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山徑的冥思中,不同於昔日的,是思維中流灌過一座豐饒的海洋,
一葉諾亞方舟般呼吸涵泳,飄移自適的島嶼,一片潔白無垠、靜默展開、任憑潮汐的沙灘,以及一只只晶瑩閃爍,饒富情感,饒富象徵,饒富智慧與洞見的美麗貝殼。
它們明亮著,是沙灘的眼目,也是島嶼的眼目,更是生命內的眼目,與覺知。
為了尋找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林白夫人暫別家人,獨居島嶼,她耐心拾起一枚枚貝殼、編年綴事,依著女性豐沛的情感與纖敏的直觀,自不同扇頁的流動與開啟中,聆聽自我內在的音聲,規劃出女性成長的軌跡與痕摺。
她的手勢,從容、舒緩、而和諧,始終保持著舞蹈者一般曼妙而均衡、自由而開展的韻律。
每一枚貝頁,皆是一種象徵,一段女性經驗的詮釋與鋪排,由此延伸思考每位女性都會探尋的課題──在犧牲奉獻與保有自我之間找到平衡點;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忙碌生活中,適時回歸簡單生活,讓身心靜定;在沉重的生活壓力下,重新發現伴侶的美好特質;在複雜的人際互動中,學會藉由獨處找回內心的安穩力量……
如詩般的散文,寫出現代女性幽微的心情轉折、自我探尋,這是古今中外女性面臨的共通問題──
如何在忙碌生活中,踏著優雅而沉穩的舞步,時而自在獨舞,時而與他人和諧共舞?
讓我們向彼此甦醒的靈魂道早安
它們彼此相視,沒有恐懼
因為是愛、相互之間的愛掌握了一切
它在每個地方都空出一個小小的空間
讓海洋探險者出發航向新世界
讓導引至其他世界的地圖從此展開
讓我們擁抱一個共同的世界;同時每個人都擁有屬於他自己的世界,每個人都自成一個世界
作者簡介:
林白夫人(Anne Morrow Lindbergh)
一九○六年生,一九二九年與查爾斯‧林白結婚,伴隨夫婿環繞北大西洋飛行探險,首度開發出橫越海洋的飛行航線。
她同時是美國著名小說家、散文家及詩人,著有《The Unicorn And Other Poems》、《North To The Orient》、《Listen! The Wind》。
譯者簡介:
唐清蓉
政大西洋語文學系畢業,美國加州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中英翻譯碩士。主要譯作包括文學、心理學、企業管理、傳記等多類,有《心靈之眼》、《冰雪夜》、《歲月的階梯》及《全新定位行銷》等書。
林燕玲
台北人,私立聖心女子高級中學畢業,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士。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
誠摯推薦
這些年來因為這本書的引導,我找到了自己的生活道路,我也想要再一次地請她與我為伴,讓我領受祝福地走向她在書中所提醒的第二個人生高原。
──蔡穎卿
這是本很好、有其踏實體悟的書,淺白而親近,純淨而明朗,難怪博得女人大眾的喜歡。內容提出男人也一樣需要建立自己的完整獨立體(意指存在於男人內在,卻一向被男人忽略及未能挖掘發展出來的女性特質),在今天來看都是前瞻的。
──朱天文
暫時放下妻子、五個孩子的母親、職業婦女角色的林白夫人,送給自己一次難忘的海濱之旅。在與外界隔絕的島上,她聆聽亙古不息的濤聲,開始反省自我、群體、家庭、生活……,以海邊撿拾的各種貝殼為引導,思索「內在寧靜」、「獨處」、「婚姻中的奮鬥」以及「美好關係」……等主題;藉其深具女性纖柔特質的文筆娓娓述來,常迴盪人與自然合一共鳴的情感及從平凡生活中萃取不平凡體悟的哲思力量。本書是超越時空、國界與性別的佳作,因為她不僅寫進了現代女性的內心,更觸動每個人心中渴望開展的心靈旅程。
──簡媜
這是一本「女人所寫的書」,而「女人」二字,在這裡,意味著至高的禮讚與激賞,乃至獨一無二的喝采與認同。或者,女性,一直地,是天生的舞蹈者罷。於自然與現實、婚姻與牢籠、丈夫與孩子、瑣屑與性靈、獨處與分享、封閉與開展、狹隘與博愛……之間擺盪舞蹈,傾力維持著舞姿的勻稱與和諧──就這點,林白夫人,無疑地,是其中的翹楚──她聰明、世故、練達、而洞悉!理解生活、經驗生活,且深諳生活每一微瑣的篇章與環節,擁有同儕女性罕見的睿智、成熟與博觀。
──梁寒衣
媒體推薦:誠摯推薦
這些年來因為這本書的引導,我找到了自己的生活道路,我也想要再一次地請她與我為伴,讓我領受祝福地走向她在書中所提醒的第二個人生高原。
──蔡穎卿
這是本很好、有其踏實體悟的書,淺白而親近,純淨而明朗,難怪博得女人大眾的喜歡。內容提出男人也一樣需要建立自己的完整獨立體(意指存在於男人內在,卻一向被男人忽略及未能挖掘發展出來的女性特質),在今天來看都是前瞻的。
──朱天文
暫時放下妻子、五個孩子的母親、職業婦女角色的林白夫人,送給自己一次難忘的海濱之旅。在與外界隔絕的島上,...
