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馬歇爾博士為你介紹本書:
為誰而寫?
對於管教如果你備感壓力,本書可以幫助你減輕壓力;如果你是教師或為人父母,本書更是派得上用場。
涵括範圍?
本書涵括教育、養育與個人成長三個領域,對實際存在於各領域的問題提供了實際的解決之道。在聖路易舉行的品格教育會議中,有位教師過來找我,賦予了堪稱是對本書最典型的評論:「今天我跟你學到了很多,我會拿來用在我那正值青春期的女兒身上。」
觀念適用範疇?
本書所有的策略適用於任何教室、學校、科目、年級與年輕人或年輕族群;其中絕大部分也可運用在親子、夫妻、指導者與被指導者等各種人際關係上。
策略運用時機?
所有建議均可立即付諸實行。
本書立意?
經過二十四年來從事諮詢、輔導、指導與管理的工作後,我重返教職,不意卻深受震撼。社會與年輕人都變了,成人卻還在使用對現今許多年輕人不再管用的方式。
以下是我學到的三個例子:(一)一味要求學生順從,可能會造成他們的抗拒心理,甚至會起而反抗;然而,若把焦點放在責任上,順從卻是自然而生的副產品;(二)使用規則,只會把自己置於警察的位置,而不是輔導者;(三)你可以控制一個人,但你無法改變他。人能自己改變自己,而高壓手段是影響別人改變最徒勞無功的做法。
我們的公民民主是因為責任感才得以延續,但現今許多年輕人並未展現出這樣的責任心。為此,我發展出一套在課堂上運用的方案,以解決今日教育的毒瘤──管教問題。
然後,我開始在各個研討會上分享我的方法與策略,而「你有著作嗎?」成了我最常聽到的問題,本書於焉誕生。
本書的閱讀方法?
本書的每一章皆可獨立閱讀,無需按照特定順序。舉例來說,如果你的當務之急是要了解並實踐減少壓力與非高壓的管教法,可直接翻閱第三章,閱讀。
第一章告訴你如何減少壓力
本章指出三大實踐法則:正向的力量、提供選擇以激勵自主,以及反思與自我評估的重要性。最後並以一項練習作為總結,展現出實踐上述法則不單會讓生活更成功,也更令人滿足。
第二章是關於激勵他人
我們在試圖影響他人時,背後往往有某個理論依據。本書先說明不同的理論,指出外在與內在動力的差異。然後討論獎賞與懲罰,以及為何這兩者是激勵手法的一體兩面。接著強調的效果。最後討論心態,因為觀點會驅使動力。
第三章著重於培養責任感
詳述一種以內在動力為基礎的非高壓管教方案,讓年輕人想要負起責任來。這套方案很容易實行,主要分成三大部分:(一)教導四個重要觀念;(二)當學生表現出不負責任的行為,檢查他們對概念的理解程度;(三)當有孩子不斷搗蛋,要拿出權威但不動用懲罰。
第四章致力於促進學習
本章從討論學習氛圍開始,提出增進教師與整個班級、學生之間,還有教師與個別學生關係的建議。本章也提供班級會議、合作而非競爭的優質學習,以及減少完美主義的策略。最後則以探討因應衝動與憤怒管理、解決衝突和面對棘手學生的具體策略作為總結。
第五章描述教學的基本法則
本章的主題有左右半腦模式(包含心智地圖)、多元智能、學習模態、情緒、風格、課程規劃、智力水平、教學問題、小組提問策略、使用關鍵字來架構問題與陳述,意象化、故事、後設認知、感官、對於輔助回想和記憶的額外建議、雷射學習(laser learning)、開創性的轉變、班級經營與回家作業。
第六章提供養育子女的基本做法
本章主題包括練習正向、提供選擇、鼓勵反思、使用有效的問題、藉由傾聽學習、限制說教與指點、檢查假設、專注在重要的事情上、請孩子幫忙、認知隱含的訊息、培養責任感、展現個人責任心、維持標準、拿出權威但不動用懲罰、交由孩子主導、教導因應衝動的程序、介入手足之間的爭吵、意識到性別差異、多認可少讚美、尊重回家作業、做得多不如做得巧、栽培孩子的天性,以及享受為人父母的喜悅。
後記──商業:不良的學習模式
政府、商界甚至是教育界的先進人士常拿教育與商業做比較。學校被比喻為職場,學生是顧客,並以責任義務來評量成果。然而,把青少年的學習經過與成人賺錢的過程相提並論無疑是引喻失義。美國漫畫角色白大梧(Dagwood Bumpstead)曾如此形容套用商業模式的學習:「是呀,如果不仔細思考,的確是很有道理。」
本書特色
適用所有小小孩、大小孩和成人的全齡教育經典
大人別當控制狂!
