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歷史和人性的鑰匙 揭開潛伏的歷史規則
歷史的殘酷往往超出人的想像,王朝興替的背後最怵目驚心的真相。
一個王朝的興替,如同潮漲潮落,終究是有始有終。興旺的原因各有不同,但衰敗滅亡時卻都是一樣的。在這宏大歷史背景之下,皇帝、外戚、宦官、文人等各類人群的存在,掌握了整個國家朝代輪替的關鍵,為了爭權奪利?為了江山美人?還是為了永垂不朽的霸業?迷霧般的歷史,在時間轉輪下,愈顯複雜難辨,透過層層剖析,抽絲剝繭,方能一窺其中秘辛。
從春秋戰國、秦、漢、唐、宋、明、清等歷代史說,分章節介紹了這些朝代的重大事件、興衰榮辱,穿插記述了諸多因時制變、運籌帷幄、縱橫捭闔的精彩人物。中國歷代王朝的興亡與成王敗寇背後的原因,在本書中完全解謎!
本書特色
1. 作者對於研究和瞭解中國歷史有著深刻的意義。鑒於原文為文言文,為了讓讀者便於閱讀,保留原文原意下對此書進行了編譯、改寫。
2. 迄今為止唯一一本全面解說中國黨爭的白話專著,它詳細記錄了自先秦至清末各個年代的黨爭經過。
3. 參考了諸如《資治通鑒》、《中國通史》等一系列的史學專著,力求做到描述的準確性、真實性和生動性。
4. 挑選了各時代中的重大黨爭事件,並詳細描述了它的成因、經過和結果。
5. 生動地塑造人物形象,適當地插入一些相關人物的趣事,增加本書的趣味性。
6. 對於各個時代中利益相互衝突的集團主張及他們對當時社會的影響,做了大量的擴展和補充介紹。
作者簡介:
王桐齡(1878-1953)
我國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號嶧山,河北人。清末考取秀才,曾兩度留學日本,一九○七年畢業於東京第一高等學校,一九一二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文學系,獲文學學士學位。他是我國第一個在國外攻讀史學而正式畢業的學人。曾任北京政府教育部參事,後應聘為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務主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改為北京師範大學後,出任教授;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其間曾任系主任,並先後在北京法政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任課,先後擔任中國史、東洋史課程,並創辦志成中學。王桐齡從事歷史教學近四十年,桃李遍天下,著譯豐碩,有《中國史》、《東洋史》、《中國民族史》、《中國歷代黨爭史》、《儒墨之異同》、《局儉堂詩存》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讀者推薦:
第一本白話黨爭專著,敍述十分詳細,很多歷史事件和故事都是不常見的,文章也很生動有趣。
史料很鮮活。故事好玩。故事講述全面,兼具了各朝代的風土人情與坊間習俗。當然更多是強有力的社會現實意義,全景式地披露了當時社會的官場心態,期間關係錯綜複雜,有看得見的,也有看不見的,深陷其中的人們尋求出路,兢兢戰戰,無時無刻不充滿恐懼和不安。然而所有的事件只是手段,「道」才是真正的目的。中國的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讓人慨嘆:歷史深深深幾許。看得越多越讓我覺得實在是管中窺豹,但也堅信其實這些古老的文字中蘊藏著巨大的力量,只等著後人去挖掘、運用。 總之,要瞭解和理解中華文化,一定要仔細閱讀此書。
名人推薦:讀者推薦:
第一本白話黨爭專著,敍述十分詳細,很多歷史事件和故事都是不常見的,文章也很生動有趣。
史料很鮮活。故事好玩。故事講述全面,兼具了各朝代的風土人情與坊間習俗。當然更多是強有力的社會現實意義,全景式地披露了當時社會的官場心態,期間關係錯綜複雜,有看得見的,也有看不見的,深陷其中的人們尋求出路,兢兢戰戰,無時無刻不充滿恐懼和不安。然而所有的事件只是手段,「道」才是真正的目的。中國的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讓人慨嘆:歷史深深深幾許。看得越多越讓我覺得實在是管中窺豹,但也堅信其實這些古老...
