳起和老國王的屍體都射成了刺蝟。還不解恨,就把吳起的屍體給肢解了。後來新國王上台,當年誰往我爹身上射箭的,滿門抄斬。結果把七十幾個貴族都給滅門了。你說這吳起聰明不聰明?太聰明了,死後還能給自己報仇,聰明絕頂。但是,聰明有用嗎?聰明能讓你成為最完美的政治家嗎?
開個玩笑,什麼叫聰明絕頂?聰明到最後,連自己的頂都保不住,都要絕了。你是天下排名第三的聰明人,那有第二來收拾你;你是天下排名第二的聰明人,那有第一來收拾你。你說我要是天下第一的聰明人呢?剩下人都沒你聰明,他們都要收拾你。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像吳起這麼聰明,死後連個全屍都保不住。
有人說了,連自己的命都保不住,這不叫聰明。好,我們來看諸葛亮。諸葛亮五十四歲的時候,出師未捷身先死,馬革裹屍而還。北定中原成了泡影,命也搭上。後來曹魏滅蜀,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臨陣戰死,滿門忠烈。身死國滅,斷子絕孫,你覺得諸葛亮算聰明嗎?諸葛亮能成為最完美的政治家,靠的是聰明嗎?
這個問題,留給普天之下的聰明人思考。
諸葛亮忠於誰
再看第二個理由:忠誠。
諸葛亮忠誠,這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別的不說,一篇〈出師表〉,感動了多少忠臣義士。古人云:「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南宋趙與時《賓退錄》)意思是你讀〈出師表〉居然不哭,你肯定是個奸臣。
但實際上,即便是諸葛亮的赤膽忠心,也並非沒有人懷疑過。
諸葛亮死後,有個丞相參軍,也就是諸葛亮自己的參謀長,叫李邈,立刻給後主劉禪上書慶祝。他說:恭喜皇上賀喜皇上。喜從何來呢?李邈說諸葛亮「身杖強兵」,常年在外打仗,把全國一多半的軍隊都給帶走了,把皇上您給架空了。而且他「狼顧虎視」,像狼一樣貪婪,像老虎一樣對皇上您虎視眈眈。所以現在他死了,這是一件好事,值得慶祝。劉禪聽了,趕緊把李邈給殺了。(《三國志.楊戲傳》注引《華陽國志》)劉禪是不是從不懷疑諸葛亮的忠誠呢?應該也不是。諸葛亮於劉禪,名為君臣,形同父子,手握強兵、義形於色,給劉禪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所以劉禪對諸葛亮也難免有微詞。舉兩個例子:
第一,諸葛亮死後,很多人說,諸葛亮這麼偉大,咱們在首都成都建個武侯祠吧。一來紀念諸葛亮,二來給後世創造一個名勝古跡。劉禪堅決不同意。後來經過妥協,在今天陝西勉縣,就是諸葛亮墳墓的所在地,建了一個武侯祠。今天成都武侯祠天下聞名,但歷史上第一座武侯祠是建在陝西勉縣的。那麼,劉禪為什麼不同意在成都建武侯祠呢?
第二,諸葛亮生前,官居丞相;諸葛亮一死,劉禪就趕緊把丞相這個官職給廢了,朕再也受不了丞相了!以後蜀漢再也不要有丞相了!劉禪為什麼廢掉丞相一職呢?
其實,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劉禪壓力山大,一直生活在這位偉人漫長的陰影之下。別的不說,你就讀〈出師表〉,諸葛亮教育劉禪「不宜妄自菲薄」、「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這個也不應該,那個也不應該,在古代,有幾個臣子敢對皇上這麼說話的?所以,有諸葛亮這樣的手下,做為上司,限制很多,壓力很大。諸葛亮成為最完美的政治家,真的是因為忠誠嗎?
換個角度來想,諸葛亮忠於誰?忠於蜀漢,忠於劉備父子。忠於一個割據的小朝廷,忠於一家一姓,這樣的人在歷史上車載斗量,有什麼值得我們敬仰的呢?所以諸葛亮忠誠是沒錯,但是他忠於蜀漢、忠於劉氏父子,都只是表象。諸葛亮為什麼選擇劉備從而效忠於他?諸葛亮的內心深處到底忠於什麼,從而贏得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景仰?這是破解「百歲小吏之問」的關鍵所在。
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
再看第三個理由:百折不撓。
諸葛亮一生的確百折不撓,〈後出師表〉裡有兩句話,叫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以說是諸葛亮一生的寫照。但是我們仔細想一想,諸葛亮這一生,在百折不撓地幹什麼?北伐,也就是發動戰爭。說難聽一點,叫「窮兵黷武」。在當時,就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評;今天也有人非議,說現在是和平年代了,不應該再鼓勵戰爭,我們要把〈出師表〉撤出課本!
我們再想一想,諸葛亮這一生,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目標是什麼?興復漢室,北定中原。說難聽一點,叫「復辟」。那這歷史上窮兵黷武的人可太多了,搞復辟的也不在少數。但他們能成為最完美的政治家嗎?諸葛亮成為最完美的政治家,真的是因為百折不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嗎?或者我們換一個問題:諸葛亮這一生,為之百折不撓、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還是留給大家思考。
分析完以上三個理由,回過頭來捫心自問,你真的了解諸葛亮嗎?「百歲小吏之問」的答案到底是什麼?諸葛亮為什麼不朽?