責任和自律才會在孩子心中滋長
拿出權威,無須動用賞罰;用對方法,管教也能變得很溫柔!
小霸王和叛逆青少年,讓你身心俱疲快抓狂嗎?
小貼紙和成績獎勵金,讓孩子變得斤斤計較嗎?
美國知名教育家馬歇爾博士告訴我們:孩子無須賄賂就能表現出責任心。
管教孩子時,別讓情緒暴走!
拒絕讓孩子在「威脅利誘」的環境中長大,
善用「正向、選擇和反思」三大減壓原則,你能看到孩子多麼渴望向上;
透過「責任感提升體系」,你會發現孩子比想像中更懂得自我約束;
嘗試「提出有效的問題」,你將為孩子的智慧和創意感到無比驕傲!
◎本書提供全方位管教策略:
.品格提升:正向的力量
.自律訓練:提供選擇,激勵自主
.促進學習:減少完美主義
.人際關係:彬彬有禮的行為
.班級經營:合作而非競爭
.家庭教育:多認可,少讚美
作者簡介:
馬文‧馬歇爾博士(Dr. Marvin Marshall)
馬文‧馬歇爾博士是一位國際演說家,也是教師指導員。他讓大家看到,如何用不帶高壓也非放縱的手法,就能促進責任感和學習。
他的文章涉獵管教、社會發展、人類行為、動力與促進學習等課題,並已跨國出版。
他在教育領域的專業經驗完整,經過二十四年在教育領域的歷練,馬歇爾博士回歸課堂教學,並發展出責任感提升體系。這套體系目前橫跨了整個教學系統,從鄉村、郊區到都市的學校,小如托兒所,大如高中,都可見到它的運用。它的策略也同樣適用於任何家庭與少年環境。
就私人領域方面,他喜歡戲劇與音樂,閒暇之餘以吹奏蘇格蘭風笛為樂,並曾擔任風笛指揮,領有蘇格蘭格拉斯哥的風笛學院證書。
譯者簡介:
林雨蒨
澳洲墨爾本大學亞洲研究所畢,曾任路透新聞編譯,現為專職譯者和兩個孩子的媽,近期譯作有《騙你騙到愛上你》、《白狗的最後華爾滋》、《追尋失落的玫瑰》、《天使遺留的筆記》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幾封值得一讀的來信
一位家長的體驗
當我帶的小學剛開始導入責任感提升體系時,我有點擔憂這樣的制度在班上運作的情形。我總覺得自己早在班上創造了一個積極的學習環境,而且老實說,這套體系看來只會成為班級經營檔案中,另一個短暫的流行玩意兒。
然而,拜讀過馬歇爾博士的《不給糖,也會乖》後,我了解到,如果要在班上實施這套學說,必得先在家裡試用看看。身為兩名青少年的母親,創造一個無壓力的環境真的很吸引我。我跟孩子討論家中的壓力,並且分享我打算「試用」在他們身上的學說。
那天稍晚,我聽到女兒用力摔門,並且放聲對弟弟大吼。以前,我會衝進去干涉,不加思索就對狀況做出立即反應。這次,我卻開始平靜地使用這樣的問題:「妳現在的行為有用嗎?」我女兒停下動作,看著我說:「哦,這就是妳在學校用的管教招數,對吧?好吧,沒用!我的行為沒有用。」我又問:「妳現在的行為有沒有符合家裡的標準?」她嘆口氣:「沒有。」我說:「妳可不可以告訴我,家裡對於大吼大叫的規定?」她對我說,家裡不准吼叫,如果有話要說,就必須心平氣和地說。最後,我說道:「嗯,那妳覺得我們應該怎麼處理?」
我要她回房去,然後想想我們應該怎樣處理她跟弟弟之間的事。過了一會兒,她回來說要跟弟弟談一談。她為大吼大叫一事向弟弟道歉,然後給了我們一份她認為自己應該要承受的後果清單。她開始條列清單:「我想,我應該三個星期不准用電腦,或是不能講電話,或是不能跟朋友去看電影。」我們全都嚇了一大跳!