章節試閱
第2章 峨螺殼──簡單生活帶來身心和諧
我在海濱的生活中,最先學會的就是「捨棄」的藝術, 也逐漸擺脫了人心的虛偽, 我學會了摘下面具。
我手中握著一只被遺棄的貝殼,裡面曾經住著一隻身形如蝸牛的峨螺。峨螺死後,這只貝殼就成為一隻寄居蟹的臨時住所。現在寄居蟹跑走了,在身後的沙灘上留下一道長長的足跡,宛如一條藤蔓攀附在沙灘上。我把玩著寄居蟹留下來的貝殼,裡裡外外細細地觀察。心裡揣度:為什麼寄居蟹要跑掉呢?是不是貝殼成了它的累贅?還是它想找尋另一個更好的住所和生活?我發覺自己就像這隻寄居蟹,逃離了原先生活的外殼,來到海濱度過這幾個禮拜的假期。
這只峨螺外殼簡單、樸素且美麗。它只有我的拇指這麼大,有著渾然天成的結構。它圓潤的中心彷彿有顆梨在裡頭,螺旋延伸到尾端。暗金的色澤被海鹽淺淺刷上一層雪白,殼上的每條紋路依舊清晰可辨。我欣然審視著手中的峨螺殼,讓視線順著螺紋往上爬, 爬過那位小房客從前走過的階梯。
比較起來,我自己的殼可就沒有那麼清晰、那麼潔淨了。它布滿了青苔和雜物,形狀已經模糊難辨。當然,它曾經也有個清楚分明的外形,如今我心裡依然記憶猶深。若要描繪出這個殼的外形,得先從我的家庭開始,我有丈夫、五個孩子和座落在紐約郊區的家;此外,還有寫作,這不僅是我的專長,也是我追求的事業。當然,造就了這只外殼的還有其他條件: 我的背景和童年、我的心智和所接受的教育、我的良知和所承受的壓力、我的心性和所懷抱的願望;我願為丈夫和孩子奉獻,也從他們那裡獲取所需;我與朋友分享交流,與社會分工,並且履行身為女人、作家以及公民的義務。
我心中最大的願望是保有心境的平穩,盼望我的目光專注,意念單純,生活有目標,幫助我盡全力完成所有任務。套句先哲的話,我希望生命中能有大半的時間活在上天的恩典裡。這裡所指的恩典不單指宗教上的慰藉,而是一份能穩定生活的寧靜。我所追尋的正如蘇格拉底在《費德魯斯》(譯註1)中的祈禱:「但願內在與外在能夠合而為一。」我希望用這份和諧,做為前進的動力,帶領我完成自己應盡的職責。
雖然「恩典」的定義相當含糊,但是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那就是他們的日子有時候是活在恩典裡,有時則不然,只不過每個人會用不同的詞來形容罷了。當一個人活在恩典裡,即使工作有時面臨挑戰,他也能得心應手,無往不利;相反的,可能連綁個鞋帶都綁不好。不論是否活在恩典裡,每個人大部分的時間都要學習處理好生活大小事。生活本身是一門課題,有時候好運是可以自己修煉而來的。從自己和他人的經驗中,我發覺到:某些環境、某些生活方式和某些特定的行為準則,可以使人更容易做到身心內外的和諧。也就是說,要達到此一目的,其實是有方法可循的,方法之一就在簡化生活。
簡化生活,就像那隻寄居蟹選擇一只比較輕盈、好背起的外殼。然而以我目前的生活來說,卻與此相去甚遠。我的丈夫和五個孩子,他們有各自的生活。我扮演妻子和母親的角色,要啟動一家人的生活。這份重任有如帶領聯結車隊前進,工作既繁忙且細瑣。郊區的日常生活中,我大部分是一個人完成吃和住的大小事,很少有幫手:掌管家人的三餐、各項計畫、購物、理財,以及設法讓收支平衡等等。這樣的生活牽連了各色各樣的人和物,舉凡水電設施、冰箱、爐子、暖氣、洗碗機、收音機、汽車,以及其他代替人力的各種設備等,都是現代家庭生活的必需品,同時還需要仰賴各種不同的專業人才來維持。而其複雜的程度還不僅止於此,從健康方面來說,包括了各種醫生、掛號手續、各類藥品、補品、維他命等。從教育方面來說,包括了心理、智識及生理等不同層面的教育,牽涉到各種學校、各類校內集會、安排汽車共乘制,以及練球、練唱、露營等活動,還有義務輔導學生等等。從衣著方面來說,包括逛街買衣、洗衣、縫補、修改等等。從交遊方面來說,除了有我自己的朋友之外,還有我丈夫和孩子的朋友,以及數不完的應酬聚會。而從通訊方面來說,有信件、請帖、電話和各種不同的交通等等。
