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處於小孩不好過,父母更難為的時代。
孩子越來越難習得人類情感的基本概念,
家長要培養子女的情緒及社交技能也必須付出更多。
只有愛是不夠的!
隨著家裡弟弟妹妹的誕生,而失去安全感的孩子;
拒絕隨著趕出門的媽媽去上學,哭鬧著要留在家裡的孩子;
犯了錯卻無法接受師長的糾正,而拒絕上學的孩子;
因為父母離婚而變得沒自信,認為凡事都是自己不好的孩子……
父母這樣做,孩子情緒更穩定:
體察》》試著學習察覺自己的情緒,才能在孩子需要協助時,給予最妥適的建議與幫助。
參與》》瞭解孩子生活中各種人事物,熟悉他們的日常活動與朋友,掌握引發情緒起源。
傾聽》》並不需要總是以語言跟孩子溝通,只要願意靜靜傾聽、安定陪在孩子身邊即可。
引導》》當孩子受刺激時,幫助他們形容情緒反應,讓孩子可以用正確言辭來表達感受。
接納》》理解孩子的負面情緒,並規範不當行為尺度,引導找尋宣洩管道,並解決問題。
本書提供孩子從嬰兒期到青春期各成長階段的情緒發展目標、簡單易行的「情緒輔導五步驟」,同時針對現代父親的教養任務、父母婚姻觸礁時的親子互動,提出精闢實用的建議與輔導策略,是新世代父母不可或缺的教養指南。
作者簡介:
約翰.高德曼博士
華盛頓大學心理學名譽教授,同時也是世界知名的婚姻關係與兒童成長研究專家,專研領域涵括情緒管理、生理學和溝通技巧;並創立「高特曼諮詢機構」。他在婚姻與教養理論上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更獲得眾多大獎肯定,享有崇高聲譽。高特曼博士長期於全美和世界各地舉辦研習會或講座,與廣大群眾分享婚姻經營之道與成功教養方法,著有數十本相關著作,也經常收邀於「歐普拉脫口秀」、「20/20」、「Dateline」、「早安美國」等各大熱門媒體中擔任專家來賓。著作包括美國暢銷書《恩愛過一生--幸福婚姻7守則》。
譯者簡介:
劉壽懷
畢業於台北醫學院,曾任長庚醫院醫師,後因喜歡爵士樂與貓,即出走杏林領域,遊學於藝術之都巴黎,主修音樂,目前悠遊於寫作、譯作與演奏之間。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丹尼爾‧高曼博士 《EQ》、《專注的力量》作者
優質推薦(按筆劃順序排列)
大樹叔叔 到府育兒諮詢顧問
洪淑青 親子作家
陳藹玲 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游乾桂 親職教育專家
做孩子的情緒教練 丹尼爾.高曼博士
我們正處於小孩不好過、父母更難為的時代。童年經驗這幾十年來已呈現劇烈演變,小孩越來越難習得關於人類情感的基本觀念;父母想要對心愛的子女灌輸這些知識,也必須付出更多心血。父母必須以更靈活的智慧,來教導子女基本的情緒與社交技能。而約翰.高特曼博士在這本實用的教養指南中,就是要教父母如何著手。 幾十年來,青少年殺人、自殺和性侵案件的數量急劇增加,在觸目驚心的統計數字之下,隱藏著一股普遍瀰漫的抑鬱、不安氣氛。美國在七○年代中期和八○年代晚期,曾經先後做過兩次全國性的隨機取樣調查,由家長和老師為兩千多名學童評分,而發現了一股長期趨勢——小孩的情緒與社交基本技能,正在逐漸退步之中。一般來說,小孩都變得更緊張、更憤怒、更陰沉、更情緒化、更憂鬱、更孤單、更會衝動、更不聽話——有四十多種指標都呈現下降趨勢。
在這種惡化現象背後,潛伏著更大的力量。如今的經濟現實,迫使父母必須更加賣力工作,才能維持家庭的生活所需,也使得大部分現代父母陪伴小孩的時間大幅減少。有越來越多的家庭都和親戚住得很遠;即使在自己住家附近,家長也不敢讓年紀較小的孩子在街上玩耍、或是拜訪鄰居。小孩有越來越多時候是盯著電視或電腦的螢光幕,而不是在戶外和其他小孩玩在一起。