說真的,這是她第一次如此平靜地真正負起應有責任。隨後的三星期可有意思了,我們聽到她接電話時這麼解釋道:「我現在不能講電話,因為我爸媽……,我的意思是,這是我給自己的限制。」自從在家裡導入這套體系,生活變得有趣多了。事實上,孩子的確知道自己身負的期望,而讓他們負起更多的責任,使我們所有人的生活更為平和。
謝謝你,馬歇爾博士。
──阿拉巴馬州,維斯塔維丘
溫蒂.霍爾
一位小學老師的體驗
採用新體系的第二天,就發生了一件奇蹟。在席地而坐的說故事時間,過去一整年來都讓我頭痛不已的學生,選擇回到座位好好反省(而不是到外頭走廊),因為他不到十分鐘就打了五次嗝。
我對他說,他選擇坐回座位可以,但還是不能讓其他人分心。他同意了,兩分鐘後,當他又開始大聲打嗝,我說他一定是改變主意,想要坐到外頭。他提出抗議,但我問他,決定要干擾班上同學的人是誰?
他難為情地說:「是我。」然後便靜靜地走出教室。處理這個孩子的問題時,以往從來沒有這麼簡單過。更神奇的是,回到教室後,他自動說道:「克拉克老師,我對自己在說故事時間時的行為真的很抱歉。」我跟班上同學都驚訝不已,所以我問:「你知道這是什麼層次的行為嗎?」他不知道,所以我跟大家說,這是層次D,是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同時也關切他人的民主行為。
我要感謝這套體系讓我重拾一些理智,這是我教書生涯的第四年,在接觸這套方法以前,我已開始在想,五十六歲才展開這份新職業可能超出了我的負荷,但現在,我覺得自己可以再好好教上十年的書。謝謝你。
──加州柏克萊
蕾秋.克拉克
一位一年級老師的體驗
我教書教了二十九年,大多是在一年級。今年,我學到了責任感提升體系。我告訴學生行為層次的分類,也模擬了學校場景中各種行為層次的狀況。
當時是學期的第五週,而在星期二上午,我們要在媒體中心進行一對一的閱讀技能測驗。我們到了中心,卻發現測驗進度落後了,所以我只好讓全班先回到教室。不用說,回到教室,準備上前完成朝會時,班上很快陷入無秩序的狀態。他們開始抗議有人坐在自己位置上,或是位置不夠之類。此時,有一個對我來說較具挑戰性的學生看著我,用壓過其他學生的音量大聲說:「這是層次A的行為,對不對?」
我只是點點頭,但很多孩子聽到他的話了,而接下來發生的事真是令人驚詫。所有孩子都在圓圈裡找到位置,不再喧嚷,並且雙手「交叉」放在膝蓋,閉上嘴巴,眼睛看著老師。我深受感動,這套體系真是我的減壓器!
謝謝你,馬歇爾博士!
──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喬治湖小學
瑪莉莎.馬修斯
一位代數老師的體驗
大約在開學前一週,我上網找尋讓班上同學保持積極主動的合適獎賞方式。我知道獎賞比處罰更有效,或者該說,我是這麼以為的。我搜尋了「管教獎賞」,結果出現了你的網站,我開始瀏覽你的網頁,馬上就入迷了。花了一小時閱讀你的網頁後,我決定今年要來試行你的體系。
我在開學的第二天向班上同學解釋了行為層次,而回家作業就是上網搜尋責任感提升體系。我們在第三天討論他們的觀點,而改變立即就出現了。經過二十五年的教學生涯,我首次發現自己對學生的信心不足。身為控制狂的最高女祭司,我必須學會後退一步,讓他們有機會分析自己的行為,自行做出有責任感的回應。
我的代數班級氣氛變得成熟、自律、有禮,而且樂於助人。之後,我再也不曾因為想要控制所有學生而在一天末了感到筋疲力竭。再也沒有敵對的衝突!