現代人生活的重點在於不斷擴大社交圈。除了家庭之外,我們也對社會、國家、以及整個世界負有責任和義務。媒體、政治宣傳、慈善機構,以及來自社會、文化的壓力,在在都提醒著我們這個事實。我的日子都圍繞著這些期許轉動著。女人的生活像馬戲團的特技,天天上演。連吊在鞦韆上空中飛人的技術都不如我們呢!我們被訓練得要能頭頂一落書,踩著懸在半空中的繩索前進,身上還得掛著嬰兒車、陽傘和餐桌椅,敏捷地步步向前。可要穩住啊!
然而,這樣複雜的生活正是智者告誡人們要避免的。它不能使人內外合一,也不會帶來喜樂的生活, 只會讓人失去自己。但是我不得不承認,今天在美國有成千上萬的婦女都和我過著一樣的生活。我之所以強調美國,是因為比起世上其他地方,美國婦女更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對那些身處戰爭、貧窮、政治腐敗的女性來說,生活條件的缺乏,迫使她們必須面對眼前的基本生存問題。相形之下,美國婦女有更多的空間和選擇。然而沒有人知道表面令人羨慕、卻不安穩的生活能支撐多久。不過,美國女性如此獨特的生活條件對世人的意義超越了經濟、國家、甚至性別的界限。
確切地說,這種複雜生活不只影響美國女性;它超越性別,因為美國男性也過著同樣複雜的生活;它超越了國界,因為世界許多其他國家都以美國人的生活做為典範;它甚至跨越了時代,早在西元三世紀,普羅提諾(譯註2)就殷殷告誡人們,隨著複雜生活而來的危險性。即使如此,這個超越時空的難題主要還是影響著大部分女性的生活;從古至今,女人的天職之一就是處理圍繞著生活的所有事務。
身為女人的我們,有許多與生俱來的責任和顧慮。我們的生活型態基本上是呈傘狀輻射的;以母親角色為中心,照顧丈夫、孩子、朋友、家庭和社會,猶如輪軸一般向四周延伸出去。我們必須對周圍不同的需求隨時給予回應,就像蜘蛛網對風的敏銳一樣。可想而知,要在這樣東拉西扯的環境下保持平衡,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但卻又是如此重要。而它和理想中的簡單生活相距之遙也可見一斑了。
當我有了這層領悟之後,開始體會到一個讓我既覺幽默又感痛心的事實,那就是:聖賢當中很少是已婚的婦女。從前我總以為這是因為要維持貞潔或是不願生育的關係,但是後來我發現主要是為了避免分心。因為女人的生活和聖賢、哲人及藝術家的生活原本就是互相矛盾的,舉凡生養子女、料理家務、處理各種人際關係等等,無一不是讓人分心的根源。然而,面對這樣的問題,光探討女性與家庭、事業的關係或是女性的獨立,是不能觀其全貌的。應該從根本上來思考:究竟女人要如何才能在紛擾的環境中保留自我的完整,如何在諸多外力的干擾之下仍然維持平衡,以及如何在外界的打擊之下保持心靈的堅強。
