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飽食=慢性自殺?!
空腹力不是教你飢餓!
清除血液雜質、甩掉危險贅肉的飲食革命!
現代人生病的許多原因,都是因為吃太多!要喚醒體內沉睡的自癒能力、甩去危險脂肪贅肉,鍛鍊「空腹力」是最簡單又有效的方法!
聽到「空腹」一詞,可能會想到飢餓精神,或是覺得「幹嘛要活得這麼辛苦?」事實上,會有這種感覺,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吃飽飽的生活,只要肚子有點餓,就會立刻伸手去拿身邊的食物來果腹。
其實,所謂的「空腹力」,絕對不會讓你覺得痛苦;而且,隨著「空腹力」的鍛鍊,身體狀況會越來越好,也會讓你覺得心情很舒爽,因為這才是人類原本最自然的狀態!
「空腹力」的效果是非常大的,不但能讓血液更清、更乾淨,還能提高免疫力、維持健康,甚至提高患者的病後康復能力。而且這種方法還能讓我們毫不勉強地、安全地收到減肥效果,讓自己變得更苗條;實際上如本書所述,有些人確實在三個月內減重了八公斤、在半年內減重了十公斤。像那樣在幾個月內減重幾公斤的情形,其實非常普遍!
日本知名醫學博士~石原結實首創的「空腹力」,方法簡單、效果好,又不會造成壓力,是所有飽食終日、血液充滿雜質的現代人,不可不看的新健康飲食法!!
作者簡介:
石原結實
★ 日本最受歡迎健康暢銷書醫學博士!
★ 著作累積銷量超過100萬冊!
★ 首創石原式健康飲食法,幫助無數病患重獲新生!
★ 日本首相、衛生署長、醫師同業……無數名人專家信賴的養生權威!
章節試閱
為營養過剩所苦的現代人
目前「代謝症候群」正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男性大多在三十五歲之後開始注意自己的發胖問題,甚至有很多人開始擔心自己是否患了代謝症候群,女性同樣很擔心自己過胖,許多人早已開始在進行減肥運動。目前日本人的健康問題,在於有越來越多的人因為吃過多而肥胖,甚至因此損害到健康,當然,疾病並非單純因為肥胖所造成,包含壓力在內,其實背後還有很多原因,但許多生活習慣病確實是因為吃過多、營養過剩造成的,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並非肥胖就一定會對身體有不好的影響,後面將詳細說明,其實是因為吃太多,造成血液裡的雜質越來越多,身體也越來越虛、越冰冷,才導致免疫力跟著下降。
血液有雜質是引發疾病的原因,而造成血液有雜質的主因就是吃太多、喝太多的不良飲食習慣,今日整個日本社會裡,幾乎沒有人會因為營養不足而受苦,反而是因為「營養過剩」而感到痛苦的人很多。所以為了維持健康、為了治癒疾病,最好如接下來所要說明的內容一般,鍛鍊自己的「空腹力」,並改掉吃太多、喝太多的不良生活習慣。
囤積內臟脂肪的恐怖
Metabolic Syndrome 中的Metabolic 意指「代謝」,Syndrome 意指「症候群」,所以直翻成中文時,就是「代謝症候群」。一般來說,代謝症候群的定義為「內臟脂肪型肥胖」合併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至少兩種以上的症狀。
最近常常出現「內臟脂肪」一詞,相信有不少人對它已經有所了解,不過還是在此稍微做一個說明。內臟脂肪是內臟周圍的一種脂肪組織,一旦這種脂肪囤積過多,就會造成內臟脂肪肥胖,尤其是腸胃周圍的腸間膜脂肪囤積過多時。內臟周圍的情況如何,無法從人體外表看出,當然更無法實際動手去捏捏看,因為它是一種隱藏在身體內部裡的體脂肪。
相對地,皮下脂肪則是囤積在皮膚下面的皮下組織裡,比較靠近身體表面,是一種可以用手指頭去捏捏看的體脂肪,只要測量捏起來的厚度為何,就能從中確認肥胖的程度。屬於皮下脂肪型肥胖的人,通常外表看起來會比較鬆弛。