現在,學生顯現出來的成熟態度不時會讓我大受感動。我已從控制學生轉而信任學生。
謝謝你的網站、你的書,還有你正確可靠的管教法則,讓我成了一個更為心平氣和,也比較快樂的老師。
──馬里蘭州克勞什維爾
莎朗.麥爾斯
一個關於成績與獎賞的故事
我的名字是喬治.歐菲,就是來自南達科塔州,曾經告訴你一個有關男孩與獎賞故事的人。男孩的父親在孩子每拿到一個甲,就給他五美元。以下就是故事內容:
我見過一個五年級的父親,每當孩子的成績單出現一個甲,就給他五美元。第一次成績單上,孩子拿到八個甲,於是得到四十美元。
第二次的評量週期在一月結束,成績單在二月初寄到家。那位父親非常生氣,因為他的孩子只拿到一個A、兩個B,其他都是C。
跟這位父親會談時,我建議請他兒子進來,以了解問題所在。那名男孩來到我的辦公室,坐了下來,我們開始談話。我第一個問題是:「你這次成績為什麼會退步這麼多?」男孩馬上就回道:「我又不需要那筆錢!」
坐在椅子上的父親重重往後一倒。
名人推薦:幾封值得一讀的來信
一位家長的體驗
當我帶的小學剛開始導入責任感提升體系時,我有點擔憂這樣的制度在班上運作的情形。我總覺得自己早在班上創造了一個積極的學習環境,而且老實說,這套體系看來只會成為班級經營檔案中,另一個短暫的流行玩意兒。
然而,拜讀過馬歇爾博士的《不給糖,也會乖》後,我了解到,如果要在班上實施這套學說,必得先在家裡試用看看。身為兩名青少年的母親,創造一個無壓力的環境真的很吸引我。我跟孩子討論家中的壓力,並且分享我打算「試用」在他們身上的學說。
那天稍晚,我聽到女...
章節試閱
獎賞
孩子無需賄賂就能表現出責任心。
獎賞和認可是很棒的鼓勵性措施。然而,為了我們所期望的行為標準去使用它們會適得其反。表現適當就給予獎賞會鼓勵孩子有依賴性,這個程序與提高責任感完全背道而馳。
以獎賞作為鼓勵性措施
獎賞是一種激勵孩子的手段。舉例來說,分數是一種激勵手段,可以促使學生上課時用心聽講,下課後認真念書,完成回家作業,以及其他為了達到「好成績」這個目的所做的事。然而,學校裡有很多學生相信,就鼓勵性而言,「好成績」本身並不具備激勵人心的力量。獎賞只對有興趣付出努力以得到它們的人有效。
知道這一點可以幫助師長們了解,為何有些年輕人不願多花點力氣去提升他們的學校成績。與其說是分數,學習才應該是動機。傑若米.布魯納(Jerome Bruner)在他的經典著作《教育的歷程》(The Processof Education)中也指明:「理想上,對於教材的興趣才是最佳的學習刺激,而非分數或是未來的競爭優勢之類的外在目標。」(布魯納,一九六一,p.14)
以認可作為鼓勵性措施
認可具有鼓勵和推動的作用,孩子因此得到了賞識,而且沒有讚美的壞處。讚美是有代價的。它暗示年輕人的言行舉止若是不如成人所期望,便得不到成人的接納,不具價值。用「我喜歡……」起頭的句子會鼓勵年輕人為取悅成人而表現。相對,認可只是肯定,促進的是自我滿足。
注意以下幾個例子之間的差異:「你對弟弟的態度讓我好高興」相對於「你真的很為弟弟著想」。「我喜歡你做事的態度」相對於「從你的工作看得出來你很努力」。「我非常以你的成績為榮」相對於「從你的成績看得出來你把書念得很好」。前者是讚美,後者是認可。
有兩個特點通常可以決定你的話是讚美還是認可。一是讚美通常會提到自己,例如:「我非常以你的……為榮。」或是:「我喜歡你……的方式」。二是讚美的人自以為高人一等。同樣的情形你不會對成人說,那對青少年開口讚美之前最好三思。
獎賞我們所期望的行為標準
學生若表現出我們預期的行為便會得到獎賞,那麼我們傳送出的訊息是有問題的。在學校或家庭以外的世界,沒有人會因為做了適當的事或是別人所期待的事而得到獎賞。看到紅燈停下來或是遵守交通規則穿越馬路都不會讓你得到獎賞。