章節試閱
第二節 法家的崛起
在儒學與道學爭雄於南北的時候。法學家也在齊國興起了。
齊國是依靠大海興起的國家,從世界歷史看,齊國的興起與古希臘興起大致處於同一階段,是古代世界東西方文明的璀璨明珠。齊國之所以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和"戰國七雄"之魁,除君明臣賢、重民務實等原因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地制宜,因時變革,依據沿海地理優勢,重視海洋資源開發,傳承、弘揚海洋文化。齊國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利用海洋的民族之一。約5000年前,山東沿海居民就已經"煮海為鹽"。在數千年經略海洋的過程中,處於山東半島的齊國,繼承了利用海洋的歷史傳統,從而創造了鮮明的海洋文化,在中國海洋文化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基於這樣的歷史背景,齊國產生過兩種觀念:一是國家觀,二是世界觀。國家觀發展成了法家學說。世界觀發展成了陰陽學說。
法家的創始人是管仲。他輔佐齊桓公創立霸業,是春秋時期的大政治家。他處的時代正是列國並峙,互相征戰不休。他的祖先是姬姓的後代,與周王室同宗。父親管莊是齊國的大夫,後來家道中衰,到管仲時已經很貧困。為了謀生,管仲做過當時認為是微賤的商人。他到過許多地方,接觸過各式各樣的人,見過許多世面,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管仲注重經濟,反對空談主義,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授權讓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按土地分等徵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管仲改革的實質,是廢除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對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外交戰略也獲得成功。後來孔子感歎說:"假如沒有管仲,我也要穿異族服裝了"。就這樣使齊國成了"依法治國"的典範。《管子》這本書是治理策略的最好闡述。
到了戰國時代。群雄紛爭,一統天下勢在必然。最終統一天下的,不是強大的楚國,也不是殷實的齊國,而是起初並不起眼的秦國。
秦國的興起關鍵人物是商鞅。他就是遵循《管子》的治國理念來治理秦國的。
商鞅是衛國人,原來不叫商鞅,因為是衛國國君的後裔,所以叫衛鞅。他年輕的時候見衛國勢弱,就到當時最發達的魏國,給魏國的宰相公叔痤當門客。這個公叔痤是個知人善用的人,發現他是個人才後,推舉他為中庶子,一有大事,還總要與商鞅一起謀劃,並總是成功,公叔痤很器重他,打算引薦他做更大的官。只可惜公叔痤不久得了重病。就在只剩一口氣的時候,他還想為祖國和人民做點好事,於是向魏惠王推薦了衛鞅。怕魏惠王看不起衛鞅,公叔痤還特別囑咐魏惠王說"衛鞅雖然年輕,但他是當世奇才,他若做了相國,比我強十倍。你如果不用他,就把他殺了,以免後患"。
可就是這麼著,魏惠王還是沒聽進去,沒有啟用商鞅。可公叔痤卻因此留下心病了。按照他的邏輯,不用就得殺,那可太對不起衛鞅了。於是公叔痤又對商鞅說"我先公後私,如果魏王不用你,你趕快逃走,我已建議他殺你了"。
衛鞅則一笑了之,也不急著走。把公叔痤急的夠嗆,心想:小子,老爺子我是為你好。這可不是耍個性的時候,再不走,小命就沒了。
衛鞅見公叔痤真急眼了就解釋說:既然魏王不聽痤的話用我,那他也不會聽你的話殺我的。
果然,惠王認為商鞅沒什麼作為,這是公叔痤病重,在說糊塗話,因而,沒有用他,也沒有殺他。
