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於法國大革命烽火中的高中哲學課,
每年六月都要成為網路上的火熱話題,也是許多當代哲學家啟蒙的原點。
台灣走在轉型正義、思考鬆綁的路上,是否真的「少了一堂課」?大家用力談高中哲學,每年六月初,法國高中會考第一堂「哲學考」才剛開始,媒體就迫不及待要知道各科的哲學試題,而且馬上就有網路的解題大競賽,由高中哲學老師親自作答,猶如「全民運動」。
沒有國家我們會更自由嗎?
每一件藝術作品都有它的意義嗎?
我是我的過去所造就的嗎?
工作會讓我們失去自由嗎?
無知能是幸福的嗎?
全世界驚呼法國高中哲學「超勁爆」。的確,只有法國人才想得出這種題目,就如同法國的葡萄酒,有一種千錘百鍊的醇,你也很明白,能有這樣的醇,絕不是一天兩天的……
報導作家羅惠珍繼《巴黎不出售》探討居住正義議題之後,再度瞄準台灣民眾最關心的教育議題;旅法多年,隨著小孩的成長與踏進教育體制,法國哲學教育不只是她報導的新聞專題,而是身為母親的切身關懷。
哲學課到底教些什麼?
哲學課和其他課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這堂課很獨特?
作者訪問了六位法國的高中哲學教師,聽他們親口說,什麼是法國高中哲學課。
對法國人來說,十八世紀大革命的傳統衍生出的新價值之一,就是高中哲學教育,所以哲學教育與高中會考的關鍵字,包括了「政治」、「主體」、「慾望」等。對台灣家長來說,教高中生討論「慾望」,實在很難以想像。在本書許多教育工作者與學生們現身說法之下,讀者才能知道,很多難以想像的事,在法國高中哲學課裡,早已稀鬆平常。
第一本談法國高中哲學課的報導專書,
不賣「法國高中哲學的膏藥」,
更不是把法國製造當成舶來精品展示推銷。
但希望台灣家長想想,教育除了功利以外還會是什麼。
看完六位法國高中哲學老師與八位已上完哲學課的青年現身說法,作者也將眼光轉回台灣,採訪學者、民間哲學教育推動者與高中老師,整理出近年來哲學教育推廣的脈絡,並從本地的角度析辯哲學教育的前景。
回應台灣高中哲學教育的爭論,或者問題必須回到「哲學是什麼?」來思考。台灣教育長期以來填鴨充塞,注重實用與工具性,讓我們跟著作者看看他山之石,才知道原來哲學就是思想的解放,哲學教育不是要培養哲學家,而是要創造自主思辨的公民,有靈有肉的完整的人。
作者簡介:
羅惠珍
長期旅居法國,從事最久的工作是記者,最喜歡的工作是演員。
著作:《巴黎不出售》、《築夢洛維尼》、《巴黎生活派》、《台灣媽咪在法國》。
主演電影:《上海 美麗城》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朱家安(哲學哲學雞蛋糕腦闆)、
沈清楷(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吳豐維(PHEDO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
林靜君(南港高中人文實驗班導師 )、
哲學新媒體、
黃冠閔(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黃益中(熱血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黃雅嫺(東海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推薦序] 公民社會的哲學培力
──顧忠華(開學文化出版社創辦人)
哲學,是人類思維能力的極致表現,所有自然的、人文的現象,以及人類社會自己製造的疑難雜症,都會吸引哲學家觀察、沈思、接著提出種種解釋。自古以來,由不同文化創造出來的哲學傳統,散發出多采多姿的智慧光芒,有如星辰般點綴著知識的天空,也引領人們從吉光片羽中尋求源源不絕的靈感和啟發。
我們深信,任何被思索出來的哲學觀點和論證,皆是全人類的公共財,值得善加利用,來增進生活福祉、改善文明品質。尤其在今天的台灣,表面上我們已經落實了自由民主的制度,但實質上仍有許多需要持續提升精神素養的地方。簡單來說,台灣過去數十年的教育體制,欠缺了培育積極公民的基本理念,以致於無法滿足建構一個現代的、成熟的公民社會之配套條件。升學主義、填鴨教育、規訓管教……在在扼殺了青春少年(少女)時代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也讓考試壓力成為國高中生的夢魘,學習不是件快樂的事,而是背負了家長、老師、社會的重重束縛。在這樣的教育現實下,閱讀哲學經典、自由思考價值和意義,純粹都只能是空想,甚至會被認為「有害」!