獎賞良好行為暗示小孩的是:乖乖聽話就可以得到回報。年輕人很快學到,原來「乖」是可以討價還價的,可以是有條件的,因此在廣義上具有商業價值。從「我如果聽話可以得到什麼」和「那我有什麼好處」之類的話中,不難理解到這一點。
給予這類的獎賞並不會促進道德養成。好或壞,對或錯,公義或是不公義,道德或是不道德之類的價值觀都沒有被考慮進去。贏得獎賞變成動機,讓「這樣好嗎?」和「這麼做是有責任感的嗎?」等問題的效用盡失。
一個行為只要受到獎賞便屬良好的行為,蘊含了「我得到獎賞,所以我正在做的事一定很好」的錯誤價值觀。對適當的行為給予獎賞則暗示這類行為並非理所當然應該要做的事。此外,獎賞我們所期望的行為標準,等於剝奪了學生做很有社會責任感且正確之事時會有的滿足感。
獎賞也會影響性格的發展。多倫多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和其他地方所做的研究顯示,從長遠來看,人們較少因為很有社會責任感的行為得到了外在的獎勵或是賞識,從此便誓言助人、關懷和分享。(柯恩,一九九七年五月)
總體來說,社會期待學校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但獎賞我們所期待的行為卻會造成反效果。年輕人不需要賄賂就能有合群的表現或是行為端正。他們是真心想表現得合群又行為端正。這可從請求年輕人幫忙這樣簡單的策略中得到佐證。如果你看起來真的很需要幫忙,向他們提出要求時很少會遭到拒絕。
使用獎賞的原因
獎賞之所以會被使用,是因為它們會帶出順從的態度。一位小學老師走向一群正在做作業的學生,說:「我好喜歡會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的男孩和女孩。」當然,他們會做他們該做的事。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愛他們的老師。然而,注意老師說這句話的同時也傳達了另一個訊息。「除非你做該做的事,否則我會放棄教你。除非你乖乖聽我的話,否則我不會喜歡你,不會當你的朋友。」注意這個評論是如何在無意間將學生的動力從做該做的事的喜悅轉變成取悅老師。
獎賞的成效既快速又容易。遊戲、電影、自由時間和巧克力糖操縱年輕人表現出良好的行為。但效用能維持多久呢?答案是:遊戲玩完,電影結束,用完自由時間,吞下巧克力糖就沒用了。態度和承諾大多沒有改變。
使用獎賞的另一個原因,在於我們太過仰賴刺激─反應式的心理來改變人類行為。這種「外在」心理途徑,是基於用在動物身上的方式也可激勵人類的理論,還有人類和動物很像,一樣能接受訓練。這種訓練概念讓人聯想到訓練小狗的人。主人心想,狗一弄髒地毯,他就要帶狗到弄髒的地方,把牠的鼻子往地毯上推,用報紙打牠的屁股,再把狗從廚房的小門推出去到後院,因為那裡才是狗應該便溺的地方。當然,你可以猜到發生了什麼情況。過了三天,狗還是會在地板上大便,只是上完後會從廚房的小門往外跑到後院。這隻小動物沒有學到主人要牠學的事情,但知道要遠離現場。
我們使用獎賞也是因為我們愈來愈相信它們是有必要的。德州休士頓附近一位名叫凱洛琳.爾黎(Carolyn Early)的老師告訴我,她帶的七年級班上有位家長堅持,只要他的兒子沒有在班上發出唱歌之類的干擾噪音,老師就要給予正面的批註。認為這種刺激──反應式的做法對改變行為是有效的,抱持這種想法的人不只有該名父親;許多師長都抱持同樣的信念。
讚美是一種用來增加年輕人自尊的主要策略,一如讓小孩圍坐一圈並彼此讚美時的景況。好聽的話會讓我們感覺良好,但這些感覺是一時的,不會大幅改變你對自我的認知。自我認知與個人能耐的觀感有關。如果價值感不是來自於學生的內心,即使是正向的外在訊息都只會得到表淺的解讀。