然而,長久以來,孩子學習基本情緒與社交技能的方式,就是依賴父母、親戚和鄰居的教導,不然就是和其他小孩打打鬧鬧,在遊戲中學習。孩子無法培養基本的情緒智商,將造成漸趨嚴重的後果。譬如,有跡象顯示,無法辨別焦慮感和飢餓感的女孩,最容易罹患飲食失調症;年幼時拙於控制衝動的女生,到了十七、八歲時也比較有可能懷孕。早年情緒衝動的男生,將來很可能使壞犯罪、有暴力傾向;而所有無法因應焦慮和抑鬱感受的小孩,長大後都比較可能嗑藥、酗酒。
面對這樣嚴苛的現實,父母更要善加利用與孩子相處的寶貴時光,積極扮演情緒教練的角色,教導孩子學會重要的情緒與社交基本技能,像是理解並處理擾人情緒、控制衝動與培養同理心。在本書中,約翰.高特曼博士正提供了一套以科學為根據的實用方法,教導父母如何幫助子女做好最基本的準備,以開拓幸福人生。
名人推薦:丹尼爾‧高曼博士 《EQ》、《專注的力量》作者
優質推薦(按筆劃順序排列)
大樹叔叔 到府育兒諮詢顧問
洪淑青 親子作家
陳藹玲 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游乾桂 親職教育專家
做孩子的情緒教練 丹尼爾.高曼博士
我們正處於小孩不好過、父母更難為的時代。童年經驗這幾十年來已呈現劇烈演變,小孩越來越難習得關於人類情感的基本觀念;父母想要對心愛的子女灌輸這些知識,也必須付出更多心血。父母必須以更靈活的智慧,來教導子女基本的情緒與社交技能。而約翰.高特曼博士在這本實用的教養指南中,就是要教父母如...
章節試閱
科學研究已經發現,我們對於情緒的認知、以及處理情感的能力,要比IQ更能決定我們在生命中各個層面——包括家庭關係——的成功與幸福。對父母而言,這項「情緒智商」——我們常說的EQ,也就是察覺孩子的情緒,同時能設身處地去安慰並引導他們。對孩子來說,他們的情緒大部分都是從父母身上學習來的,其中包括控制衝動和延遲滿足的能力、自我激勵、覺察他人的社交暗示,以及處理生命中的高低起伏。
體察是情緒輔導的開始
黛安正試著哄三歲的約書亞穿上夾克,要帶他去托兒所,而且她上班已經遲到了。在歷經匆忙吃過早點、以及決定要穿哪雙鞋子的爭戰後,約書亞也變得緊張了。他並不在乎他老媽不到一小時之內就要開會;他想留在家裡玩。但黛安對他說這是不可能的,約書亞於是倒在地上,覺得又難過又生氣,開始號啕大哭。
* * *
在褓姆抵達前的五分鐘,七歲的艾蜜莉滿臉淚珠地向她的父母求援。她嗚咽地說:「這樣不公平,你們不能把我丟給一個我完全不認識的人。」
「但是,艾蜜莉,」她爸爸解釋說:「這個褓姆是妳媽咪的好朋友。而且,我們在好幾個禮拜前就已經買了這場音樂會的門票。」
「我還是不要你們去!」她大聲地喊叫著。
* * *
十四歲的麥特告訴他老媽,他被逐出學校的樂隊,原因是老師聞到校車上有人吸大麻。麥特說:「我發誓那個人絕對不是我。」但是這孩子的成績一直在退步,而且最近又跟一幫新朋友混在一起。於是他媽說:「我不相信你,麥特。除非你成績有進步,不然就不准出去玩。」受傷又憤怒的麥特,一言不發就奪門而出。
三個家庭,三種衝突,三名不同成長階段的孩子;但是這三位父母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當情緒激烈高張之際,該如何對待孩子。就像大部分的家長一樣,他們都希望以耐心和尊重的態度,公平地對待自己的孩子。他們知道這世界帶給孩子們許多的挑戰,所以他們想要站在孩子身邊,給予他們指引與支持。他們想教導小孩有效地處理問題,並且建立穩固、健全的人際關係。然而,想要做對事情幫助孩子,和確實握有辦法來完成這項任務,可完全是兩回事。這是因為良好的教養,所講究的不只是智力的訓練,還包括了過去給予父母的一般建議中,一直被忽略的人格面。良好的教養也包括情感層面在內。
家庭是學習情緒的起步
心理學家、《EQ》作者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說:「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在這親密的大鍋內,我們學習如何認識自己的情緒,以及別人對我們的情緒會有何反應;我們要如何分析這些情緒、並且選擇如何回應;我們又要如何辨識並表達期望與恐懼。這些情緒教育並不只是透過父母對兒女的直接言行來實施,父母還要以身作則,以他們處理自己情緒的方式和夫妻之間的感情來做示範。有些父母是天生的情緒指導老師,有些則是惡劣的。」