這事兒過了不久,21歲的秦孝公登基了。根據《史記》記載,秦孝公當秦王的時候,崤山以東有六個強國,齊、楚、魏、燕、韓、趙不相上下。淮河泗水之間有十餘個小國。周王朝衰微,諸侯都靠武力征伐,爭相兼併。秦國地處偏僻的雍州,不能參加中原各國諸侯的結盟,不為各國重視,大家都用夷狄的態度對待秦國,還不時派兵侵奪其土地。秦孝公看到秦國外受強鄰欺壓,內有貴族專橫。於是決心奮發圖強,改變國家落後的面貌。為了尋求政改賢才,秦孝公頒佈了"求賢令"。一時間,各國的遊學人才都密集的出現在秦國,而秦國也很重視他們。這時候秦國各種學術思想都很發達,有淩駕於其他地方學術的趨勢。
衛鞅聽說秦孝公四下招賢,於是來到秦國,求見秦孝公。以一番變法圖強的宏論打動秦孝公,官拜左庶長,受命主持秦國的變法,改名商鞅。
變法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兒,然而商鞅缺鑽了文明發展中的空子。
據史料記載,秦久在西陲,儘管一直在抵抗犬戎等異族,但其生活狀態卻是和西戎一直處於雜居的狀態。秦以遊牧為生,與這些所謂的"夷狄"雜居,或者說,它本身就是夷狄。所不同的是,它積極地向中原靠近,而其他各族卻是一味地侵略和掠奪。所以《春秋·谷梁傳》把秦稱之為"狄秦",一口斷定"秦人,夷也"。秦與周邊戎狄這種既共處又鬥爭的複雜關係,決定了秦的文化風俗打上了濃厚的戎狄的烙印。這是秦的歷史,是褪不去的。
秦建國之前,乃至在春秋300多年的時間內,和諸夏各國幾乎沒有往來,完全處於隔絕狀態。這種局面直到春秋末年的秦穆公,甚至是秦孝公時代才被打破。也許是因為秦世代忙於與戎狄爭鬥和廝殺,沒有時間更沒有精力東顧,也許是因為黃河橫亙中間,淆山南北綿延,阻礙了交通,隔絕了資訊。不管怎樣,秦在文化方面幾乎沒有受到諸夏所謂的宗法文化的影響,卻是一個鐵定的事實。
由於受戎狄習俗的影響,秦人的文化和風俗一直是原始的,素樸的,或者說是野蠻的,保留著大量的母系社會的痕跡。《商君書》中說:秦人的野蠻在於其還沒有經過人文教化,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兩個人在一個床上睡覺。這在中原各國看來,簡直就是不可思議。《商君書》中還說:兒媳婦給孩子餵奶的時候,竟然不避開自己的老公公,撩起衣服來就喂,乳房袒露在外面。商鞅變法中有一條禁令是:"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可見,至少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還沒有孝悌之道和所謂的男女有別的觀念,公公、婆婆、兒子、兒媳婦、小叔子,大家都睡在一張床上。直到變法以後,才男女有別。"
男女無別,角色混亂,導致了秦人民風的開放。從王室貴族到普通百姓莫不如此。比如,秦宣太后,是秦惠文王的妻子,秦昭王的母親,曾一度權傾朝野,統治秦國將近30多年。但她又是一個私生活放蕩的女人,簡直到了人盡可夫的地步。他的丈夫秦惠文王死後,身為太后,寡婦之身,卻和義渠戎王偷情淫亂,還生了兩個私生子。這種事情在當時的秦國好像並沒有引起軒然大波和街頭巷議,史書中也沒有任何掩人耳目之辭。可見當時秦國的民風本就如此。《戰國策》上記載,宣太后包養了一個情夫叫魏醜夫,每天上朝的時候都把他帶在身邊,還大言不慚地向庭堂上的大臣宣佈:"我死了,一定要讓魏醜夫給我陪葬。"宣太后以一國太后之尊,公然宣稱要以情夫為之陪葬,這在史書的記載上僅此一例。
不僅如此,秦宣太后在各種外交場合還公然拿男女之間的苟且之事當例子。西元前299年,楚國攻打韓國的雍氏,韓國派使者向秦國求救兵。秦宣太后要脅韓國使者給秦國一定的好處作為出兵救韓的條件。她說:"我服侍惠王時,惠王把大腿壓在我身上,我感到疲倦不能支撐。他把整個身子都壓在我身上時,而我卻不感覺沉重,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樣對我來說比較舒服。秦國幫助韓國,如果兵力不足,糧食不多,就無法解救韓國。解救韓國的危難,每天要耗費數以千計的銀兩,難道不能讓我得到一點好處嗎?"(米蘭·昆德拉說,每一個女人身上都渴望有一個男人的重量。這個觀點也許是受了秦宣太后的啟發)這估計是《戰國策》中唯一的一個黃色故事,但竟然出自秦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太后之口,可見秦國民風之開放。
