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拿著「書寫生命史」的作業問我,
我才發覺,原來我們都是這樣活過來的。
少年拿著「書寫生命史」的作業問我,讓我開始思考自己的生命史,我才發覺原來我們都是這樣的,都是這樣活過來的啊。雖然我從小就是一個「問題兒童」,對很多事情有十萬個為什麼,但因習慣將安全感放在首位,學走路時,沒有大人在旁,我知道要扶著牆或桌椅行走;被亮晃晃的火焰吸引,碰觸的手指起了大水泡,我知道要離火遠一點;當母親的身體躺在廳堂漸漸失去溫度,我知道死亡是怎麼一回事;不必經過戀愛後失戀,我知道愛人是件多麼危險的事,古今中外有許多的愛情故事……
我順其自然在安全的體制內成長,來台北讀書,畢業後教書,又讀書、工作,和一樣來台北讀書、畢業、工作的男友結婚,在大台北近郊貸款買房子,不會是市中心,衛星城市公寓的四樓,和很多人一樣,總是四樓。有了二個兒子,早前與婆婆和寵物阿丹組成六口之家。我為什麼來台北?鄉鎮人口往機會多的都市流動豈非舉世皆然。我有鄉可回,只是一年一年回去又離去,那種感覺自己熟悉、認識的家鄉漸漸遠離,是鄉愁嗎?我在鄉下長成,下一代在台北長成,尋繹後發現,自己的軌跡始終在鄉下和台北流動。這是我的人生,你呢?
──本書特色──
• 是穿越時間的記憶之書,也是三代情書。
• 是解構如何煉成女兒、母親、作家、老師等多重身分之書。
• 是用瑣碎日常重新認識自己的自白書。
作者簡介:
林黛嫚
出生於台灣南投,23歲以〈最後一段〉獲得全國學生文學獎小說首獎,開始與文字為伍的生涯。24歲出版《也是閒愁》,成為希代小說族當紅作家。曾任東華大學駐校作家,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文藝協會文藝獎章、中山文藝獎等。
公費就讀台北女師專,畢業後在小學任教,並持續於台灣大學中文系夜間部進修,後獲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1987年起進入《中央日報》副刊工作,直至2006年《中央日報》暫停出刊,近20年副刊編輯生涯,成為其寫作生涯中最重要的生命歷練。歷任《中央日報》副刊主編、《人間福報》藝文總監、三民書局副總編輯。
著有小說《閒愛孤雲》、《閒夢已遠》、《今世精靈》、《粉紅色男孩》、《單獨的存在》等,及散文《推浪的人:編輯與作家們共同締造的藝文副刊金色年代》、《本城女子》、《時光迷宮》、《你道別了嗎》等。另編有《中副五十年精選》、《台灣現代文選小說卷》、爾雅版年度小說選《復活》等。現於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講授台灣現當代文學及寫作課程。
章節試閱
電影院的故事
移居上海的朋友告訴我,上海幾家新開幕的電影院,環境清淨、裝潢新穎高雅、座椅舒適寬敞,螢幕大、音響好,比台北的威秀影城還豪華,當然票價也很高檔。
我了解友人這段豪華觀影評點,其實是一種鄉愁的展現,努力挖掘異鄉生活的樂趣,或許能稍稍驅趕一些想家的情緒吧。不過他的敘述仍然撩起我的遐想,梭巡記憶中的旅遊,竟然沒有在旅程中看電影的經驗。一趟難得的旅程,當然行程匆忙,具特色不得不看的戲劇、音樂會之外,怎可能安排兩個多小時去看在台北(甚至世界各地)也能看到的電影?記得多年前在北京,要去民族宮大劇院看戲,途中經過一家電影院,大幅的彩色電影看板張在那兒向路人招手,我腦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這電影說不定比什麼京劇話劇好看呢。
某一次參與兩岸交流,看電影居然列為正式行程,因為我們到了唐山,而由官方出資的電影《唐山大地震》才剛正式上映,於是看電影不只是休閒娛樂,更成了正經事。