父母的態度會造成什麼樣的差別呢?身為一個研究親子互動的學術心理學家,我曾用了大量的時間尋找這個答案。在伊利諾州立大學和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協同之下,我深入指導了兩項研究,以一百一十九個家庭為對象,從中觀察在情緒高張的情境,父母與孩子彼此之間的反應。
我們從四歲的孩子一直追蹤至青春期。我們追蹤孩子在緊張的親子互動中所產生的生理反應;我們謹慎地觀察並分析父母對孩子哀與怒的情緒反應。然後,我們會每隔一段時日就與這些家庭聯繫,察看他們的孩子在健康、學業、情緒發展與社交關係上的成長狀況。
我們的結果顯示出一個簡單卻有力的真相。我們發現大部分的家長屬於兩大類:有一種父母會教導孩子關於情緒世界的一切;另一種則不會。
我稱那些關心孩子情緒的父母為「情緒教練」。他們幾乎就像運動教練一樣,會教導孩子處理生命中的起伏。他們不會反對、也不會忽視孩子悲哀、憤怒或恐懼的表現;相反地,他們會將負面的情緒當成是人生的事實而加以接受,同時會將這些情緒性的時刻視為機會,以教導孩子重要的人生課程、與孩子建立更親密的關係。
教養作風,決定孩子的EQ
「當珍妮佛難過的時候,就是讓我們倆緊密結合的一個關鍵時刻。」瑪莉亞說:「我告訴她,我想跟她談談、想瞭解她的感受。」她是我們所研究五歲孩童組的其中一位母親。
如同許多我們發現能為孩子做情緒輔導的父母一樣,珍妮佛的爸爸丹,明白女兒悲傷與憤怒的時刻,正是她最需要自己的時候。安慰女兒這件事,要比任何其他的互動,更「讓我覺得自己像個爸爸」。丹說:「我必須在場幫助她……我必須告訴她一切都沒事;告訴她她會克服問題,而且往後的問題或許會更多。」
像瑪莉亞和丹這樣能輔導孩子情緒的父母,他們對女兒的態度可能會被形容成是「親切的」、「正面的」,他們也確實是如此。然而,只是親切和正面的教養,並無法教導出情緒智商。事實上,這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許多父母都能表現體貼和關愛,卻無法有效地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在這些無法有效教導孩子情緒智商的父母中,我發現了三種類型:
忽視型父母:對孩子的負面情緒輕視而不理睬,覺得無關緊要。
反對型父母:對孩子的負面情緒覺得不滿,而可能因此譴責或處罰他們。
放任型父母:接受小孩的負面情緒並以同理心對待,卻無法對這些行為給予指引或設定限制。
為了讓大家更清楚瞭解,能夠輔導孩子情緒的父母、以及上述三種沒有輔導孩子情緒的父母,對孩子的反應會有何差別,我們就以本章開始時提到的黛安這位家長為例,來做說明:
當黛安的兒子抗議著不要去托兒所時,她可能會有這些反應——
如果她是忽視型父母……她可能會告訴兒子約書亞,不想去托兒所是很「愚蠢的」行為,而且離家出門去並沒有什麼好難過的。然後,她大概會用甜餅乾來討好他,或是說些托兒所老師規劃好的遊戲、活動來讓孩子分心,轉移他悲傷的思緒。
如果她是反對型父母……黛安可能因為約書亞不肯合作而責罵他,並表明她對這種胡鬧的行為感到非常厭惡,並恐嚇著要扁他一頓。
如果她是放任型父母……黛安可能會包容約書亞所有的哀與怒,給予同理心的對待,告訴他他想要留在家裡是很正常的反應,但接下來她就不知道該怎麼做了。她並不想責罵、痛打或賄賂她的兒子,但繼續留在家裡也不是辦法。或許到了最後,她會做個交換——我跟你玩十分鐘的遊戲,然後出門就不許哭。就先這樣做,等到明天再說吧。
如果她是輔導型父母…… 輔導型父母會有什麼不同的做法呢?一開始,她可能會類似放任型父母,對約書亞給予同理心的支持,讓孩子知道她瞭解他的悲傷;但是她會更進一步,開導約書亞如何去處理這種不舒服的感受。他們的對話或許會像這樣:
黛安:約書亞,來,穿上你的夾克。時間到了,我們該出門了。
約書亞:不要!我不想去托兒所。
黛安:你不想去?為什麼?