一百三十歲老人回憶諸葛亮
故事,得從諸葛亮死後一百一十三年說起。
公元三百四十六年(東晉永和三年),四川成都,兵臨城下。
被圍的,是四川境內的一個割據政權——成漢;圍城的,是東晉安西將軍桓溫。桓溫是東晉金鑾寶殿之中。手下正一項一項彙報戰果:戶口圖籍、金銀珠寶、蜀錦漢錢、宮娥舞女......桓溫漫不經心地聽著。桓溫的志向高在雲端,眼前區區小利,並不足以令他動容。
但是,部下在民間訪求的一個發現,卻令眼界高不可攀的桓溫也不禁來了興致:成都城中,發現了一個老頭,非常之老。有多老呢?這個老頭,曾經是蜀漢的一名小...
作者序
諸葛亮的笑與淚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是一個很愛笑的人。
我粗略數了一下,《演義》寫到「孔明笑」四十六次,「孔明大笑」十二次,此外還有「孔明微笑」、「孔明撫掌而笑」、「孔明撫掌大笑」︙︙笑的次數之多,整部《三國演義》恐怕無人能出其右。
笑是自信的表現。《演義》裡大量笑的描寫,是為了塑造諸葛亮的成竹在胸、神機妙算。後來讀到《三國志》,我才發現,歷史上的諸葛亮並不愛笑,反而多次流淚。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諸葛亮「涕泣」(《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亮北伐之前,上〈出師表〉,「臨表涕零」(〈諸葛亮傳〉);處死馬謖之後,諸葛亮「為之流涕」(〈馬謖傳〉);丞相主簿楊顒去世,諸葛亮「垂泣三日」(〈楊戲傳〉注引《襄陽記》);同受託孤的李嚴被廢黜後,諸葛亮給他的兒子李豐寫信寬慰,信中自言「臨書長歎,涕泣而已」(〈李嚴傳〉注引諸葛亮〈與李豐教〉)。
歷史上的諸葛亮,並不輕鬆瀟灑。早年在隆中隱居時,諸葛亮與友人談論志趣,還曾「笑而不言」(〈諸葛亮傳〉注引《魏略》)。出山之後,卻再也沒見他開過笑口。以下這則故事,險些成為唯一的例外:
周初見亮,左右皆笑。既出,有司請推笑者,亮曰:「孤尚不能忍,況左右乎!」(《三國志.譙周傳》注引《蜀記》)
譙周此人,長得「體貌素樸」,且笨嘴拙舌不會講話。他第一次見諸葛亮,呆頭呆腦,左右群臣都忍不住笑出聲來。譙周走後,有關部門請求追究嘲笑譙周者的責任。
諸葛亮說:「我都忍不住想笑,何況別人。算了吧!」
諸葛亮嚴肅的性格,蜀漢壓抑的氣氛,千載之下,猶在目前。由此還可窺見,白帝託孤之後,劉備可以一死了之,諸葛亮卻像一架上足了發條不得鬆懈的機器,承受著常人難以想像的壓力。在這壓抑緊張的氣氛之中,譙周給諸葛亮帶來一次難得的輕鬆,我幾乎想要原諒他後來勸劉禪降魏的罪過了。
從以上這個小小的統計,可見歷史上的諸葛亮遠不同於《演義》。他的性情,他的遭際,他的心思,都不是「多智近妖」那麼簡單。歷史比小說,有著遠為複雜的面相。
從下一頁開始,我想嘗試呈現歷史上的諸葛亮,展露他的心曲隱衷,觸摸他的笑容與淚痕。
諸葛亮的笑與淚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是一個很愛笑的人。
我粗略數了一下,《演義》寫到「孔明笑」四十六次,「孔明大笑」十二次,此外還有「孔明微笑」、「孔明撫掌而笑」、「孔明撫掌大笑」︙︙笑的次數之多,整部《三國演義》恐怕無人能出其右。
笑是自信的表現。《演義》裡大量笑的描寫,是為了塑造諸葛亮的成竹在胸、神機妙算。後來讀到《三國志》,我才發現,歷史上的諸葛亮並不愛笑,反而多次流淚。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諸葛亮「涕泣」(《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亮北伐之前,上〈出師表〉,「臨表涕零」(〈諸葛亮傳〉);處...
目錄
序
第一章 千古誰識諸葛亮
第二章 歷史的十字路口
第三章 亂世孤兒
第四章 南陽臥龍
第五章 志存高遠
第六章 三顧茅廬
第七章 隆中對
第八章 立國之道
第九章 赤壁博弈
第十章 用兵西南
第十一章 依法治蜀
第十二章 漢中稱王
第十三章 白帝托孤
第十四章 攻心之戰
第十五章 出師表
第十六章 揮淚斬馬謖
第十七章 王者之師
第十八章 李嚴大案
第十九章 星落秋風五丈原
後記
序
第一章 千古誰識諸葛亮
第二章 歷史的十字路口
第三章 亂世孤兒
第四章 南陽臥龍
第五章 志存高遠
第六章 三顧茅廬
第七章 隆中對
第八章 立國之道
第九章 赤壁博弈
第十章 用兵西南
第十一章 依法治蜀
第十二章 漢中稱王
第十三章 白帝托孤
第十四章 攻心之戰
第十五章 出師表
第十六章 揮淚斬馬謖
第十七章 王者之師
第十八章 李嚴大案
第十九章 星落秋風五丈原
後記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