我們有時並不是全然清楚自己的動機,但年輕孩子卻能敏感察覺。連年紀很小的小孩都能感受到大人的不真誠和操縱。好比幼稚園生把教師才剛滔滔不絕講過課的講義紙揉得皺巴巴卻得到讚美時,旁邊的學生就有可能說:「她那麼說只是為了讓你乖乖聽話。」教師的眉頭皺起來了,因為她的一番好意竟然造成反效果。
當我們固定給予獎賞,如同試圖提高學生自尊時我們常有的做法,獎賞會變得具有競爭性質。年輕學生比較和計數他們得到的貼紙和讚美,由此而生的競爭心態對提高自尊是適得其反。比較總是隱含著一種目的或是目標,不論是生理、情緒或是心理上的,也不論這個目標對那個人好或不好。透過比較而去努力得來的自尊,最後幾乎總是會導致自我貶抑和貶低,因為目標總是有可能無法達成。當一個人得不到成功或是相信別人比自己更優秀時就會如此。即使是提高了自尊,一時感覺良好,那種感覺也是有條件的,而為了要維持那樣的感覺,這個人必須攻克一個又一個的目標,於是便得不斷地努力。
此外,自己跟自己比較可能會令人心生焦慮,因此也不是好事。因為比較,你或許會覺得自己還不夠成功,跟著出現沒法改變或進步的悲觀信念,而這會造成你放棄努力,結果自然是更低的成就。這是為何自尊對軟弱、遲緩、有所不足,或是沒有天分的人來說是個致命傷。不幸的是,這些人正是師長們意欲提高自尊的對象。
比較的心態還有一個沒有公開明講的目的,那就是當個傑出者。然而,自尊和自我比較會讓人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因此可能會不經意地與他人疏離,導致人際關係的毀壞。對成就的需求提高的同時,與他人互動的需求就減少了。此外,當目標未被實現,導致自尊上不好的感受,或者沒有產生良好感受的時候,其他人可能會因為你的自我貶抑而開始不尊重你,令你失去尊重、友誼或愛。
無條件的自我接納,才是我們應該要達成的目標。「不自我接納」的真正意思是,人會譴責自己,感覺自己不夠格。當行動受到認可,而不是人受到認可時,反而更能達到無條件的自我接納。成就的本身就會帶來自我接納和自我滿足。無條件的自我接納會連帶著讓你接納他人並與他人產生連結,並因此導向更好的人際關係。
密西西比的洗衣婦奧莎拉.麥卡迪(Oseola McCarty)因為捐了十五萬美元給南密西西比大學而聲名大噪,她說:「如果你想要有自豪的感覺,就必須做能讓你引以為榮的事。」自尊永遠都是念頭和發自內心行動的結果。
關於獎賞的附帶考量
獎賞也是一種懲罰。當甲乙兩生做出同樣的行為,教師卻只讚美甲生時,這種口頭獎勵是有反效果的。當教師說:「我好喜歡華倫斯這麼乖乖地坐在位子上。」對華倫斯並不是好事。事實上,完全相反的事情發生了。不僅學生看得出來你試圖操縱他們的行為,華倫斯也會受到同學的排擠。教師的評語在他來說感覺像個懲罰,特別是他若是那種會因為公開認可而備感困窘的學生。在這方面,教師嘉許行為改善的學生反而導致該生立刻故態復萌,也是常見之事。有些學生就是不喜歡被特別點出,不然就是教師的評語與孩子的自我形象產生矛盾,孩子不得不為了強化自我認知而回歸平常的行為模式。
獎賞會改變動力。這是使用獎賞時最需要銘記在心的行為準則。小學高年級一直到高中的教師都知道這一點,因為學生最常問他們的問題就是:「考試會考這個嗎?」以及:「這個算不算分?」學生已經不是受到好奇、挑戰或是學習的喜悅所驅動,他們的動力轉向成績這個外在的獎賞,只想在教師做評估時表現良好,而非以學習的本身為動力。此外,顯而易見的是,愈是強調成績這種外在獎賞,學生愈是會尋求最易獲得獎賞的捷徑。
