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低潮最好的嚮導
逆轉人生困境,脫離當下地獄
融合古老佛教的生命智慧,
捨棄逆轉困境,用堅韌實現快樂與幸福
融合古老佛教的生命智慧,
改變,從心開始!
逆境中帶給你希望的勵志良方。
˙深入解析:融會貫通《地藏本願經》、《地藏十輪精》及《占查善惡業報經》地藏三經,並綜和了多位高僧對「地藏三經」的解釋,使讀者在閱讀原經典之餘,更能理解諸位高僧的思維及其智慧。
˙圖表解說:以左文右圖表的形式,用現代化的闡述方式,保留原始經典意義,幫助讀者深入領悟,將生澀的敘述,以清楚的圖表方式呈現。
˙隨書附贈:全彩婆娑三聖圖與全彩十殿閻王圖。
一位最具犧牲精神的佛教菩薩,
一個最簡單迅速的消業績福法門
《地藏經》是在中國流傳很廣,影響很深的大乘佛教經典,包括《地藏本願經》、《地藏十輪經》和《占察善惡業報經》,三經之中以《地藏本願經》最為著名。主要是敘述釋迦牟尼在忉利天為母說法的大會上,稱楊讚嘆地藏菩薩不可思議的本生誓願與救度眾生的威神之力,凸顯出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犧牲精神。《地藏經》最為人所知的特點是強調因果業報,它認為人的行為會影響到自我的精神狀態,進而決定我們的生活與人生走向。若能改變自己的行為,變能夠改變我們得心情,進而化解生活中各種困擾,實現自我的人生幸福與夢想。
佛告訴我們,自己活著和感受到的只有當下,把握住每一時刻,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真實與快樂。逆轉的開始先要學會捨棄。捨棄多餘的欲望,才能明白自己的目標,然後才有改變的方向與動力。心念的轉變只在剎那,但是如何將其變為現實、收穫結果,我們需要的是堅韌。心念的堅韌就是地藏菩薩所加持的無邊法力。
˙任何人都能讀《地藏經》嗎?讀《地藏經》對我們有什麼幫助?
˙《地藏經》為何又被稱為「佛門孝經」?
˙《地藏經》所講述的內容為何?
˙《地藏經》對社會文化有什麼樣的影響?
章節試閱
輪回的法則
三世因果
「三世因果」縱貫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而其他宗教只談現世,或只論及現在、未來二世;因此,三世之說可視為佛教教義的主要特色。
十二因緣
因緣是產生果報的根本原因和前提條件,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緣起,佛教把一切有情生死流轉過程細分為十二個部分,每一部分的因與緣都在不斷在變化,催促有情眾生造不同的業、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果相隨,進而影響下一世的生命歷程。這十二因緣分別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個過程前後無間斷地連續,周而復始,至於無窮,使有情眾生流轉於輪回而不得出。
無明是對過去世煩惱的總稱,佛經也稱為「見思煩惱」,即見煩惱、思煩惱,就會產生迷惑、蒙蔽本性,故稱無明。
行是於過去世所造的善惡之業,行要受無明、即過去世煩惱的支配。
識在此處專指重新入胎時的意識、神識,受過去善惡之業的業力的牽引。比如前世為人的,因前世之業將轉生為動物,那麼他作為人的意識在入胎時也就相應地轉變為動物的意識。
名色名是心,色是質,即身體。名色是指托胎後至第五個七日,身體器官漸漸發育,但還沒有產生知覺、沒有精神活動。
六處六處即六根,包括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認識外界的物質基礎,使有情能夠分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處長成後,胎兒就明確形成了,假以時日便將脫離母體。
觸出胎以後至二到三歲之間,藉由六根與六塵的接觸,產生一定的感受,但還不知好惡,也未能有明確的想法。
受指六、七歲至十三、四歲時,思維發展,開始識別好惡、苦樂。愛是指十四、五歲以後,因為對世界已有所認識,所以開始有選擇地對外界附加自己的感情,對於喜歡的產生貪愛,成為這一世造業的原因。
取從二十歲成人以後,已經有了自主能力,對於不喜歡的要令其離開,對於喜歡的要努力追求,即是造「業」。