那麼,答案究竟是什麼呢?沒有絕對的解答,也沒有完整的答案。我僅有的只是找尋答案的線索--手中的這幾只貝殼。峨螺殼的美告訴我,解決這個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試著去過簡單的生活,省去一些令人分心的雜事。但是如何才能過簡單的生活呢?我不可能完全卸下責任,永遠居住在與世隔絕的荒島上,也不能、更不願拋下我的家庭出世當修女。因此對我而言,解決之道就是既不完全放棄世俗、也不全盤接受,在兩者之間找出一個平衡點。就像鐘擺一般在獨處和世俗之間來回搖擺,有時退居獨隱,有時又回到人群之中。而在那些退隱的日子裡,也許我能拾取智慧的寶藏帶回到世俗的生活中。正如這兩個星期的獨處讓我了解從簡化生活開始,再逐漸進入更深的境界。且讓我在這段海濱的生活中,嘗試去為這人生的課題找尋一些解答吧!
我在海濱的生活中,首先學會的就是「捨棄」的藝術,這是因為我了解到人們賴以為生的東西其實非常的少。從物質開始捨棄,然後不知不覺延伸到其他領域。最先捨棄的自然是衣物,在這裡人們會發現其實衣服並不需要滿滿的一櫥子,只要小小的一皮箱就夠了。衣服一少,不僅大大減輕了修改和補綴的工作, 更妙的是不必花上太多的時間去挑選。就這樣我發現自己捨棄的不僅是多餘的衣物,也捨棄了追求虛榮的心。
其次是在住的方面。在這裡,我不需要一間密閉保暖的屋子,我所有的只是像貝殼一般簡陋的小木屋。沒有暖氣、沒有電話、沒有自來水也沒有熱水(只有一個燃油的爐子),也就沒有家用品會因為老舊而有修整的需要。屋裡沒有地毯,我剛來的時候地上有幾塊小毯子,但是被我收起來了,因為光溜溜的地板讓清理沙子的工作容易許多。說到清理,在這裡我不需要忙著時時打掃,因為我已經不再那麼在意灰塵了。這彷彿是擺脫了清教徒式那種要求絕對整潔的觀念, 畢竟那樣要求百分之百的整潔,是否也代表了另一種物質的包袱呢?這裡也沒有窗簾,因為我不需要用它來保護我的隱私;小屋四周圍繞的松樹提供了足夠的屏障。我隨時敞開窗,就算下雨也不介意,因為馬大式的(譯註3)無謂憂慮已經在我心中逐漸退去。對於屋內那些老舊的椅套我並不在意,更不在乎別人會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因為我已漸漸揚棄了不必要的驕傲和自尊。小屋裡的家具也盡可能地少,因為我需要的並不多。來這裡的客人只限於那些與我坦誠相對的朋友,我發覺自己因此逐漸擺脫了人際間的虛偽。這對於個人的精神來說實在是一種莫大的解脫,因為生活中最累人的事莫過於偽裝自我,這也就是為什麼社交生活會讓人疲累的緣故。而在這濱海的小屋中,我已經學會了摘下面具。
生活中如果少了那些我原本認為非常重要的種種物件,其實是件非常愉快的事。我想起一位在德國集中營裡待過三年的法國朋友,他曾經告訴我:雖然在集中營受到的待遇極為殘酷,不僅喪失了自由,甚至連吃都吃不飽,但是那段日子讓他領悟到人所需要的物質條件竟是如此的少。這位朋友在集中營簡陋的日子裡,體會到了精神上無比的自由與平靜。諷刺的是, 今天的美國比起其他國家更有權利在簡單與複雜之間選擇,但是絕大多數的我們卻都選擇了後者。除了僧侶、修士等出家人是自願去過那樣的生活之外,大部分的人都是因為戰爭、入獄、或是生活的艱困而被迫回歸質樸。然而,一旦人們在無意之中接觸到這樣的生活之後--就像這幾天的我一樣,必然會發現伴隨而來的是心的平靜與安寧。
也許有人會問,從美學的觀點來看,那樣的生活不會因此變醜嗎?人追求物質生活,不僅是基於安全、舒適或是虛榮的理由,同時也是為了追求美。這麼一來,我的小屋不就顯得醜陋不堪了嗎?不,它其實是很美的。雖然這間小屋相當簡陋,缺乏裝飾,但清風時來、透進陽光、充滿松香。