不過,畢竟台灣的社會變遷快速且迅猛,下一代的年輕學子不再沈默忍受教育體制的不合理規範,頭髮、制服解禁,課綱鬆綁,太陽花學運後興起的自覺參與熱潮,已然徹底改變教育生態。「新公民們」將呼吸自由空氣視作再自然不過的事實,誰想剝奪掉這種獨立思考和行動的權利,誰就站到了不正義的一端。只是這時候,如何能及早學習並充分運用理性來進行思想和判斷,便應該是學校教育的最重要任務,遺憾的是,過去的教育制度大大的忽略了此一使命。
有鑑於此,如同黃冠閔教授在〈一種公民社會的哲學想像〉所言,開學文化的「哲學之道」系列,雖是先從三個方面:(一)方法與經驗、(二)關鍵概念、(三)經典導讀,來引介年輕的讀者群進入哲學世界,但真正的目的是著眼於台灣公民社會的奠基築底,以及公民素養的有效增能。培養新一代公民的哲學興趣,不單單是滿足追求知識的好奇而已,重點在於每個公民能夠自主地理性思考,也能自信地互相辯論不同立場,形成公共領域的溝通共識,那麼台灣公民社會所展現的力量,不就是最接近自由民主理論描繪的「共善」境界了。
台大哲學系教授殷海光曾在《思想與方法》中強調,民主與科學都需要有批判思考態度的公民來監督,我們則進一步認為,公民社會需要遍灑哲學種籽,培力出理性自律又勇於批判的積極公民,才能護持這片土地,光榮地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是為序。
名人推薦:朱家安(哲學哲學雞蛋糕腦闆)、
沈清楷(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吳豐維(PHEDO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
林靜君(南港高中人文實驗班導師 )、
哲學新媒體、
黃冠閔(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黃益中(熱血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黃雅嫺(東海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推薦序] 公民社會的哲學培力
──顧忠華(開學文化出版社創辦人)
哲學,是人類思維能力的極致表現,所有自然的、人文的現象,以及人類社會自己製造的疑難雜症,都會吸引哲學家觀察、沈思、接著提出種種解釋。自古...
章節試閱
沃萊爾老師:
「當他們開始思考時,眼神是清澈的。」
坐在我面前的沃萊爾女士,是相當資深的高中哲學教師,任教高中多年後繼續深造,一年前終於拿到了博士學位。
「從碩士到博士,路途真遙遠。」回顧當初念完哲學碩士後,並沒有馬上報考CAPES,沃萊爾說:「因為當時我認為哲學並沒有讓我學會思考,我要去從事和現實生活有關的工作。」
沃萊爾先把碩士文憑放在「口袋」裡,到非洲塞內加爾研究比較文學。同樣屬於法語文學領域,她直到來到非洲才真正理解殖民文學,打開她對殖民主義的批判視角。
那段期間,沃萊爾內心有一股非常強烈的呼喚,她又把比較文學收進書櫃裡,轉身接受護理師培訓,因為當時「『世界醫生組織』很需要醫護志工到非洲服務。」沃萊爾還沒來得及把哲學和文學應用到生活現實面,倒是護理師的工作帶她看到了人道主義的另一面。
她在安哥拉參加人道組織醫療團,過程也讓她看清:「即便在人道組織裡,殖民主義的影子晃來晃去,上下階層的權力關係從來沒有減少過。」
醫療團裡明明有很優秀的本地醫師,但他還是得聽從白人醫師的指示、使喚。「只因為他是非洲人,他的醫學專業和能力似乎便得『理所當然』地比白人差一截。而且在職務上,志工團、醫療團永遠是白人領軍!」
在非洲來來回回轉了幾年後,她又回到哲學與現實生活的研究,後來會朝哲學教師的路途前進,那是因為希望能夠傳承某種能力:「如何思考?如何組織你的反思?而且是帶有批判精神的思考能力。」
回法國準備高中教師資格考,筆試口試雙雙過關後,她先到北部的敦克爾克高中教哲學,數年後請調到巴黎。
「我教過普通高中,也教過高職。學生的素質和吸收能力基本上相近。」個子嬌小,兩眼炯炯有神,精力旺盛,很符合人們對哲學教師的要求。她如何能以九個月的時間讓學生懂得哲學思考呢?