約書亞:因為我想跟妳留在家裡。
黛安:是嗎?
約書亞:對,我想留在家裡。
黛安:唉呀,我就知道你會這樣想。有時候我也好希望不必趕著出門,我們可以一起窩在沙發上看書。可是你知道嗎?媽媽已經答應公司同事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一定要在九點前到辦公室,我不能對同事沒有信用啊。
約書亞(開始想哭):為什麼?這樣不公平!我不要去。
黛安:約書亞,過來。(將他抱上膝蓋)對不起啦,我的小寶貝,我們不能留在家裡。我知道你一定覺得很失望,對吧?
約書亞(點點頭):對呀!
黛安:而且有點難過?
約書亞:對呀。
黛安:我也覺得有點難過啊。(她讓他哭了一會兒,同時繼續摟抱著他,讓他哭得滿臉淚痕。)我知道怎麼辦了。你看明天啊,我們不必去公司、也不必去托兒所,我們就可以一整天都在一起。你有想到明天要做什麼特別的事嗎?
約書亞:可以吃鬆餅和看卡通嗎?
黛安:當然可以,這樣很好啊。還有其他的嗎?
約書亞:我們可以帶手推車到公園去玩嗎?
黛安:我想可以。
約書亞:奇爾能跟我們一起去嗎?
黛安:也許吧,我們要先問他媽媽。不過我們現在要出門啦,好嗎?
約書亞:好。
乍看之下,輔導型父母或許和忽視型父母頗為相似,因為兩者都是將約書亞的念頭轉移到其他事情之上,而讓他不再想到「留在家裡」這件事。但這其中有一項很重要的差異。做為一個情緒教練,黛安認同兒子的悲傷,協助他形容、允許他體驗自己的感受,並且在他哭泣時留在他身邊。她沒有嘗試轉移他在情緒上的注意力;她也沒有像反對型父母,因為孩子感到悲傷而責罵他。她只是讓孩子知道,她尊重他的感受、也認為他的期望是正確的。
與放任型父母不同的是,輔導型父母會設定規範。她會利用額外的幾分鐘來處理約書亞的情緒,但她會讓孩子知道,自己上班是不能遲到的,而且她不能失信於同事。約書亞很失望,但這種感受是他和黛安都可以處理的。一旦約書亞有機會去識別、體驗和接受這種情緒,黛安就向他解釋,他是有可能擺脫、超越這種難過情緒的,而且可以期待著隔日的歡樂。
這些反應都是情緒輔導過程的一部分,也是我和研究同僚在那些成功的親子互動中所發現的特質。在這樣的過程中所出現的五個典型步驟,依序為:
步驟一 察覺孩子的情緒
步驟二 體認情緒的教養功能
步驟三 以同理心傾聽
步驟四 幫助孩子標示情緒
步驟五 解決問題並設定規範
科學研究已經發現,我們對於情緒的認知、以及處理情感的能力,要比IQ更能決定我們在生命中各個層面——包括家庭關係——的成功與幸福。對父母而言,這項「情緒智商」——我們常說的EQ,也就是察覺孩子的情緒,同時能設身處地去安慰並引導他們。對孩子來說,他們的情緒大部分都是從父母身上學習來的,其中包括控制衝動和延遲滿足的能力、自我激勵、覺察他人的社交暗示,以及處理生命中的高低起伏。
體察是情緒輔導的開始
黛安正試著哄三歲的約書亞穿上夾克,要帶他去托兒所,而且她上班已經遲到了。在歷經匆忙吃過早點、以及決定要穿哪...