屋頂上的橫梁有蛛網為簾,我以全新的眼光來看待這些蛛網,便覺得它們可愛極了。這些蜘蛛網把屋簷四方的線條變得柔和,就像銀髮使人們臉上的皺紋顯得柔和一樣。所以我不再拔掉頭上的白髮,也不再掃去角落的蛛網。至於空白的牆壁,剛開始的時候的確看起來礙眼,令人覺得窒息,我不禁想在上面打幾個洞、開幾扇窗、或掛上幾幅畫。後來我到海灘上撿回一些乾淨的樹枝,它們在海風和沙石的琢磨之下,表皮變得像綢緞那樣光滑;我也收集綠藤和紅葉,還有被海水洗白的海螺殼,它細緻的紋理和形狀,成就了天然的抽象雕塑。我把這些撿來的藝術品一一添進小屋。有了它們,我在定居的住所裡彷彿嵌上一只潛水鏡,開了一扇窗,我有窗外的一片美景,任思緒自在翱翔。
在小屋中,我感到無比的滿足。我的書桌同時也是我的餐桌,它樸拙而簡單,上面擺著一本記事簿、一瓶墨水、一球海膽做紙鎮、蚌殼做筆台,一個破了的海螺供我把玩,和一整排我靈感來源的大小貝殼。我深深愛著這幢小屋,希望能一輩子都住在這裡, 或是把它運回家。但是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個貝殼小屋容納不下我的丈夫和五個孩子,也承載不了日常生活的瑣碎事物。我所能做的就只是拾起那只小小的峨螺殼,把它帶回我康乃狄克的家中,放在書桌前,讓它時時提醒我簡單過生活的理想,也讓我知道人真正賴以為生的物質其實不是多、而是少。於是,日後當我又想為自己的生活添加一件物品,或是與簡樸生活背道而馳時,我能提醒自己:有此必要嗎?
然而,光是簡化外在的生活是不夠的,因為那畢竟只是外在。貝殼的外表及我生活的外殼都只是外在, 我們無法從中找到答案,不過它仍然是一個開始、一個方法、也是通往「恩典」的途徑。我知道最後的答案需要向內尋求,外在的表象只能提供線索,只是找尋解答的途徑。而我也深深知道人就像寄居蟹一樣, 有選擇自己外殼的自由。峨螺殼,讓我再次把你放下,但是我的心思已被你啟動,朝著內在迴旋的階梯冉冉升起。
譯註
1. 費德魯斯(Phaedrus):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四二七~三四七B.C.)的著作,其中包含了柏拉圖與蘇格拉底(四六九~三九九B.C.)的對話錄。
2. 普羅提諾(Plotinus, 205~270):生於埃及的羅馬哲學家,屬於新柏拉圖學派,
3. 馬大(Martha):出自《新約聖經》〈路加福音〉第十章三十八到四十二節。耶穌來到馬大和馬利亞兩姊妹家講道,妹妹馬利亞只是專心聆聽耶穌說話,而姊姊馬大則忙裡忙外準備茶點招待耶穌和客人,並且責怪馬利亞不幫忙,耶穌便告訴馬大:這是因為馬利亞懂得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第2章 峨螺殼──簡單生活帶來身心和諧
我在海濱的生活中,最先學會的就是「捨棄」的藝術, 也逐漸擺脫了人心的虛偽, 我學會了摘下面具。
我手中握著一只被遺棄的貝殼,裡面曾經住著一隻身形如蝸牛的峨螺。峨螺死後,這只貝殼就成為一隻寄居蟹的臨時住所。現在寄居蟹跑走了,在身後的沙灘上留下一道長長的足跡,宛如一條藤蔓攀附在沙灘上。我把玩著寄居蟹留下來的貝殼,裡裡外外細細地觀察。心裡揣度:為什麼寄居蟹要跑掉呢?是不是貝殼成了它的累贅?還是它想找尋另一個更好的住所和生活?我發覺自己就像這隻寄居蟹,逃離了原先...