秦宣太后的言行令人想起後來的秦始皇之母趙姬,她先是與呂不韋私通相好,後來又有了情人嫪毐,但她把情人假扮為宦官,才敢將其帶入宮中淫亂。可見當時已有忌憚。她也與嫪毐生有二子,但幾年後,有人向秦始皇告密。秦始皇不僅殺掉了這兩個孩子,又誅殺嫪毐三族,還把太后遷到雍以示懲罰。同樣是太后生子,結局迥然不同,足見在商鞅變法初期,從太后本人到王公貴戚,並不在乎什麼婚外關係,也並不存在貞節觀念。婚外關係可以公佈於眾,寡婦生子也無可非議。
民風的彪悍,男女性事的赤裸和直白,導致了秦人婚姻關係混亂,不執行嚴格的一夫一妻制,貞潔觀念非常淡薄。秦穆公時,晉太子圉在秦國作質子,穆公把宗女懷嬴嫁給他為妻。不久,晉太子圉逃離秦國回晉。懷嬴沒有跟隨他,而是留在了秦國。於是秦穆公又把包括懷嬴在內的宗女五人嫁給晉公子重耳。重耳是太子圉的親叔叔。秦國讓重耳娶自己的侄媳,重耳認為這是違背禮法之舉,不願意接受。他的隨臣司空季子勸重耳不要拘小節,重耳才勉強答應。
秦人對男女情事的態度是自然的,開放的,淳樸的,或者說野蠻的。正因為秦人的思想觀念還未受到類似于中原各國所謂"禮俗"的"毒害",他們的欲望才得以像甘泉一樣滾滾地流淌。對於男女間的自由結合、離異,持有滿不在乎的態度,或者視為理所當然。《雲夢秦簡》中曾提到過之所以結婚,是因為自己的女人已經懷孕了。看來,當時的秦國,婚前同居發生性行為和未婚先孕已經非常普遍了,就像我們今天一樣。不過那個時代稱之為"野蠻",而我們今天稱之為"進步"罷了。
這就是秦國開放的民風。男女之別,長幼之分,父系血統的純正,對於這樣一個遊牧民族來說,可能是聞所未聞的東西。婦女生出來的孩子,到底是哪個男人的,秦人好像並不是太在意。
就是這樣的民風,所以秦國根本無法建立中原各國那樣的宗法禮制,也自然不可能出現所謂"父父、子子"的明確界限和上下等級觀念。而沒有以父系為核心的血緣倫理觀念,以父、長子關係為縱軸,夫婦關係為橫軸,兄弟關係為輔線的等級制度和血緣倫理思想也就不可能在秦國確立。這直接導致了秦國沒有形成一個龐大的特權宗室貴族階層。
雖然秦在建國以後已經由遊牧生活轉向了耕稼經濟,但秦國的文化、民風由於屬於上層建築的最後一塊堡壘,並沒有因此發生改變,而是繼續保留了與夷、狄雜居時期的遺風。歷史的發展總是讓人大跌眼鏡:這種變異式的怪胎,恰恰成就了秦國的輝煌;這種所謂的落後文化,這種所謂的粗獷、野蠻的民風,陰差陽錯,反而適應了時代的要求,讓秦在任用人才、銳意改革等各個方面都能放開手腳,以至於強大到無人能敵。而中原各諸侯國則在溫文爾雅的禮樂文化中,在一個龐大而頹廢的特權貴族階層中,積於孱弱,最終導致了滅亡。歷史有時候就是如此地詭異。
商鞅兩次變法主要內容如下:
西元前356年第一次變法,主要有下列幾點:
1.頒佈法律,強調"以法治國"要求國家官吏學法、明法,百姓學習法律者"以吏為師"。改法為律。強調法律的普遍性,具有"範天下不一而歸於一"的功能。
制定連坐法,輕罪用重刑。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互相告發,同罪連坐,告發"奸人"的與斬敵同賞,不告發的腰斬。一家藏"奸",什、伍同罪連坐。客舍收留無官府憑證的旅客住宿,主人與"奸人"同罪。
2.獎勵軍功,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規定斬敵甲士首級一顆賞爵一級,田一頃,宅九畝,服勞役的"庶子"一人。爵位越高,相應的政治、經濟特權越大。宗室、貴戚凡是沒有軍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屬籍,不能享受貴族特權。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依軍功大小定貴族身分之高低。又根據軍功大小制定了尊卑爵秩的等級,軍功越大,賜田宅也越多,官職也越高。軍功爵的建立,打擊了舊貴族封建領主的勢力,培植了一大批新興的軍功地主和自耕農,廣大農民成為這一制度的主要受益者。於是,秦國人出門打仗的也格外賣命。
3.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生產糧食布帛多的,免除其本身的徭役;凡從事工商業和因不事生產而貧困破產的人,連同妻子、兒女沒入官府為奴隸。這就是明顯的重農抑商,這樣一來,農民討厭經商,商人就沒有厚利可圖而會轉而務農。
