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霍華生前最後一本著作,
見證生之勇氣、死之榮耀、永恆的讚美。
聖經裡有一卷不同於其他書卷的書,它的內容只有禱告詞,這卷書就是詩篇。詩篇是耶穌的祈禱,是道成肉身的神背負著所擁有的人性,來到上帝面前毫無遮掩地呼求;他比我們更加深刻認識何為苦惱、傷痛、過犯、死亡。以詩篇禱告,是神學家潘霍華的日常習慣,也是直到生命盡頭的信仰實踐,賦予他靈命的韌度和生命力;以詩篇禱告,便是與耶穌一同祈禱,上帝藉此教導我們如何禱告。
「處於戰火瀰漫、如同世界末日般的歐洲,分裂的教會,自己的國家忙於執行邪惡的全國性種族屠殺政策,潘霍華的詩篇研究提出了抗議,也帶來了希望。相較於那些盲目搖旗吶喊的愛國主義,以及鼓吹以無意義的暴力傷害無辜的民族主義標語,這一本書猶如清澈的暮鼓晨鐘。此書不僅僅是一本詩篇的註釋書;它也幫助基督徒和基督建立起個人的關係,因為那是基督徒處於對抗邪惡勢力之生死關頭所需的靈糧。」(摘自本書導讀)
關於本書
潘霍華遵循路德從基督論的角度詮釋詩篇,賦予本書神學性詮釋的意義,並認為詩篇與主禱文之間有著緊密的相關性。潘霍華給予詩篇的十個分類主題,分別為創造、律法、救恩歷史、彌賽亞、教會、生命、苦難、過犯、仇敵、終末,與主禱文的主題一致。本書肯定了舊約詩篇對基督徒與教會的重要性,此舉激怒當時排猶的德國政府,至終禁止了潘霍華的文字出版,使本書成為潘霍華生前出版的最後一本著作。
作者簡介:
潘霍華(1906.2.4 1945.4.9)
潘霍華是位知名的神學家,也是位忠於聖言的牧師。二十五歲成為柏林大學系統神學講師。一九三三年希特勒取得政權後,潘霍華成為認信教會的發言人,領導更正教會反對納粹政權;組織地下神學院訓練牧職人員。因著反對希特勒政權,潘霍華於一九四三年被捕入獄。一九四五年被處死刑,他死前說:「這是終局,但對我而言,卻是生命的起頭。」
許多潘霍華的作品已譯成中文,包括《潘霍華獄中詩》(道聲)、《潘霍華獄中情書》(校園)、《獄中書簡》(基督教文藝)、《倫理學》(漢語基督教文化)、《團契生活》(基督教文藝)、《牧養是場冒險》(校園)等書;亦有不少討論潘霍華思想的相關著作。
章節試閱
導論
「求主教我們禱告!」耶穌的門徒如此說。他們做出如此的要求等於是承認他們無法自己禱告,所以必須學習如何禱告。「學習如何禱告」一語聽來似乎有些怪異。我們向來以為,倘若不是我們的心充滿感動而自然而然地禱告的話,我們也就不會想要「學習」如何禱告。然而,認為「我們的心會自動禱告」是一個危險的錯誤,但這個想法在基督徒當中卻十分普遍。因為我們將祈願、希望、感嘆、悲痛、欣喜—心可以自動起作用的情緒—和禱告混為一談。如此一來,我們也混淆了天和地,人與上帝。禱告絕對不僅僅是內心情緒的傾瀉,乃是尋求上帝,與祂交談,不論內心飽滿還是空虛。沒有人能靠一己之力做到,只有依靠耶穌基督才能辦到。
門徒們想要禱告,但不知如何做。其實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想要和上帝說話卻沒辦法;站在上帝面前卻啞口無言;發現自己對上帝的聲聲呼求到頭來卻只是無聲的吶喊,心和口說出的竟是一種上帝不願意聽的荒謬語言。在這樣的需求下,我們往往向外尋找能夠幫助我們的人,一位懂得禱告的人。如果我們當中有一位懂得如何夠禱告的人,他就能帶領其他人禱告;如果我們能和他一起禱告的話,那我們的困難就獲得解決了!當然,有經驗的基督徒能夠在這方面給我們很大的助益。但是,他們也只能透過一位幫助者才能做到,而且,如果他們是真正在教禱告的話,他們會把我們引導至那位幫助者那裡,就是耶穌基督。如果他帶我們一起禱告,如果我們有幸與他一同禱告,如果他同意我們伴隨他一起走向上帝並教我們禱告,那我們就可以擺脫無法禱告的痛苦。這正是耶穌基督所要做的。他就是要教導我們禱告,要我們和他一起禱告,為此我們可以歡歡喜喜地確信上帝聽見我們了。當我們的意志完完全全地參與在基督的禱告之中的時候,我們就能夠正確地禱告。唯有在基督裡,我們方能禱告,也唯有與他一起禱告,才能確信上帝聽見了。