有是「取」的結果,因愛而取、而追求,產生的結果有善惡之分,這就成為下一世受業報的根源。
生是指在未來受生,這一世所造之業決定是否還重入六道輪回受生,前世今生的惡業如果沒有消除,一切有情眾生就都無法脫離輪回。
老死是有情由生到死的存續期間,身體逐漸衰老、最終壽命終止的這個時間,此時有情眾生「五陰之身,熟已還壞」,重新進入輪回。
這十二因緣是有情眾生的流轉生死的前因後果,它的流轉並非直線式的,而是如同一個輪轉,過去的無明造成現在的受,現在的無明(就是愛、取)又就是下一世的無明,如此推之。在十二因緣中,我們因迷惑而造業,造業之後就將要受到業報,循環不休,稱之為十二因緣的流轉。
十二因緣的因果律
關於十二因緣的因果律,佛教共有五種不同的說法:
⑴十因二果律:前十支為因、後二支為果。
⑵七因五果律:前七支為因、後五支為果。
⑶五因七果律:前二支為能引支,是因,次五支是所引支,為果,後三支是能生支,也是因,此三大支支配著一切有情眾生的前世、今世和來世,又稱為「三世兩重因果」。
⑷三緣二因七果律:無明、愛、取為緣,行、有為因,其餘七支為果。
⑸循環因果律:前一支是次一支的因緣,次一支又是下一支的因緣,循環不絕、無始無終。
三世兩重因果
三世兩重因果是將十二因緣從時間上劃分為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個階段,這當中無明是過去的迷惑、行是過去造的業,這兩支共同構成影響現在世的「因」。識、名色、六處、觸與受這五支是承過去二因所得的「果報」,在此之上所建立起來的愛、取、有三支,又成為決定未來世的「因」,決定了生死二支是等外眾生在未來世將要承受的果報。
業是推動十二因緣運轉的根本動力,對此佛陀曾在經中以油燈作喻:業好比燈油,如果給油燈添油,它就會繼續燃燒,反之就會熄滅。要想截斷十二因緣的流轉、出脫輪回,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停止造業」。
業的分類
如何造業
佛教有三世因果的說法,即前世所做的業須得今世來消除,而今世所做之業又會支配來世的命運。
身口意三業
唯識宗按產生業的原動力的不同,可將其分為身業、口業和意業。
身業,「身所造作之業」,即是人透過動作所造的業。根據人身體行為的不同,身業又分為「身表業」和「身無表業」:身表業是指肢體器官明確的活動,比如推、拉、提、舉等;而身無表業是身體毫無動作,但廣義上這也是一種「靜止的活動」。
口業,是口的動作所造之業。和身業一樣,口業根據有無表示也可分為口表業和口無表業,誦讀歌唱等都是口表業;而「瞠目結舌」、張大嘴巴卻沒聲音,則是口無表業。
意業是思想意識所造的業,我們常說的「起意」、「立志」,都是意業的表現形式。
善惡無記三業
按業的性質,也就是人的行為的性質,可分為善業、惡業和無記業。這當中善業是招感善果的業,惡業是招致惡報的業,而無記業則是不善不惡的業。
這當中善業又可分為身善業、口善業和意善業。比如我們救護生命、布施修行,守五戒、十善戒,這些都是身善業;說實話,不說粗口或說的話要使別人受益,這是口善業;而心懷慈悲,不貪不嗔,則是意善業。與善業相對應的惡業也可按此標準細分為身惡業、口惡業和意惡業。
共業不共業
從業的體量範圍來劃分,可分為共業與不共業。不共業是自己造作的業,是自作自受的業,比如個人收入、工作或財產,都屬於不共業;而共業是我們大家共同所招感的業,比如我們都是同一個國家的人,或同一民族,這就是共業。
輪回的法則
三世因果
「三世因果」縱貫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而其他宗教只談現世,或只論及現在、未來二世;因此,三世之說可視為佛教教義的主要特色。
十二因緣
因緣是產生果報的根本原因和前提條件,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緣起,佛教把一切有情生死流轉過程細分為十二個部分,每一部分的因與緣都在不斷在變化,催促有情眾生造不同的業、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果相隨,進而影響下一世的生命歷程。這十二因緣分別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個過程前後無間斷地連續,周而復始,至於無...