當然,這樣的考慮基於民以食為天的哲學,古代制約人口增長的最重要因素是糧食。商鞅積極發展農業,鼓吹農業至上論,鄙視其他一切職業。儘管他也認為農民、商人和官員都是食客,但是他同時又認為,商人和官吏尤其是那些以技藝為業、遊說好辯為業、學詩書為業的人,都是一些不事生產的遊食之人,這部分人多了,會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食口眾者,敗農者也",造成國家的貧困危弱,"農者寡,而遊食者眾,故其國貧危"。商鞅主張應儘量減少非農業人口的比例,認為農業人口與非農業人口的比例最好是百比一,最多不超過十比一的主張。他認為:"如果一百人從事耕作,一個人閑著,這個國家就能稱王天下;十個人從事農耕,一個人閑著,這個國家就會強大;有一半人從事農耕,有一半人閑著,這個國家就危險了。戰國時期生產力水準低下,需要百分之九十的勞動力從事農業才能獲得足夠的糧食,需要抑制商業等行業;而現在生產力水準提高,只需要百分之十的勞動力從事糧食生產就可以養活全部的人口,需要發展其他產業。換句話說,戰國時期"麵粉"是第一位的,"制麵包的技術"是第二位的,因此要保證"麵粉"的供應。
4、強化中央對地方的全面控制,剝奪舊貴族對地方政權的壟斷權。
西元前350年第二次變法,主要有下列兩點:
1."開阡陌封疆"。國家承認地主和自耕農的土地私有權,在法律上公開允許土地買賣。
2.普遍推行縣制。在未設縣的地方,把許多鄉、邑,合併成縣,共新建31個縣。設縣令、縣丞,由國君任免。
南門徙木,賞賜及於奴隸,一舉而取信於民;殺甘龍,責太子,法令如山,一殺而懾滿朝權貴。
法行數年,國家大治,民風大變,人人勇於公戰,怯於私鬥。秦國的羽翼豐滿了。而商鞅也因觸犯權貴,結怨于太子,而給自己的未來埋下了危機。總而言之一句話:容不下別人的人,別人也容不下他。商鞅他不容滿朝權貴,自認不能容於滿朝權貴。等秦孝公一去世,就被五牛分屍了。這是大時代的後幕。
事實證明商鞅變法還是成功了: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大變革時期,商鞅變法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和歷史發展的潮流,是為變法成功的根本原因。商鞅變法得到了統治者的支持。確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正確變法指導思想,改革態度堅決,取信於民。
商鞅死後,韓非繼承了商鞅的學說,並將北方的的學術和荊楚的道學主義合二為一。而李斯又在韓非的學術主張裏加入了儒家思想,於是東西方思想終於融合成一家。這就是戰國末年學術界形成的形勢。
不久,秦國統一了天下,任命李斯為左丞相。秦始皇三十四年,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焚書坑儒事件。
起因是秦始皇在咸陽宮置酒宴請群臣。當時的學官被稱作博士,有70多人參加了宴會。僕射(博士的長官)周青臣上前說了一番歌功頌德的話,大意是:過去的秦國,方圓不過千里,靠陛下您的神靈明聖,平定了海內,放逐了蠻夷之族,凡日月所照的地方,沒不有臣服的。把諸侯分為三十六個郡縣,人人都很安樂,沒有戰爭的禍害,可以萬世流傳,從古到今,誰也比不上陛下您的威德。
博士淳于越對這番話很反感,立刻上前反駁說:"我聽說殷周之王長達千年,分封子弟功臣,作為自己的輔佐。現在陛下您據有四海,而子弟卻為普通人,突然有什麼變故的話,沒有左右手,您靠什麼相救?做事不學古人而能夠長久的,我還沒聽說過。現在周青臣又當面阿諛,加重您的過錯,他不是忠臣。"
在這段話中,淳於越雖然指責了周青臣,但重點並不在此。他實際所提出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原則性的,即要向古人學習;另一個是具體的,即要分封子弟功臣。對此,秦始皇並沒有立刻發表意見,而是"下其議",也就是把淳於越的意見交給大家去討論。