我們從保定到唐山,走了四個小時三百多公里的路程,若加上從北京到石家莊再到保定,可說走了千里路,繞了大半個河北省到這兒,更不用說還有台北到北京的航程呢,要這樣的盛情可感,才匹配得上電影如此龐大的投資吧。
新華電影院是唐山最早的電影院之一,廿世纪四○年代初開始放映电影。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毁於一旦,一九八五年復建。根據網站介紹,這家電影院經營績效良好,全年放映電影七千五百多場,放映收入居唐山市之首,河北省第二名。意思是這是唐山最好的電影院了。從手上握著一小張,薄得放到口袋可能一下子就找不到的電影票開始,我覺得自己彷彿走進了時光隧道。
在我關於童年的有限記憶中,和母親去看電影一直鮮明地珍藏著,那畫面甚且因為是黑白的,隨著時日遷移並不褪色。傳統農業社會,長姊如母或長嫂如母是尋常事,父親的最小妹妹就幾乎是母親帶大的,當母親因病臥床之後,探視最勤的也是小姑媽。某一次在小姑媽來過,紅著眼眶離開之後,母親竟然起身梳妝,拿出她最漂亮的洋裝穿上,對我說:「要不要跟媽媽去看電影啊?」從我家到大街上唯一的電影院大約要步行廿分鐘,以母親病中孱弱的身子來說也是件辛苦事,不過像是要赴一場盛宴,興奮的情緒遮蓋了一切。看完回家的路上,我腦海中還盈塞著楊麗花穿著白洋裝在海邊等待愛人的畫面,轉頭望著身邊牽手的母親,這才發現,不知何時,母親蒼白的臉上竟出現兩行淚痕。
來台北讀書後,我很喜歡看電影,不管歡樂或哀傷,電影院永遠是我慶祝或逃避的地方。有一次和好友提起,她也告訴我她和電影院的故事。小時候,她的父母親感情不好,經常吵架,做孩子的當雙親爭執時,只有躲得遠遠的,反正吵過就好了,久了全家人也就習慣了。有一次母親說要去看電影,竟然只讓她同行,弟弟、妹妹都不許跟,說是姊姊最大,才看得懂電影。她牽著母親的手,回頭看小弟、小妹,簡直得意得要飛上天了。那天晚上,她在甜蜜的笑意中入睡。第二天醒來,母親帶弟妹離開了,把她留給父親。此後,她無法再走進電影院看電影,直到在母親的喪禮上,弟弟告訴她,母親從不看電影,更別說進電影院,問母親,只說:「最好的電影我看過了。」
這是可以寫成長篇的故事,卻被我講成了極短篇,《唐山大地震》何嘗不是?這麼多人的漫長人生,數十年的光陰,濃縮在兩個多小時的大銀幕裡。當母親元妮和女兒方登和解時,我想全場的人都一樣,明明知道導演在騙你的眼淚,還是忍不住跟著落淚。
這部電影講述一個「廿三秒、卅二年」的故事。一九七六年七月廿八日凌晨,一場七點八級的大地震將唐山在廿三秒之內變成一片廢墟。一個年輕的母親在面對兩個孩子只能救一個的絕境下,無奈選擇犧牲姊姊而救弟弟,這個決定改變了整個家庭的命運,讓災後倖存的人──包括母親、姊姊、弟弟,都陷入一個震後卅二年的情感困境。改編自旅美華裔小說家張翎的原著小說《餘震》,一個評論簡潔有力,「原著寫痛,電影寫溫暖。」
走出新華電影院,先前似乎下過雨,地是溼的,電影中的畫面還盈滿腦中,除了唐山大地震,什麼都沒辦法想。先前從傳媒鋪天蓋地的宣傳中,我早已經知道電影的票房、導演的手法,以及演員的表現還有諸多影評人的評語等等,電影本身如何呢?那似乎已經不重要了,坐在電影院裡的人都和劇中人物一樣經歷了一場大地震。
原來電影院是療傷止痛的地方,尤其是陳舊、吵雜充滿懷舊氛圍的老電影院。
丈夫不見了
如常的時間醒來,甚至比手機裡設定「每天」會鬧響的鬧鐘還早了兩分鐘。身旁大床的另一邊已經空了,只留下凌亂的被褥,阿杰出門上班了,如果不出差,傍晚下班時間就會回來。但也可能他昨夜根本不在家,我總是任那被褥凌亂著,那兒也許整齊摺疊過,不管整齊或凌亂都不能作為曾經有人睡躺過的證據。
我偶爾凝想上一次阿杰躺在身旁是什麼時候?一天前、一周前、一月前或一年前……?