這很弔詭。許多學生表現出一個情況:我們愈是獎賞他們做某件他們原本不想做的事,他們愈有可能對那件事失去興趣。(柯恩,一九九七年二月)換句話說,愈是著重於外在的行為動力,學生對自己在做的事情愈是興味索然。戴西的說法是:「停止賄賂就停止表現。」獎勵學生閱讀就是個典型的例子。當學生為了金錢或是某種獎賞閱讀,他們對於閱讀的長期興趣卻會降低。儘管為了得到獎品,他們產生了閱讀的動力,但收到獎品之後卻會把書丟在一邊。
愈是強調成績,創意也就愈低。隨便哪一群學生都能證明這一點。給學生一項作業,讓他們知道你很想看到他們能發揮到什麼程度,同時清楚表達你不會計分。然後再給學生另一項類似的作業,告知他們這項活動會計分。你會親眼目睹創意的減少。
獎賞的另一個特質是促進競爭。第四章在合作而非競爭的優質學習那一節裡,會進一步檢視這個概念。但這裡有個值得注意的重點:一個人是在排擠了他人之後才贏得獎勵。不可能每個人都是贏家。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意識到合作對建立和維繫一個學習團體是不可或缺的。《科倫拜事件後的沉思:學校能做什麼?》(Musings in the Wake of Columbine: What Can Schools Do?)的作者認為:「在我們讓學校與學生建立密切關係,學生看重團體並自覺受團體的歡迎以前,我們認為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出現下一個科倫拜。」給予外在的獎賞不可避免地會導致競爭,而非配合和合作這兩個建立學習社群的關鍵因素。
針對期望的行為標準給予外在的獎賞會提高小孩的自我價值,卻促進不了自主行為不可或缺的價值觀。
使用外在獎賞的成人著重於行為的改變,而不在於發展價值觀。就算把價值觀也考慮進去,它們頂多也只是次要的。
當成人用糖果或是其他東西獎賞小孩做事,例如完成我們所期待的工作、善待他人,或是行為端正,所增強的會是小孩的自我價值,而非成人希望灌輸的價值觀。
儘管大多數年輕人會為了獎賞而去做成人希望他們做的事,但成人在促進孩子的責任感、正直和值得信賴等價值觀的培養方面,卻是原地踏步。
重點
人只有在對獎賞感興趣的時候,獎賞才會是個有效的鼓勵措施。
認可是比讚美更有效的鼓勵措施。
使用獎賞時要記住的首要行為準則是它們會改變動力。贏得獎賞反成了動機。
獎賞端正的行為教導小孩的是只要乖就會得到回報。這是個錯誤的訊息。社會並不會對期望的行為標準給予獎勵。
在促進內在動力以提高責任感,還有正向的價值觀方面,獎賞適當的行為只會造成反效果。
獎賞
孩子無需賄賂就能表現出責任心。
獎賞和認可是很棒的鼓勵性措施。然而,為了我們所期望的行為標準去使用它們會適得其反。表現適當就給予獎賞會鼓勵孩子有依賴性,這個程序與提高責任感完全背道而馳。
以獎賞作為鼓勵性措施
獎賞是一種激勵孩子的手段。舉例來說,分數是一種激勵手段,可以促使學生上課時用心聽講,下課後認真念書,完成回家作業,以及其他為了達到「好成績」這個目的所做的事。然而,學校裡有很多學生相信,就鼓勵性而言,「好成績」本身並不具備激勵人心的力量。獎賞只對有興趣付出努力以得到...
目錄
序
關於本書
作者介紹
再版序
一位校長的體驗
啟蒙書
課程、教學、班級經營和管教
幾封值得一讀的來信
謝辭
引言─牛犢小徑
1. 減壓
2. 動力
3. 提升責任感
4. 促進學習
5. 教學
6. 養兒育女
後記
附錄
序
關於本書
作者介紹
再版序
一位校長的體驗
啟蒙書
課程、教學、班級經營和管教
幾封值得一讀的來信
謝辭
引言─牛犢小徑
1. 減壓
2. 動力
3. 提升責任感
4. 促進學習
5. 教學
6. 養兒育女
後記
附錄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