我們必須學習如何禱告。孩童學會如何說話,因為他的父親對他說話。他學習父親說話的方式。同樣地,我們學習如何向上帝說話,因為上帝已經先向我們說話,且繼續在對我們說。透過天上父親的話語,祂的孩子們得以學習如何對祂說話。藉由覆誦上帝自己的話,我們開始向祂禱告。我們應當向上帝說話,祂也想要聽,但不是用我們心中那種錯誤和紊亂的言語,而是上帝在耶穌基督裡向對我們說的那種清晰以及純淨的言語。
上帝在耶穌基督裡所說的話和我們相遇在《聖經》之中。假如我們要以確信和歡樂之心禱告,那末,就必須以《聖經》的話語(words) 作為禱告的穩固基礎。因為,藉此我們知道耶穌基督,上帝之道(the Word),教我們如何禱告。如此一來,從上帝而來的話語(words)便成為引導我們邁向上帝的足跡。
在《聖經》裡有一卷不同於其他書卷的書,因為它的內容只有禱告詞。這卷書就是〈詩篇〉。乍看之下,《聖經》中有一本祈禱書是令人驚訝的。《聖經》是上帝對我們說的話,但禱告卻是人的話。禱告文是如何進入《聖經》的呢?我們千萬不要誤解,即便在〈詩篇〉裡,《聖經》依然是上帝的話。難道說,這些向上帝發出的禱告也是上帝自己的話語嗎?這似乎令人難以理解。只有當我們記得,我們只能從耶穌基督向永恆上帝的祈禱中,從那位與我們同活的上帝之子的話語,學到真正的禱告,我們才能領悟箇中的道理。耶穌基督已經將人一切的需要、一切的喜樂、一切的感恩、一切的盼望都帶到上帝面前。在他口裡,人了話語變成了上帝的話語,倘若我們以他的禱詞和他一同禱告,上帝的話語便再次成為人的話語。《聖經》裡所有的禱詞都是我們和耶穌基督一起禱告的禱詞,在其中,他與我們同在並把我們引領到上帝面前。除此以外沒有真實的禱告,因為唯有在基督裡並與基督一起,我們才能真正地禱告。
假如我們要閱讀和使用《聖經》中的禱詞來禱告的話,特別是〈詩篇〉,我們就不應該先問它們與我們有何干,而要問它們與耶穌基督有何關係。我們應該先理解作為上帝話語的詩篇,然後才能夠使用它們禱告。所以,重要的不在於是否詩篇適切地為我們表達出某個特定時刻的內在感受。如果我們想要正確地禱告,很可能必須要做出違背心意地禱告。我們要禱告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上帝要我們禱告的。假如我們完全地依賴自己,很可能我們祈禱的內容只是主禱文中的第四句祈願。然而,上帝所要的卻不是這樣。應該讓上帝話語的豐富性來決定我們的禱告,而不是我們內心的貧乏。
因此,如果《聖經》也包含了一卷祈禱書,我們學習到,不僅上帝對我們說的話語才是上帝的話,就連上帝想要從我們這裡聽到的亦然,因為這是祂所愛的兒子的話。這是純粹的恩典,就是上帝告訴我們如何與祂談話並且建立關係。我們可以透過奉主的名禱告而這樣做。詩篇就是為此目的而賜給我們,好讓我們學習奉主的名來用它們禱告。
導論
「求主教我們禱告!」耶穌的門徒如此說。他們做出如此的要求等於是承認他們無法自己禱告,所以必須學習如何禱告。「學習如何禱告」一語聽來似乎有些怪異。我們向來以為,倘若不是我們的心充滿感動而自然而然地禱告的話,我們也就不會想要「學習」如何禱告。然而,認為「我們的心會自動禱告」是一個危險的錯誤,但這個想法在基督徒當中卻十分普遍。因為我們將祈願、希望、感嘆、悲痛、欣喜—心可以自動起作用的情緒—和禱告混為一談。如此一來,我們也混淆了天和地,人與上帝。禱告絕對不僅僅是內心情緒的傾瀉,乃是尋求上帝,與祂交...