法國小說家瑪麗‧達里厄斯克的《丈夫不見了》,主角是一個結婚七年的平凡主婦,每到傍晚七點,就倚在窗邊等待丈夫回家。丈夫是收入穩定的房屋仲介業者,每天盯著辦公室裡的電腦,工作到七點。他們過著平淡卻知足的婚姻生活,直到某一天,丈夫沒留下隻字片語就不見了!她不知道丈夫為何不見了,隨著時間流逝,丈夫的氣味一天一天的流失,連同對生命的熱情,都隨著丈夫的失蹤而一點一滴的消散了。
平路《東方之東》裡敏惠的丈夫也失蹤了,妻子到北京去追查台幹丈夫,滯留期間,收容了一個被公安追捕的民運男子進而發展出戀情,最終人財兩失。和妻子尋夫的經過並行的是丈夫未寄的家書,透過一封封書信,丈夫細述他選擇拋妻自毀的心路歷程,敏惠的丈夫其實是為了保護一個誤犯刑責的大陸女子,雙雙隱姓埋名逃到澳門,即使敏惠知道了丈夫不見的真相,但丈夫的失蹤是婚姻的叛逃嗎?妻子的追尋,是奔向自由的旅程嗎?作家有沒有說清楚?至少我這個讀者沒有看清楚,如同瑪麗也沒有說清楚,丈夫為何不見了。
很多人告訴我,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下床時要在床上動動四肢,再緩緩下床,以免意外發生,我性子急,又是只有睡覺才會上床躺下的人,醒來後很難繼續躺著的姿勢,經常是一躍而起,然後就想起不要立即下床的叮嚀,彼時彼刻我是應該馬上又躺下,動動再起來?還是既然已經下床了就算了,下一次再記得那善意的囑咐吧?還有,到底說年紀漸長是指幾歲?四十、五十、六十還是七十?然後要動個幾分鐘才算安全呢?再者,所謂避免意外,是指什麼樣的意外?如果有一天真的在一躍而起的粗暴(或靈巧、伶俐)動作之後,猝然摔倒,那麼結果會如何呢?家中靜謐無人,手機又離得很遠,我能自己站起來?還是得躺著等待救援?
一天的開始就充滿疑問,孔夫子說四十而不惑,我到底要到幾時/幾十才會不惑呢?
從樓上臥房走到樓下客廳,阿杰去上班,少年們去上學,我一個人,開門迎進每週來打掃一次的鐘點清潔工。她也一個人,丈夫不知什麼原因離去了,她瘦小的身軀似有無窮的力量,刷洗、背扛、搬挪,無所不利,環繞著她身上也有許多神祕可以發展的故事。丈夫不見了,她把兒子送到東部某公立的森林小學就讀,每週搭火車去探望。她以兒子為重,辛勤工作的每一分錢、工作之外的每一分時光都用在兒子身上,偶爾請假也是為了處理兒子的事。一個年輕的單親媽媽,把一生的希望都寄託在兒子身上,這種似乎是上世紀五○、六○年代才會發生的事,在青年就業情況困難的廿一世紀,這個媽媽要扛負自己以及兒子的未來,不知道是否如她做起家事來那麼輕而易舉?如果那兒子長大後心中銘刻著母親的犧牲與奉獻,還算是個美好句點,如果不是呢?