「對我而言,哲學課的目標在於能達到讓學生去反思問題,甚至打破既有的想法,能開始質疑他過去所接受的觀點或訊息。」沃萊爾的眼睛大到有點突,她盯著我說:「我不是要學生去『反躬自省』,而是教他們看世界的方式,以獨立思索看世界,別受電視報紙等媒體評論的影響。」
──哲學史怎麼教?
「我教學生理解時代轉變和哲學家思想的轉變,例如政治哲學,柏拉圖時代的政治思想和傅柯的年代當然不同。每個文本都要讓學生了解哲學家書寫時的時代社會背景,先了解亞里士多德的時代,才會明白他寫《政治學》、《詩學》的背景和泉源。從哲學史看到了思想的轉變、演變,沒有一成不變。」
「我的哲學課從政治哲學開始,所有和權力有關的都是例證。」沃萊爾以課綱中的語言為例:「這不僅是各種語言,而是語言能力和語言意識,我的學生多數為移民子弟,我要讓他們理解,從語言的使用操作就能知道一個人的文化水平,讓他們洞悉語言背後的權力行使。」
課堂上鼓勵甚至要求學生發言,她點名提問,一開始大部分的學生會說:「我知道您的意思,但是我不會說,答不出來。」沃萊爾就會鼓勵那一群面容無辜的學生:「我希望學期結束時,你們都能說得有條有理。」
關於宗教,沃萊爾在課堂說:「這堂課讓你們理解宗教的權力濫用,我們批評的不是宗教,而是宗教制度。」她擅長用分析的方式,讓學生理解宗教底層的政治性、權力階層和權力語言。
「有些法律並不正義,例如對待非法移民的法律。」沃萊爾的哲學課,經常以社會現實議題和學生討論,甚至辯論。
關於國家、社會的概念,她說:「我會以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和馬克思學說為教材,至於國家所製造出來的階層問題,尤其是殖民主義,當然是以傅柯的文本為主。我還要學生延伸閱讀法農(Frantz Fanon)、鄂倫特和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沃萊爾圓大的雙眼,此時透出銳利的批判光芒。
面對著班上那麼多祖先被法國殖民的高中生時,你不難想像身材嬌小的白人女教師所展現的批判氣度。毫不留情!
政治空氣無所不在。關於「主體」的授課內容,也被政治圈住:「讀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的文本,就能看出像幸福這樣的議題通常是政治操作的對象。」
當課程來到「主體」,沃萊爾會延伸到欲望:「一定要讀史賓諾沙(Baruch de Spinoza),la puissance vital!(生命能力權能)」
「每個基本概念都有它的雙重面孔,必須透析其中的差別待遇。我試著打破這種不平等或歧視!」
──但是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哲學課該怎麼上呢?
「走進教室如上戰場!學生當然希望功課愈少愈好,他們很會討價還價,但是我絕對不妥協。」教室如戰場,沃萊爾精準的形容讓人身歷其境。每班三十個學生,沃萊爾不只對成績好的學生上課,也想讓「最放牛」的學生開始思考。「我很兇,我跟學生說:『如果你們不讀書、不寫作業的話,我不會放過你們!』」沃萊爾老師瞪起眼睛來,好像要吃人。
「我最堅持準時上課。如果老師堅持,學生就會尊重。曠課的,不交作業的,我會先跟他們警告,再不當一回事,我會向校方寫報告,他們會被叫去警告,嚴重的可能會被退學。學生終究會了解,還是上課最輕鬆啦。」
沃萊爾充分利用法國中學的懲戒規則,而通常學生不會跟自己過不去。她常跟學生說:「這不是一年的課程,而是你們一生都要面對的問題、論據。」
──你怎麼知道學生開始「哲學了」?
「我看眼神就知道了,當他們開始思考時,眼神是清澈的。我一點都不喜歡看到他們順服的眼神。」
比較不同學校的教學經驗,沃萊爾說:「以前敦克爾克高中的學生大多數來自中產階級天主教家庭,我一講到宗教裡的權力運作他們就抗議。現在巴黎郊區的學生有北非移民、非洲移民還有東歐的移民子弟,亞裔學生也不少。」
──來自不同族群的學生,會有學習上的差別嗎?