不過,無論是內臟脂肪還是皮下脂肪,都是囤積過多熱量的結果,這兩者之間唯一的差異,在於皮下脂肪不管是囤積還是燃燒,通常速度都比較緩慢,但內臟脂肪在囤積時,速度總是很快,然而,只要一空腹,也會馬上燃燒起來。此外,從皮下脂肪產生而來的游離脂肪酸,常常會被肌肉利用,但是內臟脂肪所產生出來的游離脂肪酸,則會透過血管直接進入肝臟,變成導致引發高血脂的脂肪,或是變成引發糖尿病的血糖,因此內臟脂肪若增加,就會連帶促使身體內的惡性物質跟著增加,導致有更高的風險罹患糖尿病或腦梗塞、高血壓等文明病。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囤積內臟脂肪,因為男性擁有較多容易立刻燃燒的內臟脂肪,而女性則擁有較多不容易燃燒的皮下脂肪,這一點從人類久遠的歷史來看,可以得知男性因為必須外出狩獵確保食物來源,需要更多能瞬間發揮作用的熱量(energy);相反地,女性則因為要生育小孩,需要更多可長期利用的熱量。
以外型來說,男性較常見的上半身肥胖型,就是屬於內臟脂肪增加型的肥胖,而女性較常見的下半身肥胖型,就是屬於皮下脂肪增加型的肥胖。若以這些肥胖的外型來看,又有人將內臟脂肪增加型肥胖稱為蘋果型,將皮下脂肪增加型肥胖稱為西洋梨型。
代謝症候群是吃太多的結果
目前日本一般所認知的代謝症候群基準,是由日本肥胖學會等所制定的,內容如下。
● 男性腰圍超過八十五公分、女性腰圍超過九十公分。
※ 腰圍顯示囤積內臟脂肪的可能性。如前項所述,內臟脂肪不同於皮下脂肪,是附著在腸間膜和肝臟裡的脂肪,若沒透過超音波檢查,是無法正確得知的,唯一的一個簡單外在測量標準是,男性腰圍超過八十五公分、女性腰圍超過九十公分時,就代表這個人屬於內臟脂肪增加型肥胖的可能性很高。
此外,若再符合下列項目中的任二項,就代表患了代謝症候群。
● 高血脂(中性脂肪值):血清中脂肪超過 150 mg/dL,或血清中的HDL膽固醇(好的膽固醇)未滿 40 mg/dL,或兩者皆是。
● 高血壓:最高高於 130 mmHg,或最低低於 85 mmHg,或兩者皆是。
● 高血糖:空腹時血糖值超過 110 mg/dL,HbA1c 超過百分之五•二。
這個基準和美國以及世界衛生組織所採用的基準有些不同,而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的基準為男性腰圍超過九十公分、女性腰圍超過八十公分(編註:我國衛生署亦採此標準),因此有些人認為,日本的基準應該將女性腰圍基準訂得比男性低才對,希望可以重新修正一番。
關於腰圍的認定,確實是採用囤積內臟脂肪的量,超過內臟脂肪面積一百平方公分時為認定基準,但除非用斷層掃描來測量內臟脂肪的量,否則很難取得正確的數據,因此像日本這種男性腰圍數據較低,女性腰圍數據較高的基準,常常被指摘有問題。
另外,也有一些意見認為,男性八十五公分的腰圍基準,似乎太嚴格了,實際上三十歲以上的男性中,有點微胖的人,通常腰圍都在八十五公分左右。雖然針對基準數據該如何定,一直都存在爭議,不過只要觀察自己的體型,發現腰圍與身高的比例不是很理想,看起來似乎有點圓滾滾的感覺時,可能就得多加留意了。
無論如何,代謝症候群代表吃太多而肥胖,同時又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的症狀,當然罹患心肌梗塞、腦梗塞、腦中風等疾病的風險,也會相對的比較高。
擔心自己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預備軍之一,或是已經符合代謝症候群基準的人,請一定要依照本書說明的內容,改善你吃太多、喝太多的不良生活習慣。要治癒生活習慣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本書所主張的飲食療法,也就是控制卡路里總攝取量的方法,同時養成運動的習慣。
「空腹力」能提高免疫力
利用少吃一餐等方法來控制卡路里的總攝取量,是治療代謝症候群等生活習慣病的有效方法,尤其空腹時間若越長,其效果就不僅止於此。空腹可以提高免疫力,換句話說,就是能降低生病的風險性,讓人們生活得更健康。