鐘點清潔工離去後,我為自己就著冰箱的食物弄了簡便午餐,電腦裡的滑鼠游標停在一個刪節號後面。
午後,為了離開緊盯電腦的姿勢,我去後山散步。昨天(也許是上星期,也許是上個月)下午,我和阿杰去後山的步道健行,在步道入口遇見那位點垃圾成金的老阿婆,遠遠看見阿婆蹲在路邊,髒汙的蓬裙攤在地上,阿杰要我停步,他認為阿婆在就地便溺。
過了卅秒阿杰和我才繼續往前走。阿杰跟阿婆打招呼,我們走這步道已久,阿婆在這兒整理她撿拾來的垃圾也已久,成了不知名姓的熟人。經過時,我特意看了一下她方才蹲踞過的角落,果然有一灘水順著傾斜的地勢流散,這兒是荒郊野外,她大可尋個更隱僻的處所,她卻選擇可能被撞見的路邊,也許對於拾荒老婦的她來說,也沒有什麼必須遮蔽的,守護她的財產比尊嚴更重要。
下班時間,阿杰回來了,他並未不見了,也沒有失蹤,還在我身邊,一起料理食物,一起用晚餐。
吃過飯,我收拾碗盤,阿杰打開電視,看那他至少已經從頭到尾看過五遍的卡通《棋靈王》,片頭歌還沒唱完,阿杰說:「我不必看,就知道今天要演什麼。」我說:「你不是『不必看』,而是『已經看過了』。」
阿杰認可我的說法,原來那電視臺一再重播的《三國》、《康熙王朝》、《後宮甄嬛傳》仍然有市場,是因為有許多人需要一再重複的故事,因為那「已經看過」的內容,讓人有「不必看就知道」的樂趣。
時近午夜,阿杰上樓就寢,我會和電腦再共處兩個小時,到了睏意自然產生的時候,我也會上樓。看著阿杰熟睡的臉孔,聽著那規律的鼾聲,在他身邊躺下,想起兩度獲得布克奬的英國作家柯慈,在他自傳色彩濃厚的小說《少年時》寫道,小說裡的主角約翰在星期天的早晨看著報紙內心非常驚慌,不知道如何打發掉這漫長的假日時光,不過我知道,我輕易地把「今天」殺掉了。
走不準的鬧鐘
我初學日語時,學到「おきる」(起床)這個字,印象特別深刻,不是我有起床障礙,而是有一段時間,清晨叫少年東起床是一天中最艱難的任務,常常因此而覺得沮喪,想想自己那運籌帷幄、明亮幹練的上班族生涯,怎麼淪落成一只鬧鐘?阿杰偶爾安慰我,「孩子生理狀況讓他起不來,耐著性子吧,妳忘了以前旅行時,早上妳怎麼讓他起床的?」
我當然記得,跟著旅行團旅行,通常起早趕晚,可不能像平日叫少年東起床花個一、兩個小時,是我把他從床上拉起身,衣服往他身上套,左邊袖子、右邊袖子,然後穿長褲,再把他推進浴室,拿起沾了牙膏的牙刷塞在他手中,直到刷完牙之前,他的眼睛都是閉著的。
現在升級了,只是在少年東的鬧鐘響過之後,晃到他房間,告訴他「已經八點十分了……」或是「快十點了……」,比起前述的狀況,應該可說大有長進,我這麼安慰自己。直到那天聽到一個出走的理由……
這學期課堂上有位陸生,來自內陸僻遠的小城,問起他怎麼想到離鄉背井,他說因為他想出走,原因是受不了母親早上叫他起床時,明明才七點十分,卻總是說快八點了……
聽到這兒,我悚然一驚,下定決心再也不當鬧鐘了,免得日後少年東有什麼不如意,便來怪罪我這個走不準的鬧鐘。
氣味
我拿起裝水的保溫杯喝了一口,居然有淡淡的咖啡香,然後想起上次用它裝了一杯親手煮的咖啡送給朋友喝,咖啡的味道在杯子裡留下了。
其實我有很多保溫杯,但總是懶得帶,於是經常拿紙杯喝水或泡茶,拿著一個紙杯走來走去的形象也許看在很多人眼底。有一天,辦公室一位稍年長的同事送給我一個保溫杯,她說,「我看妳常常用紙杯喝熱水,不環保也不健康。」她還特意挑最小尺寸的保溫杯,大約猜想我之所以用紙杯便是嫌保溫杯太大太重,而且這個小保溫杯是紫色的,她也注意到我的衣服配飾中很多紫色吧。這麼貼心殷勤的心意,我自然必須接受,於是開始隨身帶著它。