「亞洲學生最用功,黑人也還可以。但北非學生的問題最多,尤其是阿爾及利亞裔,別忘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阿爾吉利亞獨立戰爭的傷痕。我從他們的言語中常聽到歷史仇恨。」
──現在已經有高二哲學的實驗課程,是不是高三上一年哲學課太少了?
「扣掉假期,哲學課程其實只有九個月。某些技術職業高中的學生因為家庭背景的關係,文化素養有限,對他們來說,也許兩年比較充足。不過,重點不在課程時間的長短,而是老師的態度和要求,如果學生不認真,上三年也沒用。」
──學生會很怕上哲學課嗎?
「他們很想上,但真的很怕上,因為批判的思維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康德說:『penser soi-même.(要自行思考)』就是要鼓勵學生有自己的觀點意見,而且還要能自由發揮,你要從所學的去發展出自己的想法。我要求學生每季要寫心得報告,正面負面都要寫。」
「我常跟學生說,哲學沒那麼恐佈,就如傅柯『工具箱』的理論,哲學是拿來用的;車子壞了找修車廠,有思想上的問題或難題要找哲學家,更重要的是自己學會思考。」沃萊爾老師的眼睛還是張得那麼大。
沃萊爾老師:
「當他們開始思考時,眼神是清澈的。」
坐在我面前的沃萊爾女士,是相當資深的高中哲學教師,任教高中多年後繼續深造,一年前終於拿到了博士學位。
「從碩士到博士,路途真遙遠。」回顧當初念完哲學碩士後,並沒有馬上報考CAPES,沃萊爾說:「因為當時我認為哲學並沒有讓我學會思考,我要去從事和現實生活有關的工作。」
沃萊爾先把碩士文憑放在「口袋」裡,到非洲塞內加爾研究比較文學。同樣屬於法語文學領域,她直到來到非洲才真正理解殖民文學,打開她對殖民主義的批判視角。
那段期間,沃萊爾內心有一...
作者序
[前言] 翻鬆哲學的土壤
──羅惠珍
起初,不過是去年一篇對台灣推展高中哲學教育很平實的反思文章──那是我對孩子在法國受中小學教育包括高三上哲學課的微觀察,結論是:「推展高中哲學要從小學開始」。這篇文章寫的不光是哲學課,更多是法國的教學思維和過程重於結果的考題,這裡基本上沒有標準答案。
台灣關注哲學教育的人其實很多,有的在教室開課,有的在校外成立營隊,還有網路上的激盪,而所有的源頭都來自法國高中哲學教育的啟發。中央研究院黃冠閔老師因而邀請我寫一本書介紹法國高中哲學教育。
這不是一本「哲學書」,既非哲普故事書更非讀本教科書。專業的高中哲學書寫已有台灣的哲學人開始提筆了。這本書告訴你為什麼法國的高中、高職都要上哲學課?為什麼哲學課這麼重要?為什麼全人教育不能缺乏哲學訓練?