推薦序
以基督為中心的《詩篇》詮釋
歐力仁(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
潘霍華強調,詩篇之所以被收錄在聖經乃是因為這些禱告詞或詩歌源於上帝的默示。上帝透過詩人的手和筆,為我們提供了一連串以主禱文為典範的禱告詞。
梅頓、魯益師、畢德生的詩篇觀點
在《耶穌的祈禱書:潘霍華談詩篇》以中文和讀者見面之前,已經有幾本和本書性質相同的中文譯作出版。例如,梅頓(Thomas Merton)的《我以詩篇來禱告》、魯益師(Clive Staples Lewis)的《詩篇擷思》和畢德生(Eugene Peterson)的《回應上帝:用詩篇禱告》。
梅頓從天主教靈修神學的角度理解詩篇,強調教會本身和禮儀與詩篇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此外他也認為詩篇是神職人員與平信徒靈修的不二選擇。身為一位文學家,魯益師理所當然地,首先呼籲讀者以文學的眼光閱讀詩篇。除此之外,他也認為基督徒「責無旁貸」地,必須讀出詩篇文學意涵之外的第二層(也就是基督教神學)意義,因為耶穌也曾宣稱自己就是聖經的第二意義。作為新教的靈修神學家,畢德生首先將基督徒定義為需要使用工具來與上帝溝通的器具人(homo faber)和禱告人(homo pecator)。但是他也強調,禱告不是一項讓人可以「因使用而獲得他想要的某物」的工具,而是讓人之所以成為人而存在的管道。畢德生相信,在眾多教導禱告的資料與課程中,「詩篇是最好的信仰工具」。因為,「一百五十篇精心撰寫的禱告,講述上帝施加於我們身上的眾多工程,並論到我們生活的各方面,如不同時間、不同方式的反叛與信靠,傷害與讚美。」
我相信只要讀者閱讀過上述三本有關詩篇的著作,都會同意它們是兼具靈修學、神學和文學深度的佳作。潘霍華的《耶穌的祈禱書:潘霍華談詩篇》除了具備這幾項特色與優點之外,還擁有歷史性的神學意義(historic-theological meaning)。
以基督為中心的「舊約神學詮釋學」
本書問世的時候是德國納粹貶抑舊約的價值和開始迫害猶太人的時期。這段時期,親納粹的日耳曼基督徒和反納粹的認信教會針對基督教會是否應該繼續正視「希伯來聖經」和「以色列人」(猶太人)的價值而針鋒相對。潘霍華對於瀰漫在教會和神學院裡這種除舊約化、去猶太化的趨勢感到憤怒且擔憂。潘霍華就是在德國這種教會掙扎的情境下,從事一種以基督為中心的詩篇詮釋。也就是透過突顯「耶穌基督以詩篇作為自己的祈禱書」來宣告:上帝絕未棄絕猶太人;祂仍然深愛著他們!面對「二十世紀的馬吉安」(日耳曼基督徒)這種危險的敵人,潘霍華認為,惟有以基督的眼光(sub specie Christi)來闡述舊約的現代意義才能力挽狂瀾。
當然,這本1940年出版的《耶穌的祈禱書:潘霍華談詩篇》並不是潘霍華最早的「基督中心之舊約詮釋」作品。早在1932至1933年間,他就在柏林大學開設一門名為「創造與罪——創世記一至三章的神學詮釋」的課程,不久後以《創造與墮落》(Schöpfung und Fall)為書名出版。在此書中,基督自始至終都是舞台的焦點。潘霍華強調,基督乃是上帝發自歷史中心的「創世之言」。「我們只有從基督出發才可能認知開始時期的人」。潘霍華這幾句話清楚地道出了,墮落之後的人類沒有直接認識上帝的能力(finitum non capax infiniti),只能透過上帝在基督這一位中保(the Mediator)身上所啟示的來認識他。
《創造與墮落》可以說是潘霍華「以基督為中心的舊約神學詮釋學」初試啼聲的地方,儘管當時候的德國神學界不看好的《創造與墮落》,卻大受學生和一般信徒的歡迎,也讓潘霍華決定繼續朝此方向努力。
潘霍華對詩篇的基督中心詮釋
在《耶穌的祈禱書》中,潘霍華強調,詩篇之所以被收錄在聖經乃是因為這些禱告詞或詩歌源於上帝的默示。更正確地說,是上帝寫給祂自己的!上帝透過詩人的手和筆,為我們提供了一連串以主禱文為典範的禱告詞。換句話說,詩篇的內容,不論是禱詞或詩歌,都是以主禱文為藍本。因此潘霍華認為,禱告絕對不僅僅是一種傾瀉內在情緒的舉動!禱告不是隨心所欲的情緒發洩,而是重要的信仰課題。禱告是需要學習的!