因為保溫杯的密閉特性,料想保溫杯裡裝咖啡、茶、含糖飲料等,應該會留下不易消散的氣味,一開始我只用它裝開水,但當它成為我唯一喝飲料的器皿時,只裝開水的原則就無法再堅持了。那裡頭裝咖啡的機會最多,其次是茶,烏龍茶、紅茶、香片、玫瑰花茶,偶爾也有奶茶或麥片。
過了一個月,我打開裝了熱水的保溫杯,喝了一口水,那味道十分複雜,完全無法用任何一種飲品來形容,並不可怕的味道,只是令人難忘。那讓人聯想起關於氣味的記憶。
氣味可以立體化、具象化嗎?不能吧,氣味只能感覺。
在報社工作那幾年,偶爾必須到中央黨部開會,當時的黨部設在一棟宏偉的大樓,一圍鐵柵欄把整棟大樓安全地包圍起來。一樓大廳正中央有一座龐大堅固的守衛櫃臺,訪客必須在那兒換證件,才能繼續往內走,搭乘電梯上樓。或許因為這棟樓太大、建材看起來高級、昂貴,才走進來幾分鐘,我已經覺得渾身不自在,努力檢視自己全身上下有沒有什麼不對勁。鞋子得體嗎?有沒有露出腳趾?襯衫牛仔褲會不會太隨興?早知道應該穿套裝來。
正這麼想,電梯停住了,進來一個人,這棟樓很大,電梯有很多座,空間也很寬敞,但是搭乘的人很少,一整座電梯只有我和他兩個人。那人穿深色西裝、打著深色條紋領帶,方正的臉上沒有一絲表情,進電梯後就往邊上站,目光對著電梯的樓層數字,眼睛隨著數字眨動。
電梯又停住時,那人走出去,在電梯門又關上前,我正好瞥見他走進某一間辦公室的身影。那是在這兒上班的人吧,他身上散發著和這棟大樓相近的氣味。
大病初癒
某天夜裡,我和少年東隔天都要一早出門,比平日稍早一點上床,我躺在床上培養睡意,少年東突然帶著阿丹推開房門,跟我說阿丹在籠子裡摔了一下,好像腿斷了。我正想著隔天的工作需要精神完足,而且已經是深夜,也無計可施,便叫少年東觀察看看,天亮再說。
需要完足睡眠的我卻一直被房門外的聲響攪擾,掙扎著要不要去關心一下,又怕一起床就無法再入睡,眼看著一點兩點時間分秒過去,想想不起來了解狀況也是徒然,於是起床察看。
樓下原本應該漆黑的客廳燈光明亮,少年東抱著阿丹單手在電腦前搜索有夜間急診的獸醫院,好不容易找到一家,也打了電話確認可以看診,我幫少年東叫計程車,目送他們出門。
少年東回來時應該已是凌晨四點,阿丹又淒叫了下半夜。這屋子裡至少有兩個人、一隻鳥,徹夜未眠。
第二天我們各自去工作,傍晚我回家,看見阿丹癱在少年東為牠布置的病床裡,奄奄一息,不吃不喝不動。
第三天一早,少年東說要帶牠去看鳥類專科,我在大雨滂沱中開車送他們去。少年們一向健康,這種專車送醫的事並不常見,而且這時生病的是一隻鳥。
看過鳥類專科之後,看來阿丹是保住命了,少年東才有心情開玩笑說,小鳥沒有健保實在太糟糕了,生個病好貴喔。
在少年東悉心照料下,過了兩個星期,阿丹漸漸恢復,看著牠又會叫又會飛又會跳,我覺得和少年東一起上了一堂生命課。
悠悠歲月
少年悠對外公有印象是在他開始有主張的年紀,那一次父親剛退休不久,搬離宿舍,住到鄉下中的鄉下。父親一看到團團圓臉的童年悠,就去捏捏他的臉頰,並且立即轉換他的名字的發音叫他「悠悠」以示親切,童年悠皺皺眉,但當父親牽著他的手去看公雞、逛菜園時,那在都市少見的奇異物事讓他暫時忘了為何不開心。
那次離開外公家時,童年悠對我說:「我不喜歡外公叫我悠悠,聽起來很幼稚。」我雖然覺得有些好笑,這個幼稚的稱謂和他幼稚的年齡很相襯啊,但是仍對童年悠說:「你若不喜歡可以直接跟外公說。」他的主張當然得到尊重,父親不再叫他悠悠。