然而,哲學課到底教些什麼?哲學課和其他課有什麼不同?為什麼這堂課很獨特?我訪問了六位法國的高中哲學教師,由他們親口告訴你什麼是法國高中哲學課。
當法國哲學教師知道我的訪談用意時,每個人都很謹慎,並不是他們的言詞變得謹慎,深怕講錯話。而是他們希望能以自身的教學經驗和觀察,毫不保留地提出批判反思,好讓台灣讀者理解法國的哲學教育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他們甚至指出了法國的高中教育所面臨的問題,提供台灣參考借鏡。因此,這本書並不是在賣「法國高中哲學的膏藥」,更不是把法國製造當成舶來精品展示推銷。
你喜歡哲學課嗎?哲學課很難嗎?哲學課會很無聊嗎?哲學課到底上些什麼?畢業之後,還記得那堂課嗎?我訪問了七位法國年輕人,談談他們上過的哲學課,其中有剛考完高中會考,還有高中畢業兩年的大學生。同學們對哲學課的體驗差異極大,真可說是每個人的命運不同。可是,他們所喜歡的哲學概念卻又是那麼的接近,都是跟自己切身相關的問題。
事實上,台灣也有高中開始上哲學課了,南港高中人文實驗班每週都有哲學課,哲學改變了什麼?就讓南港高中的老師和同學親自告訴你。
訪談和書寫過程中,我遇見了一群數年來努力推展哲學教育的夥伴,他們告訴你在台灣上哲學課的千百種可能途徑。在這樣的交叉呼應中,法國的高中教室透過這本書貼近了台灣哲學教育現場。
這本書能完成,除了得助於受訪的法國高中哲學教師與同學外,林靜君、徐沛璇、陳運弘、沈清楷以及黃冠閔,他們為這本書貢獻經驗與心得。長期關注教育的莊麗靜說出了台灣家長普遍的心聲;陸枝梅以教學經驗提出沒有標準答案的公平問題;李佳玫對藝術教育滋養文創產業觀察敏銳。在此一併致謝。
──這本書獻給拿著小鏟子努力翻鬆教育土壤的你
[前言] 翻鬆哲學的土壤
──羅惠珍
起初,不過是去年一篇對台灣推展高中哲學教育很平實的反思文章──那是我對孩子在法國受中小學教育包括高三上哲學課的微觀察,結論是:「推展高中哲學要從小學開始」。這篇文章寫的不光是哲學課,更多是法國的教學思維和過程重於結果的考題,這裡基本上沒有標準答案。
台灣關注哲學教育的人其實很多,有的在教室開課,有的在校外成立營隊,還有網路上的激盪,而所有的源頭都來自法國高中哲學教育的啟發。中央研究院黃冠閔老師因而邀請我寫一本書介紹法國高中哲學教育。
這不是一本「哲...
目錄
[哲學之道系列總序]
一種公民社會的哲學想像
──黃冠閔(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推薦序]
公民社會的哲學培力
──顧忠華(開學文化出版社創辦人)
[前言]翻鬆哲學的土壤
第一章
當哲學變成動詞──從革命中誕生的法國高中哲學課
「高中學哲學?!」台灣家長怎麼看?
太晚了!推展高中哲學教育得從國小扎根
從革命中誕生的高中哲學課
哲學課的目標是認識主體、解放思考框架
為什麼高中會考以「哲學科」開場?
如何準備哲學科口試?
誰來教哲學?法國哲學教師的養成
如何閱讀一本哲學書
當哲學變成動詞──法國高中哲學的獨特
申論題,有那麼難嗎?
高興同學的文本評論
[專訪一]
哲學就從「我有個想法,但不知該怎麼講」開始
──專訪南港高中國際人文實驗班林靜君老師
第二章
教室是戰場──法國高中哲學教育工作者如是說
沃萊爾老師:「當他們開始思考時,眼神是清澈的。」
納茲老師:「我們需要引導學生建構屬於自己的哲學難題……」
德貝老師:「哲學很重要,正因為沒有用處。」
寇米耶老師:「跟這個年紀的學生講存在的意義,總會引起回響。」
克比老師:「想像一下你們到十七歲才開始學算術,一定會覺得怪怪的。」
菲利浦華老師:「最糟糕的是將文本或上課筆記背得滾瓜爛熟……」
哲學課上談社會:查理週刊事件、巴黎恐攻、移民問題
[專訪二]
從哲學星期五到《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
──專訪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沈清楷
第三章
回想高中哲學課──他們就是這樣長大的
六個大學生,回想高三哲學課
剛考完高中會考的西蒙,回想高三哲學課
理龢的哲學課
鬆動思考的土壤,台灣的實驗哲學課
[專訪三]
學哲學是為了成為一個人
──專訪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黃冠閔
[結語]哲學讓人變聰明了
[附錄]法國高中會考哲學科申論題題目
[哲學之道系列總序]
一種公民社會的哲學想像
──黃冠閔(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推薦序]
公民社會的哲學培力
──顧忠華(開學文化出版社創辦人)
[前言]翻鬆哲學的土壤
第一章
當哲學變成動詞──從革命中誕生的法國高中哲學課
「高中學哲學?!」台灣家長怎麼看?
太晚了!推展高中哲學教育得從國小扎根
從革命中誕生的高中哲學課
哲學課的目標是認識主體、解放思考框架
為什麼高中會考以「哲學科」開場?
如何準備哲學科口試?
誰來教哲學?法國哲學教師的養成
如何閱讀一本哲學書
當哲學變成動詞...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