由於受到路德的啟發,潘霍華更察覺詩篇與主禱文之間有驚人的相似處,他提到:「聖經中所有的禱告均被總結在主禱文裡,被它無法丈量的廣度所涵蓋了。它們並沒有因主禱文而成為多餘的,而是構成主禱文無窮盡的豐富性,因為主禱文是它們的總和。」
雖然潘霍華沒有明言兩者的主題是如何地契合,但是經對照之後,可以作如下的安排:
主禱文的內容(馬太福音六9~13) 潘霍華對《詩篇》的分類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 教會、創造
願你的國降臨 彌賽亞、救恩歷史
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律法╱誡命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生命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過犯、仇敵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 苦難
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 終末
潘霍華斷言,既然主禱文出自於耶穌基督,而《詩篇》與主禱文之間又存有極高的相似性,因此《詩篇》必定源自於基督。
透過《詩篇》,正確的向上帝說話(禱告)
潘霍華一直是我最欣賞的神學家。他的一生散發著生命的熱情,他的作品洋溢著信仰的堅持。潘霍華的《獄中書簡》(香港:基督教文藝,1970)成為我枯悶的兵役生活中最大的安慰。在我就讀神學院數年的歲月裡,《追隨基督》和《團契生活》如同摯友的鼓勵與叮嚀。回母校神學院服務時,他的《倫理學》帶領我走進入基督教倫理的殿堂。進入現在任教的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之後,於幾年前鑽研了《創造與墮落》和《基督論》。數年後的今天,重拾潘霍華的作品,並選定《耶穌的祈禱書:潘霍華談詩篇》作為自己靈修的書籍。翻開扉頁之後,深深被字裡行間對耶穌基督所表達的熱愛所吸引與感動!從那一刻起,我相信如果這些內容能夠讓以中文為主的基督徒讀者見面的話,必定能激發他們愛主之情與禱告之心。
孔老夫子曾經對他的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這句話的原意當然是指,不學(讀)詩(經),就無法適切地說話。然而,讀完潘霍華對詩篇的基督中心詮釋之後,這句話對我有更深的啟發:「不讀基督透過詩人所寫的詩篇,就無法正確地向上帝說話(禱告)!」
摘錄自《耶穌的祈禱書:潘霍華談詩篇》中譯者序
以基督為中心的《詩篇》詮釋
歐力仁(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
潘霍華強調,詩篇之所以被收錄在聖經乃是因為這些禱告詞或詩歌源於上帝的默示。上帝透過詩人的手和筆,為我們提供了一連串以主禱文為典範的禱告詞。
梅頓、魯益師、畢德生的詩篇觀點
在《耶穌的祈禱書:潘霍華談詩篇》以中文和讀者見面之前,已經有幾本和本書性質相同的中文譯作出版。例如,梅頓(Thomas Merton)的《我以詩篇來禱告》、魯益師(Clive Staples Lewis)的《詩篇擷思》和畢德生(Eugene Peterson)的《回應上帝:用詩篇禱告》。
梅頓從天主教靈修神學...
目錄
譯者序/以基督為中心的詩篇詮釋
導讀/用生命誦禱詩篇的潘霍華
前言59
主啊,教導我們禱告60
學習以耶穌的名禱告64
用詩篇禱告的人69
名稱、音樂、詩句形式75
敬拜與詩篇79
分類83
創造85
律法87
救恩歷史89
彌賽亞91
教會95
生命98
苦難101
過犯107
仇敵113
終末119
結語121
譯者序/以基督為中心的詩篇詮釋
導讀/用生命誦禱詩篇的潘霍華
前言59
主啊,教導我們禱告60
學習以耶穌的名禱告64
用詩篇禱告的人69
名稱、音樂、詩句形式75
敬拜與詩篇79
分類83
創造85
律法87
救恩歷史89
彌賽亞91
教會95
生命98
苦難101
過犯107
仇敵113
終末119
結語121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