目錄
編者序:穿越生命的地獄:捨棄、堅韌與逆轉
本書內容導航
第壹章 地藏菩薩:度盡眾生方成佛
1.地藏菩薩:不愛樂土愛眾生
2.地藏行跡:地藏菩薩的前世轉生
3.地藏造像:親切的「比丘菩薩」
4.地藏本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5.菩薩顯靈:地藏聖跡與傳說
第貳章 「佛門道德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1.地藏菩薩根本誓願:《地藏本願經》釋名
2.《地藏本願經》:「佛門孝經」
3.地藏行跡的源頭:慈悲為懷
4實叉難陀:佛教「古文運動」的代表
5.佛經真原:《地藏經》的真實版本和影響
第參章 因果業障
1.佛家的基本信念:因果報應
2.輪回的法則:三世因果
3.業:一切有情的造作
4.如何造業:業的分類
5.三毒:一切煩惱的根本
6.二十五有:三界有情的果體
第肆章 六道輪回
1.六道輪回:一切有情的轉運站
2.「神不滅」:佛教的靈魂觀
3.最短與最長的時間:一剎那到無量劫
4.四劫和三時:世界的存亡週期
5.三千大千世界:佛教的世界觀
6.三善道:天、人、阿修羅
7.天道:樂亦有時盡
8.似天非天:阿修羅道
9.眾生皆苦:人道
10.三惡道:畜生、惡鬼、地獄
11.畜生道:低等的有情
12.餓鬼道:樂少苦多
13.極惡之門:地獄道
第伍章 妙解《地藏本願經》
1.《地藏本願經》的結構:十三品
2.第一品:釋迦說法忉利天
3.地藏來歷:佛說地藏行跡
4.應化救世:地藏菩薩有多少分身
5.德行廣大:地藏菩薩與堅牢地神
第陸章 罪與罰:慘絕人寰的地獄
1.閻浮提:五濁惡世
2.地獄的「主管:閻羅天子
3.中國閻羅:民間信仰中的十殿閻王
4.地獄裡的鬼:賞善罰惡的執行官
5.一業一報:《地藏經》裡的地獄
6.陰間的法庭:民間十八層地獄
7.地藏菩薩的教化之法:二十三果報
第柒章 超脫苦海的途徑:功德
1.度盡眾生的大菩薩:地藏菩薩為什麼具有不可思議功德
2.正覺與實踐:願行一致的菩提心
3.從發心到成佛:菩薩五十二階位
4.善因:佈施的功德
5.法事:稱佛名號的功德
6.幫助死者擺脫淪入惡道之苦:薦亡的功德
7.懺悔:「作七」與「地藏懺」
第捌章 供養地藏的功德
1.供奉之寶:佛、法、僧
2.地藏二十八益:信徒的功德
3.地神護法品:俗人供養的10種利益
4.囑累人天品:天龍鬼神之功德
5.普度眾生的功德:回向的法門
第玖章 地藏法門:身體力行的修行
1.方便易學的解脫之道:地藏法門的殊勝
2.「三摩地:地藏菩薩的二十三種「定」
3.十善業道:地藏法門之根本
4.投入身心的修行:皈依
5.如何發願:至心發願方是功德
6.「入出息觀」:地藏止觀法門
7.兩種根器的修行:「一實境界、兩種觀道」
8.供佛儀禮:禮拜供養
9.佛家的功課:持誦與回向
第拾章 地藏三經與占察法門
1.律宗經典:《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2.佛門《易經》:《占察善惡業報經》
3.木輪相法:地藏占察法門
4.「地藏」文化的延展:其他相關經典與文獻
第拾壹章 《地藏經》對中國文化民俗的影響
1.吃齋念佛:十齋日
2.祭鬼之日:盂蘭盆節
3.印象地藏:古往今來的地藏菩薩
4.淨土無邊:地藏信仰的傳播
附錄一 《地藏菩薩本願經》
附錄二 《占察善惡業報經》(節選)
編者序:穿越生命的地獄:捨棄、堅韌與逆轉
本書內容導航
第壹章 地藏菩薩:度盡眾生方成佛
1.地藏菩薩:不愛樂土愛眾生
2.地藏行跡:地藏菩薩的前世轉生
3.地藏造像:親切的「比丘菩薩」
4.地藏本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5.菩薩顯靈:地藏聖跡與傳說
第貳章 「佛門道德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1.地藏菩薩根本誓願:《地藏本願經》釋名
2.《地藏本願經》:「佛門孝經」
3.地藏行跡的源頭:慈悲為懷
4實叉難陀:佛教「古文運動」的代表
5.佛經真原:《地藏經》的真實版本和影響
第參章 因果業障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