近年來「免疫力」一詞常常被人們提起,簡單地說,免疫力就是白血球的力量。白血球一直都自由地流動在血液的大海中,主要負責吞噬細菌、吞噬癌細胞、吞噬身體裡的廢物,就像清道夫一樣,是身體內負責打掃的人。當我們吃飽後,血液中的養分就會增加,使得白血球也吃得很飽,萬一細菌在此時入侵,甚至產生癌細胞,白血球也沒有精力再去吞噬它們,所以說當我們吃太飽時,就代表我們的免疫力正在降低。
相反地,當我們餓著肚子的時候,血液中的養分會不足,使得白血球也跟著餓起肚子來,如果此時細菌入侵,或是產生癌細胞,白血球自然會去吞噬它們,也就代表免疫力提高了。人類和動物一樣,一旦生病了,自然會食慾不振,這是因為恆定性(homeostasis)發揮了作用,為了治療疾病而停止食慾的緣故,也就是身體故意要降低營養狀態,讓白血球餓肚子,以利提高免疫力所進行的調節工作。
換句話說,就是利用空腹來促進白血球的運作,藉以提高免疫力。只要免疫力提高,自然不容易生病,即使原本已經生病的,也能提高治癒力。所以每天只要製造一次空腹狀態,就不容易生病,原本有疾病的人,也能較快復元,所以說擁有「空腹力」才能遠離疾病、治癒疾病。
血液有雜質身體才會不適
東洋醫學早在二千年前,就已經有了「萬病根源來自血液雜質」的思想,也是發達如今日的現代西方醫學始終查不出來的「各種疾病的原因之一」,但是東洋醫學的這項主張,依舊受到現代西方醫學的批評。不過,若冷靜分析就會發現,當我們人類生病時,身體確實會排泄各種廢物出來,代表這種思想才是符合真理的。
東洋自然醫學一向認為「疾病所產生的症狀,是身體為了淨化血液所做的反應」,因為人類的身體,會對血液雜質產生各種反應,想要設法去除血液裡的雜質,所以為了治療疾病,東洋自然醫學才會將重點擺在去除血液的雜質,想淨化病患的血液。
偏偏西方醫學裡,完全沒有血液會有雜質的觀念,只將身體為了淨化血液所產生的發燒、發炎、嘔吐⋯⋯癌症等反應視為「疾病」,想用藥物來控制,或是用手術、放射性治療方式來對抗,以去除症狀為治療的目的。不了解疾病真正的發生原因,他們也只能採取這種治療手段,為此日本每年要花上政府預算的三分之一,也就是三十三兆圓的龐大經費在醫療費上,卻始終無法減少疾病和病人。而東洋醫學裡存在「食成血、血成肉」的思想,認為食物在腸胃裡被消化、吸收後,成為蛋白質、脂肪、糖分、維他命、礦物質等五大營養素,並被血液吸收。
血液裡還存在水分,以及肺所吸收進來的氧氣,內分泌器官所製造、分泌的荷爾蒙,骨髓所製造的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等。含有各種有效成分的血液,被送到身體內各處,輸送養分、水、氧氣等物質給所有器官,提供所有器官生命,之後血液再接收所有器官代謝出來的廢物,並分別將這些廢物轉成尿液從腎臟排出,或轉成廢氣從肺部排出(吐氣)。
在這種情形下,一旦血液受到污染,健康狀態不佳時,自然會影響身體內所有器官感覺不舒服,也就是引發「疾病」的症狀了。
弄髒血液的最大元兇──動物性蛋白質
會弄髒血液的最大原因就是吃太多、喝太多。第一章曾說過,吃太多時,血液會被迫集中到腸胃,導致大腸、腎臟等各處發生血荒,排泄也因而變差,使得廢物全部被囤積在血液裡。
尤其最嚴重的問題是,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過多。先前早已說明過,動物性蛋白質其實只要占整體飲食的一成左右就行了。但是現代日本人的飲食生活越來越歐美化,越來越少攝取米飯類的穀物,反而開始拚命攝取動物性蛋白質。肉、雞蛋、牛奶、奶油等歐美食物裡,都不含有纖維質,容易導致便祕,造成腸內的腐敗細菌不斷繁殖,尤其這些惡性菌又很會在腸內製造胺、氨、糞臭素、引朵等具有猛烈毒性的物質,使得血液一旦吸收這些物質後,就被這些物質給污染了。此外,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過多時,血液裡的尿酸也會跟著增加,成為引發痛風、動脈硬化、腎臟功能敗壞的一大原因。