作者序
只有愛是不夠的 約翰.高特曼博士
在我尚未為人父之前,我曾花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在發展心理學的領域內埋頭鑽研兒童的情緒生活。但是一直要到我的女兒莫莉亞誕生後,我才開始真切地瞭解親子關係的實況。
就像許多為人父母者,我根本無法想像,我會對自己的孩子有如此強烈的感情;當她第一次學會微笑、說話和看書的時候,我真不知道有多高興。我沒有預料到,她會如此分分秒秒都需要我的耐心與注意;而我當然也不知道,自己會這般心甘情願地給予她所需要的一切照顧。就另一方面而言,我也很驚訝,有時候自己竟會感到如此挫敗、失望與無助—在她與我無法溝通時感到挫敗;在她行為不當時感到失望;在必須承認這個世界有多危險時感到無助;而失去她也就等於失去了一切。
在我開始學習去認識自己情感的同時,我也在所屬的專業領域裡獲致了相關的發現成果—在我歷年來對家庭運作機制所做的研究調查中,已有新跡象顯示,親子間的情緒互動,對於孩子的人生幸福可能有著更深遠、更重要的影響。
讓人驚訝的是,當今許多為父母親提出的教養忠告,都忽視了情緒的世界,反而多半是講究如何處理孩童的不當行為,對於強化這些偏差行為的情緒問題卻置之不理。然而,撫養小孩的最終目的,不應該只是擁有一個順從聽話的孩子,大部分的父母對子女都有更遠大的期望—他們要自己的孩子將來品行端正,富有責任感,為社會付出貢獻,有能力在生命的旅途上做出自己的抉擇,可以將自己的才華淋漓盡致地發揮,懂得享受生命及其所帶來的愉悅,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成功的婚姻,同時也成為很好的父母親。
在我的研究中,我發現單單只有愛是不夠的。溫暖、專注,照顧孩子無微不至的父母,他們對自己及其孩子情緒的態度,卻常常會妨礙他們在孩子悲傷、恐懼或憤怒時,順利地和孩子交談溝通。單單只有愛是不夠的,但如果能將這些關懷和一些實用基本技巧融匯起來,讓父母能藉此對孩子進行情緒上的輔導,這樣就會很圓滿了。而其中的關鍵,就在於當孩子情緒激動時,父母應該如何與孩子互動。
我們曾經對親子關係做過極為詳細的實驗調查,並且繼續追蹤這些孩子的成長過程。在歷經十年的研究之後,我的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群父母,他們在孩子鬧情緒時,只是做了五件十分簡單的事,我們稱為「情緒輔導五步驟」。而我們發現,父母會實施情緒輔導的孩子,將和其他父母的孩子走上截然不同的成長軌道。
父母會實施情緒輔導的孩子,在日後都會擁有較高的「情緒智商」,也就是丹尼爾.高曼博士(Daniel Goleman)所說的「EQ」。一般說來,這些接受過情緒輔導的孩子,都會比從未接受情緒輔導的孩子,比較有能力處理、照顧自己的情緒,同時也能調節自己的情緒狀態。當這些孩子心煩意亂時,比較會自我安慰,讓加速的心跳較快鎮靜下來;由於他們體內與平靜情緒有關的生理機能表現優異,所以也比較不會罹患感染疾病。他們比較容易集中注意力,與他人相處也較融洽,就算是在童年中期,當過度情緒化對孩子而言只是社交負債、而非資產的時期裡,他們對於一些棘手的社交情境也能善加應對—像是被揶揄、被嘲笑。他們比較善於瞭解別人,並能和其他孩子建立較深切的友誼,在學校課業上也有較優秀的表現。總之,他們能發展出一種對於人們和情緒世界感受敏銳的能力,而本書就是要教導你實施情緒輔導的五個步驟,讓你教養出一個高情緒智商的孩子。
情緒輔導是以情感的交流作為基本架構;當父母能以同理心來看待自己的孩子,並且幫助他們處理負面的情緒,像是憤怒、悲傷和恐懼,父母就能搭建起忠誠與關愛的橋樑。在這樣的前提之下,雖然實施情緒輔導的父母,還是會務實地設定一些規範,然而行為不當已不再是最引人關注的問題。聽從、孝順和富有責任感的表現,是來自於孩子從家庭中感受到的那份愛心與凝聚力。因此,家庭成員的感情互動便成了灌輸價值觀和培育美德之士的堅實基礎。孩子的所作所為都會遵循家中的規範,因為他們衷心明瞭,自己會被期待表現良好的行為;而正直地生活,就是自己完全認同並歸屬於這個家庭的表現。