當童年悠長成少年悠,父親也進入老年中的老年,離開有雞啼、有池塘的透天厝,住到專人照顧的安養院。那一次要去探望父親時,我特別先給少年們心理建設,說是外公已經忘了很多人、很多事,他在自己的世界裡過得開開心心,不要強迫他去記得什麼。雖說如此,見了面,我還是本能地對父親說:「看看是誰來看你了?」父親茫然地看著少年們,這真是個大難題,在他的世界裡,少年們就是陌生人啊。
突然少年悠冒出一句:「外公,我是悠悠啊!」不管是這「悠悠」的發音令人微笑,或是父親記起了童年悠,總之,他露出無牙的笑容。
電影院的故事
移居上海的朋友告訴我,上海幾家新開幕的電影院,環境清淨、裝潢新穎高雅、座椅舒適寬敞,螢幕大、音響好,比台北的威秀影城還豪華,當然票價也很高檔。
我了解友人這段豪華觀影評點,其實是一種鄉愁的展現,努力挖掘異鄉生活的樂趣,或許能稍稍驅趕一些想家的情緒吧。不過他的敘述仍然撩起我的遐想,梭巡記憶中的旅遊,竟然沒有在旅程中看電影的經驗。一趟難得的旅程,當然行程匆忙,具特色不得不看的戲劇、音樂會之外,怎可能安排兩個多小時去看在台北(甚至世界各地)也能看到的電影?記得多年前在北京,要去民族宮大劇...
推薦序
──專文推薦──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 楊翠
我們終將再次相認
這是一本穿越時間的記憶之書,也是三代情書。一本書,兩個家族,三代人,父女、母子、父子,黛嫚所寫的,是以這些親密關係所織就的網絡世界。
然而,家族史,並不是黛嫚真正想寫的。我知道黛嫚真正想寫的是什麼,她想要留住時間,銘刻記憶,以備遺忘。正確地說,是以備自己將來有一日遺忘了親愛的父親,遺忘了親愛的少年們,為了一種「孤獨的覺悟」,她要用力記憶。
所以,這本書是因孤獨的覺悟而寫。中年寫給少年,寫給少年的中年,也寫給自己即將邁向孤獨的老年。為了不想遺忘,所以要用力記憶,為了不想被遺忘,所以要留下備忘。
書的前言,從作者的記憶銘刻寫起,「我知道,他們永遠是少年東與少年悠,不會再長大。」而尾聲,則留下孤獨未來式的餘韻,「而我或阿杰,終究會步上我們的孤獨之旅。」
表面看來,這是一本進入空窗期的中年女子,為自己所裝備的記憶糧食,以備來日孤獨時,一點一點食用。然而,實際上,這是母親為心中永遠不會再長大的少年們而寫,也是女兒為心中永遠不會再老去的父親而寫。
所以要備忘。所以,這本書充滿瑣碎細節,拼織許多日常對話,作者以溫暖的色澤,為記憶場景打光,餐桌上,書桌前,車廂裡,睡前床邊,一言一笑,聚光特寫,highlight成為恆星一般的記憶光點。
作者想著,如果將來有一天,我必須遺忘全世界,也能夠從備忘錄中,尋繹記憶的光點,按圖索驥,找到你們的所在,重新認識你們一次。
書中最動人的記憶書寫,是關於記憶的失落。中年的生命,正處於一連串的堆疊有成,以及一連串的失落開端的邊界,我們必須重新學習如何面對失去。
中年母親,要學習接受孩子已經如鷹昂揚,飛向獨立的天空。然而,房子是記憶體,每日拉開窗簾,陽光都會將所有失落映射出來。所有孩子成長過程的年輪,每個細節,都從陽光的摺面,從細碎的塵影,一點一點明晃晃地跳到中年母親的眼前。
我們會永遠記得,嬰兒第一次吐奶的味道,第一次喊媽媽的聲音,第一次站起來走路,回頭對你得意微笑的神情,第一次青春期的彆扭,每一次的談心、聊天、鬥嘴。這些都是無法抹除的生活紋理,銘刻在母親的身體裡,鑲嵌在房子的所有角落。