作者序
【序言】五十週年紀念版序文/麗芙‧ 林白
母親這本著作出版已經超過五十年了,算一算從那時起我應該也讀過五十次了。《來自大海的禮物》初版那年我才十歲,如今五十週年紀念版面世,而我已邁入六十。我得羞愧承認直到二十多歲我才第一次打開這本書, 這對許多作家的孩子來說應該不奇怪,不論他們的父母名聲多麼響亮。而如今我每年至少會重讀一次這本書,有時候會讀上兩次或者更多。
這麼長的時間以來,我不曾對母親一九五五年出版的這本著作失去新鮮感。書中的智慧至今仍適用於我的生活,而且契合多年來我從母親身上學到的一切。
寫作這本書時,母親居住在佛羅里達州墨西哥灣沿岸,俘虜島(Captiva Island)海邊的小屋。許多人聲稱他們知道小屋今天確切的地點,不過多年前為母親覓得住所的朋友告訴我,小屋早已經不在了。
知道實情之後,我帶著母親為我題字的《來自大海的禮物》到島上住了一個星期,母親的題字很簡潔: 給麗芙。在墨西哥灣沿岸上,我尋找的不是那幢小屋,而是作者,我的母親。
母親辭世之後,隨之而來地產的處置程序、紀念的表揚,和好幾次家族歷史的公開,都使我在受到公眾的關注時更加思念母親。我需要她的智慧和鼓勵,我需要她牽著我向前。
讀者不論何時翻開《來自大海的禮物》的任何一章任何一頁,書中的文字都能帶著你深深呼吸,慢下腳步。無論外在環境如何,這本書總能讓人心神專注。翻開它讀取一小部分或者是全部,就能沉靜思緒,轉換心情。
篇章裡搖曳流動的情意表達,讓我聯想到大海輕緩的節奏。不知道母親是有意這麼安排,或者是因為在寫作時日日居處海邊的關係。不論原因是什麼,翻讀幾頁過後我總開始自在搖擺,好像自己是浪潮的一部分--像一片浮木穩靜地徜徉海上。字字句句足以讓我身心安定。
然而除了平和,除了文字對生活傳達的定靜之外, 這本書還帶給我更大的感受--承受著潮汐節奏的那股穩定力量。每一次翻讀《來自大海的禮物》我都好驚喜,母親透過大海,透過文字為我注入生命的活力。我常忘了她身上蘊藏的這股能量,或是我太習以為常了呢?
記憶中的母親身形十分嬌小,充滿才智且心思細膩。然而,每當我讀這本書時,她因為外表纖細而讓人誤以為柔弱的錯覺立刻被打破。我怎麼會忘了她是一九三二年痛失長子後養育五個孩子的母親,怎麼能忘了一九三○年她是美國史上獲得滑翔翼駕駛執照榮耀的女性。一九三四年又以航空探險成就獲得國家地理協會金牌獎章的殊榮。一九三八年所完成的探險經歷小說《聆聽風起》(Listen! The Wind)榮獲國家圖書獎。母親終生都是一名暢銷作家。
記得她六十五歲那年,我們在佛蒙特州滑雪。七十歲那年健行阿爾卑斯山。七十五歲和我們這些孩子到夏威夷茂宜島旅行,在哈雷卡拉火山中過了一夜。
當時地面一片漆黑,我們仰望天空,嬌小的母親穿著五號靴子,她舉起手,指向深弧形夜空裡閃亮的星斗,教我們認識天文觀測圈--御夫座、 雙子座、小犬座和大犬座。那是母親年輕時最早從星空中學會的定位知識。
《來自大海的禮物》提供讀者一種不平凡的自由感受--一份原來是難以理解或表達的感受,而這正是本書深獲共鳴的原因。我說的自由是為了保持心境開放而做的每個決定,就像母親之於她的生活;為了更寬闊的人生道路,選擇會帶來喜悅、悲傷、勝利、失敗、苦難、安慰,還有更多必然的改變。