與那些提供混雜策略以試圖控制兒童行為的教養理論所不同的是,隨著孩子的成長,情緒輔導的五個步驟將會提供一套基本準則,讓我們得以運用,和孩子持續維繫個人的親密關係。我和同事們透過科學的研究,已獲得證據顯示,父母與子女的情感互動是極為重要的。我們已經確知,父母是否實施情緒輔導,對自己孩子的成就與幸福,將會造成重大差異。
隨著離婚率與日俱增、以及其他如青少年暴力問題的漸趨嚴重,養育出具有高情緒智商的小孩,更屬當務之急。而我們的研究則透露出令人驚喜的曙光,顯示出在那些與婚姻衝突、離婚相關的明確危機中,父母可以如何避免他們的孩子受到傷害。這些研究也以全新的方式告訴我們,一個和孩子在情緒上有所連結的父親,不論仍處於婚姻狀態或是已和母親離異,都會對自己孩子的幸福安寧造成深刻影響。
父母教養孩子的成功關鍵,不在於複雜的理論、繁瑣的家規或是行為的矯正公式。它的基礎是來自於你對孩子最深刻的關愛與情感,而且只要透過同理心與瞭解態度就能表現出來。想要成為好爸媽,就要從你的內心做起,然後根據不同的時刻與情境,在情緒高張的狀態中,在你的孩子悲傷、憤怒或恐懼時,持續地與他們交流、溝通。成功的教養之道有其獨特法則可循,而本書將指引你朝這條路上平穩邁進。
只有愛是不夠的 約翰.高特曼博士
在我尚未為人父之前,我曾花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在發展心理學的領域內埋頭鑽研兒童的情緒生活。但是一直要到我的女兒莫莉亞誕生後,我才開始真切地瞭解親子關係的實況。
就像許多為人父母者,我根本無法想像,我會對自己的孩子有如此強烈的感情;當她第一次學會微笑、說話和看書的時候,我真不知道有多高興。我沒有預料到,她會如此分分秒秒都需要我的耐心與注意;而我當然也不知道,自己會這般心甘情願地給予她所需要的一切照顧。就另一方面而言,我也很驚訝,有時候自己竟會感到如此挫敗、失望...
目錄
【推薦序】做孩子的情緒教練 丹尼爾.高曼博士 《EQ》、《專注的力量》作者
【作者序】只有愛是不夠的 約翰.高特曼博士
第一堂 情緒探索 掌握五大階段,型塑完整人格
嬰兒期
幼童期(一~三歲)
¬童年早期(四~七歲)
童年中期(八~十二歲)
青春期
第二堂 理論基礎 瞭解科學依據,尋求適當方針 體察是情緒輔導的開始
情緒輔導的積極效用
現代教養方法再進化
協助孩子學習自行調整
第三堂 自我檢視 評估教養作風,提供溝通指引 忽視型父母
反對型父母
放任型父母
輔導型父母
第四堂 情緒輔導 五個輔導步驟,建立親密關係 步驟一 察覺孩子的情緒
步驟二 體認情緒的教養功能
步驟三 以同理心傾聽
步驟四 幫助孩子標示情緒
步驟五 解決問題並設定規範
第五堂 輔導障礙 冷靜等待時機,化解溝通困境 情緒輔導的輔助策略
不適合情緒輔導的時機
測驗你的情緒輔導能力
第六堂 家庭衝擊 婚姻觸礁時,別讓孩子受傷害 婚姻衝突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融洽婚姻的經營之道
確保孩子安度婚姻風暴
第七堂 父親參與 教養道路,爸爸角色極為重要
父親是重要的情緒指導者
父權的變遷與轉移
父親的獨特影響力
優質爸爸的教養祕訣
離婚家庭的父子互動
【推薦序】做孩子的情緒教練 丹尼爾.高曼博士 《EQ》、《專注的力量》作者
【作者序】只有愛是不夠的 約翰.高特曼博士
第一堂 情緒探索 掌握五大階段,型塑完整人格
嬰兒期
幼童期(一~三歲)
¬童年早期(四~七歲)
童年中期(八~十二歲)
青春期
第二堂 理論基礎 瞭解科學依據,尋求適當方針 體察是情緒輔導的開始
情緒輔導的積極效用
現代教養方法再進化
協助孩子學習自行調整
第三堂 自我檢視 評估教養作風,提供溝通指引 忽視型父母
反對型父母
放任型父母
輔導型父母
第四堂 情緒輔導...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