關於父親的記憶遺落,更是書中極其動人的片斷。書中,父親逐漸遺落了辨識女兒的線索,那些以超過五十年的時光,以無數日常生活與情感連帶所密織的線索,在父親的腦海裡,一點一點鬆脫散佚,女兒們不厭其煩地為父親補脈絡,補細節,以清雅山水、各國味蕾的美食地圖,以七姊妹齊聚的高聲喧譁,試圖將父親拉回有七仙女那個吵雜但溫暖的世界。
然而,父親終於遺忘所有,走向自己的孤獨。他三分鐘就能將女兒抹去一次,他每抹去一次,女兒就與他再相認一次。這是女兒的執念。
最後,為了讓父親可以最快速回到他的安全家園,美食地圖從山清水媚與萬千風景,變成住家附近的小7。沒關係,即使你已經永遠忘記我,我也會一直陪伴你。這是女兒對父親的終極告白,深摯動人。
我們這個世代,正在逐漸遺忘與被遺忘中。黛嫚所寫的,是她的不忍不捨,也是她的放手與祝願。
對記憶完全掏空,孤獨離去的父親放手;對留下滿屋子記憶,孤獨飛翔的少年們放手。與黛嫚同年的我知道,這本書,是焚寄他方的父親,祝願他彼岸安好,也是寫給少年們的中年,做為時光膠囊而珍藏。
如果,有一天我終將遺忘你們,如同我的父親,請你們以這本備忘錄,辨識我們共同擁有的記憶光點,那時,我們終將再次相認。
──專文推薦──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 楊翠
我們終將再次相認
這是一本穿越時間的記憶之書,也是三代情書。一本書,兩個家族,三代人,父女、母子、父子,黛嫚所寫的,是以這些親密關係所織就的網絡世界。
然而,家族史,並不是黛嫚真正想寫的。我知道黛嫚真正想寫的是什麼,她想要留住時間,銘刻記憶,以備遺忘。正確地說,是以備自己將來有一日遺忘了親愛的父親,遺忘了親愛的少年們,為了一種「孤獨的覺悟」,她要用力記憶。
所以,這本書是因孤獨的覺悟而寫。中年寫給少年,寫給少年的中年,也寫給自己即將邁向孤獨的老年...
目錄
推薦序 我們終將再次相認 楊翠
楔 子 年夜飯
第一章 七姊妹
父親的兒子
沒有名字的歐吉桑
惑
我的勞動紀事
電影院的故事
問題中年
小林來台北
燦爛食光
第二章 婚姻的顏色
欠踹的背影
來散步吧
男孩的哭聲
學著「回娘家」
偽單身生活
丈夫不見了
五口之家
他們的故事
第三章 少年與中年之年輕的可能
一見鍾情
限制級
那些評價不是事實?
便當菜
會給機會解釋的
霸凌對策
看人臉色
說謊的人
熱情與才華
年輕的可能
我真同情妳啊,老媽
第四章 少年與中年之幸福的可能
幸福的可能
煮夫哲學
阿杰的父親節禮物
生命史
慷慨
走不準的鬧鐘
過長的青春期
親子保存期限
第一部腳踏車
學習
少年們獨立了
第五章 自己的房間
移動的夢想
書的房間
氣味
查無此人
謊言
專業作家生涯
第六章 陪你一段
我的寵物史
阿丹的成長史
嚮往著不熟知的世界
變成什麼動物?
大病初癒
阿丹老了
再見,阿丹
第七章 無牙的笑容
忘性
記憶與回憶
我的美食地圖
悠悠歲月
跟火車一起老去
第一堂課
阿嬤迷路
尾 聲 孤獨之旅
推薦序 我們終將再次相認 楊翠
楔 子 年夜飯
第一章 七姊妹
父親的兒子
沒有名字的歐吉桑
惑
我的勞動紀事
電影院的故事
問題中年
小林來台北
燦爛食光
第二章 婚姻的顏色
欠踹的背影
來散步吧
男孩的哭聲
學著「回娘家」
偽單身生活
丈夫不見了
五口之家
他們的故事
第三章 少年與中年之年輕的可能
一見鍾情
限制級
那些評價不是事實?
便當菜
會給機會解釋的
霸凌對策
看人臉色
說謊的人
熱情與才華
年輕的可能
我真同情妳啊,老媽
第四章 少年與中年之幸福的可能
幸福的可能
煮夫哲...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