母親在真誠的省視中,靜靜地釋放了自我,從努力穩定生活中,得到了真正的自由。我們都該學習她對「此時此刻」(the here and the now)的思考和態度。藉著《來自大海的禮物》的寫作,母親不僅找到自己的處世之道,也為世人提供了一種新的生活視野。我十分欣慰五十週年紀念版即將發行,相信這本書能帶領新的世代追尋母親智慧的腳步。
麗芙‧ 林白(Reeve Lindbergh)
聖約翰斯伯瑞,佛蒙特州
二○○五年三月
【序言】五十週年紀念版序文/麗芙‧ 林白
母親這本著作出版已經超過五十年了,算一算從那時起我應該也讀過五十次了。《來自大海的禮物》初版那年我才十歲,如今五十週年紀念版面世,而我已邁入六十。我得羞愧承認直到二十多歲我才第一次打開這本書, 這對許多作家的孩子來說應該不奇怪,不論他們的父母名聲多麼響亮。而如今我每年至少會重讀一次這本書,有時候會讀上兩次或者更多。
這麼長的時間以來,我不曾對母親一九五五年出版的這本著作失去新鮮感。書中的智慧至今仍適用於我的生活,而且契合多年來我從母親身上學到的一切。...
目錄
推薦序|來自大海的禮物 蔡穎卿
推薦序|山徑索語 梁寒衣
序言|五十週年紀念版序文 麗芙‧林白
前言|大海送我的珍貴禮物
第1章 海灘──學習接納的智慧與力量
大海要人們學會耐心和信心,
像那坦蕩的沙灘,
始終靜靜地接納著它所送來的每一份禮物。
第2章 峨螺殼──簡單生活帶來身心和諧
我在海濱的生活中,最先學會的就是「捨棄」的藝術,
也逐漸擺脫了人心的虛偽,
我學會了摘下面具。
第3章 玉螺──藉由獨處與創造充實心靈
透過自我內在的創造過程,
如在清晨插一盆花、寫一首小詩或是默默地祈禱,
能在忙碌的一天中給予自己幾許安寧的片刻,
讓自己有向內尋求和拓展的機會。
第4章 櫻蛤殼──單純而不受牽制的親密關係
讓我們向甦醒的靈魂道早安
它們彼此相視,沒有恐懼
因為是愛、相互之間的愛掌握了一切
讓我們擁抱一個共同的世界;同時
每個人都擁有屬於他自己的世界,每個人都自成一個世界
第5章 蠔殼──中年時期的考驗與契機
在中年時期,人們除去了有形的奮鬥、世俗的野心及物質的累贅,
終於可以自由地實現久被忽略的自我,
讓智慧、心靈及天賦得以恣意發揮。
第6章 葵螺──兩個自由而完整個體的結合
美好的人際關係,就像兩個舞者一樣,
只需輕輕地碰觸而無需緊抓對方,
依循相同的節拍起舞。
第7章 幾只貝殼──選擇另一種生活方式
島上的生活成了我檢視自己的一面鏡子,
它將引領我開發出另一種生活方式;
盡可能地簡化生活,真切地了解生命。
第8章 別了,海濱──帶回大海的智慧
海濱的浪濤聲至今仍然在我耳際迴盪不已,
彷彿對我訴說著:耐心、信心、坦率,以及孤獨、無常。
這些正是大海給予我們的啟示。
作者後記|重新再看《來自大海的禮物》
譯者後記|好書不怕時間琢磨
推薦序|來自大海的禮物 蔡穎卿
推薦序|山徑索語 梁寒衣
序言|五十週年紀念版序文 麗芙‧林白
前言|大海送我的珍貴禮物
第1章 海灘──學習接納的智慧與力量
大海要人們學會耐心和信心,
像那坦蕩的沙灘,
始終靜靜地接納著它所送來的每一份禮物。
第2章 峨螺殼──簡單生活帶來身心和諧
我在海濱的生活中,最先學會的就是「捨棄」的藝術,
也逐漸擺脫了人心的虛偽,
我學會了摘下面具。
第3章 玉螺──藉由獨處與創造充實心靈
透過自我內在的創造過程,
如在清晨插一盆花、寫一首小詩或是默默地...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