不僅如此,被吸收的動物性蛋白質,還會在肝臟裡被蛋白質分解酵素分解成胺基酸,多餘的部分會被排到血液裡,血液就會偏酸性,而為了中和偏酸的血液,骨骼和牙齒等處的鈣和鎂等礦物質就會被釋放出來,造成體內缺乏礦物質的結果。此時身體就會釋出訊號,產生空腹感,我們自然會想要吃點東西,偏偏大多數的人在這個時候,不會選擇攝取身體真正想要的維他命和礦物質等必要成分,而是繼續攝取體內早已過剩的東西,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的狀態裡。
總結來說,肉、雞蛋、火腿等高蛋白質食物吃得越多,礦物質就會越缺乏,我們就會越感到空腹,就是這樣的一個惡性循環,只要不徹底解決真正的原因,也就是解除維他命和礦物質不足的情形,我們就只能被「慢性飢餓感」折磨,然後又繼續大吃,最後造成肥胖的結果。
只要採取能滿足人體必要養分的飲食方式,身體自然會苗條下來,但若刻意採取勉強的減肥方式來瘦身,最後還是會被慢性「空腹感」打敗,不但開始復胖,甚至變得比原來還要胖。只要減少攝取高蛋白質類食物,同時減少食量就行了,這種方式絕對不會讓你有強烈的空腹感。在我的病患當中,很多人說他在減少攝取高蛋白質食物後,也自然變得「不再愛吃零食了」。
從牙齒形狀來看,原本應是草食性動物的人類,只要充分攝取植物性蛋白質就行了,即使完全不吃動物性蛋白質,同樣還是可以維持健康的。愛吃動物性蛋白質的人,只要一天不攝取超過一百公克,就不會有問題。我雖然沒有禁止我的病患吃牛肉、豬肉和雞肉,但我依舊會建議他們盡可能從魚貝類身上攝取動物性蛋白質。
烹調時會溶化開來的魚類脂肪(EPA、DHA等不飽和脂肪酸),即使放在比人體溫度還低的室溫下,依舊會呈現如植物油般的液體狀,但是動物類脂肪(飽和脂肪酸)在高如人體溫度下也不會溶化,而是變成白色塊狀,偏偏人體並不具備完全消化這些脂肪的能力,使得這些脂肪長時間被囤積在腸胃,最後因為腐壞而產生各種毒素。愛吃肉的人所排泄出來的大便和屁,會臭到讓人簡直想吐,就是這個原因,甚至愛吃肉的人會有嚴重口臭和體臭,也是因為如此。
順便說明一下,構成脂肪的脂肪酸,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多存在肉類脂肪和奶油等動物性脂肪裡,常溫下會凝固,一旦攝取過多,就會在肝臟裡被合成膽固醇,使得血液裡的膽固醇值變高。不飽和脂肪酸多存在沙丁魚和青花魚等深海魚,以及橄欖油、沙拉油等植物性脂肪裡,常溫下會呈柔軟的液體狀,可以促進排出膽汁裡的膽固醇,進而降低血液裡的膽固醇值。所以膽固醇值偏高的人,才會被建議要多吃魚、少吃肉。
一九七○年代美國就指出動物性脂肪的害處
應該盡量減少食物攝取量,減少攝取動物性脂肪的說法,並不是最近才開始被提倡的,事實上在一九七七年時,美國參議院就曾提出過所謂的「麥高文報告」。
當時的美國,已經有不少人開始死於癌症和心肌梗塞等疾病,同時肥胖的人也越來越多,因此在一九七五年時,參議院成立了「國民營養問題美國參院特別委員會」,經過美國醫學專家和營養學專家參考全世界的文獻,同時實際調查研究的結果,在兩年後發表了厚達五千頁的報告,並提出了下列幾項建議。
為營養過剩所苦的現代人目前「代謝症候群」正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男性大多在三十五歲之後開始注意自己的發胖問題,甚至有很多人開始擔心自己是否患了代謝症候群,女性同樣很擔心自己過胖,許多人早已開始在進行減肥運動。目前日本人的健康問題,在於有越來越多的人因為吃過多而肥胖,甚至因此損害到健康,當然,疾病並非單純因為肥胖所造成,包含壓力在內,其實背後還有很多原因,但許多生活習慣病確實是因為吃過多、營養過剩造成的,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並非肥胖就一定會對身體有不好的影響,後面將詳細說明,其實是因為吃太多,造成血...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