丞相李斯便在此時提出了他著名的口號:“五帝不相複,三代不相襲。”並且上書說:五帝三代都是不同時期的事,都是過去的事,不能效仿。即認為社會不是相互沿襲重複的,而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所以治理國家的政策需要因時而異。陛下您開創的大業,建立的萬世功勞,本來就不是愚儒所能理解的。再說,淳於越講的三代的事情,哪里值得效法!當時諸侯並爭,所以用優厚的待遇招募遊學之人,如今天下已經安定,頒佈了統一的法令,當百姓的就應該努力務工務農,讀書人就應該學習法律條文。現在那些讀書人不好好學現在的東西,卻拿古人的東西來抨擊現在,惑亂百姓。過去天下大亂,沒有人能夠把它統一,所以諸侯並起,說起話來都是以古非今,用些裝飾虛妄的話來攪亂事實,人人都把自己的一家之學看作是好的,來批評皇帝所建立的東西。現在您統一了天下,辨清了黑白是非,他們卻還要尊私學,相互用一些不法的東西教給別人。聽到上面下了命令,就各自用自己的學說來議論它,進了朝廷在心裏嘀咕,出了宮門又街談巷議的,誇耀皇上聽他的話來博取名聲,把奇談怪論看作是高明,率領大家說誹謗的話,像這樣下去,那麼,皇上您的威信會下降,而下麵就會結黨,必須要禁止它。
李斯就是在講完這些話後正式提出了焚書的主張。他說:“凡是不以秦為正宗的歷史書,全燒了。不是擔任博士官的,敢有私藏詩書百家著作的,也都讓官員給燒了。有敢於在一起談論詩書的,殺了以後拋屍街頭。用過去否定現在的人,官吏知道而不舉報,與他同罪。命令下達三十天后,還不把詩書燒掉的,臉部刺字,去修築長城。醫藥、蔔筮、種樹的書不燒。”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焚書就這樣開始了。《資治通鑒》中也有內容基本相同的記載:焚書方案是李斯策劃的,方案擬成後正式上奏秦始皇,秦始皇批准後,正式頒發焚書令,天下就大張旗鼓燒書了。
侯生與盧生當初是秦始皇身邊的方士,長期為秦始皇求仙人和仙藥,卻始終沒有找到。依照秦朝法律,求不到仙藥就會被處死。於是,侯生、盧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悄悄地遠走他鄉。這使秦始皇十分惱怒,於是下令對所有在咸陽的方士進行審查訊問,欲查出侯生、盧生兩人,給他們定的罪名是“誹謗”皇帝。秦始皇最後把圈定的460餘人,都在鹹陽挖坑活埋。這就是歷史上的焚書坑儒案。
第二節 法家的崛起
在儒學與道學爭雄於南北的時候。法學家也在齊國興起了。
齊國是依靠大海興起的國家,從世界歷史看,齊國的興起與古希臘興起大致處於同一階段,是古代世界東西方文明的璀璨明珠。齊國之所以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和"戰國七雄"之魁,除君明臣賢、重民務實等原因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地制宜,因時變革,依據沿海地理優勢,重視海洋資源開發,傳承、弘揚海洋文化。齊國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利用海洋的民族之一。約5000年前,山東沿海居民就已經"煮海為鹽"。在數千年經略海洋的過程中,處於山東半島的齊國,繼承了利用...
目錄
第1章 學派的戰國時代
第1節 南北思想之衝突
第2節 法家的崛起
第3節 儒學的派系與統一
第2章 漢末黨錮之禍
第1節 黨錮之禍的起因
第2節 宦官的恣橫
第3節 書生誤國
第4節 士子反撲引發首次黨錮
第5節 辛亥政變爆發二度黨錮
第6節 黨獄之餘波與結果
第3章 兩晉南北朝時代的另類黨爭
第1節 門第之見
第2節 血緣決定命運
第3節 時勢造就貴族
第1章 學派的戰國時代
第1節 南北思想之衝突
第2節 法家的崛起
第3節 儒學的派系與統一
第2章 漢末黨錮之禍
第1節 黨錮之禍的起因
第2節 宦官的恣橫
第3節 書生誤國
第4節 士子反撲引發首次黨錮
第5節 辛亥政變爆發二度黨錮
第6節 黨獄之餘波與結果
第3章 兩晉南北朝時代的另類黨爭
第1節 門第之見
第2節 血緣決定命運
第3節 時勢造就貴族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